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粒子群水處理機組
⑴ 有關現代高科技的資料
1,三維立體列印機
三維立體列印機採用層層堆積的方式分層製作出三維模型,其運行過程類似於傳統列印機,只不過傳統列印機是把墨水列印到紙質上形成二維的平面圖紙,而三維列印機是把液態光敏樹脂材料、熔融的塑料絲、石膏粉等材料通過噴射粘結劑或擠出等方式實現層層堆積疊加形成三維實體。
2,克隆技術
克隆利用生物技術由無性生殖產生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組織後代的過程。科學家把人工遺傳操作動物繁殖的過程叫克隆,這門生物技術叫克隆技術,含義是無性繁殖。克隆技術在現代生物學中被稱為「生物放大技術」。
3,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
4,激光技術
由於激光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單色性好等特點而得到廣泛應用。激光加工是激光應用最有發展前途的領域之一,現在已開發出20多種激光加工技術。
5,輻射技術
在高分子材料領域,輻射技術已用於聚烯烴的輻射交聯,不飽和聚酯類樹脂的輻射固化,橡膠的輻射硫化,聚合物輻射降解以及輻射接枝改性等,已有不少產品實現工業化生產。
⑵ 我國經濟與科技發展成就
經濟成就: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6.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7.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8.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科技成就:
高能物理方面建立了自己的高能物理研究基地,有了最適合粲粒子物理能區工作的正負電子對撞機,在海拔5500米的甘巴拉山裝置了超高能乳膠室,獲得了反西格馬負超子的發現、粒子物理的層子模型和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律以及濤子質量的標定等成就。
在核物理方面,建成了1.5米重離子加速器,開展了低能重離子核物理研究,首次合成超鈾元素鐦等。此外還建造了1.5兆電子伏直線感應加速器、同步輻射裝置、同位素分離器、受控核聚變裝置和掃描隧道顯微鏡等科學研究設備以及大口徑反光望遠鏡、太陽磁場望遠鏡、13.7毫米波射電望遠鏡、氫原子鍾等天文儀器。
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如數理領域的哥德巴赫猜想、有限元法的標准演算法、數學定理的機器證明、微分動力系統穩定性、分子軌道圖形理論方法、暖雲降水理論、地球內核旋轉稍快的發現,生命科學領域的牛胰島素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合成、胰島素三維結構與功能關系的研究、蛋白質功能基因的修飾、水稻基因物理圖譜,還有彗星和小行星的發現、准晶體的發現、澄江化石群等古動植物化石的發現,在生物固氮和光合作用研究、東亞大氣環流研究、古氣候和古新星研究、黃河探源、雅魯藏布江探險以及南極和北極的考察等方面都有眾多收獲。
