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子交換膜應用
① 離子交換膜在不斷使用後會消耗嗎用長了會失去作用嗎
離子交換膜在使用過程中是要間歇性(周期性)脫洗和活化的。
② 離子交換的水處理中的應用
EDI(Electro-de-ionization)是一種將離子交換技術、離子交換膜技術和離子電遷移技術(電滲析技術)相結合的純水製造技術。該技術利用離子交換能深度脫鹽來克服電滲析極化而脫鹽不徹底,又利用電滲析極化而發生水電離產生H和OH離子實現樹脂自再生來克服樹脂失效後通過化學葯劑再生的缺陷,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逐漸興起的新技術。經過十幾年的發展,EDI技術已經在北美及歐洲占據了相當部分的超純水市場。
EDI裝置包括陰/陽離子交換膜、離子交換樹脂、直流電源等設備。其中陰離子交換膜只允許陰離子透過,不允許陽離子通過,而陽離子交換膜只允許陽離子透過,不允許陰離子通過。離子交換樹脂充夾在陰陽離子交換膜之間形成單個處理單元,並構成淡水室。單元與單元之間用網狀物隔開,形成濃水室。在單元組兩端的直流電源陰陽電極形成電場。來水水流流經淡水室,水中的陰陽離子在電場作用下通過陰陽離子交換膜被清除,進入濃水室。在離子交換膜之間充填的離子交換樹脂大大地提高了離子被清除的速度。同時,水分子在電場作用下產生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這些離子對離子交換樹脂進行連續再生,以使離子交換樹脂保持最佳狀態。EDI裝置將給水分成三股獨立的水流:純水、濃水、和極水。純水(90%-95%)為最終得到水,濃水(5%-10%)可以再循環處理,極水(1%)排放掉。圖2表示了EDI的凈水基本過程。
EDI裝置屬於精處理水系統,一般多與反滲透(RO)配合使用,組成預處理、反滲透、EDI裝置的超純水處理系統,取代了傳統水處理工藝的混合離子交換設備。EDI裝置進水要求為電阻率為0.025-0.5MΩ·cm,反滲透裝置完全可以滿足要求。EDI裝置可生產電阻率高達15MΩ·cm以上的超純水。 EDI裝置不需要化學再生,可連續運行,進而不需要傳統水處理工藝的混合離子交換設備再生所需的酸鹼液,以及再生所排放的廢水。其主要特點如下:
EDI的凈水基本過程
·連續運行,產品水水質穩定
·容易實現全自動控制
·無須用酸鹼再生
·不會因再生而停機
·節省了再生用水及再生污水處理設施
·產水率高(可達95%)
·無須酸鹼儲備和酸鹼稀釋運送設施
·佔地面積小
·使用安全可靠,避免工人接觸酸鹼
·降低運行及維護成本
·設備單元模塊化,可靈活的組合各種流量的凈水設施
·安裝簡單、費用低廉
·設備初投資大 EDI裝置與混床離子交換設備屬於水處理系統中的精處理設備,下面將兩種設備在產水水質、投資量及運行成本方面進行比較,來說明EDI裝置在水處理中應用的優越性。
(1)產品水水質比較
EDI裝置是一個連續凈水過程,因此其產品水水質穩定,電阻率一般為15MΩ·cm,最高可達18MΩ·cm,達到超純水的指標。混床離子交換設施的凈水過程是間斷式的,在剛剛被再生後,其產品水水質較高,而在下次再生之前,其產品水水質較差。
(2)投資量比較
與混床離子交換設施相比EDI裝置投資量要高約20%左右,但從混床需要酸鹼儲存、酸鹼添加和廢水處理設施及後期維護、樹脂更換來看,兩者費用相差在10%左右。隨著技術的提高與批量生產,EDI裝置所需的投資量會大大的降低。另外,EDI裝置設備小巧,所需廠房遠遠小於混床。
(3)運行成本比較
EDI裝置運行費用包括電耗、水耗、葯劑費及設備折舊等費用,省去了酸鹼消耗、再生用水、廢水處理和污水排放等費用。
在電耗方面,EDI裝置約0.5kWh/t水,混床工藝約0.35kWh/t水,電耗的成本在電廠來說是比較經濟的,可以用廠用電的價格核算。
在水耗方面,EDI裝置產水率高,不用再生用水,因此在此方面運行費用低於混床。
至於葯劑費和設備折舊費兩者相差不大。
總的來說,在運行費用中,EDI裝置噸水運行成本在2.4元左右,常規混床噸水運行成本在2.7元左右,高於EDI裝置。因此,EDI裝置多投資的費用在幾年內完全可以回收。 EDI裝置屬於水精處理設備, 具有連續產水、水質高、易控制、佔地少、不需酸鹼、利於環保等優點, 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隨著設備改進與技術完善以及針對不同行業進行優化, 初投資費用會大大降低。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完全取代傳統的水處理工藝中的混合 。
