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構造
㈠ 常用物流碼制結構如何
一次完整的電子商務過程包 括由生 產廠家將產品生產出來, 通過運輸、 倉儲、 加工、配送 到用戶、 消費者的物流全過程。 其中分為以下 幾個方 面: 生產廠家將生產的單個產品進行包裝, 並將多個 產品集中在大的包裝箱內; 然後, 經過運輸、批發 等環 節, 在這一環節中通常需要更大的包裝;最後, 產 品通 過零售環節流通到消費者手中, 產品通 常在 這一 環節 中再還原為單個產品。 人們將上述過程 的管 理稱 之為 供應鏈物流管理。----貿 易過程中的商品從廠家 到最終 用戶的物流過程是客觀存在的, 長期以來人們 從未主 動地、 系統地、 整體地去考慮, 因而未能發揮 其系統 的總體優勢。 供應鏈物流的地域和時間跨度大,對信 息依賴程度高。 供應鏈物流系統連接多個生 產企業、 運輸業、 配銷業及用戶, 隨需求、 供應的變化 而變化, 因此要求系統管理必須具有足夠的靈活性與 可變性。 供應鏈物流系統從生產、 分配、 銷售到用戶 不是孤 立的行為, 是一環扣一環的, 相互制約, 相輔 相成的, 因此, 必須協調一致, 才能發揮其最大經濟 效益和 社會效益。---- 每一筆商業交易的背後都 伴隨著 物流和信息流, 供應鏈上的貿易夥伴都需要這 些信息 以便對產品進行發送、 跟蹤、 分揀、 接收、 存貯、提貨 以及包裝等。 在電子商務時代, 物流與信息流 的相互 配合體現得越來越重要, 在供應鏈管理中必然 要用到 越來越多的現代物流技術。----物 流技術一般是指與物流 要素活 動有關的所有專業技術的總稱, 可以包括各種 操作方 法、 管理技能等, 如流通加工技術、 物品包裝 技術、物品標識技術、 物品實時跟蹤技術等, 此外, 還包括物 流規劃、 物流評價、 物流設計、 物流策略等。 隨著計算 機網路技術的應用普及, 物流技術中綜合了許 多現代 技術, 如GIS( 地理信息系統)、GPS( 全球衛星定 位系統)、 Edi( 電子數據交換)、Bar Code( 條碼)等等。條碼技術及應用 ----條 碼技術是在計算機的應 用實踐 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自動識別技術。 它是 為實現 對信息的自動掃描而設計的。 它是實現快速、准確而 可靠地採集數據的有效手段。 條碼技術的應用 解決了 數據錄入和數據採集的「 瓶頸」 問題, 為供應 鏈管理 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供應鏈管理中條碼技 術的應 用模型見圖1。----條 碼技術為我們提供了一 種對物 流中的物品進行標識和描述的方法, 藉助自動 識別技 術、POS 系統、 EDI 等現代技術手段, 企業可以隨 時了解 有關產品在供應鏈上的位置, 並即時作出反應。當今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興起的ECR、 QR、 自動連 續補貨(ACEP) 等供應鏈管理策略, 都離不開條碼技術 的應用。 條碼是實現POS 系統、EDI、 電子商務、 供應鏈管 理的技 術基礎, 是物流管理現代化、 提高企業管理水 平和競 爭能力的重要技術手段。----物 流條碼是條碼中的一個 重要組 成部分, 它不僅在國際范圍內提供了一套可靠 的代碼 標識體系, 而且為貿易環節提供了通用語言,為EDI 和電子商務奠定了基礎。 因此, 物流條碼標准 化在 推動 各行業信息化、 現代化建設進程和供應鏈管 理的 過程 中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物 流條碼的標准體系包括 碼制標 准和應用標准。----1.碼制標准----這 三種條碼是物流條碼中 常用的 碼制, 它們的具體應用在實際中又有所不同。一般說 來, 通用商品條碼用在單個大件商品的包裝 箱上;交插二五條碼可用於定量儲運單元的包裝箱,ITF 14 和ITF 6 附加代碼共同使用也可以用於變數儲 運單元; 貿易單元128 條碼的使用是物流條碼實施的 關鍵,它能夠標識貿易單元的信息, 如產品批號、 數量、規格、 生產日期、 有效期、 交貨地等。----2.應用標准: 位置碼,儲運單 元條碼, 條碼應用標識----《EAN 位置碼》 提供了國際 共同認可 的標識團體和位置的標准, 也正在逐漸用於 標識交貨 地點和起運地點, 成為EDI 實施的關鍵。《儲 運單元 條碼》 國家標准起到了對貨物儲運過程中物流 條碼的 規范 作用及實際應用中具有標識貨運單元的 功能,是物流條碼標准體系中一個重要的應用標准。《 條碼應 用標識》 是商品統一條碼有益和必要的補充, 填補了 其他EAN/UCC 標准遺留的空白, 它將物流和信息 流有機 地結合起來, 成為聯接條碼與EDI 的紐帶。----條碼技術在倉儲配送業 中的應 用----倉 儲配送是產品流通的重 要環節。 