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1112回用300字概括
A. 西遊記11、12回主要內容
1、第十一回
閻王派了判官送唐王直至那超生貴道門後便走了。於是唐太宗還魂後,自服了安神定魄之劑,連進了數次粥湯,心神都得到了恢復,被眾臣扶入寢室。
第二天,唐太宗派劉全給閻王敬送瓜果,待劉全回到人間後終於妻子團聚。唐太宗登朝宣布大赦天下,嚴禁毀僧謗佛。於是眾人推舉唐僧主持水陸大會,太宗同意了眾人的意願派選唐僧主持。
2、第二十回
觀世音菩薩,遵照如來佛的旨意,在長安城訪察取經的善人,她變成了疥癩游僧,以高價變賣袈裟錫杖,引得宰相關注。宰相將菩薩和她的童子帶上大殿告知唐太宗此事。
菩薩告知太宗此袈裟與禪杖的價值,太宗聽了十分高興,想將袈裟與禪杖買下賜給唐僧,菩薩將它們送給了唐太宗。
第二天,唐僧設台講座,觀音上台對唐僧說大乘佛法的妙處,唐僧聽後願去西天,太宗親送他去並封唐僧為「御弟聖僧」,賜號為「三藏」。唐僧向出關而去。
(1)西遊記1112回用300字概括擴展閱讀:
11回、12回出場人物介紹:
1、唐僧
唐僧,也叫唐三藏,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人物,前世為如來二弟子金蟬子,原型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生於今河南洛陽,俗家姓名「陳禕」,法號「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
早在西夏時期的敦煌壁畫,就有唐僧取經故事,唐僧、還有人相似猴的孫悟空手牽白馬。後來不斷演繹,就有了《西遊記》。
2、如來佛祖
如來佛祖是出自於中國明代古典著名神怪小說《西遊記》中的「佛界之主」,法力高深莫測,掌握著無邊佛法和眾佛與菩薩,修為乃六丈金身,貴為群佛之首。
統領眾多佛門弟子,以廣大高等的無量佛法傳教萬佛,曾降伏過大鬧天宮的孫悟空,也曾幫助唐僧師徒四人收伏妖法高強的六耳獼猴和金翅大鵬雕等妖魔鬼怪;最終將取經成功的唐僧師徒全體正式封為座下的佛家弟子。
B. 西遊記第十一和第十二回讀後感200字
《西遊記》第十一到十二回分別為:
第十一回 游地府太宗還魂,故事借太宗的過失,感版通地府種權種名相和功德,描寫了地府的簡要境界。小說這樣安排一是故事需要,二是警示世人,善惡終有報。還魂的條件有二個,一是有陰財,即陰德;二是發願,即用心的學問。……
第十二回 這一回說的是唐太宗要辦一個水陸大會,並讓玄奘主持。這時,觀音帶著徒弟木叉現身了,他們化作兩個疥癲和尚,在街上賣袈裟和錫杖。……
以上供參考。
C. 西遊記第11回第12回概括。500字
1、第十一回還受生唐王遵善果,度孤魂蕭王禹正空門
閻王派了判官送唐王直至那超生貴道門後便走了。於是唐太宗還魂後,自服了安神定魄之劑,連進了數次粥湯,心神都得到了恢復,被眾臣扶入寢室。
第二天,唐太宗派劉全給閻王敬送瓜果,待劉全回到人間後終於妻子團聚。唐太宗登朝宣布大赦天下,嚴禁毀僧謗佛。於是眾人推舉唐僧主持水陸大會,太宗同意了眾人的意願派選唐僧主持。
2、第十二回玄奘秉誠建大會,鳳音顯象化金蟬
觀世音菩薩,遵照如來佛的旨意,在長安城訪察取經的善人,她變成了疥癩游僧,以高價變賣袈裟錫杖,引得宰相關注。宰相將菩薩和她的童子帶上大殿告知唐太宗此事。
菩薩告知太宗此袈裟與禪杖的價值,太宗聽了十分高興,想將袈裟與禪杖買下賜給唐僧,菩薩將它們送給了唐太宗。
第二天,唐僧設台講座,觀音上台對唐僧說大乘佛法的妙處,唐僧聽後願去西天,太宗親送他去並封唐僧為「御弟聖僧」,賜號為「三藏」。唐僧向出關而去。
(3)西遊記1112回用300字概括擴展閱讀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西遊記》的內容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是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
《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所以說《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魔幻現實主義的先驅開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