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凈水方式 » 心理學過濾器理論

心理學過濾器理論

發布時間: 2021-01-12 23:09:50

㈠ 王蘇,汪安聖《認知心理學》 過濾器模型和衰減模型的異同

拜託,那個人名是復「制王甦」不是王蘇,應該是第三章注意理論吧!
過濾器模型與衰減模型的比較:
不同點:
對過濾裝置作用的看法不同。
相同點:
第一,均主張人的信息加工系統容量有限,需要 對外界信息進行過濾或衰減。
第二,均主張信息的選擇發生在對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二者合稱為Broadbent-Treisman過濾器-衰減模型,或知覺選擇模型。

㈡ 認知心理學的三個基本模型指的是

注意有四大功能即分配、信號檢測、搜索和選擇,大師Broadbent、Colin Cherry等人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有重要貢獻。最基本的3個經典理論是以下3種:

一、過濾器理論
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他認為同一時間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過限度,注意過濾器就將選擇讓一些信息通過,並將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過濾器模型是一種「全或無(all-or-none)」的模型,這就是說,由於過濾器的作用,來自一個信道的信息由於受到選擇而全部通過,來自另一信道的信息由於「閘門」被關掉,就完全喪失了。由於信息的選擇球決於刺激物的物理性質,因此,過濾器的位置可能處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階段。

Broadbent的過濾器模型很好地解釋了當時的雙耳分聽實驗,因此受到了Colin Cherry的支持,他也認為感覺信息可以北非注意耳加以注意,但如果需要根高層次的知覺加工,則不會被非注意耳所注意。但是過濾器模型提出不久,便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質疑,Moray認為即使被試忽視非注意信息的高級層面,比如語義,被試人仍能夠經由非注意耳識別到自己的名字,也就是類似於雞尾酒會現象。(3) 對於此,過濾器模型顯然無法合理解釋,Broadbent將其稱為注意的偶然轉移。此外,實驗所用的材料都是聽覺材料,因此信息的選擇與過濾只發生在同類性質的材料間。當材料的性質改變,信息輸入來自不同的感覺信道時,模型的預測力量就不強了。過濾器模型只是一個單信道模型。

二、衰減器理論
Treisman在1960年從她給被試做的雙耳分聽實驗中,發現如果被試注意耳與非注意耳對換,那幺被試會在新注意耳聽到舊信息的幾個其實單詞,這表明語境會使被試復述本應當忽視的信息。在之後的研究中,他又發現復述信息在非注意信息之前4.5秒或者之後1.5秒時,被試通常把兩個信息看作同一個,也就是說是非注意耳之前信息而不是之後信息更容易被識別。

在Treisman的衰減理論中,他將Broadbent過濾器的作用從阻止目標以外刺激改變成了弱化目標以外刺激,對於特別強的刺激,衰減效果不足以阻止刺激穿透信號弱化機制。這樣便能很好地解釋雞尾酒會現象。Treisman承認在信息的傳輸信道上存在著某種過濾的裝置,它對信息進行選擇。但是她認為,過濾器並不是按「全或無」的方式工作的。它既允許信息從受到注意的信道(追隨耳)中通過,也允許信息從沒有受到注意的信道(非追隨耳)中通過。只是後者受到衰減,強度減弱。

衰減作用模型不僅解釋了注意的選擇機制,而且解釋了單詞的識別機制,因而在認知心理學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衰減作用模型改進和發展了過濾器模型,它能解釋更廣泛的實驗結果,並對人的行為做出更好的預測。

三、後選擇理論
J.Anthony Deutsch和Diana Deutsch 在1963年提出了選擇性注意的後選擇理論,他們與Treisman的衰減器理論不同之處僅僅在於將信號弱化、阻斷的位置放在了識別刺激的意義所需要的知覺加工之後。(5)這一設置,使得人們能夠識別進入非注意耳的信息。如果這種信息並不重要,則人們就會將它拋除掉;如果這種信息觸動了人們心裡的某根弦,那幺人們就會記住它。雖然後選擇理論與衰減器理論在注意瓶頸的位置上有分歧,但是他們都認為存在這幺一種瓶頸,並且它只允許單一信息源的通過。