以美國最大的百貨公司Wal Mart 為例, 該公司 在全美 有25 個規模很大的配送中心, 一個配送中心 要為100 多家零售店服務, 日處理量約為20 多萬個紙箱。每 個配 送中心分三個區域: 收貨區、 揀貨區、 發貨區。在 收貨 區, 一般用叉車卸貨。 先把貨堆放到暫存區, 工人用 手持式掃描器分別識別運單上和貨物上的條碼,確認 匹配無誤才能進一步處理, 有的要入庫, 有的 則要直 接送到發貨區, 稱作直通作業以節省時間和 空間。在揀貨區, 計算機在夜班列印出隔天需要向零 售店 發運 的紙箱的條碼標簽。 白天, 揀貨員拿一疊標 簽打 開一 只只空箱, 在空箱上貼上條碼標簽, 然後用 手持 式掃 描器識讀。 根據標簽上的信息, 計算機隨即 發出 揀貨 指令。 在貨架的每個貨位上都有指示燈, 表示那 里需 要揀貨以及揀貨的數量。 當揀貨員完成該貨 位的 揀貨 作業後, 按一下「完成」 按紐, 計算機就可以 更新其 資料庫。 裝滿貨品的紙箱經封箱後運到自動 分揀機, 在全方位掃描器識別紙箱上的條碼後, 計算 機指令 撥叉機構把紙箱撥入相應的裝車線, 以便集中 裝車運 往指定的零售店。----在 國內, 條碼在加工製造 和倉儲配 送業中的應用也已有了良好的開端。 紅河煙 廠就是一 例。 成箱的紙煙從生產線下來, 匯總到一條 運輸線。在送往倉庫之前, 先要用掃描器識別其條碼,登記 完成生產的情況, 紙箱隨即進入倉庫, 運到自 動分揀 機。 另一 台掃描器識讀紙箱上的條碼。 如果這 種品牌 的煙正要發運, 則該紙箱被撥入相應的裝車線。如果 需要入庫, 則由第三台掃描器識別其品牌。 然 後撥入 相應的自動碼托盤機, 碼成整托盤後通達運輸 機系統 入庫儲存。條碼的功能在於極大地提高了成品 流通的 效率, 而且提高了庫存管理的及時性和 准確性。EDI 技術及應用 ----EDI( 電子數據交換) 是指 按照同一 規定的一套通用標准格式, 將標準的經濟 信息,通過通信網路傳輸, 在貿易夥伴的電子計算機 系統 之間 進行 數據交換和自動處理, 俗稱「 無紙貿易」。以 往世 界每 年花在製作文件的費用達3000 億美元, 所以「 無紙 化貿 易」 被譽為一場「 結構性的商 業革命」。---- 構成EDI 系統的三個要素是EDI 軟體、 硬體、 通信網路以及數據標准化。 一個部門 或企業 若要實現EDI, 首先必須有一套計算機數據處 理系統; 其次, 為使本企業內部數據比較容易地轉 換為EDI 標准格式, 須採用EDI 標准; 另外, 通信環境的 優劣 也是 關繫到EDI 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EDI 標準是整個EDI 最關鍵 的部分, 由於 EDI 是以事先商定的報文格式形式進行 數據傳 輸和信息交換。 因此, 制定統一的EDI 標准至 關重要。 世界各國開發EDI 得出一條重要經驗, 就是 必須把EDI 標准放在首要位置。EDI 標准主要分為以下幾 個方面: 基礎標准, 代碼標准, 報文標准, 單證標准,管理標 准, 應用標准, 通信標准, 安全保密 標准。---- 在這些標准中, 最首要的 是實現 單證標准化, 包括單證格式的標准化、 所記載 信息標 准化以及信息描述的標准化。 單證格式的標准 化是指 按照國際貿易基本單證格式設計各種商務往 來的單 證樣式。 在單證上利用代碼表示信息時, 代碼 應處位 置的標准化。 目前, 我國已制定的單證標准有:中華 人民共和國進出口許可證、 原產地證書、 裝箱單、裝運聲明。--------信 息內容的標准化涉及單 證上的 哪些內容是必需的, 哪些不一定是必需內容。例如在 不同的業務領域, 同樣的單證上所記載的內容 項目不 完全一致。----EDI 在供應鏈管理過程中 的應用----EDI 是一種信息管理或處理 的有效 手段, 它是對供應鏈上的信息流進行運作的有 效方法。EDI 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現有計算機及通訊網 絡資源, 提高貿易夥伴間通信的效益, 降低成本。EDI 主要應 用於以下企業:----1 .製造業:JIT 即時響應 (Just In Time) 以減少庫存量及生產線待料時間, 降低生 產成本。----2 .貿易運輸業: 快速通 關報檢、 經濟使用運輸資源, 降低貿易運輸空間、 成本與時 間的浪費。----3 .流通業:QR 快速響應, 減少商場 庫存量與空架率, 以加速商品資金周轉, 降 低成本。建立物資配送體系, 以完成產、 存、 運、 銷一 體化的 供應 線管理。----4 .金融業:EFT 電子轉賬 支付,減少金融單位與其用戶間交通往返的時間與現 金流動 風險, 並縮短資金流動所需的處理時間, 提高 用戶資 金調度的彈性, 在跨行服務方面, 更可使用戶 享受到 不同金融單位所提供的服務, 以提高金融業的 服務品 質與項目。