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屬於數據交換的
1. edi起源於20世紀六十年代初對嗎
對。
EDI標準的發展簡史:
1968年,美國運輸數據協調委會(TDCC)首先在鐵路系統使用EDI,並提出用於運輸業的報文和通信結構方面的標准。
1970年,英國貿易工業部(DTI) 成了簡化國際貿易程序組織(XITPRO),負責簡化進/出口程序並著手起草文件。
1978年,美國會計研究基金會(ACRF)和TDCC聯合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負責開發事務處理和信息的數據互換。
1980年,美國國家標准化協會成立了X.12鑒定標准委員會(ASCX.12),下設10個分委員會,負責開發和制訂美國EDI通用標准。
1981年,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第四工作組推出了貿易數據元目錄TDED和貿易數據交換指南GT-DI。
1985年,ANSI提出X.12系列標准,推廣應用於北美地區。
1986年,ANSI與歐洲標准協會、英國EDI標准組織等單位共同協調全球EDI標准。
1986年,WP4正式提出《用於行政管理、商業和運輸的電子數據互換》文件,即EDIFACT標准。
1986年,EXO/TCI54分別通過UN/TDED以及UN/EDIFACT為7372-86《貿易數據元目錄》。
1987年,ISO正式通過《用於行政管理、商業和運輸的EDI應用語法規則》,即ISO9735-87。
(1)EDI屬於數據交換的擴展閱讀
當代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特別是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在新技術革命浪潮的猛烈沖擊下,一場高技術競爭席捲世界,使人類社會的一切領域正在飛速地改變著面貌。國際貿易也空前活躍,市場競爭愈演愈烈。
在國際貿易中,由於買賣雙方地處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簡單地直接地面對面地買賣,而必須以銀行進行擔保,以各種紙面單證為憑證,方能達到商品與貨幣交換的目的。這時,紙面單證就代表了貨物所有權的轉移,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紙面單證就是外匯」。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計算機應用、通信網路和數據標准化為基礎的 EDI 應運而生。EDI 一經出現便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迅速地在世界各主要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的應用。
正如香港TRADELINK 公司的宣傳資料所指出的那樣:「當 EDI 於 20 世紀 60 年代末期在美國首次被採用時,只屬於當時經商的途徑之一;時至今日,不但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國家,以至越來越多的亞太地區國家,均已認定 EDI 是經商的唯一途徑」。
2. 什麼是EDI(電子數據交換)它的作用是什麼
它是一種在公司之間傳輸訂單、發票等作業文件的電子化手段。 EDI的發展背景 當代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特別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新技術革命浪潮的猛烈沖擊下,一場高技術競爭席捲世界,使人類社會的一切領域正在飛速地改變著面貌。國際貿易也空前活躍,市場競爭愈演愈烈。 在國際貿易中,由於買賣雙方地處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簡單地直接地面對面地買賣,而必須以銀行進行擔保,以各種紙面單證為憑證,方能達到商品與貨幣交換的目的。這時,紙面單證就代表了貨物所有權的轉移,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紙面單證就是外匯」。 全球貿易額的上升帶來了各種貿易單證、文件數量的激增。雖然計算機及其它辦公自動化設備的出現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減輕人工處理紙面單證的勞動強度,但由於各種型號的計算機不能完全兼容,實際上又增加了對紙張的需求,美國森林及紙張協會曾經做過統計,得出了用紙量超速增長的規律:即年國民生產總值每增加10億美元,用紙量就會增加8萬噸。