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水聽器設備
『壹』 調查船
多金屬結核礦床多產於水深~5500m的大洋底,遠離大陸,因此,實施多金屬結核調查工作必須配備適合於遠洋作業的勘查船隻。通常,遠洋勘查船需要具備如下條件:
(1)調查船的續航能力不低於2個月,並需配備有可變螺距;
(2)船隻必須配備大型的絞車,用於投放和回收各種測量設備或拖曳測量的設備;
(3)具有各種高精度的儀器的維修能力;
(4)配備各種單波束和多波束(3.5~30kHz)回聲探測系統和其它用於專項測量用的標准測量儀器;
(5)有各種地球物理測量儀器和化學分析儀器;
(6)配有能存儲和處理各種數據資料的計算機;
(7)配備能貯藏多金屬結核和沉積物樣品的冷凍庫或冷凍櫃;
(8)有足夠的實驗室和後甲板作業面積;
(9)根據調查工作精度要求配備導航定位系統。
原蘇聯(俄羅斯)、法國、日本等國均已在太平洋海域從事過多年的多金屬結核的調查工作,現將原蘇聯和日本所使用的調查船以及調查裝備與我國在大洋多金屬結核調查中使用的船隻及其裝備作如下比較,以便為今後在大洋調查的船隻選擇提供依據。
3.1.1國外調查船
1.原蘇聯調查船及其性能指標
(1)船舶的排水量5600~6000t;
(2)配備有5具大絞車和A形架,用於沉放、拖曳和回收重型設備,包括取樣機和水下拖曳裝置等;
(3)配備有2台精確交流發電機(250kW,220/280V,50Hz),以供地球物理、深海勘查設備所需電力;
(4)設置8個實驗室(包括地球物理、水文物理、地質、化學、攝影、電視和水文聲學、船上計算中心、制圖和數據評價等)。
2.日本調查船的性能
日本調查船主要為白嶺丸(Hakurei-Maru)號,其排水量達1822t。1980年後由白嶺丸2號代替,排水量達2111t。白嶺丸2號的主要技術指標為:船長88.8m,船寬13.8m;最大試驗航速17.27kn[1],航速15.15kn;主要發動機1545kW兩部;艏部推力器379kW。該船配備的調查設備有:①1kn=0.514444m/s。
(1)絞車、吊車、井架和托架等——1號10km絞車額定起重量15.5t,2號12km絞車額定起重量23t,3號7km絞車額定起重量1.5t,水聽器絞車額定起重量0.15t;鉤爪吊車兩部,額定起重量分別為5t和2t,甲板吊車額定起重量2t;井架和托架有:橫跨滑道的A型井架,操作負荷35t,平移負荷5t;後托架,操作負荷22t,平移負荷2t;前托架,操作負荷4t,平移負荷1t。大型絞車和A型架供下水、拖曳和回收沉重設備用。後甲板有適當的空間以方便作業,尾部有滑道。
(2)主要單軸復式發動機,附有可變螺距推進器,以確保維持船體位置的方便和在極慢船速下的測量。為了便於操舵,白嶺丸2號配有艏推。
(3)精確交流發電機向地球物理測量設備提供電力。主要發電機的交流電以半導體轉變為直流電,然後變成固定的矩形交流電,再以自動電壓調節器降低至100~115V。其中25kW交流100V單向60Hz發電機一部,25kW交流115V單向60Hz發電機兩部。
(4)船用實驗室共有8個,包括:地球物理實驗室、規劃室、地質實驗室、化學實驗室、計算機室、暗室(攝影)、第1號絞車遙控室和維修間。
該船的導航系統配備有:羅蘭C式導航系統、海軍導航衛星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等。
3.1.2我國的調查船
我國的國家海洋局和地質礦產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自80年代以來已經在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域執行過多個航次的多金屬結核調查工作。在區域調查階段先後用於調查的船隻有:海洋四號船(圖版Ⅱ—1)、向陽紅9號、向陽紅16號和大洋1號等。各船的性能指標如下:
1.海洋四號船
船長104.21m
船寬13.74m
吃水4.95m
排水量3200t
總噸位2608t
最大航速19.5kn
經濟航速17kn
主機2台3579kW/台
副機3台400kW/台
10000m地質絞車1台
6000m水文絞車1台
該船還配備有可調螺距推進器並裝有海水淡化處理系統、倒L型吊架(架高6.5m,負荷8t)。
2.向陽紅16號船
船長110.99m
船寬15.2m
吃水5.5m
排水量4400t
總噸位2984.6t
最大航速18.47kn
經濟航速17kn
主機2台3355kW/台
副機3台560kW/台
10000m拖網紋車1台
6000m地質絞車1台
11000m水文絞車1台
該船還配置有可調螺距推進器和艏側推力器、A型架(負荷5t,長6.5m,寬4.2m,可伸出舷外3m)。
我國調查船的航速、續航能力以及船上配置的調查儀器、倒L型吊架地質絞車等設備基本上適應現階段調查工作的要求。
『貳』 聲吶的來歷
聲吶是英來文縮寫「SONAR」的音譯,自其中文全稱為:聲音導航與測距,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是一種利用聲波在水下的傳播特性,通過電聲轉換和信息處理,完成水下探測和通訊任務的電子設備。它有主動式和被動式兩種類型,屬於聲學定位的范疇。聲吶是利用水中聲波對水下目標進行探測、定位和通信的電子設備,是水聲學中應用最廣泛、最重要的一種裝置。
作為一種聲學探測設備,主動式聲吶是在英國首先投入使用的,不過英國人把這種設備稱為"ASDIC"(潛艇探測器),美國人稱其為"SONAR",後來英國人也接受了此叫法。
『叄』 仿生學資料
仿生學舉15個例子:
1。由令人討厭的蒼蠅,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2。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3。電魚與伏特電池;
4。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5。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製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准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准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
電子蛙眼還廣泛應用在機場及交通要道上。在機場,它能監視飛機的起飛與降落,若發現飛機將要發生碰撞,能及時發出警報。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揮車輛的行駛,防止車輛碰撞事故的發生。
6。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人們還仿製了盲人用的「探路儀」。這種探路儀內裝一個超聲波發射器,盲人帶著它可以發現電桿、台階、橋上的人等。如今,有類似作用的「超聲眼鏡」也已製成。
7。模擬藍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將設計出仿生光解水的裝置,從而可獲得大量的氫氣。
8。根據對人體骨胳肌肉系統和生物電控制的研究,已仿製了人力增強器——步行機。
9。現代起重機的掛鉤起源於許多動物的爪子。
10。屋頂瓦楞模仿動物的鱗甲。
11。船槳模仿的是魚的鰭。
12。鋸子學的是螳螂臂,或鋸齒草。
13。蒼耳屬植物獲取靈感發明了尼龍搭扣。
14。嗅覺靈敏的龍蝦為人們製造氣味探測儀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腳趾對製造能反復使用的粘性錄音帶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貝用它的蛋白質生成的膠體非常牢固,這樣一種膠體可應用在從外科手術的縫合到補船等一切事情上。
