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縣嘉單河污水處理有限公司
★. 有没有靠谱的净水或纯水设备的厂家,求联系方式!
这要看你要的具体设备是什么了?之前我们工厂新上的一个纯水设备是悦纯的。当时是我负责这块,机器的安装调试都是悦纯工厂亲自来人做的,包括调试、试用、讲解全部都说的很清楚。我感觉他们服务和产品质量都挺好的,有需要你可以联系下,联系方式是 18156052550 (微信同号)
『壹』 黃河入海河道
第一節 中國文化搖籃——黃河的變遷
黃河象一條金色的巨龍,橫卧在祖國的北部大地上。它全長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積七十五萬二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黃河流域是我國文明最早的發祥地,其中下游地區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是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二、黃河下遊河道的遷徙
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其下遊河道的變遷極為復雜,從孟津以東至滎陽(南岸)、武陟(北岸)間,因河身為南岸山脈所約束,只是沿著自西而東的方向發生很小的移動,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點五公里,古黃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黃河則距孟津城僅二點五公里,可見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約十公里。武陟、滎陽以下,黃河正式進入華北平原,才有改變方向的大規模改道。改道不僅次數頻仍,流路紊亂,波及地域也極為廣闊。歷史上出現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數十根。武陟、滎陽是扇紐,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黃河的改道對這一廣大區域的地貌變遷造成極大的影響。
據文獻資料記載,從先秦時期到解放前約三千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泛濫達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兩次決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清初學者胡渭從古代黃河上千次改道的記載中,予以整理歸納,在《禹貢例略》里提出五大徙之說。後咸豐五年(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加上一徙,統稱「六大徙」。再加上戰國初期前原有故道,概括為七個階段。分述於下:
1.戰國初期以前河道
見於先秦文獻而為人們所熟悉的古黃河下遊河道「禹河」,也就是「禹貢大河」,根據《禹貢·導水》章的敘述是「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洛汭」為洛水入河處,「大伾」在今河南浚縣,說明古河水東過洛汭後,自今河南滎陽廣武山北麓東北流,至今浚縣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後沿著太行山東麓北行。「降水」即漳水,「大陸」指大陸澤。說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縣南,接納自西東來的漳水,然後北過大陸澤。「九河」泛指多數,是說黃河下游因游盪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逆河」則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勢而在今天津市東南入於海。
另一條見於先秦文獻的古黃河下遊河道「山經大河」,由於《山經》中不見關於河水徑流的記載,一直為世人所忽視。近年譚其驤根據《北山經·北次三經》所載入河諸水,與《漢書·地理志》、《水經注》所載的河北水道相印證,發現「禹貢大河」流至今河北深縣後,「山經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會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縣南,會合泒水、滱水後,繼續北流至今清苑縣折而東流,經今安新縣南、霸縣北,東流至今天津市東北入海①。
2.戰國中期至西漢末河道
第三條見於文獻記載的黃河下遊河道是《漢書·地理志》及《漢書·溝洫志》的河水,也就是《水經·河水注》的「大河故瀆」。胡渭說:「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東行漯川,右逕滑台城,又東北逕黎陽縣南,又東北逕涼城縣,又東北為長壽津,河至此與漯別行而東北入海,《水經》謂之『大河故瀆』」②。認為是大禹治水以後黃河的第一次改道。
這條「大河故瀆」的具體徑流是:宿胥口以上與《山經》、《禹貢》河道同,自宿胥口東北流至長壽津(今河南滑縣東北)的一段,胡渭敘述較詳;過長壽津後,河水折而北流,至今館陶縣東北,折東經高唐縣南,再折北至東光縣西會合漳水,復下折而東北流經漢章武縣(今黃驊縣伏漪城)東入海。
譚其驤考訂,認為這條河道始於周定王五年河徙說雖不足憑信,但這條「大河故瀆」的形成很可能早於《禹貢》、《山經》河,在春秋戰國時代,它們曾長期並存,造為主次。「約在前四世紀四十年代左右,齊與趙、魏各在《漢志》河東西兩岸修築了綿亘數百里的堤防。此後,《禹貢》、《山經》河即斷流,專走《漢志》河,一直沿襲到漢代」③。
戰國中期下遊河道全面築堤後,發揮了蓄洪攔沙作用,因而河床比較固定。其間雖曾決溢過九次,最著名的是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決於瓠子(今河南濮陽西南),東南注鉅野(巨野澤,在今山東西南部),通於淮、泗」①。這是歷史記載黃河奪淮入海的第一次。洪水「汜郡十六」②,歷時二十餘年,直至元封二年(前109年)始予堵塞。以後的幾次決口大多經過數年即被堵住,河復故道。這條河道穩定了四百七十五年。但到西漢末年,由於泥沙長期堆積,「河水高於平地」③,重大改道,已勢不可免。
3.東漢至宋初河道
王莽始建國三年(11年),發生第二次大徙。「河決魏郡(治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泛清河以東數郡。先是,莽恐河決為元城(今河北大名東)冢墓害,及決東去,元城不憂水,故遂不堵塞」④。洪水在今魯西、豫東一帶泛濫了近六十年,直至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今山東高青縣東北)海口千餘里」⑤,始形成東漢大河,也就是《水經注》以及唐《元和郡縣志》所載的大河。
東漢大河的位置較西漢大河偏東,從長壽津自西漢大河故道別出,循古漯水河道東行,復蜿蜒於今黃河與馬頰河之間,至今濱縣之南入海。距海里程比西漢大河短,河道也比較順直,東漢以後河水含沙量又相對有所減弱。由於以上這些原因,這條大河穩定了八百多年,一直沒有發生大的變動,其間很少有決溢發生,也無大的改流。因此,魏、晉、南北朝各史多不志河渠,《隋書·地理志》也沒有黃河經行的記載。
唐末宋初,由於下遊河口段淤高,排泄不暢,曾出現多次決口。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唐景福二年(893年)黃河在河口段「自厭次縣界決而東北流,逕勃海縣(今山東濱縣)西北,又東北至無棣縣(今縣同)東南而東注於海」①。又宋景佑元年(1034年),河決澶州橫隴埽(今河南濮陽東),在其以下至長清一段河道南移,形成一條橫隴河②。但長清以下河道沒有變化,只是小規模的改道。
4.北宋慶歷以後河道
北宋慶歷八年(1048年),第三次大徙。黃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濮陽東昌湖集)決口,便由此改道折向西北,經河南內黃之東、河北大名之西,經今滏陽河和南運河之間,沿著南宮之東,棗強、武邑之西,獻縣之東,至青縣匯入御河(今南運河),經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宋人稱這條河道叫「北流」或「北派」。
十二年後,嘉佑五年(1060年),黃河又在大名府魏縣第六埽(今南樂西)向東決出一支分流,東北流經一段西漢大河故道,由今山東堂邑、夏津等地,下循篤馬河(今馬頰河)在冀、魯之間入海。名為二股河,宋人稱它為「東流」或「東派」②。
