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純水軟水 » 紅泥岩見水軟化

紅泥岩見水軟化

發布時間: 2020-12-29 11:37:29

⑴ 灰岩和泥岩哪個更易含水

灰岩容易發育孔洞,形成含水層,泥岩緻密,經常是蓋層,也就是說他封閉性好

⑵ 降水井為什麼要打到泥岩下

不太懂什麼是降水井
不過泥岩的孔隙度極低 滲透率極差
屬於非滲透岩層~流體無法滲流過完版整的沒有裂隙權的泥岩層
無論是取地下水還是向地下注水
都需要找到滲透性岩層
一般來說 砂礫岩是良好的滲透岩層
還有一些灰岩和部分破碎嚴重的岩漿岩

希望這個解釋對你有幫助~

⑶ 求助泥岩基坑底排水措施

泥岩本身是相對隔水的地層,即使有裂隙或強烈風化,遇到水就裂隙堵塞,因此,把泥岩專理解成不透水更合理。屬至於基坑涌水,本人認為不是從泥岩,估計源於泥岩以上的卵石層。開挖基坑前應該考慮降水,如果來水量太大,排不幹或降不下,可能需要考慮截滲堵水方案。當然可以考慮降水+ 少量灌漿帷幕方案,以卵石層為主要灌漿地層。要特別注意,如果卵石層有地下水湧出,後果是可能帶出來砂和細粒土 - 產生機械管涌,從而出現地層損失,引起地面沉降!比降水本身引起的地面沉降大很多。因此,要引起重視。基坑裡應該設立排水系統和集水井,集中排出;基坑底部應該預留200 - 300mm厚的地基土或岩石,為地基保護層。等施工前開挖,馬上澆注混凝土,不讓地基土長期浸泡在水裡,特別是泥岩 - 遇水可能膨脹、軟化甚至泥化。會迅速喪失應有強度。

⑷ 什麼是碳質泥岩,和泥岩的區別,哪個水敏性更強

網路的解釋為《泥岩亦稱粘土岩,主要由粒徑小於0.0039 mm的細顆粒組成,其回主要成分為粘土答礦物,其次為石英、白雲母及少量長石。常見的粘土礦物有高嶺石、水雲母、蒙脫石等。泥岩中的層理均為水平層理。單層厚度<1mm 者稱頁理。
炭質泥岩,含有炭質成分的泥岩。有機碳含量一般在10-30%左右。

炭質的特性一般是吸附金屬離子和有機物能力特強,水敏性應該是粘土更勝一籌。

⑸ 什麼是碳質泥岩,和泥岩的區別,哪個水敏性更強

泥岩亦稱粘土岩,主要由粒徑小於0.0039 mm的細顆粒組成,其主要成分為粘土礦物,其次為石英、白雲母及少量長石.常見的粘土礦物有高嶺石、水雲母、蒙脫石等.泥岩中的層理均為水平層理.單層厚度。

⑹ 泥質粉砂岩

首先應該區分好砂岩和泥岩的概念
1. 砂岩(Sandstone)--由沙粒經過水搬運沉澱於河床上,經千百年的堆積堅固並經地質物理作用膠結而成的岩石。砂岩結構呈顆粒狀,透水性能良好,其砂粒粒徑在1/16-2mm,顆粒特別細小的,比如直徑在1/16-1/250mm的稱之為粉砂岩。主要成份為:石英成份 52%以上;粘土 15%左右;針鐵礦18%左右;其它物質 10%以上。如果石英含量在90%以上,稱之為石英砂岩。
2. 頁岩(Shale)或是泥岩(Mud rock)--是粘土岩的一種,由粘土物質經壓實作用、脫水作用、重結晶作用後形成。其由微小礦物組成,粒徑小於1/256mm,具有頁狀或薄片狀層理,用硬物擊打易裂成碎片,透水性很差。頁岩與泥岩的區別在於頁岩有明顯平整的層理,相鄰兩層組成顆粒大小有明顯差異,單層厚度小於25cm總厚度可達到數十米;泥岩層理不明顯,單層厚度大於1米,且質地較均勻。

泥質粉砂岩成分主要為粉砂,含少量粘土礦物及膠結物
砂質泥岩主要成分為粘土礦物 ,含少量砂質
感覺泥質粉砂岩的斷口較沙質泥岩粗糙
手搓的話,泥質粉砂岩的砂感更強些,
而沙質泥岩細膩些
浸水後,泥岩易軟化

兩者主要就是顆粒大小和粘土礦物與膠結物與砂質的含量比區別

參考文章:常見岩石(石材)的簡介及分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608fd0100c363.html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⑺ 氫氧化鈉濃度對泥岩水化的影響

