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水過冷現象
A. 物理化學實驗 金屬融體冷卻時為什麼產生過冷現象
過冷現象 ( supercooling ):結晶時,實際結晶溫度低於理論結晶溫度的現象。在一定壓力下,當液體的溫度已低於該壓力下液體的凝固點,而液體仍不凝固的現象叫液體的過冷現象(supercooled phenomena of liquid),此時的液體稱為過冷液體(supercooled liquid),這是一種熱力學上的不穩定狀態,在通過外界摩擦等作用下會迅速凝固,並使溫度回升,表現在步冷曲線上便是一個V字形。 液體越純,過冷現象越明顯。高純水-40攝氏度才開始結冰。這是因為液體太過純凈,沒有凝固所需的「結晶核」所致。當具備凝固所需物質,例如投入少許固體,或搖晃液體,都能讓液體迅速凝固。
形成原因:
過冷液體是不穩定的,只要投入少許該物質的晶體,便能誘發結晶,並使過冷液體的溫度回升到凝固點。這種在微小擾動下就會很快轉變的不穩定狀態稱為亞穩態。由於晶體內分子或原子的排列是有規律的,而液體內則是無規律的。而結晶中心有助於這種無序到有序的轉化。液體越純凈,結晶中心越難形成。如果降低至凝固點以下仍未形成,則過冷。
處理應對方法:
(1)提高過冷度: (>107℃/s 非晶態金屬)實驗測出,冷卻速度越大,生核速率越大,且大於長大速率,有利於形成結晶體。
(2)變質處理(孕育處理):在液態金屬中,加入一些細小的金屬粉末(變質劑、孕育劑)形成非自發晶核,使晶核數目增多,晶粒變細小,有利於快速形成對應的晶體。
(3)機械振動:使枝晶破碎成為幾個晶核,使晶核數目增多(超生波振動等)。
B. 什麼是過冷現象 過冷現象是怎麼形成的
過冷現象的定義:
結晶時,實際結晶溫度低於理論結晶溫度的現象.在一定壓力下,當液體的溫度已低於該壓力下液體的凝固點,而液體仍不凝固的現象叫液體的過冷現象(supercooled phenomena of liquid).此時的液體稱為過冷液體(supercooled liquid),這是一種熱力學上的不穩定狀態,在通過外界摩擦等作用下會迅速凝固,並使溫度回升,表現在過冷曲線上便是一個V字形.液體越純,過冷現象越明顯.高純水-40攝氏度才開始結冰.這是因為液體太過純凈,沒有凝固所需的「結晶核」所致.當具備凝固所需物質,例如投入少許固體,或搖晃液體,都能讓液體迅速凝固.
過冷現象的原理:
冰的形成其實是一個結晶的過程,如果原本水中已存在結晶核(冰晶),低於其標准熔點的液體的水分子就會在核周圍形成結晶結構,依附在冰晶上,結成冰的過程就可以進行.但是有些水太潔凈,沒有塵埃和雜質,容器又非常干凈而平滑,缺少這樣的晶核,冰晶就因無處可依附而不能形成,於是溫度軸上的液體部分可以一直延伸,即使溫度低於冰點(0°),水仍然會維持在液體的狀態,直到均勻核化結晶生成.
如要進行超冷凍的現象要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1、一瓶很純潔,無沉澱物,無雜質的水.(最好是蒸餾水)
2、平滑而內里沒劃痕的容器.