『肆』 聲吶是利用什麼傳遞信息
聲吶是利用回聲定位尋找物體的,跟據接受到回聲的時間算得據物體的距離。
『伍』 我要找關於白鰭豚的所有資料
白暨豚(bái jì tún),在長江里大約生活了2500萬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生物。白暨豚是鯨類家族中小個體成員,是世界上現有5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由於數量奇少,白暨豚不僅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動物之一。原屬淡水豚科,20世紀70年代末,根據中國科學家周開亞教授的建議,單獨設立了白暨豚科。 鯨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屬的唯一種。
【中文名稱】:白暨豚
【拉丁學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1918年)
【俗名】:白豚、白鰭豚、白旗,簡稱白暨
【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1995年被列為一級瀕臨滅絕動物)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
【特有種】:是
【瀕危等級】:瀕危動物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
【生態環境】:淡水及鹹淡水交匯水域
【致危因素】:回遊被切斷,過度捕獵,環境污染,航運繁忙
【保護措施】:遷地保護
【國內分布】:長江 (Yangtze River), 錢塘江(Qiantang Jiang) [洞庭湖及長江中下游]
【分類地位】:
動物界 Animalia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哺乳綱 Mammalia
鯨目 Cetacea
齒鯨亞目 Odontoceti
白暨豚科 Lipotidae
白暨豚屬 Lipotes
白暨豚種 L. vexillifer
編輯本段外形特徵
白暨豚的體形呈紡錘形,身長約2-2.5米左右,體重可達200千克以上。嘴部又長又細,背呈淺灰色或藍色,腹面為純白色,背鰭形如一個小三角,胸鰭宛如兩只手掌,尾鰭扁平,中間分叉,善於游水,時速可達80千米左右。由於長期生活在渾濁的江水中,白暨豚的視聽器官已經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針眼,位於雙眼後下方。但大腦特別發達,聲納系統極為靈敏,頭部還有一種超聲波功能,能將江面上幾萬米范圍內的聲響迅速傳入腦中。一旦遇上緊急情況,便立刻潛水躲避。白暨豚耐寒,體溫通常在36℃左右。
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對或10餘頭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現有數量稀少,20年前的估計只有300頭左右,當時就已面臨滅絕的危險。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喜歡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節,集群行為就更明顯。每群一般2-16頭。其活動范圍廣,但對水溫條件要求較高,經常在一個固定區域停留一段時間,待水溫條件發生改變後,又遷入另一地域。以魚類為食。
喜歡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區,很少靠近岸邊和船隻,但它時常游弋至淺水區,追逐魚蝦充飢。它的吻寬細長,上下頜長有130多枚圓錐形的同型齒,可它卻懶得咀嚼,只管張口吞下魚食,消化能力很強。白暨豚往往成對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動,但人們很少有機會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時才能瞥見一眼。
白暨豚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幹流的湖北枝城至長江口約1600千米的江段內,以魚為食,喜結群活動,小群約2~3頭,大群約9~16頭。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動物,每次呼吸時,頭頂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著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鰭,出水呼吸時間約1-2秒鍾,潛水時間每次約20秒,長潛時可達200秒。成熟個體最大體長,雌性2.5米,雄性2.3米,體重100~150千克,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攝氏度左右。
編輯本段繁殖習性
白暨豚兩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時體長80厘米左右。新生幼體體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鰭肢和尾鰭上下兩面分別與背面和腹面同色,這樣的顏色分布恰好與環境顏色相符。當由水面向下看時,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為一體很難分辨;當由水底向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強光顏色相近也很難被發現。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敵害、接近獵物時,有了天然的隱蔽屏障。白暨豚壽命可達30多年,雌獸一般在6歲達到性成熟,雄獸為4歲。成年白暨豚每年發情兩次,分別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為10至11個月,一胎一仔,偶有兩仔。野生狀態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為1:1,但雌獸懷孕率一般僅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暨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長達1年左右,因此產仔大多在來年的春季。出生後的小白暨豚靠母親的乳汁喂養,直到五六歲才算成熟;一般壽命30年。
編輯本段身體結構
白暨豚是食肉動物,口中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同型齒。常在晨昏時游向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一般以整條吞食體長小於6.5厘米的淡水魚類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呼吸時,頭部先出水,然後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動2米後,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視力幾乎為零,依靠回聲定位了解環境變化的情況,在生物學、仿生學和生理學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科研價值。但白暨豚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一般都遠離船隻,很難接近,加之其種群數量很少,活動區域廣闊,所以在野生狀態下對白暨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皮膚光滑細膩,富有一種特殊的彈性,原理與競賽式游泳衣著中使用具有彈性的尼龍織料相同,能夠減少在水中快速游動時身軀周圍產生的湍流。它的尾鰭扁平地分為兩叉,兩邊的胸鰭呈扁平的手掌狀,背鰭呈三角形。這四鰭給白暨豚提供了優良的水中游動時方向與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彈性的皮膚與流線型的身軀,白暨豚在逃避危險的情況下可達每小時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著每小時10至15千米的游速。