---- EDI 應用獲益最大的是零 售業、製造業和配送業。 在這些行業中的供應鏈上 應用EDI 技術 使傳輸發票、 訂單過程達到了很高的效率,而這 些業 務代表了他們的核心業務活動——采購 和銷 售。EDI 在密切貿易夥伴關系方面有潛在的 優勢。射頻技術及應用 ----射 頻技術RF(Radio Frequency)的基本 原理是電磁理論。 射頻系統的優點是不局限 於視線, 識別距離比光學系統遠, 射頻識別卡可具有 讀寫能 力, 可攜帶大量數據, 難以偽造, 且有智能。---- RF 適用於物料跟蹤、 運載 工具和 貨架識別等要求非接觸數據採集和交換的場合,由於RF 標簽具有可讀寫能力, 對於需要頻繁改變數 據內容 的場合尤為適用。----近 年來, 攜帶型數據終端(PDT) 的應用多了起來,PDT 可把那些採集到的有用數據 存儲起 來或傳送至一個管理信息系統。 攜帶型數據終 端一般 包括一個掃描器、 一個體積小但功能很強並帶 有存儲 器的計算機、 一個顯示器和供人工輸入的鍵盤。在只 讀存儲器中裝有常駐內存的操作系統, 用於控 制數據 的採集和傳送。----PDT 存儲器中的數據可隨時 通過射 頻通信技術傳送到主計算機。 操作時先掃描位 置標簽, 貨架號碼、 產品數量就都輸入到PDT, 再通過RF 技術把 這些數據傳送到計算機管理系統, 可以得到客 戶產品 清單、 發票、 發運標簽、 該地所存產品代碼和 數量等。----射頻技術在軍事物流中 的應用----美 國和北大西洋公 約組織(NATO)在波斯尼亞的「 聯合作戰行動中」,不但 建成了 戰爭史上投入戰場最復雜的通信網, 還完善了 識別跟 蹤軍用物資的的新型後勤系統, 這是吸取了「 沙漠風 暴」 軍事行動中大量物資無法跟蹤造成重復運 輸的教 訓, 無論物資是在定購之中、 運輸途中、 還是 在某個 倉庫存儲著, 通過該系統, 各級指揮人員都可 以實時 掌握所有的信息。 該系統途中運輸部分的功能 就是靠 貼在集裝箱和裝備上的射頻識別標簽實現的。RF 接收 轉發裝置通常安裝在運輸線的一些檢查點上( 如門柱 上、 橋墩旁等),以及倉庫、 車站、 碼頭、 機場 等關鍵 地點。 接收裝置收到RF 標簽信息後, 連通接收 地的位 置信息, 上傳至通信衛星, 再由衛星傳送給運 輸調度 中心, 送入中心信息資料庫中。----我 國RF 的應用也已經開始,一些高 速公路的收費站口使用RF 可以不停車收費, 我國鐵路 系統使用RF 紀錄貨車車廂編號的試點已運行了 一段時 間, 一些物流公司也正在准備將RF 用於物流 管理中。GIS 技術及應用 ----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統) 是多種學科交叉的產物, 它 以地理 空間 數據為基礎, 採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 適 時地 提供多 種空間的和動態的地理信息, 是一種為地 理研 究和地 理決策服務的計算機技術系統。 其基本功 能是 將表格 型數據( 無論它來自資料庫、 電子表格文 件或 直接在 程序中輸入) 轉換為地理圖形顯示, 然後 對顯 示結果 瀏覽、 操作和分析。 其顯示範圍可以從洲 際地 圖到非 常詳細的街區地圖, 顯示對象包括人口、 銷售情況、 運輸線路以及其他內容。----GIS 技術的應用----GIS 應用於物流分析, 主要 是指利 用GIS 強大的地理數據功能來完善物流分析技術。國外 公司已經開發出利用GIS 為物流分析提供專門 分析的 工具軟體。 完整的GIS 物流分析軟體集成了車輛 路線模 型、 最短路徑模型、 網路物流模型、 分配集合 模型和 設施定位模型等。----1 .車輛路線模型: 用於解 決一個 起始點、 多個終點的貨物運輸中如何降低物流 作業費 用, 並保證服務質量的問題, 包括決定使用多 少輛車, 每輛車的路線等。----2 .網路物流模型: 用於解 決尋求 最有效的分配貨物路徑問題, 也就是物流網點 布局問 題。 如將貨物從 N 個倉庫運往到M個商店, 每個 商店都 有固定的需求量, 因此需要確定由哪個倉庫提 貨送給 那個商店, 所耗的運輸代價最小。----3 .分配集合模型: 可以根 據各個 要素的相似點把同一層上的所有或部分要素 分為 幾個 組, 用以解決確定服務范圍和銷售市場范圍 等問題。 如某一公司要設立X個分銷點, 要求這些分銷 點要覆 蓋某一地區, 而且要使每個分銷點的顧客數目 大致相 等。----4 .設施定位模型: 用於確 定一個 或多個設施的位置。 在物流系統中, 倉庫和運 輸線共 同組成了物流網路, 倉庫處於網路的節點上,節點決 定著線路, 如何根據供求的實際需要並結合經 濟效益 等原則, 在既定區域內設立多少個倉庫, 每個 倉庫的 位置, 每個倉庫的規模, 以及倉庫之間的物流 關系等 問題, 運用此模型均能很容易地得到 解決。GPS 技術及應用 ----全 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GPS) 具有在海、 陸、 空進行全方位實時三 維導航 與定位能力。 