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廢水回用 » 回蔟用什麼東西抬死人

回蔟用什麼東西抬死人

發布時間: 2021-02-23 07:17:15

㈠ 如何轉運幫忙抬死人了很晦氣

如果這個人並沒有犯過滔天大罪的話,那麼這個人死後是不會有什麼晦氣回的。而且晦氣本身就是一種答迷信的說法,無法證實有這種東西。抬別人的屍體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如果幫別人抬了屍體又在背後嫌棄別人,或許你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做什麼事情都要對得住自己。
就像你請別人吃飯,別人還說你小氣,飯菜不好吃,你會這么想呢?
如果不喜,那就不要去,去了就要尊敬別人,死者為大

㈡ 幫忙抬死人戴什麼可以避諱

1、忌出葬時,抬棺者說「重」字:在出殯時,抬棺者應保持肅靜,禁諱說到「重」這個字。若不小心脫口而出,可能會生出變故,如棺柩更重而更加抬不動,或是於行進間,抬捍斷裂導致棺木掉落地上。
2、忌帶孝者觀看建廟、婚嫁,或接觸產婦及嬰兒:因一般人認為帶孝者身上帶有不祥之氣,所以凡是與神事及喜慶有關的場合,如建廟、安灶,或是婚禮、喜宴,都應避免參加。否則在帶孝者的凶氣感染之下,將導致建廟不靈,或新婚夫妻感情不睦。而若帶孝者接觸到產婦或嬰兒,將致使產婦難產,以及嬰兒夭折等不幸的事發生忌參加喪禮的人,與亡者生辰八字相沖克因「子午相沖,金木相剋」的道理,如果亡者是子年出生的,那麼不論亡者的親朋或好友,凡是午年出生的人,都不能參加送葬儀式。此外,孕婦、嬰兒,也禁忌送葬,恐怕沾染到不祥之氣。
3、忌參加喪禮的人,與亡者生肖相沖克:在喪禮上,通常會貼有一張告示牌,說明有那些生肖是與死者的生肖相沖克,必須迴避。有的還會在靈堂里放一盆水,給來參加喪禮的來賓洗滌,以除不祥之氣。
4、忌入殮時啼哭,將眼淚滴在亡者身上:在舉行入殮儀式時,亡者的親友應當保持冷靜。此時忌諱有人啼哭,否則會使亡者不忍離去,其魂魄將無法升天,而滯留喪宅。若因啼哭而不小心將眼淚滴在亡者身上,將使得亡者留戀人間,不得轉世超生。
5、忌七月時出葬:七月被一般民間視為鬼月,此時陰間的鬼門大開,許多鬼魂被流放到陰間來。若於七月出葬,可能會招引更多的鬼魂出現,鬼煞大作,對喪家更為不利。
6、忌守喪期間剪發、剃鬍須:根據民間的習俗,在家有喪事期間,其親人不能剪發及剃鬍須。一般人認為這是為了表示極度哀傷悲痛,以致於無法顧及修飾邊幅。而其另外的用意,則是為了避邪,以不修邊幅的模樣,使自己跟平常看起來不一樣,讓亡靈鬼魂認不出來,以免受到侵擾。

㈢ 抬死人的東西叫什麼

冥椅

㈣ 抬死人頭有什麼講究

你這個抬是出殯么?如是,且抬頭者不是你兄妹,是要給紅包沖喜的回,裡面的錢必須是單答數。抬之前,用餐,要喝點白酒,不能有葷腥,事後吃飯的時候,可以吃肉。抬者為男,上路開始子女哭殯。
還有你們當地的風俗,可以請教當地老人,或者咨詢當地的葬禮公司。長者去世,萬望節哀,一切安好,方是對死者最大的尊重。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順香以奠。

㈤ 古代農村死人出殯時用來抬靈柩的木棍叫什麼



杠房業本是出租葬禮儀仗的,它包括滿漢兩族各種儀仗執事,如罩棺材的綉花緞緞子官罩,儀仗隊用的開道鑼、傘、扇、旗、牌、車、轎、硬器等設備。在辦事時,按用主的地位職稱,什麼人用什麼樣儀仗執事,不能亂用。尤其是滿族臣民,分內外八旗,品級有高有低,不許有一絲一毫的差錯,而對漢民則另有一套。

北京杠房業有句行話,叫「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因為杠房本身只有軟片、硬器出租,平常櫃上只有三五人看守門市,等候顧客,所以開支不大。一有大事,可臨時請同行幫忙。要應上個大人物或財主家的喪事,不僅杠房一行,所有有關的喪事用品行業,如壽材、棚彩、傢伙、紙活,還有僧道各門,就都來了賺錢的機會。杠房的綉花軟片,可現裁現綉,隨用主之所欲,東西用完後全歸杠房所有,杠房又可從中取利。

杠房的響尺,是杠頭發號施令的工具。它是彩用堅硬木材,和梆子戲班中的梆子大體相同。不過杠頭用的響尺較長,有二尺長,一寸多寬、厚。還有一根一尺長的圓檀木棍,把它和響尺用一丈二尺長的絨繩聯接在一起,用短的打長的,響聲高昂清脆。全體杠夫及執事前引等起落走步,均以尺響為號,不許亂說亂動。如在行進中發現有個別人不聽指揮,杠頭有權當頭一棒,流了血不得抵抗,這是行規。另外,尺上的太二絨繩叫尺繩,是用來測量靈柩大小和門口寬窄、坑口大小的,好安排活茬,以免臨時抓瞎。響尺還有一項用處是,起杠前用來亂打梆子,使遠近人等都聞聲聚齊,各就各位,各操各業,誰拿什麼工具,誰和誰一條杠,都扶起來。各行都齊備了,響尺只打一聲,全體人就一齊上肩抬起開步走。到了目的地,杠頭響尺橫打,大家一齊都摘肩落地,然後由做活的將靈柩抬起到坑口下葬,行話叫「登坑下葬抖繩散」。

