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源自來水設備
❶ 家頤美不堵王純水機具體的功能是什麼呢
家頤美堪抄稱業內的品襲質之王,應該有人家這樣稱謂的道理,據我所知,家頤美凈水器系列中,我知道純水機做得是非常到位,超濾做得一般吧。產品外觀很大眾化,但是目前增加了些新款外殼,他們唯獨一點就是會選材,擅長於工藝,而且價格不高,所以生產量很大,但他們很多產品都是通過香港出口吧
❷ 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的發展歷程
舉步維艱四十載(1908年-1949年)
1908年4月,清政府成立了「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開始籌建京城第一座水廠――東直門水廠,1910年1月水廠工程全部完工,同年3月正式投入生產,日供水能力1.87萬立方米,供水管線147公里,供水范圍「內以禁城為止,外以關廂為限」。在此後的四十年裡,雖然經歷了晚清、北洋、日偽統治、國民政府等時期,但北京的供水事業卻一直發展緩慢,至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北京供水設施僅東直門1座水廠、29口補壓井、364公里供水管線,日供水能力5萬立方米,供水范圍僅市區繁華地區,用水人口60餘萬,城區供水普及率29.5%,大都居民則是通過自挖土井或用壓水機取用淺層地下水,少部分赤貧之家則是取用住地附近池塘、河流等地表水。
首座水廠施工頗費周折
創辦自來水行業是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當時清政府愚昧落後,一切均需依賴進口,負責器材供應的瑞記洋行除不按時供貨外,還常常以次充好,提供大量德國製造的不合格器材。1909年11月3日,東直門水廠試車送水上水塔時,剛一開車,水塔旁邊的鑄鐵水管突然爆裂一尺有餘,原來這根水管是早有裂紋的殘品。像水龍頭的橡皮墊用紙墊代替、提供生銹的自來水管等現象,更是不勝枚舉。可當時中國無力生產,供貨方又無理抵賴,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購買德國製造的供水器材設備,這不僅給施工帶來困難,而且也給日後運營帶來許多麻煩。
供水管道鋪設也屢有意外發生。安裝自來水管道肯定要刨溝,由於當時風氣不開化,封建迷信思想盛行,有不少人認為刨溝會破壞當地主人家的風水,給他們帶來不祥的災難,因此就橫加阻攔,特別是一些有權勢的人家表現尤為突出。如當初供水管道安裝到清攝政王府(今宋慶齡故居)北後牆時,王府的家人出來制止刨溝,這家在當時是炙手可熱的豪門,工人們只好停工,並向上級報告。不一會兒,負責的司事人員便駕著馬車,手捧聖旨,一路緊行來到工地,並高呼聖旨到,只見阻擋施工的家人們一下跪倒在地,此時司事人員手捧聖旨念了一遍,大致意思是此工程系奉聖旨施工,有利民生,途經之地所有官員不得阻攔等。此後王府家人對刨溝不再阻攔,工程得以繼續幹下去。諸如此類的事還有很多。
初期賣水困難重重
在自來水公司正式營業時,受到一些人的懷疑和反對,甚至造謠中傷,說自來水是「洋胰子水」,不能使用,造成了初期自來水銷售十分困難。為了消除許多人顧慮,京師自來水公司頗費苦心的在《白話報》上,用文言文和白話文分別刊登廣告,詳細聲明,請報社指導輿論,開導社會,使人人皆知自來水的好處,同時,還以科學說理的方式啟蒙市民並駁斥那些謠言,廣告中說到「……但有一宗須向大家聲明的,就是這龍頭乍放出的水,帶一點白色兒,這個白色,並不算什麼毛病,拿著顯微鏡細細的瞧,全是極小的白水泡兒……不過一分鍾的時候,那水泡就化得乾乾凈凈,這個水就全變清了。有不知道的,以為是管子洗不凈,又說跟洋胰子水一樣,殊不知這個道理,一說就明白了,大家就不致誤會啦。」
為了廣招顧客,自來水公司刊登廣告時說到「……往後拿一個銅子兒,就可買兩張票,拿一張票就可取一挑水,實在很便宜了。二月初十至五月初十,三個月呢,本公司更是價格優待,把水價減去一半。列位拿著一個銅子兒,更可以買四張票,取四挑水了……」雖經大力宣傳,但營業狀況仍然不佳,靠著四百二十個街市龍頭賣水和極少量的專管用戶用水,1910年平均每天的供水量僅1613立方米。
過去喝自來水是富人們的專利,在20世紀初期,除皇宮內苑用水,御茶房專設水車從玉泉山取用泉水外,一般居民主要依靠簡陋淺井取水供生活使用。至今,市區之內尚有不少街巷以井的所有者、以井的水質好壞、以井的所在地點或以井的數量命名。如王府井、姚家井、大甜水井、小甜水井、苦水井、二眼井、三眼井、七井胡同等等。據1945年的記載,北京尚存淺井4500眼。
東直門水廠的建成,當時主要考慮的是皇宮大內和市區內的豪門巨賈、達官顯貴。可當初宮內並不喝自來水,他們喝的是玉泉山的水,至於自來水管安入皇宮主要是為了消防,不過當時只從東華門引入一段DN200mm的管道,安裝到文昌閣就止住了,全長不過300米,在上面安裝了幾個消火栓,但純屬象徵性的。不光皇宮,初期許多達官顯宦也不喝自來水,原因是他們害怕水中被洋鬼子下毒。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滿清政府被推翻,民國成立,一些達官顯宦由於風氣的逐漸開化,才敢飲用自來水。而普通百姓由於生活貧困,根本就喝不起自來水,雖然水廠近在咫尺,卻只能「望梅止渴」。當時有一位老者感慨地說:這個水樓子(水塔),我看了40多年了,直到今天(解放後)才吃上它裝的水。
興建新水廠困難重重
1942年,原日偽北京特別市公用管理總局自來水管理局為了擴充水源,增加供水能力,減少東直門水廠的負荷,准備在安定門外黃寺兵營南部建設安定門水廠。水廠建設因經濟困窘,工程進展緩慢,至1947年底只完成水源井9口,配水機房1座,變電室1座,配水管道1條,吸揚井1座,容積1000立方米。由於工程質量低劣,在1948年底試運轉中存在許多問題,不具備供水條件,尚需修建,修建費用需當時金圓券1000億元。由於國民黨政府已危在旦夕,最終修建化為泡影。
北平和平解放後,自來水公司第一件大事就是迅速恢復修建第二水廠(安定門水廠),為京城200萬人解決用水問題。當時自來水公司任命陶倬、徐慨民、胡熙峰為指揮,組成了30餘人的修建隊,對初建的所有供水設施、設備進行全面檢修,修復了被炮擊的9口水源井動力線路,對送、配水機泵進行了大修,並沖洗了輸配水管道等,僅用了三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全部修建工程。1949年5月1日正式投產供水,向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奉獻了一份大禮。
首座水塔立「戰功」
京城首座自來水水塔是東直門水廠水塔,它由德國設計師設計,建成於1910年,塔高54米,容積750立方米。該水塔屬鋼結構水塔,塔身下面有一個非常堅固,內嵌三合土,外包粉紅色花崗石,邊緣處磨成圓形線腳的高台;塔身分為六層,每層均為六角形,六面共鑲有裝飾龍12條(每面2條,意為二龍戲珠);每層外廊平台上備有可折疊座椅,登塔至此可籍以小憩,不但可以乘涼,還可以觀賞風景;水塔每層裝飾了12個銅鈴,每個塔角掛有2個,一層至五層為小鈴鐺,六層為大鈴鐺,每值微風吹來,懸鈴叮當做響,不但十分動聽,還可驚動雀鳥,使其不敢在此做巢,免除鳥糞污染塔身之弊,用意非常周到;儲水部分直徑約14米,高約5米,下面由8根支柱承托,塔身自重加上水重超過千噸以上,但支座處只有64條Φ1.5″的螺栓,就把整個塔身固定在埋在地下的鋼板上,屹立50餘年巋然不動,其設計和施工技術令人嘆服!