控制氮含量的方法(4種):生物硝化-反硝化(無機氮延時曝氣氧化成硝酸鹽,再厭氧反硝化轉化成氮氣);折點氯化(二級出水投加氯,到殘余的全部溶解性氯達到最低點,水中氨氮全部氧化);選擇性離子交換;氨的氣提(二級出水pH提高到11以上,使銨離子轉化為氨,對出水激烈曝氣,以氣體方式將氨從水中去除,再調節pH到合適值)。每種方法氮的去除率均可超過90%。
③ 離子交換膜的應用
離子交換膜可裝配成電滲析器而用於苦鹹水的淡化和鹽溶液的濃縮。電滲析裝置專(見圖)的淡化屬程度可達一次蒸餾水純度。也可應用於甘油、聚乙二醇的除鹽,分離各種離子與放射性元素、同位素,分級分離氨基酸等。此外,在有機和無機化合物的純化、原子能工業中放射性廢液的處理與核燃料的制備,以及燃料電池隔膜與離子選擇性電極中,也都採用離子交換膜。離子交換膜在膜技術領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對仿生膜研究也將起重要作用。
④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離子交換膜在工業生產中廣泛應用,如氯鹼工業使用了陰離子交換膜B.人造纖
A.氯鹼工業使用了陽離子交換膜,鈉離子移向陰極,故A錯誤;
B.以天然纖維素纖維(內樹皮、紙漿、廢棉紗)為原容料熔融紡絲、紡紗製造的,都是人造纖維;以石油化工為原料製造的,都是合成纖維,故B正確;
C.原子利用率高,符合綠色化學原則,故C正確;
D.CO2的增加導致溫室效應,海水中溶解了CO2,酸度增大,珊瑚、貝殼類等生物的生存將會,故D正確.
故選A.
⑤ 離子交換膜基本原理及應用的介紹
《離子來交換膜基本原源理及應用》是一本書籍,該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離子交換膜的制備、性能測定及其應用。全書分為基本原理卷和應用卷,內容新穎、翔實。基本原理卷部分概念清晰,圖文並茂,易於理解;應用卷藉助大量已成功應用的工業規模化的實例,介紹了離子交換膜特別是雙極膜的應用。
⑥ 離子交換膜基本原理及應用的內容簡介
離子交換膜是膜技術的一種,主要用於電滲析技術處理水、電解隔膜、分離等,版在食品工業、電子工業、化工權、環境保護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
本書適用於從事化工、環保、醫葯、食品、電力、膜研究、電子半導體等技術人員及科研工作者參考。
⑦ 電解池離子交換膜到底有什麼用
離子交換膜是具有離子交換性能的、由高分子材料製成的薄膜(也有無機離子交換股,但其使用尚不普通)。它與離子交換樹脂相似,都是在高分子骨架上連接一個活性基團,但作用機理和方式、效果都有不同之處。當前市場上離子交換膜種類繁多,也沒有統一的分類方法。一般按膜的宏觀結構分為三大類:
1. 非均相離子交換膜 由粉末狀的離子交換樹脂加黏合劑混煉、拉片、加網熱壓而成。樹脂分散在黏合劑中,因而其化學結構是不均勻的。
2. 均相離子交換膜 均相離子交換膜系將活性基團引入一惰性支持物中製成。它沒有異相結構,本身是均勻的。其化學結構均勻,孔隙小,膜電阻小,不易滲漏,電化學性能優良,在生產中應用廣泛。但製作復雜,機械強度較低。
3. 半均相離子交換膜 也是將活性基團引入高分子支持物製成的。但兩者不形成化學結合,其性能介於均相離子交換膜和非均相離子交換膜之間。
此外,離子交換膜按功能及結構的不同,可分為陽離子交換膜、陰離子交換膜、兩性交換膜、鑲嵌離子交換膜、聚電解質復合物膜五種類型。離子交換膜的構造和離子交換樹脂相同,但為膜的形式。
離子交換膜可裝配成電滲析器而用於苦鹹水的淡化和鹽溶液的濃縮。電滲析裝置的淡化程度可達一次蒸餾水純度。也可應用於甘油、聚乙二醇的除鹽,分離各種離子與放射性元素、同位素,分級分離氨基酸等。此外,在有機和無機化合物的純化、原子能工業中放射性廢液的處理與核燃料的制備,以及燃料電池隔膜與離子選擇性電極中,也都採用離子交換膜。離子交換膜在膜技術領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對仿生膜研究也將起重要作用。
⑧ 離子交換膜基本原理及應用的目錄
基本原理卷
第1章離子交換膜的制備方法
1.1離子交換膜的發明
1.2夾層法
1.3膠乳法
1.4塊狀聚合法
1.5塗漿法
1.6輻照接枝聚合法
1.7非均相膜
參考文獻
第2章膜性能的測定
2.1膜的取樣和預處理
2.2電阻
2.3離子交換容量和含水量
2.4遷移數
2.5溶質透過系數
2.6電滲透系數
2.7水透過系數
