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濾法測定蛋白結合率
Ⅰ 考馬斯亮藍法測定蛋白的方法學驗證,在做准確度驗證時,為什麼在濃度越高反而回收率越低
首先,考馬斯亮藍法測定蛋白質含量時,准確度是由一定范圍的,濃度超出范圍肯定不準。另外,你在8ug/ml時的收率74%是否稀釋測定?最後,高濃度和低濃度回收效率也是有一定范圍的,低了高了都不好,最佳回收效率也是在適當濃度下,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做一下梯度實驗來證實我的判定。希望能給您幫助。
Ⅱ 蛋白質含量測定方法總結
蛋白質檢測方法總結 雙縮脲法: 將兩分子尿素分子加熱脫去一分子氨而形成的就是雙縮脲 (NH2-CO-NH-CO-NH2) . 雙縮脲在鹼性溶液中與 CU2+結合形成紫紅色絡合物, 這樣...
Ⅲ 你好,考馬斯亮藍法測定蛋白的方法學驗證,在做准確度驗證時,關於回收率應該怎麼驗證求教下具體方法。
首先,考馬斯亮藍法測定蛋白質含量時,准確度是由一定范圍的,濃度超出范圍肯定不準。另外,你在8ug/ml時的收率74%是否稀釋測定?最後,高濃度和低濃度回收效率也是有一定范圍的,低了高了都不好,最佳回收效率也是在適當濃度下,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做一下梯度實驗來證實我的判定
回收率可以通過不同蛋白濃度下檢測回收率,比如你做的1.25ug/ml時回收率有95%左右,8ug/ml時為74%,由此你可以在1.25ug/ml左右濃度設計,比方0.1-8ug/ml都可以,安排幾個濃度梯度,主要分析0.1-1.25ug/ml和1.25-8ug/ml這兩個范圍回收率是什麼樣的變化情況。之後,確定在哪個濃度下回收率最佳,重復幾次後統計學分析,最後通過圖表反應,加上誤差棒,這就是一個可以寫進論文的完整的實驗內容了。
Ⅳ 蛋白質含量測定的標准方法
測定蛋白質的方法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利用蛋白質的共性,即含氮量、肽鍵和折射率測定蛋白質含量;另一類是利用蛋白質中特定氨基酸殘基、酸性和鹼性基團以及芳香基團等測定蛋白質含量。常見的方法有:凱氏定氮法、雙縮脲法、酚試劑法及紫外吸收法。
1.凱氏定氮法
准備4個50mL凱氏燒瓶並標號,想1、2號燒瓶中加入定量的蛋白質樣品,另外兩個燒瓶作為對照,在每個燒瓶中加入硫酸鉀-硫酸銅混合物,再加入濃硫酸,將4個燒瓶放到消化架上進行消化,之後進行蒸餾,全部蒸餾完畢後用標准鹽酸滴定各燒瓶中收集的氨量,直至指示劑混合液由綠色變回淡紫紅色,即為滴定終點,結算出蛋白質含量。
2.雙縮脲法
雙縮脲法是第一個用比色法測定蛋白質濃度的方法,硫銨不幹擾顯色, Cu2+與蛋白質的肽鍵,以及酪氨酸殘基絡合,形成紫藍色絡合物,此物在540nm波長處有最大吸收。首先利用標准蛋白溶液和雙縮脲試劑繪制標准曲線,將待測血清與硫酸鈉在待測試管中混合,並用只加入硫酸鈉不含血清的試管作為對照,將兩支試管加入等量的雙縮脲試劑,充分混合後於37℃環境中放置10分鍾,在540nm波長進行比色,以對照管調零,讀取吸光度值,由標准曲線上直接查出蛋白質含量。雙縮脲法常用於0.5g/L~10g/L含量的蛋白質溶液測定。
3.酚試劑法
取6支試管分別標號,前5支試管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標准蛋白溶液,最後一支試管加待測蛋白質溶液,不加標准蛋白溶液,每支試管液體總量通過加入蒸餾水補足而保持一致,將液體混合均勻,在室溫下放置30分鍾,以未加蛋白質溶液的第一支試管作為空白對照,於650nm波長處測定各管中溶液的吸光度值
4.紫外吸收法