近10 年來, 我國測繪等部門使用GPS 的經 驗表明,GPS 以全天候、 高精度、 自動化、 高效益 等顯著 特點, 贏得廣大測繪工作者的信賴, 並成功地 應用於 大地測量、 工程測量、 航空攝影測量、 運載工 具導航 和管制、 地殼運動監測、 工程變形監測、 資源 勘察、地球動力學等多種學科, 從而給測繪領域帶來 一場 深刻 的技術革命。----GPS 在物流領域 的應用----1.用於汽車自定位、 跟蹤調度----據 豐田汽車公司的統計 和預測,日本車載導航系統的市場在1995 年至2000 年間 將平均 每年 增長35 %以上, 全世界在車輛導航上的投 資將平 均每年增長60.8 %,因此, 車輛導航將成為未來 全球衛 星定位系統應用的主要領域之一。 我國已有數 十家公 司在開發和銷售車載導航系統。----2.用於鐵路運 輸管理----我 國鐵路開發的基於 GPS 的計算機 管理信息系統, 可以通過 GPS 和計算機網路實 時收 集全 路列車、 機車、 車輛、 集裝箱及所運貨物的 動態 信息, 可實現列車、 貨物追蹤管理。 只要知道貨 車的 車種、 車型、 車號, 就可以立即從近10 萬公里的鐵 路網 上流 動著的幾十萬輛貨車中找到該貨車, 還能得 知這 輛貨 車現在何處運行或停在何處, 以及所有的車 載貨 物發 貨信息。
㈡ EDI的軟體結構中包含哪些模塊
用戶介面模塊
內部介面模塊
報文生成及處理模塊
該模塊有兩個功能:
a.接受來自用戶介面模塊和內部介面模塊的命令和信息,按照EDI標准生成訂單、發票等各種EDI報文和單證,經格式轉換模塊處理之後,由通信模塊經EDI網路發給其它EDI用戶。
b.自動處理由其它EDI系統發來的報文。在處理過程中要與本單位信息系統相聯,獲取必要信息並給其它EDI系統答復,同時將有關信息送給本單位其它信息系統。
如因特殊情況不能滿足對方的要求,經雙方EDI系統多次交涉後不能妥善解決的,則把這一類事件提交用戶介面模塊,由人工干預決策。
格式轉換模塊
所有的EDI單證都必須轉換成標準的交換格式,轉換過程包括語法上的壓縮、嵌套、代碼的替換以及必要的EDI語法控制字元。在格式轉換過程中要進行語法檢查,對於語法出錯的EDI報文應拒收並通知對方重發。
通信模塊
該模塊是EDI系統與EDI通信網路的介面。包括執行呼叫、自動重發、合法性和完整性檢查、出錯報警、自動應答、通信記錄、報文拼裝和拆卸等功能。
除以上這些基本模塊外,EDI系統還必須具備一些基本功能。
a.命名和定址功能
EDI的終端用戶在共享的名字當中必須是唯一可標識的。命名和定址功能包括通信和鑒別兩個方面。
在通信方面,EDI是利用地址而不是名字進行通信的。因而要提供按名字定址的方法,這種方法應建立在開放系統目錄服務ISO9594(對應ITU-T X.500)基礎上。在鑒別方面,有若干級必要的鑒別,即通信實體鑒別,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相互鑒別等。
b.安全功能
EDI的安全功能應包含在上述所有模塊中。它包括以下一些內容:
終端用戶以及所有EDI參與方之間的相互驗證;
數據完整性;
EDI參與方之間的電子(數字)簽名;
否定EDI操作活動的可能性;
密鑰管理。
c.語義數據管理功能
完整語義單元(CSU)是由多個信息單元(IU)組成的。其CSU和IU的管理服務功能包括:
IU應該是可標識和可區分的;
IU必須支持可靠的全局參考;
應能夠存取指明IU屬性的內容,如語法、結構語義、字元集和編碼等;
應能夠跟蹤和對IU定位;
對終端用戶提供方便和始終如一的訪問方式。
EDI的操作過程
當今世界通用的EDI通信網路,是建立在MHS數據通信平台上的信箱系統,其通信機制是信箱間信息的存儲和轉發。具體實現方法是在數據通信網上加掛大容量信息處理計算機,在計算機上建立信箱系統,通信雙方需申請各自的信箱,其通信過程就是把文件傳到對方的信箱中。文件交換由計算機自動完成,在發送文件時,用戶只需進入自己的信箱系統。
EDI可以看做是MHS通信子平台,圖2.2、圖2.3、圖2. 4分別表示了EDI在計算機通信網路七層協議中的地位和作用、EDI信箱系統通信和交換原理、以及完整的通信流程。
通信流程中各功能模塊說明如下:
映射(Mapping)—生成EDI平面文件
EDI平面文件(Flat File)是通過應用系統將用戶的應用文件(如:單證、票據)或資料庫中的數據,映射成的一種標準的中間文件。這一過程稱為映射(Mapping)。
平面文件是用戶通過應用系統直接編輯、修改和操作的單證和票據文件,它可直接閱讀、顯示和列印輸出。
翻譯(Translation)—生成EDI標准格式文件
其功能是將平面文件通過翻譯軟體(Translation Software)生成EDI標准格式文件。
