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柏恩濾芯
❶ 人際關系的心理小游戲
解開千千結規則:(1)將全班同學分成8人小組,讓每位成員 手拉手圍成一個圓圈,要求記住左右手分別拉著的同學是誰。(2)老師播放背景音樂《相親相愛一家人》,讓學生松開手後聽著音樂隨意走動,老師根據時間控制音樂,音樂停止同學們馬上停止。(3)然後每位同學找到原來左右手拉著的人並分別握住。此時會形成一個彼此錯綜混亂的「結」。(4)學生可以用各種方法解開這個結,如:鑽、套、轉等就是不能鬆手,直到回復原來的狀態結束。(5)評比方式:按要求先解開的組獲勝。
❷ wwe科菲金士頓怎麼沒有和埃文柏恩組隊了,就是以前的高空炸彈,現在科菲金士頓怎麼和真理組隊了
埃文柏恩好像去休假住院還是合同到期沒有簽約了,就是這兩個原因而已,我都忘記了是哪個,反正就是這兩個絕對沒有錯了
❸ TA理論的概念和內容
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發生在兩個人之閑的任何事情都牽涉到他們自我狀態的表現。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傳達某個訊息(一種刺激)時,他期待對方有某種反應。這種 一方傳達某種刺激,另一方給予回應的過程便是一種最簡單的溝通。簡單的溝通只牽涉兩個自我狀態,越復雜的溝通,牽涉越多個(三或四個) 自我狀態。一個會話是由多個溝通所組成。當一個人開始溝□遽通(或反應對方刺激)時,他可以選擇從那一個自我狀態來發出他的溝通或刺 激對方的那一個自我狀態。這種本能在一個健康的人是一種自動的反應,並可隨環境而改變,做適當的反應。為了了解一個人如何與他人相處 及溝通,溝通可分為三種型態:
1、互補溝通(Complementary transaction)
當刺激的指向和反應的來處都在同一自我狀態,回答也是指向發出刺激的那個自我狀態。在P-A-C圖中呈成平行線,這個溝通一般是在自然順暢下進行,雙方對彼此的期待也配合的很好。互補溝通只要保持互補, 就可以永遠的繼續下去,或進行到不想繼續這個話題為止。
2、交錯溝通(Crossed transaction)
當刺激的指向和反應的來處在不同的自我狀態,回答的指向可能是發自刺激的那個自我狀態,也可能不是。在P-A-C圖中呈交叉或平行,這個溝通主要是對刺激表現出非預期中的反應。引發不適當的自我狀態,使溝通交錯而中斷。此時,人們可能退縮、逃避對方或者轉換溝通方式。
但是交錯溝通並非都不好。人有時可能會受困在一種無效的互補溝通模式中,此時如能改變自我狀態或引導到另一個自我狀態,使溝通交錯 產生。而引發出有益的想法、看法來面對問題,並促使下次的溝通有意義。例如甲、乙雙方各以兒童自我和父母自我溝通:甲:「我好爛!」 乙:「振作起精神來啊!」甲:「我沒辨法。」乙:「試試看嘛!」甲: 「我不行!」乙:「你真是無葯可救。」甲:「我早就說過了,不是嗎 ?」以上對話是一無效的溝通,如果乙以成人自我問:「你所謂的爛是什麼意思!」或以兒童自我說:「喔,你才應該聽聽我有多爛!」甲的回應可能會不一樣。又例如在心理治療上為了要促進患者(案主)改變他的看法、想法,有必要用交叉溝通。例如當案主表示他自己無能不知所 措時,他是站在他的學習來的孩子自我,尋找抓住必心的父母。咨詢人員必須選擇用不同的自我來回應他好中斷他的溝通,使他轉回到其他 有益的自我來面對問題。咨詢人為可能作的回應:
a、自由孩子自我:哦,你的確不對勁!你該怎麼辨?
