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中的溶解氧量
① 污水處理廠出水溶解氧一般為多少
出水溶解氧一般大於等於2mg/L。污水處理按照處理程度來分可分為一級處理、二級處理和三級處理:
1、一級處理主要是去除污水中呈懸浮狀態的固體物質,常用物理法。一級處理後的廢水BOD去除率只有20%,仍不宜排放,還須進行二級處理。
二級處理的主要任務是大幅度去除污水中呈膠體和溶解狀態的有機物,BOD去除率為80%~90%。一般經過二級處理的污水就可以達到排放標准,常用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處理法。
2、三級處理的目的是進一步去除某種特殊的污染物質,如除氟、除磷等,屬於深度處理,常用化學法。
(1)污水處理中的溶解氧量擴展閱讀:
污水處理的方法:
1、物理法:主要利用物理作用分離污水中的非溶解性物質,在處理過程中不改變化學性質。常用的有重力分離、離心分離、反滲透、氣浮等。物理法處理構築物較簡單、經濟,用於村鎮水體容量大、自凈能力強、污水處理程度要求不高的情況。
2、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功能,將污水中呈溶解或膠體狀態的有機物分解氧化為穩定的無機物質,使污水得到凈化。常用的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生物法處理程度比物理法要高。
3、化學法:是利用化學反應作用來處理或回收污水的溶解物質或膠體物質的方法,多用於工業廢水。常用的有混凝法、中和法、氧化還原法、離子交換法等。化學處理法處理效果好、費用高,多用作生化處理後的出水,作進一步的處理,提高出水水質。
② 污水中進水 出水的溶解氧標準是多少
出水溶解氧一般大於等於2mg/L。污水處理按照處理程度來分可分為一級處理內、二級處理和三級容處理:一級處理主要是去除污水中呈懸浮狀態的固體物質,常用物理法。一級處理後的廢水BOD去除率只有20%,仍不宜排放,還須進行二級處理。
溶解氧通常有兩個來源:一個來源是水中溶解氧未飽和時,大氣中的氧氣向水體滲入;另一個來源是水中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出的氧。
(2)污水處理中的溶解氧量擴展閱讀:
溶解氧跟空氣里氧的分壓、大氣壓、水溫和水質有密切的關系,在20℃、100kPa下,純水里大約溶解氧9mg/L。
有些有機化合物在喜氧菌作用下發生生物降解,要消耗水裡的溶解氧。如果有機物以碳來計算,根據C+O2=CO2可知,每12g碳要消耗32g氧氣。當水中的溶解氧值降到5mg/L時,一些魚類的呼吸就發生困難。
因此水中的溶解氧會由於空氣里氧氣的溶入及綠色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得到不斷補充。但當水體受到有機物污染,耗氧嚴重,溶解氧得不到及時補充,水體中的厭氧菌就會很快繁殖,有機物因腐敗而使水體變黑、發臭。
③ 溶解氧在污水處理中的作用有哪些
污水處理分為物化處理和生化處理,生化處理系統有厭氧區和好氧區、缺氧區。每版段區域的溶解氧含量不一樣,權好氧段DO在2mg/l以上,缺氧段DO在0.2——0.5之間,厭氧段在0.2以下。
微生物菌種培養過程中,細菌會選擇自己合適區域繁殖,溶氧量的合理匹配,對於微生物細菌的繁殖是非常有益,
④ 在污水處理中能直接影響到溶解氧的因素有哪些
水中溶解來氧的濃度源可以用Henry定律來表示:當達到溶解平衡時:C=KH*P其中:C為溶解平衡時水中氧的溶解度;P為氣相中氧的分壓;KH為Henry系數,與溫度有關;增加曝氣努力使氧的溶解接近平衡,而同時活性污泥還會消耗水中的氧。因此廢水中實際溶解氧量與水溫、有效水深(影響壓力)、曝氣量、污泥濃度、鹽度等因素有關。
⑤ 污水處理中溶解氧與氨氮的關系
首先糾正你的一個錯誤,不是生物需氧量而是生化需氧量.