中和

⑻ 泥岩壓實過程中的釋水與油氣初次運移

沉積物在蓄水盆地中沉積下沉、埋藏壓實、固結成岩的地質歷史過程中,隨著其上覆沉積物持續地增厚伴生的地靜壓力持續地增大,導致沉積物壓實固結和厚度持續地減少。這種壓實作用是普遍存在的地質事件,是一種固有的地質規律的表現。由細粒物質組成的泥岩在地史進程中發生的壓實作用伴隨著兩種釋水效應:其一,泥岩發生壓實作用導致厚度持續地減少的同時伴隨著持續地釋放壓實水;其二,陸源物質組成的泥岩主要是鋁硅酸鹽粘土礦物,在壓實過程的適宜條件下粘土礦物發生轉化生成次生粘土礦物,並伴隨著結合水、結構水轉化為重力水。

泥岩在地靜壓實作用下發生的兩種釋水效應與油氣初次運移是密切相關的。因此,判析研究層烴源岩油氣生成後釋水的地質時期、數量的多寡和分布態勢是詮釋油氣初次運移的途徑。

1.泥岩壓實水在油氣初次運移上的作用

在第三節模擬重溯了各研究層泥岩在各研究時期的壓實水水頭、壓實水量、砂岩水容量和水交替強度等恢復計算的數據以及壓實水水頭和滲流場形成演化系列圖表,本節只引證與油氣初次運移相關的結論。

(1)泥岩的壓實水水頭:各研究層(平湖組、花港組、龍井組)泥岩在各研究時期的壓實水水頭值隨著地史的進程均呈降值變化趨勢;各研究層泥岩壓實水水頭的高值區在各研究時期均分布於凹陷中部浙東長垣上,呈北高南低或南高北低的兩個高值區;各研究層泥岩壓實水水頭等值線在各研究時期均呈NE-SW向長形圓環狀形態分布,具有顯著的相似性和繼承性(圖6-6~6-8)。

(2)泥岩的壓實水量:平湖組泥岩壓實水量在早中新世末、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上新世末依次是21690、6315、5615、4340億m3(表6-3)。花港組泥岩壓實水量在晚中新世末、上新世末依次是6510億m3、3423億m3(表6-4)。龍井組泥岩壓實水量在上新世末壓實水量是5184億m3(表6-5)。

(3)沉積水交替強度:平湖組沉積水交替強度在早中新世末、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上新世末依次是0.506、0.154、0.181、0.189。花港組沉積水交替強度在晚中新世末、上新世末依次是0.191、0.138。龍井組沉積水交替強度在上新世末是0.256。

上述三類數值變化對油氣初次運移上的作用可作如下結論:

(1)各研究層泥岩在各研究時期末壓實釋放出的壓實水可驅動、攜載油氣向儲集層中實現初次運移。

(2)各研究層泥岩在各研究時期末壓實水水頭值的分布反映了驅動油氣初次運移能力的變化態勢,凹陷中部的驅動力為最大,凹陷邊緣的為最小。

(3)各研究層泥岩壓實水水頭、壓實水量和水交替強度隨著地質歷史的進程除平湖組沉積水交替強度有些變異外均呈降值變化,表明其驅動、攜載油氣的能力漸趨減弱。

2.泥岩粘土礦物轉化埋藏深度的釋水在油氣初次運移上的作用

圖6-23 粘土礦物轉化的深度

沉積盆地中粘土礦物隨著埋藏深度的增大,高嶺石、蒙脫石消失,代之以伊利石、綠泥石的出現,粘土礦物的次生變化反映成岩變化的明顯性質。粘土發生水雲母化、綠泥石化反應時,不僅有溶解狀的陽離子,而且有水分子轉入水中。蒙脫石水化作用形成的再生水(重力水)在3~6km深度上最為活躍。在純粘土層中蒙脫石為水雲母替代時出現的重力水可使透水層的水量增高10倍以上。蒙脫石類粘土在100℃時轉化為自由水可減少其本身體積的15%。蒙脫石重結晶為伊利石時,相當於蒙脫石重量的5%的水被分解為離子並結合固定,而蒙脫石轉化為綠泥石時則超過3.5%的水受到分解和結合固定。

據譚海清資料,西湖凹陷粘土礦物埋藏深度約在2100m以下時蒙脫石開始脫水轉化為伊利石,出現蒙伊混層礦物;在3200m以下轉化成伊利石(圖6-23)。我國渤海灣裂谷系盆地蒙脫石轉化為伊利石的深度大體亦在該深度范圍內。

