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edi的基本概念和分類
1. 概念和分類
「低品位」油氣資源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於已經發現的規模大、豐度高、油質好、單井產量高的「高品位」而言;同時也是相對於技術經濟條件而言,是技術經濟條件的函數,與經營管理的方式密切相關[1],因此,世界各國學者根據所在國不同的資源狀況和技術經濟條件對「低品位」油氣資源進行了不同的界定。1.1.1國外研究與實踐
目前,美國等國家一般較少採用「低品位」的概念,因此也就沒有對低品位油氣資源提出相對統一的概念和分類。通常情況,美國採用「邊際」、「非常規」等概念來描述低品位、難動用油氣資源,以區別於優質資源。「邊際」概念主要是指在一定市場(價格)條件下,採用現有成熟技術不能實現經濟開采(滿足一定的投資回報率)的石油、天然氣儲量,包括探明儲量規模太小的油氣田、規模大但開發難度大的油氣田、重(稠)油、剩餘油(尾礦)等。「非常規」的概念,則用來描述利用常規技術工藝不能開發的油氣資源,如油砂、油頁岩、煤層氣、頁岩氣、緻密砂岩氣等。在實際應用中,這兩個概念沒有截然分開,存在明顯交叉。即便如此,對於任何一種具體的邊際儲量和非常規資源,美國等國家在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時,都給予了明確的界定,包括孔隙度、滲透率、密度、粘度等具體的物性、物理指標[2]。
國外曾把滲透率小於100mD(mD:毫達西,為滲透率單位)的油田劃為低滲透油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通常也把低滲透油田的上限定為50mD,並進一步將低滲透油藏分為以下三種類型[3~4]:
一類儲層滲透率10~50mD,稱為低滲透油田。此類儲層的特點接近於正常儲層。地層條件下含水飽和度為25%~50%。這類儲層一般具有工業性自然產能,但在鑽井和完井中極易造成污染,需採取相應的儲層保護措施。開采方式及最終採收率與常規儲層相似,壓裂可進一步提高其產能。
二類儲層滲透率1~10mD,稱為特低滲透油田。此類儲層含水飽和度變化較大,部分為低電阻油層,測井解釋難度較大。這類儲層自然產能一般達不到工業性標准,需壓裂投產。
三類儲層滲透率0.1~1mD,它屬緻密低滲透儲層,稱為超低滲透油田。由於孔隙半徑很小,因而油氣很難采出。這類儲層已接近有效儲層的下限,幾乎沒有自然產能,需進行大型壓裂改造方能投產。就目前的世界工藝技術水平而言,0.1mD以下的低滲透油藏也是可以開發的,但經濟上可能是無效的。
近年來,美國將滲透率低於1.0mD油藏定為低滲透油藏,而將滲透率低於0.01mD的油藏定為特低滲透油藏。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根據《美國國會1978年天然氣政策法》的有關規定,提出將有效滲透率低於0.1mD的砂岩氣藏確定為緻密氣藏。美國能源部對緻密砂岩氣藏進一步分類,規定:0.05~0.1mD為緻密砂岩氣藏;0.001~0.05mD為很緻密砂岩氣藏;0.0001~0.001mD為極緻密砂岩氣藏。
1.1.2國內研究與實踐
國內對低品位油氣的界定比較多,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國家有關部門、一些專家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對低品位油氣資源進行了描述。
1.1.2.1國家行業標准
國家有關部門從油氣藏分類的角度,對一些低品位油氣藏進行了定量描述和界定。國家油藏分類(標准編號:SY/T6168-1995)如表1.1所示;國家氣藏分類標准(標准編號:SY/T6169-1995)如表1.2所示。
表1.1 國家油藏分類(標准編號:SY/T6168-1995)
表1.2 國家氣藏分類標准(標准編號:SY/T6169-1995)
1.1.2.2專家學者界定
國內專家學者也對低品位油氣資源的概念和類型做了大量研究。