此處,在各類商業貿易單證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數據是重復出現的,需要反復地鍵入。有人對此也做過統計,計算機的輸入平均70%來自另一台計算機的輸出,且重復輸入也使出差錯的機率增高,據美國一家大型分銷中心統計,有5%的單證中存在著錯誤。同時重復錄入浪費人力、浪費時間、降低效率。因此,紙面貿易文件成了阻礙貿易發展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因素。 另外,市場競爭也出現了新的特徵。價格因素在競爭中所佔的比重逐漸減小,而服務性因素所佔比重增大。銷售商為了減少風險,要求小批量、多品種、供貨快,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行情。而在整個貿易鏈中,絕大多數的企業既是供貨商又是銷售商,因此提高商業文件傳遞速度和處理速度成了所有貿易鏈中成員的共同需求。同樣,現代計算機的大量普及和應用以及功能的不斷提高,已使計算機應用從單機應用走向系統應用;同時通信條件和技術的完善,網路的普及又為EDI的應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計算機應用、通信網路和數據標准化為基礎的EDI應運而生。EDI一經出現便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迅速地在世界各主要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的應用。正如香港TRADELINK公司的宣傳資料所指出的那樣:「當EDI於20世紀60年代末期在美國首次被採用時,只屬於當時經商的途徑之一;時至今日,不但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國家,以至越來越多的亞太地區國家,均已認定EDI是經商的唯一途徑」。 由於EDI具有高速、精確、遠程和巨量的技術性能,因此EDI的興起標志著一場全新的、全球性的商業革命的開始。國外專家深刻地指出:「能否開發和推動EDI計劃,將決定對外貿易方面的興衰和存亡。如果跟隨世界貿易潮流,積極推行EDI就會成為巨龍而騰飛,否則就會成為恐龍而絕種」。 20世紀60年代末,歐洲和美國幾乎同時提出了EDI的概念。早期的EDI只是在兩個商業夥伴之間,依靠計算機與計算機直接通信完成。 20世紀70年代,數字通信技術的發展大大加快了EDI技術的成熟和應用范圍的擴大,也帶動了跨行業EDI系統的出現。80年代EDI標準的國際化又使EDI的應用躍入了一個新的里程。 時至今日,EDI歷經萌芽期、發展期已步入成熟期。英國的EDI專家明確指出:「以現有的信息技術水平,實現EDI已不是技術問題,而僅僅是一個商業問題」。
3. EDI是電子數據交換技術,實現EDI的關鍵是
要實現EDI的全部功能,需要具備以下4個方面的條件,其中包括EDI通信標准和EDI語義語法標准。
1.數據通信網是實現EDI的技術基礎
為了傳遞文件,必須有一個覆蓋面廣、高效安全的數據通信網作為其技術支撐環境。由於EDI傳輸的是具有標准格式的商業或行政有價文件,因此除了要求通信網除具有一般的數據傳輸和交換功能之外,還必須具有格式校驗、確認、跟蹤、防篡改、防被竊、電子簽名、文件歸檔等一系列安全保密功能,並且在用戶間出現法律糾紛時,能夠提供法律證據。
消息處理系統MHS為實現EDI提供了最理想的通信環境。為了在MHS中實現EDI,ITU-T根據EDI國際標准EDIFACT的要求,於1990年提出了EDI的通信標准X.435,使EDI成為MHS通信平台的一項業務。
2.計算機應用是實現EDI的內部條件
EDI不是簡單地通過計算機網路傳送標准數據文件,它還要求對接受和發送的文件進行自動識別和處理。因此,EDI的用戶必須具有完善的計算機處理系統。
從EDI的角度看,一個用戶的計算機系統可以劃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與EDI密切相關的EDI子系統,包括報文處理、通信介面等功能;另一部分則是企業內部的計算機信息處理系統,一般稱之為EDP(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一個企業的EDP搞得越好,使用EDI的效率就越高。同樣,只有在廣泛使用EDI之後,各單位內部的EDP的功能才能充分發揮。因此,只有將EDI和EDP全面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3.標准化是實現EDI的關鍵
EDI是為了實現商業文件、單證的互通和自動處理,這不同於人-機對話方式的互動式處理,而是計算機之間的自動應答和自動處理。因此文件結構、格式、語法規則等方面的標准化是實現EDI的關鍵。