b、成人:你有能力找出解決的方法。
c、正面控制的父母:不許再漠現你自己,要找出解決的方法。
以上任何一項都會使原本的溝通中斷可能使案主產生不一樣的回想。開始用成人或自由的孩子思想時,咨詢人員可以平行溝通來加 強他的成人和、或自由孩子的行為。
3、隱藏溝通(Ulterior transaction)。
隱藏溝通包含了兩個以上的自我狀態,信息同時從一個或兩個自我傳達到其他兩個自我。傳達的是一個公開的、社會層次的訊息,及另一個隱藏的、心理層次的訊息。它可以是雙重的(四個自我狀態)或是角型的(三個自我狀態)。隱藏溝通的結果是由心理層次的內容決定,而非口頭的社會層次訊息。
角型的隱藏溝通
以下的溝通是一位推銷員向買主傳遞成人思想的資料,同時他也立刻表達一個隱藏的信息,要使買主的孩子自我上鉤,決定買他的產品, 這信息是無聲的我們稱為心理戰術。成人自我對成人自我之間的信息為公開的稱為社交信息,回應者可從任何一個自我為回應。
雙重的隱藏溝通
在隱藏溝通中,社會層次通常是透過語言;在心理層次,你需要觀察到非語言的暗示。這些可以從語氣聲調、手勢、姿勢和臉部表情發現。這些非語言暗示也是比較隱微的暗示例如經由呼吸、肌肉緊張狀態、脈搏頻率、瞳孔擴散、流汗程度等等觀察。事實上,每一個溝通行為都有一個社會層次和心理層次訊息。但是在隱藏溝通里,這兩種並不相符,透過語言傳遞的訊息與經由非語言傳遞的訊息不一致。這種不一致經常是對心理游戲與負面感覺的邀請。隱藏溝通其結果是決定於心理訊息。往往只有當事人本身對他所發出的隱藏的訊 息,心裡有數。這種溝通不一定是不誠實的,但是往往導致出心理游戲的產生,並且造成不愉快的結局。
你有沒有這種經驗,和別人的互動是在很不舒服的感覺下結束的,然後你對自己說類似這樣的話:
「為什麼我老是遇到這一類的事?」 「為什麼又發生這種事?」 「我想他(她)應該和別人不一樣,可是怎麼又…」
你是否會因為事情演變成這樣而驚訝,但同時又發現類似的事情以前也曾發生過?
如果你有這樣的經驗,用溝通分析的話來說,你是在玩一種心理游戲。就如同球類或棋類游戲,心理游戲也有其規則可循。艾伯恩(Eric Berne)是最早注意到「心理游戲的可預測性」的人,他也提出一些方法來分析心理游戲。以下我們將探討各種分析心理游戲的方法。
一、兩個心理游戲的例子
例一:傑遇到珍,陷入熱戀並決定同居,剛開始一卻都很美好,但過了幾個月,好日子似乎過完了,傑開始忽略珍的需要和感覺,不但對她大吼大叫,還常醉酒晚歸,而且花她的錢卻老是「忘記」還她。
雖然他這么惡劣,珍還是和他在一起,而且他的態度越糟,她就越容忍他。這樣子持續了三年,珍忽然在毫無預警的情形下離開,投向另一個男人的懷抱,傑回家發現一張紙條寫著她再也不會回來了。他整個人都楞住了,喃喃地說「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呢?」,他發狂也似地去找珍,求她回到他身邊,他越求她,她就越嚴峻地拒絕他,他陷入憂郁、被拋棄、無價值的感覺中,他努力地去看是哪裡出了差錯,另一個男人擁有什麼他沒有的嗎?
奇怪的是,傑以前曾有過兩次同樣的經歷,每一次他都對自己說:「再也不要這樣了。」可是又發生了,而每一次傑都覺得警訝、被拒絕。
傑所玩的游戲叫「踢我」(Kick me)。
珍以前也有同樣的經歷,認識傑之前,她曾有過好幾個男人,開始時他們都對她很好,可是沒多久就變得很惡劣,她都是以「小女人」的態度忍受,但最後她都突然拋棄對方,這么做時,她都覺得自己無可指責,還帶著一點得意,她對自己說:「沒錯,男人都是這樣。」之後,她再和另一個男人發展同樣的故事。
珍玩的游戲叫「你被我逮著了,狗娘養的。」(Now I've Got You, Son of a Bitch簡稱NIGYSOB)。
例二:莫莉是個社會工作者,正和一個沮喪的個案會談。
個案:發生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我的房東把我趕走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莫莉(緊簇雙眉):真是太糟了,我能幫你什麼忙嗎?