大多數蛋白質在280nm波長處有特徵的最大吸收,這是由於蛋白質中有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存在,可用於測定0.1~0.5mg/mL含量的蛋白質溶液。取9支試管分別標號,前8支試管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標准蛋白溶液,1號試管不加標准蛋白溶液,最後一支試管加待測蛋白質溶液,而不加標准蛋白溶液,每支試管液體總量通過加入蒸餾水補足而保持一致,將液體混合均勻,在280nm波長處進行比色,記錄吸光度值。
Ⅳ 有哪些方法可以測定血漿蛋白結合率
磺胺類物主要與血漿白蛋白結合,三環類抗抑鬱、氯丙嗪也與白蛋白結合。
鹼性物與α1-糖蛋白結合:β-糖蛋白和α-酸性糖蛋白雖然量比白蛋白少很多,但在癌症、關節炎、心肌梗死等疾病中可增高,能與奎寧結合。
Ⅵ 血漿蛋白結合率怎麼用excel算
置換機理都是競爭性與血漿蛋白結合。但各個化合物的競爭能力各不同,這是化合物本身物理特性決定。只有做了血漿蛋白結合對比實驗才能得到哪一個化合物置換能力更強的結論。
Ⅶ 血漿蛋白結合率是什麼意思
:漿蛋白結合率(binding rate of plasma protein, BRPP)系指葯物吸收入血液後,多數與血漿蛋白結合,治療劑量的葯物與血漿蛋白結合的百分率[1]。
Ⅷ 葯理學概念:血漿蛋白結合率的概念
就是有多少葯物(百分之多少)和血漿裡面的蛋白結合!
葯物要和血漿蛋白結合才能有效的隨血漿全身循環
到達病變部位產生葯理效應!
Ⅸ Western Blotting的實驗原理和實驗步驟,它和ELISA的區別在蛋白質測定上什麼情況選用什麼方法
ELISA是酶聯接免疫吸附劑測定( 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 )的簡稱。近二十幾年來,免疫學分析方法發展很快,特別是在使用標記了的抗原和抗體的分析技術以後,使原來許多經典的分析方法在敏感性和特異性方面都不能相比。繼50年代的免疫熒光(IFA)和60年代的放射免疫(RIA)分析技術之後,1971年Engvall和Perlmann發表了酶聯免疫吸附劑測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用於IgG定量測定的文章,使得1966年開始用於抗原定位的酶標抗體技術發展成液體標本中微量物質的測定方法,建立了用酶來標記抗原或抗體的分析技術。它是繼免疫熒光和放射免疫技術之後發展起來的一種免疫酶技術,是一種用酶標記抗原或抗體的方法。由於酶的高效生物催化作用,一個酶分子在數分鍾內可以催化幾十幾百個底物分子發生反應,產生了放大作用,使得原來極其微乎其微的抗原或抗體在數分鍾後就可被識別出來。
ELISA試驗是一種敏感性高,特異性強,重復性好的實驗診斷方法。將抗原、抗體免疫反應的特異性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可敏感地檢測體液中微量的特異性抗體或抗原。此項技術自70年代初問世以來,發展十分迅速,由於其試劑穩定、易保存,操作簡便,結果判斷較客觀等因素,目前已被廣泛用於生物學和醫學科學的許多領域。
ELISA基本原理
ELISA是以免疫學反應為基礎,將抗原、抗體的特異性反應與酶對底物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結合起來的一種敏感性很高的試驗技術。
ELISA基礎是抗原或抗體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體的酶標記,基本原理有三條:
(1) 抗原或抗體能以物理性地吸附於固相載體表面,可能是蛋白和聚苯乙烯表面間的疏水性部分相互吸附,並保持其免疫學活性;
(2) 抗原或抗體可通過共價鍵與酶連接形成酶結合物,而此種酶結合物仍能保持其免疫學和酶學活性;