此後,黃河有時單股東流,有時單股北流,也有時東、北二流並行。由於東流所經冀、魯邊界,兩漢以來河道歷經泛濫,地勢淤高,不若御河以西地區「地形最下,故河水自擇其處決而北流」④。當時宋統治階級內部在維持北派或回河東流問題上爭論不休。前者主張維持北流,以憑借黃河天險阻御契丹的南侵;後者則「獻議開二股以導東流」。神宗採納後一意見,於熙寧二年(1069年)將北流封閉。但同年黃河即在閉口以南潰決。熙寧十年(1077年),從澶州決口後,匯入梁山泊,隨後分為兩支:一支由泗入淮,謂之南清河,一支合濟至滄州入海,謂之北清河⑤。經過幾次決溢之後,終因「東流高仰,北流順下」①,先後於元豐四年(1081年)及元符二年(1099年)在澶州及內黃潰決,恢復舊日的「北流」。三次北流所經路線略有不同,或向西潰決漫入漳水,或向東決漫入御河②。從慶歷八年起,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八十年間,強行封閉北流,逼水單股東流僅十六年,而單股北流的時間,卻達四十九年之久,另有十五年則為東、北二流並行。因而,這一時期黃河的主流,基本上還是保持在縱貫河北平原中部至天津入海一線上。《宋史·河渠志》所記載的就是這一河道。這一時期,由於黃河泥沙使「河底漸淤積,則河行地上」③由東北流向渤海的古河道帶再也維持不下去,「水勢趨南」④已不可免。
5.金章宗明昌五年至明弘治初河道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第四次大徙,河決陽武(今河南原陽縣)光祿村。據胡渭的記述是:「是歲河徙自陽武而東,歷延津、封丘、長垣、蘭陽、東明、曹州、濮州、鄆城、范縣諸州縣界中,至壽張,注梁山濼,分為兩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今大清河自東平歷東阿、平陰、長清、齊河、歷城、濟陽、齊東、武定、青城、濱州、蒲台,至利津縣入海者是也;南派由南清河入淮,即泗水故道,今會通河自東平歷汶上、嘉祥、濟寧,合泗水,至清河縣入淮者是也」⑤。此次河決以後,黃河河道南移,分別進入泗水及濟水故道,而形成新的南、北兩派。河水十之二、三由北清河(今黃河)入海,十之七、八由南清河(泗水)入淮。南派水勢大於北派,這是黃河流行於山東丘陵以南的開始。
黃河入淮並非自明昌五年始,早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東京留守杜充在滑縣以上,李固渡(今河南滑縣南沙店集南三里許)以西,決堤阻遏南下的金兵,即已使黃河發生了一次重大的改道,向東流經豫、魯之間在今山東巨野、嘉祥一帶注入泗水,再「自泗入淮」①。以後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五月,河決陽武,由鄆城東流,匯入梁山泊。②大定八年(1168年)六月,「河決李固渡(今河南滑縣南),水潰曹州(今山東菏澤)城,分流於單州(今山東單縣)之境。」③從曹、單南下徐、邳,合泗入淮。但其時宋代的「北流」故道未斷,黃河仍處於南北分流的局面。及至「金明昌中,北流絕,全河皆入淮。」④黃河從此不再進入河北平原達六百多年,這是黃河史上的一個重大變化。
金明昌五年前後,黃河幹道也有著逐漸南擺的趨勢。天德二年(1150年),「河水湮沒巨野縣」,河道幹流即自豫東北的滑縣、濮陽南移至魯西南地區;大定十九年(1179年),「河決入汴梁間」⑤,幹流又南擺進入開封府境;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河溢於曹州小堤之北⑥,幹流已進入歸德府(今商丘地區)境。金末時黃河幹道大致由陽武出封丘,經曹、單而合泗入淮。
黃河自奪泗入淮以後,每有決徙,常分成幾股入淮,相互迭為主次,河道非常紊亂。經常表現為枯水季節以一股為主,洪水季節數股分流,由淮入海⑦。至元代,從歷次決口中形成汴、渦、潁三條泛道入淮⑧。至正十一年(1351年),賈魯治河,自儀封的黃陵岡引河至歸德的哈只口,把黃河幹道挽向歸德出徐州⑨。所謂「河復故道」,大致上還是恢復金末的故道。賈魯堵塞了分流入渦、潁的河口。但這樣黃河失去宣洩的路徑,僅僅隔了十四年,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便河決東平,復進入大清河了。
明代黃河的決溢改道更為頻繁,以汴道幹流為主體的河道上,在原陽、封丘一帶決口時,大多北沖張秋運道,挾大清河入海;在鄭州、開封一帶決口時,多南奪渦、潁入淮①。但是,這一時期的黃河
幹道比較長的時間,還是保持在開封、歸德、徐州一線上。
6.明弘治中至清咸豐的河道
明弘治八年(1495年),築斷黃陵岡,以一淮受全河之水,為第五次大徙。
明政府為了保持京杭大運河漕運的暢通,派副都御史劉大夏築塞黃陵岡、荊隆等口七處。並於北岸築長堤,起胙城,歷滑縣、長垣、東明、曹、單諸縣抵虞城,凡三百六十里,名「太行堤」。復築荊隆等口新堤,起北岸祥符於家店,歷銅瓦廂、陳橋,抵儀封東北小宋集(今蘭考東北宋集),凡一百六十里①。使黃河河道由蘭陽、考城,逕歸德、徐州、宿迂,南入運河,會淮水東注於海。築斷黃陵岡和興建太行堤的結果,「北流於是永絕,始以清口一線受萬里長河之水。」②胡渭因而將它視為黃河史上的第五次大變。
弘治年間治河的目的在防止黃河北決影響漕運。治河工程主要在加強北岸堤防。南岸既未築堤,也不堵口。因而睢、渦、潁等股分流仍有時並存,影響了徐州以下幹道的水源。為了保證漕運,嘉靖十六年(1537年)和二十一年(1542年),先後從丁家道口及小浮橋引水至黃河入徐州的幹道,以接濟徐、呂二洪。繼又堵塞南岸分流水口,至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後,「南流故道始盡塞」③。於是「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④。從此黃河成為單股匯淮入海的河道。
黃河幹道固定後,河床因日久泥沙堆積淤高,成為高出地面的「懸河」。洪水決溢日益頻仍。嘉靖後期,決口多在山東曹縣至徐州河段。到隆慶以後,向南發展到徐州以下至淮陰段。因而,河工的重點已「不在山東、河南、豐、沛,而專在徐、邳」⑤。工部左侍郎潘季馴根據「束水攻沙」及「蓄清刷黃」的方針,於萬曆七年(1579年)完成黃河兩岸的遙堤以及洪澤湖以東的高家堰堤等治河工程,也就在這一河段上。其故道大致即今地圖上的淤黃河。
入清以後。因長期施行「束水攻沙」的結果,泥沙大量排至河口,「以致流緩沙停,海口積墊,日漸淤高。」①康熙十六年(1677年)起,靳輔治河的重點就放在淮陰以下至河口段上。他採取以疏浚為主的方針,從清江浦歷雲梯關至海口,「挑川字溝」,把河床挖深。但也只能收效於一時。日久之後,河底又淤墊日高。嘉慶以後,政治黑暗,河政廢弛,決口泛濫的情況與日俱增,特別是下遊河淮並槽入海的沙床,淤塞的程度更為嚴重,造成「水在地上行」的局面。黃河以及淮河本身已不得不放棄這條水流下泄不暢的下遊河道而另找出路了。
7.清咸豐五年以後河道
清咸豐五年(1855年)六月,黃河在蘭陽銅瓦廂(今河南蘭考附近)決口,在山東壽張縣張秋鎮穿過運河,挾大清河入海,是為第六次大徙。
決口之初,漫注於封丘、祥符、蘭儀、考城、長垣等縣,後「復分三股:一股由趙王河走山東曹州府迤南下注,兩股由直隸東明縣南北二門分注,經山東濮州范縣至張秋鎮匯流穿運,總歸大清河入海」②。從此,黃河下游結束了六百六十年由淮入海的歷史,又回到由渤海入海的局面。當時翁同■、李鴻章等代表安徽、江蘇地主階級的利益,不同意堵口。山東巡撫丁寶楨代表山東地主階級的意見,則要求堵口歸故。雙方爭執不休,而清政府正面臨太平天國革命的風暴,「軍事旁午,無暇顧及河工」③。因而在二十年間,聽任洪水在山東西南泛濫橫流,直至光緒元年(1875年)始在全線築堤,使全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了今天黃河下遊河道。
今黃河下遊河道形成以後,直至解放前的七十多年裡,河患仍連年不斷,從1855年至1938年,決口達一百二十四次,有時向北侵入徒駭河或向南侵入小清河,同治七年(1868年)河決滎澤房庄及光緒十三年(1887年)河決鄭州漫及淮河的兩次,危害較大,但都隨時堵塞,沒有構成河道大的改變。本世紀內曾發生二次較大的決口:一次是1933年遇到特大洪水,在河南境內溫縣至長垣的二百多公里內決口五十二處,造成極大災難①;一次是1938年國民黨政府為阻止日軍西進,炸開鄭州花園口大堤,河水亂潁、渦入淮,形成經歷九年之久的改道,至1947年3月,始堵口,恢復今黃河故道。
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總的趨勢是決口改道越來越頻繁。除第一、二兩次大徙後,長達數百年間,決徙次數甚少,有一個較長的穩定時期外,慶歷、明昌改道後,連三十年固定的河道都沒有出現過,弘治改道後,入淮之水仍數股並存,流程紊亂,主流也時有變更。明、清統治者為了「挽黃保運」,不惜逆河之性,強使「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但最終仍不免回到渤海灣入海。整個歷史時期,黃河下游泛道更迭演變的過程極為復雜,胡渭所舉只不過代表其變遷大勢而已。近年鄒逸麟以河道主要流向為據,提出按宋代以前由渤海入海,金元以後數股匯淮入海,明嘉靖後期單股會淮入海及清咸豐五年以後由山東利津入海四個階段的分期主張①,似更簡明而條理清晰,頗有獨到之處。