EDI標准格式文件,就是所謂的EDI電子單證,或稱電子票據。它是EDI用戶之間進行貿易和業務往來的依據。EDI標准格式文件是一種只有計算機才能閱讀的ASCII文件。它是按照EDI數據交換標准(即EDI標准)的要求,將單證文件(平面文件)中的目錄項,加上特定的分割符、控制符和其它信息,生成的一種包括控制符、代碼和單證信息在內的ASCII碼文件。
通信
這一步由計算機通信軟體完成。用戶通過通信網路,接入EDI信箱系統,將EDI電子單證投遞到對方的信箱中。
EDI信箱系統則自動完成投遞和轉接,並按照X.400(或X.435)通信協議的要求,為電子單證加上信封、信頭、信尾、投送地址、安全要求及其它輔助信息。
EDI文件的接收和處理
接收和處理過程是發送過程的逆過程。首先需要接收用戶通過通信網路接入EDI信箱系統,打開自己的信箱,將來函接收到自己的計算機中,經格式校驗、翻譯、映射還原成應用文件。最後對應用文件進行編輯、處理和回復。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EDI系統為用戶提供的EDI應用軟體包,包括了應用系統、映射、翻譯、格式校驗和通信連接等全部功能。其處理過程,用戶可看作是一個「黑匣子」,完全不必關心裏面具體的過程。
圖2.5是一家貿易公司用EDI通信網路實現報關的工作流程示意圖。
EDI的通信服務
EDI的通信環境(EDIME)由一個EDI通信系統(EDIMS)和多個EDI用戶(EDIMG)組成,見圖2.6。EDI的開發、應用就是通過計算機通信網路實現的,它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點對點(PTP)方式
點對點方式即EDI按照約定的格式,通過通信網路進行信息的傳遞和終端處理,完成相互的業務交往。早期的EDI通信一般都採用此方式,但它有許多缺點,如當EDI用戶的貿易夥伴不再是幾個而是幾十個甚至幾百個時,這種方式很費時間,需要許多重復發送。同時這種通信方式是同步的,不適於跨國家、跨行業之間的應用。
近年來,隨著技術進步,這種點對點的方式在某些領域中仍舊有用,但會有所改進。新方法採用的是遠程非集中化控制的對等結構,利用基於終端開放型網路系統的遠程信息業務終端,用特定的應用程序將數據轉換成EDI報文,實現國際間的EDI報文互通。
增值網(VAN)方式
它是那些增值數據業務(VADS)公司,利用已有的計算機與通信網路設備,除完成一般的通信任務外,增加EDI的服務功能。VADS公司提供給EDI用戶的服務主要是租用信箱及協議轉換,後者對用戶是透明的。信箱的引入,實現了EDI通信的非同步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通信費用。另外,EDI報文在VADS公司自已的系統(即VAN中)中傳遞也是非同步的,即存儲轉發的。
VAN方式盡管有許多優點,但因為各增值網的EDI服務功能不盡相同,VAN系統並不能互通,從而限制了跨地區、跨行業的全球性應用。同時,此方法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即VAN只實現了計算機網路的下層,相當於OSI參考模型的下三層。而EDI通信往往發生在各種計算機的應用進程之間,這就決定了EDI應用進程與VAN的聯系相當鬆散,效率很低。
MHS方式
信息處理系統MHS是ISO和ITU-T聯合提出的有關國際間電子郵件服務系統的功能模型。它是建立OSI開放系統的網路平台上,適應多樣化的信息類型,並通過網路連接,具有快速、准確、安全、可靠等特點。它是以存儲轉發為基礎的、非實時的電子通信系統,非常適合作為EDI的傳輸系統。MHS為EDI創造一個完善的應用軟體平台,減少了EDI設計開發上的技術難度和工作量。ITU-T X.435/F.435規定了EDI信息處理系統和通信服務,把EDI和MHS作為OSI應用層的正式業務。EDI與MHS互連,可將EDI報文直接放入MHS的電子信箱中,利用MHS的地址功能和文電傳輸服務功能,實現EDI報文的完善傳送。
EDI信息處理系統由信息傳送代理(MTA)、EDI用戶代理(EDI-UA)、EDI信息存儲(EDI-MS)和訪問單元(AU)組成,見圖2.7。MTA完成建立接續、存儲/轉發,由多個MTA組成MTS系統。EDI在MHS中的傳遞過程見圖2.8。
EDI-MS存儲器位於EDI-UA和MTA之間,它如同一個資源共享器或郵箱,幫助EDI-UA發送、投遞、存儲和取出EDI信息。同時EDI-MS把EDI UA接收到的報文變成EDI報文資料庫,並提供對該資料庫的查詢、檢索等功能。為有利於檢索,EDI-MS將報文的信封、信首、信體映射到MS信息實體的不同特徵域,並提供自動轉發及自動回送等服務。
EDI-UA是電子單證系統與傳輸系統之間的介面。它的任務是利用MTS的功能來傳輸電子單證。EDI-UA將它處理的信息對象分作兩種:一種稱為EDI報文(EDIM),另一種稱為EDI回執(EDIN)。前者是傳輸電子單證的,後一種是報告接收結果的。EDI-UA和MTS共同構成了EDI信息系統(EDI-MS),EDI-MS和EDI用戶又一起構成了EDI通信環境(EDIME)。