掌握了製造原子彈、氫彈 、核發電和核輻射等核技術以及發射遠程運載火箭、各種用途的人造地球衛星乃至宇宙飛船的技術,製造的電子計算機有10億次巨型機、千萬次向量機。數百萬次超小型機以及曙光1號和曙光1000等高性能並行機,發展了時態邏輯語言、漢字語言信息處理系統、漢語語文轉換系統等軟體系統,研製了中文智能介面和高密度信息貯存裝置,在量子計算和量子通訊方面也有了量子避錯原理和量子隱形態實驗可喜的進展。
在激光技術方面我們研製出「神光」等高功率的激光裝置、半導體量子陷阱激光器、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和1.35微米半導體激光器等激光系統並掌握了高速光導纖維通信技術。獨創的雙離子束外延機、3微米集成電路工藝的突破以及核工業機器人、六維機器人、爬壁機器人等多種機器人的製造和6000米水下機器人探海實驗成功,代表了我們在精密製造方面的進步。
在生物技術方面,玉米和大豆的固氮、抗蟲棉花、基因工程疫苗、試管嬰兒和試管羊、人類基因在植物中的表達和高等動物克隆等生物技術成績斐然。材料科學方面,高溫超導體材料和納米材料、高性能固體推進料、非線性晶體和激光晶體等的研究都取得可喜成就。
在技術科學方面還有復式燃燒理論、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冷壓狀態方程、齒輪動態整體誤差理論、非線性系統的最優控制等有影響的理論成果。
工程方面的進步突出地表現在大型設備的製造能力上,中國已能製造12.5萬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組、17.5萬千瓦低水頭發電機組、50萬千瓦高壓輸變電設備、200噸級電渣重熔爐、1.5萬噸滌綸拉絲設備、24萬噸尿素生產、30萬噸合成氨設備、1000萬噸級露天采礦設備 。
武漢和南京的長江大橋、長江葛洲壩和黃河小浪底兩大水利樞紐以及正在興建的三峽工程代表了橋梁和水壩的建設能力,萬噸級巨輪、運7客機、高速公路建設和火車提速表現了交通運輸方面的進展。
大慶油田的成功開發充分顯示了中國自力更生方針的力量,噴氣紡紗、合成橡膠表現了吸收和創新技術的能力。
農業進步的科學技術的貢獻已經達到35%,在良種推廣和耕作制度的改革方面進展巨大。秈型雜交水稻、魯棉1號棉花、鐵豐1號和東農36號大豆和小麥等良種的推廣對農作物增產起了巨大的作用,51年來農作物品種更換了四、五次,每次都增產20%~30%,主要作物良種覆蓋率已達80%,造林成活率提高20%,復種指數提高了25%。
在醫葯衛生領域,顯微外科和癌症早期診斷顯示了醫療技術的進步,基因工程多肽葯物、向導葯物和抗體工程等都有了可喜的進展,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已取代血源性疫苗投放市場,在中醫葯方面也有針刺麻醉和洋金花麻醉葯以及抗瘧疾青蒿素葯物的成績,在計劃生育和人口理論方面的成功令世界矚目
⑶ 對於櫃式空氣處理機組的了解真的不多,誰能簡單介紹下和其特點可能平時接觸過但不知其名。
空氣處理機組 (Air handling unit,AHU): 空氣處理機組(AHU)是一種集中式空氣處理系統,它起源於設備版集中設置,通過風管分配加權熱空氣的強制式熱風採暖和通風系統。基本的集中式系統是一種全空氣單區域系統,一般包括風機、加熱器、冷卻器以及過濾器各組件。這里所說的AHU,指的是一次回風系統,其基本工作過程是:室外來的新風與室內的一部分回風混合後,經過濾器濾掉空氣中的粉塵、煙塵、黑煙和有機粒子等有害物質。---網路
⑷ 求自來水廠凈水過程,要各步驟分明,化學式、離子方程式完全
DH高效污水凈化器的原理