個案(沒精打采地):我不知道。
莫莉:為什麼不找報紙看看是否能租到別的房子呢?
個案:這就是問題所在,我沒有錢付房租。
莫莉:我想我可以安排你得到一些救濟金。
個案:你真好,可是我不想接受別人的救濟。
莫莉:那我安排你暫時借住青年旅社,直到你找到新的居所為止。
個案:謝謝,可是我心情這么糟,恐怕無法忍受和許多人一起住。
莫莉努力想是否有別的辦法,可是腦子一片空白。
個案嘆了口氣,站起來說:「謝謝你盡力想幫助我。」就怏怏不樂地走了。
莫莉自問:「倒底是怎麼回事?」她開始時覺得驚訝,隨後覺得無力而沮喪,她想自己實在不是個好的助人工作者。
同時,走在街上的個案也對莫莉很生氣,他說:「她不是說要幫我忙嗎?結果什麼忙也幫不了。」
類似的情形,他們兩人過去都發生過很多次,莫莉常想幫助案主,並提出許多建議,可是案主卻不接受,使她很不舒服;而這位個案不斷地拒絕別人的幫助,並對試圖幫助他的人生氣。
他們兩人的游戲常成對出現,莫莉的游戲叫「你為什麼不…?」(Why Don't You…?),而個案的游戲叫「對,可是…」(Yes, But…)。
二、游戲的定義
關於游戲的定義,在溝通分析師間有一些歧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艾伯恩自己在不同的著作中下了不同的定義,我們傾向用艾伯恩較晚期的定義,就是要符合游戲公式的六個階段。艾柏恩( EricBerne)的定義,心理游戲是兩個人相處時一連串的交流與溝通,但包含著許多雙重的、曖昧的訊息,而且它導向一些可預期的結局。所謂曖昧是指表面是一 回事,內在又是另一回事,是雙重的;所有的心理游戲都含有操縱性,有意無意的將想表達之本意隱藏起來。對於不懂游戲公式的人,我們可以這樣解釋:
游戲就是做一件事的過程中隱藏了內在的動機,且符合下述幾個條件:1.不在成人自我的覺知之內;2.在行為轉換前,這個動機一直沒有外顯化;3.結果造成大家覺得混亂、莫明其妙,而且都想去責怪別人。
三、游戲的典型特徵
游戲是一再重復的。每一個人都會把自己最熟悉的心理游戲一玩再玩,人物和背景會變,但游戲的型態是一樣的。因此,若與人相處時一再重覆發生同一情況,就要注意其中是否有 Game發生。我們常聽到一句話:「為什麼這種事老是發生在我身上?」,就很可能是這種情形。
游戲是不在成人自我覺察之內的。雖然人們一再重復同樣的游戲,但自己卻不自知,要到游戲結束時,他才會自問:「為什麼這種事又發生在我身上?」即使這個時候,他也不知道是自己設計了這樣的過程和結局。因此,要知道是否有 Game存在,可從彼此關系中,是否有漠視存在可以看出。因為Game中都含有漠視,漠視自已、別人及現實情況。在玩Game時可能會得到很多的安撫及注意,但都是負面的。所以, 若發現彼此存在有負面安撫的關系時,即代表有Game的存在。
游戲結束時,主角會經歷自己的扭曲感覺。
參與游戲的人之間會有隱藏溝通。在表面的溝通下,會有隱藏的訊息在傳遞,在這樣的過程中,人們可以找到和自己所玩游戲相配的人。例如當個案尋求幫助,而莫莉提供幫助時,他們都以為這就是他們的目的,可是由結果來看,他們隱藏的動機卻是完全不同 的,從他們所傳遞的「隱藏訊息」可以看出他們真正的意圖,莫莉想得到的是提供幫助卻不被人所接受,而個案想得到的是拒絕別人的幫助。
游戲包括一段驚訝或混亂的過程。在這個時候,主角會覺得發生了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有時則是角色的互換,如傑發現珍離開,而珍則是突然地決定離開。
回想自己最近與人互動不舒服的經驗,寫下當時的過程,核對是否包括游戲的五個特徵,很重要的是,結束時你的感覺是什麼?這種感覺是否常發生在你身上?