㈥ 伊斯蘭教死人用什麼抬死人

回族也是信伊斯蘭教的人
他們稱死人為「無常」、「歸真」或「歿了」,切忌說「死」。稱屍體為「埋體」,稱送葬為「送埋體」。對埋體主張速葬,不得超過三天。回族不信風水地脈,只要是平穩乾燥的地方就可做墓地,實行土葬。人咽氣後,守護者將遺體頭北腳南放置,親友弔唁,送以錢、物,以助葬費,但禁止送花圈、帳聯。亡人的面容身體要美觀清潔,埋體要經過修面、修胡須,理掉過長的頭發,其他部位過長的毛發也要剪短或剃掉。還要修剪手指和腳趾甲,清除污垢。葬前要給「埋體」清水凈身(俗稱「著水」),再穿上用新白布製成無袖無領的「開凡」。男人的「開凡」通常為三塊,一塊叫「皮拉汗」(波斯語坎肩之意)是覆蓋前身的白布;一條叫「小卧單」,是墊在身下相當於褥子的白布;一塊叫做「大卧單」,是在外層包裹整個「埋體」的白布。女人的「開凡」還要增加用做蓋頭和裹胸(也叫纏腰)的兩塊白布。舉行轉「費達」(贖罪)儀式。然後舉行站「折納孜」(殯禮)的儀式。殯禮主持人一般是有名望的阿訇。儀式開始時,將「埋體」 置於「塔布提」匣子中(一種底層可以抽拉的無蓋的大木匣子),抬到葬地,置於墓穴之上,頭北面西,主持儀式的阿訇為亡人祈禱,並帶領大家念「贊主詞」三次。儀式後,即送「埋體」入墳,葬穴為長2米,寬1米深約2米的直坑,在直坑底部向西側挖一洞(以平放遺體為限)。當埋體按照教規放入洞內後,再將洞門用土坯封住,並用黃土填滿直坑,地面用磚、土築成脊形墳墓。與此同時,在送「埋體」的沿途中,要為亡人散「乜貼」,數額大小不等,根據家庭條件而定。並將亡人衣物散給洗屍人員和親友,有的還要給前來送「埋體」的眾人散白帽戴孝。亡人葬後逢七、二七、三七、四十天、百日、周年、三年、十年,都要請阿訇念經,表示紀念。
伊斯蘭人過世首先由家屬凈身`然後用白布包裹`所以說回族的很愛干凈啊``然後於次日早上用木匣子(回族人不說棺材)裝著抬到回族山上下葬``下葬時用白布遮天``把過世的人抬出來(不能見陽光)平躺放入早已建好的生基裡面``

㈦ 古代農村死人出殯時用來抬靈柩的木棍叫什麼

這個叫棺杠,是很有點歷史淵源的。

上杠 發引前一天就在門前空地擺好大杠,名曰「專亮杠」。起棺時移屬到大杠。其時對面搭一高台,和尚手持引魂幡念一陣。孝子跪杠前,這時杠工的指揮打「響尺」,說一聲「請盆!」孝子用力摔盆,大哭一陣,同時放炮三響。茶房接過引魂幡給孝子杠著,另一手拿「哭喪棒」,開始出街上路。另有專人「撤紙錢」,最好的手藝是一撮紙錢向上一扔後,又高、又撒成滿天星,一個個徐落。

棺杠 棺杠的情況不一樣,視其家勢、地位、經濟力量而定抬杠的人數。最小的16杠(人)、24杠,稍闊的是32杠,最富或有爵位的有48杠,乃至64杠(兩班就是108人),都有雙叫響(頭兒)打響尺,指揮換肩、停止、前進、換班等動作。此人在行進當中還有一套「行話」以示眾人。杠夫穿綠駕衣,黑紅平氈帽上插一雞翎,米黃套褲。
大杠前是一頂大紅綉花傘,半副鸞駕(包括木製金瓜、鉞斧、朝天凳等)。杠後又是半副鸞駕。最後是喪家內眷所乘的白轎、馬車。
整個隊伍行進較慢,有時大座還要「路落」,某一大座壓住陣角,待前邊執事走遠,抬起大座在這段一兩丈遠的路上跑步前進,頭兒口喊「落……」,跑起來講究步子齊,亭子不歪不掂,很是壯觀。