有的學者借鑒國外標准,從物性指標參數等方面對低滲透油藏概念進行了研究和界定。羅蟄潭等[5]認為:滲透率低於100mD的儲層為低滲透儲層。嚴衡文等在西安國際低滲透油氣藏會議上,提出了低滲透儲層的劃分標准:滲透率大於100mD為好儲層;滲透率10~100mD為低滲透儲層;0.1~10mD為特低滲透儲層。李道品等[6]提出:滲透率10~50mD為低滲透;滲透率1.0~10mD為特低滲透;滲透率0.1~1.0mD為超低滲透。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組織編寫的《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網路全書》[7]中規定:滲透率≥10~50mD為低滲透;滲透率≥1.0~10mD為特低滲透;滲透率<1.0mD為超低滲透。王光付等[8]提出:有效滲透率10~50mD的油藏為一般低滲透油藏;有效滲透率1~10mD的油藏為特低滲透油藏;有效滲透率0.1~1.0mD的油藏為超低滲透油藏。
李浩和楊海濱主要從經濟和技術角度提出了低品位石油儲量判斷標准,他們認為低品位石油儲量就是難動用石油儲量[9]。從經濟角度來說,12%的投資收益率是劃分儲量難動用與否的標准,投資收益率達不到12%的,被定義為難動用儲量;將成本利潤率小於6%的已開發油藏定義為石油尾礦[9]。從技術角度說,難動用儲量是指在自然條件下由於技術原因開發難度較大的儲量,一般又分為3種類型:油藏岩石的物性不好;油品本身特性不好,粘度太大;進入開發後期的難采儲量。難動用石油儲量具有以下特點:①資源本身物化特性或其儲層物性較差,通常其相對密度較大、粘度較高、流動性差、非烴組分含量高,或具有儲量豐度低、單井產量低及滲透率低的「三低特徵」;②資源本身質量和儲集性較好,但分布復雜,或儲量規模較小,需要特殊工藝和設備,風險高;③隨著技術的發展與油價的變化,可以變為可動用儲量;④由於管理體制、管理水平等的不同,儲量的可動用性不同。邱中建等認為[10]:難采儲量往往受制於油價的高低,對油價的波動非常敏感,如果油價從18美元/桶增至28美元/桶,那麼大部分難采儲量都可以動用。而且他們還認為,由於難采儲量開采成本高,大型國有石油公司動用它們的積極性往往不高,如果改變經營方式,縮小經營單位,採用股份制,由國有石油公司控股,精打細算,那麼大部分難采儲量也可以動用。這種經營方式在我國某些地方已經存在,而且可以盈利。如果同時加大科技攻關的力度,降低難采儲量開發的成本,那麼難采儲量也會被動用。
查全衡等[2]認為「低品位」資源是相對概念,一是相對於已發現的規模大、豐度高、油品好、產量高油氣田的「高品位」而言的。「低品位」資源的成因有兩種:一種是天然形成的。我國通常將復雜的小斷塊油氣田、稠油油田和低豐度、低滲透油氣田的資源稱為「低品位」資源。另一種是人為造成的。長期開采後的油氣田剩餘的資源,大體相當於固體礦藏的「尾礦」,資源品位變差。不過流體礦藏的「尾礦」總量巨大,目前一般占探明地質儲量的70%以上。二是相對於技術經濟條件而言。「品位」是技術經濟條件的函數,隨著技術進步、油價上升,「低品位」資源可以成為「高品位」資源,而在油價下降時,「高品位」資源也可以成為「低品位」資源,如圖1.1所示。
圖1.1 油氣資源品位構成三角圖
潘繼平等[11]從資源質量、儲集物性及分布特徵等方面將低品位儲量分為以下四大類:①Ⅰ類,即稠油類。這類資源本身質量比較差。從物理性質上看,密度大,密度一般超過0.934g/cm3,粘度大於100mPa·s(mPa·s:毫帕斯卡·秒,為粘度單位),流動性差;從化學性質組分上看,氧、硫、氮等元素、非烴及瀝青質含量高,硫元素含量0.4%~1.0%;氮元素0.7%~1.2%,而常規油的硫和氮含量通常分別低於0.4%和0.7%,非烴和瀝青質含量高達10%~30%,有的甚至可達50%。通常,這類資源埋藏淺,但儲量規模較大。②Ⅱ類,即低滲透類。這類資源本身物化特徵較好,但一方面儲量豐度低,單井產量低,規模較大,總量較大,另一方面儲集物性比較差,孔滲低,滲透一般小於50×10-3μm2,物性非均質性強,儲集空間分布極其復雜,比如裂縫或溶蝕孔隙,總體上,這類儲量屬於油氣貧礦類,主要是由於儲層物性特徵較差致使其難以動用開采,包括復雜岩性、地層油氣藏和裂縫性油氣藏。③Ⅲ類,即小油田類。