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解食鹽水沒離子交換膜
㈠ 離子交換膜法電解食鹽水具體原理 謝謝
二、離子交換膜法制燒鹼
1.離子交換膜電解槽的構成
離子交換膜電解槽
主要由陽極、陰極、離子交換膜、電解槽框和導電銅棒等組成;每台電解槽由若干個單元槽串聯或並聯組成。陽極用金屬鈦網製成,為了延長電極使用壽命和提高電解效率,陽極網上塗有鈦、釕等氧化物塗層;陰極由碳鋼網製成,上面塗有鎳塗層;離子交換膜把電解槽分成陰極室和陽極室。
電極均為網狀,可增大反應接觸面積,陽極表面的特殊處理是考慮陽極產物Cl2的強腐蝕性。
離子交換膜法制燒鹼名稱的由來,主要是因為使用的陽離子交換膜,該膜有特殊的選擇透過性,只允許陽離子通過而阻止陰離子和氣體通過,即只允許H+、Na+通過,而Cl-、OH-和兩極產物H2和Cl2無法通過,因而起到了防止陽極產物Cl2和陰極產物H2相混合而可能導致爆炸的危險,還起到了避免Cl2和陰極另一產物NaOH反應而生成NaClO影響燒鹼純度的作用。
上海天原化工廠電解車間的離子交換膜電解槽
2.離子交換膜法電解制鹼的主要生產流程
如圖,精製的飽和食鹽水進入陽極室;純水(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加入陰極室,通電後H2O在陰極表面放電生成H2,Na+則穿過離子膜由陽極室進入陰極室,此時陰極室導入的陰極液中含有NaOH;Cl-則在陽極表面放電生成Cl2。電解後的淡鹽水則從陽極室導出,經添加食鹽增加濃度後可循環利用。
陰極室注入純水而非NaCl溶液的原因是陰極室發生反應為2H++2e-=H2↑;而Na+則可透過離子膜到達陰極室生成NaOH溶液,但在電解開始時,為增強溶液導電性,同時又不引入新雜質,陰極室水中往往加入一定量NaOH溶液。
氯鹼工業的主要原料:飽和食鹽水,但由於粗鹽水中含有泥沙、Ca2+、Mg2+、Fe3+、SO等雜質,遠不能達到電解要求,因此必須經過提純精製。
㈡ 電解食鹽水 用陽離子交換膜的作用寫出離子方程式
工業中製取氯氣常用的方法是電解飽和食鹽水,產物是氫氧化鈉、氯氣和氫氣,溶液中的陰陽離子極易發生反應,使用陽離子交換膜可以有效得對陰陽離子進行隔離,因為只有陽離子可以穿過,陰離子不能穿過。
離子交換膜具有選擇透過性。它只讓Na + 帶著少量水分子透過,其它離子難以透過。電解時從電解槽的下部往陽極室注入經過嚴格精製的 NaCl溶液,往陰極室注入水。在陽極室中Cl - 放電,生成 C1 2 ,從電解槽頂部放出,同時 Na + 帶著少量水分子透過陽離子交換膜流向陰極室。在陰極室中 H + 放電,生成 H 2 ,也從電解槽頂部放出。但是剩餘的 OH - 由於受陽離子交換膜的阻隔,不能移向陽極室,這樣就在陰極室里逐漸富集,形成了 NaOH溶液。隨著電解的進行,不斷往陽極室里注入精製食鹽水,以補充NaCl的消耗;不斷往陰極室里注入水,以補充水的消耗和調節產品NaOH的濃度。所得的鹼液從陰極室上部導出。因為陽離子交換膜能阻止Cl - 通過,所以陰極室生成的 NaOH溶液中含NaCl雜質很少。用這種方法製得的產品比用隔膜法電解生產的產品濃度大,純度高,而且能耗也低
2Cl-+2H2O=2OH-+Cl2(氣標)+H2(氣標)
㈢ 為什麼電解飽和食鹽水所用的離子交換膜只允許陽離子通過,為什麼非要用陽離子交換膜,用陰離子交換膜就不
正好我前幾天才去紅四方氯鹼工業看了看。這就是一個化學工藝的問題,簡單來說,我想專通過電解屬NaCl飽和溶液同時獲得NaOH,Cl2,H2這三種產品,如果想用陰離子交換膜,那是交換什麼呢,OH-嗎?不行,氫氧根離子從陰極產生如果跨過膜之後會和陽極電解產生的氯氣反應。氯離子嗎?那更不可能了,因為想要獲得純的NaOH最好的辦法就是陰極不電解NaCl而是電解稀氫氧化鈉,根本不會有氯離子能遷移過去的。下邊附圖一張,不懂再問。
㈣ 在電解飽和食鹽水制鹼時,用到了陽離子交換膜,那麼電解過程中,溶液中只能靠陽離子的定向移動來導電嗎
離子膜主要由全氟羧酸層、磺酸層和增強網布組成。陰極的羧酸層為阻擋層,內具有高正離子選擇滲透性;陽容極的磺酸層具有高離子傳導性。一般是阻擋陰離子通過,允許陽離子通過。在電解食鹽水時,理論上之允許鈉離子和水通過,導電性靠其完成。但是膜上不可避免的會存在微孔會有少數的陰離子從中遷移。
㈤ 電解食鹽水使用的離子交換膜電解槽裝置如圖所示.經過凈化精製的飽和食鹽水不斷送入陽極室,向陰極室不斷
(1)Fe連接電源正極,會放電生成亞鐵離子,電極反應式為Fe-2e-=Fe2+;
溶液中陽離子向陰極移動,故鈉離子由左側通過陽離子交換膜移到右側,應從B口放出NaOH溶液,
故答案為:Fe-2e-=Fe2+;B;
(2)由於氯氣在水中的溶解性比氫氣大,陽極得到氣體的體積總是小於陰極所得氣體體積,可能是由於氯氣在水中的溶解性比氫氣大導致,
故答案為:氯氣在水中的溶解性比氫氣大;
(3)①令能生產質量分數為32%的NaOH溶液x噸,則:
2NaCl+2H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