氨氮:指水中以游專離氨(NH3)和銨離子屬(NH4)形式存在的氮;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態氧,簡稱DO;
化學需氧量:指水中能被強氧化劑氧化的物質(一般為有機物)的氧當量.根據氧化劑的不同常見的有CODMn和CODCr.
生化需氧量:指在一定時間內,微生物分解一定體積水中營養物質,所消耗的溶解氧量,一般這個過程比較漫長,實際操作中常用BOD5來代替.
其實,這些是你難道一個廢水水樣,都需要了解的水質指標,不好說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系,但可以講他們存在的多少決定了你處理工藝的選擇.
他們一般都是通過取水樣回實驗室測試的出來的,過程都不復雜.
你說的如何控制,也不夠恰當,我們可以通過工藝參數的調控,來控制水體中各個水質指標的變化,這往往要花很大代價,如果相你說的簡單的操控下就可以控制,那水處理行業到簡單了.
⑥ 污水處理中好氧的溶解氧的標准如何
看負荷以及好氧區域的功能,正常2-4吧,低負荷溶解氧也低一點
⑦ 在污水處理中對溶解氧如何控制
好養處理一般溶解氧控制在2--4PPM,如需要提高處理效率需將溶解氧適當提高,溶解氧低於1PPM會產生不良反應,太高會浪費能源
希望採納
⑧ 污水中的溶解氧一般在哪個范圍之內
沒有一定的標復准。進水中溶解氧視制廢水水質而定;對於好氧處理來說,出水中溶解氧應該大於等於2mg/L,溶解氧過低,一是處理效果不好,二是出水排入地表水體後會降低水體的溶解氧。
處理污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中和法、化學沉澱法、鐵氧體沉澱、其他化學沉澱、氧化還原法、化學物理消毒法等方法,具體的處理要根據水質的情況來進行處理。
(8)污水處理中的溶解氧量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①試劑加人時應往意不要與空氣接觸,以免將空氣中的氧帶入樣品影響測定。
②注意澱粉指示劑加人的時間。應先將溶液由棕色滴定至淡黃色時再加人澱粉指示劑,否則終點會出現反復,難以判斷。
③樣品中懸浮物質會吸附析出碘,使結果偏低。此時需預先用明礬在鹼性條件下水解,待沉澱析出後再測上層清液中的溶解氧。
④當水樣中含有亞硝酸鹽時會干擾測定,可加人疊氮化鈉使水中的亞硝酸鹽分解而消除干擾。其加人方法是預先將疊氮化鈉加人鹼性碘化鉀溶液中。
⑤如水樣中含Fe2+達100-200mg/L時,可加人1mL40%氟化鉀溶液消除干擾。
⑥如水樣中含氧化性物質(如游離氯等),應預先加人相當量的硫代硫酸鈉去除。
⑨ 污水處理過程中名詞--氨氮、溶解氧、化學需氧量、生物需氧量
首先糾正你的一個錯誤,不是生物需氧量而是生化需氧量。
氨氮:指水中以游離氨(專NH3)和銨離子(NH4)形式存在屬的氮;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態氧,簡稱DO;
化學需氧量:指水中能被強氧化劑氧化的物質(一般為有機物)的氧當量。根據氧化劑的不同常見的有CODMn和CODCr。
生化需氧量:指在一定時間內,微生物分解一定體積水中營養物質,所消耗的溶解氧量,一般這個過程比較漫長,實際操作中常用BOD5來代替。
其實,這些是你難道一個廢水水樣,都需要了解的水質指標,不好說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系,但可以講他們存在的多少決定了你處理工藝的選擇。
他們一般都是通過取水樣回實驗室測試的出來的,過程都不復雜。
你說的如何控制,也不夠恰當,我們可以通過工藝參數的調控,來控制水體中各個水質指標的變化,這往往要花很大代價,如果相你說的簡單的操控下就可以控制,那水處理行業到簡單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⑩ 污水處理廠溶解氧的測量。
同意wind0029的看法,化驗室做溶解氧的話誤差會很大,主要是取樣不具代表性還有氧衰減,建議使用在線溶解氧儀,取小時平均值比較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