Norman在1968年也提出,後期選擇模型工作方式是:所有的信息都被以平行的方式傳送到工作記憶中,由於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平行傳遞超越了工作記憶的工作極限,並非所有傳送到那兒的信息都被貯存。在工作記憶中,根據材料的重要性做出判斷。重要的信息被精細化,從而進入長時記憶;不重要的信息將被遺忘。Lewis在1970年的研究中發現,被試者能識別幾乎所有情況下的信息,即使信息呈現給非追隨耳也是如此。這一實驗加強了後選擇理論的實證基礎。

後選擇模型認為,信息的重要性取決於很多方面,不僅取決於內容是否對個人有重大意義,而且與人的覺醒狀態有關,如果人處於高的覺醒狀態,即使是次要的信息,也會被控制加工。

㈢ 正前方的<<交易心理學>>中過濾器指的是什麼

時間機器

㈣ 1958年英國心理學家不羅德本特提出了解釋注意選擇功能() A過濾器理論 B衰減理論

答:A過濾器理論
1958年,英國心理學家布羅德本持(Broadbent,1958)根據雙耳分聽的一系列實驗結果,提出了解釋注意的選擇作用的一種理論:過慮器理論(filter theory)。

㈤ 求助:心理學論述題 1、評述注意的四種瓶頸模型

注意有四大功能即分配、信號檢測、搜索和選擇,大師Broadbent、Colin Cherry等人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有重要貢獻。最基本的3個經典理論是以下3種:

一、過濾器理論
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他認為同一時間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過限度,注意過濾器就將選擇讓一些信息通過,並將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過濾器模型是一種「全或無(all-or-none)」的模型,這就是說,由於過濾器的作用,來自一個信道的信息由於受到選擇而全部通過,來自另一信道的信息由於「閘門」被關掉,就完全喪失了。由於信息的選擇球決於刺激物的物理性質,因此,過濾器的位置可能處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階段。

Broadbent的過濾器模型很好地解釋了當時的雙耳分聽實驗,因此受到了Colin Cherry的支持,他也認為感覺信息可以北非注意耳加以注意,但如果需要根高層次的知覺加工,則不會被非注意耳所注意。但是過濾器模型提出不久,便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質疑,Moray認為即使被試忽視非注意信息的高級層面,比如語義,被試人仍能夠經由非注意耳識別到自己的名字,也就是類似於雞尾酒會現象。(3) 對於此,過濾器模型顯然無法合理解釋,Broadbent將其稱為注意的偶然轉移。此外,實驗所用的材料都是聽覺材料,因此信息的選擇與過濾只發生在同類性質的材料間。當材料的性質改變,信息輸入來自不同的感覺信道時,模型的預測力量就不強了。過濾器模型只是一個單信道模型。

二、衰減器理論
Treisman在1960年從她給被試做的雙耳分聽實驗中,發現如果被試注意耳與非注意耳對換,那幺被試會在新注意耳聽到舊信息的幾個其實單詞,這表明語境會使被試復述本應當忽視的信息。在之後的研究中,他又發現復述信息在非注意信息之前4.5秒或者之後1.5秒時,被試通常把兩個信息看作同一個,也就是說是非注意耳之前信息而不是之後信息更容易被識別。

在Treisman的衰減理論中,他將Broadbent過濾器的作用從阻止目標以外刺激改變成了弱化目標以外刺激,對於特別強的刺激,衰減效果不足以阻止刺激穿透信號弱化機制。這樣便能很好地解釋雞尾酒會現象。Treisman承認在信息的傳輸信道上存在著某種過濾的裝置,它對信息進行選擇。但是她認為,過濾器並不是按「全或無」的方式工作的。它既允許信息從受到注意的信道(追隨耳)中通過,也允許信息從沒有受到注意的信道(非追隨耳)中通過。只是後者受到衰減,強度減弱。