四、游戲的三種強度
第一度游戲:是社會性可接受的程度,通常這是和不太熟識的人所玩的心理游戲。玩游戲的人會願意把結果告訴自己社交圈裡的人,上面兩個例子都屬於這種程度,我們可以想像莫莉和同事在休息時間談到其自我懷疑,她的個案則在酒吧和朋友痛罵社工人員的無能,而一般人也會認為這些事情沒什麼特別的。事實上,第一度游戲佔了我們一般人際互動里很大的部份。
第二度游戲:常和親戚、朋友、家人、同事等較親近的人玩,結局比第一度的嚴重,柏恩認為它會導致生活上或生命的重要改變,例如:離婚、離職、朋友間不再往來……且不希望讓鄰居知道這些不好的事。如果莫莉的個案當面質疑她的能力,她可能會陷入更深的沮喪,較不願和朋友討論,甚至難過的辭職。
第三度游戲:是最嚴重的程度,玩此程度游戲的人,將人生舞台當做扮演,心理游戲的場合,導致嚴重結局的地點,如醫院、法庭,甚至殯儀館。通常,此種程度的游戲都包含了生理上的傷害,如葯癮、謀殺、強奸……等。 如果傑和珍玩得更凶,傑可能對珍施虐,而珍可能把憤怒累積起來,最後拿起菜刀砍向傑。
五、游戲公式(Formula Game)
一個開啟游戲的人,就像釣魚的餌,吸引一個人來上鉤。只要上鉤,游戲便開始。所以,至少要有兩個人才能玩心理游戲。如果一個人想邀請我開始玩游戲,而我不給他任何反應,游戲便無從發生。
若是一旦開始一個Game,其中會產生很多可長可短的溝通。短則可能是兩三個來回的溝通,長則也許持續好幾個月甚至幾年。有了反應之後,會導致某種轉變,帶來一些莫明其妙、混亂的感覺,之後結局便出現 了。在這個階段,有的時候,若能平心靜氣的回想整個過程,你可能會回想起,當初兩個人是為何會開始這樣的一個心理游戲的原因。
艾伯恩把游戲的過程以六個階段來描述,他稱之為游戲公式:
餌 + 獵物 = 反應 → 轉換 → 混亂 →代價
Con+Gimmick=Response→Switch→Crossup→Payoff
例一 我們把莫莉和她個案的游戲放進來看,他告訴莫莉自己被房東趕走時,就隱藏了一個餌,其意為「雖然你試著要幫助我,但我不會接受,哈哈哈。」這 時莫莉就成了鉤(艾伯恩用Gimmick這個字是指一個人具備某種弱點容易接受對方的餌),對莫莉來說,她的弱點可能是腦中有個父母訊息「別人不幸的 時候,你必須幫助他。」
反應階段包括一連串互動,可能持續幾秒鍾,也可能延續幾個小時、幾天、甚至幾年,在這個例子中,莫莉提出了幾個建議,而個案一一列舉行不通的原因,表面上只交換了一些資訊,但內在卻包含了好幾次餌加獵物所產生的 反應。轉換則發生在莫莉技窮,個案說:「謝謝你試著幫助我。」時。個案離去,莫莉覺得驚訝時,就是所謂混亂的階段。兩人都以自己習慣的扭曲感覺為代價,莫莉覺得沮喪、能力不足,而個案則覺得憤慨。
例二 一個傳統家庭主婦來到輔導者面前,述說她的先生經常發脾氣,甚至打她和孩子:
輔導者:你為何不告訴他你的感受?
當事人:你什麼意思,要我告訴他我的感受,說我怕他?不!不!
輔導者:為何不能呢?
當事人:因為他會笑我,再說,我根本無法打開自己的口這樣說。
輔導者:那你為什麼不離婚呢?
當事人:不,不,要是我離開他,鄰居會怎麼說?