該水塔在1942年已停止使用,但在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解放軍北平航空司令部在此駐扎了半年,利用水塔的高度觀測計算國民黨航空投彈數量,為北平和平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2003年,一位曾在北平航空司令部戰斗過的老同志專程來到水塔舊址,想重憶當年戰斗時的情景,只可惜這座水塔早在1957年就被拆除了。值得慶幸的是,在2003年9月,該水塔設計圖紙由德國大使館贈予自來水集團,總算是彌補了水塔被拆除的缺憾。
關於水塔的拆留,解放後有關部門曾組織過多次討論,主要意見有三種:其一是如果作為文物保留,因其鋼鐵結構建築要進行維修養護,每隔5-8年就要維修一次,光油漆粉刷當時就需3萬元,對一座已經停用的水塔,僅供人觀看或引人懷古幽思之憑吊是否值得;其二是水塔本身能否夠上文物檔次;其三是水塔應該作為文物保留。最後因考慮維修費用過高,國家鋼材供應緊張,該塔還是被拆除了,拆下229噸鋼材,作為鋼材指標支援國家經濟建設。
迅猛發展五十年(1949年-1999年)
概述
北京自來水事業徘徊了四十年也等待了四十年,帶著戰爭的創傷,北京自來水事業迎來了新中國的發展曙光。在1949年「五一」節,葉劍英市長還親自參加了華北電力、北京市自來水公司慶祝「五一」節大會。
從新中國建立以後的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的20年,北京供水事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進,供水能力五十年增長了六十倍。先後新建了第三、四、五、六、七、八水廠、長辛店水廠、城子水廠、南口水廠、田村山凈水廠、豐台水廠,特別是第九水廠的建成投產,標志著首都的供水事業在工藝、技術、管理、水質檢測等諸多方面達到了國際現代化水平。截止到1999年8月,北京已有水廠14座,市區日供水能力300萬立方米,年供水量達7億多立方米,供水管線總長度達6042公里,供水服務面積54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800多萬,市區用水市普及率達100%。
公用水站進院
老北京可能還記得,在解放初期,北京的胡同里不時能看到吱扭作響的獨輪水車。推車人肩挎繩絆,兩個水槽分搭在車輪的左右,上面架著兩個木水筲。這就是「水車子」送水的情景。水車子里的水是從「井窩子」里打上來的,那是一種簡陋的用壓水機取水的淺土井。
1949年,北京南城龍須溝地區作為第一批實驗地區安裝了公用水站,拉開了全市普及供水的序幕。到1967年,北京城區就安裝了大大小小的水站2677處,城區用水普及率達到99.96%。水站建成了,百姓吃水還是用肩挑手提,有的甚至到百米之外的街巷站去接水,冬季取水更為困難。
1973年,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自來水公司陸續將公用水站分期分批改裝接入到各戶院內。到了1984年,三環路以內的公用水站全部進入院內,京城百姓從此不出院就可以喝上甘甜的自來水。現如今,自來水管道已經接入千家萬戶,居民足不出戶,擰開龍頭就能流出自來水,年輕人肯定很難想像當初使用自來水時的艱難情景了。
八十年代鬧「水荒」
在七、八十年代,北京的水資源面臨了極為尷尬的局面,市民用水出現危機。由於超量開采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淺井乾涸、深井出水量減少,加之未經處理的工業、生活污水排放,使得永定河沖積扇上的井不少都因受到污染而報廢。70年代,市區內已形成1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區;到1981年夏季,市區降壓供水面積高達212平方公里,占市區供水面積的55.5%。
盡管市裡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了日供水能力50萬立方米的第八水廠和日供水能力為17萬立方米田村山凈水廠,但仍滿足不了需求,以至70年代未、80年代初市區內出現了較為嚴重「水荒」。當時,市區內一半以上的地區降壓供水或限時限量供水,竣工的樓房30%因沒水而無法使用;居住在清河、半壁店、十里堡、龍爪樹等地的居民都半夜起來接水。用水危機一直持續到1990年第九水廠一期工程通水後,自來水的供需矛盾才得以緩解,安全穩定的供水才有了保證。
亞洲最大的地表水廠第九水廠
為解決北京用水難的問題,1984年北京市政府決定建設日供水能力百萬立方米的第九水廠。1986年5月工程正式動工,總投資約60億元,工程分三期建設,每期設計日供水能力均為50萬立方米,到1999年6月三期工程全部完成,日供水能力達150萬立方米,佔北京市區供水能力的「半壁江山」。它的建成通水從根本上緩解了北京缺水的緊張狀況,目前已成為亞洲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水質最優良的現代化大型飲用水水廠之一,在首都的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九水廠以密雲水庫為水源,分別在密雲水庫和懷柔水庫建取水廠。通過一條DN2600mm×33Km的球墨鑄鐵管和三條DN2200mm×42Km的鋼管相連接,將原水送至第九水廠凈配水廠。在自來水的處理工藝上,第九水廠除採用了加葯-混凝—澄清—過濾常規水處理工藝處理,還採用了活性炭吸附,再經氯化消毒的深度凈化工藝,進一步將水中的澀、嗅、味以及各種有機質去除掉,最後將生產出來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清水送入城市配水管網。
樹狀管網變環狀
自新中國成立後,自來水公司在增加市區供水能力的同時,還加大城市供水管線的鋪設力度,不斷地增大供水管網密度。從解放前夕364公里,迅速上升到1999年的6042公里,平均每年增長110多公里,相當於新中國建立前40年每年平均鋪設的12倍;供水范圍從新中國建立前僅限於城區的中心地帶,發展到城近郊區500餘平方公里的范圍。
解放前,北京自來水管網呈樹枝狀布局,自來水管網東密西疏、水壓東高西低、流向由東向南和向西單向供水、服務壓力極不均衡。隨著第三、第四水廠的興建和主要供水干管的鋪設,1958年,市區三環路以內的環狀供水管網已大體形成;到1989年,直徑1米以上的環狀管網已經基本完善;到現在,四環路供水管線已全線貫通,市區內所有供水管網都已連成蜘蛛狀的環狀管網。環環相通的供水管網,不僅均衡了地區服務壓力,而且使市區的所有水廠縮小了供水半徑,可以有效的實施對置互補供水,提高了安全供水的可靠性。
水表生產國產化
初時水表以管理和維修為主。京師自來水有限公司從1910年開始供水,但售水無表計量,採取向用戶預售水票,日後憑票售水的辦法。此後取消水票改為用戶包月計算水費,每月每戶1.2銀圓。1940年,北平特別市自來水管理局開始實行租水表售水計量,故1942年成立了水表課,負責水表的試驗和管理工作,當時使用的水表為日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八個國家的30餘種水表。1949年成立水表股開始修理水表,當時只有21名職工,修表設備簡陋,僅有機床、落表機、驗表機各一台。1953年成立用戶課水表工段,月修水表數量達到700塊。直到1958年,隨著修表工藝改為流水作業,修表數量大大提高。
1958年,水表工段派李文成等有關人員赴上海、廣州自來水公司參觀學習製造水表技術。同年5月,自來水公司黨委書記高深作關於總路線大躍進的動員報告後,全段職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自力更生,苦幹巧幹,終於在1958年6月11日生產出第一塊國產口徑為15毫米東風牌水表,該水表為濕式表,最高累計計量為1000立方米,最低刻度為1公升,水表質量超過國內同類產品水平。水表研製成功後,就小批量生產了10塊,作為向1958年7月1日黨的生日獻禮,並且當年就完成了1000塊水表的生產。
從70年代京水牌水表研製並注冊成功以來,京城國產水表得以迅猛發展,已研製開發了15~200mm全系列冷、熱民用及工業用水表、自動記錄壓力表、IC卡水表、遠傳水表等20多個品種、上百種規格的京水牌水表,年產量60多萬塊,在北京水表市場佔有70%左右的份額,並遠銷全國28個省市及出口南美國家及地區。
科技引領謀騰飛(1999年――至今)
概述
1999年8月26日,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組建掛牌,開始了機制和體制的徹底變革,由過去計劃經濟靠政府補貼向市場經濟自負盈虧轉變。改革給首都供水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市自來水集團提出了「確保首都供水,爭創服務一流」的口號,一方面加快供水基礎設施的建設。五年多來,共完成基本建設、技術改造投資近50億元,新增供水管線1000餘公里;另一方面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斷提高對外服務水平,在讓市民喝上放心水的同時,享受到更高標準的服務。截止到2004年,市自來水集團擁有水廠18座,日供水能力268萬立方米(受水資源緊缺的影響,供水能力有所下降),管網總長度7065公里,供水服務面積600多平方公里,市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了100%。
水質檢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10年,水質檢測只設化驗員1名,其職責只是「每日分早、中、晚三次化驗其成份清濁,巡視水池,預防污穢」;1935年,添購了化驗細菌儀器,開始了細菌檢驗;1937年,開始聘請化驗技師,但檢測項目只有6項,且全部是手工操作,檢測手段和設施水平極為落後;50年代,北京自來水公司提出了「水質是靈魂」的口號,同時設立了水質科,各水廠設立了化驗室,在供水水質、水質檢驗、水源防護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和發展。
