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調試污泥投放
Ⅰ 請問污水處理現場調試的專業人員,初期投加的污泥有固體和液體污泥之分嗎各自的投加量怎麼確定呢謝謝
污水調試初期投加污泥分固體和液體污泥,主要是通過MLVSS來確定。
固體污泥和液體污泥的版區別只是含權水率的區別,我們通常說的固體泥含水率在80%-85%左右,而液體污泥一般含水率為94%-96%。
投加量主要是根據反應器內需要的生物量,再確定投加污泥的含固率,計算出需要投加的污泥。
Ⅱ 調試時污泥投加量
給你幾點建抄議:
1、注意各生襲化單元啟動先後順序,一般是先培養馴化好氧段,成功後考慮厭氧、缺氧段。(依靠自身有迴流即可)
2、好氧段曝氣量的控制。初期間斷曝氣,如果連續曝氣,在後端污泥流失量較大。隨著污泥掛膜增值,DO降低,出水水質改善,可以考慮連續曝氣。DO不要過高,2~4為宜。
3、生活污水有其特性,調試前化驗進水水質,進水有機符合達不到設計值的一半就趕快打報告走人,拖到最後受傷的就是自己。
4、如果趕工期,厭氧段、缺氧段都要投加污泥,當然多多宜善,不過污泥運費就不便宜,呵呵,如果條件允許就把污泥全投加到好氧段,以5%~10%計算為宜。
5、調試初期添加肥料。新鮮的糞便、葡萄糖、紅糖、澱粉等都是易降解的有機物質,定量投加對污泥成長有力。
6、由於冬季環境溫度偏低,一般水溫低於10後調試人員就可以收工了,呵呵,而且生活污水工藝有無加熱保溫管路都是問題。
7、這個工藝只要在設計、施工上沒有漏洞,一般都能夠順利啟動,最多時間長點。
Ⅲ 生活污水處理廠調試的時候污泥投加量的計算
生活復,食品類,容易處制理的污水,好氧池建議投加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的脫水污泥(10%的含固率)10%-15%,絕干污泥投加量在1-1.5kg/每噸水。工業類可考慮投加類似污水處理行業的活性污泥,絕干污泥投加量在1-1.5kg/每噸水。若沒有條件,也可投加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的脫水污泥,絕干污泥投加量建議在2-2.5kg/每噸水。
Ⅳ 城市污水處理廠新建成 初調試 投加同類污水處理廠的干污泥得多少營養物加多少
1.含水率為85%的污泥的含固率為15%,即濃度為150000mg/L=150kg干泥/M3
如果你控制污泥的濃度在3000mg/L時,版10000*3=30000KG
30000/150=200M3
看你的污泥控制多大權的濃度,自己除以下
2.C:N:P=100:5:1是質量比,用BOD來表示C,140mg/L=0.14kg/m3
24000*0.14=3360kg,
N =3360/20=168KG
P=3360/100=3.36KG
然後根據你投加的營養物的含量再折算出投加物的量
Ⅳ 調試初期投加污泥量
給你幾點建議:
1、注意各生化單元啟動先後順序,一般是先培養馴化內好氧段,成功後考慮厭氧容、缺氧段。(依靠自身有迴流即可)
2、好氧段曝氣量的控制。初期間斷曝氣,如果連續曝氣,在後端污泥流失量較大。隨著污泥掛膜增值,do降低,出水水質改善,可以考慮連續曝氣。do不要過高,2~4為宜。
3、生活污水有其特性,調試前化驗進水水質,進水有機符合達不到設計值的一半就趕快打報告走人,拖到最後受傷的就是自己。
4、如果趕工期,厭氧段、缺氧段都要投加污泥,當然多多宜善,不過污泥運費就不便宜,呵呵,如果條件允許就把污泥全投加到好氧段,以5%~10%計算為宜。
