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六回用現代文概括
㈠ 三國演義第一到第六回的主要內容
《三國演義》第五回是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簡介:
陳宮害怕被曹操殺死內,連夜投奔東郡。曹操來到陳容留,見父親將欲招募義兵。於是曹操發矯詔,馳報各路,曹操因此招募了幾名大將。曹操發檄文後,各鎮諸侯皆起兵接應。劉、關、張三人也跟隨公孫瓚來投曹操,隨即選袁紹為盟主。孫堅遂領本部人馬殺奔汜水關來,董卓派呂布、華雄來守關。華雄出關斬了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孫堅引四將來到關前,小勝董卓軍,後因糧草跟不上而被華雄打敗。華雄領鐵騎來到關下,連斬兩員大將。關羽提刀出寨,不多時便斬華雄而歸。董卓聽之華雄被斬,即令呂布出關。袁紹即令八路諸侯去虎牢關迎敵。呂布威風凜凜,連殺兩員大將,傷一大將。此時劉關張上前,呂布招架不住,帶著殘敗軍卒,逃回了虎牢關。
㈡ 三國演義第六回白話文內容概括
三國演義中寫到因為孫堅在洛陽城中得到了漢朝的傳國玉璽,起了私心後退兵,並因此結怨於袁紹劉表。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公認的結論。陳壽在三國志中雖然如此記載,但裴松之在他的註解中對此表示了有根據的懷疑。陳壽編纂三國志時參考了各國史官的記錄,玉璽一段是從吳人的紀錄中抄來的。裴松之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吳人為了表示自己為正統而杜撰的。把孫堅退兵的原因歸於玉璽不太可信,至少是太片面。然而有一點,雖然三國演義不曾提及卻是白紙黑字為歷代史家所公認的,就是和曹操一樣,孫堅看到諸侯的內訌後心灰意懶。
原來,孫堅在前方奮戰的同時,後方的聯盟已經亂了套。初平二年七月,袁紹聽從了謀士逢紀的策略,兵不血刃地從韓馥手裡奪取了冀州。前後一系列的運作,大體和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相符,只不過沒有殺死公孫越的一段。戰術上堪稱高明,但戰略上呢?董卓劫持小皇帝胡來,如今你這個盟主又帶頭向盟友下黑手,諸侯們這下子都明白了,什麼狗屁聯盟,狗屁盟主!於是這個聯盟徹底破滅,代之而來得則是"關東州郡,務相兼並以自強大",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孫堅攻擊董卓時依附於袁術(提供軍糧)並以豫州為後盾。袁紹袁術兄弟翻臉後(兄弟翻臉似乎是袁家的基因)袁紹另外派人為豫州刺史,引兵攻打豫州,明目張膽地要給孫堅來個釜底抽薪。孫堅聽說後仰天長嘆,淚如雨下:「不是為了匡扶社稷而同舉義兵嗎,如今逆賊董卓屢戰屢敗覆滅在即而他們為什麼胡來!我又能和誰同心盡力!」無可奈何之下,回師先打敗袁紹的豫州刺史。此後孫堅不再有,也沒法再有任何討伐董卓的勁頭。在此一戰中,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作為袁術的部將被派來幫孫堅的忙,卻中流矢而亡。公孫瓚因此遷怒於袁紹,兩家結怨。
從此後,各地諸侯之間是真正的混戰。勢力最大的袁家也分裂成兩派,袁紹袁術哥倆勢如水火。袁紹是長子,但卻是庶出,小老婆生的;袁術則是嫡出,哥倆都有看不起對方的理由。袁術看到天下的豪傑仰慕袁家的名聲,卻大多投靠了袁紹後大為吃醋,鼓動公孫瓚進攻袁紹,又派孫堅進攻和袁紹關系密切的劉表。劉表的將領黃祖哪裡是孫堅的對手?然而,孫堅大勝之餘樂極生悲,追擊中反而一不小心被射死了。界橋一戰,原來頗占優勢的公孫瓚又被袁紹打敗,袁術氣得兩眼發直也毫無辦法,從此再也不能把劉表袁紹怎麼樣。,
這個討伐董卓的聯盟亂成一鍋粥,名亡實亡的時候,長安那邊卻傳來了好消息,董卓死了!
董卓離開洛陽後,並沒有立即前往長安,而是抵抗了一番孫堅的進攻,直到初平二年四月才親赴長安。董卓不在的一段時間(大約一年)長安的朝政由司徒王允主持。王允為人不漏鋒芒,處事得體,雖然暗中為東漢的朝廷考慮表面上對董太師卻相當恭敬,因此深得信任。董卓到長安後把他在洛陽的那一套倒行逆施完整到了長安,又大搞裙帶關系任人唯親。在洛陽時,他還能裝模作樣地禮賢下士,自己的親屬也沒有人擔任要職。大概諸侯的反叛讓他覺得別人都無法信任了吧,就把自己的弟弟侄子安插在要害官職上。自己的車駕服飾有如天子,也不上朝,把大小公卿都叫到自己府上「上朝」。又建造了鶥塢,高厚都有七丈,並且在裡面儲存了足夠三十年吃的糧食,號稱:「若不能雄據天下,就躲到裡面去養老。」嘿嘿,作三十年縮頭烏龜的打算都有了,還談什麼雄據天下?
