養蛙軟水
❶ 牛蛙養殖後的水能幹嘛
養魚
❷ 青蛙養殖對水質的要求是怎樣的
蝌蚪階段宜肥水飼養,水質保持在淺綠為最好,當水質為深綠色時,可以進行全版池換水(換掉多半老水)權。
由於在蝌蚪養殖期間每天都在進行投喂,所以蝌蚪池中的水無需刻意肥水,只要是飼喂蝌蚪的飼料適量時,水自然變綠。
幼蛙和成蛙養殖要求就低多了,能保持塘里有30公分左右的水位,水質沒有受到工業污染,能養得活魚的都可以的。
剛上岸的幼蛙,由於生理和環境都發生變化,生命力很弱,適應環境能力差,要求水溫在20-28°C為適,水質要清潔。池水要求5寸左右,池中留三分之一的陸地,供幼蛙棲息,有條件應建幾個幼蛙池,蝌蚪一變成幼蛙即移往幼蛙池飼養。
幼蛙性好動,而且有強吃弱的弊害,轉池時必須按大、中、小三類分池放養,還要經常巡池,視其生長發育情況經常加以調整飼養。在同一池內,力求大小強弱一致。
❸ 養田雞需要水質好的地方養嗎
養殖田雞水源的水質參考PH值為6.5~8.0。
土青蛙,俗名田雞。目前人工養殖的土青蛙多為黑斑蛙(土青蛙的一種)。為了解決保護野生青蛙和市場需求之矛盾,目前,很多地方正在發展人工養殖青蛙。人工養殖青蛙技術如下:
一、蛙池的建設:蛙池的大小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蛙池四周應用磚牆圍欄,牆高在1.5米以上,以防止青蛙逃跑或被蛇類進入捕食青蛙。最好能在居所附近建蛙池,以方便管理。蛙池兩端應分別設進水口和排水口,並用鐵枝和密眼尼龍網封口防逃。蛙池內四周應栽上水草和小灌木,以方便成蛙棲息。
二、種蛙的護理:在每年嚴寒冬天到來之前,應把池水放干,但要經常保持濕潤狀態,為種蛙鑽入泥洞中冬眠創造有利條件。
三、繁殖幼蟲(蝌蚪):每年春天驚蟄節令過後,應放適量活水進入蛙池,讓母蛙繁殖蝌蚪。繁殖出蝌蚪後應把種蛙隔離,防止吞食蝌蚪。
四、繁殖的飼養和管理:1、投喂活飼料。由於小蝌蚪以幼小動物為食,因此,應經常投放一些水蚤、孑孓或其它小蛙類的蝌蚪等供它們食用。這些幼小動物,一般可在水田、池塘、死水溝等水中捕到。2、投餌料要足。由於小蝌蚪在缺食情況下會以大吃小,互相殘殺,因此投放餌料要充足,使小蝌蚪隨時都有餌料可食。
五、幼蛙和成蛙的飼養和管理:
1、分級飼養。由於青蛙性情兇猛,大蛙吃小蛙等弱肉強食現象很普遍,為杜絕這種現象,應分級飼養,把同樣大小的青蛙圈在一起飼養,更應投足餌料,讓它們都能吃飽,才不會互相殘食。
2、餌料來源。青蛙食性很雜,蚯蚓、昆蟲、小魚、小蝦、小蟹、小螺、小蚌等都是它們的美味佳餚。為了保證餌料的來源可與附近城鎮市場經營水盆雞、鴨的商販聯系,適當給他們一點定金,要求他們把每天棄廢出來的雞、鴨嗉囊和小腸肺等收集起來提供給自己,然後切碎當餌料。也可煮一些茶麩水灌注入蕉根、樹根或垃圾堆附近等肥沃的土中,不久,就會紛紛鑽出很多蚯蚓任人捕捉當餌料。
3、投餌地點。由於青蛙喜歡在水中捕食,不喜歡在陸地捕食,所以應把餌料投入池水面上,方便青蛙捕食。
4、注意事項。蛙池底就有數十厘米厚的肥沃土壤墊底;應嚴防被農葯、化肥或工業廢水等污染的水流入蛙池。
❹ 飼養角蛙需要注意什麼角蛙的水質有什麼要求 墊材分別用哪種
它是需要夏眠的,但是蛙齡未滿一年的幼蛙夏眠死亡期奇高,高達90%,所以第一年是不可以讓它睡覺的。
❺ 養殖青蛙的產卵池條件是什麼
產卵池的條件:
產卵池應選擇在環境安靜,水質良好,排灌方便的地方建池。
產卵專池的水源最好以無污染屬的河水、山泉水及地下水為宜,最好利用無污染的河水。利用山泉水或井水必須提高水溫後再放入產卵池。
產卵池可以選擇土池或水泥池,以土地為好。面積50~200m2,池深0。8~1、0m,水深0。5m左右,池坡比為1∶2,池底以高低不平,有深有淺為好。
池的一端設進水口,一端設排水口,進水口的池底與排水口的池底要有一定的傾斜度。
產卵池必須留有一定面積的陸地,陸地面積可占水面積的1/3~1/2,陸地可建在池的四周,也可在池中央留一個小島,陸地是供親蛙棲息和固定飼料盤的地方,產卵池的四周應建圍牆,即可以防止親蛙逃跑,又可防止某些敵害侵入,圍牆可用磚砌,也可用聚乙烯網片圍攔,牆高1、0m左右。夏季可在池的南岸搭設陰涼棚,面積為水面1/3、