EDI與MHS結合,大大促進了國際EDI業務的發展。為實現EDI的全球通信,EDI通信系統還使用了X.500系列的目錄系統(DS)。
DS可為全球EDI通信網的補充、用戶的增長等目錄提供增、刪、改功能,以獲得名址網路服務、通信能力列表、號碼查詢等一系列屬性的綜合信息。EDI、MHS和DS的結合,使信息通信有一了個新飛躍,為EDI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EDI、HS和DS的綜合網路見圖2.9。
㈢ 「物流信息技術」由什麼組成
1.條碼技術 條碼技術是在計算機的應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自動識別技術。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對物流中的貨物進行標識和描述的方法。 條碼是實現POS系統、EDI、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的技術基礎,是物流管理現代化、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競爭能力的重要技術手段。 2.EDI技術 EDI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指通過電子方式,採用標准化的格式,利用計算機網路進行結構化數據的傳輸和交換。 構成EDI系統的三個要素是EDI軟硬體、通信網路以及數據標准化。 工作方式大體如下:用戶在計算機上進行原始數據的編輯處理,通過EDI轉換軟體(Mapper)將原始數據格式轉換為平面文件(Flat File),平面文件是用戶原始資料格式與EDI標准格式之間的對照性文件。通過翻譯軟體{Translator)將平面文件變成EDI標准格式文件。然後在文件外層加上通信信封(Envelope),通過通信軟體(EDI系統交換中心郵箱(Mailbox))發送到增值服務網路(VAN)或直接傳送給對方用戶,對方用戶則進行相反的處理過程,最後成為用戶應用系統能夠接收的文件格式。 3.射頻技術 射頻識別技術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來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可工作於各種惡劣環境。短距離射頻產品不怕油漬、灰塵污染等惡劣的環境,可以替代條碼,例如用在工廠的流水線上跟蹤物體。長距射頻產品多用於交通上,識別距離可達幾十米,如自動收費或識別車輛身份等。 4.GIS技術 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統)是多種學科交叉的產物,它以地理空間數據為基礎,採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適時地提供多種空間的和動態的地理信息,是一種為地理研究和地理決策服務的計算機技術系統。其基本功能是將表格型數據(無論它來自資料庫、電子表格文件或直接在程序中輸入)轉換為地理圖形顯示,然後對顯示結果瀏覽、操作和分析。其顯示範圍可以從洲際地圖到非常詳細的街區地圖,顯示對象包括人口、銷售情況、運輸線路和其它內容。 5.GPS技術 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具有在海、陸、空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能力。
㈣ EDI是根據商定的( )或電文數據的結構標准實施商業或行政交易從計算機到計算機的傳輸.
EDI是將商業或行政事物處理按照一個公認的標准,形成結構化的事務處理或報文數據格式,從計算機到計算機的電子傳輸方法.
㈤ 申請電信業務ICP,EDI中股權結構圖提供什麼證明
親,股權圖的話是根據是你們公司股東具體的出資佔比做出來的,如果你是自己做的話,你可以根據你們公司的章程去做。不用提供什麼證明的。按照實際最新的出資佔比做出來。如果股權圖復雜的話,你可以找我!
㈥ 構造特徵
一、斷裂、褶皺構造
北坡盆地的主體部位主要分布NWW-NW向和近EW向的逆沖斷層和背斜構造(圖5-4、圖5-5),在東部轉向NEE-NE向逆沖斷層和背斜構造。西部以NNE向和近NS向正斷層為主,西北側局部發育NW向正斷層,但向斜構造的走向與斷層方向相反,呈NW-NNW向展布。東北部,正斷層和向斜構造呈NEE-NE走向。
圖5-5 阿拉斯加北坡盆地構造綱要圖
(據IHS,2012,經修改)
二、構造單元劃分