2.8溶脹比
2.9機械強度
2.10電滲析
參考文獻
第3章膜的特性和遷移現象
3.1具有不同電荷符號離子之間的選擇透過性
3.2具有相同電荷符號離子之間的選擇透過性
3.3電導
3.4膜電位
3.5濃差擴散
3.6降低兩價離子透過性的機理
3.7關於膜處理對降低兩價離子透過性的研究
參考文獻
第4章Teorell、Meyer和Sievers理論(TMS理論)
4.1膜電位
4.2擴散系數
4.3電導
4.4遷移數
參考文獻
第5章不可逆過程熱力學
5.1唯象方程和唯象系數
5.2反射系數
5.3電滲析現象
5.4電滲析法分離鹽和水
參考文獻
第6章總傳質過程
6.1總膜對的特性和通過膜對的傳質
6.2總傳質方程和唯象方程
6.3反射系數σ、水力傳導度LP和溶質透過率ω
6.4壓力反射系數和濃度反射系數:切斷電流概念
6.5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的膜對特性
參考文獻
第7章濃差極化現象
7.1電流?電壓關系
7.2濃差極化電位
7.3計時電位法
7.4折射率
7.5自然對流
7.6波動
7.7超極限電流
7.8邊界層的傳質
7.9在離子交換膜濃縮表面上的濃差極化
參考文獻
第8章水解離
8.1電流?pH關系
8.2擴散模型
8.3排斥區
8.4膜表面電位
8.5Wien效應
8.6質子化和去質子化反應
8.7鎂離子的水解
8.8關於水解離的實驗研究
8.9在海水電滲析中出現的水解離
8.10水解離的機理
參考文獻
第9章電流密度分布
9.1在電滲析器中電流密度的分布
9.2環繞絕緣體和電流屏蔽的電流密度分布
參考文獻
第10章水力學
10.1溶液流動和I-V曲線
10.2隔板對溶液流動的影響(理論的)
10.3隔板對溶液流動的影響(實驗的)
10.4在流道內的局部流動分布
10.5溶液流動對極限電流密度和在流道內靜壓頭損失的影響
10.6空氣泡清潔法
10.7隔板的摩擦因子和每個脫鹽室的溶液分布
10.8電滲析器中管道內的壓力分布
參考文獻
第11章極限電流密度
11.1濃差極化、水解離和極限電流密度
11.2擴散層和邊界層
11.3由Nernst-Planck方程推得的極限電流密度方程
11.4極限電流密度對電解質濃度和溶液速度的依賴性
11.5基於脫鹽室中傳質的極限電流密度分析
11.6在膜堆中脫鹽室之間溶液速度分布
11.7電滲析器的極限電流密度
參考文獻
第12章泄漏
12.1漏電
12.2漏液
參考文獻
第13章能耗
13.1在電滲析系統中的能量要求
13.2在膜堆中的能耗
參考文獻
第14章膜惡化
14.1膜的性能隨著運行時間而變化
14.2表面污染
14.3有機污染
參考文獻
應用卷
第15章電滲析
15.1技術概覽
15.2電滲析器
15.3電滲析流程
15.4能耗和最佳電流密度
15.5周邊的技術
15.6實踐
參考文獻
第16章倒極電滲析
16.1技術概覽
16.2隔板
16.3水的回收率
16.4垢形成的防止
16.5抗有機污染
16.6在膜面上膠體沉積的形成及其除去
16.7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除去
16.8實踐
參考文獻
第17章雙極膜電滲析
17.1技術概覽
17.2雙極膜的制備
17.3雙極膜的性能
17.4實踐
參考文獻
第18章電去離子
18.1技術概覽
18.2EDI系統中的傳質
18.3EDI裝置的結構和能耗
18.4在EDI過程中的水解離
18.5在EDI過程中弱電離組分的除去
18.6實踐
參考文獻
第19章電解
19.1技術概覽
19.2離子交換膜
19.3在電解系統中的物料流動和電極反應
19.4電解器及其性能
19.5在電解過程中鹽水的純化
參考文獻
第20章擴散滲析
20.1技術概覽
20.2在擴散滲析中的遷移現象
20.3擴散滲析器及其運行
20.4實踐
參考文獻
第21章Donnan滲析
21.1技術概覽
21.2在Donnan滲析中的質量遷移
21.3實踐
參考文獻
第22章能量轉換
22.1滲析電池
22.2氧化還原流動電池
22.3燃料電池
參考文獻
⑨ 陰陽離子交換膜是干什麼
讓離子選擇透過,更好的完成反應。
⑩ 離子交換膜基本原理及應用的基本信息
產品名稱:離子交換膜基本原理及應用
ISBN編號: 9787122075819
出版時間: 2010-6-1
出版社: 化學工業出版社
頁數版: 379
作者: (日)田中良修 著,葛道才,任權慶春 譯
開本: 16開
裝幀: 精裝
字數: 4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