3、放在可以冷凍至攝氏零下幾度的冰箱一段時間.(如數小時)
C. 液體的過冷現象是什麼
簡單來講,就是液體達到凝固點以下卻不凝固。
D. 在凝固點降低法測摩爾質量中,為什麼會產生過冷現象,如何控制過冷溫度
【目的要求】
1. 測定水的凝固點降低值,計算尿素(或蔗糖)的摩爾質量。
2. 掌握溶液凝固點的測定技術,並加深對稀溶液依數性質的理解。
3. 掌握精密數字溫度(溫差)測量儀的使用方法。
【實驗原理】
當稀溶液凝固析出純固體溶劑時,則溶液的凝固點低於純溶劑的凝固點,其降低值與溶液的質量摩爾濃度成正比。即
ΔTf =Tf* - Tf = Kf mB (1)
式中,ΔTf 為凝固點降低值;Tf*為純溶劑的凝固點;Tf為溶液的凝固點;mB為溶液中溶質B的質量摩爾濃度;Kf為溶劑的質量摩爾凝固點降低常數,它的數值僅與溶劑的性質有關。
若稱取一定量的溶質WB(g)和溶劑WA(g),配成稀溶液,則此溶液的質量摩爾濃度為
m= ×10-3
式中,MB為溶質的摩爾質量。將該式代入(1)式,整理得: 內容來自Lab211.cn
MB=Kf ×10-3 (2) Lab211.cn
若已知某溶劑的凝固點降低常數Kf值,通過實驗測定此溶液的凝固點降低值ΔTf,即可根據(2)式計算溶質的摩爾質量MB。
顯然,全部實驗操作歸結為凝固點的精確測量。其方法是:將溶液逐漸冷卻成為過冷溶液,然後通過攪拌或加入晶種促使溶劑結晶,放出的凝固熱使體系溫度回升,當放熱與散熱達到平衡時,溫度不再改變,此固液兩相平衡共存的溫度,即為溶液的凝固點。本實驗測純溶劑與溶液凝固點之差,由於差值較小,所以測溫採用精密數字溫度(溫差)測量儀。
從相律看,溶劑與溶液的冷卻曲線形狀不同。對純溶劑兩相共存時,自由度f *=1-2+1=0,冷卻曲線形狀如圖2-10-1(1)所示,水平線段對應著純溶劑的凝固點。對溶液兩相共存時,自由度f *=2-2+1=1,溫度仍可下降,但由於溶劑凝固時放出凝固熱而使溫度回升,並且回升到最高點又開始下降,其冷卻曲線如圖2-10-1(2)所示,所以不出現水平線段。由於溶劑析出後,剩餘溶液濃度逐漸增大,溶液的凝固點也要逐漸下降,在冷卻曲線上得不到溫度不變的水平線段。如果溶液的過冷程度不大,可以將溫度回升的最高值作為溶液的凝固點;若過冷程度太大,則回升的最高溫度不是原濃度溶液的凝固點,嚴格的做法應作冷卻曲線,並按圖2-10-1(2)中所示的方法加以校正。
圖2-10-1 溶劑與溶液的冷卻曲線
【儀器試劑】
凝固點測定儀1套;精密數字溫度(溫差)測量儀(0.001℃) 1台;分析天平1台;普通溫度計(0~50℃,1支);壓片機1台;移液管(50mL,1支)。 內容來自Lab211.cn
尿素(A.R.);蔗糖(A.R.);粗鹽;冰。
圖2-10-2 凝固點降低實驗裝置 Lab211.cn
1-精密數字溫差測量儀;2-內管攪棒;3-投料支管; 4-凝固點管;5-空氣套管; 6-寒劑攪棒;7-冰槽; 8-溫度計
【實驗步驟】
1. 調節精密數字溫度(溫差)測量儀 本文來自高校實驗室
按照精密數字溫度(溫差)測量儀的調節方法調節測量儀,並請參閱第一篇第一章溫度的測量與控制。
2. 調節寒劑的溫度
取適量粗鹽與冰水混合,使寒劑溫度為-2~-3℃,在實驗過程中不斷攪拌並不斷補充碎冰,使寒劑保持此溫度。
3. 溶劑凝固點的測定
儀器裝置如圖2-10-2所示。用移液管向清潔、乾燥的凝固點管內加入30mL純水,並記下水的溫度,插入調節好的精密數字溫度(溫差)測量儀的溫度感測器,且拉動攪拌同時應避免碰壁及產生摩擦。
先將盛水的凝固點管直接插入寒劑中,上下移動攪棒(勿拉過液面,約每秒鍾一次)。使水的溫度逐漸降低,當過冷到水冰點以後,