❻ 石蛙養殖水質要求
石蛙養殖場址的選擇
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石蛙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點的限制,一般來說養殖場地宜選擇在水質良好、排灌方便、環境安靜、冬暖夏涼、不旱不澇、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養蛙池可建在室內或室外,室內要求通風,涼爽,無太陽光直射,室外可設涼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簡地在室內,庭院內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場所。
蛙池的規格要求
人工養殖石蛙一般採取精養,建池時應注意盡可能符合蛙的生活習性,供有水、陸、石穴、餵食等條件,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條件,而且又要便於飼養管理。
1. 種蛙池
面積一般為4~10平方米為宜,池高0.8米,池內水深0.1~0.15米,池內水陸面積比為3∶1,並設有棲息的石穴,池底鋪有較大的鵝卵石,光線陰暗,濕度保持80%,造就一個理想的石蛙棲息的生態環境,促其生長發育,從而提高產卵率和受精率。
2.孵化池
面積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質清新,pH6~8,並含充足的氧氣即可。也可以用長橢圓形的大臉盆代替。
3. 蝌蚪池
面積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陸比2∶1,需遮光飼養,每池飼養一群同樣規格的蝌蚪為好。
4. 幼蛙池
面積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陸比2∶1,池內鋪設 3~5厘米的小石子,築有石穴,水質好,pH值6~7.5。
各類蛙池池形以長方形為好,池底略為傾斜,排水孔在最低處使池水能被徹底排干,池內設水面、陸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設網蓋,以防蛙跳潛逃,敵害生物侵襲。進水管安裝在池的上邊,靠近網蓋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鹼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養蛙
繁殖要點
石蛙是國家保護動物,又是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餚,人工養殖石蛙既對保護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又有很高的經濟效益。人工繁殖是成功養殖石蛙的關鍵。現將其關鍵技術介紹如下。
(1)種蛙池與孵化池的准備
種蛙池、孵化池應建在陰暗、安靜、水質良好的地方,面積以 2-3平方米為宜。池內應徹底消毒洗凈後放入清潔水,水深保持在20厘米左右,最好放些石塊和新鮮水草。
(2)配種和產卵
石蛙通常在4月、氣溫20℃以上開始交配、產卵,種蛙雌雄比例為1:1,密度為每平方米15-20隻。種蛙一般在夜間21時之後抱對,母蛙在清晨4-7時產卵。卵塊通常勃附在水草、石塊、池壁上。產卵後1小時內不能攪動,以免損傷破碎,降低孵化率。
(3)人工孵化
每日早晨觀察、檢查種蛙池,如果有蛙卵,可在上午8時後輕輕撈出,放在孵化池中的孵化盤上。在孵化過程中要有少量清水流動,確保干凈,水溫控制在15—30℃之間,pH值為6-8,一池一窩(500—1000粒卵)。一般在產卵半小時後受精卵胚珠黑點變大,7天胚胎呈條狀,9天蝌蚪基本形成,15天後破膜形成蝌蚪,孵化率達85%以上。
(4)蝌蚪飼養