輔導者:也許你可以請你先生來這里,我們一起談。
當事人:不,我想他不會來的。
輔導者:也許你可以請親戚或朋友跟他談。
當事人:嗯,你這樣說也許是不錯。但我想,我先生不會願意將我們吵架的事告訴任何人的,他一定會很生氣的。
輔導者:如果他生氣,你也對他生氣回去嘛!
當事人:(很生氣的)我認為你一點也不了解台灣。在台灣,太太是不能夠對先生回話的。(立刻站起來)我想我還是去找別的輔導者好了!
這是很常見的心理游戲角色扮演,在當事人表示"我有麻煩,請你幫助我"的時候,「餌」即出現。而我是個很好的人又想幫助她,於是便是「上鉤」。當事人敘述很多她的情 況,而我充滿創意的給她一些建議,這是「反應」。但每次建議後,她總是說"是的,但是··"表示行不通。而當她推開椅子並責問"你不是一個好的輔導者 "時,便是一個「反轉」。於是,我開始感覺到「混亂」,她到底要我怎麼做?同時也出現了「結局」。對當事人來說,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因為,她抱著期望到此來要求幫助 ,卻未達成。她會在內心證明"我是無辜的,世界是無法改變的",這樣的諮商過程對當事人是沒有任何幫助的。這樣的情形可用G公式來分析,也可用交流分析圖(圖八)來看這情況。當事人似乎用 A和輔導者的A做溝通,但其中隱藏一些非語言性(Non-verbal)的意思,證明"你是無用的,根本無法解決這件事"。若輔導者為了 "證明自己是個好的輔導者,能解決這一切",則從P發出訊息對當事人的C,當這些內在非語言性的想法互相產生時,就是兩人之間的「反應」R。
試著描述傑和珍彼此相扣的游戲,公式的六個階段分別是哪一部份。把自己所想游戲的例子,也以各個階段來區分,每一個階段隱藏的訊息是什麼呢?
六、戲劇三角形(Drama Triangle)
史卡曼(Stephen Karpman)設計了一種簡單有力的圖形來分析心理游戲,就是所謂戲劇三角形(圖23-1),他認為只要是玩心理游戲,主角必定屬於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三種角色之一。
迫害者(Persecutor)貶低別人,把別人看得較低下、不好。
拯救者(Rescuer)也是把別人看得較低下、不好,但他的方式是從較高的位置提供別人幫助,他相信「我必須幫助別人,因為他們不夠好,無法幫助自己。」
受害者(Victim)則自認自己較低下、不好,有時受害者會尋求迫害者來眨抑自己,或是尋找拯救者提供幫助,而肯定自己「我無法靠自己來處理」的信念。
圖23-1戲劇三角形
戲劇三角形中的每一個角色都隱含漠視,迫害者和拯救者都是漠視別人,迫害者漠視別人的價值和尊嚴,甚至漠視別人健康生存的權利,拯救者漠視別人為自己思考、行動的能力。受害者漠視的是自己,如果他尋找的是迫害者,他會視自己不重要、沒有價值,如果他尋找的是拯救者,他會依賴別人,不去思考、行動、做決定。
花一分鍾寫下你認為可以用來描述迫害者的字眼,然後描述拯救者和受害者
這三種角色都不是出於真我的(inauthentic),當一個人在這種角色中時,他們是在對過去做反應,而不是活在此時此刻中,他們是在用小時慣用的方法、或是從父母學到的方法來處理事情, 為了標明這三種角色的非真我性質,其第一個字母均用大寫,若以小寫則表示是真實生活中的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中文部份,譯者以迫害的人、拯救的人、受害的人來區別)。
我舉一例來說明:
有一位家庭主婦忙了一整天,情緒不太好,加上孩子又生病、吵鬧……所以沒有時間去准備晚餐。而先生回來了,這位先生今天的工作也不十分的順利,一進門就問太太晚餐准備好了沒!太太便哭訴:「除了晚餐,你一點也 不關心我!」這時先生開始生氣,認為下班回家吃飯是理所當然的事,而太太卻不斷的抱怨、傷心。以此狀況分析:先生是P的角色、太太是V。不久孩子回來對父母說:「我不喜歡看你們這樣吵架,你們嚇到我了,不要 再吵了!」此時兒子是R。而母親可能從V轉為P,對兒子說「大人的事,小孩別管回,你回房間去。」父親又說:「看看你,這是管教孩子的態度嗎?」……也許一家人整晚都在玩 P.R.V的心理游戲,且隨時轉換個人的角色,最後會產生一個「結局」——也許太太「砰」的一聲將自己關在卧室內,哭上二個小時。而先生會說:「這那像個人住的地方 !」然後,便離家到朋友處喝得大醉。不論它的結局如何,夫妻兩人都會感覺不舒服。因為藉著這些溝通,在其內心深處更進一步的驗證了他們對自己及對對方的看法。
再以剛才傳統家庭主婦的例子來分析:當事人一直處於V,輔導者為R。但在當事人生氣的離去時,則從V轉為P。而輔導者則從R轉為V。 每當此戲劇角色轉換時,亦即G公式中的Switch反轉。每個游戲中至少有一個「反轉」。輔導者也有可能對當事人說:「我看你根本就不想要我幫助你,你走好了,我不想和你做協談。」此時輔導者為P,而當事人為V。
戲劇三角形中的每一個角色都隱含漠視,迫害者和拯救者都是漠視別人,迫害者漠視別人的價值和尊嚴,甚至漠視別人健康生存的權利,拯救者漠視別人為自己思考、行動的能力。受害者漠視的是自己,如果他尋找的是迫害者 ,他會視自己不重要、沒有價值,如果他尋找的是拯救者,他會依賴別人,不去思考、行動、做決定。
這三種角色都不是出於真我的(inauthentic),當一個人在這種角色中時,他們是在對過去做反應,而不是活在此時此刻中,他們是在用小時慣用的方 法、或是從父母學到的方法來處理事情,為了標明這三種角色的非真我性質,其第一個字母均用大寫,若以小寫則表示是真實生活中的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你是否能想出一個真實生活中 ,迫害的人卻不是一個迫害者?舉個例子來說明真實拯救的人和拯救者的不同。有沒有可能一個受害的人卻不是一個受害者?
通常在心理游戲中,一個人開始時是一種角色,後來會轉換成另一種角色,這種角色的轉換就相當於游戲公式中轉換的階段。如傑在玩「踢我」游戲的過程中,開始時是在迫害者的位置,珍離開時,傑則轉換成受害者的位置。
你是否能想出一個真實生活中,迫害的人卻不是一個迫害者?舉個例子來說明真實拯救的人和拯救者的不同。有沒有可能一個受害的人卻不是一個受害者?
通常在心理游戲中,一個人開始時是一種角色,後來會轉換成另一種角色,這種角色的轉換就相當於游戲公式中轉換的階段。如傑在玩「踢我」游戲的過程中,開始時是在迫害者的位置,珍離開時,傑則轉換成受害者的位置。
珍、莫莉和她的個案,在他們的游戲中各是如何轉換?在你自己的例子中,又是如何轉換的?
七、為什麼要玩游戲
1.加強自己原有的人生劇本,收集點卷,以兌換預期的結果。
2.用自己過時、但已習慣的方法來生活。
3.加強自己人生劇本中對自己、別人、和世界的想法。
4.再次肯定自己原有的生命位置
5.游戲源於小時未解決的共生關系,可能是想繼續維持不健康的共生關系,也可能是對其反抗的結果,可以維護既有的參考架構,並把責任轉移至別人身上。
6.獲得強烈安撫(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的可靠方法。
7.艾伯恩所說的六種好處:
⑴ Internal Psychological Advantage(維持自己人生劇本的信念)
⑵ External Psychological Advantage(避免接受對自己參考架構的挑戰)
⑶ Internal Social Advantage(提供與人親近的假象)
⑷ External Social Advantage(和人閑聊的話題)
⑸ Biological Advantage(滿足對安撫的需要)
⑹ Existential Advantage(肯定自己的生命位置)
八、游戲有哪些種?