圖2-10-2 凝固點降低實驗裝置
1-精密數字溫差測量儀;2-內管攪棒;3-投料支管; 4-凝固點管;5-空氣套管; 6-寒劑攪棒;7-冰槽; 8-溫度計。
要快速攪拌(以攪棒下端擦管底),幅度要盡可能的小,待溫度回升後,恢復原來的攪拌,同時注意觀察溫差測量儀的數字變化,直到溫度回升穩定為止,此溫度即為水的近似凝固點。
取出凝固點管,用手捂住管壁片刻,同時不斷攪拌,使管中固體全部熔化,將凝固點管放在空氣套管中,緩慢攪拌,使溫度逐漸降低,當溫度降至近0.7℃時,自支管加入少量晶種,並快速攪拌(在液體上部),待溫度回升後,再改為緩慢攪拌。直到溫度回升到穩定為止,重復測定三次,每次之差不超過0.006℃,三次平均值作為純水的凝固點。 本文來自高校實驗室,www.Lab211.cn
4. 溶液凝固點的測定
取出凝固點管,如前將管中冰溶化,用壓片機將尿素(或蔗糖)壓成片,用分析天平精確稱重(約0.48g),其質量約使凝固點下降0.3℃,自凝固點管的支管加入樣品,待全部溶解後,測定溶液的凝固點。測定方法與純水的相同,先測近似的凝固點,再精確測定,但溶液凝固點是取回升後所達到的最高溫度。重復三次,取平均值。
【注意事項】
- 攪拌速度的控制是做好本實驗的關鍵,每次測定應按要求的速度攪拌,並且測溶劑與溶液凝固點時攪拌條件要完全一致;此外,准確讀取溫度也是實驗的關鍵所在,應讀准至小數點後第三位。
- 寒劑溫度對實驗結果也有很大影響,過高會導致冷卻太慢,過低則測不出正確的凝固點。
- 純水過冷度約0.7~1℃(視攪拌快慢),為了減少過冷度,可加入少量晶種,每次加入晶種大小應盡量一致。 Lab211.cn
【數據處理】
1. 由水的密度,計算所取水的質量WA。
2. 由所得數據計算尿素(或蔗糖)的摩爾質量,並計算與理論值的相對誤差。
思 考 題
1. 為什麼要先測近似凝固點?
2. 根據什麼原則考慮加入溶質的量?太多或太少影響如何?
3. 為什麼會產生過冷現象?如何控制過冷程度? 本文來自高校實驗室
4. 為什麼測定溶劑的凝固點時,過冷程度大一些對測定結果影響不大,而測定溶液凝固點時卻必須盡量減少過冷現象? 本文來自高校實驗室 www.Lab211.cn
5. 在冷卻過程中,冷凍管內固液相之間和寒劑之間,有哪些熱交換?它們對凝固點的測定有何影響?
【討論】
1. 理論上,在恆壓下對單組分體系只要兩相平衡共存就可以達到凝固點;但實際上只有固相充分分散到液相中,也就是固液兩相的接觸面相當大時,平衡才能達到。例如將冷凍管放到冰浴後溫度不斷降低,達到凝固點後,由於固相是逐漸析出的,當凝固熱放出速度小於冷卻速度時,溫度還可能不斷下降,因而使凝固點的確定比較困難。因此採用過冷法先使液體過冷,然後突然攪拌,促使晶核產生,很快固相會驟然析出形成大量的微小結晶,這就保證了兩相的充分接觸;與此同時液體的溫度也因為凝固熱的放出開始回升,一直達到凝固點,保持一會兒恆定溫度,然後又開始下降。
2. 液體在逐漸冷卻過程中,當溫度達到或稍低於其凝固點時,由於新相形成需要一定的能量,故結晶並不析出,這就是過冷現象。在冷卻過程中,如稍有過冷現象是合乎要求的,但過冷太厲害或寒劑溫度過低,則凝固熱抵償不了散熱,此時溫度不能回升到凝固點,在溫度低於凝固點時完全凝固,就得不到正確的凝固點。因此,實驗操作中必須注意掌握體系的過冷程度。
3. 當溶質在溶液中有離解、締合、溶劑化和絡合物生成等情況存在時,會影響溶質在溶劑中的表觀摩爾質量。因此為獲得比較准確的摩爾質量數據,常用外推法,即以公式(2)計算得到的分子量為縱坐標,以溶液濃度為橫坐標作圖,外推至濃度為零而求得較准確的摩爾質量數據。