㈢ 三國演義第六回概括100字
三英戰呂布之後,董卓深感不安,害怕山東群雄攻入當時的都城洛陽,於是火燒洛陽,逼迫獻帝移駕長安。天下震動,民不聊生。曹操勸討逆盟主袁紹率眾追殺董卓,袁紹猶豫不聽,各路諸侯也觀望不動。
曹操乃自率其部下追殺董卓,與董卓大將徐榮大戰於滎陽,曹操大敗。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偶得傳國玉璽,於是退出聯盟,企圖回歸江東以圖霸業。十八路諸侯互相猜忌,作鳥獸散。袁紹得知後孫堅已得玉璽後,派人游說劉表於半路截殺了孫堅,江東與荊州結下殺父大仇。
(3)三國演義第六回用現代文概括擴展閱讀
刺殺董卓
刺殺董卓確有其事,但刺客不是曹操,也與王允無關,而是一個名叫伍孚(瓊)的人。羅貫中及其以後的修撰者們運用了「移花接木」之術,把這一史實嫁接在了曹操和王允身上,從而引出了「美人計」、
「連環計」,使故事演繹的更加豐富多彩。假如真的有曹操行刺,假如行刺成功,那麼貂蟬的故事就會被淹沒,所以曹操刺殺董卓只是一個嫁接的傳奇。
㈣ 《三國演義》一至六回內容概括
1、《三國演義》第一回概括
東漢末年,張角發動黃巾起義,官軍聞風喪膽。為抵抗黃巾,幽州太守劉焉出榜招兵。當時,劉備、關羽、張飛都去看那招兵榜文。
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為國出力之心,所以一見如故,被張飛拉到自家莊後的桃園飲酒。最後三人對天盟誓,結拜為弟兄。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4、《三國演義》第四回概括
外戚與宦官爭權,互相攻殺。漢靈帝死,少帝繼位,為外戚大將軍何進所制。十常侍誘殺何進,袁紹等領兵誅殺宦官,西涼刺史董卓趁機進兵京師、驅逐袁紹、滅丁原、收呂布、廢少帝立獻帝,專權朝野,自封相國,獨掌大權。
5《三國演義》第五回概括
呂布原為丁原義子,為人勇猛。董卓想要除去丁原,但害怕呂布,便派李肅帶著赤兔馬和黃金、珠寶前去勸降。呂布見利忘義,在夜裡提刀到丁原帳中,殺之,砍下他的首級,投了董卓,並拜董卓為義父。董卓賜之金子,封他為都亭侯。
6、《三國演義》第六回概括
董卓欺主弄權,曹操借王允七星寶刀進府行刺,恰遇董卓叫呂布去挑好馬賜給曹操。呂布去後,董卓因不耐久坐而側卧,曹操正要行刺,卻被董卓在鏡子里看見。這時呂布已牽馬回來,曹操跪下謊稱獻刀給董卓,並借口試馬,等董卓醒悟過來,曹操已經去了洛陽。
(4)三國演義第六回用現代文概括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動亂年代,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經過多年戰亂,最終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也在思考,並希望通過「正三綱、謹五常」來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
參考資料:網路-三國演義
㈤ 《三國演義》第六回現代文內容概括
《三國演義》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凶 匿玉璽孫堅背約
三人來到城下,遇到阻止,不得不後退。大臣們對劉關張的態度有改變。孫堅和程普、黃蓋去質問袁術為什麼不給足夠的糧草。原來袁術聽信小人的讒言,袁術知道錯了,把小人殺了。這時,有人報給孫堅,董卓派自己的愛將李傕去孫堅那裡說親,被孫堅大罵。
董卓見部隊節節敗退。於是,董卓准備把軍隊與皇帝一起離開洛陽去長安。離開洛陽時,他們還殺人放火、搶人搶錢,連陵墓里東西都不放過。八路諸侯攻進了洛陽,曹操想乘勢追趕,但袁紹不肯。曹操就獨自上路,果然不出所料,曹軍大敗。
卻說孫堅他們在殿里住下,半晚,孫堅在一口井裡有五色光,撈出了一塊傳國玉璽,程普說:「今日授主公,必有九分登皇位的意思。」孫堅聽了大喜,並叫手下人保密,但還是被小人告密。第二天,孫堅找借口離開袁紹,但被袁紹說出這事,孫堅不承認,並慌忙逃跑。袁紹知後,大怒,令劉表在半路截住孫堅。劉表質問孫堅玉璽的事,孫堅還是不承認。於是,兩方打起來了。雖然孫堅走脫了,但也損失了不少人馬。從此,他們便結下了仇恨。
眾諸侯見袁紹經過了玉璽這事後,懷著異心,於是就各走各的路。
㈥ 三國演義第六回的主要內容
《三國演義》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凶匿玉璽孫堅背約
董卓與十八專路諸侯交戰失利屬,用李儒之計,將漢獻帝劫往長安。李傕(jué)、郭汜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遷往長安,死者不可勝數。卓臨行教人放火燒居民房屋,掘陵墓墳冢。
