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超臨界設備
A. 超臨界水指的是什麼狀態下的液體
純凈物質要根據溫度和壓力的不同,呈現出液體、氣體、固體等狀態變化,如果提內高溫度和壓力
,來觀察狀態的變化,那麼會發現,如果達到特定的溫度、壓力,容會出現液體與氣體界面消失的現象
. 該點被稱為臨界點
超臨界流體指的是處於臨界點以上溫度和壓力區域下的流體,在臨界點附近,會出現流體的密度
、粘度、溶解度、熱容量、介電常數等所有流體的物性發生急劇變化的現象
例如,水的密度、離子、介電常數等以臨界溫度374℃為分界,發生急劇的變化。特別是在常溫狀
態下極性溶媒-水的介電常數到了臨界點以上會急劇減小,超臨界水的介電常數減小到與有機溶媒相
同的水平
由於這種特性,水在超臨界狀態,便具有與有機溶媒相同的特性,變成了可以與有機物完全混合
的狀態
熱容量值有較大變化,這也是臨界點非常獨特的特性之一。臨界點的熱容量值急劇上
升,幾乎達到了無限大,然後再減小,如果恰當地利用這種特性,將能夠得到一種非常優秀的熱媒體
B. 超臨界水的氧化性極強,那為什麼火電廠的鍋爐和管道還沒有被腐蝕
因為它在接觸到鍋爐跟管道的時候就已經被化學物質處理了一部分的氧化性,而鍋爐跟管道也肯定是被處理過的,能夠抵禦氧化性的材料夠成的。
火力發電廠簡稱火電廠,是利用可燃物(例如煤)作為燃料生產電能的工廠。它的基本生產過程是:燃料在燃燒時加熱水生成蒸汽,將燃料的化學能轉變成熱能,蒸汽壓力推動汽輪機旋轉,熱能轉換成機械能,然後汽輪機帶動發電機旋轉,將機械能轉變成電能。
蒸汽通過汽輪機又將熱能轉化為旋轉動力,以驅動發電機輸出電能。到80年代為止,世界上最好的火電廠的效率達到40%,即把燃料中40%的熱能轉化為電能。
C. 為什麼水會有超臨界狀態
超臨界水
超臨界水
密閉的容器中對水加壓,水的沸點就會提高。當壓力達到220個大氣壓、溫度達到374℃時,因高溫而膨脹的水的密度和因高壓而被壓縮的水蒸氣的密度正好相同。此時,水的液體和氣體便沒有區別,完全交融在一起,成為一種新的呈現高壓高溫狀態的氣體。這時,水便由一般狀態變成為「超臨界水」。上述使水氣交融的壓力和溫度,被稱作「臨界點」。超過「臨界點」狀態的水,就是超臨界水。
經過科學家的研究證明,超臨界水具有兩個顯著的特性。一是具有極強的氧化能力,將需要處理的物質放入超臨界水中,充入氧和過氧化氫,這種物質就會被氧化和水解。有的還能夠發生自燃,在水中冒出火焰。另一個特性是可以與油等物質混合,具有較廣泛的融合能力。這些特點使超臨界水能夠產生奇異功能。
現在,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在進行「超臨界水」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德國採用超臨界水,在500℃時通入氧,然後對聚氯乙烯塑料進行處理。有99%被分解,很少有氯化物產生,從而避免了過去燃燒塑料產生有毒氯化物對環境污染的問題。目前,應用超臨界水對爆炸物和含水量大的廢棄物也能夠進行分解。大量的研究成果相繼出現,取得了喜人的成效。
超臨界水的研究和開發,在日本受到高度重視,並把它列入高新科技開發研究計劃,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並在環境保護方面用於處理廢舊塑料、下水污泥、有害物質等項目。如利用超臨界水回收甲苯二胺,處理時間只需30分鍾,僅為酸催化劑的二十分之一,回收效率可以高達80%。而且,回收品能夠再利用,作為製造聚氨基甲酸乙樹脂的原料。這種方法還可以將電線塑料外皮製成燈油和煤油,回收率也可以達到80%,而且所用的時間比熱分解方法大大縮短。日本研究人員採用超臨界水,在400℃、300個大氣壓的條件下,對燃燒灰燼中有毒物質進行氧化處理,幾乎全部被分解,從而達到了無害化。據報道,日本化學技術戰略機構正在計劃將超臨界水用於發電技術。
D. 超臨界水是否有腐蝕性
超臨界水具有兩個顯著的特性.一是具有極強的氧化能力,將需要處理的物質放入超臨界水中內,充入氧和過氧化容氫,這種物質就會被氧化和水解.有的還能夠發生自燃,在水中冒出火焰.另一個特性是可以與油等物質混合,具有較廣泛的融合能力.這些特點使超臨界水能夠產生奇異功能.
