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過濾率
❶ pm2. 5衡量標准
pm2. 5,即細顆粒物的標准,是由美國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為了更有效地監測隨著回工業化日益發達而答出現的、在舊標准中被忽略的對人體有害的細小顆粒物。細顆粒物指數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測控空氣污染程度的指數。
目前,我國的pm2.5標准值為24小時平均濃度小於75微克/立方米為達標,然而,這一數值與pm2.5國際標准相比,還相差甚遠,僅僅是達到世衛組織設定的最寬標准。
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pm2.5標准值為小於每立方米10微克。年均濃度達到每立方米35微克時,人患病並致死的幾率將大大增加。
而以世衛組織數據為準的話,pm2.5國際標准分別為准則值,24小時小於25微克;過渡期目標1,24小時小於75微克;過度目標2,24小時小於50微克;過度其目標3,24小時小於37.5微克。
❷ PM25多少是屬於輕度污染,多少屬於重度污染
PM25輕度污染的標准100~150,重度污染的標准200~300 。
用空氣質量指數(AQI)替代原有的空氣污染指數(API)。AQI共分六級,從一級優,二級良,三級輕度污染,四級中度污染,直至五級重度污染,六級嚴重污染。
24小時PM2.5平均值標准值:
優:0~50
良:50~100
輕度污染:100~150
中度污染:150~200
重度污染:200~300
嚴重污染:大於300及以上
(2)pm25過濾率擴展閱讀:
PM2.5顆粒的危害:
1、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粒徑小,面積大,活性強,易附帶有毒、有害物質(例如,重金屬、微生物等),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粒徑在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不易被上呼吸道阻擋,被吸入後會直接進入細支氣管和肺泡,可引發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2、通常我們每天平均要吸入約1萬升的空氣,進入肺泡的微塵可迅速被吸收,不經過肝臟解毒,直接進入血液循環分布到全身;其次會損害血紅蛋白輸送氧的能力,對貧血和血液循環障礙的病人來說,可能產生嚴重後果。長期吸入PM2.5可加重呼吸系統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心病等心臟疾病。
3、同時隨著這些顆粒進入細支氣管、肺泡和血液中的有害氣體、重金屬等,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更大。人體的生理結構對PM2.5缺乏有效的過濾、P且攔能力。此外,PM2。5還可成為病毒和細菌的載體,有助於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和擴散。201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布的《全球環境展望5》宣稱,全球每年有近200萬的過早死亡病例與顆粒物污染有關。
❸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納米的顆粒物
PM2.5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屬於物體,因此它的尺度最大,物質由內分子構成,分子由原子容構成,原子由原子核和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原子核在中間像太陽一樣,電子則在原子核周圍,圍著他運動,就像太陽周圍的行星一樣,原子核大於電子.所以正確的排列是:PM2.5、分子、原子核、電子.
故選A.