С.Й.什瓦爾采夫計算出蒙脫石中水的特性參數(表6-14)表明:結合水與自由水相比,結合水的H+和OH離子濃度、氫和氧的分壓、離解常數和密度均比自由水的高,但pH、Eh和介電常數均低。束縛於蒙脫石中的結合水是組成基質的一部分,當其轉化為自由水時,則粘土孔隙增大,密度降低,體積增大,並形成高壓。

表6-14 絕對中性狀態時自由水與結合水的某些特性參數

將西湖凹陷蒙脫石轉化為伊利石的深度與研究層烴源岩進入生油門限深度相比,顯然前者超越了後者的門限深度,也即是說,在烴源岩油氣成熟後才發生蒙伊轉化的。蒙伊轉化時釋放出大量自由水,加大了油氣載體的驅動規模,擴大了儲集空間;結合水轉化為自由水時密度降低、壓力增高,均十分利於驅動、攜載烴源岩中的油氣朝向儲集岩中運移。

3.泥岩排烴量計算的嘗試

泥岩壓實時排出的壓實水驅動、攜載多少石油進入砂岩儲集層中,根據國外研究者的意見,例如:С.Г.涅魯切夫認為供油率(生油率)佔有機質總重量的20%,在主要成油期,消耗於生成液態烴和氣態烴的腐泥型有機質約占其原始重量的50%~70%,腐泥—腐殖混合型有機質不會超過30%。但Л.Н.卡普欽科認為沉積岩中呈分散狀的有機質主要是混合型,供油率佔有機質總重量的20%偏高,有機質含量高的腐泥型20%並不高,有機質含量很低時,該值減小到5%~10%。並通過成油帶的泥岩的平均密度、泥岩系數、有機質含量、石油溶解度、生油量與壓實水量之比等,得出排出的石油量大約等於總排液量的0.1%~0.5%,顯然得出的數值是粗略的,是個經驗數據。假如將其評估西湖凹陷各研究層石油排出量的話,採用最小值0.1%參算,可得出各研究層石油排出量為:

平湖組泥岩在早中新世末、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上新世末排出的石油量依次為×、×、×、×億噸,其排出的石油總量為××億噸。

花港組泥岩在晚中新世末、上新世末排出的石油量依次為×、×億噸,其排出的石油總量為×億噸。

龍井組泥岩在上新世末排出的石油總量為×億噸。

上述數值是個估算值,各研究層泥岩不均是烴源岩,未扣除花港組、龍井組中的紅色泥岩;烴源岩厚度、有機質豐度和生烴潛力高於泥岩的煤層也未加以區分等,應通過細化計算才能獲得較為可信的數值。

4.壓實水在油氣運聚上的意義

各研究層泥岩壓實水水頭值和壓實水量可用以評價石油排出量的多寡,他們的數值愈大,表明利於驅動、攜帶的烴類向其上覆和下伏的儲集層初次運移的數量愈大。有的研究者就將它視為評估和判定烴類在儲層中的聚集地段,這是一種誤解。雖然壓實水進入儲層的數量愈大,攜帶的烴類也愈大,並可增大儲集層的層間壓力和影響水的局部流動態勢,但油氣進入儲層後接著發生的二次運移,其運移的指向和聚集地段取決於儲集層滲流場水壓的分布態勢以及岩性、構造等的控制。

⑼ 研究層泥岩壓出水水頭形成演化

根據由控制鑽井模擬計算的各研究層在各研究時期末泥岩壓出水頭值勾畫的泥岩壓出水水頭形成演化系列圖,揭示各自的形成演化規律性。

一、泥岩壓出水水頭形成演化

1.Es2泥岩壓出水水頭

漸新世中期末:Es2泥岩壓出水水頭最高值為28m,高值區分布於盆地北區滄縣隆起東側的板橋一帶,形似朝北東方向伸展的舌形,等水頭線排列異常緊密,由高值區朝北、東、南三面呈降值變化。北區的水頭值降值變化速率快,而南區為水頭低值分布區,等水頭線排列異常稀疏,水頭值變化甚小,穩定在2m左右。水頭值具有北高南低顯著差異性分布的特點(圖3-4A)。

漸新世末:Es2泥岩壓出水水頭最高值為10m,高值區的分布位置與漸新世中期末的相同,在其南東方向的沿線上,存在兩個間斷的次高值區,水頭最高值為8m。水頭值由高值區和次高值區朝向周圍呈降值變化。北區的水頭值降值速率快,而南區的降值速率慢,且為水頭低值分布區,水頭值穩定在2m左右。水頭值具有北高南低顯著差異性分布的特點(圖3-4B)。