截止到目前,自來水集團對供水水質檢測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嚴格的管理制度,全面、系統地對制水工藝提出嚴格的要求,建立了由水質監測中心、水廠化驗室和運轉班組三級水質化驗保證體系,擁有1000人水處理技術專業人員隊伍,100多名水質化驗專業人員。他們晝夜三班運轉,認真、仔細、嚴格地監控水質情況,以確保出廠水水質的合格。在檢測手段方面,水質監測中心配備了先進的儀器設備,包括氣相色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儀、離子色譜、液相色譜、放射性測定儀、電子顯微鏡等各種現代化儀器。1999年水質監測中心通過了國家實驗室認可委員會的認可,取得了國家級實驗室的資格。目前,自來水集團水質檢測項目已經增至117項,遠遠超過國家規定的35項檢測標准,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高新技術解決戶內供水管線二次污染
北京城市從水廠的出廠水到供水主幹管的自來水都能達到國家飲用水標准,而一些建築時間較長的樓內供水管線由於老化銹蝕,使自來水受到了二次污染。改造戶內自來水管線以解決自來水二次污染,是困擾國內同行業的一個難點問題。自來水集團本著為民辦實事的精神,為了能盡快找到解決辦法,2002年,自來水集團開始研製開發戶內供水管線改造技術。
2003年,自來水集團經過多方市場調研、論證和反復試驗的基礎上,決定採用「旋風」技術,對城市建築中現有的戶內管線進行除銹和噴塗內襯工藝改造,避免了自來水在輸送過程中的二次污染。該技術在不破壞牆面、路面和建築裝潢情況下,就能清除管道內壁的水垢、水銹,對於難以尋找到的「針眼」滲漏也有自行修復功能,不僅保證了自來水的水質,而且也解決了一些用戶因供水管道堵塞、內徑變小出現的無水或水微現象。此外,為了保證改造後的管線符合國家飲用水發生標准,自來水集團所採用的塗料,經國家衛生部審核,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達到了國家食品級標准。
2003年底,左家莊西街6號樓72戶居民成為全市第一家受益者;2004年,市自來水集團繼續大力推進戶內供水管線改造的進程,相繼完成了草橋小區、洋橋福海小區、玉泉路兆豐園、慧谷陽光住宅小區、和義西區、垡頭等48個小區275棟居民樓的戶內管線改造工程,4萬余戶居民飲用水水質得到明顯改善。
「查表不出戶,繳費不出門」
過去,每家每戶用水交費由住戶輪流查表收費,不少居民對此頗有微詞。為了提高服務水平,北京自來水集團從2000年8月開始,至2001年6月,全市實現了130萬戶樓房居民的「查表入戶」工作。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現代人對居住環境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查表入戶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入戶擾民、不安全問題等,而且人工查表難免出現「錯抄、漏抄、少抄、估抄」的情況。
2003年,市自來水集團開始使用有線遠傳水表、無線遠傳水表、電力載波遠傳水表和IC卡水表取代傳統水表,用高科技手段取代傳統的查表方式,逐步實現 「查表不入戶」。到2004年底,全年已安裝IC卡水表5萬余支,遠傳水表2萬余支。
為了方便居民交水費,2003年,市自來水集團相繼與9家金融機構簽訂委託代收水費協議,至此,北京共有11家銀行、1家企業(北京郵政局)的2664個網點代收水費,極大的方便了用戶。2004年2月,市自來水集團與光大銀行在三里河一區小區實現了POS機自助繳水費,500戶居民不用到銀行因交水費而排長隊;到2004年年底,已有80個小區安裝了POS機。此外,市自來水集團還將完成營銷繳費賬務處理系統升級改造,與銀行搭建信息平台,通過網上劃撥、電話交費,逐步實現用戶「交費不出門」。目前,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縉陽水業公司(延慶)已經率先實現了居民「繳水費不出門」。
供水服務一線通
為了不斷提高首都供水服務水平,為市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2002年9月28日,在原報修服務中心的基礎上,北京自來水集團正式組建成立了為「供水服務熱線」,其職能由過去單一報修搶修業務拓展為自來水報修、搶修調度指揮中心、供水業務咨詢中心、用戶投訴中心和用戶舉報中心,通過計算機網路系統對各維修所、閘門班進行遠程管理、時限控制和動態追蹤,為社會提供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供水服務,是自來水集團與廣大用戶聯系的橋梁和紐帶。
只要撥通「66189955」供水服務熱線電話,你所反映自來水供水方面的問題,在這都能得到滿意地答復。供水服務熱線成立兩年多時間里,供水服務熱線共接到各種信息28萬多條,其中報修8萬多條、咨詢17萬多條、投訴4000餘條、舉報800多條、其它信息2萬多條,所接到的信息超過了過去三年的一倍;報修搶修、用戶咨詢、投訴和舉報信息處理及時率達到100%,實現了北京自來水集團「有呼必應,有難必幫」的社會承諾。
為了鼓勵廣大市民積極參與報漏和舉報違章用水行為,自來水集團還設立了供水服務熱線百萬元獎勵專項基金,對提供管網漏水信息、私自改變用水性質、轉供水、竊水信息經核實屬實的第一人,予以一定比例的獎勵。到目前為止已有1900多人得到了獎勵,獎勵金額達到10多萬元。一市民舉報某單位竊水,經查屬實,追繳水費50多萬元,該居民獲獎11449元;一市民舉報某工地偷水,獲獎金1840元……通過廣大市民舉報,兩年來為集團挽回經濟損失約120多萬元。
管網搶修用上GPS
查找漏點是否快速准確,是減少管網漏水損失的重要因素。1988年,北京自來水集團開始著手研製「城市自來水配水管網管理系統」;1991年,此套系統通過北京市科委的技術鑒定,並正式投入運行;1995年,管網的基礎數據全部輸入微機。這套系統的應用,使繪制管線圖、統計各種數據由過去的人工變為微機管理,其工效分別提高8倍和200倍以上,並能代替人工制訂事故關閘方案,使關閘更加及時,每年減少漏水損失達68萬立方米。
2004年,北京自來水集團在「城市自來水配水管網管理系統」的基礎上,對此系統進行升級改造,研製開發出「城市給水管網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即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它的研製成功,實現供水管網信息資料與其它系統資源共享。同時,為配合此系統,還建立一套GPS衛星測量和定位系統,為快速進行閘門定位,查找被掩埋或無明顯參照物的管網設備提供了技術支撐,也為快速及時搶修贏得寶貴時間。
❸ 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的風雨歷程
2000年4月,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至此,這一特殊日子成為了首創股份發展歷程中重要的里程碑。2001年經過縝密的研究,公司進行了戰略調整,確定了以水務產業為公司的發展方向。2001年3月,成功收購高碑店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該項收購是當時中國水務市場上最大的一筆購並案。2001年10月,與全球最大的企業法國威立雅水務簽署戰略性合作協議。2002年11月,與馬鞍山市自來水公司共同組建馬鞍山首創水務有限責任公司,首創股份持有其60%股權。該公司的設立是首創股份實施戰略轉型後的第一個成功案例。2003年公司通過一系列重大的水務項目投資,塑造了「首創水務」品牌。2003年6月,與法國威立雅水務公司合作成立了通用首創水務投資有限公司,其寶雞供水項目簽署相關投資協議。2003年7月,與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公司合資成立北京京城水務有限責任公司,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污水處理企業2003年11月,與餘姚市城市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簽署協議擬共同投資設立餘姚首創水務有限責任公司。餘姚首創公司成立以來,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推動了餘姚市供水事業的進一步發展。2004年2月,與青島排水管理處、青島開投環保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成立「青島首創瑞海水務有限公司」。2004年12月,公司分別在江蘇徐州和安徽淮南舉行了「徐州首創水務有限公司」和「淮南首創水務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大會暨掛牌儀式。2005年6月,河北省秦皇島市公用事業局作為產權出讓,與首創股份簽訂了秦皇島自來水總公司產權轉讓合同。至此,秦皇島自來水總公司改制工作正式完成,即秦皇島首創水務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2005年11月,首創股份與法國通用水務、陝西省渭南市自來水公司合作成立了「渭南創通水務有限責任公司」及「渭南通創水務運營有限公司」。2006年4月,實現了控股北京京城水務公司51%的股權,並從此改變了原有的補貼收入模式,明確了市場化的污水處理價格。2006年4月,公司股東大會順利通過了公司的股權分置改革方案。此次股權分置改革工作的成功將更有利於公司長期、穩定和健康的發展。2006年5月,與安徽省銅陵市城市投資建設集團共同設立的「銅陵首創水務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成立。2006年6月,由首創股份、首創香港、山東省臨沂污水處理廠三方共同出資發起的「臨沂首創水務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2006年9月,第五屆世界水大會在北京召開。