DH高效污水凈化器是將物理、化學反應有機融合在一起,集成了直流混凝、臨界絮凝、離心分離、動態過濾及污泥濃縮沉澱技術,短時間內(25~30min)在同一罐體中完成廢水快速多級凈化的一體化組合設備。該設備SS去除率高達99.9%,COD去除率達到40%~70%。凈化器為鋼制罐體,上中部為圓柱體,下部為錐體,自下而上分別為污泥濃縮區、混凝區、離心分離區、動態過濾區、清水區。
直流混凝和臨界絮凝技術取代了混凝反應池,在泵前及泵後投加絮凝和助凝葯劑,利用泵、管道、水流完成葯劑的水解、混合、壓縮雙電層,吸附中和作用後高速沿切線方向進入罐體快速完成吸附架橋,絮凝形成礬花。
離心分離是利用廢水沿切線方向進入罐體產生高速旋流、產生離心力,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廢水中形成的懸浮顆粒及礬花被甩向器壁,並隨下旋流及自身重力作用沿罐內壁下滑至錐形污泥濃縮區,廢水向下作螺旋運動到一定程度後向中心靠攏,又形成向上的旋流,這股旋流水質較清,流向設置在上層動態過濾區。在離心分離區一般粒徑大於20μm的懸浮顆粒(礬花)被固液分離至污泥濃縮區。廢水經離心分離進入動態過濾區再次完成吸附作用,過濾區採用表面吸附的懸浮濾料,表面積大、吸附能力強,可截留5μm以上的粒徑的懸浮物。在動態狀態下過濾,因此濾料不易堵塞,吸附的顆粒物易脫落又下沉至離心分離區,因此濾料反洗周期長(0.5~1個月反沖洗一次)。廢水經多級固液分離及凈化後排出。
離心分離和過濾脫落的懸浮顆粒在離心力及重力的作用下進入污泥濃縮區,污泥在錐形泥斗區中上部經聚合力的作用下,顆粒群體結合成一整體,各自保持相對不變位置共同下沉,在泥斗區中下部SS很高,顆粒間將縫隙中液體擠出界面,固體顆粒被濃縮壓密後從錐體底部排出,一般污泥含水率≤90%(排污量只有傳統工藝的1/6)。
3 DH高效污水凈化器典型應用工藝及特點
對於國華北京熱電分公司、貴州納雍二電廠、大唐國際托克托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北京京豐燃氣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等廠的灰渣水改造和新建項目,根據電廠原有設施和現場條件,採用的工藝略有不同。但基本的工藝系統是一致的。下面以貴州納雍二電廠4×300MW機組灰渣水處理工程為例,說明新技術的典型工藝系統(見圖1)。
絮凝劑加葯 助凝劑加葯 反沖洗
計量泵 計量泵 泵
撈渣機溢流水 機組排水槽 ○泵 混凝混合器 高效凈化器 冷卻塔 清水池 ○泵 回用
鼓風曝氣 污泥池 ○泵 撈渣機
電廠氣源
圖1 工 藝 流 程
灰渣水處理系統選用3套DH-CSQ-200型高效(旋流)污水凈化器(處理水量為每台200m3/h),為保證在事故或檢修狀況下不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行,1套作為備用設備。撈渣機溢流水自流進排水槽(原有設施),排水槽用作調節池,調節池污水經渣漿泵提升,在泵後管道上設置混凝混合器,在混凝混合器前後分別投加絮凝劑、助凝劑,在管道中完成直流混凝反應,然後進入高效(旋流)污水凈化器中,經離心分離、重力分離、動態把關過濾及污泥濃縮等過程,從凈化器頂部排出經處理後的清水自流進入冷卻塔,經冷卻後水溫度在30~35℃以下,然後進入到清水池,再經回用水泵送回,用於爐膛密封及撈渣機鏈條冷卻。灰水處理產生的濃渣則進入污泥池,再用污泥泵打回撈渣機循環處理。
結合上述工藝流程和其他電廠設計、運行情況,該工藝具有以下特點:
(1)工藝流程短,故障率低,運行穩定可靠。
(2)處理能力強,效率高。設備處理負荷可達SS≤30000mg/L,最高可達≤90000mg/L;廢水的設備停留時間≤30min。
(3)設備佔地面積小:處理量為200m3/h的單台設備,直徑僅為3.6m;無須配備預沉池,污水調節池、污泥池和清水池,可按普通過渡水池設計以節省佔地面積。
(4)處理後的出水水質好SS=5~50mg/L,防止了冷卻塔和水封槽集灰,並可回用於爐膛密封。
(5)採用PLC控制,並和電廠輔控網連接,自動化程度高,工人勞動強度低。
(6)調節池和污泥池採用鼓風曝氣,無須人工清池。
(7)採用冷卻塔替代板式換熱器,降低了工程造價,而且不需要大量循環冷卻水。
(8)設備排污量少,污泥濃度高(SS>230000mg/L),含水率低,可以根據情況採用以下幾種處理方法:a.用壓濾機壓成泥餅外運;b.採用撈渣機系統的可以將污泥排至撈渣機或渣倉;c.採用脫水倉系統的可以將污泥打回脫水倉。
(9) 若採用不帶過濾層的凈化設備,出水可達到≤150mg/L,設備本體可以免維護,減少維護工作量。
(10) 在對王灘電廠含大量浮灰和漂珠的高濃度沖灰渣水進行為期9天設備小試試驗中,絕大多數的浮灰和漂珠被絮凝沉澱下來;少數漂珠可從設備的漂珠排放口定期排出。
(11) 設備運行只需一次提升,節省配套設備,節省電耗。
⑸ 有關於水處理 反滲透方面好的學習資料嗎 拜求
1、現在這樣來的書籍已經很源多了,不知道你可不可以去圖書館借書,如果可以的話,那應該有很多的,如 工業純水制備技術、設備及應用,很多的。
2、如果想搞設計,開始還要先去實踐一下比較好,對以後的設計有很大幫助。
3、如果借書不方便,現在網路這么方便,可以經常逛逛論壇,水世界 網易環保論壇
⑹ 軟化水處理設備是做什麼用的,一般與什麼機組公用
軟化設備科用於鍋爐補給水,因為自來水中含有鈣鎂離子,能產生水銹降低鍋內爐的傳熱效率,使用軟化設備容能充分的去除水中的離子,對鍋爐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同時還可以做為反滲透設備的前級。軟化設備採用的方法一般是離子交換法。
⑺ 空氣處理機組在中央空調里是起什麼作用的
空氣處理機組在中央空調里作用如下:
⑻ 求助《機械設計與製造》雜志今年8月份期刊的封面與目錄圖片或是PDF文件,急用!謝謝! 急 急!
1
基於逆向工程技術的義耳贗復體設計唐斯揚;李彥生;1-2
2
三次均勻有理B樣條曲線插補演算法的研究陳偉華;張鐵;3-5
3
半掛車牽引座鞍體的有限元模態分析陳秀梧;何仁;5-7
4
基於嵌入式WEB多功能家用機器人控制系統的設計孫進華;蔣梁中;8-10
5
基於AutoCADVBA的直線度和圓度誤差評定軟體的設計李軍;李蘇紅;11-12
6
基於曲率的二維彎曲回彈補償計算方法朱寅;陳振教;阮鋒;周馳;廖娟;13-14
7
SLM激光快速成型設備的設計與開發陳光霞;曾曉雁;15-16
8
基於Pro/E的多頭ZA蝸桿的全參數化設計孫劍萍;湯兆平;17-18
9
散亂點雲的拓撲結構重建演算法的研究倪敏敏;何雪明;薛瑩;鄧楊;19-21
10
鼓風機葉輪過盈配合的有限元數值模擬陳啟明;黃文俊;胡四兵;王鵬亮;於躍平;21-23
11
裝載機側置式油箱的有限元分析與改進設計王虎奇;何海釗;盧海燕;24-25
12
圓柱滾子軸承內圈在冷輾擴有限元分析中毛坯形狀及尺寸的確定閆素倩;楊伯原;張洛平;26-27
13
R型變壓器鐵芯裁剪曲線演算法研究歐陽玉平;郭帥;戴樂寅;28-29
14
齒輪的參數化設計與三維建模的方法研究何幸保;高英武;湯楚宙;羅軍;30-32