這類資源本身品質及其儲集物性較好,但由於單個油氣藏(田)面積小、規模小、儲量小,或者構造復雜,斷裂發育,油水關系復雜的小型斷塊油藏,常呈成群或成帶分布,多為邊際油田。由於規模小,開采成本高,風險大,且需要採用先進的鑽井技術,如多分支水平井技術和大位移水平井技術。④Ⅳ類,即剩餘油類。這類資源是指經過多年生產後的油田所剩餘的儲量,屬於油氣「尾礦」,是一種人為生產活動造成的,通常分布在大型老油田,而且總量較大。在經過一次、二次採油後,油藏油水關系復雜,剩餘的資源分布規律性差,開發和生產成本較高,通常需要先進有效的油藏經營管理技術,包括精細油藏描述技術和三次採油技術等。
1.1.2.3小結
從上述情況看,國內低品位油氣資源的概念總體上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內容:
一是市場經濟條件,即石油價格因素。通常油價越高,越利於低品位油氣資源開發利用,低品位資源將向高品位資源轉換;反之,油價越低,高品位資源將向低品位資源轉換。
二是開發工藝技術條件。技術水平越高、越有效,越有利於低品位油氣資源開發利用,低品位資源向高品位資源轉換;反之,技術水平低下,高品位資源將向低品位資源轉換。
三是政策環境。主要指油氣資源開發的各種稅費政策,適當有效的鼓勵政策有利於低品位資源開發。
四是經營管理水平。主要指企業開發資源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較高的經營管理水平和嚴格的財務管理、成本控制,有利於降本增效和低品位油氣資源開發。
從國內外低品位油氣資源的概念和界定指標看,隨著科技進步和扶持政策的完善,低品位油氣資源界定下限越來越低,特別是低滲透油氣資源的下限越來越小,從早期的100mD、50mD逐步下降到20mD、10mD,直到目前的1.0mD、0.5mD、0.3mD、0.1mD,低品位資源的范圍則越來越廣。例如,20世紀80年代,我國採用「常規壓裂」等技術只能使10~50mD的低滲透油藏得到有效動用。2000年以來,鄂爾多斯盆地其他油田,採用「整體壓裂、超前注水」等技術,使得低於0.5mD以下的特低滲透儲量也可以有效動用[12]。另外,低品位油氣資源概念還與油氣資源管理體制密切相關。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國外低品位油氣資源概念主要從地質和技術方面來確定,特別是儲層物性特徵、油氣資源本身的物理化學參數等客觀條件和特徵。而國內低品位油氣資源概念,特別是學術界,側重於綜合因素,既考慮了儲層物性、資源本身特性,也考慮了技術、政策等人為因素和條件。
1.1.3本研究對低品位油氣資源的界定與分類
綜合考慮國內外低品位油氣資源的概念,本研究對低品位油氣資源的描述為:低品位油氣資源是指在現行體制和一定市場條件(如油價)下,採用常規的經營管理方式,依靠現有成熟工藝技術不能經濟開採的探明石油、天然氣地質(資源)儲量。通常具有滲透率低、豐度小、品質差、規模小、含水率高、單井產量低等一個或多個特徵。
1.1.3.1低品位石油資源
具體來說,低品位石油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低滲透石油:指有效滲透率小於10mD的儲層中的原油資源,具有單井產量低、儲量豐度低等特徵。細分為一般低滲透(1~10mD)、特低滲透(0.5~1mD)、超低滲透(<0.5mD)三類。
稠(重)油:指地層溫度條件下,密度大於0.934g/cm3、粘度大於50mPa·s的原油資源。
剩餘油(石油尾礦):指進入開發生產後期,綜合含水率超過90%的油氣藏(田)中剩餘的石油地質儲量,具有含水率高、產量持續遞減等特點。
高凝油:指凝固點≥40℃的油藏。
邊際小油田:指在目前的開采技術條件下,沒有經濟效益和難以動用的、儲量規模小的油氣田。
深水油:指水深超過500m的地下儲集層中的石油地質儲量。
1.1.3.2低品位天然氣資源
具體來說,低品位天然氣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低滲透砂岩氣:指有效滲透率小於1mD的砂岩儲層中的天然氣資源,具有單井產量低、儲量豐度低、分布廣等特徵。細分為低滲透氣(0.1~1mD)、特低滲透氣(緻密砂岩氣)(<0.1mD)兩類。