聯軍先鋒孫堅率先沖入洛陽,撲滅宮中余火,設軍帳於建章殿上。其軍士在殿南一井中撈起一具女屍,項下帶一錦囊,內裝一枚玉璽,上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孫堅心動,認為是自己要當皇上的徵兆,乃託疾歸江東。
不想軍中有人向袁紹告密,孫堅袁紹二人就此翻臉,孫堅拔寨離洛陽而去。袁紹寫了一封信,派人連夜趕往荊州,要劉表截住孫堅,奪取玉璽,聯軍從此分裂。曹操領兵討董卓,被呂布打敗後埋怨袁紹,投揚州去。公孫瓚與劉關張亦離袁而去,袁自投關東。
荊州刺史劉表截孫堅討玉璽,兩軍大戰,傷亡慘重,孫堅與劉表結仇。
【拓展資料】
《三國演義》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㈦ 三國演義第四到六回主要內容概括,150字左右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卓孟德獻刀
董卓廢少帝立陳留王為獻帝(九歲),強迫蔡邕為侍中。少帝作怨詩,李儒奉卓命以鴆酒毒害之。董卓攝君害民。曹操持王允之寶刀刺卓,不成,騎卓所賜之馬而逃。被中牟縣令陳宮抓住,棄官同逃。八路諸侯戰呂布而敗,劉關張戰呂布,呂布逃至虎牢關上。操因多疑而殺呂後奢全家。並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視操卓為一路人。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操到陳留招天下士,立袁紹為盟主,討卓。公孫瓚薦玄德、關、張。呂布部將華雄連斬數將,關公出斬華雄,曹操撫慰,袁術歧視。八路諸侯戰呂布而敗,劉關張戰呂布,呂布逃至虎牢關上。
●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凶 匿玉璽孫堅背約
董卓聽李儒計要從洛陽遷都長安,董卓說:「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 」 李[]、郭汜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往長安,死者不可勝數。又縱軍士淫人妻女,奪人糧食;啼哭之聲,震動天地。卓臨行,教人放火燒居民房屋。 孫堅飛奔洛陽救火,於井中得玉璽,離袁紹而去江東。曹操領兵討董卓,被呂布打敗後埋怨袁紹「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投揚州去。,公孫瓚與劉、關、張、亦離袁而去,袁自投關東。
荊州刺史劉表截孫堅討玉璽。
㈧ 三國演義第六回主要內容
《三國演義》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凶匿玉璽孫堅背約
董卓與十八路諸侯交戰失利,用李內儒之計,將漢獻容帝劫往長安。李傕(jué)、郭汜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遷往長安,死者不可勝數。卓臨行教人放火燒居民房屋,掘陵墓墳冢。
聯軍先鋒孫堅率先沖入洛陽,撲滅宮中余火,設軍帳於建章殿上。其軍士在殿南一井中撈起一具女屍,項下帶一錦囊,內裝一枚玉璽,上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孫堅心動,認為是自己要當皇上的徵兆,乃託疾歸江東。
不想軍中有人向袁紹告密,孫堅袁紹二人就此翻臉,孫堅拔寨離洛陽而去。袁紹寫了一封信,派人連夜趕往荊州,要劉表截住孫堅,奪取玉璽,聯軍從此分裂。曹操領兵討董卓,被呂布打敗後埋怨袁紹,投揚州去。公孫瓚與劉關張亦離袁而去,袁自投關東。
荊州刺史劉表截孫堅討玉璽,兩軍大戰,傷亡慘重,孫堅與劉表結仇。
【拓展資料】
《三國演義》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㈨ 三國演義 第六回概括,300字。。。白話文。具體一點
三英戰呂布之後,董卓深感不安,害怕山東群雄攻入當時的都城洛陽,於是火燒洛陽專,逼迫獻帝移駕屬長安。天下震動,民不聊生。
曹操勸討逆盟主袁紹率眾追殺董卓,袁紹猶豫不聽,各路諸侯也觀望不動。曹操乃自率其部下追殺董卓,與董卓大將徐榮大戰於滎陽,曹操大敗。
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偶得傳國玉璽,於是退出聯盟,企圖回歸江東以圖霸業。十八路諸侯互相猜忌,作鳥獸散。袁紹得知後孫堅已得玉璽後,派人游說劉表於半路截殺了孫堅,江東與荊州結下殺父大仇。
㈩ 三國演義第六回的主要內容50字以內
三國演義第六回:董卓為使皇帝和大臣及百姓遷都就從火將洛陽焚燒其中金雀是當時標志版建築物焚燒以示遷都權決心。而孫堅本來同各路諸侯來討伐董卓。商定共同輔佐漢室正統。董卓走時焚城他就入城救火。在宮殿一哭井旁偶的玉璽他便藏匿玉璽希望自己以後稱帝。所以就背起了原來的協定。
(10)三國演義第六回用現代文概括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