15
單缸柴油機噴油系統的模擬計算與試驗研究徐振偉;尹必峰;劉勝吉;李菁;張新;程用科;32-34
16
頂驅動力水龍頭有限元分析與結構優化邱亞玲;賀敏;王維;楊德勝;莫麗;35-37
17
打結器試驗台的設計布庫;萬其號;李岩;黃偉;37-39
18
剪刃側隙對飛剪剪切斷面質量影響的有限元分析王勇勤;吳沙;嚴興春;趙才華;40-41
19
基於葉素-動量理論及有限元方法的風力機葉片載荷分析和強度計算趙峰;段巍;42-44
20
基於原型的義肢機構的創新設計周萬春;周銅;王棟;45-46
21
一種小線段的非對稱S曲線速度規劃與前瞻演算法陳光勝;梅雪松;47-49
22
ITER內饋線支承系統的結構設計與分析傅麗瑩;許賢良;宋雲濤;陳永華;50-52
23
高精度超聲波輔助珩齒裝置設計張秀親;王時英;呂明;53-55
24
襯套離散化建模方法在汽車懸架模擬分析中的應用柳楊;55-57
25
基於VC++的STEP-NC程序生成器研究及實現陳偉雄;姚錫凡;58-60
26
神經網路在冷剪機曲軸優化中的應用梁偉;王傑;王玫;60-62
27
噴炬新模型在平面噴塗軌跡優化中的應用研究龔俊;陸保印;曾勇;63-65
28
新技術在滾切剪機設計中的應用楚志兵;董軍;黃慶學;66-68
29
基於NX的復合機床後處理器開發與應用夏愛宏;戈迎喜;69-70
30
微孔砂輪射流沖擊內外冷卻技術在鈦合金磨削中的應用研究陳曉梅;張德明;靖崇龍;許建偉;周久兵;竇智宇;李志春;71-73
31
混沌粒子群演算法在電液伺服閥優化設計中的應用田婷;賀利樂;74-76
32
復雜曲面零件在線檢測系統的開發與應用鄧海祥;諸進才;何超傑;76-78
33
三相分離器設計及其應用蔡金龍;韓永嘉;張鵬宇;鄭志;79-81
34
基於灰色關聯理論的作業車間調度中的應用研究孫華;戴躍洪;81-82
35
一種新型工業電加熱器的開發與應用華同曙;丁建寧;譚克;李錦春;83-84
36
基於鍵合圖的多能域耦合系統自動化建模與模擬王中雙;劉德剛;85-87
37
三元催化器的消聲特性研究張兆合;張浩;88-90
38
渦輪增壓器用電液比例閥電磁鐵的研究張宜華;屈盛官;宋現鋒;李小強;夏偉;91-93
39
空氣主動懸架自適應Fuzzy-PID控制研究陳立付;潘公宇;張慶慶;94-96
40
微矩形溝槽熱管傳熱極限模型和實驗研究練彬;歐元賢;97-99
41
點火線圈骨架導線接觸片彎曲設備研製周潘偉;談士力;周濤;100-102
42
一種新型的多足仿生機器人的機構設計與研究臧紅彬;103-105
43
縱向拼焊板V形自由彎曲及回彈模擬研究齊麥順;105-107
44
基於COSMOSWORKS的固定球閥密封比壓的分析研究郝劉峰;彭龑;秦立林;108-110
45
基於UG平台的離心泵葉片的三維幾何建模及優化王宏偉;余學軍;劉小兵;張惟斌;110-111
46
汽車前軸制坯輥鍛工藝分析與三維數值模擬李如雄;王金鋁;112-114
47
基於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機械製造工藝方案選擇時高偉;王優強;孫文麗;114-115
48
基於ANSYS的軸向磁化磁環位置特性的研究賈東方;汪希平;李文鵬;田豐;錢婧;116-118
49
強化傳熱微溝槽圓管壓扁變形過程研究鄧大祥;118-120
50
端面法磨削玻璃時減振技術研究李晉;程全;武良臣;121-123
51
Ni-P-MoS_2化學復合鍍層的制備及自潤滑性能研究曹劍;123-125
52
基於IMAGEWARE風扇葉反求與快速原型製作王小軍;126-127