黃河改道以下游為主,但上、中游也有改道。上游主要發生於河套平原的後套地方,據《水經注》的記載:河水「北過朔方臨戎縣西,……河水又北,屈而為南河出焉。河水又北迤西,溢於窳渾縣故城東,……其水積而為屠申澤,澤東西百二十里」。河水又「屈從(臨戎)縣北東流,……為北河」。河水「東逕高闕南……臨河縣故城北」②。說明現在後套北面的黃河支流五加河,古代稱作「北河」。是黃河的正流,而稱作「南河」的今河道,卻是支流。因此,《水經注》直呼北河為「河水」。秦漢時,今後套地方也稱為「河南地」。直至清初,北河河口日漸淤塞,近河口的屠申澤(因在窳渾縣城東,亦稱窳渾澤,後世改稱騰格裏海)到清中葉以後由於黃河河道東移,屠申澤因失去水源,已淤塞成沙阜,北河也就逐漸縮小成為分流的「五加河」(烏加河),黃河主流始改行南河。
至於蜿蜒於陝晉之間的黃河中遊河道,局部地區因洪水的沖刷而呈左右擺動,如原位於黃河西岸的大慶關(古名臨晉關)以南的河道在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偏向西流,使自古「入渭」的洛水①,改為入河。到萬曆年間(1573—1619年)大慶關以北一段河道也改為偏西流,直達朝邑縣治,大慶關遂被隔於河東。到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大慶關南段又變為偏東流,洛水又改入渭。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左右,洛水又因此段河道偏西而重又
入河。1934年大水,河又向東偏,洛水又入渭,大慶關也恢復到河西的位置①。
三、黃河下游改道的原因及其影響
黃河流域的土壤、氣候及黃河河道的坡度,是造成其下游經常決徙和改道的自然因素。黃河上、中游地區流經一片面積達五十八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黃土結構疏鬆,一經雨水沖刷,即土隨水去,水中泥沙含量特多。同時,黃河流域的降水量多集中在夏季和夏秋之交,上、中游經過暴雨之後,河床中便出現了洪峰,洪水與泥沙俱下,對下游構成嚴重的威脅。再加上黃河上流發源地海拔在三千米以上,從青海龍羊峽奔騰急下,一瀉千里,到達河南孟縣以東,驟抵海拔五十米以下的平原,流緩沙沉,逐漸淤淀。近年實測數據,黃河每年輸送到下游的泥沙達十六億噸。其中大約有十二
億噸輸送入海,四億噸沉積在河床上,日積月累,河床愈抬愈高,成為「懸河」。一般河床高出地面二至十米不等,河流全靠兩岸大堤約束,一旦潰決,便突奔灌瀉,不可收拾。因而,黃河自古以來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
從整個歷史時期黃河決徙改道的情況來看,可以公元10世紀為分界線①。在此以前的二千年間,大改道共有兩次,其它決徙的記載也很少,黃河基本上是安穩的,平靜的。這是因為古代黃河上、中游高原地帶的森林、草原還比較完整。如山陝峽谷和涇渭北洛上游基本上是畜牧區,原始森林、草原未被破壞。唐代以前的三千多年,大部分時間的平均氣溫都比現在高2℃,也有利於植被的生長,這種良好的植被狀況,足以保持水土;中、下遊河谷平原地帶,古代人民在黃河兩側挖了無數的灌溉渠道和溝洫,其中著名的如戰國時魏引漳水溉鄴、秦開鄭國渠引涇入洛,漢武帝開白渠引涇入渭等。《史記·河渠書》說,當時的灌溉渠要「以萬億計」,這些渠道溝洫把河水夾帶的泥沙引入農田,作為肥料。此外,古代黃河下游有名的濟、汴、濮、漯等大川和密如蛛網的支津,以及散布.
『貳』 大棚建設用竹 宜昌市大棚竹子批發市場在哪
黃知識
中國的第二大河流,泥濘的河命名。最初被稱為「河
韓正說,前山北麓約古市場的情況下,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盆地,流經綠色的,甜的,
寧,內蒙古,四川和陝西5464 BR />公里的總長度,山西,河南,山東等省的渤海之濱的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流域面積752400平方公里
盆地概述黃河流域位於北緯32 °42°,96°,東經119°西部巴彥
喀拉山,東臨渤海,北界陰山,南秦嶺西高和低的東部和西部的青海高原,在3000 <BR /海4??000多米,西南阿尼瑪卿崗日山(積石山)阿尼瑪卿主峰,6282
米的高原,是黃河流域的最高點。河套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蕭山
文章熊耳山太行山脈和其他山區米的高空,在中國北方平原,東部地區的中國北方平原和
廬山廬山海拔1000-2000米海拔400千米
主流①內蒙古河口鎮的表面面積,托克托縣,西藏自治區386000平方公里BR />3472公里或以上的黃河流域上游,通過自上而下的長老<BR /黃原產地瑪曲河,老柱柱盆地約3464
白河,黑河,夏河,陶李河,湟中祖清水河支流黑河鍋,東莽嘎峽谷
海子菊花提高血液海灘離開
銀行承兌扎曲卡一天的歌曲名為「星海」星海東部瑪曲,扎曲較短,少量的水,河流乾涸,干一年。
卡比的歌曲,兩江漫長的一天,20公里長的卡日曲,卡日歌曲
交界處的黃河源代碼。
山西煤炭 - 礦業扎陵湖鄂陵湖,扎陵湖面積平均深度約9米526平方公里的,
;鄂陵湖區??兩山面積為610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6米,航程 BR />一個淡水湖。來源瑪多縣黃河沿兩個湖泊近270公里,每年增加適量的水
約500萬立方米左右。
古湖盆,然後步行通過巴顏喀拉阿尼瑪卿山和丘陵區,黃河
松潘交界處的東方草綠色,岷山妨礙清晰的靈氣,青山180度左右的彎曲,折疊,西
返回到山上北部,青海東部,野狐的LAC峽差距干峽
系列峽谷和一個180度的彎向東龍羊峽
龍羊峽 - 青銅峽山區河流是釋放的黃河峽谷和河內白樁。河流長度超過910公里的路程,
1320米,水力資源豐富,水電開發差異
43%的總裝機容量為黃河和著名的劉家峽(見的劉家峽水電),鹽鍋峽
八盤峽,青銅峽市(見青銅峽大壩),龍羊峽(見龍羊峽水電站)峽谷
河內盆地靖遠蘭州盆地貴德盆地。青銅峽河,流經
寧夏平原,內蒙古,西藏,河套平原。
上游的黃河水和沉澱物,以減少淡水的主要來源?
花園口盆地黃河流域年平均天然徑流量佔了約57%的電台黃色的花朵
河,流向最重要的高原,只有30%的河流含沙量3.4
克/立方米計量站蘭州,蘭州年平均含沙量1.42
②噸中游城市鄭州桃花峪,流程,下降5.7公斤/ m 3年輸沙量為1.08億噸,河口鎮站,
相差880多米,黃河口流域面積?近12公里343800平方公里。Baldor的更加開放的山谷兩側的懸崖上,絕大多數的河流從幾十米,另一個彎曲的峽谷,流經陝西省的自然邊界,山西
急劇上升幾百米,寬200-400米,這條河是急流,
著名的黃河壺口瀑布壺口65公里的水(也被稱為龍),龍門山,禹門口涼山離開
包圍令人嘆為觀止,禹門口,3-15公里的河,汾河,渭河,涇河
分行北洛河流域馬蹄
大彎的黃河大峽谷從潼關縣在西部,河南,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和其他省份的東秦嶺塊。太三門峽河心2 / >塔島,河流分為「人門」,「鬼門,神門,也被稱為」天然屏障「
下島直立河」支柱「建設
三門峽工程。輸入以下孟津縣小浪底大壩丘陵地區,河流逐漸放寬至1,因?
公里,從高山到平原的過渡。 <BR /中游,黃河流
通過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和產沙量5000噸/平方公裡面積的?多143000平方公里,主要源區黃河的泥沙沉積物中的濃度,北京,北洛河,汾河支流
皇甫川窟野河,無定河的發源地擴展
三川河,渭河河口鎮龍門,龍門至三門峽三門峽至桃花峪,間隔
干支流下游的黃河洪水三門峽桃花峪區間流域面積
面積4.2億平方公里,伊,洛河和沁河重要的支流,暴雨強度收藏家?BR的三個主要來源/>洪峰預測期內,下游的洪水威脅,但黃河源區的水
從低到桃花峪黃河,超過780公里,長95米,下降2 BR />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江平,慢水流和泥沙沉積黃河泥沙下游
平均,泥河口派出約3/4,1/4
世界上著名的「懸河」,河床高於地面標高黃河大堤3-5米外,即使是高
10米。主要支流大汶河進入黃河下游的山東平陰,長清
障礙,無論是山感謝曹坡,孟縣,北岸大堤的限制BR />河南省鄭州市邙山腳下,總長度的頂部南岸的黃河大堤,雙方河南段
大堤約10公里,最大寬度的河流寬度超過1.3萬公里的沙洲上市20公里串溝管內流動之間的距離,河流擺動頻繁
在山東省的潛力的城市,豐富的河流,兩岸堤防之間的距離一般為0.5縮水了嗎?