衰減作用模型不僅解釋了注意的選擇機制,而且解釋了單詞的識別機制,因而在認知心理學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衰減作用模型改進和發展了過濾器模型,它能解釋更廣泛的實驗結果,並對人的行為做出更好的預測。

三、後選擇理論
J.Anthony Deutsch和Diana Deutsch 在1963年提出了選擇性注意的後選擇理論,他們與Treisman的衰減器理論不同之處僅僅在於將信號弱化、阻斷的位置放在了識別刺激的意義所需要的知覺加工之後。(5)這一設置,使得人們能夠識別進入非注意耳的信息。如果這種信息並不重要,則人們就會將它拋除掉;如果這種信息觸動了人們心裡的某根弦,那幺人們就會記住它。雖然後選擇理論與衰減器理論在注意瓶頸的位置上有分歧,但是他們都認為存在這幺一種瓶頸,並且它只允許單一信息源的通過。

Norman在1968年也提出,後期選擇模型工作方式是:所有的信息都被以平行的方式傳送到工作記憶中,由於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平行傳遞超越了工作記憶的工作極限,並非所有傳送到那兒的信息都被貯存。在工作記憶中,根據材料的重要性做出判斷。重要的信息被精細化,從而進入長時記憶;不重要的信息將被遺忘。Lewis在1970年的研究中發現,被試者能識別幾乎所有情況下的信息,即使信息呈現給非追隨耳也是如此。這一實驗加強了後選擇理論的實證基礎。

後選擇模型認為,信息的重要性取決於很多方面,不僅取決於內容是否對個人有重大意義,而且與人的覺醒狀態有關,如果人處於高的覺醒狀態,即使是次要的信息,也會被控制加工。

㈥ 普通心理學作業

一、選擇題(每題1分,共15題)
1、紅外線不能被人看到是因為:( B )
A、低於視覺刺激閾限 B、超出了可見光譜范圍
C、不能刺激錐體細胞 D、不能刺激棒體細胞
2、注意具有兩個基本特點:( C )
A、指向性和選擇性 B、集中性和緊張性
C、指向性和集中性 D、都不是
3、感受野是指:( B )
A、外側膝狀體上的一定區域 B、額葉上的一定區域
C、視網膜上的一定區域 D、視覺皮層上的一定區域
4、三色學說認為,人的視網膜上有三種不同的感受器,它們分別感受的光譜成分是( A )。
A、紅、黃、藍 B、黃、綠、蘭
C、紅、黃、綠 D、紅、綠、藍
5、「一心二用」的現象在心理學中叫( C )。
A、注意的穩定性 B、注意的范圍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轉移
6、手段-目的分析是( B )。
A、記憶策略 B、問題解決策略
C、知覺策略 D、概念形成策略
7、研究者適當創設或改變一些條件,從而引起和記錄被試的某些心理現象的研究方法是:
A、 文獻法 B、實驗法 C、 調查法 D、個案法 (B )B
8、「吃完冰激凌之後覺得辣椒醬很辣」這種現象屬於:( B )
A、感覺後像 B、感覺對比 C、感覺適應 D、聯覺
9、人在睡眠中做夢一般是在 睡眠期間( D )
A、 慢波睡眠 B、淺睡階段
C、中度睡眠階段 D、快速眼動睡眠
10.費希納定律指出感覺的大小:( A )
A、與刺激強度的對數成正比
B、與刺激強度成正比
C、與刺激強度的幾何級數成反比
D、與刺激強度的算術級數成正比
11.看小說時產生的想像活動主要是: ( C )
A、表象 B、創造想像 C、再造想像 D、幻想
12.氣質表現為人的心理活動的動力方面的特徵,它是由:( B )
A、人的活動內容決定 B、神經活動的類型決定
C、人的活動的目的決定 D、社會生活條件決定
13、心理學家試圖研究男女之間在不同飲酒程度下駕駛的安全性差異,在此駕駛安全性是:
A、獨立變數 B、自變數 C、因變數 D、無關變數 ( B )
14、一個兒童的實際年齡是7歲,在智力測驗時通過7歲組的全部條目,還通過8歲組的兩個條目和9歲組的一個條目,他的智力年齡是:( C )
A、7歲 B、7歲4個月
C、7歲6個月 D、7歲8個月
15、語言中可以獨立運用的最小單位是( B )。
A、音位 B、語素
C、詞 D、句子
主觀題部分:
一、簡答題(每題2.5分,共2題)
1.試述注意的過濾器理論和衰減理論的異同。(8分)
答案一
相同點:
(1)兩個模型的根本出發點是共同的,即都認為高級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須過濾器予以調節;
(2)過濾器的位置在這兩個模型中是相同的,都處於初級分析和高級的意義分析之間;
(3)過濾器的作用又都是選擇一部分信息進入高級的知覺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識別。
不同點:
(1)工作方式:過濾器:全或無 衰減:衰減
(2)通道數: 單通道 雙通道或多通道
(3)衰減模型承認注意在通道間的分配,顯得比過濾器模型更有彈性。
答案二:
異:他們的主要差別在於對注意機制再信息加工系統中所處的位置有所不同,依照反映選擇模型,注意的機制位於識別和反應之間,它意味著幾個輸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識別,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應。依照知覺反應模型,引起注意作用的過濾器位於覺察和識別之間,它意味著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進入高級分析系統而被識別。
同:反應選擇模型是與認知系統加工能力有限聯系著的。
這兩個模型都認為,幾個通道的信息可以同時受到注意,即都承認注意的分配。