蝌蚪生長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
①初期(1-10日齡) 蝌蚪破膜後頭3天靠卵粒中能量逐漸長大,開始覓食後以卵外膜和未受精卵為主要餌料。
②生長前期(10—20日齡)小蝌蚪出生10天後,食量增大,但消化功能較弱,應投入高蛋白流汁餌料,如蛋黃、豆漿等。每日定時投餌一次,一般1500尾蝌蚪投喂1隻蛋黃,以後逐漸增加。
③生長中期(20—55日齡)隨著蝌蚪消化功能的不斷增強,為促進消化器官盡快發育,適應兩棲類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學特性,20日齡後,要逐漸減少或停止高蛋白流汁飼料量,逐步改投煮熟的植物性、藻類性飼料,如薯類的莖葉、瓜類的果葉、米飯和鮮嫩水草等,並應每天清除池內飼料殘渣,確保池水不受污染。
④生長後期(55—75日齡)也叫變態期。蝌蚪55日齡後進入變態期,分別長出後肢、前肢、縮尾。這個時期在管理上要特別細心、周到,必須做到分級飼養、水淺清新、水陸各半、登陸方便、光線暗淡、環境幽靜,以造就適應於蝌蚪變態所需的生態環境。
(5)幼蛙飼養
剛變態的幼蛙體小、抵抗力弱,要加強管理,應投小蠅蛆、小黃粉蟲、小蛆蝴等活動性飼料。每天傍晚投料,投量視採食情況而 定,隨著幼蛙食量增大逐步增加投飼量,做到略有剩餘。投食台每天早上要清洗干凈,經常消毒,以免剩餘食物變質污染池水。在以後的時間里,要視幼蛙大小分級飼養,密度一般為每平方米100-300隻。蛙池上口加紗蓋,防止逃逸和鼠害。
❼ 青蛙養殖對水質的要求
養殖青蛙的注意事項
剛上岸的幼蛙,由於生理和環境都發生變化,生命力很弱,適應環境能力差,要求水溫在20-28°C為適,水質要清潔。池水要求5寸左右,池中留三分之一的陸地,供幼蛙棲息,有條件應建幾個幼蛙池,蝌蚪一變成幼蛙即移往幼蛙池飼養。幼蛙性好動,而且有強吃弱的弊害,轉池時必須按大、中、小三類分池放養,還要經常巡池,視其生長發育情況經常加以調整飼養。在同一池內,力求大小強弱一致。要注意調節密度,每平方米100隻左右為宜。
如果天氣炎熱,密度還應減少。如是靜水要經常換水,流水飼養也要加速水流,以減少溫度的升高和供應充足的氧氣。尤其是要在池上搭涼棚,如種絲瓜、葡萄等,盡量減少烈火日曝曬。 幼蛙主要以洗蟲為食,這是由於生理結構所決定的。它的頭部有一雙假眼,其結構較復雜,也較獨特,主要靠眼後的一個視網膜來看東西,無論是白天或黑夜,只能看見它活動著的東西,靜止的東西則看不見,故它只能捕食蛆、小魚、紅蟲、小蝦、蚯蚓等.其食量與溫度有很大關系,氣溫在23℃左右時食量較多,溫度過高或太低食量都有所減少,甚至有時全部停食。在大量人工養蛙的情況下,僅依靠花卉招引昆蟲是不能滿足青蛙要求的,必須採用人工投喂。
一般在幼蛙時期,就要進行訓練,使之適應吃死餌的生活習慣,如死魚碎肉、雞鴨的五臟等。訓練的方法有以下的幾種:
(l)活餌與死餌混合誘食:在飼料盤中放些碎肉死蟲之類,再放數條活泥鰍,將飼料盤的一半放在水裡,一半露出水面,由於泥鰍在飼料盤中活動,幼蛙看見盤里的飼料都是活動的,就拼
命搶著吃。如果沒有活泥鰍,可在飼料盤上裝一桶水,桶底開一個小孔,使桶中的小一滴一滴地滴在飼料盤的水中,水一震動,盤中的死餌也跟著搖動,幼蛙以為是活餌就都圍過來吃。時間一久、幼蛙吃死餌就成為習慣。
(2)用細鐵絲姚著死了的蟲體或揉成蟲樣的碎肉條或面團,掛在水中,幼蛙也會去捕食。
(3)直接喂給死餌。幼蛙開始第中個月喂活餌三分之二,死餌三分之一;一個半月時改為活死餌各一半;兩個月時活餌三分之一,死餌三分之二;兩個半月後可全部喂死餌。死餌須視青蛙體形的大小,一般要切成塊,大小以一口能吞下為原則,免得互相爭奪而影響生長。
參考資料:http://wenku..com/link?url=_
❽ 蛙類養殖水質ph值多少是正確的
水源的水質較好,溶氧量高(3.5毫克/升以上),PH值為6.5~8.0。