㈧ 抬死人時放什麼放身上避邪

沒有聽過這個說法,但有個風俗是家中老人到了80歲要把家中的算盤拆掉,因為九九八十一,算到了八十一歲就數不上去了,所以要拆掉算盤讓歲數能繼續數上去。

㈨ 抬死人後有什麼講究

老人去世後的風俗(鄉里鄉親之間)送終生離死別」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篤處於彌留之際,大都是情依依、意連連,思念兒女,牽掛親人。這時在家的兒女要日夜侍奉,不離左右,並要給在外的兒女捎話傳信,催其速返。兒女在接到此類電、信之後,都是歸心似箭,日夜兼程,望鄉哭奔,力爭與親人生見一面。一時見不上,不但老人不會瞑目,就連兒女也是終生遺憾,還會被人們指為不孝。有時說來也巧,一旦兒女進門,老人就「撒手歸天」一了。因此,兒女守護著父母去世,叫做「送終」。在這個時候,老人當著眾人面吩咐一些身後事,如「掌櫃的」誰當、事業的繼承、則產的處理、賬債的往來、對子孫為人處世的教導等等,俗叫「托家事」。對老人臨終遺言,子女要一一應允,讓老人放心,即使死後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孫和親人守著他死去,俗以為這是難得的「善終」。老人病危,兒孫還在忙自己的活,必然會遭眾人的非議和親鄰的責罵。人到病重沒指望的時候,男的要請舅家人來探望;女的要請娘家來問病,這在當地是必行的禮節,萬一病故,好讓他們知道人是怎樣死的。不然,人亡之後,突然去請他們督喪,他們是會借故刁難的。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請而不到,這時,惟一的法就是孝子長跪在門外,叩頭回話,求得同情和諒解。舅家、娘家人提出的喪儀條件要盡量滿足。因為,當地風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鬧了別扭,喪事就無法順利。穿衣死者臨終時,親人們就要為其剃頭(男)、梳頭(女)、盥洗、整容。咽氣之前必須把壽衣(俗稱「老衣」)穿上,一則死後不好穿;二則說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著光著身子走了,到了陰間還是無衣。壽衣大都是及早准備好的。當地習俗,壽衣要在閏年閏月縫制,取「功德潤澤」後人之意。壽衣袖子講長,要能遮住手梢,忌諱袖短露手。否則,後輩兒孫就衣不蔽體,伸手討飯。在壽衣件數上,要穿單不穿雙,是避免凶事成雙的意思;在壽衣布料上,要穿平紋布,忌穿斜紋布,怕有一個「邪」字,後輩人搞邪門歪道;特別忌穿皮革,因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來世變成畜生;可以用綢子但不能用緞子,因為緞子和「斷子」諧音,不吉利;壽衣不能用紐子,只能用布帶,因為紐子和「扭子」諧音,怕後代出「逆子」。壽衣要兩頭見棉,即有棉衣、棉褲,冬夏如此,取「以棉(眠)為安」之意。壽衣里子多選用紅色,意味著後輩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壽衣上綴個白布條,以示在陰間也要為父母制服。除了公務人員之外,現在民間老人壽衣的樣子,多數仍沿襲清朝、民國時期長袍短褂的款式,可見封建習慣的頑固性。人剛咽氣,趕緊要把預備好的「噙口錢」放人口內,「噙口錢」也叫「口實」,是一枚銅錢或其他金屬硬幣,穿上紅線,放人死者口內後,把紅線另一段拴在壽衣布帶上,防止溜入腹內,待盛殮時揪掉紅線。關於往死者嘴裡放「噙口錢」的事,民間有三種說法。一是把錢稱為「寶」,把錢放進死者嘴裡叫「口中含寶」,寓吉祥之意;二是說人辛勞一生,不管貽留多少,「噙口錢」是最後帶走的「落頭」;三是說人死了就變成了「鬼」,「鬼」還要投胎再脫生,再變成人,有了「噙口錢」,來世不受窮。有的在人死之後,還要給手裡攥塊饃饃,意味著在黃泉路上有飯吃,不挨餓,來生再世也不缺口糧。停床當病人換上壽衣之後,就應當將其從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來,作為臨死者最後告別人世的正式場所,親人們都守候其左右,讓其安詳地離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壽終正寢」。屍體停放在兩條長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鋪上穀草,穀草的根數跟死者的壽數相等,俗叫「隱身草」。為什麼要鋪「隱身草」?過去傳說,人死後「魂」就離開了身體,但他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只覺得很輕松,就到處遊玩。為了使他玩得愉快,暫時不讓他看到自己的遺體,就用這些穀草隱藏起來。另一種說法是,人死後兩天以內鬼魂還不讓進「陰曹地府」,在陰間也不能胡游亂逛,又不能附體,所以要鋪上「隱身草」讓他暫時藏身。人死後,要把他的身體捋順好,使他仰面朝天躺著,用一張輕薄的黃表紙或白紙把臉蓋上,俗叫「苫臉紙」。人死後為什麼要用紙苫臉,說法不一。一說是因為人死後臉色會變得難看,親人們一看見他的面容,未免有些傷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臉紙」遮住;一說是觀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氣出紙動,還可搶救復生;一說是遮擋塵土,防止噪音,有讓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紙把臉蓋上。因此,人們非常忌諱活人用紙蓋臉,怕惹來不祥。屍體入殮前,腳脖上套根繩圈,俗叫「絆腳繩」。傳說,「停屍」期間,如果遇上打雷閃電或貓從身上跳過,死人會突然站起來,碰上什麼東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丟手」,非常嚇人。所以,要用麻繩絆上,到盛殮蓋棺時再解去。屍體停上屍床,床腳拴一隻白公雞,謂之「看喪雞」。「看喪雞」要一直拴到出殯。據說是為了防止貓、鼠、蟲豸嚙屍。「看喪雞」只能在集市上賣掉,喪家不能殺食。俗以為雞是為老人守過喪的,殺之不祥。當地習俗只要病人還有一絲氣,絕對是不能動哭聲的,認為哭不吉利。只能在屍體擺放停當後,全家舉哀,放聲慟哭,用瓦盆作紙盆,燒上第一把紙,許多地方叫燒「倒頭紙」,當地俗稱「引路紙」。人們認為燒紙就是給死者送錢,好讓死者帶上「盤纏」安然上路。喪儀以及祭奠先人要燒紙的習俗是怎樣來的?傳說,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天下轟動,名利雙收。蔡倫的嫂子見了眼紅,逼使蔡倫的哥哥蔡莫學造紙,蔡莫未得要領就背著弟弟自己造起紙來,造出的紙又黑又粗,無人來買,堆積滿屋。蔡倫的嫂子深感內疚,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氣之下,就在妻子靈前燒起紙來,燒著燒著聽見妻子在棺材裡喊:「開門,開開門!』人們打開棺蓋,蔡莫妻子坐了起來,嘴裡還叨咕說:「陽間有錢通四海,陰間用紙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還肯放我回來。」後來逢人便說,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閻王殿,閻王讓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燒了紙,送了錢,小鬼們就爭搶起來,他們拿到了錢,就把我從地獄中放回來了。這樣,蔡莫造的紙能在陰間當錢使的消息很快傳開,原來堆積如山的紙就被搶購一空。蔡莫知道是妻子為了賣紙,特意裝死,也沒深怪於她。由此,喪家燒紙的習俗就流傳下來,至今民間喪祭燒的還是較黑的粗糙紙,俗稱「斗底紙」、「升底紙」。當地喪祭燒的紙有兩種:一種是叫「燒紙」,即六七寸左右的方塊粗紙,燒前用硬幣或紙幣在紙上拓一下,俗叫「打紙」,示意過版成「錢」,俗以為紙不用錢幣拓,在陰間就不能當「錢」用;另一種叫「陰票」,過去是木版拓印的鈔票狀的「紙錢」,上有「冥國銀行」字樣,面額仟、萬、億圓不等。燒這兩種紙,都是為了給死者送「錢」。