5、調試初期添加肥料。新鮮的糞便、葡萄糖、紅糖、澱粉等都是易降解的有機物質,定量投加對污泥成長有力。
6、由於冬季環境溫度偏低,一般水溫低於10後調試人員就可以收工了,呵呵,而且生活污水工藝有無加熱保溫管路都是問題。
7、這個工藝只要在設計、施工上沒有漏洞,一般都能夠順利啟動,最多時間長點。
Ⅵ 怎麼調試污泥法處理生活污水
網上很多的, 方法有同步與非同步培養與接種,同步是培奍與馴化同時進行或交替進行,非同步是先培後馴化,接種是利用類似污水的剩餘污泥接種 活性污泥可用糞便水經曝氣培養而得,因為糞便污水中,細菌種類多,本身含有的營養豐富,細菌易於繁殖。通常為了縮短培菌周期,我們會選擇接種培養。 先說糞便水培菌 具體步驟: 將經過過濾的糞便水投入曝氣池,再用生活污水或河水稀釋,至BOD約為300-400,進行連續曝氣。這樣過二,三天後,為補充微生物的營養物質和排除由微生物產生的代謝產物,應進行換水,換水根據操作情況分為間斷和連續操作 1.間斷操作: 當第一次加料曝氣並出現模糊的活性污泥絨絮後,就可停止曝氣,使混合液靜止沉澱,經1-1.5小時後排放上清液,把排放的上清液約占總體積的60-70%。 然後再加生活污水和糞便水,這時的糞便水可視曝氣池內的污泥量來調整,這樣一直下去,直至SV達到30%。一般需2周,水溫低時時間要延長。 在每次換水時,從停止曝氣,沉澱到重新曝氣的總時間要控制在2小時之內為宜 成熟的污泥應具有良好的混凝,沉降性能,污泥內有大量的菌膠菌和終生 纖毛類原生動物,如鍾蟲,等枝蟲,蓋纖蟲等,並可使污水的生化需氧量去除率達90%左右 2.連續操作: 在第一次加料出現絨絮後,就不斷地往曝氣池投加生活污水或河水,添加糞便水的控制原則與間斷投配相同。往曝氣池的投加的水量,應保證池內的水量能每天更換一次,隨著培奍的進展,逐漸加大水量使在培養後期達到每天更換二次。在曝氣池出水進入二次沉澱池後不久(0.5-1)就開始迴流污泥,污泥的迴流量為曝氣池進水量的50% 馴化的方法:可在進水中逐漸增加被處理的污水的比例,或提高濃度,使生物逐漸適應新的環境開始時,被處理污水的加入量可用曝氣池設計負荷的20-30%,達到較好的處理效率後,再繼續增加,每次以增加設計負荷的10-20%為宜,每次增加負荷後,須等生物適應鞏固後再繼續增加,直至滿負荷為止。 如果被處理工業污水中,缺氮和磷以及其它營養物時,可根據BOD:N:P為100:5:1的比例來調整。 個人認為在此階段,必要的超赿管路要具備,工藝沒設計的可用消防管代替。 而且各種分析要跟上去,和種參數需及時測定,特別是鏡檢,因為有經驗的人可能通過鏡檢和數據就可以很好的完成任務,另外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比較重要,有些現象要果斷處理,有些則需等侍再認定 上面是非同步法,同步就是在污泥培養過程中,不斷加入工業污水,使污泥在增長過程中逐漸適應工業污水的環境,這樣雖可縮短培養和馴化的時間,但在這一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又缺實踐經驗則難以判斷問題出在哪一個環節上.若有條件,就是接種培養,這樣可縮短時間,若是相似的污水的污泥,更可提高馴化效果。 ( 二.)試運行