白暨豚長期生存於長江的濁水中,所以它的視覺和聽覺均退化嚴重,在水中主要以發射聲納接收信號來識別物體。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著三對獨特的氣囊與一個形似鵝頭的喉嚨,但是因為生存於水中靠水發音,所以並沒有陸地動物在空氣中發音所需要的聲帶。用特製的水聽器,可以聽到白暨豚發出的「的答」「嘎嘎」等數十種不同的聲音。白暨豚發出的聲音常為兩聲一對,發出聲音後會安靜的等待著回聲,從而辨出自己與產生回聲的阻礙的距離和大小,並且考慮是否游向目標。它又會在收到回聲後的不久發出新的一對聲音,稍候又安靜一陣等待回聲。第二次回聲收到後,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標游動的方向與速度,白暨豚就是這樣如人造聲納般的做回聲定位。用這獨特的聲納系統,它時常還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發出人耳聽不見的高頻率音波,與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聯系。
白暨豚的大腦表面積要比海豚的大,大腦的重量約占總體量的0.5%,其中平均一隻重95千克的雄豚,大腦重470克。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與黑猩猩的大腦重量,甚至某些學者認為白暨豚比長臂猿和黑猩猩更聰明。
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根據化石記載,白暨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籍《爾雅》中,亦有對白暨豚的描述,視之為江神。白暨豚曾廣泛存在於長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陽湖湖區,在長江中的分布最遠至三峽地區葛洲壩上游35千米處,至上海附近的長江入海口都曾有發現。估計歷史上曾經有5000頭之多。但長期以來,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其種群數量不斷減少,分布區域也在逐漸縮小。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魚縣漁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長江邊捕獲世界上第一頭活體雄性白暨豚,其隨即被送往位於湖北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2002年7月14日,這頭白暨豚死去。1986年捕捉到一頭雌性幼豚,兩年半後,這頭雌豚死於肺炎。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頭性成熟的雌性白鰭豚,將它放養在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內。1996年夏天長江大洪水,這頭白鰭豚因觸網而死。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和瑞士等六國近40名科學家,對宜昌—上海長江中下游的幹流1700公里江段進行了考察,未發現一頭白暨豚。1997年到1999年農業部曾連續3年組織過對白暨豚進行大規模的監測行動,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別是13頭、4頭、4頭。此次考察的結果則是0。
1979年:中國宣布白暨豚為瀕危物種
1983年:立法規定狩獵白暨豚乃違法
1986年:剩餘300頭 1990年:剩餘200頭
1997年:少於50頭(發現23頭)
1998年:發現數量只剩下7頭
2004年:7月在長江南京段發現擱淺死亡的白暨豚屍體
2006年:幾乎0頭
2007年:長江白暨豚8月8日正式宣告絕種
2007年:8月19號,安徽銅陵的一位市民在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段偶然發現了一頭白暨豚,並用數碼相機拍攝下來。
編輯本段中國搶救白鰭豚大事記
1978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鰭豚研究組。正式開始白暨豚的科學研究。
1978年;國務院頒布了《水資源繁殖保護條例》、《關於嚴格保護珍貴稀有野生動物通令》,都把白鰭豚列為重點保護對象。
1980年:湖北省政府發布了《關於保護珍貴動物白鰭豚的布告》。
1986年:在武漢召開了淡水豚生物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白鰭豚成為國內外科學家關注的主題。
1992年:農業部批准建立湖北石首天鵝洲和湖北洪湖江段兩個國家級白鰭豚自然保護區,並批准建立湖北監利、湖南城陵磯、江西湖口、安徽安慶、江蘇鎮江5個保護站。
1993年:在南京召開了保護白鰭豚國際會議。
1996年:12月25日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正式成立。
1996年:2月,農業部召開關於保護白鰭豚緊急會議,商討保護對策。
1997年:6月,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等單位專家及來自北大、人大的部分大學生倡議1997年為挽救瀕危野生動物——白鰭豚年。
1997年:8月,「長江瑰寶白鰭豚展覽」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行。
2000年:4月,在北京開通了「愛白鰭」網站。
2002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陶醒世等在政協大會上提出了加緊保護白鰭豚的提案。
編輯本段保護價值
白鰭豚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和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白暨豚屬鯨類淡水豚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已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名錄中。
編輯本段瀕危現狀與保護
20世紀80年代中期調查,長江中的白暨豚總頭數已下降到200頭以下,其中50%分布在湖北省石首縣至武漢市上游江段,主要棲息在彎曲河段或彎曲分汊河段的大回水區中。