希望對你有幫助。
E. 水已經零度了,看著還是液體,但是搖兩下就馬上變成冰了,這種現象叫什麼
是:過冷現象。純凈的水在靜止狀態會有這種現象。一旦破壞了靜止狀態,就會立即結冰。
F. 神奇!礦泉水在冰箱里不結冰!!!拿出來了才凍冰!!
先簡單說一下實驗原理:在一定壓力下,當液體的溫度已低於該壓力下液體的凝固點,而液體仍不凝固的現象叫液體的過冷現象(supercooled phenomena of liquid),此時的液體稱為過冷液體(supercooled liquid),網上流傳的一些有關過冷現象的實驗,說穿了就是先製造一些過冷液體,然後是過冷液體凝固的現象。下面介紹幾中方法:
(1)把一瓶純凈水放到冰箱的冷凍室(-18℃左右)中,1小時之後把它拿出來,你會發現水的溫度已經低於零度,但是水並沒有結冰!這時拿起瓶子用力搖晃或在桌子上用力磕一下,你會觀察到水迅速結冰,在數秒內,整瓶的水都結冰了!
(2)1.把一瓶飲料(最好是玻璃瓶裝的,比如啤酒)放進冰櫃里冷凍3小時;
2.切記要把瓶子豎著放,並且在整個過程中不要搖動瓶子或冰櫃,否則一定失敗;
3.3小時後把瓶子輕輕取出來放在固定的地方;
4.把瓶子往下一撞(別太用力了,免得撞爛了),使裡面的液體產生震動,你會發現裡面的液體會即時結冰,變成固體
G. 水已經零度了,看著還是液體,但是搖兩下就馬上變成冰了,這種現象叫什麼 rt
過冷現象 ( supercooling ):結晶時,實際結晶溫度低於理論結晶溫度的現象.在一定壓力下,當液體的溫度已低於該壓力下液體的凝固點,而液體仍不凝固的現象叫液體的過冷現象(supercooled phenomena of liquid),此時的液體稱為過冷液體(supercooled liquid). 液體越純,過冷現象越明顯.高純水-40攝氏度才開始結冰.這是因為液體太過純凈,沒有凝固所需的「結晶核」所致.當具備凝固所需物質,例如投入少許固體,或搖晃液體,都能讓液體迅速凝固.
H. 我把凍在冰箱裡面的礦泉水拿出來了一瓶,看見是水,用手擰開水突然成冰了。這怎解釋
原理:在一定壓力下,當液體的溫度已低於該壓力下液體的凝固點,而液體仍不凝固的現象叫液體的過冷現象,此時的液體稱為過冷液體。
因為瓶子里的液體處於「過冷」狀態——液體溫度低於冰點,但液體卻沒有凝固。這是因為它需要一些力量來啟動凝固的過程,使少量液體分子能夠整齊排列成晶體的樣子,而不是像液體中那樣。這一過程叫做「成核作用」。
即幫助部分液體分子首先形成一個晶體狀凝結核,這樣其他分子就能在核的周圍排列起來。啟動凝固過程可以是一粒灰塵,可以是容器表面一塊粗糙的地方,也可以是你迅速從冰箱里拿出瓶子時的沖擊波。
(8)純水過冷現象擴展閱讀:
過冷現象的實驗:
1、把一瓶飲料(最好是玻璃瓶裝的,比如啤酒)放進冰櫃里冷凍3小時。
2、切記要把瓶子豎著放,並且在整個過程中不要搖動瓶子或冰櫃,否則一定失敗。
3、3小時後把瓶子輕輕取出來放在固定的地方。
4、把瓶子往下一撞,使裡面的液體產生震動,你會發現裡面的液體會即時結冰,變成固體。
如要進行超冷凍的現象要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1、一瓶很純潔,無沉澱物,無雜質的水。(最好是蒸餾水)
2、平滑而內里沒劃痕的容器。
3、放在可以冷凍至攝氏零下幾度的冰箱一段時間。(如數小時)
I. 過冷現象能用純凈水么
這是物理上的過冷現象,據說在實驗室里可以做到零下40度的過冷水,受到擾動後版結冰速權度很快.要用到量子力學才能完美解釋這種現象.大概說就是水處於一個不穩定平衡的狀態,就好象把一個鉛筆尖頭立在桌上一樣.所不同的是一個是熱力學的不穩定平衡狀態,一個是力學的不穩定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