中新世末:Es2泥岩壓出水水頭最高值為6m,高值區的分布位置和個數與漸新世末的相同。水頭值由高值區朝向周圍呈降值變化。北區的水頭值變化較快,而南區的變化甚慢,水頭值變化在1~2m之間。水頭值具有北高南低差異性分布的特點(圖3-4C)。

上新世末:Es2泥岩壓出水水頭最高值為16m,高值區和次高值區(水頭最高值為8~12m)的分布位置與中新世末的相同。水頭值由高值區和次高值區朝向周圍呈降值變化。北區的水頭值降值變化較快,而南區的變化甚慢,水頭值變化在2~4m之間。水頭值具有北高南低顯著差異性分布的特點(圖3-4D)。

圖3-4

圖3-4 黃驊裂谷盆地Es2泥岩壓出水水頭形成演化圖

第四紀末:Es2泥岩壓出水水頭最高值為2.8m,高值區和次高值區的分布位置、降值變化趨勢,以及水頭值北高南低差異性分布的特點均與中新世末的相同。南區的水頭值0.4~0.8m為主要分布區,但在盆地西南段南皮的北東方向一帶,水頭值增高至1.2m(圖3-4E)。

2.Es1泥岩壓出水水頭

漸新世末:Es1泥岩壓出水水頭最高值為42m,高值區位於盆地北區南段以歧口為中心的地帶,形似北東-南西向貫通盆地分布的葫蘆狀,水頭值由此朝北東、南西2個方向呈降值變化。北區的水頭值降值變化速率快,而南區的水頭值變化甚小,在2~4m之間。水頭值具有北高南低顯著差異性分布的特點(圖3-5A)。

中新世末:Es1泥岩壓出水水頭最高值為22m,高值區的分布位置與漸新世末的相同,形狀也類似,但水頭值降值變化顯著減慢,且高值點由歧口移至板橋一帶。水頭值由高值區朝北東、南西2個方向呈降值變化,前者降值變化速率較快,而後者則相對穩定,保持在2~6m之間,南區是水頭值分布的低值區。水頭值具有北高南低差異性分布的特點,但差值明顯減小(圖3-5B)。

上新世末:Es1泥岩壓出水水頭最高值為66m,高值區分布位置和形狀與漸新世末的相似,但水頭值降值變化更快,且高點位於板橋一帶。水頭值由高值區朝北東、南西兩個方向呈降值變化。前者降值變化速率甚快,而後者十分緩慢。南區是水頭值分布的低值區,水頭值穩定在10m左右。水頭值具有北高南低顯著差異性分布的特點(圖3-5C)。

第四紀末:Es1泥岩壓出水水頭最高值為14m。高值區的分布位置、降值變化趨勢和速率、低值區分布位置等均與中新世末的十分相似(圖3-5D)。

3.Ed泥岩壓出水水頭

圖3-5 黃驊裂谷盆地Es1泥岩壓出水水頭形成演化圖

中新世末:Ed泥岩壓出水水頭最高值為22m,高值區位於盆地北區東側的歧口一帶,形似扇形分布,水頭值由此朝北、西、南3個方向呈降值變化。盆地北區的降值速率較快;而南區的較慢,保持在2~6m之間,是盆地水頭的低值分布區。水頭值具有北高南低差異性分布的特點(圖3-6A)。

圖3-6 黃驊裂谷盆地Ed泥岩壓出水水頭形成演化圖

上新世末:Ed泥岩壓出水水頭最高值為54m,高值區分布位置、形狀、水頭值降值變化趨勢和水頭的低值分布區位置以及盆地北高南低差異性分布等與中新世末的相同,但盆內水頭值比中新世末的整體增高,最高值增高約2.5倍,最低值增高約5倍(圖3-6B)。

第四紀末:Ed泥岩壓出水水頭最高值為11m,高值區的分布位置與形狀、水頭值的降值變化趨勢和北高南低差異性分布等均與中新世末、上新世末的相似,但在盆地南區的西南段南皮一帶水頭值出現增高異常(圖3-6C)。

4.Ng泥岩壓出水水頭

上新世末:Ng泥岩壓出水水頭最高值為25m,高值區位於盆地北區東側的歧口一帶,形似向西展布的扇形,水頭值由高值區朝北、西、南3個方向呈降值變化。盆地北區的水頭值降值速率較快,而南區的降值速率較緩,均朝西呈降值變化。盆地南區的西側是水頭低值分布區,水頭值變動在10~12m之間。水頭具有北高南低差異性分布的特點(圖3-7A)。