2.0公里東阿縣,山東省,僅300米以上寬闊的江面最窄處
只有一些下游的黃河湖泊,位於山東省梁山,東平湖東平水/黃河下游,約130平陸黃河淤泥濫用湖泊和池塘。
位於黃河入海口,渤海灣和萊州灣,是一個薄弱的潮流沙擺動頻繁
到達大陸河口黃河三角洲開發的現代三角洲利津寧海頂點正常情況下,包括北徒駭河河口南山脊的溝口風扇
形狀的區域,在這些領域?開始5400平方公里
20世紀50年代,三角洲頂點三角洲附近寧海的朋友嗎?約2200平方公里,
1954年至1982年,平均每年從海38平方公里的土地,平均每年海岸線推進公共
近0.47。自1855年以來,黃河三角洲10
7倍,在1949年,1949年,三次的頂點附近改變現有的河河口改道。 (彩色插頁23和24)
黃河流域的乾旱,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為478毫米
適量的水,在北方的降水約150毫米年平均氣候和水文最低南部陰雨天氣,今年
超過800毫米。 10月6日降雨量佔65-80%,而大雨。
風暴的強度,或什至當地平均年降雨量降雨
花園口站,鄭州附近,平均年徑流量的約47億立方米,其中工業和農業?工業用水
平均天然年徑流量的約560億立方米,其中570多億立方米,花園口天然水
黃河徑流,一個24歲的水文數據,從1956年到三門峽
1979年流域花園口,黃河流域
資產負債表的土地,共的6.28億立方米的水資源,水資源在南部和北部的部分
蘭州龍門潼關的間隔,只有60%的面積佔全年的87%的河流和天然徑流徑流分配
60%的比例最大和最小年徑流量年際變化,在蘭州站7月的3.17到10月,河口鎮站
3.44比例的中間部分支流5至12
90%的主要河流黃河淤泥,泥沙年輸沙量160萬噸的世界排名,
>泥沙含量為37.7公斤/米(單縣代表站)
從到達黃河黃土高原的泥沙在中間。
精礦產量80%的輸沙模數大於6000噸/平方公里的面積? 110000平方公里。年內,約85%的年際變化不均勻,一場大雨整個年度的中間汛期幾個
達到部分支流洪水泥沙濃度的1/3以上的BR />高含沙水流的沙灘皇甫川洞無定河野生河支流泥沙濃度極值1000? 1500
千克/立方米。該的山形站的測量,黃河的泥沙在1933年上升至439,000噸
至少在1928年的488萬噸(表1)。在
的水電資源,在全國排名第二的瓦黃河水電資源理論蘊藏量超過3.5億千瓦小時,年發電量40萬千瓦的水電
2500萬? ?干發展的主流。
支流,它的面積?黃河流域? 1000多平方公里,761萬平方公里? BR /> 10。重要支流15個(表2)。
人文概述
在黃河流域,其中的1.018億元人民幣,總人口130萬公頃的農田。上游遼闊的草原
中國的羊毛,皮革和其他動物產品的生產。黃土高原的
下游沖積平原,是中國農業的發源地,
省,陝西,河南,山東,小麥,棉花,並在全國具有重要的作用,沿岸淺水水域的著名的河口黃河鯉魚頭發
蝦,蝦等20多種水產品。積累的煤,石油,鐵,銅,鋁,鉛,金,銀,鎢,鉻,鎂礦
水電基地中上游的黃河流域已逐步形成了煤炭基地下游
;工人在三大傳統能源基地的盆地石油為基礎的能源產業布局是一個重要的工業區,在中國的主要城市,
西寧蘭州,銀川,包頭,西安,太原,洛陽,鄭州,濟南
北京 - 廣州,北京,上海,甘肅海?藍新,北京 - 包頭,包頭至蘭州,蘭州至青海,西藏,太焦焦枝,新的焦炭
新的經濟經濟石頭同蒲了,石家莊 - 太原,寶雞至成都鐵路線和分支機構1949年以前,黃河只是一個藍色
狀態,鄭州,濟南橋的橋已經建立了1990年底,兩岸旅遊75
黃河,過江交通木船的通信小駁船隻是其中的一部分
黃河的發源地,中國國家人類活動對黃河流域的夏天,80年前,石
定居農業時代的商代,可以追溯到約3500幾年前,已成為一個三個中心
黃河文明在世界上。冬至,北宋,黃河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
著名的歷史
災害,黃河下遊河流洪水是最致命的黃河
4今年汛期,夏季被稱為「伏洪水,1933年,單縣,河南水文站洪峰流量為22000立方米/
秒。河南最大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秒,1958年花園口水文站。...... />據預測,在1761年和1843年,歷史洪水調查,花園口山形站32000
36000立方米/ s的峰值,但為9-10個月。秋汛,4月3日桃花泛濫「BR />和早春冰。通常
伏洪水和秋汛,統稱為「伏秋大汛億遼闊的草原上,主要產地的羊毛,皮革和其他動物產品的上游
/黃土高原和沖積平原,<BR /下游,是中國農業的發源地。
省,陝西,河南,山東,小麥鯉魚
蝦,蝦等20多種水產品。黃河流域煤炭,石油,棉花,重要的地位,佔全國著名的頭發,鐵,銅,鋁,鉛,金,銀,鎢,鉻,鎂礦
累計上游水電基地的黃河口的沿海淺水海域已逐步形成煤炭基地,中游和下游石油為主的能源工人布局。
傳統能源產業基地的中國三大城市的分水嶺,
,西寧,蘭州,銀川,包頭,西安,太原,洛陽,鄭州,濟南。「
北京 - 廣州,北京,上海,高原龍工業區,北京 - 包頭,包頭至蘭州,蘭州至青海,西藏,也焦焦枝,新的焦炭 />新經濟時代的鐵路新經濟的主幹和分支石,的同蒲石太,PCC 1949年前
狀態的黃河,鄭州,濟南橋到1990年底,已經完成,橋梁75隻是一個藍色的溝通海峽兩岸觀光旅遊。
,黃河是過河,船小駁船隻是其中的一部分。
黃河是中國的國家,在黃河流域,80年前,人類活動已經解決了,新石
時代農業的搖籃。可以追溯到商代,大約在3500年前,位於黃河流域
三個中心的文明世界,已成為夏至,北宋,黃河的歷史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
最致命的災難著名的黃河下游黃河洪水。
洪水季節,夏天被稱為「伏洪水
1933年,河南陝縣水文站洪峰流量為22000立方米/秒。在1958年在河南花園口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秒BR /調查預測,根據歷史洪水在1761年和1843年,花園口山形站32000
36000立方米/ s的峰值;此外,9-10個月。「秋」,4月3日的「桃花」桃花泛濫「
早冰泉
伏洪水和秋汛常統稱為「V秋大汛100萬美元,廣袤的草原上游,中國的羊毛,黃土高原和沖積平原的大部分皮革的主要生產國和其他動物產品
下游的重要作用,中國農業的發源地,陝西,河南等省的山東,小麥,棉花
全國著名的黃河鯉魚河口和沿海淺水域的頭發
蝦,蝦等20多種水產品。
黃河流域煤炭,石油,鐵,銅,鋁,鉛,金,銀,鎢,鉻,鎂礦的
累計上游水電基地已逐步形成了基地,中游和下游BR /石油為基礎的能源產業布局的工人。重點能源基地,這??三個傳統的煤盆地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區之一,主城
西寧,蘭州,銀川,包頭,西安,太原,洛陽,鄭州,濟南
北京 - 廣州,北京,上海,隴海,蘭新,北京 - 包頭,包頭 - 蘭州,蘭州,青海,西藏,太焦焦枝,新的焦炭
新的經濟經濟石,太同蒲石,1949年以前,主幹和分支的寶雞至成都鐵路
國家黃河藍,鄭州,濟南橋1990年底,已經完成和溝通的橋梁75海峽兩岸觀光旅遊
黃河,過江交通木質船和駁船的一小部分。
黃河是中國的搖籃黃河河流域,遠在80年前,是定居的農業時代的商代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約3500年前,位於黃河文明的人類活動,新石
夏季,冬至,北宋,黃河是世界的三個中心之一,已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
歷史災難著名的黃河最致命的洪水下游的黃河
4,被稱為伏洪水河南陝縣水文站洪峰流量BR /> 1933年22 000立方米/秒。水文站花園口調查預測,1958年汛期,根據最大洪峰河南歷史悠久的洪水流量22300立方米/秒夏天
山形在1761年和1843年,花園口站32000
36000立方米/ 9-10個月。秒高峰期;秋汛4月3桃花泛濫「
和早春冰。在20世紀50年代,黃河突發洪水和嚴重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轉移。歷史
1500多2000黃河下游的
伏洪水和秋汛通常被稱為「大汛。?河的潰決洪水倍,這是非常重要的,被轉移到26倍
早在黃河下游,被稱為玉老河,主要由河北
路滏陽河, 1128年,天津子牙河入海,天津黃河改道改走河圍繞1855年。
同時,現有的河邊散步,利津入海的北江河
現有的南部的河流,在1933年的影響,淮河入海/下游地區山洪暴發造成嚴重損失的約2.5萬平方米的中下游,海河,淮河,中間和下游的中間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下游
54下游爆炸沖擊11000平方公里,人口在1938年超過360萬人受到影響,花園Song(宋先生)
狀態國民黨政府的嘴扒開黃河大堤,溺水89人,造成洪水淹沒的地區,嚴重
信道密度黃土高原27公里/平方公里,
溝壑區土壤面積的30%?50%,約60%。形
侵蝕和泥沙淤積的黃河在中國北方平原,公元1944年,黃河流域的嚴重乾旱,1766年創紀錄的乾旱,1070
多次AD的重要因素之一1877年至1879年,四省的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連續三年的嚴重乾旱,
餓死,死在1929年,超過1300名在黃河流域,大范圍34元萬美元在1942年至1943年的旱災災民<BR /韓國,河北,河南,出現了嚴重的乾旱,安徽,河南,數以百萬計的人死於飢餓
遠在春季和秋季黃河治理的成果長江堤防建設,
封閉的救援工作和堤防工程「宋遙測和防洪系統,一個簡單的方法。一半的東部韓擁憑的桑德拉
1月16日,第二世紀上半葉(嘉靖至萬曆年間)
潘季度馴服下半年的17世紀(清朝康熙年間),金福,陳涓,下游的黃河
保持防汛工作的重大貢獻。
在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議黃河水害和黃河水利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激進的計劃開展了大規模的綜合治理黃河。根據
反一般,下游的維修大堤堤防加高增厚,7-11米,頂寬9-10米的高度頭發
堤壩洞穴,裂縫和其他隱藏超過330,000。
窪地,河流泥沙在黃河淤泥平潭坑返回地面,加強堤防防洪石
大壩岸邊的弱點。下遊河道堤防種植樹木和草,綠色,暴雨,雨水的沖刷,防止大壩。
調整,內置170個不同的海灘保護和改造工程,130多的薄弱環節,超過5000路
山東省東明縣高村河壩海岸與超過四百公里高村正彥
窄主滑徘徊英寸北
三門峽陸渾水庫泄洪堤壩建成開放東平湖防洪蓄洪區?的初始組成,雙方停止停滯,「洪水控制系統,
僅僅依靠對堤組織群眾防洪大堤保險團隊,克服
每年的洪澇災害,特別是戰勝洪水的1958年花園口站22300立方米/ </兩年「危險的改變裂縫。
上游和中游水土流失地區豐富的工程和黃河的歷史
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水土保持工作。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0000多平方公里,增加泥沙減少。
上部和中部地區的超過660萬公頃的防護林帶。
在2000年246
BC關中平原白排水漢時關凌是指在黃河流域大型灌區項目建設排水,排水進入該國,鄭國渠
排水溪龍首游泳寧夏河套地區,支流湟水,汾河,沁河流域
大規模的早,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前夕,總灌溉面積?