高含非烴氣:指硫化氫(H2S)、二氧化碳(CO2)或者氮氣(N2)等非烴含量超過5%的天然氣資源。
高溫高壓氣:指同時具有地層超壓(壓力系數> 1.3)和高溫(地層溫度> 150℃)的天然氣。
深水氣:指水深超過500m的地下儲集層中的天然氣地質儲量。
頁岩氣[13]:指賦存於富含有機質的暗色泥頁岩或高碳泥頁岩中,主要以吸附或游離狀態存在的非常規天然氣資源。在埋藏溫度升高或有細菌侵入時,暗色泥頁岩中的有機質,甚至包括已生成的液態烴,裂解或降解成氣態烴,游離於基質孔隙和裂縫中,或吸附於有機質和粘土礦物表面,在一定地質條件下就近聚集,形成頁岩氣藏。頁岩氣藏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與煤層氣相似,頁岩氣藏具有自生自儲特點,頁岩既是烴源岩,又是儲層,沒有或僅有極短距離的運移,通常就近聚集成藏,不受構造控制,無圈閉、無清晰的氣水界面。
第二,頁岩氣藏分布受暗色頁岩分布控制,面積大,范圍廣,常呈區域性、連續性分布;頁岩氣形成溫度范圍大,在暗色泥頁岩熱演化的各階段均可形成,埋藏深度范圍大,從淺於200m到深於3000m都有可能有頁岩氣藏。
第三,頁岩氣藏儲層具有典型的低孔、低滲特徵,並隨著埋深加大,物性變差。頁岩氣藏孔隙度一般4%~6%,滲透率一般低於0.001mD,若處於斷裂帶或裂縫發育帶,頁岩孔隙度、滲透率增加。
第四,頁岩氣主要以吸附或游離狀態賦存於頁岩儲層中,其中吸附氣含量20%~85%。另外,少量頁岩氣以溶解狀態存在,一般不超過10%。
第五,頁岩氣藏自然壓力低,開發難度大,技術要求高,通常無自然產能,採收率較低,單井產量低,但產量遞減速度慢,生產周期長,一般超過30年。
2. 簡述EDI系統的構成和處理過程
EDI(Electrodeionization)又稱連續電除鹽技術,它科學地將電滲析技術和離子交換技術融專為一體,通過陽屬、陰離子膜對陽、陰離子的選擇透過作用以及離子交換樹脂對水中離子的交換作用,在電場的作用下實現水中離子的定向遷移,從而達到水的深度凈化除鹽,並通過水電解產生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對裝填樹脂進行連續再生,因此EDI制水過程不需酸、鹼化學葯品再生即可連續製取高品質超純水,它具有技術先進、結構緊湊、操作簡便的優點,可廣泛應用於電力、電子、醫葯、化工、食品和實驗室領域,是水處理技術的綠色革命。
出水水質具有最佳的穩定度。
能連續生產出符合用戶要求的超純水。
模塊化生產,並可實現全自動控制。
不需酸鹼再生,無污水排放。
不會因再生而停機。
無需再生設備和化學葯品儲運。
備結構緊湊,佔地面積小。
運行成本和維修成本低。
運行操作簡單,勞動強度低
我公司可帶維修EDI 在生樹脂 水處理設備維修等服務
3. 簡述EDI的含義
EDI是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的縮寫,在大陸譯為電子數據交換,有時也譯為無紙貿易。香港譯為電子資料聯通。國際標准化組織將EDI定義為一種電子傳輸方法,用這種方法,首先將商業或行政事務處理中的報文數據按照一個公認的標准,形成結構化的事務處理的報文數據格式,進而將這些結構化的報文數據經由網路,從計算機傳輸到計算機。
除了硬譯的這個定義之外,我們應該正確地理解一下EDI的含義。從譯名上可以看出有許多不同的理解,例如,不少文獻將它譯為無紙貿易,在貿易領域中來說,這一名稱很形象地說明了它的狀況及效果。然而,從基本意義來說,電子數據交換的意思並不限於貿易活動,例如醫院中的信息交流,現在也已採用EDI的思想與方法,並已在國外一些地方實際使用。因此,嚴格地講,無紙貿易是EDI在貿易領域中的實際應用,EDI的概念應當更廣泛一些。當然,在現實的應用中,貿易領域的應用是發展最快,應用最多的方面,目前在這一方面的成果,標准,軟體也是最多的。有的同志正確地指出:EDI的實質在於「數據不落地」,用技術語言來說,那就是信息存儲及傳遞的介質從紙張轉為電磁設備。這樣所謂EDI就應當包括以下三個基本方面:
1、 需要進行信息交換的某一應用領域,即EDI的環境。例如:國際貿易,國內貿易,醫院工作,圖書館工作,項目管理等等。它限定了有哪裡信息需要傳遞,在哪些地點之間進行傳遞。
2、 信息交換的流程及規則,即EDI的過程。它反映了實際領域中的業務過程,以及與之相伴的信息流程。例如在貿易過程中,從詢價,報價開始,直到付款,交貨。中間涉及供應者,購買者,銀行,運輸公司,保險公司等多種企業(或稱角色),先後幾十種信息交換業務需要執行。在實際工作中,這種流程體現為一系列規則與標准。
3、 信息交流的手段,括硬體設備,通信設備以及軟體,即EDI的技術實現。從目前來看,計算機設備,通信設備已經比較普遍,EDI的應用也沒有什麼特殊的要求,一般來說不需要特殊的開發。例如,通信線路可以使用已有的各種方式解決,從最簡單的電話線到租用衛星專線。需要的是軟體的開發。 針對某一領域的應用,遵從某一特定的標准,就要有一套專門的軟體。解決這一領域的問題是技術方面的任務。
總之,對於EDI,應當全面地去認識和理解,而不要只從技術,甚至只從硬體的角度去看待與處理EDI的工作。
4. EDI 是什麼
EDI是一種將離子交換技術、離子交換膜技術和離子電遷移技術相結合的純水製造技術專。它通過使用由離子膜、離屬子交換樹脂組成的基本單元——膜組件,在直流電的作用下,無需使用酸鹼對樹脂進行再生,即可連續不斷地長期運行,穩定可靠地制出電阻率高達18兆歐.厘米的超純水。
EDI技術自上世紀80年代前後誕生以來,經過數十年的科學實驗和工程實踐,目前在技術上已經非常成熟,其單位造價也降到了合適大規模的工業應用的水平。由於EDI相比於其它的純水製造方法,具有結構緊湊、佔地面積小、運行穩定、產水品質高、回收率高、無酸鹼再生及其相關問題的困擾、運行費用非常低廉等優點EDI技術在工業純水、超純水的制備中將起到不可或缺、日益重要的作用。
5. EDI的特點
么是EDI
電子數據交換(EDI)簡單地說就是企業的內部應用系統之間,通過計算機和公共信息網路,以電子化的方式傳遞商業文件的過程。
換言之,EDI就是供應商、零售商、製造商和客戶等在其各自的應用系統之間利用EDI技術,通過公共EDI網路,自動交換和處理商業單證的過程。
EDI能為您解決什麼問題
節約時間和降低成本:由於單證在貿易夥伴之間的傳遞是完全自動,所以不再需要重復輸入、傳真和電話通知等重復性的工作。從而可以極大地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的降低運作成本,使溝通更快更准。
提高管理和服務質量的手段之一:將EDI技術與企業內部的倉儲管理系統、自動補貨系統、訂單處理系統等企業MIS系統集成使用之後,可以實現商業單證快速交換和自動處理,簡化采購程序、減低營運資金及存貨量、改善現金流動情況等。也使企業可以更快地對客戶的需求進行響應。
業務發展的需要:目前,許多國際和國內的大型製造商、零售企業、大公司等對於貿易夥伴都有使用EDI技術的需求。當這些企業評價一個新的貿易夥伴時,其是否具有EDI的能力是一個重要指標。某些國際著名的企業甚至會減少和取消給那些沒有EDI能力的供應商的訂單。因些,採用EDI是企業提高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EDI業務應用領域
商業貿易領域:在商業貿易領域,通過採用EDI技術,可以將不同製造商、供應商、批發商和零售商等商業貿易之間各自的生產管理、物料需求、銷售管理、倉庫管理、商業POS系統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使這些企業大幅提高其經營效率,並創造出更高的利潤。
商貿EDI業務特別適用於那些具有一定規模的、具有良好計算機管理基礎的製造商、採用商業POS系統的批發商和零售商、為國際著名廠商提供產品的供應商。
運輸業領域:在運輸行業,通過採用集裝箱運輸電子數據交換業務,可以將船運、空運、陸路運輸、外輪代理公司、港口碼頭、倉庫、保險公司等企業之間各自的應用系統聯系在一起,從而解決傳統單證傳輸過程中的處理時間長、效率低下等問題。可以有效提高貨物運輸能力,實現物流控制電子化。從而實現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進一步促進深圳市港口集裝箱運輸事業的發展。