EDI的國際標准發展情況如前所述,即UN/EDIFACT標准已經成為EDI標準的主流。但是僅有國際標準是不夠的,為了適應國內情況,各國還需制定本國的EDI標准。因此,實現EDI標准化是一項十分繁重和復雜的工作。同時,採用EDI之後,一些公章和紙面單證將會被取消,管理方式將從計劃管理型向進程管理型轉變。所有這些都將引起一系列社會變革,故人們又把EDI稱為「一場結構性的商業革命」。
4.EDI立法是保障EDI順利運行的社會環境
EDI的使用必將引起貿易方式和行政方式的變革,也必將產生一系列的法律問題。例如:電子單證和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問題, 發生糾紛時的法律證據和仲裁問題等等。因此,為了全面推行EDI,必須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只有如此,才能為EDI的全面使用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法律保障。
然而,制定法律常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EDI法律正式頒布之前如何處理法律糾紛?國外先進發達國家一般的做法是,在使用EDI之前,EDI貿易夥伴各方共同簽訂一個協議,以保證EDI的使用。如美國律師協會的「貿易夥伴EDI協議等」。
4. EDI技術的數據交換
電子復數據交換(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通過電子方式,採用標制准化的格式,利用計算機網路進行結構化數據的傳輸和交換。
電子數據交換(EDI)簡單地說就是企業的內部應用系統之間,通過計算機和公共信息網路,以電子化的方式傳遞商業文件的過程。換言之,EDI就是供應商、零售商、製造商和客戶等在其各自的應用系統之間利用EDI技術,通過公共EDI網路,自動交換和處理商業單證的過程。
5. 電子數據交換edi的基礎是什麼碼
EAN碼是世界上廣為使用的商品條碼,是電子數據交換(EDI)的基礎。
6. 電子數據交換【EDI】的優缺點
優點:
1、降低了紙張文件的消費。
2、減少了許多重復勞動,提高了工作效率。
3、使得貿易雙方能夠以更迅速、有效的方式進行貿易,大大簡化了訂貨過程或存貨過程,使雙方能及時地充分利用各自的人力和物力資源。
4、可以改善貿易雙方的關系,廠商可以准確地估計日後商品的需求量,貨運代理商可以簡化大量的出口文書工作,商業用戶可以提高存貨的效率,提高他們的競爭能力。
缺點:
1、成本高。
2、不易操作。
3、能耗高。
(6)EDI屬於數據交換的擴展閱讀:
特點:
1、EDI的使用對象是不同的組織之間,EDI傳輸的企業間的報文,是企業間信息交流的一種方式;
2、EDI所傳送的資料是一般業務資料,如發票、訂單等,而不是指一般性的通知;
3、EDI傳輸的報文是格式化的,是符合國際標準的,這是計算機能夠自動處理報文的基本前提;
4、EDI使用的數據通信網路一般是增值網、專用網;
5、數據傳輸由收送雙方的計算機系統直接傳送、交換資料,不需要人工介入操作;
6、EDI與傳真或電子郵件的區別是:傳真與電子郵件,需要人工的閱讀判斷處理才能進入計算機系統。人工將資料重復輸入計算機系統中,既浪費人力資源,也容易發生錯誤,而EDI不需要再將有關資料人工重復輸入系統。
7. 實施EDI(電子數據交換)的條件是什麼
在線數據處理與交易處理業務是指利用各種與公用通信網或互聯網相連的數回據與交易答/事務處理應用平台,通過公用通信網或互聯網為用戶提供在線數據處理和交易/事務處理的業務。 從事此類業務需要辦理在線數據處理與交易牌照,簡稱edi許可證。
哪些業務需要辦理edi許可證呢?
從事網上商城、物聯網交易、平台交易、P2P交易的企業需辦理在線數據處理與交易處理業務牌照。
edi許可證要怎麼辦理呢?辦理edi許可證需要具備這些條件:
1、申請企業的注冊資金必須滿足100萬以上;
2、申請edi許可證需要企業先做好icp備案,備案後方可申請edi許可證;
3、申請edi許可證需要企業提供不少於3人的社保,關於人員最好是從事相關業務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
edi許可證辦理需要什麼材料:
1、公司營業執照副本掃描件;
2、公司法人身份證掃描件;
3、公司章程;(工商調檔)
4、社保證明材料;
5、公司主要管理人員身份證掃描件;
6、託管協議協議彩色掃描件和託管商IDC(互聯網數據中心)資質證書復印件;
7、互聯網域名注冊證書;
8、股東的相關證件;
9、公司股權結構圖;
10、租賃協議或房產證明;
11、企業商標證書。
8. EDI即電子數據交換,它的優勢有哪些呢