53
不同工質溝槽式微熱管傳熱性能實驗研究何中堅;周宏甫;128-130
54
基於組件元的機電產品多領域集成方法研究雷春麗;芮執元;131-133
55
溝槽式微熱管彎曲變形特性研究陳偉彬;133-135
56
異形瓶分件供送變螺距螺桿的三維實體建模李軍霞;史榮;姚雲峰;高靜娜;136-138
57
逆向工程實體模型重建技術研究慈瑞梅;139-141
58
乾式串聯鐵心電抗器振動雜訊控制研究劉旺玉;李靜;張勇;朱江;141-143
59
多功能制孔執行器的研製羅和平;劉春時;李焱;林劍鋒;閆海;張傳思;144-146
60
基於電磁力反饋的浮力測量系統研製任豐蘭;邵家雲;146-147
61
汽輪機低壓缸漏汽的原因分析與研究肖增弘;孟召君;王雷;王中利;148-150
62
風場風速特性的研究張舜德;高文元;王現青;褚金;150-151
63
基於MRDS的工業機器人模擬研究王宏;張東來;李兵;152-154
64
基於OpenGL的噴塗機器人噴槍軌跡優化模擬胡裕淵;趙德安;姬偉;李發忠;155-156
65
XK714G數控銑床經濟切削狀態下零件尺寸精度試驗研究姜志宏;張曉莉;157-158
66
雙足移動型爬壁機器人吸盤力學性能研究毛志偉;楊志斌;周少玲;張華;鄭國雲;159-161
67
移動焊接機器人滑模控制研究王武;趙正印;葛瑜;162-163
68
基於蟻群演算法路徑規劃的收斂性分析劉軍;劉廣瑞;164-165
69
基於冷鐓機理的綠色切削技術的研究朱紅萍;李莉敏;陳沈融;阮和根;166-167
70
開放式機器人解釋器的研究王浩;謝存禧;167-168
71
基於反演的機器人滑模變結構控制研究薛小峰;高陽;田志祥;169-170
72
基於EMC2的並聯運動機床的控制系統設計與模擬李濱城;楊丹;顧金鳳;171-172
73
移動機器人的准滑模控制研究高陽;薛小峰;田志祥;173-175
74
基於單因素實驗的鈦合金砂帶磨削砂帶壽命研究及分析肖貴堅;黃雲;黃智;劉瑞傑;175-177
75
一類新型全解耦三平移並聯機器人機構的構型設計石志新;葉梅燕;178-180
76
基於SolidWorks的巡線機器人機械本體設計及越障運動模擬余曉鑫;田聯房;王孝洪;毛宗源;賈宇輝;180-182
77
基於單片機控制小型開放式數控平台設計葉健敏;高志;胡秀亮;王濤;183-184
78
慢走絲電火花線切割加工精度影響因素的研究馮巧波;周佳駿;185-186
79
超聲內圓磨削系統新型振子的模擬和實驗研究殷振;李華;李艷;謝鷗;187-189
80
面向SolidEdge的參數化標准件圖庫開發方法王小虎;殷國富;徐雷;190-192
81
PEMFC系統數據採集性能研究李宗濤;劉小康;袁偉;潘敏強;193-195
82
高速列車輪軸過盈配合性能分析盧萍;崔大賓;王寧;196-198
83
鋁型材擠壓成形過程金屬流動狀態的數值模擬王堯;周照耀;潘健怡;劉亮;吳苑標;198-200
84
立式加工中心立柱結構動態分析與優選劉江;唐傳軍;張旦旦;201-202
85
貨車保險杠低速碰撞性能模擬張立;錢立軍;吳陽年;203-204
86
基於ANSYS滾動直線導軌副鋼球製造誤差的研究孫俊蘭;姜大志;205-206
87
基於模糊控制的風力發電機組低風速時最大風能追蹤控制模擬研究楊曉紅;葛海濤;207-209
88
U型立體倉庫系統的排隊論模型建立及系統作業參數分析董皓;康會峰;趙春艷;杜亞江;蔣兆遠;210-212
89
伺服曲柄壓力機的剛性連接分析趙婷婷;賈明全;212-213
90