首創股份在世界級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水務企業的發展與實力。2006年10月,與河南省安陽市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簽署了相關協議,成立了「安陽首創水務有限責任公司」。2007年4月,北京首創東壩水務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北京市東壩污水處理廠(一期)項目是北京市規劃建設的十四座污水處理廠之一,也是為綠色奧運服務的五個污水處理項目之一。2007年4月,與海南省海口市土地儲備整理中心簽訂《海口市西海新區土地一級開發合作合同》。2007年6月,首創愛華(天津)市政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此次的成功掛牌為公司進一步提升水務投資項目開發能力,獲得水務項目工程總包能力及運營託管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平台和發展的動力。2007年7月,由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徐州首創股份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承擔的《城鎮供水廠運行及成本優化研究》項目順利通過驗收。2007年12月,首創股份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該協議的正式簽約,標志著首創股份戰略投資模式的重大創新,業務拓展再上新台階。2007年12月,首創股份與恩銻希(沈陽)環保產業有限公司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008年4月,首創股份參加 「2008城市水業戰略論壇」, 首創股份在本次論壇上第五次當選「年度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之一。作為本次論壇的協辦單位,首創股份總經理潘文堂出席了頒獎儀式,主持並參加了「市場創新思考」及「城市水業改革五年的產業見證」等總裁論壇的討論;首創股份副總經理郭鵬也在論壇中做了「流域治污與新污水處理市場模式」的主題發言。2008年4月10日,湖南首創與婁底市政府簽訂第一污水處理廠TOT項目框架協議。婁底市第一污水處理廠總體設計處理能力為10萬噸/日,其中一期處理能力為5萬噸/日,本框架協議約定特許經營期為30年。湖南首創總經理楊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其成功簽約將進一步帶動婁底市行政區域內各縣市水務市場化發展進程,為創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起到示範作用,也標志著湖南首創協助湖南省污水處理「三年覆蓋行動計劃」已由戰略拓展階段進入到全面實施階段。2008年4月26日,首創股份與安慶市自來水公司簽訂安慶市城東污水處理廠經營權轉讓協議。安慶市城東污水處理廠規劃處理能力為24萬噸/日,該轉讓協議約定的污水處理規模為已建成的12萬噸/日,特許經營期限為30年。2008年5月18日,應安徽省商務廳邀請,公司董事長劉曉光、總經理潘文堂率隊參加了在安徽黃山市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國際徽商大會。劉總、潘總作為大會嘉賓,出席大會開幕式並位列主席台前列,受到了參會的國家及安徽省領導的接見。2008年6月6日,首創股份與山西省太原市簽約署《太原市城南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合作框架協議》,該協議約定:太原市政府授權太原市排水處與首創股份組建合資公司,承擔太原市城南污水處理廠廠區設施的投資、建設及運營管理。城南污水廠項目規模20萬噸/日,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標准,項目投資約4.2億元。2008年7月15日,湖南首創公司與株洲市政府簽署污水處理項目協議,湖南省周強省長、徐憲平副省長、株洲市市委書記等見證了簽約儀式。2008年8月28日,海寧丁橋污水處理廠TOT項目簽約儀式在北京新大都飯店隆重舉行。該項目是首創股份在浙江省的第二個簽約項目,項目的成功簽約,擴大了首創股份在浙江省的市場份額,並為公司今後進一步拓展浙江水務市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08年8月28日,湖南首創公司與張家界市人民政府就楊家溪污水處理廠BOT項目特許經營權轉讓舉行了隆重的簽約儀式。楊家溪污水處理廠一期處理能力為4萬噸/日,二期為9萬噸/日,特許經營期30年,是湖南省政府「三年行動計劃」中要求在2009年12月底前必須建成的項目。2008年9月12日,湖南首創投資有限公司與益陽市人民政府在益陽市華天大酒店舉行了「益陽市團洲污水處理廠」特許經營權轉讓簽約儀式。益陽污水TOT項目是自今年2月28日湖南首創公司成立以來,繼湖南省婁底、株洲、張家界項目後簽約的第四個地級市的污水項目。2008年10月14日,首創股份總經理潘文堂代表首創聯合體,與深圳市水務局在深圳市水源大廈草簽了《深圳市福永、燕川、公明污水廠BOT特許經營項目特許經營協議及附件》,深圳寶安項目的成功中標,進一步加強了首創股份在水務行業的龍頭地位,並為首創股份在水務領域的深入拓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2008年12月20日,湖南首創投資公司與吉首市人民政府舉行吉首市污水處理項目特許經營協議簽約儀式。此次簽約的污水處理項目總投資為11150萬元,包括乾州污水廠TOT項目,設計日處理能力6萬噸,其中一期3萬噸,將於2009年1月1日起進入運營;吉首污水廠BOT項目,設計日處理能力4萬噸,計劃2010年建成運行。2009年1月5日被中國環境報評為「2008年全國環保品牌影響力企業」。2009年1月6日首創股份與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北京產權交易所在京簽訂並購貸款協議,協議的簽訂標志著我國首筆並購貸款正式啟動。2009年2月10日,深圳市十座污水處理廠BOT特許經營項目在寶安福永污水處理廠現場舉行簽約暨開工儀式。儀式的圓滿結束標志著首創股份中標的深圳市福永、燕川、公明三座污水處理廠BOT特許經營項目正式進入建設階段。2009年2月26日,湖南首創投資有限公司通過其全資子公司株洲首創水務有限公司,與醴陵市人民政府簽署污水處理BOT《特許經營協議》。2009年3月27日,清華大學和中國水網主辦的「2008年度水業企業評選」頒獎儀式上,首創股份榮登「2008年度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榜首。首創愛華市政環境工程公司榮獲「十大創新環境工程公司」的桂冠。2009年5月12日,應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長周強邀請,首創股份公司董事長劉曉光在長沙與周強省長會面。雙方回顧了湖南省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緊張情況,對湖南首創公司參與的投資、建設、運營工作表示滿意。2009年6月12日,首創股份在新大都飯店成功承辦「世界銀行協助中國城鎮供水與污水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與戰略」研討會議。2009年7月29日,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環境服務業商會(簡稱環境商會)召開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和第二屆環境商會第一次理事會議。首創股份董事、總經理潘文堂全票當選為環境商會第二屆理事會會長。2009年9月10日,首創股份參加了由陝西省政府在太原舉辦的「2009山西省招商引資項目簽約會」。首創股份副總經理張恆傑與山西省建設廳副庭長閆晨曦分別代表首創股份與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簽署了《城市污水處理項目戰略合作協議》。2009年11月20日,首創股份與臨沂市政府舉行了臨沂市第二污水廠BOT項目簽約儀式。首創股份總經理潘文堂與臨沂市人民政府共同簽署了《臨沂第二污水處理廠項目特許經營合同》。2010年1月26日,由北京首創股份以BOT方式投資的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七里河污水處理廠的簽約儀式在在北京首創大廈隆重舉行。該項目的簽約是公司在中原地區市場拓展的重大進展,也是公司在開發區污水處理項目積極探索的有效成果。2010年1月27日,湖南首創投資公司與湖南省邵陽市人民政府舉行了邵陽市紅旗渠污水處理廠特許經營權轉讓(BOT)項目簽約儀式。2010年是湖南省「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新年伊始,首創繼續積極推進與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戰略合作,繼續擴大在湖南省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領域的投資。2010年2月22日,首創股份2010年短期融資券正式發行。本次發行的短期融資券金額為8億元,發行利率為3.03%,期限為365天,資金用途為日常流動資金周轉,本次成功發行2010年短期融資券使公司的財務結構更加優化,進一步提升了公司在金融市場形象,強化了公司的市場地位。2010年4月2日至3日,首創股份在北京友誼賓館參加了由清華大學環境系和中國水網主辦的水務行業年度峰會「2010年城市水業戰略論壇」。