只有約80萬公頃的黃河流域灌溉項目,水電行業幾乎是不存在的。後期龍羊峽,劉家峽,八大峽,青銅峽三盛公橋在20世紀80年代,三門峽8個大型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已經完成,黃河鹽鍋峽
設置167個大,中型水庫的支流,黃河水電
總裝機發電能力為350萬干瓦在1990年超過1.8億美元左右,相當於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在1949年/ 3。河干支流,黃河李家峽水電站裝機容量200萬千瓦的建設。
4.66億公頃,約六倍於1949年。無灌溉面積?在過去,
,黃河灌溉項目河的下游,已建成和黃河調水76,55,68虹吸式泵站工程。 「
灌溉和補源區灌溉面積20000公頃,最大的自流灌溉區。
黃河流域鹽鹼地的改造已累計超過20萬公頃的沙漠生活污水和下游沉積物變形
綜合利用城市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下游,並在勝利油田,中原
工業用水油田重點工程建設提供用水
引水工程通水,不僅為當事??人解決青島市水資源利用和最終的居民的生活,煩渴歷史的鹹水,高氟區沿
71000000。
『叄』 菏水的歷史發展
先秦已有菏水,《禹貢》載:「導菏水,被孟瀦。」古濟水於定陶北匯為菏澤,菏水就是源於菏澤而達於泗水的一條東西走向的水道。對於菏水的形成,有人認為是吳王夫差所開。《國語·吳語》:「吳王夫差既殺申胥,不稔於歲,乃起師北征。闕為深溝,通於商、魯之間,北屬之沂,西屬之濟,以會晉公午於黃池。」其「深溝」拓深後為菏水。
至漢,菏水作為泗水的主要支流,亦稱泗水。桑欽《水經》是將菏水置於「泗水」條下的,曰:「菏水從西來注之」。酈道元注雲:「菏水,即沛水之所苞,注以成湖澤也。而東與泗水合於湖陵縣西六十里谷庭城下。」注出了菏水的水源和流向。《水經》還記載:「濟水又東至乘氏西,分為二。……其一東流者,過乘氏縣南,又過昌邑縣北,又東過金鄉縣南,又東過東緡縣北,濟水又東經漢平狄將軍扶溝侯淮陽朱鮪冢,又東過方與縣北,為菏水。濟水東經重鄉城南。菏水又東過湖陸縣南,東入於泗水。」《水經注》亦曰:「南為菏水,北為濟瀆。」 從《水經注》可以清楚看出,至北魏時期,菏水變化不大。中唐後,大河決溢中原,唐末五代尤甚。宋金征戰中原,黃河潰決,河勢紊亂,多股並流。宋初曾專詔疏浚菏水,一度成為青、兗、徐至汴京的重要通道。至金,河道淤積,只是一條季節性的排水河道了。
菏水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連接濟、泗二水,溝通中原與東南地區,在發展經濟、繁榮文化上起過重要作用。戰國至兩漢,沿菏水兩岸,先後建有濟陰、山陽、定陶、昌邑諸侯國。位於濟菏二水交匯的菏澤岸邊的陶邑,曾是中原繁華都市。漢代的成武一帶曾為秺侯和成武侯封邑。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年,劉秀封族兄劉順為成武侯,時「邑戶最大,租入倍宗室諸家」。1986年,成武湖開挖魚塘,曾有大量漢代陶管井出土,從設井之密,井筒之深,陶管之精,反映出當時手工業的繁榮和打井技術之高超。
據考證,歷史上菏水曾三次運輸軍隊:第一次是東晉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溫領兵戰北燕,自淮入泗,由泗入菏西上。第二次是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太尉劉裕西征後秦,將水軍自淮泗經菏水入黃河西上。第三次是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宋將到彥之率水軍攻魏,亦由淮、泗經菏水入桓公溝,再由黃河西進。 元明兩代,黃河多次決溢和改道,魯西南首當其沖,原有河道淤沒,面貌大變。菏水當然也難於倖免,不能不淪為一條黃水溜道。盡管偶有史書或志書此期仍記為菏水,不過因襲舊資料,或追記歷史,而留戀舊名稱罷了。
明於慎行《兗州府志·山水志·山水圖經》記載:「黃河自西南入境,東流入於徐,大堤遮其涯,月堤環其隈,長亘成百里。其郡邑為曹、為城武、為單。自城武以北有故道焉。」該志《河渠志》載黃河決溢水道:「曹縣而東為城武,縣境有支河三道:一在縣南二里;一在縣南二十里,達於單縣;一在縣北四十里,達於金鄉。」清康熙版《城武縣志》關於河道的記載與此相同。城武「縣北四十里,達到金鄉」的「故道」,即為黃河決溢所奪之古菏水道。時近易考,地近易核。為黃河泛濫而奪流和淤塞的菏水,被府志、縣志作為黃河故道記載了。 康熙三十七年(1689年)曾疏浚成武境北傅家潭一帶的河道,以泄積水。這次疏浚的河道大致沿古菏水道東行,只是名稱改為柳林河了。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劉藻修《曹州府志》載:「柳林河,自定陶縣西南古河匯流東北,經河濱寺至北寶乘塔,又東北,有中渠水入之;又經孟家海,有南渠水入之;又東北,經柳林集入巨野縣界為柳林河。東經戴家樓,至泗河集入城武界。又東至趙家橋,復入巨野界,至賀家橋入金鄉縣界。又東經武家坑,入三家灣河,會彭家河,又東經石家橋、十里鋪橋,至張家土埧,折而南,入小引河,與淶河會,自此合流東北,經北田寺入魚台縣界,達濟寧州,會諸河之水入舊運河。」由此可見,柳林河即康熙間疏通之河道,系沿古菏水演變而成的黃河溜道挑挖,只是稍有變化:上段河道北移,因經柳林集而名柳林河,但一些河段仍有地方名稱,如金鄉縣境有一段就叫三家灣河。中段在成武、巨野兩縣邊境穿插東行。下段北移,由原來近谷亭入運河而改由近南陽鎮入運河。
柳林河運行一百多年,對排泄魯西地區洪水,減輕洪澇災害起了一定作用。但由於河道彎曲,河槽狹窄,更加不斷淤積,乾嘉之後更加宣洩不暢,水患不息。 「萬福河」最早見於清道光十年重修《城武縣志》、二十六年《巨野縣志》。《城武縣志·地誌·山川·萬福河》按曰:「舊志無萬福河之名。志稱傅家潭形勢甚窪,常匯為瀦澤。經闕家店等處,有河泄此水入巨野界。年久河道淤沒,康熙三十年重浚。今萬福河即在傅家潭之北,約其形勢,即是當日泄潭水入河。道光四年,奉恩旨賞帑重浚。與城南桶子河均於道光五年正月開工,凡四閱月工竣。大府巡河觀察親詣勘驗。自此,一律暢通,水有匯歸,附河各村莊沐帝澤之無涯,咸資樂利焉。」此按語說明:萬福河就是康熙年間重浚的黃河故道,即古菏水道,河名由柳林河改稱。這次駐工督辦河務的是城武知縣袁章華,他也是道光十年《城武縣志》的主修者,記述當是確鑿無疑的。十六年後的《巨野縣志》更明確記載:「萬福河,即柳林河。」關於萬福河的釋文與乾隆版《曹州府志》關於柳林河的釋文完全一致。為什麼柳林河改稱萬福河呢? 第一,取中段萬福村名為河名。查道光《城武縣志》縣北三十里有「萬福村」,轄五庄。該村正處挑挖後的柳林河中段,以中游之村名命河較以上游村名為河名更有代表性,故改「柳林河」為「萬福河」。
第二,取「萬福」之吉祥,頌揚皇恩。這在「萬福河」釋文的按語中表達十分明白:「自此,一律暢通,水有匯歸,附河各村莊沐帝澤之無涯,咸資樂利焉。」
第三,以「萬福」名河,附河各縣達成了共識。柳林河雖然載入乾隆《曹州府志》和嘉慶《大清一統志》,而以河道上段一村之名命河,難為各縣接受,因而造成各河段有地方名稱。而「萬福河」名卻一直沿用下來,且為各縣所認可。《巨野縣志》記載尤為明確。看來疏浚後的柳林河改名萬福河,附河各縣達成了共識。
改柳林河為萬福河,內涵豐富,為各方樂於接受,而傳至後世。中段有萬福村,依地名而命河;挑其河猶漢武帝堵瓠子決口,巧取《瓠子問歌》中「宣防塞兮萬福來」句中的「萬福」二字,以其吉祥之意頌揚皇恩浩盪,帝澤無涯,這是符合當時情況的。
清道光年間挑挖的萬福河道,河槽較深,位於定陶、巨野、城武三縣交界處的單縣插花地中的中遊河道,《單縣志》稱「伏秋水盛,人多憚涉」。由於流域廣大,下游宣洩不及,多有決溢之害。道光末年,金鄉縣城西北、東西隋林和劉堂三處決口,在金鄉縣東北部、魚台縣北部、濟寧南部沖出南北兩大溜道。溜道穩定後稱為南大溜和北大溜,束水入湖。光緒八年(1883年)金鄉、魚台兩縣各頒銀幣二千作為津貼,按河口寬六丈、底寬三丈的要求,疏浚了金鄉縣隋林至魚台縣於湖之間的萬福河道。
萬福河運行一百餘年,僅有局部疏理,大部河床淤塞,堤岸坍塌,夏秋雨大,水患不息,各地糾紛迭起,時有械鬥發生。1930年,金鄉、魚台兩縣倡修萬福河。1931年春,山東省建設廳多次派員實地勘測,擬定計劃,由沿河定陶、城武、巨野、金鄉、魚台分段按畝攤工進行治理。整個工程,於1931年11月動工,次年7月竣工。這次治理後的萬福河段長120.8公里,河底寬14-44米,河槽深1.2-3.4米,堤頂寬1.7米,堤高2.05-5.20米,提高了河流的瀉水防洪能力。同時治理的還有萬福河的五條支流以及南北大溜和湖堰。
經過治理的萬福河流域,包括菏澤南部、濟寧西南部,黃河故道以北。夏秋雨季坡水暢流,對減輕伏澇災害起了一定作有。但由於排水能力有限,上下游之間缺乏協作,更加帝國主義入侵和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等原因,萬福河難以充分發揮作用,魯西南仍是一個十年九澇的水災多發區,莊稼連年歉收,廣大群眾衣食無著,不少人背井離鄉,乞食外地。城武縣一千多個村莊,幾乎村村有人闖關東。
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把治理萬福河,免除魯西南水患列入議事日程。經過四十多年全面系統的河道治理和水系調整,如今面貌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附河各縣均獲排洪灌溉之利,萬福河真正成為萬福之河。
『肆』 黃河被稱為濁水河是在什麼時期
黃河是我國第二條長河,自遠古以來即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紀黃河下游因河水渾濁即有「濁河」之稱。公元1世紀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濁,號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後泥沙有增無減。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積在下遊河床上,日積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約束,時久形成懸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輕則漫口決溢,重則河道改徙。歷史上,黃河流域曾經長時期作為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被譽為中華文化的搖籃。歷史上頻繁的災害,也使黃河被稱為「中國的憂患」,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93次,河道因泛濫大改道共26次,決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圍北至海河,南達淮河,縱橫25萬平方公里,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黃河決口1590次,大的遷途26次。平均三年有兩次決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1938年黃河改道,河水南下奪淮,淹沒豫東、皖北和蘇北大片土地,受災人口1250萬,死亡89萬。就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特點而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戰國築堤以前上限大致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當時黃河下游流經河北平原,在渤海灣西岸入海,因兩岸未築堤防,河道極不穩定。