通過降低成本,提高速度、精度和企業效益,EDI繼續證明其重大的商業價值。EDI最大的優勢來自戰略業務層面。
根據來自Forrester的研究結果顯示,EDI作為一種電子數據模式,繼續證明著它的價值。這項研究闡述了「全球EDI交易量每年超過20億,並且還在不斷地增長。」對於處理大量交易的買家來說,使用EDI每年可節省數百萬美元。單從財務的角度來看 ,EDI的實現帶來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好處。交換電子文件提高了交易速度和可視性,同時降低人工流程的花銷。但是,節約成本遠非是使用電子數據交換的唯一好處。
但是無論如何,讓我們先從節約成本開始:
當你使用EDI電子交易,造紙、印刷、復制、存儲、歸檔、郵資和文獻檢索的相關費用都會減少或消除,至少降低了35%的成本。
電子產品製造商計算手動處理訂單的過程需要花費38美元,相比之下,使用EDI處理訂單只需花費1.35美元。
由於字跡模糊的傳真、訂單丟失或不正確的電話訂單之類的錯誤都會被處理掉 ,在數據處理糾紛時可節省您的員工的寶貴時間。
EDI主要的優勢就是其速度和精確性
EDI加快了商業周期至原來的61%。從郵政服務交換交易,只需花費幾分鍾,而不是數天或數周。
提高數據質量,在交易時至少減少30%-40%的誤差——可以消除來自字跡模糊,郵件/傳真丟失和秘鑰錯誤的錯誤。
使用EDI可以將訂單到現金的周期時間減至20%,提高貿易夥伴的交易和合作關系。
然而,業務效率的增加也是一個主要因素:
自動執行基於紙張的任務,讓您的員工專注更高價值的任務,並為他們提供高效率的工具。
准確的業務文檔的快速處理將會使返工訂單、取消訂單的數量降至最低。
通過供應鏈應用程序之間的自動化數據交換,將確保關鍵業務數據可以及時的發送並且可以實時跟蹤。賣家可從提高現金流和縮短訂單到現金的周期來獲取利益。
縮短訂單處理和交貨時間,意味著組織機構可以降低其庫存水平。
很多情況下,EDI最大的優勢來源戰略業務層面:
交易狀態支持實時可見性。反過來,這可以快速的決策和提高改變客戶和市場需求的響應,並允許商業採用一種需求的商業模式,而不是受供應鏈驅動的模式。
縮短交付時間可進行產品改進和新產品交付。
簡化進入新領域和新市場的要求。為隨時隨地方便加入貿易夥伴入職培訓,EDI提供了世界共同的商業語言。
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電子替代品取代基於紙張的流程。這將節省你的金錢,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9. 電子數據交換——EDI是什麼
EDI是英文「電子數據交換」的縮寫,它盛行於80年代,是一種建立在計算機通信和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上的新技術,也是當今廣被使用的貿易方式,並在現代電子商務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在傳統貿易中,必須使用訂單、發票、說明書、產品規格證書等一系列書面文件。採用EDI後,這些傳統的書面商業單據和貿易文件等全被採用標准格式的電子文件並由計算機經由網路進行的數據交換所取代,而且這些數據可由計算機進行處理。這樣,可以簡化貿易手續、縮短完成貿易的周期、節約人工和處理費用、加快資金周轉,從而可准確控制貨物的庫存量,在減少資金佔用等方面有著極為可觀的經濟效益,因此深受各國政府和公司的歡迎。用EDI進行貿易時不用紙面文件,故又被稱為「無紙貿易」。
EDI完全在聯接於網路中的計算機上進行,這和現代的電子商務完全一樣,因此它可以毫不困難地作為電子商務中一個重要的環節,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率先使用EDI的是美國,美國大企業乃至許多中小企業都普遍採用EDI來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現在美國商務部和海關已明確規定,對使用EDI技術的進口許可證和相關文件,將優先審批和處理,而對使用紙面文件的,則推後處理。這一切都使要同美國進行貿易的別國企業也要使用EDI。於是,在90年代初世界各國紛紛都在朝著使用EDI的方向發展。使用EDI的高潮使電子商業出現了第二次高峰。
在各國外貿都在EDI化中,如果我國外貿企業不採用EDI,就面臨著無法同別國開展正常貿易和失去貿易夥伴的危險。何況,採用EDI對我國實現貿易現代化和提高經濟效益也有巨大意義。所以1993年新組建的電子工業部,在促進國民經濟信息化的三金工程中的金關工程,便是要在2000年初步建成覆蓋全國的通用EDI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