由於人類活動增加或活動不當,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據統計,1973~1985年間,共意外死亡59頭,其中被魚用滾鉤或其它漁具致死29頭,佔48.8%;被江中爆破作業致死11頭,佔18.6%;被輪船螺旋槳擊斃12頭,佔20%;擱淺死亡6頭,佔10%;誤進水閘1頭,佔1.6%。另據統計,長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輪船螺旋槳擊斃的。
1997年11月4日~10日,由農業部組織,來自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上海等6省、市的200多名科研、漁政工作者,分別在上起湖北枝城、下至上海長江口,全長1600多千米的長江幹流上,實施了我國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長江中下游調查白暨豚行動計劃」。經過7天的辛勤觀測表明,白暨豚現存數量不容樂觀,已不到100頭。分布范圍也大大縮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陽湖內,已難以見到白暨豚的身影。十多年的時間里,白暨豚的數量銳減近100頭,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專家們分析,使白暨豚銳減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長江水體污染日趨嚴重,魚類資源迅速減少,使白暨豚賴以生存的食物資源愈來愈匱乏。
當前的情況告訴人們,不論三峽工程何時建成,大家必須緊急行動起來,採取綜合措施,搶救白暨豚。?三峽水庫蓄水後,枯水季節長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增大,對白暨豚越冬極為有利,擱淺死亡可望避免;加強管理,漁業活動引起的意外死亡可大大減少;但由於長江中上游航運事業的發展,中游江段白暨豚被輪船螺旋槳擊斃事件將會有所增加,應抓緊研究白暨豚追逐輪船螺旋槳的原因,並採取切實可行的對策。為保護白暨豚,最好的對策是建立管理嚴格、設備先進的自然保護區。
長江新螺江段白暨豚自然保護區已由農業部批准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灘口江段,全長135千米,該區江面開闊,河道曲折,水深約25米,流速約每秒0.3~0.8米,淺灘、江心洲星羅棋布,是目前白暨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該區上游緊接洞庭湖出口,並有洪湖、黃蓋湖、西涼湖、武湖、陸水水庫等匯入,沿岸有護岸磯、三毛磯、赤壁磯等突出於江中的磯頭,控制著水流的流向和流態。
上述這些自然條件的共同作用,使保護區內形成較多深槽和大回水區,是白暨豚的理想生存環境。
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任務是:
①為保護對象提供較優越的自然生存環境,避免人為干擾,保護珍稀物種生息繁衍;
②堅決取締有害漁具,在保護區和保護區以外的一定范圍內禁止捕撈作業,查處並糾正機動船舶違章航行、違章排放「三廢」等破壞生存環境的行為;
③搶救受傷、誤捕、擱淺的珍稀水生動物;
④定期觀察、記錄保護區內珍稀水生動物的活動規律,種群數量變化情況等;
⑤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和保護知識,使保護珍稀物種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⑥為研究珍稀水生動物,尤其為繁殖生物學研究建立實驗基地。
相關故事
1980年1月11日,湖北省嘉魚縣的幾位漁民在長江交接洞庭湖湖口處捕淡水魚時不料發現了一頭白鱀豚誤入洞庭湖的淺水區。隨後他們用他們的漁船堵住淺水區的出口,再用鐵鉤把這頭白鱀豚從水中勾出。捕撈時這頭白鱀豚的頸背處被捕魚船上用來把捕魚網釣上船的大鐵鉤意外勾出了兩個直徑4厘米、深約8厘米、內部連通的大洞,那漁民便通知了當地的水產部門。中科院的武漢水生研究所得知消息後,連夜地趕到了現場,並在次日早晨,花費了5小時50分鍾的時間,成功地用干運方式把那頭受傷的白鱀豚移到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內的池水中。當時測量出此豚的身軀長度為1.47米,身體體重36.5公斤,雄性,中科院的專家們估出它的年齡約為兩歲。
在捕撈回中科院後一星期內,其頸背處的傷口受到了嚴重的感染。中科院的專家們結合中西醫葯治療傷口,專門為該豚製作了一個背心用來給豚背傷口處敷上雲南白葯。四個月後,其傷口癒合並且隨即康復.
白鱀豚恢復健康後不久,時任中科院水生所所長、中國著名魚類學家、中科院院士的伍獻文與時任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長的胡鴻釣教授給這頭白鱀豚起了個名字——「淇淇」。其含義為三,一則「淇」字代表著此豚的珍奇與稀奇;二則「淇」為三點水旁,適應給水生動物的起名使用;三則「淇」(qí)字與白鰭豚的「鰭」字音同。
從1992年開始,淇淇被飼養在一個封閉式,並帶有水循環過濾系統的圓形水泥池中。常年水溫控制在23℃至25℃之間。這個水池直徑12米、深3.5米,內有三級0.8米寬的弧形台階。池中心底部有五個圓形的排水孔, 池壁周圍有6個進水孔。為了保證淇淇的健康並方便觀察,池水透明度保持大於3.5米。
來觀看淇淇的人們常把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稱作「白公館」。白公館就從此成為中科院的一大觀點。從此中科院開始了對白鱀豚的遷位保護]研究與保護工作。「淇淇」作為近代全世界的第一頭室內人工飼養的白鱀豚,馳名於國際水生學術屆,不少國外的學者們紛紛向中科院致電慶賀與了解有關淇淇的新消息。
一開始,中科院的工作人員們不清楚白鱀豚的食物習性,曾把饅頭、肉做成魚的形狀給淇淇吃。然而,後來才發現,白鱀豚只吃鮮的活淡水魚,春天到秋天主要吃白鰱,每天約6公斤;秋天到冬天主要吃鯉魚和鯽魚,每天7.5公斤。
1986年,淇淇差不多八歲時,達到了白鱀豚的成熟年齡。身軀體長與體重分別穩定於2.2米與125公斤。每年的5、6月淇淇進入發情期,淺灰色的背部會變得發紅,粉紅色的生殖器也常常從腹部露出,淇淇就不斷地在水池中翻跳。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員因此開始了為淇淇尋找雌白鱀豚作配偶的捕撈工作。
尋找配偶
白鰭豚是我國獨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分布在長江中下游,數量稀少,瀕臨絕跡,其形態漂亮,被譽為「長江女神」。它是中國目前最為瀕危的動物,也是世界上幾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從某種程度說,比大熊貓還要珍貴。
「淇淇」是「女神」中的一個,1980年1月從洞庭湖口被漁民捕到,送進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成為世界上唯一人工飼養的白鰭豚。
1997年10月,一位貴陽人從《中國青年報》認識「淇淇」後,便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位貴陽人化名「愛淇」,自1997年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成立後,每月堅持給「淇淇」寄錢,從未間斷,直到2002年7月「淇淇」悄然去世,而當月10日, 「愛淇」給「淇淇」的匯款,成了人類給「淇淇」最後的禮物。
「愛淇」一直不允許媒體透露他的真實姓名,他說:「愛」是自然的,誰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愛,他無意通過自己的行為在報上宣傳後去影響別人,這樣也許愛才更真實、更永恆.