當活污泥培馴成熟後,下一步則應進行以確定最佳條件為目的的試行動階段,首先以設計條件為中心,設定幾個階段的條件以制定試運行計劃,一般作為變數考慮因素有混合液內活性污泥濃度,迴流率,曝氣量,二沉池的混合液和污泥的泥令,污水進水的方式是連續還是間斷的.將這些因子組成幾種試驗條件,觀察各個條件下的處理效果。 在這個時候,應當注意的是培育成適應於某些處理條件下的污泥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不可能象物化那樣,馬上效果就出現了,因此,用條件變更後短時間內的處理結果來判斷會產生誤差。應當是多觀察處理水質和污泥的性質,在這些參數穩定後再進行正式試驗。一般需要3-4周比較穩定。 按生化原理:要求在曝氣池內保持適宜的微生物與營養物的比例,供給的氧,適應的攪拌強度,一般用污泥負荷加以控制, 污泥濃度應天天測,根據濃度或SV,便可控制污泥迴流率和剩餘污泥量,並可獲得這方面 的運行規律。另外剩餘污泥量也可通過相應的泥齡來控制。 關於供氧量,要滿足兩方面 的需要,一是混合,一是生物生長需要。
在最高負荷時,溶氧也應該在1以上,空氣量過大也不行,會導致污泥解絮,當污泥負荷超過0.35時,所需的空氣量差不多是一定的,在0.25以下時,所需空氣是急劇增加的,其原因是在污泥負荷為0.35-0.5時,氧化和吸附是均衡的,生物的耗氧量降解量與需氧有一定的關系。但在低負荷時,相當部分 污泥為氧化所破壞,此外,因易於產生硝化作用,因此所需的空氣量大增。減量曝氣法,氧化慢於吸附,且曝氣時間短,所需空氣量更少 污泥迴流根據濃度而定,迴流少是經濟的,盡量使用高濃度污泥,為此在二沉池內積存大量污泥是合適的,但應避免污泥停留過長,腐敗上浮 關於進水的方式無太大的影響,根據實際情況來比較。 如果曝氣池的容積不夠大或污泥迴流有限制的話,應採用階段進水,這樣會減少沖擊的影響
Ⅶ 污水處理污泥投加量如何計算
要說到降低污泥,我想需要先跟你說明什麼叫做污水處理。所謂的污水處理就回是利用生物的,化學的,物答理的方法,將水中的雜質降解/分解;改變化學性質;沉澱/過濾/吸附;離子交換後從水中分離。至於將雜質回收;水回用等是在處理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高級應用。即,污水處理的根本在於將水中的雜質從水中分離(這種分離含化學轉化),而分離後的雜質去向有四個:1:徹底分解成為水,二氧化碳,氮氣等無污染物質排出水體。2:轉變成為無污染物質殘留水中,如酸鹼廢水中和處理後的鹽殘留。3:被吸附或離子交換後附著在過濾介質中。4:沉澱過濾等以污泥形式排出。貴公司的應該屬於以第四種凈化分離形式為主的處理工藝,即你們污水處理設施原水雜質有多少就會產生多少排泥,不改變工藝的基礎上降低污泥產量,不太現實。運行管理略做調整,工藝運行更嚴格一些或略有效果,但收效不會很大。污泥含水高主要四種辦法:蒸發減容;污泥沉積濃縮;污泥發酵;污泥壓濾減容,每天4噸的處理量建議購買一台壓濾機。你們的污泥應該屬於物化污泥,建議購買板筐壓濾機。
Ⅷ 污水處理調試過程污泥的培養
活性污泥有多種培養方法,但不同的方法所要求的培養時間和人力物力均不同。應根據廢水水質、氣候、實際許可的條件等情況來選擇培養方法。
1.培養前的准備工作
(1)各構築物建成,並經清池清除建築垃圾,靜壓試驗證明無滲漏,無下沉位移,最後按有關規程驗收合格。
(2)電器、機械、管路等全部設備建成並經單機試車、聯動試車正常。最後按有關規程(說明書)驗收合格。
(3)根據日後運行管理需要,有條件的污水處理廠(站)需進行最基本的常規化驗測試,如pH、水溫、COD、生物相等,用以指導活性污泥的培養過程和日常運行。
