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水pka
A. 求cus在純水中的溶解度
Ksp(CuS)=c(Cu2+)*c(S2-),把硫離子濃度代入可算出銅離子的濃度,銅離子的濃度即硫化銅溶解的摩爾濃度,不難將它轉化成100克水中的溶解度.
B. PKa值與PH值的關系
1. 區別:PH是溶液氫離子濃度的負對數,是表示溶液酸鹼程度的數值。PH值越小溶液酸性越強。PKa是弱酸電離常數的負對數,因為不同的弱酸具有不同的電離常數,比如一元弱酸之間的酸性的大小可以比較其電離度的大小,大者酸性較強。但電離度取負對數後的PKa值越大,酸液越弱。
2. 聯系:PH是溶液氫離子濃度的負對數,是表示溶液酸鹼程度的數值。PH值越小溶液酸性越強。PKa是弱酸電離常數的負對數,因為不同的弱酸具有不同的電離常數,比如一元弱酸之間的酸性的大小可以比較其電離度的大小,大者酸性較強。但電離度取負對數後的PKa值越大,酸液越弱。
(2)純水pka擴展閱讀:
一、pH的計算之一
常用H+濃度來表示溶液的酸鹼性,當[H+]小於1mol·L-1時,為了使用方便,常用氫離子濃度的負對數,即-lg[H+]來表示溶液的酸度,並稱為pH,即pH= -lg[H+].
任何物質的水溶液中[H+]·[OH-]=Kw,室溫時Kw=1×10-14.純水中[H+]=[OH-]=10-7mol·L-1,則pH= -lg[H+]=7.在其他中性溶液中[H+]=[OH-]=10-7mol·L-1,pH也為7;酸性溶液中[H+]>[OH-],其pH<7;
鹼性溶液中[H+]<[OH-],其pH>7.氫氧離子濃度的負對數也可表示為pOH,則溶液的pH + pOH = 14,pH=14 - pOH.計算溶液的pH關鍵在於正確求出各種溶液的[H+],具體計算如下:
例1 計算0.01mol·L-1鹽酸溶液的pH.
解 鹽酸是強電解質,在水中全部電離[H+]=0.01mol·L-1pH=-lg[H+]=-lg 0.01=2
答 該溶液的pH為2.
例2 計算c=0.1mol·L-1醋酸溶液(電離度α=1.34%)的pH.
解 醋酸是弱電解質在水中部分電離
[H+]=α·C=1.34%×0.1
=1.34×10-3(mol·L-1)
pH= -lg[H+]=-lg 1.34×10-3=2.87
答 該溶液的pH為2.87.
例3 計算c(NaOH)=0.1mol·L-1氫氧化鈉溶液的pH.
解 NaOH為強電解質在水中全部電離
[OH-]=0.1mol·L-1
pH= -lg[H+]=-lg10-13=13
另一演算法:
pH=14-pOH=14-(-lg[OH-])=14-1=13
答 該氫氧化鈉溶液的pH為13.
例4 某溶液的pH=5求該溶液的H+和OH-的濃度.
解 pH=5=-lg[H+] [H+]=10-5(mol·L-1)
答 該溶液的H+濃度為10-5mol·L-1,OH-的濃度為10-9mol·L-1
二、pH的計算之二
1.簡單酸鹼溶液的pH
由pH= -lg[H+],只要求得[H+]即可.
(1)一元強酸:[H+]=C酸 二元強酸:[H+]=2C酸
弱酸:[H+]=Cα,再求pH.
(2)一元強鹼[OH-]=C鹼,二元強鹼:[OH-]=2C鹼,
2.強酸,強鹼的稀釋
(1)強酸稀釋過程pH增大,可先求稀釋後溶液的[H+],再求pH.
(2)強鹼稀釋後pH減小,應先求稀釋後,溶液中的[OH-],再求[H+],才能求得pH.
(3)極稀溶液應考慮水的電離.
酸溶液pH不可能大於7,鹼溶液pH不可能小於7.
3.強酸、強鹼溶液的混合
等體積混合時:
若pH相差2個單位以上「pH混=pH小+0.3」
若pH相差1個單位「pH混=pH小+0.26」
(2)兩強鹼混合:
等體積混合時:
若pH相差2個單位以上「pH混=pH大-0.3」
若pH相差1個單位「pH混=pH大-0.26」
(3)強酸、強鹼溶液混合:
若恰好中和,溶液pH=7.
再求[H+]混,再求pH.