有較強的氧化性即可以和較多物質發生反應,就腐蝕了
E. 超臨界鍋爐水冷壁系統包括哪些主要設備
包括水冷壁進口集箱、冷灰斗水冷壁、中間混合集箱(根據爐型不同設置)、連接管、中、上部管屏、出口集箱。
F. 什麼是超臨界水氧化裝置
先給你解釋一來下幾個概念:源
臨界溫度—每種物質都有一個特定的溫度,在這個溫度以上,無論怎樣增大壓強,氣態物質不會液化,這個溫度就是臨界溫度,水的臨界溫度是374度。
超臨界溫度—就是高於臨界溫度就是超臨界溫度了,如果再提高溫度就是超超臨界溫度了。
超臨界水氧化法—超臨界水氧化法把溫度和壓力升高到水的臨界點以上,該狀態的水就稱為超臨界水。在此狀態下水的密度、介電常數、粘度、擴散系數、電導率和溶劑化學性能都不同於普通水。較高的反應溫度(400~600 ℃)和壓力也使反應速率加快,可以在幾秒鍾內對有機物達到很高的破壞效率。
最後再說你的問題——超臨界水氧化裝置,就是進行水氧化法的裝置了。
G. 什麼是超臨界水超臨界水有什麼用途
所謂超臨界水,是指當氣壓和溫度達到一定值時,因高溫而膨脹的水的密度和因高內壓而被壓縮的水容蒸氣的密度正好相同時的水。此時,水的液體和氣體便沒有區別,完全交融在一起,成為一種新的呈現高壓高溫狀態的液體。(如果你家的高壓鍋可以的話,你也可以試試)
當水處於其臨界點(374.3℃,22.05MPa)的高溫高壓狀態時被稱為超臨界水(Supercritical Water,簡稱SCW),在此條件下水具有許多獨特的性質。如烴類等非極性有機物與極性有機物一樣可完全與超臨界水互溶,氧氣、氮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氣體也都能以任意比例溶於超臨界水中,無機物尤其是鹽類在超臨界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超臨界水還具有很好的傳質、傳熱性質。這些特性使得超臨界水成為一種優良的反應介質。
著眼於環保領域應用的超臨界水氧化反應(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簡稱SCWO)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類反應過程。SCWO是指有機廢物和空氣、氧氣等氧化劑在超臨界水中進行氧化反應而將有機廢物去除。
H. 常用的超臨界流體有哪些
如超臨界流體萃取(supercrtical fluid extraction,簡稱SFE),超臨界水氧化技術、超臨界流體乾燥、超臨界流體染色、超臨界流體制備超細微粒、超臨界流體色譜(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和超臨界流體中的化學反應等,但以超臨界流體萃取應用得最為廣泛。很多物質都有超臨界流體區,但由於CO2的臨界溫度比較低(364.2K),臨界壓力也不高(73.8MPa),且無毒,無臭,無公害,所以在實際操作中常使用CO2超臨界流體。如用超臨界CO2從咖啡豆中除去咖啡因,從煙草中脫除尼古丁,從大豆或玉米胚芽中分離甘油酯,對花生油、棕櫚油、大豆油脫臭等。又例如從紅花中提取紅花甙及紅花醌甙(它們是治療高血壓和肝病的有效成分),從月見草中提取月見草油(它們對心血管病有良好的療效)等。使用超臨界技術的唯一缺點是涉及高壓系統,大規模使用時其工藝過程和技術的要求高,設備費用也大。但由於它優點甚多,仍受到重視。