報喪死者遺體停床之後,就要很快請來「陰陽」先生按死者咽氣的時辰推定「出殃』時間、來客開吊、出殯埋葬、「過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具體日子,並把這些日辰用白紙開列出來,貼在牆上,喪祭儀禮按此如期進行。與此同時,請來「家門父子」頭面人物在一起商議喪事怎樣,請「總管」,叫「知客」,定廚師,約吹手,開始籌喪事。由總管統籌安排,指揮動作,事主只是出錢出物當孝子。喪儀諸事商定後,首先派人去舅家(男喪)或娘家(女喪)報喪,請他們來看死亡是否正常,兒女是否都在,壽材壽衣是否完備,喪儀規格是否妥當。娘、舅家人來了,孝子在門前跪齊,嚎哭迎接。他們看了死者遺容後,若無異議,喪事才能按原定計劃進行。姑家、姨家、女婿、外甥、干親等等,則由「家門父子」中的侄男子弟分頭上門報喪,告知他們何時祭弔、何時埋葬,好讓他們如期前來弔唁。當地習俗人死後前兩日不穿白戴孝,俗稱「黑頭孝子」,第三日才「成服」。所以孝子報喪只能隔崖或隔牆喊,不能直入其門,俗以為「黑頭孝子」進門多有「沖撞」,會給主家帶來不祥。例如,有些人家院落蜉螞很多,俗以為是「黑頭孝子沖的結果」。「五服」以外的鄰里鄉黨及族人,聞得噩耗後,便主動拿上香、紙前來燒紙弔唁與死者告別,謂之「送紙」,「送紙」的人多,就證明死者生前有德行,人緣好。打墓人死了一般都要盡快埋葬。因此,打墓是喪事中第一件要緊的事。當地人歷來特別相信「風水」、「脈氣」,認為祖先理在「藏龍卧虎」的「風水寶地」,後輩兒孫就可以陞官發財,福祿並臻,人丁興旺,奕世不衰。富貴的說是「墳里『脈氣』好」,貧賤的說是「墳里沒出下」,把後人的際運歸結於前人墳墓風水的好壞。所以,人們在墓址的選擇上非常慎重和認真。人死後,由長男主孝陪同陰陽先生拿.上羅盤、戒尺、繩丈、木橛、钁頭等同到預定的墳地。根據八卦的來龍去脈、相生相剋之理,參照八卦太極圖、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斷善惡吉凶,選擇「風水」好的「山向」,勾畫出墓址,俗叫「勾穴地」。「勾穴地」還要兼顧後來,夫妻並埋兒子為父母「掛腳」等事宜。如果葬於祖塋(俗叫「老墳」),穴位就好定,因為原先都是測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如果重造新塋,那就需要用八卦羅盤反復測看、劃線定位,同時插上五色旗子,擺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行成瑩禮,當地把這種儀式簡稱「成塋」。解放後,墳地統一規劃,大田中的墳頭多被平毀,普遍實行了公墓制,塋地選擇的陋習已被破除,但「墓穴」請「陰陽」先生勘測定位的習俗仍在延續。「陰陽」先生勾定了「穴位」之後,還要選擇黃道吉日才能破土動工。過去,動土時,孝子還要燒香表、行大禮,祈神保佑,也就是為老人修陰宅的「奠基禮」。當地埋人的墓穴從構造上分兩部分:一是「明庭子」,垂直深約7.5尺至8尺左右,寬約4尺左右;二是「穿堂窯子」,在「明庭子」底部大頭一端,挖一個大小能放進棺材的土窯洞,一般高3尺多,深8尺多。過去當地土葬除了官紳,一般不用磚石。改革開放以來,群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修墓的規格也隨之升級。現在,「穿堂窯子」大都用磚箍,俗稱「磚箍墓」。還有些人趁老人健在時,就箍好了墓。一則為老人去世後,有備不忙;二則讓老人看一看自己歿後的「居屋」,以表兒女孝心。當地人「打墓」還有許多講究:一是「陰陽」先生定好的穴位、釘好的木橛、劃好的開挖線,任何人不得移動或修改。二是打墓時間的長短,以靈柩在家停放時間的長短來決定。自「吉日」破土動工後,每天有人挖土,但必須在下葬前一日下午完工,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後。如果靈柩停放時間短,很緊迫,那打墓人就得風雨不避,日夜去干,絕不能誤了下葬時辰。三是打墓人都是親鄰相幫,一般不僱用。四是打墓人一日三餐,盡力款待。過去,每當吃飯孝子都要「以跪伴食,無命不起,直至食終」。如果時間緊迫,飯要送到墓地吃,送去的飯以食完不剩為好,萬一剩了,就地掩埋,忌諱帶回家中。現在,孝子「以跪伴食」的習俗已廢止。但是,孝子必須每天去墓地給打墓的人敬煙倒茶,磕頭示敬,吃飯時要給打墓人敬酒,這是絕不可少的禮儀。盛殮人死後三日內,若無特殊原因,就要把穿戴好的屍體抬進棺材裡,俗叫「盛殮」或「人殮」。「盛殮」時全體孝子參加,親鄰幫忙,必須有娘舅家人在場,或得到他們的允許,並由本族年長者主持,否則不能「盛殮」。屍體入棺,要穩正屍位,整飾屍相,下鋪紅褥子,上蓋紅被單,也取後輩紅紅火火之意。屍體與棺壁之間,緊插用紙包裹的松柏鋸末、葉末或草木灰,以作固定,防止晃動。安排就緒,方可蓋棺,俗叫「合龍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開。俗語說:「寧隔千里遠,不隔一層板。」所以,如果「盛殮」時,娘、舅家人未到,奔喪親人未至,「龍口」就不能合,棺蓋留個縫隙,等他們看了遺體之後,才能「合龍口」。當地死人「人殮」還有個講究,就是舉屍入棺時,要由長子(承宗人)捧頭,其他人抬屍,小心翼翼地把屍體放入棺內。由於受封建宗法思想的影響,長子「入鹼」捧頭,起靈摔「紙盆」,出殯領頭「扯纖」,以至以後的祭奠抱「牌位」、燒紙、酹酒,都是長子一人的事。只要長子在,任何人不能代替。死者「入殮」後,孝子磕頭燒紙,痛哭舉哀。接著,請人書寫「銘族」,當地俗叫「主族」。所謂「主族」,就是在7尺長、2.5尺寬的紅綢或紅布上,寫出死者姓氏、名諱、評語等。生前有官職的還要在姓氏前加官銜,其評語叫「公評」,無官職的其評語叫「鄉評」,女的其評語叫「閨評」。下款還要把書寫人的官銜或學銜寫上,其姓名另用紅布或紅紙寫好貼上。「主旌」最好是請當地名人領銜寫,寫罷喪主必須恭謝,能請動名人,算是很有臉面的事。「主旌」雖然寫法不一,但一般如下:為什麼要寫「主旌」?因為死者「入殮」後,其形貌已不可見,故用以書寫死者姓名的旌幡作標志。當地喪事有的將「主旌」掛在靈前,有的開吊日掛在庭院內,作為象徵,供客憑吊,以示對死者的敬重。「主旌』在下葬時,取掉題寫者姓名,展蓋於柩上,與死者一起埋葬。設靈堂「靈堂」是停屍、放柩、供人們祭奠及孝子守喪的地方。在廳堂正中掛一幅能遮蔽屍床或靈柩的大帳慢,帳慢正中書一大「奠」字,帳慢前空中懸吊剪有各種圖案的條形白紙「吊簾」,上書「嚴父(慈母)養育恩似海,兒孫未報終是憾」等悼語。帳慢前擺上桌子,桌上正中靠帳慢處供奉標志死者靈柩的靈牌或遺像,桌上擺上茶飯、點心、果品等供品,桌前沿陳列香筒、香爐等祭器,同時點上白燭。桌前糊上白紙桌裙,放著白紙包裹的土蟹,供灑酹奠酒用,還要放上「紙盆」。供孝子燒紙和來客祭奠盛紙灰。桌子兩側鋪上穀草或麥草,供孝子守喪跪卧(男左女右)。桌前至房門左右擺列「紙活」。這種「紙活」是由「紙活匠」用葦子、色紙扎糊而成,喪主掏錢購買。「紙活」的形式有:靈庭、過亭、冥兒、冥女、冥馬、仙鶴、祥鹿、鮮花、瑞草等等。還有「七星劍」、「十二件」等名堂。陳列多少根據喪家經濟狀況而取便。房屋及庭院中大、小門上,在開弔祭奠前一日下午都要貼上白紙喪聯,當地流傳的「白事」聯語大體都是:「倚門人去三更月,泣杖兒悲五夜寒。」「守孝不知紅日落,思親常望白雲飛。」「三更月冷鵑猶泣,萬里雲空鶴自飛。」「白馬素車愁人夢,青天碧海悵招魂。」「桃花流水杳然去,清風明月何處尋。」「悲音難挽流雲駐,哭聲相隨野鶴飛。」「三徑寒松含露泣,半窗殘竹帶風號。」「旌飄戶外含孝意,韻滿堂前慟悲情」等哀輓死者的套語。但要注意的是在聯語上要區別男女,否則就會鬧出笑話。總之,在靈堂和庭院布置上要營造一種白茫茫、凄慘慘的喪事氣氛。出子人死後第三日早八九點鍾左右,是當地約定俗成的「出子」日辰。「出子」就是「出門告」、「出報訃(訃聞)」。當地也叫「成服」。叫「出子」是因為有顯示子孫多少的意思。「出子」是喪儀中絕不可缺、嚴肅而隆重的一環。「出報訃」的實際用意在於向社會公開宣告喪事。另有一種迷信的說法是,不「出報訃」,亡人還自不知死,出了「報訃」,亡人才知道在陽世的壽命終結。「報訃」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五服」內的子、侄、孫寫在紙上(不上女性),貼在一個長方形的木板上,放在大門外,供人們觀看和了解。