汽車前懸架總成的耐久性模擬研究王成龍;周震華;214-216
91
基於整體應力分析的定模板疲勞強度校核周雄新;歐笛聲;216-217
92
用接觸法模擬盲孔螺栓的聯接作用夏衛明;嵇寬斌;218-220
93
大展弦比機翼結構拓撲優化研究劉洋;王富生;岳珠峰;220-222
94
基於FEM的超聲電機設計研究陳興洲;223-225
95
5BF-3型水果分級機動力學分析周曉蓉;黎培輝;楊堅;225-226
96
飛機柔性夾具的應用與研究吳燦雲;王新鄉;胡國清;唐實;范柄林;萬世明;孫根娣;崔雅文;燕繼明;劉明華;227-229
97
連接板多工位級進模設計賀平;陶麗君;劉占軍;王哲峰;230-231
98
可重構多功能沖壓模具虛擬裝配及工作過程模擬郭玉琴;辛賀義;231-233
99
沖壓模架參數化系統的設計研究辛舟;曹蘭蘭;234-235
100
短間距正反拉伸工藝及模具改進王立志;趙宇;羅錫;邢記星;236-237
101
基於3DSMAX和VIRTOOLS技術的夾具虛擬裝配系統研究范孝良;李玉珍;茅興飛;237-239
102
特殊形狀沖壓連接的模具設計王江濤;申明倩;240-242
103
模具數控加工切削參數優化方案模糊綜合評價龔肖新;芮延年;242-244
104
基於Pro/E的工業用低速齒輪三維模具設計董渠;王傳洋;245-246
105
基於PLM的部隊車輛管理信息系統研發李英林;汪永超;劉勇;余顯芳;金軒;247-249
106
面向協同設計的產品信息模型研究許琦;250-251
107
混流生產車間布局研究王進;樊樹海;252-253
108
基於Solidworks轎車門窗升降機鉚壓平台設計陳華;254-255
109
基於零件族的定製產品自動裝配技術研究史俊友;付玲;孫一鑌;劉軍科;256-258
110
基於AutoMod模擬平台的有色金屬立體倉儲存放系統模擬分析蔣兆遠;康會峰;黃新春;258-260
111
基於影像測量技術的工件主動尋位問題研究王慶霞;李蓓智;261-263
112
太陽能光伏發電二軸跟蹤機構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陳建彬;沈惠平;丁磊;危鳳江;264-266
113
復雜網路在製造業中的應用分析諶炎輝;趙輝煌;陳岳坪;胡義華;267-268
114
北京祥升行:光碟印刷刻錄機使增值服務變盈利項目269
⑼ 離子交換樹脂在水處理方面有哪些優勢
離子交換樹來脂在水處理自應用中的優點:
1、工業超純水處理工藝,是目前工業用超純水的制備上應用最多的一種工藝之一。
2、食品工業離子交換樹脂可用於製糖、味精、酒的精製、生物製品等工業裝置上。
3、制葯工業離子交換樹脂對發展新一代的抗菌素及對原有抗菌素的質量改良具有重要作用。鏈黴素的開發成功即是突出的例子。
4、合成化學和石油化學工業在有機合成中常用酸和鹼作催化劑進行酯化、水解、酯交換、水合等反應。
5、電鍍廢液中的金屬離子,回收電影製片廢液里的有用物質等。
6、濕法冶金及其他離子交換樹脂可以從貧鈾礦里分離、濃縮、提純鈾及提取稀土元素和貴金屬。
⑽ 需要哪種水處理設備
以下是使用水處理設備比較大的情況:
1、電廠鍋爐用水需要處理;
2、化工廠污水需要處理;
3、市政、醫院等污水需要處理;
4、醫葯製造需要純水處理設備;
5、冶金企業需要水處理設備
如果你是做工業水處理設備銷售的,需要跟如下企業打交道:
1、政府環保部門;2、市政(污水處理);3、大型設計院總包工程公司;4、電廠;5、化工企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