(3) 酶結合物與相應抗原或抗體結合後,可根據加入底物的顏色反應來判定是否有免疫反應的存在,而且顏色反應的深淺是與標本中相應抗原或抗體的量成正比例的,因此,可以按底物顯色的程度顯示試驗結果。
由於抗原、抗體的反應在一種固相載體——聚苯乙烯微量滴定板的孔中進行,每加入一種試劑孵育後,可通過洗滌除去多餘的游離反應物,從而保證試驗結果的特異性與穩定性。
在測定時,把受檢標本(測定其中的抗體或抗原)和酶標抗原或抗體按不同的步驟與固相載體表面的抗原或抗體起反應。用洗滌的方法使固相載體上形成的抗原抗體復合物與其他物質分開,最後結合在固相載體上的酶量與標本中受檢物質的量成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應的底物後,底物被酶催化變為有色產物,產物的量與標本中受檢物質的量直接相關,故可根據顏色反應的深淺刊物定性或定量分析。由於酶的催化頻率很高,故可極大地地放大反應效果,從而使測定方法達到很高的敏感度。
免疫組織化學又稱免疫細胞化學,是指帶顯色劑標記的特異性抗體在組織細胞原位通過抗原抗體反應和組織化學的呈色反應,對相應抗原進行定性、定位、定量測定的一項新技術。它把免疫反應的特異性、組織化學的可見性巧妙地結合起來,藉助顯微鏡(包括熒光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的顯像和放大作用,在細胞、亞細胞水平檢測各種抗原物質(如蛋白質、多肽、酶、激素、病原體以及受體等)。 免疫組化技術近年來得到迅速發展。50年代還僅限於免疫熒光技術,50年代以後逐漸發展建立起高度敏感,且更為實用的免疫酶技術。
免疫組織化學的全過程包括:1.抗原的提取與純化;2.免疫動物或細胞融合,制備特異性抗體以及抗體的純化;3.將顯色劑與抗體結合形成標記抗體;4.標本的制備;5.免疫細胞化學反應以及呈色反應;6.觀察結果。
免疫熒光技術(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又稱熒光抗體技術,是標記免疫技術中發展最早的一種免疫熒光技術(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又稱熒光抗體技術,是標記免疫技術中發展最早的一種。它是在免疫學、生物化學和顯微鏡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項技術。很早以來就有一些學者試圖將抗體分子與一些示蹤物質結合,利用抗原抗體反應進行組織或細胞內抗原物質的定位。Coons等於1941年首次採用熒光素進行標記而獲得成功。這種以熒光物質標記抗體而進行抗原定位的技術稱為熒光抗體技術(fluorescentantibodytechnique)。
Ⅹ 超濾法測血漿蛋白結合,怎麼樣計算結合率
血漿蛋白結合率:葯物進入血液後與血漿蛋白結合的量占血液總葯量的比例。各種葯物以內一定的比率容與血漿蛋白結合,在血漿中常同時存在結合型與游離型。而只有游離型葯物才具有葯物活性。葯物與血漿蛋白結合成為結合型葯物,暫時失去葯理活性,並「儲存」於血液中,起到葯庫的作用。對於葯物作用及其維持時間長短有重要意義。結合分為可逆性、飽和性、非特異性、競爭性。葯物與血漿蛋白的結合影響葯物在體內的分布、轉運速度以及作用強度和消除速率。一般蛋白結合率高的葯物體內消除慢,作用維持時間長,葯效平穩。結合率低的葯物體內消除快,同時作用時間短,葯效有很大的波動。葯物內源性性化合物也可在血漿蛋白結合部位發生競爭性置換作用,兩種以上的葯物聯用時,可相互競爭血漿蛋白的結合部位,結合力強的葯物能從蛋白結合部位上取代結合力弱的葯物,使後者游離型數量增加,導致葯效和毒性反應亦增強。其影響程度可因後者在體內的分布容積不同而異。一般只有血漿蛋白結合率高,分布容積小,消除慢以及治療指數低的葯物在臨床上的這種相互作用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