據文獻記載,黃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經的有《禹貢》、《山海經·北山經》和《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經》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沖積扇的南緣,向東經過雄縣、霸縣一線,到今天天津市區附近入海;《禹貢》大河下游在今深縣與《山經》大河別流,穿過今河北平原中部,於青縣以東入海;《漢志》大河則離開了太行山東麓,經豫東北、魯西北、冀東南,東北至黃驊縣境入海。上述三河道在戰國中期以前,或互為主次,或同時存在,但以流經《漢志》大河為常見。在古代,「河」就是黃河的專稱。據《漢志》、《水經注》記載,河北平原上被稱為"河"的水道達10餘條,都可能是黃河某次決流改徙後的故道。戰國中期至西漢末年戰國中期,下游大規模修築堤防後,固定下來的河道就是《漢書·地理志》里記載的大河,從此結束了長期以來多股分流、改道頻繁的局面,我們暫時作為黃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在戰國中期,黃河下游地區人口稀少,初築堤防時,兩岸堤距寬達50漢里(1漢里相當現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內游盪,河道蓄洪能力較強,不易發生決口。以後生齒日繁,在大堤內河槽兩旁淤出的大片灘地上進行了墾殖,修築民埝以自衛,遠者距水數里,近者僅數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險情迭出。西漢末年,今河南浚縣境內河道,「河水高於平地」,顯然已成「懸河」。這是秦漢以來黃河中游地區水土流失加劇的結果。公元11年王莽時黃河又東決,河、淮之間水災延續了60年之久。東漢至唐末公元11年(王莽始建國三年),黃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以上決口,河水一直泛濫至清河郡以東數郡。當時,王莽因為河決東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墳不受威脅,就不主張堵口,聽認水災延續了近六十年,從而造成黃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此後,在將近千年時間里,黃河下遊河道出現過相對穩定的局面,偶而有決溢,也未造成大規模改道。其原因:一,東漢開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黃河中游,退耕還牧,次生草原和灌木叢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對減弱。二,公元70年,在王景領導下,對西漢末漫流的河水進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條新的河道,大體流經冀魯交界地區,從長壽津(今濮陽西旺賓一帶),自西漢大河別出,循古漯水河道,經今范縣南,在今陽谷縣與古漯河分流,經今黃河和馬頰河之間,至今山東利津縣境入海。三,當時黃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單獨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澤窪地,都起著分洪、排沙與調節流量的作用。唐末至北宋末經近千年的堆積,到唐末開始,黃河下遊河口段已逐漸淤高。公元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發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時期,決口的頻率明顯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決。至11世紀初,在今山東商河、惠民、濱州市縣境內,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後決口地點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陽)、滑州(今滑縣東舊城)一帶。總的趨勢是,河道逐漸向北擺動。五代末年、北宋前期決出的赤河、橫隴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1048年商胡埽(今濮陽東昌湖集)決口,北流經今滏陽河與南運河之間,下游合御河(今南運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稱「黃河北派」。這是黃河變遷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黃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吳埽、內黃口)金元至明嘉靖萬曆時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為阻止金兵南下,宋東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縣西南人為決河,使黃河東流經豫東北、魯西南地區,匯入泗水,奪泗入淮。從此黃河離開了春秋戰國以來流經今浚、滑一帶的故道,不再進入河北平原,在此後的700多年中,以東南流入淮為常。這是黃河下游變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也是黃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浚、滑之間原是黃河下游的窄道,由於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決口後擺動的范圍,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東、山東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離開了這段河道以後,下遊河道折向東或東南,擺動於豫東北至魯西南地區。在金代,有記載的12次決口中,決後河道擺動在該地區佔10次。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黃河在原武、陽武、中牟、延津、開封、祥符、杞縣、睢州、陳留、通許、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溝等15處決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內折而南流,經尉氏、洧川、扶溝、鄢陵等地,由潁水入淮;一股在開封境內,折而南流,經通許、太康等地,由渦入淮。我們將其稱為黃河歷史上第五次大改道。從金元至明中葉,黃河變遷特點可歸納為以下三點:第一,決口地點西移。起初決口多在今山東境內(12世紀50、60年代),以後西移至今河南汲縣、陽武(今原陽東部)、延津一帶(12世紀80、90年代)。到13世紀70年代~14世紀40年代,決口已移至新鄉、原武(今原陽西部)、滎澤(今鄭州市西古滎鎮)一帶,幾至黃河下游沖積平原的頂端。第二,河道幹流逐漸南擺。12世紀中期以後河道經豫東北、魯西南,至今山東梁山縣境流入泗水。以後逐漸南擺進入豫東開封、商丘地區,經安徽碭山、蕭縣至江蘇徐州奪泗入灘。金元之際兩次人為決河,先後由濉奪泗或由渦入淮。13世紀後期有一段河道奪潁河入淮,達到黃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極限。第三,下遊河道除幹流外,同時分出幾股岔流,迭為主次,變遷無定。自12世紀下半葉(金大定年間)開始,即出現「兩河分流」的局面。以後又分成3股,大致均流經今廢黃河一線以北匯入泗水,奪泗入淮。到13世紀下半葉(元初),下游又出現了奪濉、渦、潁入淮的幾股。嗣後,或東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時而又東北決入馬頰河、徒駭河、北清河(今山東東平以下黃河)入海。經常數股並行,迭為主次,變遷極為混亂。元末(1351)賈魯治河時,曾整治一條從河南封丘東至徐州奪泗入淮的河道,史稱賈魯河。不久即告廢壞。明嘉靖中葉至清咸豐五年黃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至16世紀中葉(明嘉靖中葉)基本結束,「南流故道始盡塞」,「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這是河勢的一大變化。後來在萬曆初年,潘季馴推行「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針,下遊河道方始基本固定,即今圖上的廢黃河。其後雖有決溢。但旋即恢復故道。清前期經大築堤防。河南境內河道出現過一段相對安流時期,而山東、江蘇境內河段決口次數增多。江蘇徐州至淮陰河段兼作運河,是「咽喉命脈所關,最為緊要」。潘季馴治河重點即在這一河段上,如大修兩岸縷堤、格堤、月堤、遙堤,重修高家堰,抬高洪澤湖水位,蓄清刷黃等工程。到清初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陰至河口段,這是因為金元以後黃河長期奪淮入海,大量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斷延伸,使坡降變化,加速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積。故18世紀以後徐州以下河患最為集中。19世紀以後,河道淤廢不堪,決口連年發生,更兼國內政治動盪,治河不力,發生新的改道已不可避免。清咸豐五年~20世紀50年代以前1855年6月,黃河在河南省蘭陽銅瓦廂決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縣村莊,又往東漫流至蘭儀、考城、長垣等縣後,分成3股:一股出曹州東趙王河至張秋穿運;一股經長垣縣,流到東明縣雷家莊,這里就分成了兩股,都東北流到張秋鎮;三股河匯合後,穿過張秋運河,經不鹽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蠣口入海。這是黃河第六次大改道。黃河下游流經路線,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這次決口,使黃河下游結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歷史,又回到由渤海灣入海。其後的20年內,洪水在以銅瓦廂為頂點,北至北金堤,南至今曹縣、碭山一線,東至運河的三角洲沖積扇上自由漫流,水勢分散,正溜無定。直至1876年全線河堤告成,現今黃河下遊河道始基本形成。下遊河道中自銅瓦廂至陶城埠一段,決口經常發生,故有「豆腐腰」之稱。1938年6月,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人為扒開花園口大堤,企圖用洪水來阻止日本侵略軍的西進。這次決口,使黃河南泛於賈魯河、潁河和渦河之間地帶,成災嚴重,史所罕見。這也是黃河史上的第七次大改道。正是黃河頻繁泛濫成災的特點,造就了中華民族「居安思危」的性格。中華文明也是從大禹治水、導河入海的艱難奮斗中開始的,以至於許多朝代都設有治河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仍設有「黃河水利委員會」這樣的機構,這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非常罕見的。可以說,黃河對於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和引導中華文明走向方面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伍』 對於黃河來說,晉陝峽谷好像是銅牆鐵壁,滾滾流淌的黃河水,一進入這
列入黃河上游黃土高原流了下來時,有很多沙子,所以是泥濘。
這是說,從黃河一碗水舀一碗沙