在中國長江污濁的泥水中、煙霧籠罩的江面上,再加上長江較快的水速,人們乘船尋找白鱀豚的蹤影都還需要很大耐心,中科院水生所想定位活捕雌性白鱀豚對於20世紀80年代中國較落後的科研設備來說是難上加難。1985年10月中旬還請來了西德杜伊斯堡動物學院院長格瓦爾特博士,在八百多水裡洞庭湖附近的長江流域乘船用測聽白鱀豚的聲納設備做尋捕工作,但最終並沒有取得成功。格瓦爾特博士當時還斷言在沒有更先進的設備與技術前,要想在長江活捕白鱀豚是不可能的。不過,5個月後,1986年3月31日,當時洪湖籍漁民出身的中科院水生所長江白鱀豚考察隊副隊長萬恩權與他帶領的由當地漁民組成的長江白鱀豚考察隊隊員們在中科院水生所高級工程師華元渝的指導和幫助下,在荊州觀音洲的長江流域江面上成功地用定點圍網的方式成功地捕捉到了一對白鱀豚,一雌一雄。這兩頭白鱀豚用同樣的干運方式遷運至中科院水生所內的室外水池中,作為它們暫時的家。一開始並沒有把它們放進白公館是怕淇淇一時不適應,因為淇淇被捕時年僅兩歲,而在白公館被人工飼養了六年從未「見」(用聲納探聽)過另一頭白鱀豚。
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員隨後給它們作了測定,並起了名字。雌的稱叫「珍珍」,雄的稱叫「連連」,並發現連連是珍珍的父豚。珍珍和連連被搬進中科院水生所後一時不習慣人工飼養的環境,進行了絕食。其中院中的工作者不久便發現珍珍出水呼吸有困難,甚至有幾天,它已經沒有力氣游出水面呼吸了。連連盡管自己也在絕食,卻還是用盡力氣把珍珍的頭托出水面,讓它呼吸,以防被憋死。情景感動了院中的科學家們[4]。他們便開始在白公館擴建一池,供珍珍、連連父女兩豚居住。
1986年6月14日連連還沒有搬進白公館的新水池就不幸去世了。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僅僅活存了76天。
珍珍為它過世的父親尤其傷悲。搬進了白公館內新修成的水池後便開始斷斷續續地絕食。中科院的專家們用人工灌喂特製的魚漿來維持珍珍的健康。新修建的水池與淇淇的水池由一面水泥牆隔離,這是因為一開始怕淇淇會不適應珍珍侵犯它的住所。但是在修建珍珍的水池時,中間留了一個足夠一頭白鱀豚寬長的水渠道。珍珍或淇淇願意的情況下,可以隨時游進另一隻白鱀豚的水池。珍珍搬進白公館的一星期後,發現常常在那條水渠道的開口處游來游去。淇淇也是頗具好奇地在水渠道的另一開口處環繞著。一天,專家們把水聽儀器置入水渠道的中間,結果聽到了豚與豚之間交流的6千赫嘯叫聲。又過了幾日,專家們發現珍珍游進了淇淇的水池,淇淇顯得有些害怕,躲在一角環繞。這樣持續了一星期,珍珍與淇淇逐漸地熟悉起來了。只是當時珍珍在被捕捉時還未性成熟,所以沒能懷孕,不過專家們發現珍珍自從進入淇淇的水池中居住後,性特徵開始出現了。淇淇與珍珍在次年的發情期,常做過性交,但因珍珍終究未能達到性成熟,所以一直沒有懷孕。1988年9月27日珍珍突然急病發作,不幸死亡。人工飼養了2.5年,它是繼淇淇後在人工飼養的遷位保護環境下生存最久的一頭白暨豚。
1995年底,在湖北省長江石首流域捕捉到了一雌性白暨豚。專家們還沒有來得及把它運至白公館讓它與「淇淇」配對,還臨時放養於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里的雌豚,不幸在次年夏天的大洪水中觸網遇難。
1999年初,當地的民工在上海市長江口崇明島西部的海灘上發現了被擱淺的一頭體長2米多、體重100多公斤的雌豚。因為那些民工當時不知道這就是中國珍稀的「水中大熊貓」白暨豚,所以致使它身陷池塘長達七日。最終通知了有關部門。第十日,專家們趕到了現場,但因它已七日絕食而導致心力衰竭,用干運的方法剛剛運抵至上海,便不治身亡。
水生學家們為淇淇尋找配偶捕到的三隻雌獸,均在能夠與淇淇在白公館交配前去世,這三次失敗,可以說是砸定了白暨豚人工繁殖工作的最終失敗。已經性成熟的淇淇單獨在白公館生存,尤為孤獨,據專家們說,它每逢4至6月的發情期,總是「躁動不安,常常用身體撞擊池壁。」
內分泌失調並發感染肝炎和糖尿病。它的肝損傷導致它發高血脂、高血糖症。GPT指標高達1500單位,這是正常值的150倍;甘油三脂指標高達1,1000單位,這是正常值的100倍;血糖指標高達900單位,這是正常值的9倍。經中外專家的一番救治才得轉危為安。1997年春,它又開始了短期的絕食,趙慶中等專家只好給它灌食魚漿。
2002年7月14日早晨6點多鍾,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員像以往一樣地去中科院水生所的白暨豚館巡視,看到淇淇在水池中游動,沒有什麼異常。前一天的工作記錄上記載:晚上餵食,進食正常。8點鍾,當工作人員再次走進「白公館」時發現,淇淇躺在水下不動了。經過一番搶救後,未能救活,全世界唯一一頭人工飼養的白暨豚就這樣去世了。死時淇淇的年齡約為25歲,相當於人類70多歲的高齡。被人工飼養了22年半,淇淇是人類用近代水生科學手段第一頭被人工飼養的白暨豚,人工飼養環境下最為成功的一頭白暨豚,也是全世界最後一頭人工飼養下的白暨豚。
『陸』 什麼是聲吶技術
聲吶就是利用水中聲波對水下目標進行探測、定位和通信的電子設備,是水聲學中應用最廣泛、最重要的一種裝置。它是SONAR一詞的「義音兩顧」的譯稱(舊譯為聲吶),SONAR是SoundNavigation AndRanging(聲音導航測距)的縮寫。
聲吶技術至今已有100年歷史,它是1906年由英國海軍的劉易斯·尼克森所發明。他發明的第一部聲吶儀是一種被動式的聆聽裝置,主要用來偵測冰山。這種技術,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被應用到戰場上,用來偵測潛藏在水底的潛水艇。
目前,聲吶是各國海軍進行水下監視使用的主要技術,用於對水下目標進行探測、分類、定位和跟蹤;進行水下通信和導航,保障艦艇、反潛飛機和反潛直升機的戰術機動和水中武器的使用。此外,聲吶技術還廣泛用於魚雷制導、水雷引信以及魚群探測、海洋石油勘探、船舶導航、水下作業、水文測量和海底地質地貌的勘測等。