圖3-7 黃驊裂谷盆地Ng泥岩壓出水水頭形成演化圖

第四紀末:Ng泥岩壓出水水頭最高值為4.8m,高值區的分布位置與上新世末的相似,但高點由歧口朝南西方向位移,形態也發生了較大變異。盆地北區的水頭值比南區的高。盆地南區的西側是水頭低值分布區,水頭值變動於2.2~3.0m之間(圖3-7B)。

5.Nm泥岩壓出水水頭

第四紀末:Nm泥岩壓出水水頭最高值為24m,高值區位於盆地北區的歧口之南一帶,形似朝北西伸展的舌形,水頭值由此朝南、北、西3個方向呈降值變化。盆地北區的水頭值降值速率較快,而南區的降值速率較緩。盆地南區的西側是水頭的低值分布區,水頭值變動在12~13m之間。水頭具有北高南低差異性分布的特點(圖3-8)。

二、泥岩壓出水水頭形成演化的共同規律性

總觀五個研究層泥岩壓出水水頭隨著地質階段的進程,其形成演化具有以下共同的規律性:

圖3-8 黃驊裂谷盆地Nm泥岩第四紀末壓出水水頭圖

1)各研究層泥岩壓出水水頭值隨著地史的進程,其泥岩壓出水水頭高、低值區的分布位置與形態、水頭值的變化趨勢和北高南低不同程度的差異性分布等存在顯著的相似性,集中地反映了各研究層泥岩壓出水頭值的形成演化具有延續性和繼承性的特點。

2)各研究層泥岩壓出水水頭值隨著地史的進程,整體上呈順序降值變化的特性,但漸新統Es2、Es1、Ed層在上新世末各自的壓出水水頭值與其前1個或幾個地質階段相比均具有增高異常的特點。

3)各研究層泥岩在各研究時期的壓出水水頭值的高值區均位於盆地北區的東側或西側,呈北西、南東向分布。水頭值由高值區朝其他方向呈降值變化,並存在北高南低的差異性分布的特點。這與裂谷的演化和沉積厚度的變化基本上是吻合的。

三、泥岩壓出水水頭的研究意義

泥岩壓出水水頭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意義:

1)泥岩壓出水水頭的時空分布演化,反映了含水系統內水的循環活動強度和泥岩壓出水朝向砂岩中運移量的多寡,是恢復計算研究層在各研究時期的水交替強度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是,泥岩壓出水水頭和壓出水量並不反映該研究層透水層砂岩中水的流動方向。因為,在相同的地靜壓力條件下,假若研究層中的泥岩厚度大,砂岩厚度小,則泥岩壓出水水頭大;反之,則壓出水水頭小。透水層砂岩中水的流動方向受控於其上覆沉積層的負載。

2)研究盆地烴源岩油氣成熟後的運移,從水文地質觀點看,泥岩壓出水是烴源岩中油氣運移的載體和驅動力。因此,泥岩排放的壓出水有利於油氣實現初次運移,水頭值的大小可用以評價生烴岩油氣運移量的大小,但壓出水水頭不能指示油氣在砂岩儲集層中的運移方向和濃集的地段,因為油氣在砂岩儲集層中的二次運移或多次運移,取決於儲集層的層狀壓力,而不是壓出水水頭。

⑽ 泥岩和砂岩哪個容易吸水

泥岩來(Mudstone)一種由泥巴及自黏土固化而成的沉積岩,其成分與構造和頁岩相似但較不易碎。泥岩是已固結成岩的,但層理不明顯,或呈塊狀,局部失去可塑性,遇水不立即膨脹的沉積型岩石。
砂岩是由石粒經過水沖蝕沉澱於河床上,經千百年的堆積變得堅固而成的一種沉積岩,石英成份 52%以上。

砂岩比泥岩的滲透性好,也就更容易吸水。

熱點內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電影推薦 發布:2024-08-19 09:13:07 瀏覽:886
類似深水的露點電影 發布:2024-08-19 09:10:12 瀏覽:80
《消失的眼角膜》2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4:43 瀏覽:878
私人影院什麼電影好看 發布:2024-08-19 08:33:32 瀏覽:593
干 B 發布:2024-08-19 08:30:21 瀏覽:910
夜晚看片網站 發布:2024-08-19 08:20:59 瀏覽:440
台灣男同電影《越界》 發布:2024-08-19 08:04:35 瀏覽:290
看電影選座位追女孩 發布:2024-08-19 07:54:42 瀏覽:975
日本a級愛情 發布:2024-08-19 07:30:38 瀏覽:832
生活中的瑪麗類似電影 發布:2024-08-19 07:26:46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