首創股份在本次論壇上第七次當選「年度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之一。首創集團副總經理、環境商會會長潘文堂先生代表環境商會主持論壇「供水改革及探索」單元,並參加了總裁論壇研討環節。2010年10月19日,首創股份簽約山西省臨猗縣城鄉一體化供水特許經營項目。該項目的成功簽約將進一步擴大公司的聲譽和社會影響力,並將積極帶動公司與山西省其它城市水務項目的合作。2010年11月4日上午,首創股份正式簽約恩施綠源城市污水處理項目。該項目由首創股份設立獨資項目公司負責項目的運營管理。恩施綠源污水項目是我公司在湖北省首個項目,具有示範效應,對於公司開拓湖北水務市場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2010年10月18日,首創股份成功簽約浙江紹興嵊新污水處理項目。本項目簽約後,首創股份在浙江省將擁有兩座污水廠、共計25萬噸/日的污水處理能力,該項目的簽約進一步擴大了首創在浙江省污水市場的佔有率,對公司實現區域產業布局具有積極意義。2010年11月1日-3日,首創股份作為主要贊助商,參加了在江蘇無錫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城鎮水務發展國際研討會與技術設備博覽會暨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2010年年會。通過參加本次大會,進一步提升了首創股份的品牌影響力,加強了與政府、同行及專家學者的合作與交流,受到國家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及業界的高度贊賞。2010年11月20日,由中國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研究中心主辦、南京大學提供學術支持的「第五屆中國投資者關系年會暨2009年中國A股公司投資者關系評選」會議在南京紫金山莊隆重召開。此次會議對滬深兩市近兩年上市公司的投資者關系管理工作進行了總結,會上首創股份被評為「第五屆中國投資者關系IR公司百強」。2011年1月28日,湖南首創投資有限公司在湖南省人民政府舉行的「湖南省實施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表彰大會上,獲得「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2011年3月24日-25日,首創股份有限公司在「第九屆城市水業戰略論壇」上再次榮獲「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的殊榮,同時,首創集團副總經理潘文堂也當選為「水業改革十年企業界功勛人物」2011年6月10日,首創股份參加了為期三天的「第十二屆中國國際環保展」。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參觀了首創股份的展台。2011年8月18日下午,北京市國資委副主任王灝在中環假日酒店會見了集團董事長馮春勤、首創股份公司總經理俞昌建等領導及日本住友商社副社長守山隆博等人一行。雙方就北京市環境、新能源等領域的建設與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2011年8月25日,首創股份成功簽約盤錦遼濱沿海經濟區供水特許經營項目。2011年9月19日-21日,首創股份參加了為期三天的「第六屆中國城鎮水務發展國際研討會與新技術博覽會」。首創股份俞昌建總經理在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2011年9月27日,首創股份成功簽約臨沂沂南縣第二污水處理廠BOT項目。2011年10月13日-15日,首創股份參加了由中國水利學會主辦的「2011中國水博覽會暨中國國際膜與水處理技術及裝備展覽會」。首創股份作為本次大會的協辦單位,由副總經理郭鵬代表公司出席了博覽會開幕儀式。2011年10月20日,在2011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勵項目評審會上,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承擔的《城市供水水量損失控制研究》項目被授予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1年11月21日,首創股份成功簽約淮南山南新區供排水合作項目。2011年12月5日,首創股份成功簽約太原市城南污水處理廠特許經營項目。2011年12月30日,湖南首創公司與岳陽華容縣人民政府簽署了華容垃圾無害化處理TOT特許經營協議。同日,湖南首創公司還與張家界市人民政府簽署楊家溪污水處理廠二期BOT特許經營協議,與常德市人民政府簽署皇木關污水處理項目BOT特許經營協議和截污干管、泵站BT協議。湖南首創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湖南首創近期很明顯地加快了投資拓展步伐,隨著這批項目的簽約和順利實施,首創在湖南的項目已遍及湖南省14個市州中的8個市州,將有力地支撐湖南首創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首創在湖南省實施流域化和區域化管理的模式更加清晰。
❹ 現在北京城裡的自來水是什麼水
一,北京的主要水源地
1,密雲水庫:北京密雲區,1960年9月建庫。今年8月31日密雲水庫蓄水量為11.6億立方。2,京密引水渠(北京供水大動脈): 始建於1960年,二期工程完成於1966年。源自密雲水庫的白河主壩,流經懷柔水庫、頤和園昆明湖,最後在濱角匯入永定河引水渠,其中自昆明湖至濱角段與濱角至玉淵潭的永定河引水渠稱為昆玉河。京密引水渠共流經北京市的5個區縣,依次是密雲縣、懷柔區、順義區、昌平區和海淀區。(題主在頤和園看到的小水渠就是這個)
3,潮白河:(1)潮河:河北承德豐寧縣,流經古北口入密雲水庫;(2)白河:河北張家口沽源縣,沿途納黑河、湯河等,東南流入密雲水庫。出庫後,兩河在密雲縣河槽村匯合始稱潮白河,有5閘8橋,即:牛欄山橋、向陽閘橋、俸伯橋、潮白河大橋、河南村閘橋、柳各庄閘橋、蘇庄閘橋、沮溝橡膠壩。潮河和白河供應了密雲水庫90%的水。
4,官廳水庫:河北張家口懷來縣。1954年建成,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座大型水庫。20世紀80年代後期,庫區水受到嚴重污染,90年代水質繼續惡化,2000年停止向北京供給飲用水。
5,永定河: 北京最大水庫,北京母親河。源於山西省寧武縣的桑乾河,在河北省懷來縣納源自內蒙古高原的洋河,流至官廳始名永定河,為官廳水庫供水。 永定河門頭溝段有官廳水庫、冊田水庫、友誼水庫、珠窩水庫、齋堂水庫、落坡嶺水庫、三家店水利樞紐;永定河豐台段有攔河閘、泄洪閘、大寧水庫、滯洪水庫(包括:稻田水庫、馬場水庫)、聯通閘、退水閘。現已斷流30餘年,2010年北京啟動「建設永定河綠色生態走廊計劃」,投資170億,無進展。 2006年10月,永定河三家店段二期治理工程啟動並於2010年完工,永定河恢復成為北京城區的飲用水源之一。河水在三家店水庫截流後,經永定河引水渠直接引進城區。
6,永定河引水渠:建成於1956年,西起門頭溝三家店,途經模式口、玉淵潭,最後到達西便門與護城河貫通,全長約25公里,底寬20米,是北京第一條大型人工引水渠。該引水渠的主要功能是將官廳水庫的水源輸往石景山工業區和北京城區,也是北京的水源河道之一,並且具有一定的排洪功能。隨官廳水庫一起停止向北京供給飲用水。2010年,隨永定河治理,部分恢復供水。
7,地下水水源:平原地區對地下水的過度開發是非常可怕的,北京10年抽取地下水相當於2800個昆明湖,地面沉降極其嚴重。
以上是主要的飲用水水源地,還有一些小水庫,基本上是以上河流、水庫和引水渠的一部分:
十三陵水庫:北京市昌平區,1958年建成。總蓄水量為6000萬立方米。
落坡嶺水庫:門頭溝區境內,1978年6月建成。總庫容365萬立方米。
大水峪水庫:北京懷柔縣,1972年5月建成, 總庫容1460萬立方米。(含青龍峽水庫)
懷柔水庫:北京懷柔縣,1958年7月建成。
海子水庫:北京平谷縣, 1960年10月建成。
二,此外還有:白龍潭水庫、司馬台水庫、半城子水庫、田莊水庫、遙橋峪水庫、沙廠水庫、北台上水庫、紅螺鎮水庫、雁棲湖、佛峪口水庫、龍慶峽水庫、黃松峪水庫、楊家台水庫、西峪水庫、魯家灘水庫、齋堂水庫、崇青水庫、天開水庫、鴿子台水庫、牛口峪水庫、南庄水庫、桃峪口水庫、德勝門水庫、王家園水庫、響潭水庫、運潮減河、唐指山水庫等。都在北京城郊,供給當地尚可,供給北京難有餘力。
三,2015年01月04日上午,來自丹江口水庫的南水正式流入北京,開始供應北京的自來水。
❺ 北京城源建業建築安裝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北京城源建業來建源築安裝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於2000年03月15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專業承包等。
法定代表人:張景雙
成立時間:2000-03-15
注冊資本:2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900123310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門頭溝區新橋南大街27號
❻ 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有限公司的供水簡史
北京歷史上在沒有建成城市自來水設施之前,主要通過打井用淺層地下水作為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據記載,東周時期就有大量瓦井,多分布在城西南廣安外至和平門一帶;至漢、唐、遼、金又建有磚井,與瓦井交錯;元大都時期,十萬戶居民、軍隊、宮廷用水主要靠井水;清代北京各街巷水井普及,光緒十一年(1885年),北京內外城有土井1245眼,但水質多數咸苦且不符合衛生標准。