2.什麼是記憶的系列位置效應? 如何解釋系列位置效應?
在系列學習(Serial Learning)中,在一系列處於不同位置的記憶材料回憶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應就是這種接近開頭和末尾的記憶材料的記憶效果好於中間部分的記憶效果的趨勢。其開頭和結尾記憶效果較好,分別叫首位效應(primacy effect)和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而其效果較差的中間部分稱為漸近部分。系列位置效應一般在自由回憶中出現,是雙重記憶理論的重要證據。系列位置效應的結果,以系列位置為x軸,回憶的百分率或絕對數量為y軸,則可形成一個U形的曲線,叫系列位置曲線(serial position curve)。
系列位置效應的形成主要是收前攝抑制和後攝抑制的作用影響。
二、論述題(每題10分,共1題)
1、聯系實際說明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有這幾個,結合實際說說就可以了
(1)知覺的特點
(2)定勢的影響
(3)醞釀效應(靈感狀態)
(4)實踐知識
(5)動機的強度
(6)個性差異

㈦ 認知心理學中的選擇性注意的三個經典理論

注意有四大功能即分配、信號檢測、搜索和選擇,大師Broadbent、Colin Cherry等人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有重要貢獻。最基本的3個經典理論是以下3種:

一、過濾器理論
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他認為同一時間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過限度,注意過濾器就將選擇讓一些信息通過,並將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過濾器模型是一種「全或無(all-or-none)」的模型,這就是說,由於過濾器的作用,來自一個信道的信息由於受到選擇而全部通過,來自另一信道的信息由於「閘門」被關掉,就完全喪失了。由於信息的選擇球決於刺激物的物理性質,因此,過濾器的位置可能處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階段。

Broadbent的過濾器模型很好地解釋了當時的雙耳分聽實驗,因此受到了Colin Cherry的支持,他也認為感覺信息可以北非注意耳加以注意,但如果需要根高層次的知覺加工,則不會被非注意耳所注意。但是過濾器模型提出不久,便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質疑,Moray認為即使被試忽視非注意信息的高級層面,比如語義,被試人仍能夠經由非注意耳識別到自己的名字,也就是類似於雞尾酒會現象。(3) 對於此,過濾器模型顯然無法合理解釋,Broadbent將其稱為注意的偶然轉移。此外,實驗所用的材料都是聽覺材料,因此信息的選擇與過濾只發生在同類性質的材料間。當材料的性質改變,信息輸入來自不同的感覺信道時,模型的預測力量就不強了。過濾器模型只是一個單信道模型。