寫「報訃」在民間至關重要,若是死者無子,也無既定的繼承人,「出子」時必須臨時在侄輩中選一人作為承宗子寫在「報訃」上,寫了誰,誰就有「合法」的財產繼承權。「期服」、「大功」、「小功」等項下,應寫誰,誰在前,誰在後,誰遠誰近,都要慎重對待,絕不能漏人。反之,宗族之內、孝子之間會打架鬧事,弄得喪事混亂,家族不睦。「報訃」由陰陽先生書寫,格式不盡一致,一般寫法如下:訃聞不孝男XXX等罪孽深重,弗自殞滅,禍延顯考X府君諱XX(女性則寫:顯妣X府X孺人)。距生於XX年XX月XX日,不幸於XX年XX月XX日因積勞成疾,在本宅壽終正寢,享年X十又X歲,不孝男XX等叩地呼天,悲痛欲絕,親視含殮,停柩在堂,尊禮成服,承嚴(慈)命茲定於X月X日開奠,X月X日X時扶靈柩安葬X處哀此訃聞。孤(哀)子XXX泣血稽首齊衰期服孫XXX泣血稽首齊衰五月曾孫XXX技淚稽首小功服侄XXX拭淚稽首麻服侄孫XXX拭淚稽首所謂「成服」,就是在「出子」時,全體孝子穿白戴孝(詳見第二章第五節),拄起哭喪棍(俗稱「哭棍」,即柳枝纏上牙狀的白紙條,),滿院一片白。「孝服」的縫制沒有成規,一般除了給直系的女婿、外甥、已嫁女子有縫「孝衫」(即「孝褂」)的外,其他「家門父子」中的孝子「孝服」自備,有的只散漫鞋的白布。孝子穿上「孝服」以後,就要在靈前跪草守喪,接應來客祭奠,陪伴哭嚎致哀,一直守到出殯。孝子特別是親生子女在守喪期間,按舊禮要求,不洗臉,不剃頭,鞍著鞋,不坐凳,不吸煙,見人低頭,不食葷腥,寢苫枕塊,更不得亂開玩笑,嬉皮笑臉;女子不可塗脂抹粉。這種舊禮,現在多已廢止,但守喪致哀,乃人之常情,至今沿襲。「出子」時,所有孝子要到齊,娘舅家人要在場,女婿、外甥及至親也要參加。吹著嗩吶,奏起鼓樂,全體孝子在靈前磕頭燒紙後,由長子懷抱「報訃」領頭,其他孝子手拄「哭棍」隨後,排成一串,哭奔大門以外,把「報訃」放在顯眼的地方,孝子跪成一片,燒紙磕頭,再返回靈前燒紙獻飯。「出子」時孝子越多,陣容越龐大就越體面,人們藉此來顯示死者兒孫滿堂,家族人多勢眾,所以,民間對「出子」的禮儀非常重視。請主實際上是請「陪客」,但當地人卻叫「請主」。就是在開弔祭奠的前一日下午,把「五服』之內先於死者而亡故的兄、弟或妯娌的「神靈」請回來,陪伴新故者共享祭禮。男死請「兄、弟」,女死請「妯娌」,男女不能混請。「請主」時,前有鼓樂吹打,孝子列隊跟隨。請誰,誰的長子抱其「牌位」領頭燒紙,墳頭在的在墳上燒,墳頭平了的在十字路口燒紙。吹吹打打,滿坳轉悠,也有向村鄰宣告第二天開弔祭奠的意思。「請」完回到自家大門上,早有女孝子跪成一片,嚎哭迎接,然後回到靈前,把所有「牌位」以新故者「靈牌」為中心,分左右、按長幼雁翅形擺放停當。接著磕頭燒紙、獻飯,好讓他(她)們一起「吃、喝」。「請主」完了之後,女婿、外甥或兒子向死者獻羊,俗叫「領羊」(也有提前「領」的)。「領羊」就是把綿羯羊拉到靈前,贊禮者面向靈堂高喊:"xx獻羊者名字),給你領羊哩!」有人便把水灌入羊耳,灌後還說:「抖毛大領。」羊受冷水刺激全身抖動,就算是死者「領了」,拉出去宰殺作席場,第二天待客。為什麼給死者「領羊」?有的說是送給死者在陰間當馬騎的;有的說是讓死者食用的;有的說是讓死者馱錢的。人們各有自己的理解,沒有什麼定論。開吊一般在安葬前一日,設席待客祭奠。所謂「開吊」也有公開祭奠的意思。當地俗稱「來客」或簡稱「奠」、「吊」。此日來客最多,也是喪事的高潮。當日清晨,先由孝子跪拜燒紙,「執客」動手,在大門以外「出紙」。當地人把這種「紙」叫「大紙」,是由「紙活匠」用各種色紙(以白紙為主),鑿刻出金錢、花紋等圖案,用葦子作骨架,紮成亭台樓閣模樣,然後粘糊串連成筒狀長條形,外加紙質旗蟠飄帶,吊掛在兩丈左右的高桿上。其簡繁由喪家自定。「出紙」有揚幡招魂、招回死者靈魂享受祭奠的意思。「出紙」畢,接著是孝子在靈前磕頭燒紙,給亡靈獻飯。獻飯時,還要把喪事中殺了豬的豬頭都獻上。來客一看祭桌上的豬頭,就會知道過喪事殺了幾口豬。當日,親朋鄰里陸續前來祭奠,喪家大門外設「禮桌」、「禮簿」,有人專門登記來客和禮品,俗叫「上禮」。凡有來客都鼓樂齊奏,熱情歡迎,有「知客」專職接客。客人先在「禮桌」「上禮」,再到靈前燒紙奠酒。禮品中若有「名人」題寫的匾幛之類,要在贊禮人的帶領下,樂隊前行,孝子列隊隨後前往村旁跪拜迎接,以示尊重。近年來,喪事奏樂除了嗩吶以外,又引了西洋鼓號,就顯得更加壯觀、莊重、氣派。來客祭奠多贈「燒紙」、貢香、台蠟、紙活、禮饃、現金(俗稱「奠儀」)等;至親也有送恭旌、靈條子(布料上面貼上悼詞)、輓聯的;還有敬獻花圈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以後,雖然政府提倡「厚養薄葬」,「喪事簡」,但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喪事規模上有所升溫,攀比之勢蔓延。許多人以喪事匾、幛多為榮。不管誰死了,生前德業如何,「行情」送禮的人們都要湊在一起,請有「職銜」的人掛名題詞,製作匾、幛以示悼念和敬意,所以,匾、幛就有了濫、俗之嫌。來客在靈前燒紙奠酒後,就有人散給他們「孝紗」,以作佩戴。接著由總管安排,知客招呼他(她)們人席就餐。不參加第二天早上「送埋」的一般親友,飯後即可向喪主告別離去。祭禮喪事應當過幾天,在當地沒有定則。一是根據「陰陽」先生推算選定的埋葬吉日定;二是根據喪家的籌備情況定;三是根據時令季節定,如盛夏就得快葬。因此,喪事過四五天、七八天的都有。過去,還有因「年命」不利,不宜動土或其他原因而厝柩待葬的習俗,就是把靈柩用土蟹砌埋起來存放,等待吉日吉時再過事埋葬。當地喪事大體分為普通事、官賓事、加祭事三種類型。普通事無主官、土官、禮賓,有少數吹手吹奏嗩吶即可。不行「點主」禮,僅跪草守靈,燒紙奠酒,接待來客祭奠而已。官賓事樂隊龐大,禮節復雜,耗費極大,惟富有人家才能得起。要請有功名的主官一人,土官一人,禮賓四人,著舊式袍服,戴舊式禮帽。分別有祭墓誌銘、祭大木、行家祭禮(即「三獻禮」)、「點主」禮,還有墓前「祭後土」等等儀式。每舉行一項儀式都須鼓樂齊奏,呼叫贊禮,三拜九叩,讀文祭告。過去,有些喪家還請和尚、道人誦經「打醮」,超度亡靈。加祭事(也叫「追祭」)就是過去因家貧或其他原因,覺得父母葬禮不隆,後來兒孫發了財,選擇吉日另行祭奠;或是另擇「風水」改葬、遷墳(俗稱「翻埋」)。其形式可以按普通事過,也可以按官賓事過,主要是祭奠亡靈,緬懷老人生前對本人的恩德,宣讀哀詞祭文,為死者歌功頌德,為自己揚名誇富,也叫給老人「補心」。那麼,什麼叫「點主」?人死了以後,兒孫們就要為他(她)們製作、書寫牌位和靈牌,牌位用於後來祭祀供奉(有的坯子是提前製作的),父母牌位(柏木)放在一個木質帶套的座子里,俗叫「神主樓」。據說,源於《二十四孝》中「丁蘭刻水重行孝」的故事。靈牌是標志死者靈柩,並隨靈柩一起埋葬。特別禁忌靈牌和牌位放在一處或互相見面。有的在牌位背面還簡要寫上死者生卒時間和行述。當地講究的是,「牌位」上書寫亡人姓氏名諱的一行字,必須取合「生老苦病死」五字中的「生」或「老」,「神主」的「主」字一定要落在這兩個字上,「生」字最吉,「老」字次之,就是說這一行字的字數必須是6或7、11、12、16、17字,余類推。「點主」是官賓事中的一項儀式,其過程是這樣的:將「主官」事先安排在鄰居家中(假稱「公館」),孝子列隊由贊禮人帶領,鼓樂細吹細打,到「主官」門前樂奏三遍,「主官」出門行上路禮,事先安排人扮作「八抬大轎」狀,兩側舉著「肅靜迴避」牌和芭蕉扇、四面彩旗,鳴鑼開道,緩緩前行。作「主官」的文質彬彬、慢條斯理,孝子五步一叩,十步一拜,炮聲噼啪,鼓樂伴行,後面有一人燒紙,一人撒五穀雜糧和「紙錢」,叫做「打散錢」。十字路口要安排一名假扮的貧苦百姓攔轎「告狀」。回到靈前,樂人三次「報鼓」;廚師用一塊紅紙包一方塊豬肉獻給「主官」叫「獻印」,「主官」均給他們賞錢。廚師領賞之後還要說:「祝老爺高升再高升!」等吉利話,然後「點主」。因為牌位上或家譜、家影上,其他字均已寫妥,只有「神」字缺最後一豎,「主」字先不寫一點,行點「主」禮時,由「主官」用毛筆蘸上硃砂紅去完成。贊禮人拖長聲音高喊:「通一神!」「主官」便補寫「神」字一豎;接著高喊:「點一主!』,再補寫「主』,字一點,統稱「通神點主』,。「點主」後,一些人還讓「主官」給小孩印堂虱個紅點,以圖吉利。行「點主」禮的目的在於藉助「官威」點化亡靈,使其在陰間有體面、顯神通,更好地保佑後人的意思。