❹ 防pm25口罩過濾片怎樣選擇
伴隨著霧霾天氣的頻發,人們也開始在對霧霾重視起來,同時採取相應的防護版措施,而最基本也是權最有效的防護措施是配戴PM25口罩,也造成市場上PM25口罩品牌繁雜。選擇PM25口罩一定要選擇可以真正防霾的產品,而防霾濾片是這些防霧霾口罩的核心,所以一定要做好防pm25口罩過濾片的選擇。
PM2.5口罩濾片是一種新型的防霾口罩產品,其中防霧霾口罩材料中的濾片雖然對顆粒物具有一定的過濾性能,但PM2.5口罩濾片面積比防塵口罩整體面積小,而PM2.5口罩濾片的插入也會加大呼吸阻力,因此一些氣體會通過濾片四周的布進入到防塵口罩內,降低防塵口罩的過濾效果,這是PM2.5口罩濾片過濾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
❺ PM25對健康有什麼危害
每個人每天平均要吸入約1萬升的空氣,進入肺泡的微塵可迅速被吸收、不經過版肝臟解毒直接進入血液權循環分布到全身;其次,會損害血紅蛋白輸送氧的能力,喪失血液。對貧血和血液循環障礙的病人來說,可能產生嚴重後果。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統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狀動脈等心臟疾病。總之這些顆粒還可以通過支氣管和肺泡進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氣體、重金屬等溶解在血液中,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更大。人體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對PM2.5沒有任何過濾、阻攔能力,而PM2.5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卻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逐步暴露出其恐怖的一面。
在國內研究表明,PM2.5濃度對兒童呼吸道感染有重要影響。PM2.5和PM10濃度越高,兒童及其雙親呼吸系統病症的發生率也越高,而PM2.5的影響尤為顯著。
❻ pm2,5多少才合適。我們這里PM2.5是40,這是很好的吧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 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我國PM2.5標准為回:年平均濃度限答35微克/立方米,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75微克/立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標准較低的。 澳大利亞:年平均8微克/立方米,24小時25微克/立方米。 美國日本:年平均15微克/立方米,24小時35微克/立方米。 歐盟:年平均25微克/立方米...pm2.5濃度值40空氣質量為良,算是很好的為了身體健康霧霾天我們出行時應做好防護,美 國 進 口普衛欣符合美國醫用口罩最高標准,過濾性好,不僅防顆粒物也防飛沫。對小至0.1微米的顆粒物過濾效率達99.8%, 對小至0.3微米的細菌或病毒載體(常見於飛沫)過濾效率達99.9%。J#D有
❼ Pm2,5的國家標準是多少
細顆粒物又稱細粒、細顆粒、PM2.5。細顆粒物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 2.5 微米的顆粒物。它能較長時間懸浮於空氣中,其在空氣中含量濃度越高,就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雖然PM2.5隻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
大氣顆粒物(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s)是大氣中存在的各種固態和液態顆粒狀物質的總稱。各種顆粒狀物質均勻地分散在空氣中構成一個相對穩定的龐大的懸浮體系,即氣溶膠體系,因此大氣顆粒物也稱為大氣氣溶膠(Atmospheric Aerosols)。
(7)pm25過濾率擴展閱讀:
除一般的無機元素外,大氣顆粒物中還有元素碳(EC)、有機碳(OC)、有機化合物(尤其是揮發性有機物(VOC)、多環芳烴(P:AH)和有毒物)、生物物質(細菌、病毒、黴菌等)。
含有機物的大氣顆粒物粒徑一般都比較小,多數在0.1"一51.tm范圍內,多數有機顆粒是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顆粒物中的有機物種類很多,其中烴類是主要成分,如烷烴、烯烴、芳香烴和多環芳烴,此外還有亞硝胺、氮雜環、環酮、醌類、酚類和酸類等。大氣中的多環芳烴主要集中在細粒子段,高環的多環芳烴主要在飄塵范圍內。
❽ pm2,5對人體健康的風險有多嚴重
氣象專家和醫學專家認為,由細顆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塵暴更大。粒徑10微米以上的顆粒物,會被擋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徑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間的顆粒物,能夠進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過痰液等排出體外,另外也會被鼻腔內部的絨毛阻擋,對人體健康危害相對較小;而粒徑在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直徑相當於人類頭發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擋。被吸入人體後會直接進入支氣管,干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每個人每天平均要吸入約1萬升的空氣,進入肺泡的微塵可迅速被吸收、不經過肝臟解毒直接進入血液循環分布到全身;其次,會損害血紅蛋白輸送氧的能力,喪失血液。對貧血和血液循環障礙的病人來說,可能產生嚴重後果。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統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狀動脈等心臟疾病。總之這些顆粒還可以通過支氣管和肺泡進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氣體、重金屬等溶解在血液中,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更大。人體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對pm2.5沒有任何過濾、阻攔能力,而pm2.5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卻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逐步暴露出其恐怖的一面。