(4)基礎數據的調查摸底,包括污水流量晝夜變化情況,水質(pH、水溫、COD、含氮、含磷、有毒物質等)及其變化情況,各種設施和設備的技術參數。有條件的地方最好對受納水體(如接納排污的河流等)本底水質調查備案,以便考察若干年後對受納水體的影響提供依據。
(5)根據處理水質狀況備足必需的營養物(碳源、氮源、磷源),以備缺什麼補什麼。採用接種培菌法還需備足污水性質相似其他污水處理廠(站)的干(或濃縮)污泥作為活性污泥微生物培養用的菌種。
(6)操作人員應熟悉整個系統的管道布置和公用工程方面的情況,了解污泥培養的基本過程和控制要求。
(7)人員到位,自培養和馴化後一般應使系統連續運行,不能脫人。
(8)編制必要的化驗和運轉的原始記錄報表以及初步的建章立制。從培菌伊始,逐步建立較規范的組織和管理模式,確保啟動與正式運行的有序進行。
2.自然培菌
自然培菌,也稱直接培菌法。它是利用廢水中原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步繁殖的培養過程。城市污水和一些營養成份較全、毒性小的工業廢水,如食品廠、肉類加工廠廢水,可以考慮這種培養方法,但培養時間相對較長。自然培菌又可分為間歇培菌和連續培菌二種。
(1)
間歇培菌。將曝氣池注滿廢水,進行悶曝(即只曝氣而不進廢水),數天後停止曝氣,靜置沉澱1
h
,然後排出池內約1/5的上層廢水,並注入相同量的新鮮污水。如此反復進行悶曝、靜沉和進水三個過程,但每次的進水量要比上次有所增加,而悶曝時間要比上次縮短。在春秋季節,約二、三周就可初步培養出污泥。當曝氣池混合液污泥濃度達到1克/升左右時,就可連續進水和曝氣。由於培養初期污泥濃度較低,沉澱池內積累的污泥也較少,迴流量也要少一些,此後隨著污泥量的增多,迴流污泥量也要相應增加。當污泥濃度達到工藝所需的濃度後,即可開始正常運行,按工藝要求進行控制。
(2)
連續培菌。先將曝氣池進滿廢水,然後停止進水,悶曝半天至一天後可連續進水。連續曝氣,進水量從小到大逐漸增加,連續運行一段時間(與間歇法差不多),就會有活性污泥出現並逐漸增多。曝氣池污泥量達到工藝所需的濃度時,按工藝要求進行控制。
由於自然培菌法是用廢水直接培養活性污泥,其培菌過程也是微生物逐步適應廢水性質並獲得馴化的過程。
3.接種培菌
接種培菌法的培養時間較短,是常用的活性污泥培菌方法,適用於大部分工業廢水處理廠。城市污水廠如附近有種泥,也可採用此法,以縮短培養時間。接種培養法常用的有如下二種:
(1)
濃縮污泥接種培菌。採用附近污水處理廠的濃縮污泥作菌種(種泥或種污泥)來培養。城市污水和營養齊全、毒性低的工業廢水處理系統的活性污泥培養,可直接在所要處理的廢水中加入種泥進行曝氣,直至污泥轉棕黃色時就可連續進污水(進水量應逐漸增加),此時沉澱池也投入運行,讓污泥在系統內循環。為了加快培養進程,可在培養過程中投加未發酵過的大糞水或其它營養物。活性污泥濃度達到工藝要求值即完成了培菌過程。從經濟上講,種泥的量應盡可能少,一般情況下控制在稀釋後使混合液污泥濃度在0.5g/L以上。
對有毒工業廢水進行培菌時,可先向曝氣池引入河水,也可用自來水(需先曝氣一段時間以脫去其中的余氯),然後投入種污泥和未經發酵的大糞水進行曝氣,直至污泥呈棕黃色後停止曝氣,讓污泥沉降並排掉一部分上清液,再次補充一定量的大糞水繼續曝氣,待污泥量明顯增加後,逐步提高廢水流量。在培菌的後期,污泥中微生物已能較好地適應工業廢水水質。
(2)干污泥接種培菌。「干污泥」通常是指經過脫水機脫水後的泥餅,其含水率約為70~80%。本法適用於邊遠地區和取種污泥運輸距離較遠的情況。