㈩ 回民死後需要准備什麼東西

回族的喪葬禮,是人一生結束後由鄰里鄉親、朋友等進行哀悼、紀念、祈禱的一種儀式,是回族民俗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回族群眾認為,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結果。作為在世的人,對於亡人不論其貴賤或貧富,不管是子孫滿堂,還是鰥寡孤獨,都要盡埋葬的責任,並要葬之以禮。回族的葬禮,既有回回民族的習俗特點,又有伊斯蘭教處理死者的信仰性質。 回族喪葬習俗隨著回回民族的形成而逐漸形成。回族的喪葬習俗至遲在明代就已基本形成。明代回族著名學者李贄生前遺囑:「倘一旦死,總擇城外高單,向南作一坑,長一丈,闊五尺,深至六尺即止。既如是深,如是闊,如是長矣,然復就中復掘二尺五寸深土,長不過六尺有半,闊不過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既掘深了二尺五寸,則用蘆席五張,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此豈有一毫不清凈者哉!我心安焉,即為樂土,勿太俗氣,搖動人言,急於好看,以傷我之本心也。雖馬誠老能為厚終之具,然終不如安余心之為愈矣。此是余第一要緊言記。 我氣已散,即當穿此安魄之坑。未入坑時,且閣我魄於板上,用予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換新衣等,使我體魄不安。但面上加一掩面,頭照舊安枕,而加以白布巾單,總蓋上下,用裹腳市甘字交纏其上。以得力四人平平扶去。待五更初開門時寂寂抬出,到街擴所,即可裝置蘆席之上,而板復抬回以還遲在明代已形成。 第一,實行土葬,忌火葬。回族實行土葬,傳說是根據伊斯蘭教關於安拉造化人類始祖阿旦,是由上上造成,死後仍歸於土上而來的,有「入土為安」之說。回族有句俗語說:「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這就充分說明了叵族實行土葬, 並且死在哪裡就埋在哪裡。