在歐盟國家中,pm2.5導致人們的平均壽命減少8.6個月。而pm2.5還可成為病毒和細菌的載體,為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推波助瀾。目前國際上主要發達國家以及亞洲的日本、泰國、印度等均將pm2.5列入空氣質量標准。而最為悲催的是,pm2.5尚未被列入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指標,因此這就成了美國大使館數據和政府官方數據直接沖突的根本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5年版《空氣質量准則》中也指出:當pm2.5年均濃度達到每立方米35微克時,人的死亡風險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約增加15%。一份來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稱,pm2.5每立方米的濃度上升20毫克,中國和印度每年會有約34萬人死亡。
❾ 美國的epa和我國的pm2。5日標準是
概念辨析 污染較重的天氣情況PM,英文全稱為particulate matter(顆粒物)。科學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氣中這種顆粒的含量,這個值越高,就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 在城市空氣質量日報或周報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和總懸浮顆粒物是人們較為熟悉的兩種大氣污染物。 可吸入顆粒物又稱為PM10,指直徑大於2.5微米、等於或小於10微米,可以進入人的呼吸系統的顆粒物;總懸浮顆粒物也稱為PM100,即直徑小於或等於100微米的顆粒物。 編輯本段顆粒來源PM2.5產生的主要來源,是日常發電、工業生產、汽車尾氣排放等過程中經過燃燒而排放的殘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屬等有毒物質。 一般而言,粒徑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顆粒物主要來自道路揚塵等;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PM2.5)則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如機動車尾氣、燃煤)、揮發性有機物等。 編輯本段性狀危害健康損害氣象專家和醫學專家認為,由細顆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塵暴更大。粒徑10微米以上的顆粒物,會被擋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徑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間的顆粒物,能夠進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過痰液等排出體外,另外也會被鼻腔內部的絨毛阻擋,對人體健康危害相對較小;而粒徑在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直徑相當於人類頭發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擋。被吸入人體後會直接進入支氣管,干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每個人每天平均要吸入約1萬升的空氣,進入肺泡的微塵可迅速被吸收、不經過肝臟解毒直接進入血液循環分布到全身;其次,會損害血紅蛋白輸送氧的能力,喪失血液。對貧血和血液循環障礙的病人來說,可能產生嚴重後果。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統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狀動脈等心臟疾病。總之這些顆粒還可以通過支氣管和肺泡進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氣體、重金屬等溶解在血液中,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更大。人體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對PM2.5沒有任何過濾、阻攔能力,而PM2.5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卻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逐步暴露出其恐怖的一面。 在歐盟國家中,PM2.5導致人們的平均壽命減少8.6個月。而PM2.5還可成為病毒和細菌的載體,為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推波助瀾。目前國際上主要發達國家以及亞洲的日本、泰國、印度等均將PM2.5列入空氣質量標准。而最為悲催的是,PM2.5尚未被列入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指標,因此這就成了美國大使館數據和政府官方數據直接沖突的根本原因。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原總工程師魏復盛研究結果還表明,PM2.5和PM10濃度越高,兒童及其雙親呼吸系統病症的發生率也越高,而PM2.5的影響尤為顯著。 