進入二十世紀,我國一些受維新思想和洋務運動影響的人士,以及部分商人多次向清政府農工商部建議,在京師興建自來水廠。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3月,由於當時火災迭起,無水撲救,清農工商部大臣溥頲、熙彥、楊士琦上書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建議興建自來水設施,並迅即獲得批准,同時任命周學熙為總理組織籌建。同年4月,經「招商集股」、委託德商天津瑞記洋行承包工程設計施工,歷時22個月,全部工程完工,於1910年3月20日正式向北京城區供水。自此,北京自來水近百年的供水歷程撩開了其神秘的面紗。 1908年4月,清政府成立了「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開始籌建京城第一座水廠――東直門水廠,1910年1月水廠工程全部完工,同年3月正式投入生產,日供水能力1.87萬立方米,供水管線147公里,供水范圍「內以禁城為止,外以關廂為限」。在此後的四十年裡,雖然經歷了晚清、北洋、日偽統治、國民政府等時期,但北京的供水事業卻一直發展緩慢,至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北京供水設施僅東直門1座水廠、29口補壓井、364公里供水管線,日供水能力5萬立方米,供水范圍僅市區繁華地區,用水人口60餘萬,城區供水普及率29.5%,大都居民則是通過自挖土井或用壓水機取用淺層地下水,少部分赤貧之家則是取用住地附近池塘、河流等地表水。
一、首座水廠施工頗費周折
創辦自來水行業是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當時清政府愚昧落後,一切均需依賴進口,負責器材供應的瑞記洋行除不按時供貨外,還常常以次充好,提供大量德國製造的不合格器材。1909年11月3日,東直門水廠試車送水上水塔時,剛一開車,水塔旁邊的鑄鐵水管突然爆裂一尺有餘,原來這根水管是早有裂紋的殘品。像水龍頭的橡皮墊用紙墊代替、提供生銹的自來水管等現象,更是不勝枚舉。可當時中國無力生產,供貨方又無理抵賴,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購買德國製造的供水器材設備,這不僅給施工帶來困難,而且也給日後運營帶來許多麻煩。
供水管道鋪設也屢有意外發生。安裝自來水管道肯定要刨溝,由於當時風氣不開化,封建迷信思想盛行,有不少人認為刨溝會破壞當地主人家的風水,給他們帶來不祥的災難,因此就橫加阻攔,特別是一些有權勢的人家表現尤為突出。如當初供水管道安裝到清攝政王府(今宋慶齡故居)北後牆時,王府的家人出來制止刨溝,這家在當時是炙手可熱的豪門,工人們只好停工,並向上級報告。不一會兒,負責的司事人員便駕著馬車,手捧聖旨,一路緊行來到工地,並高呼聖旨到,只見阻擋施工的家人們一下跪倒在地,此時司事人員手捧聖旨念了一遍,大致意思是此工程系奉聖旨施工,有利民生,途經之地所有官員不得阻攔等。此後王府家人對刨溝不再阻攔,工程得以繼續幹下去。諸如此類的事還有很多。
二、初期賣水困難重重
在自來水公司正式營業時,受到一些人的懷疑和反對,甚至造謠中傷,說自來水是「洋胰子水」,不能使用,造成了初期自來水銷售十分困難。為了消除許多人顧慮,京師自來水公司頗費苦心的在《白話報》上,用文言文和白話文分別刊登廣告,詳細聲明,請報社指導輿論,開導社會,使人人皆知自來水的好處,同時,還以科學說理的方式啟蒙市民並駁斥那些謠言,廣告中說到「……但有一宗須向大家聲明的,就是這龍頭乍放出的水,帶一點白色兒,這個白色,並不算什麼毛病,拿著顯微鏡細細的瞧,全是極小的白水泡兒……不過一分鍾的時候,那水泡就化得乾乾凈凈,這個水就全變清了。有不知道的,以為是管子洗不凈,又說跟洋胰子水一樣,殊不知這個道理,一說就明白了,大家就不致誤會啦。」
為了廣招顧客,自來水公司刊登廣告時說到「……往後拿一個銅子兒,就可買兩張票,拿一張票就可取一挑水,實在很便宜了。二月初十至五月初十,三個月呢,本公司更是價格優待,把水價減去一半。列位拿著一個銅子兒,更可以買四張票,取四挑水了……」雖經大力宣傳,但營業狀況仍然不佳,靠著四百二十個街市龍頭賣水和極少量的專管用戶用水,1910年平均每天的供水量僅1613立方米。
三、過去喝自來水是富人們的專利
在20世紀初期,除皇宮內苑用水,御茶房專設水車從玉泉山取用泉水外,一般居民主要依靠簡陋淺井取水供生活使用。至今,市區之內尚有不少街巷以井的所有者、以井的水質好壞、以井的所在地點或以井的數量命名。如王府井、姚家井、大甜水井、小甜水井、苦水井、二眼井、三眼井、七井胡同等等。據1945年的記載,北京尚存淺井4500眼。
東直門水廠的建成,當時主要考慮的是皇宮大內和市區內的豪門巨賈、達官顯貴。可當初宮內並不喝自來水,他們喝的是玉泉山的水,至於自來水管安入皇宮主要是為了消防,不過當時只從東華門引入一段DN200mm的管道,安裝到文昌閣就止住了,全長不過300米,在上面安裝了幾個消火栓,但純屬象徵性的。不光皇宮,初期許多達官顯宦也不喝自來水,原因是他們害怕水中被洋鬼子下毒。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滿清政府被推翻,民國成立,一些達官顯宦由於風氣的逐漸開化,才敢飲用自來水。而普通百姓由於生活貧困,根本就喝不起自來水,雖然水廠近在咫尺,卻只能「望梅止渴」。當時有一位老者感慨地說:這個水樓子(水塔),我看了40多年了,直到今天(解放後)才吃上它裝的水。
四、興建新水廠困難重重
1942年,原日偽北京特別市公用管理總局自來水管理局為了擴充水源,增加供水能力,減少東直門水廠的負荷,准備在安定門外黃寺兵營南部建設安定門水廠。水廠建設因經濟困窘,工程進展緩慢,至1947年底只完成水源井9口,配水機房1座,變電室1座,配水管道1條,吸揚井1座,容積1000立方米。由於工程質量低劣,在1948年底試運轉中存在許多問題,不具備供水條件,尚需修建,修建費用需當時金圓券1000億元。由於國民黨政府已危在旦夕,最終修建化為泡影。
北平和平解放後,自來水公司第一件大事就是迅速恢復修建第二水廠(安定門水廠),為京城200萬人解決用水問題。當時自來水公司任命陶倬、徐慨民、胡熙峰為指揮,組成了30餘人的修建隊,對初建的所有供水設施、設備進行全面檢修,修復了被炮擊的9口水源井動力線路,對送、配水機泵進行了大修,並沖洗了輸配水管道等,僅用了三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全部修建工程。1949年5月1日正式投產供水,向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奉獻了一份大禮。
五、首座水塔立「戰功」
京城首座自來水水塔是東直門水廠水塔,它由德國設計師設計,建成於1910年,塔高54米,容積750立方米。該水塔屬鋼結構水塔,塔身下面有一個非常堅固,內嵌三合土,外包粉紅色花崗石,邊緣處磨成圓形線腳的高台;塔身分為六層,每層均為六角形,六面共鑲有裝飾龍12條(每面2條,意為二龍戲珠);每層外廊平台上備有可折疊座椅,登塔至此可籍以小憩,不但可以乘涼,還可以觀賞風景;水塔每層裝飾了12個銅鈴,每個塔角掛有2個,一層至五層為小鈴鐺,六層為大鈴鐺,每值微風吹來,懸鈴叮當做響,不但十分動聽,還可驚動雀鳥,使其不敢在此做巢,免除鳥糞污染塔身之弊,用意非常周到;儲水部分直徑約14米,高約5米,下面由8根支柱承托,塔身自重加上水重超過千噸以上,但支座處只有64條Φ1.5″的螺栓,就把整個塔身固定在埋在地下的鋼板上,屹立50餘年巋然不動,其設計和施工技術令人嘆服!
該水塔在1942年已停止使用,但在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解放軍北平航空司令部在此駐扎了半年,利用水塔的高度觀測計算國民黨航空投彈數量,為北平和平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2003年,一位曾在北平航空司令部戰斗過的老同志專程來到水塔舊址,想重憶當年戰斗時的情景,只可惜這座水塔早在1957年就被拆除了。值得慶幸的是,在2003年9月,該水塔設計圖紙由德國大使館贈給自來水集團,總算是彌補了水塔被拆除的缺憾。
關於水塔的拆留,解放後有關部門曾組織過多次討論,主要意見有三種:其一是如果作為文物保留,因其鋼鐵結構建築要進行維修養護,每隔5-8年就要維修一次,光油漆粉刷當時就需3萬元,對一座已經停用的水塔,僅供人觀看或引人懷古幽思之憑吊是否值得;其二是水塔本身能否夠上文物檔次;其三是水塔應該作為文物保留。最後因考慮維修費用過高,國家鋼材供應緊張,該塔還是被拆除了,拆下229噸鋼材,作為鋼材指標支援國家經濟建設。 北京自來水事業徘徊了四十年也等待了四十年,帶著戰爭的創傷,北京自來水事業迎來了新中國的發展曙光。在1949年「五一」節,葉劍英市長還親自參加了華北電力、北京市自來水公司慶祝「五一」節大會。
從新中國建立以後的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的20年,北京供水事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進,供水能力五十年增長了六十倍。先後新建了第三、四、五、六、七、八水廠、長辛店水廠、城子水廠、南口水廠、田村山凈水廠、豐台水廠,特別是第九水廠的建成投產,標志著首都的供水事業在工藝、技術、管理、水質檢測等諸多方面達到了國際現代化水平。截止到1999年8月,北京已有水廠14座,市區日供水能力300萬立方米,年供水量達7億多立方米,供水管線總長度達6042公里,供水服務面積54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800多萬,市區用水市普及率達100%。
一、公用水站進院
老北京可能還記得,在解放初期,北京的胡同里不時能看到吱扭作響的獨輪水車。推車人肩挎繩絆,兩個水槽分搭在車輪的左右,上面架著兩個木水筲。這就是「水車子」送水的情景。水車子里的水是從「井窩子」里打上來的,那是一種簡陋的用壓水機取水的淺土井。
1949年,北京南城龍須溝地區作為第一批實驗地區安裝了公用水站,拉開了全市普及供水的序幕。到1967年,北京城區就安裝了大大小小的水站2677處,城區用水普及率達到99.96%。水站建成了,百姓吃水還是用肩挑手提,有的甚至到百米之外的街巷站去接水,冬季取水更為困難。