C. 為什麼純甲醇的電導率比純水大
甲醇的pKa為15.5,水的是14
說明水比甲醇更容易電離,所以純甲醇的電導率比純水小
D. 化學里的pKa是什麼時候學的
Ka是電離平衡常數,PKa是它的負對數,例如純水的PKa=-lg[H+][OH-]=-lg[1.0*10^-7][1.0*10^-7]=14
E. Ka或pKa與氫離子的關系
Ka和pKa都是針對弱酸而言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是pKa=-lgKa。
通常由酸在水中電離產生。一專些酸式鹽屬在電離時也能直接形成氫離子,如硫酸氫鈉;水自身也會電離出極少量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嚴格地說式子不能寫成H2O=H++ OH-,因為氫離子極易被其他水分子吸引,因此嚴格的式子應該是2H2O=H3O++ OH-,但是在一定情況下可以寫為H2O=H++ OH-)。
(5)純水pka擴展閱讀:
常溫下,稀溶液中氫離子的濃度和氫氧根離子濃度的積(即離子積)總是1.0×10-14。我們用氫離子的負對數表示溶液酸鹼度,即pH。所以純水的pH=-lg10-7=7.0。酸性溶液的氫離子濃度毫無疑問總是大於1.0×10-7mol/L,而鹼性溶液的氫離子濃度總是小於1.0×10-7mol/L。所以規定酸性溶液pH<7,鹼性溶液pH>7,中性溶液pH=7。
值得注意的是,溶液的pH值不總是在0-14之間,有時會出現大於14的值或是負值。而我們的廣泛pH試紙通常只能測試pH值處在0-14之間的溶液,並且只能取整數。而pH計則可以測出小數。
F. pka 要多大才算是酸
酸的PH值的界定與溫度有關,在常溫下,PH值小於7的溶液都是酸。
G. 1L純水pH=7,加入0.72g碳酸氫鈉之後, pH是多少
反正是PH>7
你要具體計算還缺好多數據
H. 根據△pak值判斷是共晶還是鹽,pka值大於4,是共晶
水先凝結成冰,因抄為純水的凝固點是零,凝固點只是針對單質的,糖水和鹽水沒有凝固點。
如果要更深入探究,那麼
當鹽水的濃度小於某一定值時,其凝固溫度隨濃度的增加而降低,
當濃度大於這一定值以後,凝固溫度隨濃度的增加反而升高。
此轉折點稱為冰鹽共晶點,對應的濃度稱共晶濃度。
該點相當於全部鹽水溶液凍結成一塊冰鹽結晶體,它是最低的凝固點。
鹽水的凝固點與濃度的關系在共晶點的左側,
如果鹽水的濃度不變,而溫度降低,
當低於該濃度所對應的凝固點時,則有冰從鹽水中析出,
所以共晶點左面的曲線稱為析冰線。
當鹽水的濃度超過共晶濃度時(即在共晶點的右面),
如果鹽水的濃度不變,而當溫度降低到該濃度所對應的凝固點以下時,
從溶液中析出的不再是冰而是結晶鹽,
因此共晶點右面的曲線稱為析鹽線。
不同的鹽水溶液其共晶點是不同的,如氯化鈉鹽水的共晶溫度為-21.2℃,共晶濃度為22.4%;而氯化鈣鹽水的共晶溫度為-55℃,共晶濃度為 29.9%。
也有例子可以證明;比如說海邊的缸中的淡水結冰的情況下,海水卻不結冰
冬天在路面的積雪上撒鹽 熔化成的水就難以結冰
水裡放鹽可以制霜,也能說明鹽水的凝固點低。
I. 什麼是PKa 有關化學方面的問題
酸度系數(pka),又名酸離解常數,
是酸解離平衡常數的常用對數的相反數,其定義式為回pka=-lg(ka)[1] 。酸度系數是隸答屬於酸鹼質子理論的概念,它反映了一種酸將質子傳遞給水,形成h3o+的能力,即反映了酸的強度。
J. 怎樣根據緩沖溶液的ph值選定緩沖物質
緩沖溶液通常共軛的酸鹼對組成,
如醋酸和醋酸鈉,草酸氫鈉和草酸鈉,鄰苯二甲酸氫鉀和鄰苯二甲酸鉀等等,
能有效抵禦酸鹼的少量加入,保持pH的基本穩定。
比如1mol/L醋酸和1mol/L醋酸鈉的緩沖對,醋酸的電離和醋酸鈉的水解都受到了抑制,
醋酸根離子和醋酸分子的濃度都等於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Ka=c(氫離子)·c(醋酸根)/c(醋酸)
兩邊取負對數,
-lgka=-lg[ c(氫離子)·c(醋酸根)/c(醋酸)]
pka=pH-lg(c(醋酸根)/c(醋酸))
pH=pKa+lg(c(醋酸根)/c(醋酸))
一般對於酸和鹽混合溶液有pH= pKa+lg[共軛鹼/共軛酸]
一般對於鹼和鹽混合溶液有pOH= pKb+lg[共軛酸/共軛鹼]
對於上述1mol/L醋酸和1mol/L醋酸鈉的緩沖對,
根據計算公式,加水稀釋10倍,pH基本不變,仍然約為pH=pKa=4.74,
若加入等量的0.5mol/L鹽酸溶液pH=pKa+lg0.5/1.5=4.74-0.47=3.27
若加入等量的0.5mol/L氫氧化鈉溶液pH=pKa+lg1.5/0.5=4.74+0.47=5.21,
若純水加入等量0.5mol/L鹽酸溶液,那麼pH=-lg0.25=lg4=0.60,由此可知緩沖作用明顯。
一般的緩沖溶液的濃度越大,酸鹼濃度的比例接近1:1,緩沖效果越好,同時緩沖不是無限的,超過限度上述兩個有利於就被破壞了,緩沖范圍一般在上下1個pH單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