干污泥接種培菌的過程與濃縮污泥培菌法基本相同。接種污泥要先用剛脫水不久的新鮮泥餅,投加至曝氣池前需加少量水並搗成泥漿。干污泥的投加量一般為池容積的2~5%。
干污泥中可能含有一定濃度的化學葯劑(用於污泥調理),如葯劑含量過高、毒性較大,則不宜用作為培菌的種泥。鑒定污泥能否作接種用,可將少量泥塊搗碎後放入小容器(如燒杯或塑料桶)內加水曝氣,經過一段時間後如果泥色能轉黃,就可用於接種。
Ⅸ 污水處理污泥投加量如何計算
厭氧啟動:
有顆粒污泥時,接種污泥數量大小 10-15%。當沒有現成的污泥時,應用最多的是污水處理廠污泥池的消化污泥,稠的消化污泥有利於顆粒污泥形成。 沒有消化污泥和顆粒污泥時, 化糞池污泥、新鮮牛糞、豬糞及其它家畜糞便都可利用作菌種,也可用腐敗污泥和魚塘底泥作接種污泥,但啟動周期較長。
污泥接種濃度至少不低 10Kg•VSS/m3反應器容積,但接種污泥填充量不大於反應器容積 60%。污泥接種中應防止無機污泥、砂以及不可消化的其它物進入厭氧反應器內。
好氧啟動:
(1)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溫暖季節,先使曝氣池充滿生活污水,悶曝(即曝氣而不進污水)數十小時後,即可開始進水。引進水量由小到大逐漸調節,連續運行數天即可見活性污泥出現,並逐漸增多。為加快培養進程,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濃質糞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營養物濃度。特別注意,培菌時期(尤其初期)由於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濃度低,故應控制曝氣量,應大大低於正常期曝氣量。
(2)干泥接種培菌法:最好取水質相同已正常運行的污水系統脫水後的干污泥作菌種源進行接種培養。一般按曝氣池總溶積 1%的干泥量,加適量水搗碎,然後再加適量工業廢水和濃糞便水。按上述的方法培菌,污泥即可很快形成並增加至所需濃度。
(3)數級擴大培菌法:根據微生物生長繁殖快的特點,仿照發酵工業中菌種→種子罐→發酵罐數級擴大培菌工藝,分級擴大培菌。如某工程設計為三級曝氣池,此時可先在一個池中培菌,在少量接種條件下,在一個曝氣池內培菌,成功後直接擴大至二三級。
(4)工業廢水直接培菌法:某些工業廢水,如罐頭食品、豆製品、肉類加工廢水,可直接培菌;另一類工業廢水,營養成分尚全,但濃度不夠,需補充營養物,以加快培養進程。所加營養物品常有:澱粉漿料、食堂米泔水、面湯水(碳源);或尿素、硫氨、氨水(氮源)等,具體情況應按不同水質而定。
(5)有毒或難降解工業廢水培菌:有毒或難降解工業廢水,只能先以生活污水培菌,然後再將工業廢水逐步引入, 逐步馴化的方式進行。
(6)直接引進種菌種培菌:有些特殊水質菌種難於培養,還可利用當地科研力量,利用專業的工業微生物研究所培養菌種後再接種培養,如 PVA(聚乙烯醇)好氧消化即有專門好氧菌。此法,投資大,周期長,只有特殊情況才用。
Ⅹ 污泥如何投放
將接種用的抄活性污泥襲加入曝氣池中,接種污泥量約為33.75-45.00噸(污水處理廠二沉池污泥),選用當地污水處理廠的經過帶式壓濾機進行脫水處理的剩餘消化污泥作為好氧接種污泥,固含量≥20%的新鮮污泥。。調試過程中再根據污泥增長情況適量補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