在區域構造上,阿拉斯加北坡盆地西側以斷層與北楚科奇盆地為鄰;北界為寬緩的斷層樞紐帶,代表了早期裂谷發育地區,從陸殼向洋殼的轉換帶;南部為布魯克斯山脈,是落基山脈構造上的延續。盆地可劃分為7 個負向和2 個正向共9 個二級構造單元(圖5-6;表5-1)。其中,米迪(Meade)、烏米亞特(Umiat)和伊克皮克普克(Ikpikpuk)次盆均位於陸上,面積較小,形成於石炭紀。科爾維爾次盆是盆地中面積最大的二級構造單元,向西包括漢納地塹的南部,早白堊世後為前陸盆地。東北楚科奇次盆處於北楚科奇高地和巴羅斷層帶之間的深海盆。迪庫姆地塹位於樞紐帶南部侏羅紀和尼歐克姆時期的消亡裂谷盆地。北楚科奇高地位於盆地的西北部,與巴羅穹隆相接,可能是巴隆穹隆向西延伸。北部斜坡褶皺帶位於布魯克斯山脈北部,受布魯克斯山脈構造作用的影響,其地層已褶皺變形。
圖5-6 阿拉斯加北坡盆地主要構造單元
(據IHS,2012,經修改)
表5-1 阿拉斯加北坡盆地各構造單元面積統計表
三、構造演化
阿拉斯加北坡盆地構造演化經歷了4個明顯的變形階段:前中泥盆世埃爾斯米爾造山階段,晚泥盆世-中侏羅世被動邊緣階段,中侏羅世-早白堊世同裂谷階段以及最後的布魯克造山和前陸階段(圖5-7)。
圖5-7 阿拉斯加北部斜坡海盆地構造演化示意圖
(據Thurson D.K.和Theiss L.A.,1987,經修改)
1.埃爾斯米爾造山階段(前中泥盆世)
埃爾斯米爾造山運動主要影響埃爾斯米爾不整合之下地層,即富蘭克林層序。北極台地是北部斜坡地區最古老的區域地質單元之一,由中泥盆統和更古老的變質岩組成,在阿拉斯加北部地區變形程度高,形成了盆地的基底。
2.被動邊緣階段(晚泥盆世-中侏羅世)
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盆地處於被動大陸邊緣,在伸展和斷層作用下,先沉積Edicotte群非海相碎屑岩,隨後沉積Lisburne群含碳酸鹽岩的淺海砂岩和頁岩,沉積物主要來源於北部隆起的富蘭克林層序的剝蝕區,其北部的北極台地形成了寬廣的陸架區,向南往現今布魯克斯山脈一側水體加深。伴隨著拉張/轉換作用,盆地形成了多個局部次盆和穹隆,包括米迪穹隆以及米迪、烏米亞特和伊克庫克普克次盆,這些較小次盆受斷層的控制,呈現地塹-半地塹結構。
3.同裂谷階段(中侏羅世-早白堊世)
同裂谷階段包括中-晚侏羅世早期消亡的裂谷和早白堊世發育的裂谷,以後者裂谷作用為主,其結束於南部的布魯克斯造山運動開始。盆地在斷層作用下發生差異沉降,大量碎屑岩沿著大陸邊緣沉積在斷層控制的次盆內,包括迪庫姆地塹。
4.布魯克造山和前陸階段(早白堊世-第四紀)
早白堊世-第四紀,盆地構造格局發生明顯的變化,整體呈現南部擠壓變形和抬升、北部沉降的構造格局(圖7)。中白堊世匯聚造山運動,布魯克斯山脈形成,阿拉斯加北坡盆地由裂谷盆地轉化為前陸盆地。該時期盆地可進一步分為3個發育階段:阿普第-賽諾曼(早-中白堊世)、賽諾曼-始新世和始新世-上新世,且每個階段的沉降中心不同。
中侏羅世至早白堊世,盆地北部發生褶皺和逆沖,其變形時間尚未准確界定,但可以肯定在白堊紀之後,源於布魯克斯山脈東部連續的抬升,推進了海岸前緣的變形,科爾維爾次盆變為前陸盆地;東北部逆沖斷裂將白堊紀之前的地層推覆到地表並遭受剝蝕;西部和西北部伴隨著扭動構造產生了大量斷裂、褶皺構造,如漢納樞紐斷裂帶等。巴羅穹隆是侏羅紀-白堊紀期間形成的構造高地。
阿普第-賽諾曼時期,盆地沉積中心位於楚科奇海和NPRA地區。賽諾曼-始新世時,盆地發生了最大規模的海侵,沉積中心位於中東部及普魯德霍灣地區的南部,盆地從西南到東北發育Colville群以及Sagavanirtok組三角洲沉積;古新世三角洲沉積覆蓋在巴羅穹隆上,盆地北部的樞紐地區發生了巨厚的沉積。始新世-上新世,盆地沉積中心位於北極國家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ANWR)北部的海上區域。
㈦ EDI技術的組成與工作原理
EDI(electrodeionization)技術是一種新的純水和超純水制備技術。該技術將電滲析技術和離子交換技術相融合,通過陰、陽離子交換膜對陰、陽離子的選擇性透過作用與離子交換樹脂對離子的交換作用,在直流電場的作用下實現離子的定向遷移,從而完成水的深度除鹽,水質可達15MΩ.cm以上。在進行除鹽的同時,水電離解產生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對離子交換樹脂進行再生,因此不需酸鹼化學再生而能連續製取超純水。它具有技術先進、操作簡便和優異的環保特性,是純水制備技術的綠色革命。
如RO反滲透設備:
RO反滲透設備採用當代最先進、節能有效的膜分離技術,反滲透設備其原理是在高於溶液滲透壓的作用下,使其他物質不能透過半透膜而將其它物質和水分離開來。反滲透膜的膜孔徑非常小,因此反滲透設備能夠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溶解鹽類、膠體、微生物、有機物等,反滲透設備可以生產純水、高純水,以滿足不同行業、不同需求的用戶。