在水中進行觀察和測量,聲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在海洋之所以不能像在宇宙空間那樣使用雷達,主要原因是海洋中作為能量傳播介質的海水是一種導電體;當電磁波輻射到海水之中時,它的大部分能量會被海水吸收掉,使傳播距離受到嚴格的限制。而用光波也不行,光波本身屬於頻率更高的電磁波,在海水中被吸收衰減得更厲害;渾濁的海水會更嚴重地影響它的傳播。
聲波受海水吸收衰減很小,能傳播很遠的距離。拿相同能量的電磁波和聲波比,聲波能量的吸收衰減低於電磁波的1‰。也就是說電磁波走1千米就消失,而聲波卻能走1000千米。
所以,聲波是海洋中信息傳播的較理想形式。
聲吶裝置一般由基陣、電子機櫃和輔助設備三部分組成。基陣由水聲換能器以一定幾何圖形排列組合而成,其外形通常為球形、柱形、平板形或線列行,有接收基陣、發射機陣或收發合一基陣之分。電子機櫃一般有發射、接收、顯示和控制等分系統。輔助設備包括電源設備、連接電纜、水下接線箱和增音機、與聲吶基陣的傳動控制相配套的升降、回轉、俯仰、收放、拖曳、吊放、投放等裝置,以及聲吶導流罩等。
換能器是聲吶中的重要器件,它是聲能與其他形式的能如機械能、電能、磁能等相互轉換的裝置。它有兩個用途:一是在水下發射聲波,稱為「發射換能器」,相當於空氣中的揚聲器;二是在水下接收聲波,稱為「接收換能器」,相當於空氣中的傳聲器(換能器在實際使用時往往同時用於發射和接收聲波,專門用於接收的換能器又稱為「水聽器」。換能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某些材料在電場或磁場的作用下發生伸縮的壓電效應或磁致伸縮效應)。
聲吶設備門類廣、型號多,根據它們的工作方式,可分為被動聲吶和主動聲吶兩類。
被動聲吶本身不發射聲信號,只處於被動接收工作狀態,所以也叫無源聲吶。無源聲納主要用於檢測目標所輻射的聲信號,如潛艇雜訊、魚群雜訊等。
主動聲吶是一種有源聲吶,它通過自己向海洋發出的聲信號和目標反射回波,經處理達到測距定位的目的,廣泛應用於海洋目標的探測、定位導航等方面。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採取無限制潛艇政策,使英國一方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為了防潛反潛,法國物理學家郎之萬研究了水下超聲波的反射,利用1880年法國化學家發現的壓電晶體,製成了壓電陶瓷,創立了超聲學和水聲學。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以及超聲學、水聲學基礎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利用壓電陶瓷製成了聲吶。那時,幾乎所有的艦船都裝上了它,在戰爭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如今,隨著軍隊信息化的發展,聲吶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知識點
聲吶浮標
與機上的浮標投放裝置、無線電信號接收機和信號處理顯示設備等組成聲吶浮標系統。使用時,載機先將浮標組按一定的陣式投布於搜索海區,爾後在海區上空盤旋,接收和監聽由浮標組發現的經無線電調制發射的目標信息。被動式聲吶浮標對水下以6節速度航行潛艇的探測半徑為2~5海里,最大10海里;主動式聲吶浮標的回聲定位距離為1?5海里左右。現代航空聲吶浮標系統,已成為機載綜合反潛戰術情報和指揮控制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
『柒』 地球物理層析成像儀器設備
地球物理層析成像儀器設備見表13-2。
各種數字地震儀均可用於地震層析成像,如E2401、DZQ24、FY-20、DAS-1、ES1210等,其動態要在100dB以上,頻帶最好達到1000Hz,記錄的格式為SEG-1和SEG-2。
地震層析成像使用的震源可用以下幾種:①炸葯。在坑道中常用幾十克的炸葯作震源,置於坑道壁的小孔洞內引爆。對於有瓦斯的巷道有專用的防爆裝置才不會產生危險。②電火花震源。在鑽孔中使用效率較高,對不超過100m的探測間距,要求幾萬焦耳的能量。國產的電火花震源可在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購買。③專用的井中震源。具有定向功能,價格比較昂貴,如美國和日本OYO公司出產的水槍式井中定向震源,價格都在百萬美元以上。④敲擊產生震動。只能用於坑道和堤壩探測,重復性較差。震源下井時還需絞車和電纜配套。
表13-2地球物理層析成像儀器設備一覽表
下井觀測的方式與垂直地震剖面(VSP)十分相似,探頭最好採用水聽器,並在井孔中充滿泥漿或清水。在滲漏地層施工時,為保證井孔充水可利用鑽機水泵,這時鑽機不要過早撤離。為提高效率可把多個水聽器按1~5m的間距用電纜連成串珠狀。試驗表明,檢波器與井壁的耦合對觀測記錄的影響極大,帶有推靠裝置的多分量井中探頭(如法國CGG公司產品)可以記錄到良好的波場信息,但價格昂貴。如果只用直達波走時信息作圖像重建,則可用不帶推靠的水聽器串。在坑道中施工時,可用各種電磁式或渦旋式檢波器,但要注意其方向性。
總之,地震層析成像試驗應選擇高頻、大功率、延時小且一致性好的脈沖震源,選擇頻響范圍寬、采樣精度高、動態范圍大得多通道接收儀器,宜選擇頻響范圍寬、靈敏度高、非線性失真小的感測器。
參考文獻
馮銳,陳家庚等.1992.電磁波井間層析技術在城建工程中的應用.地球物理學報,35V
何正勤,吳慶舉等.2001.反向VSP透射層析成像法在岩牆松動層檢測中的應用.物探與化探
孫黨生,李洪濤等.2000.井間地震波CT技術在水庫滲漏勘查中的應用.勘查科學技術
王文龍.1999.孔中電磁波透視在煤窯采空區勘探中的應用實例.物探與化探
楊文采.1989.地球物理反演和地震層析成像.北京:地質出版社
楊文采.1993.地震層析成像在工程勘測中的應用.物探與化探
趙明階,朱介壽.1995.一種精確射線層析成像方法及其應用.物探與化探
周兵,朱介壽等.1993.一種新的地震射線層析成像計算方法.石油物探
朱介壽,嚴忠瓊等.1994.井間地球物理層析成像軟體系統研究.物探化探計算技術
朱介壽,嚴忠瓊等.1998.勘探地球物理層析成像軟體系統及其應用.物探與化探
『捌』 誰有仿生學資料的來回答!