回族的土葬法跟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除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外)的土葬有著本質的區別。回族的土葬不用棺槨, 由來已久,且至今還保持著。清咸豐時回族宗教學者藍熙所將 《天方正學》說;「清真殯葬,不需棺槨,以身歸土。因其清凈也。」《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感紀舊聞》記載,回族喪葬是「殯不以木」。現在回族人亡後,仍不用棺槨,只是用木板或水艇等來安放屍體,葬後再拿回木板或木匣。 忌火葬的習俗至今也未改變,回族為什麼忌火葬呢?因為火刑是安拉使用的,只有安拉掌握這個權力,一般人不能用。還說,火刑是罪人死後受刑的地方。另外,還說,伊斯蘭教處理死人不用火刑。回族由於受伊斯蘭教的影響,逐步形成了人死後忌火葬的習俗。 第二,主張速葬。回族的喪葬根據伊斯蘭教「三日必葬」的規定,一般是早上死,下午埋,晚上死,次日早上埋,最多不能超過三天。個別特殊情況的,也有第四天埋的。清代初回族著名宗教學者劉智在《天方典禮擇要解喪葬篇》說:「按聖教,翌日必葬。蓋謂屍以入土為安,不得久停」。泉州回族《丁氏族譜祖教說》在反映明朝嘉靖年間丁家喪葬習俗時說,這里的回族習俗多年來一直是「葬不過三日」。避免停屍過長,腐爛發臭,以保持衛生。 第三,從儉節約。由於受伊斯蘭教 「葬必從儉」的影響,在處理喪事上,主張薄葬,提倡儉省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回族有一句俗語:「死後鋪金蓋銀,不如生前厚養孝順。」所以,現在回族辦喪事,一是不用棺,只用三丈六尺白布纏身。回族這種從儉習俗,不僅現在這樣,過去也是比較注意的。如泉州回族《丁氏家譜說》,回族亡者 「殮不重衣」,這就明確了回族人死後不穿戴各種衣服等。二是不設靈位,不搞繁文縛節;出殯儀式簡單、安靜,不僱用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講究任何排場,埋葬不用殉弊物,不搞什麼紙車紙馬、童男意女等紙涪。送葬中禁止擺設任何祭品,不舉行任何祭典。 第四,一律平等。回族在處理喪事上,無論是地位較高的掌權者。有一定影響和威望的阿訇、學者,還是普普通通的教民,鰥寡孤獨無人照料的人;不管是長壽的百歲老人,還是呀呀學語的幼兒,均無貧富貴賤之分,大小之區別,一律平等。都是在阿匐的引導下,用水沖洗後,白布纏身,舉行殯禮,最後將屍體抬往墓地安葬。
第五,有自己的場地。不管是回族聚居區,還是與漢族雜居區,都有自己圈好的墳地,決不允許別的民族人往裡埋葬,也不到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墳地去埋。在回族聚居區,有的為了就近方便,還根據地域、家族等情況,分幾個墳地。回族不信風水,只要乾燥、平穩的地方就可作墳地。凡是回族都可以埋在一起,各佔一穴地,反對多佔地盤在臨終前,一般都注意做好這幾方面的工作:一是請阿訇給病人念「討白」,祈禱真主饒恕病人的罪過,要求病人仟悔和反省自己。二是要「口喚」,即病人平時接觸的鄰里鄉親、朋友,與病人如果發生過口角、矛盾,甚至結下仇恨的,這時要主動向病人說「色倆目」要「口喚」,講明原情,消除誤會與隔閡,以期互相原諒,了結往軋 三是病危時,要求周圍肅靜,不亂哭亂喊,嘻笑吵鬧,少在病人跟前行走。除了病人的親骨肉和守候在病人身旁的阿自或在群眾中德高望重並懂得伊斯蘭教教規的人以外,其他人均不能入室,直到逝世。

回族人逝世,一般都稱「無常」,有些地方稱「歸真」或「毛提」。「毛提」是波斯語,也即逝世之意。「歸真」是回族群眾對篤信宗教和宗教職業人員以及宗教上層人士去世的稱法。回族無論怎麼稱呼逝世。但部忌說 「死」這個詞。為什麼呢?這與受伊斯蘭教的影響有很大關系。因為伊斯蘭教把死當作一個人最後的必然歸宿,並把它理解為嘎來布(即肉體)的消失和「羅罕」(精神)的升華,是.人生的復命歸真,而不是生命的歸結。所以。久而久之,在回族當中就形成了一種習慣,忌說「死了」

回族的葬禮,東自長江三角洲,西至帕米爾高原,南起海南島的「天崖海角」,北達黑龍江畔。大同小異,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幾項程序:

(一)停屍。回族人停止呼吸後,在身旁守候的阿訇或親人,要當即給亡人瞑其眼,合其口,順其手足,理其發須,還要整好屍體,把頭扶向右側。人逝世後不能停在睡覺的床上,有條件的要安排在通風涼爽的客堂大廳,如住房緊張或家境貧寒,可在客房地上鋪上席子或停屍床。將屍體安置於上面,但不能停放在伙房。停屍必須使亡人頭北腳南仰卧。面稍向干西。並在屍體上要覆蓋一塊潔凈的白布單。與此同時,要派人分頭通知本坊教長及親戚朋友,鄰里鄉親。並在直系親屬中。推選出幾位有組織能力和處理喪事經驗的人,管好迎來送往、喪事費用等事情。

(二)善面。也叫探「埋體」(屍體)。這一程序相上干漢族向遺體告別。當阿旬、滿拉、親朋、鄉鄰來喪主家後,在向喪主和親屬表示哀悼後,到停屍房揭開亡人頭上覆蓋的白布單。看看面容。然後根據亡人的年齡、去逝的原因。多方而勸說喪主家不要過於悲哀和號淘大哭,講述人生客觀規律。回族反對喪家拍胸抓發、跺腳喊叫的怨恨之哭。