二、衰減器理論
Treisman在1960年從她給被試做的雙耳分聽實驗中,發現如果被試注意耳與非注意耳對換,那幺被試會在新注意耳聽到舊信息的幾個其實單詞,這表明語境會使被試復述本應當忽視的信息。在之後的研究中,他又發現復述信息在非注意信息之前4.5秒或者之後1.5秒時,被試通常把兩個信息看作同一個,也就是說是非注意耳之前信息而不是之後信息更容易被識別。

在Treisman的衰減理論中,他將Broadbent過濾器的作用從阻止目標以外刺激改變成了弱化目標以外刺激,對於特別強的刺激,衰減效果不足以阻止刺激穿透信號弱化機制。這樣便能很好地解釋雞尾酒會現象。Treisman承認在信息的傳輸信道上存在著某種過濾的裝置,它對信息進行選擇。但是她認為,過濾器並不是按「全或無」的方式工作的。它既允許信息從受到注意的信道(追隨耳)中通過,也允許信息從沒有受到注意的信道(非追隨耳)中通過。只是後者受到衰減,強度減弱。

衰減作用模型不僅解釋了注意的選擇機制,而且解釋了單詞的識別機制,因而在認知心理學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衰減作用模型改進和發展了過濾器模型,它能解釋更廣泛的實驗結果,並對人的行為做出更好的預測。

三、後選擇理論
J.Anthony Deutsch和Diana Deutsch 在1963年提出了選擇性注意的後選擇理論,他們與Treisman的衰減器理論不同之處僅僅在於將信號弱化、阻斷的位置放在了識別刺激的意義所需要的知覺加工之後。(5)這一設置,使得人們能夠識別進入非注意耳的信息。如果這種信息並不重要,則人們就會將它拋除掉;如果這種信息觸動了人們心裡的某根弦,那幺人們就會記住它。雖然後選擇理論與衰減器理論在注意瓶頸的位置上有分歧,但是他們都認為存在這幺一種瓶頸,並且它只允許單一信息源的通過。

Norman在1968年也提出,後期選擇模型工作方式是:所有的信息都被以平行的方式傳送到工作記憶中,由於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平行傳遞超越了工作記憶的工作極限,並非所有傳送到那兒的信息都被貯存。在工作記憶中,根據材料的重要性做出判斷。重要的信息被精細化,從而進入長時記憶;不重要的信息將被遺忘。Lewis在1970年的研究中發現,被試者能識別幾乎所有情況下的信息,即使信息呈現給非追隨耳也是如此。這一實驗加強了後選擇理論的實證基礎。

後選擇模型認為,信息的重要性取決於很多方面,不僅取決於內容是否對個人有重大意義,而且與人的覺醒狀態有關,如果人處於高的覺醒狀態,即使是次要的信息,也會被控制加工。

熱點內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電影推薦 發布:2024-08-19 09:13:07 瀏覽:886
類似深水的露點電影 發布:2024-08-19 09:10:12 瀏覽:80
《消失的眼角膜》2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4:43 瀏覽:878
私人影院什麼電影好看 發布:2024-08-19 08:33:32 瀏覽:593
干 B 發布:2024-08-19 08:30:21 瀏覽:910
夜晚看片網站 發布:2024-08-19 08:20:59 瀏覽:440
台灣男同電影《越界》 發布:2024-08-19 08:04:35 瀏覽:290
看電影選座位追女孩 發布:2024-08-19 07:54:42 瀏覽:975
日本a級愛情 發布:2024-08-19 07:30:38 瀏覽:832
生活中的瑪麗類似電影 發布:2024-08-19 07:26:46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