海洋動物仿生學
海蜇,早在5億多年前就漂浮在海洋里,是一種極古老的腔腸動物,還是預報風暴最早、最准確的「順風耳」。因為它的「耳朵」(細柄上的小球)中有小小的聽石,風暴產生時發出的次聲波(由空氣和波浪摩擦而嚴生,頻率為8赫茲-13赫茲,傳播比風暴、波浪的速度快)沖擊小小聽石「球」壁的神經感受器,於是海蟄就穩約聽到了即將來臨的風暴的隆隆聲,便警惕地離岸游向大海避災。
人們模擬海蟄感受次聲波的器官,設計成功精確的「水母耳」儀器。它由喇叭、接受次聲波的共振器和把這種振動轉變為電脈沖的轉換器以及指示器組成。將這種儀器安裝在船的前甲板上,喇叭做360°旋轉。當它接收到8赫茲-13赫茲的次聲波時,旋轉自動停止,喇叭所指示的方向,就是風暴將要來臨的方向。指示器還可以告訴人們風暴的強度。這種儀器,可提前15小時左右預報風暴。
鱟,早在4億多年前出現於地球上,是老資格的海洋節肢動物。但它進化不大,眼睛卻很奇特--有4隻。前面的兩只小眼直徑只有0.5毫米左右,都有晶狀體和視網膜;視網膜中有50個-80個感光細胞,對近紫外輻射最敏感,但刺激停止後,小眼反應即降為零。
對鱟行為影響最大的是兩側的復眼。受光束照射後,復眼產生脈沖。一隻眼受光束照射,一隻眼產主脈沖;兩隻眼同時受光束照射,兩隻眼同時產生脈沖,但比光束照射一隻眼時產生的脈沖的頻率略低些。人類受其啟示,研製成功一種電子模擬裝置,能解10個元素構成的網路方程,應用這個原理製成的電視攝影機,能在激光下提供清晰度較高的電視影象。
魚能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海里與海流搏鬥,並能准確地發現障礙物,確定正確的方向。這些本領十分奇特。科學研究表明,這些行為是魚類使用身體上的側線完成的,它是魚類的「第六感」系統,由數千個延伸整個身體的細小毛發細胞組成。即使是在完全黑暗的海水中,側線也會對魚類身體周圍的水流做出反應,從而正確地偵測到障礙物和水流的動物。
不久前,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科研小組仿生開發出一套可使機器人擁有「第六感」的人工側線,它與魚類的側線系統相似。這種人工側線由許多排列在表面的,類似於發束的微小矽片組成,每一條都通過微較鏈連接在一個電子感應器上。當水流與硅束接觸時,硅束會因不同的水流速度而彎曲,使感測能偵測到硅束彎曲的角度和方向,從而幫助機器人找出它想去的方向。
『玖』 關於聲納檢測距離的公式
一、什麼是聲納及聲納的發展史?
聲納就是利用水中聲波對水下目標進行探測、定位和通信的電子設備,是水聲學中應用最廣泛、最重要的一種裝置。它是SONAR一詞的「義音兩顧」的譯稱(舊譯為聲納),SONAR是Sound Navigationand Ranging(聲音導航測距)的縮寫。
聲納技術至今已有100年歷史,它是1906年由英國海軍的劉易斯·尼克森所發明。他發明的第一部聲納儀是一種被動式的聆聽裝置,主要用來偵測冰山。這種技術,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被應用到戰場上,用來偵測潛藏在水底的潛水艇。
目前,聲納是各國海軍進行水下監視使用的主要技術,用於對水下目標進行探測、分類、定位和跟蹤;進行水下通信和導航,保障艦艇、反潛飛機和反潛直升機的戰術機動和水中武器的使用。此外,聲納技術還廣泛用於魚雷制導、水雷引信,以及魚群探測、海洋石油勘探、船舶導航、水下作業、水文測量和海底地質地貌的勘測等。
和許多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樣,社會的需要和科技的進步促進了聲納技術的發展。
二、聲納工作原理
聲波是觀察和測量的重要手段。有趣的是,英文「sound」一詞作為名詞是「聲」的意思,作為動詞就有「探測」的意思,可見聲與探測關系之緊密。
在水中進行觀察和測量,具有得天獨厚條件的只有聲波。這是由於其他探測手段的作用距離都很短,光在水中的穿透能力很有限,即使在最清澈的海水中,人們也只能看到十幾米到幾十米內的物體;電磁波在水中也衰減太快,而且波長越短,損失越大,即使用大功率的低頻電磁波,也只能傳播幾十米。然而,聲波在水中傳播的衰減就小得多,在深海聲道中爆炸一個幾公斤的炸彈,在兩萬公里外還可以收到信號,低頻的聲波還可以穿透海底幾千米的地層,並且得到地層中的信息。在水中進行測量和觀察,至今還沒有發現比聲波更有效的手段。
三、聲納結構與分類
聲納裝置一般由基陣、電子機櫃和輔助設備三部分組成。基陣由水聲換能器以一定幾何圖形排列組合而成,其外形通常為球形、柱形、平板形或線列行,有接收基陣、發射機陣或收發合一基陣之分。電子機櫃一般有發射、接收、顯示和控制等分系統。輔助設備包括電源設備、連接電纜、水下接線箱和增音機、與聲納基陣的傳動控制相配套的升降、回轉、俯仰、收放、拖曳、吊放、投放等裝置,以及聲納導流罩等。