當純水和鹽水被理想半透膜隔開,理想半透膜只允許水通過而阻止鹽通過,此時膜純水側的水會自發地通過半透膜流入鹽水一側,這種現象稱為滲透,若在膜的鹽水側施加壓力,那麼水的自發流動將受到抑制而減慢,當施加的壓力達到某一數值時,水通過膜的凈流量等於零,這個壓力稱為滲透壓力,當施加在膜鹽水側的壓力大於滲透壓力時,水的流向就會逆轉,此時,鹽水中的水將流入純水側,上述現象就是水的反滲透(RO)處理的基本原理。
EDI 膜堆是由夾在兩個電極之間一定對數的單元組成。在每個單元內有兩類不同的室:待除鹽的淡水室和收集所除去雜質離子的濃水室。淡水室中用混勻的陽、陰離子交換樹脂填滿,這些樹脂位於兩個膜之間:只允許陽離子透過的陽離子交換膜及只允許陰離子透過的陰離子交換膜。
樹脂床利用加在室兩端的直流電進行連續地再生,電壓使進水中的水分子分解成 H+及 OH-,水中的這些離子受相應電極的吸引,穿過陽、陰離子交換樹脂向所對應膜的方向遷移,當這些離子透過交換膜進入濃室後, H +和 OH-結合成水。這種 H+和 OH-的產生及遷移正是樹脂得以實現連續再生的機理。 當進水中的 Na+及 CI-等雜質離子吸咐到相應的離子交換樹脂上時,這些雜質離子就會發生象普通混床內一樣的離子交換反應,並相應地置換出 H+及 OH-。一旦在離子交換樹脂內的雜質離子也加入到 H+及 OH-向交換膜方向的遷移,這些離子將連續地穿過樹脂直至透過交換膜而進入濃水室。這些雜質離子由於相鄰隔室交換膜的阻擋作用而不能向對應電極的方向進一步地遷移,因此雜質離子得以集中到濃水室中,然後可將這種含有雜質離子的濃水排出膜堆。
㈧ EDI 的系統組成是什麼
EDI系統由技術標准、EDI軟體及硬體、EDI技術通信網路3個要素組成。EDI裝置由增壓泵、電去離子(EDI)膜塊、直流穩壓電源、流量計、儀表等組成。
EDI系統是利用混合離子交換樹脂吸附給水中的陰、陽離子,同時被吸附的離子又在直流電壓的作用下,分別透過陰、陽離子交換膜而被去除的過程。電滲析器的一對電極之間,通常由陰膜,將一定數量的EDI單元間用網狀網隔開,構成濃室和淡室。
淡室水中陽離子向負極遷移透過陽膜,被濃室中的陰膜截留,水中陰離子向正極方向遷移陰膜,被濃室中的陽膜截留,淡水又在單元組兩端設置陰/陽離子分別穿過陰、陽離子交換膜進入濃水室而被去除。而通過濃水室的水將離子帶出系統,成為濃水。從而達到淡化、提純、濃縮或精製的目的。
(8)edi構造擴展閱讀
EDI膜堆是EDI工作的核心,膜堆是由陰、陽離子交換膜,淡、濃水室隔板,離子交換樹脂和正負電極等按一定規則排列組合並夾緊所構成的單元。膜堆中淡 水室相當於一個混床,使用的離子交換樹脂是磺酸型陽樹脂和季胺型陰樹脂,淡水室中的樹脂必須裝填緊密。
EDI膜堆系統在每個單元內都有兩類不同的室,待除鹽的淡水室和收集所除去雜質離子的濃水室。淡水室中用混勻的陰、陽離子交換樹脂填滿,這些樹脂位於兩個膜之間,只允許陽離子透過的陽離子交換膜及只允許陰離子透過的陰離子交換膜。
㈨ EDI的技術特點、應用系統及系統組成
EDI是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縮寫,中文譯為電子數據交換。EDI系統就是指能夠將如訂單、發貨單、發票等商業文檔在企業間通過通信網路自動的傳輸和處理的系統。
首先是需要通過通信網路傳輸商業文檔,企業第一步是需要了解合作夥伴的系統能夠通過什麼通信協議接收發送EDI文件,涉及到的EDI通信協議有AS2, FTP,SFTP,FTP/s, HTTP,HTTP/s,OFTP等。
EDI系統主要由通信組件、翻譯組件、內部系統集成組件構成。
㈩ EDI 的系統組成是什麼
EDI系統由EDI技術標准、EDI軟體及硬體、EDI技術通信網路3個要素組成。EDI裝置由增壓泵、電去離子(EDI)膜塊、直流穩壓電源、流量計、儀表等組成。
EDI系統是利用混合離子交換樹脂吸附給水中的陰、陽離子,同時被吸附的離子又在直流電壓的作用下,分別透過陰、陽離子交換膜而被去除的過程。電滲析器的一對電極之間,通常由陰膜,將一定數量的EDI單元間用網狀網隔開,構成濃室和淡室。
淡室水中陽離子向負極遷移透過陽膜,被濃室中的陰膜截留,水中陰離子向正極方向遷移陰膜,被濃室中的陽膜截留,淡水又在單元組兩端設置陰/陽離子分別穿過陰、陽離子交換膜進入濃水室而被去除。而通過濃水室的水將離子帶出系統,成為濃水。從而達到淡化、提純、濃縮或精製的目的。
(10)edi構造擴展閱讀
EDI膜堆是EDI工作的核心,膜堆是由陰、陽離子交換膜,淡、濃水室隔板,離子交換樹脂和正負電極等按一定規則排列組合並夾緊所構成的單元。膜堆中淡 水室相當於一個混床,使用的離子交換樹脂是磺酸型陽樹脂和季胺型陰樹脂,淡水室中的樹脂必須裝填緊密。
EDI膜堆系統在每個單元內都有兩類不同的室,待除鹽的淡水室和收集所除去雜質離子的濃水室。淡水室中用混勻的陰、陽離子交換樹脂填滿,這些樹脂位於兩個膜之間,只允許陽離子透過的陽離子交換膜及只允許陰離子透過的陰離子交換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