蛙類養殖,用高密度集中圈專養可按每平方米100-150隻的屬密度,圈養在內壁光滑,高度1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餌料台,池內不設陸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採食和棲息。
先用鮮活誘餌料喂1-2天,第3天開始在誘餌中添加20%的人工飼料,以後逐日加大比例,10天後增加到80%活餌料,主要有蚯蚓、蠅蛆、小魚蝦、昆蟲、蠍牛和泥鰍等;死餌料是指蠶蛹干、動物內臟及配合飼料等。
最後過度到完全攝食人工餌料。體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6%-8%;體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8%-10%。篩選分級與分養:幼蛙馴養20-30天時,應放乾池水,並將大規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隻密度轉入成蛙池飼養;小規格幼蛙仍留原池馴養。
採用飼餌、室內立體、多層箱籠密集養殖,是養殖青蛙的一種新方法。將青蛙養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每平方米可養殖數百隻,一般從孵化到成蛙,只需5個月時間。
❾ 養角蛙有無必要設置水區(水淺淹不死)或放水盆(水淺淹不死),兩個都說下有無必要
按我的理解
如果你不設水區或放水盆的話
蛙就不能真正的把身體浸泡回在水裡了吧(你答的海綿和水位一樣高)
這樣是不行的,蛙需要泡水,水位為蛙的身高的一半高就可以
建議放水盆不設置水區,設置水區的話海綿會泡在水裡,這樣海綿不易保持乾燥,而且角蛙
的小便量是很大的,設置水區對換水是個阻礙,
❿ 養殖田雞水質ph值多少是正確的
養殖田雞水源的水質較好,溶氧量高(3.5毫克/升以上),PH值為6.5~8.0。
土青蛙,俗名田雞。目前人工養殖的土青蛙多為黑斑蛙(土青蛙的一種)。為了解決保護野生青蛙和市場需求之矛盾,目前,很多地方正在發展人工養殖青蛙。人工養殖青蛙技術如下:
一、蛙池的建設:蛙池的大小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蛙池四周應用磚牆圍欄,牆高在1.5米以上,以防止青蛙逃跑或被蛇類進入捕食青蛙。最好能在居所附近建蛙池,以方便管理。蛙池兩端應分別設進水口和排水口,並用鐵枝和密眼尼龍網封口防逃。蛙池內四周應栽上水草和小灌木,以方便成蛙棲息。
二、種蛙的護理:在每年嚴寒冬天到來之前,應把池水放干,但要經常保持濕潤狀態,為種蛙鑽入泥洞中冬眠創造有利條件。
三、繁殖幼蟲(蝌蚪):每年春天驚蟄節令過後,應放適量活水進入蛙池,讓母蛙繁殖蝌蚪。繁殖出蝌蚪後應把種蛙隔離,防止吞食蝌蚪。
四、繁殖的飼養和管理:1、投喂活飼料。由於小蝌蚪以幼小動物為食,因此,應經常投放一些水蚤、孑孓或其它小蛙類的蝌蚪等供它們食用。這些幼小動物,一般可在水田、池塘、死水溝等水中捕到。2、投餌料要足。由於小蝌蚪在缺食情況下會以大吃小,互相殘殺,因此投放餌料要充足,使小蝌蚪隨時都有餌料可食。
五、幼蛙和成蛙的飼養和管理:
1、分級飼養。由於青蛙性情兇猛,大蛙吃小蛙等弱肉強食現象很普遍,為杜絕這種現象,應分級飼養,把同樣大小的青蛙圈在一起飼養,更應投足餌料,讓它們都能吃飽,才不會互相殘食。
2、餌料來源。青蛙食性很雜,蚯蚓、昆蟲、小魚、小蝦、小蟹、小螺、小蚌等都是它們的美味佳餚。為了保證餌料的來源可與附近城鎮市場經營水盆雞、鴨的商販聯系,適當給他們一點定金,要求他們把每天棄廢出來的雞、鴨嗉囊和小腸肺等收集起來提供給自己,然後切碎當餌料。也可煮一些茶麩水灌注入蕉根、樹根或垃圾堆附近等肥沃的土中,不久,就會紛紛鑽出很多蚯蚓任人捕捉當餌料。
3、投餌地點。由於青蛙喜歡在水中捕食,不喜歡在陸地捕食,所以應把餌料投入池水面上,方便青蛙捕食。
4、注意事項。蛙池底就有數十厘米厚的肥沃土壤墊底;應嚴防被農葯、化肥或工業廢水等污染的水流入蛙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