自從艾伯恩寫出暢銷書《人們玩弄的游戲》後,大家都津津樂道於各式各樣的心理游戲,這里則著重於游戲的過程,不去強調各種游戲的名稱,所以我們從角色的轉換來分類。
1、迫害者轉換成受害者
⑴ Kick Me(踢我,自作自受,討打,找罵挨)並非真正的用腳踢,是心理層面(Psychologicallevel)上的。將自己陷入某種情況,引起別人輕看、謾罵等等。例如,故意破壞既定之規 則,做出冒犯的行為……。
⑵ Cops & Robbers(挑戰規定或公權力,結果被處罰或被抓)
⑶ Blemish(一再挑剔、找碴,結果被別人排斥)例如老挑別人的小毛病、缺點、錯誤……。
⑷ If It Weren't For You(如果不是你的話…)
2、受害者轉換成迫害者
⑴ NIGYSOB(Now I've Got You,Son of a Bitch現在我逮到你了,你這個狗養的!) 例如,某人曾請一位水電工到家中修理水電。事前言明修理費約500元,事後收到的帳單上卻寫著550元。他非常的生氣,破口大罵水電工不講信用、不誠實……事實上他可以冷靜的告訴對方, 事情前後的價格不一,是一項錯誤。玩此游戲的人,找機會、藉口來臭罵別人,對付別人。
⑵ Yes, But…(你說的很對,可是…)面對別人給予的幫助,總用"是的,但是"來回答,表示行不通。
⑶ Rapo(打帶跑,sexual version of NIGYSOB)
⑷ Stupid(I Can't Think我很笨), Poor me(I Can't Help Myself可憐可憐我吧)與智商無關。玩者常在行為、動作上表現得很愚笨。例如,我和我先生在一棟房子里住了八年,對於家中的一切都很熟悉。但他卻常問我:「剪刀在哪裡?」第一次我告訴他了, 但兩分鍾之後他又來問:「你知不知道膠帶在那?」我也說了。過了一會,他又問:「你知道××人他家的電話嗎。」這時,我開始不耐煩了。在這個時候,我很可能轉變為 P.迫害者。因為,他一直在玩"笨蛋"的角色。事實上,他很清楚的知道這些東西放在何處,他卻三番兩次的來找我。他真正的需要,可能是要我多給他一些關心和注意。
⑸ Wooden Leg(variation of Poor me)玩此游戲的人抱著一種心理「我有一個木頭腿,不良於行,你還能期待我怎麼樣?」當面對別人的要求時,以此為藉口而拒絕。
⑹ Do Me Something(又叫See What You Made Me Do,譴責幫忙的人在幫倒忙)
3、拯救者轉換成受害者
⑴ I'm Only Trying to Help You(我只是想幫你)例如,一個工作忙碌,從不休假的先生,答應家人周末要他帶他們去渡假三天。但在周四時,一個朋友對他說:「嗨!你答應過我,周末要替我修理屋頂,你忘了嗎?」於是他答應他,星期六去修。 但他忘記他也答應帶家人去渡周末。由此,可看出他將自己陷進一種情境,使周圍的人都感到失望,而他還認為"不管我費了多大的精神去幫助別人,別人從來不會感激我 "。他不了解之所以有這種結果,是因為他自己的行為造成這種局面的。
⑵ Why Don't You…(你為什麼不…)
4、拯救者轉換成迫害者
See How Hard I'm Tried(你看我已經這么努力了)
以上這些游戲的名稱是人為加上去的,主要是在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過程中,游戲發生時的一些典型特徵。大多數人與人之間所玩的Game並沒有特定的名稱。所以當別人沒有要求你的幫助,而你卻想幫助別人時, 就是在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幫助別人是件好事,但去幫助一個實際需要幫助的人,和做一個拯救者的角色是不同的。當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時,你是在漠視別人能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九、面對游戲時怎麼辦
1、Option選擇權:這個技巧加上你對心理游戲的了解,可以有效地幫你處理,使你避免掉入游戲,也可以從游戲的任一階段中跳出來,也能用來「邀請 」別人從游戲中出來,但是無法不準
❹ 有沒有適合中學生學習人際交往時玩的心理游戲
你們這樣試試:把全班每個人的名字都寫到紙上,然後輪流上去抽簽,抽到誰就對著哪個人說一段話,如果全班半數以上的人認為說的話可以,就進行下一個人,雖然有些惡搞,不過可能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