在超臨界水中,易溶有氧氣,可使氧化反應加快,可將不易分解的有機廢物快速氧化分解,是一種綠色的「焚化爐」。
由於超臨界流有密度大且粘稠度小的特點,可將天然氣化為超臨界態後在管道中運送,這樣既可以節省動力,又可以增加運輸速率。
超臨界二氧化碳具有低粘稠度、高擴散性、易溶解多種物質、且無毒無害,可用於清洗各種精密儀器,亦可代替乾洗所用的氯氟碳化合物,以及處理被污染的土壤。
超臨界二氧化碳可輕易穿過細菌的細胞壁,在其內部引起劇烈的氧化反應,殺死細菌。
利用超臨界流體進行萃取.將萃取原料裝入萃取釜。採用二氧化碳為超臨界溶劑。二氧化碳氣體經熱交換器冷凝成液體,用加壓泵把壓力提升到工藝過程所需的壓力(應高於二氧化碳的臨界壓力),同時調節溫度,使其成為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二氧化碳流體作為溶劑從萃取釜底部進入,與被萃取物料充分接觸,選擇性溶解出所需的化學成分。含溶解萃取物的高壓二氧化碳流體經節流閥降壓到低於二氧化碳臨界壓力以下進入分離釜(又稱解析釜),由於二氧化碳溶解度急劇下降而析出溶質,自動分離成溶質和二氧化碳氣體二部分,前者為過程產品,定期從分離釜底部放出,後者為循環二氧化碳氣體,經過熱交換器冷凝成二氧化碳液體再循環使用。整個分離過程是利用二氧化碳流體在超臨界狀態下對有機物有特異增加的溶解度,而低於臨界狀態下對有機物基本不溶解的特性,將二氧化碳流體不斷在萃取釜和分離釜間循環,從而有效地將需要分離提取的組分從原料中分離出來。
I. 超臨界水蒸煤技術到底是真的么
水的臨界溫度T=374℃ ,臨界壓力P=22.1MPa。當體系的溫度和壓力超過臨界點時,稱為超臨界水。這種看似氣體的液體有很多性質,比如具有極強的氧化能力,將需要處理的物質放入超臨界水中,再向其中溶解氧氣(可以大量溶解),其氧化性強於高錳酸鉀。二是許多物質都可以在其中燃燒,冒出火焰。三是可以溶解很多物質(比如油),且在溶解時體積會大大縮小,這是因為超臨界水在這時會緊緊裹住油。四是它能夠緩慢地溶解腐蝕幾乎所有金屬,甚至包括黃金(與王水相仿)。五是它的超級催化作用,在超臨界水中,化學物質會反應得很快,有些更可以達到恐怖的100倍! 科學家還只能通過電腦模型來研究超臨界狀態的水如何形成,因為他們還無法直接利用機械獲取熱液噴口的樣本。一般鑽頭在還沒開始工作之前就已經被高溫融化了,或者被處於超臨界狀態的水給氧化了。 德國科學家在對大西洋底一處高溫熱液噴口進行考察時發現,這個噴口附近的水溫最高竟然達到464°C ,這不僅是迄今為止人們在自然界發現溫度最高的液體,也是第一次觀察到自然狀態下處於超臨界狀態的水。
據報道,這個熱液噴口位於大西洋中部山脊(Mid-Atlantic Ridge) ,最早是由德國不來梅雅各布大學(Jacobs University in Bremen)的地球化學家安德里亞(Andrea Koschinsky)教授和她的研究小組於2005年發現的,他們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對這個熱液噴口進行了長期的跟蹤研究。