通關自動化:在外貿領域,通過採用EDI技術,可以將海關、商檢、衛檢等口岸監管部門與外貿公司、來料加工企業、報關公司等相關部門和企業緊密地聯系起來,從而可以避免企業多次往返多個外貿管理部門進行申報、審批等。大大簡化進出口貿易程序,提高貨物通關的速度。最終起到改善經營投資環境,加強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的目的。
其他領域:稅務、銀行、保險等貿易鏈路等多個環節之中,EDI技術同樣也有著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通過EDI和電子商務技術(ECS),可以實現電子報稅、電子資金劃撥(EFT)等多種應用。
EDI的技術特點
EDI最大的技術特點主要體現在如下:
EDI單證是通過專用的EDI增值網路進行交換的。由於EDI單證大多是具有一定商業價值的商業單證,通過有專門機構管理的EDI增值網路進行交換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這一點是目前Internet技術還不能解決的問題。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EDI技術也在與包括Internet技術在內的其他先進技術不斷融合,為用戶提供更靈活、多樣、簡便的使用方式,使其自身擁有更廣闊的電子商務服務領域。
不論用戶內部MIS系統的應用程序和數據格式有何不同,在通過EDI增值網路進行交換之前,都採用一種叫做「翻譯器」的軟體將不同的數據格式翻譯成為了符合國際標準的EDI格式。正是這種方法,使得在不同用戶的不同應用系統之間自動交換數據成為可能。
6.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定義分類和功能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分類:
按廣義定義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按連接定義
計算機網路就是通過線路互連起來的、資質的計算機集合,確切的說就是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計算機、終端及其附屬設備用通信設備和通信線路連接起來,並配置網路軟體,以實現計算機資源共享的系統。
按需求定義
計算機網路就是由大量獨立的、但相互連接起來的計算機來共同完成計算機任務。這些系統稱為計算機網路(computer networks)
計算機網路的基本功能:
1. 數據通信
數據通信是計算機網路基本的功能,可實現不同地理位置的計算機與終端、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輸。
2. 資源共享
資源共享包括網路中軟體、硬體和數據資源的共享,這是計算機網路最主要和最有吸引力的功能。
3. 集中管理
4. 分布式處理
5. 可靠性高
6. 均衡負荷
7. 綜合信息服務
7. EDI的含義是什麼
EDI作為電子數據交換理解時,英文全稱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這時,EDI理解為一種以電子數據形式傳輸數據的技術。EDI電子數據交換技術主要用於企業與企業之間,可以與其上下游建立EDI數據連接通道,通過安全可靠的方式傳輸重要的商業數據,如訂單、發票等。
舉個例子,A和B兩個人之間需要及時有效地傳遞信息,當物理間隔距離較遠,且傳輸的信息量又很大時,可以通過電話溝通。那麼企業之間應該如何傳輸大量的業務信息呢?這個時候就可以由EDI系統扮演「電話」的角色,當企業A和企業B都擁有EDI系統,兩個企業之間的信息傳輸通道就可以順利建立起來。如下圖所示:
A公司將圖中1.1訂單數據導入EDI系統,生成符合EDI格式的1.2采購訂單。之後A公司的EDI系統通過互聯網將1.2采購訂單發送給B公司的EDI系統,B公司收到後,將1.3訂單數據導入業務系統。