長江,黃河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河流,發源於青藏高原,從西部到東部,太平洋,但在他們的水文特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1。長江流域多數,多數在潮濕的亞熱帶地區,雨量充沛,所以流量是很大的,年徑流量是黃河的20倍。即使是長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漢江,烏江,沅江,湘江,贛江和其他交通飛越黃河的支流。長江流量主要來自上游和中游。小上游降水,流域面積,多支流流域,它含有豐富的水分,徑流占為在長江總徑流量的46.4%。中游流域面積雖然小,但支流眾多,更多的多雨中心,交通仍占總徑流量的47.3%。下游大支流,適量的水只有6.3%。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流經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水是不是只有48億立方米的年徑流量。徑流主要產於黃河上游和中游約90%的總徑流量的特點,但在幹流的水沿的變化,有時有增有減。蘭州更豐富的水,蘭州,鎮口的黃河灌溉,蒸發強烈水的過度消耗,同時也不支流注入等方面的原因,適量的水大大降低。從口入鎮花園口的水量也大大增加了。花園口,由於到多個地面支流嚴重泄漏,引黃灌區大量的水,這樣的水逐漸減少。
2。長江,黃河,主要是雨水灌溉的河流,徑流年際變化基本一致,降水變化。早在雨季的開始,在晚上結束的長江流域,長江流域汛期較長,約5?10個月,約在七月和八月的大汛期,汛期流量年徑流量70%?80%的旱季1月11日至3月的下一年。徑流年變化不大,但與交替連續濕法和干幾年。黃河流域降雨主要集中在七月和八月,汛期較短,一般從7月到9月,佔70%左右的年總徑流量的80%,冬季適量的水,在最乾旱的季節,僅占約10%。黃河徑流的年內變化,相差一百倍的最大流量和最小流量。此外,黃河凌汛特殊水文現象。
3。長江含沙量小。據測定,在宜昌站1.9公斤/米3。但長江之水,總輸沙量還是很大的,多年平均約為5.28億噸,僅次於黃河的年輸沙量為宜昌。黃河泥沙含量在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陝縣站多年平均含沙量為37.7公斤/米3年平均年產值1.6十億萬噸,約占總輸沙量的60%左右。中流,山西,陝西段偉,羅涇河地區的主要產沙,泥沙量,相當於90%的黃河泥沙,黃河的泥沙在這里的主要原因是分布有大量的區?深黃土的主要區域,是嗎?大雨,可憐的植被覆蓋,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尤為嚴重。
4。位於黃河以北的歷年河流凍結行,冬天會結冰,冰的年齡一般是40?50天,而長江緯度位置決定不結冰。
『陸』 急用,有關黃河資料
黃河
黃河 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長度 5464 km
源頭海拔 4800 m
平均流量 1774.5 m³/s
流域面積 752443 km²
源頭 青海省
注入 渤海
流經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維系炎黃子孫的血脈.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的象徵。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調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黃河水利資源豐富,流域內地下礦藏眾多,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辛勤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關於黃河的源頭歷史上曾有過多種說法。早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黃河的正源,但沒有被公認。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實和1704年清朝的拉錫,為探求河源曾到達星宿海。因此,星宿海為河源的說法已經流傳多年。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8月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河源考察隊,又把約古宗列曲作為黃河正源。20多年來,雖然以錯就錯,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組織河源考察隊,伸入河源地區實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區西部,有3條河流匯入星宿海,它們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約古宗列曲的一條支流。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較約古宗列曲長近30公里,流域面積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確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的依據較為充分。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 800米,山腳下幾個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萬里觸龍門」的黃河最初水流。
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5000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兒發源……」這是人們熟知的歌曲《黃河頌》的歌詞。每當人們唱起這首歌的時候,就會浸沉在對黃河的無限追憶之中。
早在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黃河流域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在黃河流域內已經發現了2000多處原始村落的遺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祖先們就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定居,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
新石器時代中期,散布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上的黃帝族,和當時的蚩尤族、炎帝族同為中國遠古時代的3個部族。他們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後來炎帝聯合黃帝攻殺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黃帝族的人民逐漸融合,並定居在陝、甘、晉地區,共同開發黃河中下游地區。
3500多年前進入奴隸社會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黃帝的後裔。他們自稱「華」或「夏」。華族就是漢族的前身,所以漢族人民都把黃帝奉為始祖,自稱為黃帝(也稱炎黃)的子孫。當時的華族居住在中原地區,人們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稱這一帶為「中華」。後來,華族的文化向全國各地傳播,「中華」二字便成了整個中國的名稱。
商王朝的盤庚遷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陽縣),他的勢力范圍已達太行山與泰山之間的華北大平原,稱為殷帝國。殷朝的文化相當發達,與當時的埃及、巴比倫並稱為3個古代帝國,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在殷墟,至今還保存著刻畫挺秀、文句嚴密的甲骨書和美麗細致的青銅器皿。可是,在3個古代帝國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數人類還過著原始生活。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國是世界文化古國之一,古國的文化就在黃河的懷抱里發祥。
殷朝以後,直至北宋,近2500年,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安(古稱長安),從西漢至隋唐,先後有11個朝代建都於此,歷時 1100多年,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洛陽,先後有9個朝代在此建都,歷時近千年,故稱「九朝古都」。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雲集於洛陽,為中國和世界文化寶庫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幾千年來,黃河流域是封建統治的中心,而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的斗爭也接連不斷。秦末的陳勝、吳廣,兩漢的赤眉、銅馬、黃巾,隋末的瓦崗軍,唐朝的黃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都在黃河流域這塊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雄壯的史劇。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陝甘寧地區是中國人民可靠的革命根據地,直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偉大的黃河,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的兒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我們為黃河自豪,為黃河歌唱。
釋名「河」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黃河的專稱,而河流稱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經》曰:「昆侖山,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去蒿山五萬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先秦的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一詞,成書於漢武帝征和年間的《史記》全篇也不見黃河的說法。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縣」的釋文里。黃河的「黃」字用來描述河水的渾濁,這在古書中也早有記載:戰國時期的《左傳·襄公八年》鄭國的子駟引《逸周詩》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爾雅·釋水》記有「河出昆侖,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黃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數量眾多的水泊和海子組成,在陽光照耀下星宿海的無數湖沼光彩奪目,如同孔雀開屏,十分美麗壯觀,因而當地的藏族居民把這一段黃河稱作「瑪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肅省「瑪曲」縣即以此河段命名。