1973年,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自來水公司陸續將公用水站分期分批改裝接入到各戶院內。到了1984年,三環路以內的公用水站全部進入院內,京城百姓從此不出院就可以喝上甘甜的自來水。現如今,自來水管道已經接入千家萬戶,居民足不出戶,擰開龍頭就能流出自來水,年輕人肯定很難想像當初使用自來水時的艱難情景了。
二、七、八十年代鬧「水荒」
在七、八十年代,北京的水資源面臨了極為尷尬的局面,市民用水出現危機。由於超量開采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淺井乾涸、深井出水量減少,加之未經處理的工業、生活污水排放,使得永定河沖積扇上的井不少都因受到污染而報廢。70年代,市區內已形成1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區;到1981年夏季,市區降壓供水面積高達212平方公里,占市區供水面積的55.5%。
盡管市裡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了日供水能力50萬立方米的第八水廠和日供水能力為17萬立方米田村山凈水廠,但仍滿足不了需求,以至70年代未、80年代初市區內出現了較為嚴重「水荒」。當時,市區內一半以上的地區降壓供水或限時限量供水,竣工的樓房30%因沒水而無法使用;居住在清河、半壁店、十里堡、龍爪樹等地的居民都半夜起來接水。用水危機一直持續到1990年第九水廠一期工程通水後,自來水的供需矛盾才得以緩解,安全穩定的供水才有了保證。
三、亞洲最大的地表水廠第九水廠
為解決北京用水難的問題,1984年北京市政府決定建設日供水能力百萬立方米的第九水廠。1986年5月工程正式動工,總投資約60億元,工程分三期建設,每期設計日供水能力均為50萬立方米,到1999年6月三期工程全部完成,日供水能力達150萬立方米,佔北京市區供水能力的「半壁江山」。它的建成通水從根本上緩解了北京缺水的緊張狀況,目前已成為亞洲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水質最優良的現代化大型飲用水水廠之一,在首都的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九水廠以密雲水庫為水源,分別在密雲水庫和懷柔水庫建取水廠。通過一條DN2600mm×33Km的球墨鑄鐵管和三條DN2200mm×42Km的鋼管相連接,將原水送至第九水廠凈配水廠。在自來水的處理工藝上,第九水廠除採用了加葯-混凝—澄清—過濾常規水處理工藝處理,還採用了活性炭吸附,再經氯化消毒的深度凈化工藝,進一步將水中的澀、嗅、味以及各種有機質去除掉,最後將生產出來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清水送入城市配水管網。
四、樹狀管網變環狀
自新中國成立後,自來水公司在增加市區供水能力的同時,還加大城市供水管線的鋪設力度,不斷地增大供水管網密度。從解放前夕364公里,迅速上升到1999年的6042公里,平均每年增長110多公里,相當於新中國建立前40年每年平均鋪設的12倍;供水范圍從新中國建立前僅限於城區的中心地帶,發展到城近郊區500餘平方公里的范圍。
解放前,北京自來水管網呈樹枝狀布局,自來水管網東密西疏、水壓東高西低、流向由東向南和向西單向供水、服務壓力極不均衡。隨著第三、第四水廠的興建和主要供水干管的鋪設,1958年,市區三環路以內的環狀供水管網已大體形成;到1989年,直徑1米以上的環狀管網已經基本完善;到現在,四環路供水管線已全線貫通,市區內所有供水管網都已連成蜘蛛狀的環狀管網。環環相通的供水管網,不僅均衡了地區服務壓力,而且使市區的所有水廠縮小了供水半徑,可以有效的實施對置互補供水,提高了安全供水的可靠性。
五、水表生產國產化
初時水表以管理和維修為主。京師自來水有限公司從1910年開始供水,但售水無表計量,採取向用戶預售水票,日後憑票售水的辦法。此後取消水票改為用戶包月計算水費,每月每戶1.2銀圓。1940年,北平特別市自來水管理局開始實行租水表售水計量,故1942年成立了水表課,負責水表的試驗和管理工作,當時使用的水表為日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八個國家的30餘種水表。1949年成立水表股開始修理水表,當時只有21名職工,修表設備簡陋,僅有機床、落表機、驗表機各一台。1953年成立用戶課水表工段,月修水表數量達到700塊。直到1958年,隨著修表工藝改為流水作業,修表數量大大提高。
1958年,水表工段派李文成等有關人員赴上海、廣州自來水公司參觀學習製造水表技術。同年5月,自來水公司黨委書記高深作關於總路線大躍進的動員報告後,全段職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自力更生,苦幹巧幹,終於在1958年6月11日生產出第一塊國產口徑為15毫米東風牌水表,該水表為濕式表,最高累計計量為1000立方米,最低刻度為1公升,水表質量超過國內同類產品水平。水表研製成功後,就小批量生產了10塊,作為向1958年7月1日黨的生日獻禮,並且當年就完成了1000塊水表的生產。
從70年代京水牌水表研製並注冊成功以來,京城國產水表得以迅猛發展,已研製開發了15~200mm全系列冷、熱民用及工業用水表、自動記錄壓力表、IC卡水表、遠傳水表等20多個品種、上百種規格的京水牌水表,年產量60多萬塊,在北京水表市場佔有70%左右的份額,並遠銷全國28個省市及出口南美國家及地區。 1999年8月26日,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組建掛牌,開始了機制和體制的徹底變革,由過去計劃經濟靠政府補貼向市場經濟自負盈虧轉變。改革給首都供水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市自來水集團提出了「確保首都供水,爭創服務一流」的口號,一方面加快供水基礎設施的建設。五年多來,共完成基本建設、技術改造投資近50億元,新增供水管線1000餘公里;另一方面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斷提高對外服務水平,在讓市民喝上放心水的同時,享受到更高標準的服務。截止到2004年,市自來水集團擁有水廠18座,日供水能力268萬立方米(受水資源緊缺的影響,供水能力有所下降),管網總長度7065公里,供水服務面積600多平方公里,市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了100%。
一、水質檢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10年,水質檢測只設化驗員1名,其職責只是「每日分早、中、晚三次化驗其成份清濁,巡視水池,預防污穢」;1935年,添購了化驗細菌儀器,開始了細菌檢驗;1937年,開始聘請化驗技師,但檢測項目只有6項,且全部是手工操作,檢測手段和設施水平極為落後;50年代,北京自來水公司提出了「水質是靈魂」的口號,同時設立了水質科,各水廠設立了化驗室,在供水水質、水質檢驗、水源防護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和發展。
截止到目前,自來水集團對供水水質檢測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嚴格的管理制度,全面、系統地對制水工藝提出嚴格的要求,建立了由水質監測中心、水廠化驗室和運轉班組三級水質化驗保證體系,擁有1000人水處理技術專業人員隊伍,100多名水質化驗專業人員。他們晝夜三班運轉,認真、仔細、嚴格地監控水質情況,以確保出廠水水質的合格。在檢測手段方面,水質監測中心配備了先進的儀器設備,包括氣相色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儀、離子色譜、液相色譜、放射性測定儀、電子顯微鏡等各種現代化儀器。1999年水質監測中心通過了國家實驗室認可委員會的認可,取得了國家級實驗室的資格。目前,自來水集團水質檢測項目已經增至117項,遠遠超過國家規定的35項檢測標准,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二、高新技術解決戶內供水管線二次污染
北京城市從水廠的出廠水到供水主幹管的自來水都能達到國家飲用水標准,而一些建築時間較長的樓內供水管線由於老化銹蝕,使自來水受到了二次污染。改造戶內自來水管線以解決自來水二次污染,是困擾國內同行業的一個難點問題。自來水集團本著為民辦實事的精神,為了能盡快找到解決辦法,2002年,自來水集團開始研製開發戶內供水管線改造技術。
2003年,自來水集團經過多方市場調研、論證和反復試驗的基礎上,決定採用「旋風」技術,對城市建築中現有的戶內管線進行除銹和噴塗內襯工藝改造,避免了自來水在輸送過程中的二次污染。該技術在不破壞牆面、路面和建築裝潢情況下,就能清除管道內壁的水垢、水銹,對於難以尋找到的「針眼」滲漏也有自行修復功能,不僅保證了自來水的水質,而且也解決了一些用戶因供水管道堵塞、內徑變小出現的無水或水微現象。此外,為了保證改造後的管線符合國家飲用水發生標准,自來水集團所採用的塗料,經國家衛生部審核,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達到了國家食品級標准。
2003年底,左家莊西街6號樓72戶居民成為全市第一家受益者;2004年,市自來水集團繼續大力推進戶內供水管線改造的進程,相繼完成了草橋小區、洋橋福海小區、玉泉路兆豐園、慧谷陽光住宅小區、和義西區、垡頭等48個小區275棟居民樓的戶內管線改造工程,4萬余戶居民飲用水水質得到明顯改善。
三、「查表不出戶,繳費不出門」