試驗論證《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上增刊登過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小川及其同事一項新發現:2004年至2006年期間,當北京大學校園觀測點的PM2.5日均濃度增加時,在約4公里以外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血管病急診患者數量也有所增加。雖然PM10和PM2.5都是心血管病發病的危險因素,但PM2.5的影響顯然更大。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5年版《空氣質量准則》中也指出:當PM2.5年均濃度達到每立方米35微克時,人的死亡風險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約增加15%。一份來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稱,PM2.5每立方米的濃度上升20毫克,中國和印度每年會有約34萬人死亡。 編輯本段監測情況監測標准PM2.5的標准,是由美國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為了更有效地監測隨著工業化日益發達而出現的、在舊標准中被忽略的對人體有害的細小顆粒物。PM2.5指數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測控空氣污染程度的指數。 到2010年底為止,除美國和歐盟一些國家將PM2.5納入國標並進行強制性限制外,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還未開展對PM2.5的監測,大多通行對PM10進行監測。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2010年9月公布了一張全球空氣質量地圖,專門展示世界各地PM2.5的密度。地圖 全球空氣質量地圖由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製作。他們根據NASA的兩台衛星監測儀的監測結果,繪制了一張顯示出2001年至2006年PM 2.5平均值的地圖。 在這張圖上紅色(即PM2.5密度最高),出現在北非、東亞和中國。中國華北、華東和華中PM2.5的密度,指數甚至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甚至超過了撒哈拉沙漠。 在這張2001-2006年間平均全球空氣污染形勢圖上,全球PM2.5最高的地區在北非和中國的華北、華東、華中全部。 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PM2.5小於10是安全值,而中國的這些地區全部高於50接近80,比撒哈拉沙漠還要高很多。 中國情況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於2011年1月發布的城市空氣質量信息公開指數(AQTI)評價報告顯示,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20個國內評價城市普遍未開展細顆粒物監測。值得注意的是,倫敦、巴黎、紐約等對PM2.5進行頻密監測和發布的國際城市,其污染水平也相對較低,與此同時,不少發展中國家的大城市如墨西哥城和新德里等城市,也早已開展了PM2.5的頻密監測和發布。 2011年1月1日開始,環保部發布的《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以下簡稱《測定》)開始實施。《測定》首次對PM2.5的測定進行了規范,但在環保部近期進行的《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修訂中,PM2.5並未被納入強制性監測指標。[1] 2011年11月10日,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在第七屆區域空氣質量管理國際研討會上表示,我國的PM2.5大氣環境質量標准即將出台。標准將會採用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的第一過渡時期的數值,來說明PM2.5指數的污染危 北京空氣質量害。 2011年11月15日,著名大氣環境專家、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張遠航透露,世衛組織的標准與美國標准比稍微松一些,即使按照世衛的標准,加入PM2.5後,中國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將從現在的80%下降到20%,「我想這也是環保部遲遲未能下定決心將PM2.5納入空氣質量監測體系的原因。」[2] 編輯本段治理策略對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需採取統一而不是分離的應對戰略。由於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因,即主要都是由礦物燃料燃燒的排放造成,因而減輕和控制空氣污染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氣候在行動上應是一致的。有研究指出,大氣氣溶膠的增加減少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與溫室氣體增暖作用是相反的,互相抵消的。由溫室氣體造成的地表增暖的50%可能被氣溶膠的冷卻作用所抵消,一旦除去氣溶膠將會使溫室氣體產生的增溫表現得更顯著,這將進一步增加CO2減排的壓力。因而空氣質量和氣候變化這兩個問題不能孤立地解決,它們是密切耦合在一起的。 必須發展更復雜的地球系統模式和氣候與生物地球化學變數的長期監測系統。利用這種復雜的地球系統模式 污染較重的空氣狀況可以更准確地模擬和預報上述兩方面的重要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以及反饋機制,這是一個重大的挑戰性任務。如果試圖把全球變暖維持在一規定的閾值的環境戰略中,就不僅要考慮二氧化碳減排,而且也必須同時考慮改善空氣質量的措施及其氣候後果。為了從經濟上得到最大的節約和獲得雙贏的效果,應該採取協同應對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的減排、低碳戰略,即應該採取統一的而不是分離的科學研究和應對戰略。尤其將來隨著空氣污染的不斷治理和改善,可大大降低氣溶膠的冷卻作用,這將進一步加大未來溫室氣體的減排量,否則全球氣溫將會以更快的速度和量值上升。