安德里亞介紹說,海底熱液噴口又稱「海底黑煙囪」,它是由海底地殼擴張分離運動形成的。地殼擴張分離,海水滲進地下遭遇熾熱的岩漿形成熱液,熱液攜帶礦物質從排放口返回大海。海底熱液排出後遇到冰冷的海水,導致熱液中溶解的硫化物遇冷凝固。凝固的礦物質在熱液出口周圍不斷堆積,最終形成了巨大的「煙囪」。2005年,他們對這個熱液噴口周圍液體的溫度進行測量時,發現即使它的最低溫度也有407°C,最高更是達到了驚人的464°C。這是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在地球上發現溫度最高的水,更讓人驚奇的是這些水竟然處於超臨界狀態。安德里亞對這一發現非常興奮,她說,「它確實是水,但不是普通的水。這是人類第一次在自然狀態下觀察到超臨界狀態水的存在,以前人們只能在實驗室通過技術來達到水的超臨界狀態」。
安德里亞指出,對於超臨界狀態水的研究非常有意義。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在進行超臨界水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其中以德國和日本最為突出。德國開發出一種技術,可以利用超臨界水對污染物進行處理。他們在超臨界狀態水達到500℃時通入氧,然後對聚氯乙烯塑料進行處理,處理後的塑料中有99%被分解,而且還很少有氯化物產生,從而避免了過去燃燒塑料產生有毒氯化物對環境產生污染的問題。
日本則把超臨界水的研究和開發列入高新科技研究計劃,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如日本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技術,利用超臨界水回收處理有害的甲苯二胺。整個處理過程只需30分鍾,是用酸催化劑處理所花費時間的二十分之一,回收效率可以高達80%。而且,回收品能夠被再次利用,作為製造聚氨基甲酸乙樹脂的原料。這種方法還可以將電線塑料外皮製成燈油和煤油,回收率也可以達到80%,而且所用的時間比熱分解方法大大縮短。此外,他們還採用超臨界水,在400℃、300個大氣壓的條件下,對燃燒灰燼中有毒物質進行氧化處理,幾乎全部被分解,從而達到了無害化。據報道,日本化學技術戰略機構正在計劃將超臨界水用於發電技術。 超臨界水有許多特殊的性質:
1.超臨界水的密度可從類似於蒸汽的密度值連續地變到類似於液體的密度值,特別是在臨界點附近,密
度對溫度和壓力的變化十分敏感。
2.氫鍵度(X,表徵形成氫鍵的相對強度)與溫度的關系式:X=(一8.68×10一4)T/K+0.851。該式表徵了氫
鍵對溫度的依賴性,適用范圍為280K ~800K(7℃~527℃)。在298K~773K范圍內,溫度和X大致呈線
性減小關系。
3.即使在中等溫度和密度條件下,超臨界水的離子積也比標准狀態下水的離子積高出幾個數量級。
4.超臨界水的低粘度使超臨界水分子和溶質分子具有較高的分子遷移率,溶質分子很容易在超臨界水中
擴 散,從而使超臨界水成為一種很好的反應媒介。
5.德國Karlsruhe大學的EUlrish Frank等利用靜態測量和模型計算得出的結果表明,水的相對介電常數隨密
度的增大而增大,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但溫度的影響更為突出。在低密度的超臨界高溫區域內,
相對介電常數降低了一個數量級,這時的超臨界水類似於非極性的有機溶劑。根據相似相溶原理,
在臨界溫度以上,幾乎全部有機物都能溶解。相反,無機物在超臨界水中的溶解度急劇下降,呈鹽類析
出或以濃縮鹽水的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