過去,每家每戶用水交費由住戶輪流查表收費,不少居民對此頗有微詞。為了提高服務水平,北京自來水集團從2000年8月開始,至2001年6月,全市實現了130萬戶樓房居民的「查表入戶」工作。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現代人對居住環境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查表入戶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入戶擾民、不安全問題等,而且人工查表難免出現「錯抄、漏抄、少抄、估抄」的情況。
2003年,市自來水集團開始使用有線遠傳水表、無線遠傳水表、電力載波遠傳水表和IC卡水表取代傳統水表,用高科技手段取代傳統的查表方式,逐步實現 「查表不入戶」。到2004年底,全年已安裝IC卡水表5萬余支,遠傳水表2萬余支。
為了方便居民交水費,2003年,市自來水集團相繼與9家金融機構簽訂委託代收水費協議,至此,北京共有11家銀行、1家企業(北京郵政局)的2664個網點代收水費,極大的方便了用戶。2004年2月,市自來水集團與光大銀行在三里河一區小區實現了POS機自助繳水費,500戶居民不用到銀行因交水費而排長隊;到2004年年底,已有80個小區安裝了POS機。此外,市自來水集團還將完成營銷繳費賬務處理系統升級改造,與銀行搭建信息平台,通過網上劃撥、電話交費,逐步實現用戶「交費不出門」。目前,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縉陽水業公司(延慶)已經率先實現了居民「繳水費不出門」。
四、供水服務一線通
為了不斷提高首都供水服務水平,為市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2002年9月28日,在原報修服務中心的基礎上,北京自來水集團正式組建成立了為「供水服務熱線」,其職能由過去單一報修搶修業務拓展為自來水報修、搶修調度指揮中心、供水業務咨詢中心、用戶投訴中心和用戶舉報中心,通過計算機網路系統對各維修所、閘門班進行遠程管理、時限控制和動態追蹤,為社會提供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供水服務,是自來水集團與廣大用戶聯系的橋梁和紐帶。
只要撥通供水服務熱線電話,你所反映自來水供水方面的問題,在這都能得到滿意地答復。供水服務熱線成立兩年多時間里,供水服務熱線共接到各種信息28萬多條,其中報修8萬多條、咨詢17萬多條、投訴4000餘條、舉報800多條、其它信息2萬多條,所接到的信息超過了過去三年的一倍;報修搶修、用戶咨詢、投訴和舉報信息處理及時率達到100%,實現了北京自來水集團「有呼必應,有難必幫」的社會承諾。
為了鼓勵廣大市民積極參與報漏和舉報違章用水行為,自來水集團還設立了供水服務熱線百萬元獎勵專項基金,對提供管網漏水信息、私自改變用水性質、轉供水、竊水信息經核實屬實的第一人,予以一定比例的獎勵。到目前為止已有1900多人得到了獎勵,獎勵金額達到10多萬元。一市民舉報某單位竊水,經查屬實,追繳水費50多萬元,該居民獲獎11449元;一市民舉報某工地偷水,獲獎金1840元……通過廣大市民舉報,兩年來為集團挽回經濟損失約120多萬元。
五、管網搶修用上GPS
查找漏點是否快速准確,是減少管網漏水損失的重要因素。1988年,北京自來水集團開始著手研製「城市自來水配水管網管理系統」;1991年,此套系統通過北京市科委的技術鑒定,並正式投入運行;1995年,管網的基礎數據全部輸入微機。這套系統的應用,使繪制管線圖、統計各種數據由過去的人工變為微機管理,其工效分別提高8倍和200倍以上,並能代替人工制訂事故關閘方案,使關閘更加及時,每年減少漏水損失達68萬立方米。
2004年,北京自來水集團在「城市自來水配水管網管理系統」的基礎上,對此系統進行升級改造,研製開發出「城市給水管網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即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它的研製成功,實現供水管網信息資料與其它系統資源共享。同時,為配合此系統,還建立一套GPS衛星測量和定位系統,為快速進行閘門定位,查找被掩埋或無明顯參照物的管網設備提供了技術支撐,也為快速及時搶修贏得寶貴時間。
「清泉悠悠鑒古今」,書寫了歷史的滄桑。首都供水事業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它經歷了舊中國的榮辱興衰,也沐浴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蒸蒸日上的燦爛陽光,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為了歷史的見證。如今,首都自來水集團按照中央和北京市的有關政策,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在做強供水主業的同時,積極涉足污水處理和中水生產領域,使集團的產業范圍得到進一步延伸。集團先後投入巨資收購了延慶、懷柔、密雲、房山自來水公司,現有自來水廠18座,日供水能力268萬立方米;收購了延慶、密雲污水處理廠,投資建成了門城污水處理廠,污水日處理總能力已達11.5萬立方米;組建成立了北京最大的中水公司,日供中水能力17萬立方米。與此同時,集團發揮專業咨詢機構的作用,聘請專門人員,幫助集團公司進行發展戰略和企業文化的系統策劃,為集團公司勾劃更為清晰明確的發展藍圖,提出了要「實現主輔分離,精幹主業,放開搞活輔業,依靠核心技術,延伸相關產品和服務,面向市場,不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的工作思路,這樣就使集團公司的改革重點更加明確,發展目標更加清晰,為集團將來可持續協調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世界一流水廠、高科技的管網管理、優質的供水服務,在給京城人民送去優質、清純自來水的同時,也為北京城市建設帶來新的勃勃生機。
❼ 自來水是自來的嗎
不是自來的
第一道生產工序--反應,其過程包括「原水--→混合槽--→網格反應池」。原水是指未經加工的自來水生產用水。通常原水中都帶有諸如藻類、腐殖質、泥沙之類的輕微顆粒,這時自來水生產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在原水中投加「凈水劑」——鹼式氯化鋁(俗稱為礬),鹼式氯化鋁在原水中可產生正電荷,令水中的輕微顆粒受靜電作用而形成較大的顆粒團,以易於沉澱。而「前加氯」則可根據原水情況選擇是否投加,其作用主要有:①助凝劑,主要是氧化水中的腐殖質和膠體,使之能產生混凝沉澱;②殺藻劑,根據原水中的藻類含量多少而決定是否投加(水中藻類的含量過高可產生異味),以殺滅藻類。「前加泥」是水中藻類過多時,增加水中的吸附能力,使凈水劑能起到更有效作用。「前加鹼」是原水PH值過低時,影響水體的混凝沉澱效果,故要投加石灰等鹼類,增加水的沉澱效果,並使其出廠水PH值保持在中性。原水在投加凈水劑等多項葯劑之後,再經過混合槽和網格反應池,這樣水中的輕微顆粒就有足夠的時間形成較大的顆粒團。
第二道生產工序--沉澱,其過程包括「網格反應池--→斜管沉澱池」。這時,原水從網格反應池流入斜管沉澱池,在水中較大的顆粒團在通過沉澱池的斜板時,就會附著並沉澱到斜板的底層,經此處理後的水質變得近乎清澈如鏡。而沉澱下來的污泥定期經排泥車排走,保持沉澱池的潔凈。
第三道生產工序--過濾,其過程包括「斜管沉澱池--→氣水反沖洗濾池--→清水池」。潺潺清流順著斜管沉澱池上面的集水槽匯集流入濾池,水中的細微雜質被濾池中的濾沙過濾和吸附之後(當濾沙中的細微雜質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濾池也要定期進行〃氣水反沖洗〃清洗,以保持良好過濾效果),潔凈澄清的濾後水沿著管道流往清水池進行貯存,並在清水中再次投加入液氯進行一段時間消毒,對水體的細菌、大腸桿菌等病菌進行殺滅,整個凈水處理過程到此就已完成。
第四道工序--加壓供水,其過程包括「清水池--→二級泵房--→供水管網」。經消毒後的自來水貯存在清水池中,通過水廠二級泵房的水泵加壓之後,潔凈的自來水沿著供水管道,流入千家萬戶。
❽ 怎樣做到節約用水
1、控制自來水輸出
節水墊圈或壓力補償裝置被添加到廚房或浴室的水龍頭上。這些小裝置可以將少量空氣混入水流中,從而減少水的輸出並減緩其速度。
2、去衛生間節水的方法
使用節水馬桶或裝置來控制水流。上完廁所後,按照「半抽水」模式沖洗廁所以節約用水。
3、關上水龍頭
隨意關閉水龍頭,在出門睡覺前仔細檢查水龍頭是否關閉和漏水。
4、洗滌水的再利用
用淘米洗餐具和筷子可以減少洗滌劑的污染和用水量。從洗衣機收集水來沖洗馬桶。節約用水清洗蔬菜澆花、洗車或清洗廁所等。
5、縮短淋浴時間
盡量縮短每天洗澡的時間。據說縮短淋浴時間一分鍾可以節約九升水。塗抹肥皂和洗頭時,你也應該關掉水龍頭。淋浴時,等待冷水變熱之前的水可以裝水沖廁所。
6、用漱口杯中的水刷牙
刷牙時,你應該先關掉水龍頭,用漱口杯盛水,這樣子刷牙用水量也可以直觀的看到。
7、用臉盆而不是水洗臉
許多人洗臉時會打開水龍頭,濺得到處都是。這時,他們只需要注滿所需的水量,或者控制水龍頭開關到少量的水。
(8)北京城源自來水設備擴展閱讀:
1991年9月14日,市人大通過了《北京市城市節約用水條例》,共5章39條,是全國第一部關於節約用水的地方性法規。
2001年11月,發布了《北京市主要行業用水定額》,用水定額覆蓋了全市90%以上的行業。
2005年5月1日頒布《北京市節約用水辦法》,2012年7月1日修訂後的《北京市節約用水辦法》發布。
2016年北京市在全國率先發布實施了《關於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意見》。
從建機制、強立法、重製度、抓隊伍,縱觀北京節水大事記,每一步都鏗鏘有力,以抓鐵有痕的勁頭強力推進。
今天的古都北京,雖然南水北調江水進京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京的缺水現狀,但水資源供需矛盾仍是制約首都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北京市的節水戰役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