水文特徵
源頭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尚書·禹貢》曾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記載,「積石」在現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離黃河源頭還有距離。《山海經》、《爾雅》有河出昆侖的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至鹽澤,再潛行地下,南出為河源的說法(見於《史記·大宛列傳》)。這些說法都不確切,但卻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帝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制出來。
清乾隆帝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和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也曾到達河源地區搜集自然、人文資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國人竇脫勒、敖倫,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士納可、科茲洛夫,德國人費士勒、台裴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千米,長於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條支流分別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於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匯合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然後注入星宿海。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
分界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本文採取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上游
在蘭州的「黃河第一橋」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與湖泊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黃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茫尕峽—多石峽—麥多唐貢瑪峽—官倉峽—拉加峽—野狐峽—拉干峽—龍羊峽—阿什貢峽—松巴峽—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寺溝峽—劉家峽—牛鼻子峽—朱喇嘛峽—鹽鍋峽—八盤峽—柴家峽—桑園峽—大峽(下峽)—烏金峽—紅山南峽—紅山北峽—黑山峽—虎峽—青銅峽—晉陝峽谷—晉豫峽谷(包括三門峽—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
幹流水利樞紐
* 三門峽水利樞紐:山西平陸、河南三門峽市交界處,1960年投入使用
* 三盛公水利樞紐:內蒙古磴口,1966年 投入使用
* 青銅峽水利樞紐:寧夏青銅峽市,1968年投入使用
* 劉家峽水電站:甘肅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 鹽鍋峽水利樞紐:甘肅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 天橋水利樞紐:山西保德、陝西府谷交界處,1977年投入使用
* 八盤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80年投入使用
* 龍羊峽水電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 大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98年投入使用
* 李峽水利樞紐: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 萬家寨水利樞紐:山西偏關、內蒙古准格爾旗交界處,1999年投入使用
* 小浪底水利樞紐:河南濟源和孟津交界處,2001年投入使用
另請參看:黃河大堤、黃河防洪、黃河防凌、汴渠、鴻溝、京杭運河、茅津渡、南水北調工程、河套灌區
橋梁
* 濟南黃河斜拉橋:山東省濟南市北側。1978年12月開工,1981年底建成。曾更換幾次鋼索。
* 濟南黃河公路橋:山東省濟南市北郊。1978年12月開工,1982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
* 濟南黃河浮橋:只在非汛期(夏汛和凌汛)使用,位於市北洛口渡口,免費使用。
* 蘭州黃河鐵橋:甘肅省蘭州市城北。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竣工於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
* 鄭州黃河橋:河南省鄭州市以北
水土流失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1]。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這就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了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最終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了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得更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經河道才能得以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河道變遷
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泛濫威脅,而因泛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豐帝5年)。在那次黃河大改道之前,黃河下游流經路缐,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
黃河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公元前2000多年華夏族在黃河領域的中原地區形成、繁衍。
2.1960年出生,陝西省富平縣人。博士、教授、十屆全國人大代表。1983年 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2005年2月24日政協西安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西北政法大學教授、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農工黨省委副主任委員、農工黨西安市委主任委員黃河同志當選為政協西安市第十一屆委員會副主席。兼任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經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商業法研究會房地產與物業管理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住宅與房地產研究會房地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黃河源頭沙化問題嚴重
黃河最近因為風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現在專家說,如果人類再濫砍濫伐的話,黃河的源頭很可能會被淹沒在風沙之中。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但是這條被譽為母親河的源頭今天卻被荒山大圍斬,風沙處處。
有專家指出,人類違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濫砍濫伐是破壞水源的主要原因,使這個具有數千年歷史的生態系統面臨崩潰,也很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破壞下的另一個遺址。
『柒』 歷史上黃河共發了幾次大水,改道幾次
早在神話中,天下洪澇成災,大禹治黃河,於山西晉陝交界處遇兩座大山,阻隔了黃河的去路,大禹一怒之下,斧落山斷,黃河之水從此就此溫柔地向東流去。
只不過,那畢竟只是神話,黃河在歷史里也往往多災多難,黃土地上的風沙吹了多少年,黃河河床的泥沙也就這么沉澱了多少年。歷史告訴我們,即便在睡覺的時候,都必須睜一隻眼睛看黃河,史上五六月斷流、八九月洪水的例子已經不勝枚舉,關於黃河的血淚教訓也已經不勝枚舉。
追溯到今年的7月7日。第一場強降雨沖刷關中平原,首先受其影響的便是西安這座古城,道路成河。這場雨斷斷續續一直持續下到九月初。秦嶺是一座天然水庫,但是其涵養水量的限度目前很低。陝南只要稍有大雨,便水患成災。以漢中、寧陝、安康等地受災最為嚴重。我們在生態上到底作了多少,我們應該是說真話辦實事的時候了。
早在秦代,秦始皇下令修阿房宮,從黃河邊一直綿延到終南山麓,砍樹象割草。直接導致了泥土的流失,只要是黃河的支流,每條都很黃。
不說古代,早在去年十月,曾見過咸陽古道邊的渭河,黃河最大的支流,河床乾涸,荒草齊人,人們安靜而自然地在河床上牧羊,渭河縮成了一條黑漆的溪流。
也曾在七月初去過漢中,見過八百里赫赫的秦嶺,這里大片的山坡都是國家級生態林,可惜見到的僅僅是些小樹細椏。
自然真的很公平,你給她多少,她還你多少。於是,黃河50年的沉默之後,終於震怒了。
秦嶺在數場巨大的雨量灌注後,終於不堪重負,洪水夾雜這巨大的石塊,把國道省道悉數摧毀沖斷。泥石流更在山中小城大發淫威。然後,這些水沖向各條半乾涸的河道,這些河道由於長期的非法挖沙,原本堅固的橋梁頓時不堪一擊。關中平原銅黃高速銅川至黃陵段一舉沖毀45公里路段。往東線看,黃河水滿,渭河倒灌入各條支流,房山河,羅紋河大堤相繼出現百米決口,洪水淹沒了華山、華陰大部分農田,這一帶曾經是著名的三門峽庫區,據官方統計:淹沒區洪水量在4億立方,利用現有的人力物力,抽干這些水需要半年的時間,如果靠地下滲漏、自然蒸發,則需要1年以上的時間……
洪水依舊洶涌,在渭南,大約50萬人的家園被洪水埋沒,從此流離失所。而這50萬人中,絕大多數都是黃土地上耕種不息的老百姓。一位老農蹲在渭河臨時的岸堤上抽著旱煙,沉默不語,卻在突然間涕淚俱下:「五十年沒見的大水,八水繞長安哪!」
八水繞長安,赫然唐朝盛世,涇、渭、灞、產、灃、澇、橘、鎬八水溫順繞長安。從那時的宏偉景象到現在的八水泛濫長安城,這該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痛心疾首。
木已成舟,悔之已晚,現在唯一我們能夠感謝的,是那些戰士們,你看看那一雙雙晾在外面的解放鞋,沾滿了黃河的泥沙,就知道他們雖然未必有大禹的神力,但是正是這樣的朴實和誠懇,我們相信,只要萬眾一心,一隻腳一隻腳連起來,才會造就一個真正沖不垮的堤岸,一個真實而偉大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