B公司將圖中2.1發票數據導入EDI系統,生成符合EDI格式的2.2發票。之後B公司的EDI系統通過互聯網將2.2發票發送給A公司的EDI系統,A公司收到後,將2.3發票數據導入業務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個特殊的「電話」,EDI系統需要有一套國際統一的語法規則。使用相同的國際標准化語法規則是兩個企業之間成功搭建數據傳輸通道的第一步。
上文提到的國際標准化語法規則即為EDI報文標准,常見的有X12、EDIFACT、TRADACOMS及ebXML等。
企業之間的數據往來過程中需要傳輸各種類型的數據,主要包括訂單、預測訂單、訂單變更通知、訂單確認回執、發貨通知單、對賬單、發票等。需要注意的是,EDI系統是不限制傳輸的數據格式的,不論是標準的EDI報文或是其他Excel,XML,CSV格式文件,甚至是圖片,EDI系統都是支持傳輸的。
EDI項目實施完成之後,數據可以在無人工操作的情況下進行傳輸。避免了由於人工誤操作帶來的錯誤。對EDI的效益做過統計,使用EDI可提高商業文件傳送速度81%,降低文件成本44%,減少錯漏造成的商業損失41%,降低文件處理成本38%。無論是庫存檢查、訂貨還是簽發發票,繁瑣的業務操作均可以通過EDI系統完成,自動化的操作真正做到了穩定、快速、准確
由於企業使用EDI,整個數據傳輸過程均在互聯網上進行,減少了紙張的消耗量。同時也避免了因為行文結構、列印錯誤帶來的紙張消耗,極大地節省了人力物力。
8. EDI 的系統組成是什麼
EDI系統由技術標准、EDI軟體及硬體、EDI技術通信網路3個要素組成。EDI裝置由增壓泵、電去離子(EDI)膜塊、直流穩壓電源、流量計、儀表等組成。
EDI系統是利用混合離子交換樹脂吸附給水中的陰、陽離子,同時被吸附的離子又在直流電壓的作用下,分別透過陰、陽離子交換膜而被去除的過程。電滲析器的一對電極之間,通常由陰膜,將一定數量的EDI單元間用網狀網隔開,構成濃室和淡室。
淡室水中陽離子向負極遷移透過陽膜,被濃室中的陰膜截留,水中陰離子向正極方向遷移陰膜,被濃室中的陽膜截留,淡水又在單元組兩端設置陰/陽離子分別穿過陰、陽離子交換膜進入濃水室而被去除。而通過濃水室的水將離子帶出系統,成為濃水。從而達到淡化、提純、濃縮或精製的目的。
(8)簡述edi的基本概念和分類擴展閱讀
EDI膜堆是EDI工作的核心,膜堆是由陰、陽離子交換膜,淡、濃水室隔板,離子交換樹脂和正負電極等按一定規則排列組合並夾緊所構成的單元。膜堆中淡 水室相當於一個混床,使用的離子交換樹脂是磺酸型陽樹脂和季胺型陰樹脂,淡水室中的樹脂必須裝填緊密。
EDI膜堆系統在每個單元內都有兩類不同的室,待除鹽的淡水室和收集所除去雜質離子的濃水室。淡水室中用混勻的陰、陽離子交換樹脂填滿,這些樹脂位於兩個膜之間,只允許陽離子透過的陽離子交換膜及只允許陰離子透過的陰離子交換膜。
9.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覆蓋范圍分類,拓撲結構
1計算機網路
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自治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通過通版信線路和權設備連接起來,並在相應的通信協議和網路操作系統的控制下,實現網上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的系統。從資源共享觀點出發,計算機網路可定義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的方式互聯起來的自治計算機系統的集合。
2根據網路的覆蓋范圍與規模分為:廣域網、城域網、區域網。
3拓撲結構
1、 星型:
2、 匯流排型:
3、 環型:
4、 樹型:
10. EDI標准分為哪兩大類每一類包括哪些標准
常見的EDI標准有EDIFACT和ANSI X12,前者多用於歐洲地區,包括的業務類型有DELFOR、DESADV、INVOICE、ORDERS等;專後者用於美國屬,包括的業務類型有850、856、810、846、99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