對於像中國這樣經濟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這種戰略尤其重要,因為這兩個問題不但同時存在,而且同是因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同時迅猛增長,益使空氣污染嚴重和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加。從同一源頭上解決這兩個問題不但經濟上更為有效,而且可同時解決大氣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 在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中應同時考慮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排放的綜合或集成技術,使兩者排放量都能得到減少和控制;組織各方力量編寫第一個比較完整的中國氣溶膠排放清單;進一步改善溫室氣體和氣溶膠的觀測網,尤其是氣溶膠觀測網更需擴大和加密;進行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的氣溶膠——雲——氣候變化相互作用的研究,並發展氣候模式(全球和區域模式)與空氣污染模式相互耦合與嵌套的集合模式系統,為建立中國中長期空氣污染及其環境和氣候影響的業務預報提供科學基礎和支持;建立耦合的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風險評估系統,根據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以及未來情景預測,提供對社會和經濟部門影響的後果和嚴重性評估。[3] 越小的粉塵越難被過濾,美國環保署EPA實驗室研究發現對於空氣凈化(除塵)而言主要有三種清除粉塵的方法: 1)布朗運動(Brownian Diffusion) --對越小的粒子,效應越強。 2)濾網攔截(Interception) --對越大的粒子,效果越好。 編輯本段監測對比2011年12月5日,我國北方地區出現大霧天氣,能見度不足一公里,致多個省份之間的高速公路關閉,超過300個進京航班延誤或取消。 大霧天氣中出行的市民美國駐華大使館每小時發布一次PM2.5的監測數據,數據顯示,2011年12月4日下午19時,美國駐華使館監測到北京的PM2.5濃度為522,空氣質量指數(AQI)為500,健康提示為「Beyond Index(指數以外)」,由於在美國使館公布的AQI中,最高數值只有500,因此不少網友驚呼「再次爆表」。 與此同時,北京市環保局的官方微博「綠色-北京」每日下午公布1次過去24小時監測數據,再公布一次未來24小時的預測數據,公布4日中午12時至昨午12時的空氣污染指數為193,質量級別為「輕度污染2級」。 兩個等級之間的差別引發爭議,北京當局曾解釋,這是因為兩國空氣質量標准不同,但北京市民均覺得空氣遠不止「輕度污染」,有網友調侃「監測儀戴口罩了嗎?以後喝西北風都有可能中毒。」[4] 編輯本段監測實施徵求意見2011年12月5日,《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二次徵求意見稿)徵求公眾意見截止。該意見稿提出,在基本監控項目中增設PM2.5年均、日均濃度限值和臭氧8小時濃度限值,新標准擬於2016年全面實施。 在《標准》徵求意見稿中,PM2.5年和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分別定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與世界衛生組織(WHO)過渡期第1階段目標值相同。環保部科技標准司負責人介紹,《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二次徵求意見稿)主要有三個方面突破:一是調整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分類方案,將現行標准中的三類區並入二類區;二是完善污染物項目和監測規范,包括在基本監控項目中增設PM2.5年均、日均濃度限值和臭氧8小時濃度限值,收緊PM10和NO2濃度限值等;三是提高數據統計有效性要求。這是我國首次制定PM2.5的國家環境質量標准。 專家表示,PM2.5是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污染物已經被科學證實,近年來我國PM2.5污染問題日益凸顯。將PM2.5放入強制性污染物監測范圍,有利於消除或緩解公眾自我感觀與監測評價結果不完全一致的現象。將PM2.5年和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分別定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與WHO過渡期第1階段目標值相同,符合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階段和環境管理的需求。 美國進口普衛欣天MAO另外,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區及九個城市群可能會被強制要求先行監測並公布PM2.5的數據,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十二五」專項規劃有可能在明年年初獲國務院通過。同時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研究員吳兌指出,現公布PM2.5的阻力來自地方,地方製造壓力阻止PM2.5公布,是當下政績考核觀、GDP獨大的直接表現。 九個城市群分別為,遼寧中部城市群、山東半島、武漢及其周邊、長株潭、成渝、海峽西岸、陝西關中、山西中北部和烏魯木齊城市群。[4] 實施時間2011年12月21日,在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大會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公布了PM2.5和臭氧監測時間表,PM2.5監測全國將分「四步走」。他表示,2012年,將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開展PM2.5和臭氧監測;2013年在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和環保模範城市開展監測;2015年在所有地級以上城市開展監測,而2016年則是新標准在全國實施的關門期限,屆時全國各地都要按照該標准監測和評價環境空氣質量狀況,並向社會發布監測結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