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水灌溉設備
1. (五)河運灌溉之利
裂谷帶中河道匯集上游來水,水量較豐,可供河運之便。
春秋時期從黃河河津溯汾河而上可航行到絳(今曲沃),此段通航直到近代日寇入侵,這一區段一直有航船來往。最後一次航行是1963年從臨汾運糧20萬千克到河津。
明代北京修建故宮,就從管涔山伐巨木順汾河而入黃河,到鄭州北順衛魏運河北上,或到山東東平湖走京杭大運河到北京。
歷史上山西人口劇增,百姓炊飲皆用柴火,蓋房建屋又需大量木材,山區林木大量砍伐,導致水土流失,所以原本汾河常年清流滾滾,到了明代,便被描述成「太行山濁分流」,即那時汾河已成濁流。上游林木日稀,水土的涵養力日降,所以汾河不再清水長流,而是雨天洪水浩浩,雨後細流潺潺,失去了上游的調節功能,逐漸轉向為季節河。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汾河的中游終於斷流。今天不得不引黃濟汾,調黃河之水供太原工農業所需。
由於山西氣候決定供水不足,所以可用於航運的也就區區汾河下游一段。五大盆地中其他河流都不能通航。五大盆地聚左右兩岸之水,有可自流灌溉之利。
新中國成立前的農田自流灌溉都限於修渠引水,即在上游開挖溝渠引水澆灌下游。一部分引裂谷中泉水,一部分引河水。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大興水利,在各大河及支流修建大小水庫,提高水頭,擴大灌溉范圍,同時引洪水以儲蓄於庫中,待汛期後可長期灌溉。山區中河道狹窄農田較少,且河流擺動,常迫使一岸可通渠,另一岸無水渠可建。只有盆地中水庫才可引水做大面積澆灌。最早引水灌田的當屬晉祠,春秋時期當地人用晉哀公手下智伯引水攻城之渠水灌溉農田,至今已有2400多年。
初步統計,大同盆地自流灌溉農田有36萬畝,忻州盆地有33萬畝,太原盆地有74.6萬畝,臨汾盆地有41萬畝。
大同盆地建大型水庫一座,中型水庫9座,共蓄水8億多立方米。其中最大的冊田水庫蓄水5.8億立方米,只是此庫為北京專用,為首都提供水源,而大同人民只有壩下溢水可用。忻州盆地有中型水庫6座,蓄水8000餘萬立方米;太原盆地大中型水庫6座,蓄水9億立方米;臨汾盆地有中型水庫6座,蓄水2.6億立方米;運城盆地只有中型水庫4座,蓄水1億立方米。
這些水庫是五大盆地自流灌溉的主要水源地,因各大盆地中大部分河流平時水少得可憐,春灌時更近乎斷流,只有依靠庫中蓄水才得以解農業之急需。莊稼有了水,才算得到基本保證。所以新中國成立前後農業產量一對照就能顯示出大興水利之功效。新中國成立前山西每年產糧260萬噸,平均畝產不足百斤,到1994年山西全年產糧890萬噸,畝產平均360多斤,提高近三倍。其中水的作用是最根本的。
2. 灌溉的詞語
滋潤
猶浸潤;使濕潤。
①唐 司空圖《澤州靈泉院記》:「泉之為靈,非惟利物,亦專當滋潤所及,不育毒屬螫也。」
②《論語·顏淵》「浸潤之潛」 宋 朱熹集註:「浸潤,如水之浸灌滋潤,漸漬而不驟也。」
③清 李漁《慎鸞交·久要》:「露瀼瀼滋潤得花如綉,月溶溶滉漾出地如浮。」
④浩然 《艷陽天》第二七章:「人呢?人也承受著甘露的滋潤,新思想的幼苗也在拔節兒。」
3. 萊蕪市源浩節水灌溉器材有限公司怎麼樣
萊蕪市源浩節水灌溉器材有限公司是2017-12-26在山東省濟南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山東省萊蕪市高新區北孝義村南。
萊蕪市源浩節水灌溉器材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1200MA3MHYBU37,企業法人王衍科,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萊蕪市源浩節水灌溉器材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萊蕪市源浩節水灌溉器材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