換能器是聲納中的重要器件,它是聲能與其它形式的能如機械能、電能、磁能等相互轉換的裝置。它有兩個用途:一是在水下發射聲波,稱為「發射換能器」,相當於空氣中的揚聲器;二是在水下接收聲波,稱為「接收換能器」,相當於空氣中的傳聲器(俗稱「麥克風」或「話筒」)。換能器在實際使用時往往同時用於發射和接收聲波,專門用於接收的換能器又稱為「水聽器」。換能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某些材料在電場或磁場的作用下發生伸縮的壓電效應或磁致伸縮效應。
聲納的分類可按其工作方式,按裝備對象,按戰術用途、按基陣攜帶方式和技術特點等分類方法分成為各種不同的聲納。例如按工作方式可分為主動聲納和被動聲納;按裝備對象可分為水面艦艇聲納、潛艇聲納、航空聲納、攜帶型聲納和海岸聲納等。
主動聲納:主動聲納技術是指聲納主動發射聲波「照射」目標,而後接收水中目標反射的回波以測定目標的參數。大多數採用脈沖體制,也有採用連續波體制的。它由簡單的回聲探測儀器演變而來,它主動地發射超聲波,然後收測回波進行計算,適用於探測冰山、暗礁、沉船、海深、魚群、水雷和關閉了發動機的隱蔽的潛艇;
被動聲納:被動聲納技術是指聲納被動接收艦船等水中目標產生的輻射雜訊和水聲設備發射的信號,以測定目標的方位。它由簡單的水聽器演變而來,它收聽目標發出的雜訊,判斷出目標的位置和某些特性,特別適用於不能發聲暴露自己而又要探測敵艦活動的潛艇。
四、聲納安裝及運用
傳統上潛艇安裝聲納的主要位置是在最前端的位置,由於現代潛艇非常依賴被動聲納的探測效果,巨大的收音裝置不僅僅讓潛艇的直徑水漲船高,原先在這個位置上的魚雷管也得乖乖讓出位置而退到兩旁去。
其他安裝在潛艇上的聲納型態還包括安裝在艇身其他位置的被動聲納聽音裝置,利用不同位置收到的同一訊號,經過電腦處理和運算之後,就可以迅速的進行粗淺的定位,對於艇身較大的潛艇來說比較有利,因為測量的基線較長,准確度較高。
另外一種聲納稱為「拖曳聲納」,因為這種聲納裝置在使用時,以纜線與潛艇連接,聲納的本體則遠遠的拖在潛艇的後面進行探測,拖曳聲納的使用大幅強化潛艇對於全方位與不同深度的偵測能力,尤其是潛艇的尾端。這是因為潛艇的尾端同時也是動力輸出的部分,由於水流的聲音的干擾,位於前方的聲納無法聽到這個區域的訊號而形成一個盲區。使用拖曳聲納之後就能夠消除這個盲區,找出躲在這個區域的目標。
五、影響聲納工作性能的因素
影響聲納工作性能的因素除聲納本身的技術狀況外,外界條件的影響很嚴重。比較直接的因素有傳播衰減、多路徑效應、混響干擾、海洋雜訊、自雜訊、目標反射特徵或輻射雜訊強度等,它們大多與海洋環境因素有關。例如,聲波在傳播途中受海水介質不均勻分布和海面、海底的影響和制約,會產生折射、散射、反射和干涉,會產生聲線彎曲、信號起伏和畸變,造成傳播途徑的改變,以及出現聲陰區,嚴重影響聲納的作用距離和測量精度。現代聲納根據海區聲速--深度變化形成的傳播條件,可適當選擇基陣工作深度和俯仰角,利用聲波的不同傳播途徑(直達聲、海底反射聲、會聚區、深海聲道)來克服水聲傳播條件的不利影響,提高聲納探測距離。又如,運載平台的自雜訊主要與航速有關,航速越大自雜訊越大,聲納作用距離就越近,反之則越遠;目標反射本領越大,被對方主動聲納發現的距離就越遠;目標輻射雜訊強度越大,被對方被動聲納發現的距離就越遠。
簡單點來說聲納就是利用聲音在介質中傳播,來計算距物體的距離,公式S=TV T就是聲音傳播到物體的單程時間,V就是聲音在介質(水或空氣)中傳播的速度。
『拾』 原油中是否可以安裝水聽器
原油中是否可以安裝水聽器,答案是可以。
聲納是利用液態中聲波進行探測專、定位和通信屬的電子設備。聲學(聲納)是各國海軍進行水下監視使用的主要技術,用於對水下目標進行探測、分類、定位和跟蹤;進行水下通信和導航,保障艦艇、反潛飛機和反潛直升機的戰術機動和水中武器的使用。此外,聲納技術還廣泛用於魚雷制導、水雷引信,以及魚群探測、海洋石油勘探、船舶導航、水下作業、水文測量和海底地質地貌的勘測等。聲納可按工作方式,按裝備對象,按戰術用途、按基陣攜帶方式和技術特點等分類方法分成為各種不同的聲納。例如按工作方式可分為主動聲納和被動聲納;按裝備對象可分為水面艦艇聲納、潛艇聲納、航空聲納、攜帶型聲納和海岸聲納,等等。
聲吶系統基本構成,由信號發生其,放大其,調制器控制聲吶或者聲吶陣列,聲波遇到物體將反射回波,然後由水聽器接收,由信號放大處理記錄分析。基本原理見圖片。
求採納,分給我吧,急用,需要用來下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