在「善面」過程中,忌向亡人行鞠躬禮,忌喪家婦女、小孩跪在地上回禮。同時,如是夫妻一方死了,只許在亡人凈身前。「善面」哭泣,凈身以後不許再看面容。

在人亡後若當天未能埋葬,還得「坐夜」,一般要請一位深明伊斯蘭教義的長者看守亡人。「坐夜」者要身上干凈(洗 過大凈),停屍的孩子要點上香燭直到天明.為了消磨時間,「坐夜」者要給喪主家的。

人講人世間的真善美,假惡丑,講穆罕默德 的智慧故事。勸人要行善事等等。在我國東 北和其他一些地區,回族「坐夜」時,還情教長給亡人的眼、鼻、嘴、可等「捻七竅米」,表示亡人不空見真主,這種習俗是回族對亡人表示的一種懷念,代亡人祈求真主饒恕生前罪過的一種善良願望。守夜的人不能睡覺,有的地方為防止坐 夜者寂寞瞌睡,由二至三人輪流守或一起守。守夜者至午夜後要吃乾果換食。 坐夜,忌大聲喧嘩,忌玩賠、打撲克。

(三)備殮。回族俗稱縫「克番」。回族的「克蕃」有兩個特點,一是從顏色上看,無論是哪個地區,都是白色的,不用有色的布料。二是從選料質量看,不分富貧貴賤一律用白棉布、白市布、白漂布等,不用綾羅綢緞和其它高級面料。為什麼回族在備殮 時要堅持這兩點呢?主要是受伊斯蘭教的影 響。穆罕默德曾說:安拉最喜歡白色布,生者著白衣,死者穿白布做「克番」。
給亡人備「克番」,不是象有的人說的那樣,用一塊白布一裹就行。而是有的講究,其樣式、規格、要求,全國各地大體相同,但男女有別。男亡人用的殮服有三件:一是大殮,回 族俗稱「大卧單」,長短要略長於身,上 各余出六七寸。二是小殮,回族俗稱「小卧 單,也叫「二單」,長短要如身,但上下 兩頭不留餘地,寬約四尺五寸。三是襯衣, 回族叫「格米素」或護心「斗娃」。長自肩 至踝骨,寬約一尺二寸左右。肩上要開縫,再加帽子一個,長共約九尺。

女亡人的殮服,比男的多兩件。除了同用男子的三件以外,另加裹胸和包頭各一件。

(四)凈身。也叫「著水」或稱洗「埋宜台」。凈身無論在清真寺還是在喪主家,都要准備好浴床(一般是洗干凈的門板)、湯瓶、溫水、毛巾等。如在喪主家凈身,離清真寺較近的,都從寺里擔水,途中擔水人累了,可以由另一人替換,但水桶底不許落地。

凈身一般由三人承擔,即一人專門灌水,一人幫助沖洗,一人帶上手套,雙手輕輕洗滌。手套一般要准備兩幅,洗上身時用一幅,洗下身時用一幅。洗時不許湯瓶落地,不用肥皂。凈身用的水,一般是事先煮好的皂角水,無皂角時,清水也可以,但一定是未經任何污穢污染過的干凈水。凈身用的水床是專用的,一塊單人床板大小的木板,四邊應有約 2 厘米左右高的鑲邊,以防水溢,尾部呈三角形,留有出水口,各地清真寺均備有水床供人們使用。按教義,戰死疆場的戰士、斷氣後而生下孩子的產婦等 ,可免去著水之禮。

給亡人凈身,男女有別。男不洗女。女不洗男。但無論洗男洗女,其程序都是一樣的。洗法和活人平時洗大凈一樣。洗下身時一般都要注意遮掩住羞體。回族給亡人凈身,除了洗滌的三個人以外,其他人一律不得人內。

亡人凈身後,將其屍移到准備好的「克番」布上,按照有關習俗規定,先右後左,層層包裹,先裹「格米素」,後裹小卧單,再裹大卧單,最後加冠。並將腰部、頭、足都用白布帶子扎緊。女屍還要加裹胸和蓋頭。對在戰爭中為國為教犧牲的回民,免於洗禮,免於穿「克番」,允許著血衣埋葬。

在給亡人穿「克番」時,要在「克番」上撒一些香料、冰片、樟腦水、香水等。其目的是為了防腐驅蟲,也是對死者懷念的表現。

在穿好「克番」後,將亡人放在木匣子里(有的地方是用牛皮做的擔架),入匣時用布單和其它物品遮住太陽。起靈時由四人或六人抬起。拾木匣子的人中途累了可以換人,但匣子不許落地。不僱人抬靈,一般都由直系親屬擔任。

〔停屍禁忌〕亡人停於堂屋,供親友前來弔唁望喪,不設靈堂,不設靈位祭品。穆斯林認為,人的生死由真主主宰,因此理智忍耐、節制悲哀是十分必要的。前來哭嚎的人往往會受到在場人的勸導,但親人離世,一場痛哭還是免不了的。人亡故後,忌稱「死」字,一般以「無常」、「口還」、「歸真」等詞代稱,不能說「 屍體」, 稱之以「埋體」〈阿拉伯語〉。在停放「埋體」的地方,嚴禁雞、狗等小動物進入,一般不允許打開穿布觀看亡者。

(五)殯禮。回族稱站「折納則」。殯禮,是回族喪葬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凡參加殯禮的人必須洗大凈。殯禮的領導者,一般都是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長擔任,也有的根據亡人的遺囑來確定,不論輩份、地位,只要懂伊斯蘭教規,在群眾中有較高的威信即可。

殯禮有的在喪主住宅院里進行,有的在院外選一塊平坦、干凈的地方進行。其形式頒禮拜差不多。先將屍體放在西邊,主持人靠近「埋體」站立,其他參加者脫鞋隨後排班站立,誦《古蘭經》有關片段,並舉意,求真主饒恕活著的和已經死去的,大的和小的,男的和女的,並祈求活就活在伊斯蘭道路上,死就死在「伊瑪尼」的根基上。之後,向左右說「色倆目」。至此殯禮結束。回族的殯禮一般不放在日出或日落進行。婦女不參加殯禮,不送葬。

(六)下葬。回族的墳墓全部是南北方向,均呈長方形的一個坑,且口大底小。土質堅硬的地方,墓深五至六尺。土質較軟的地方,深約一丈左右。一般墳長六尺寬三尺。在坑底的西邊挖一個與墳坑平行的深洞,長約六尺,寬三尺,高三尺,其形狀,上面是弓形,下面是平的。這個小洞只要人能彎腰出入即可。在地下水位較高或易塌陷的沙灘上,一般只挖一個三尺左右的坑,同時准備一個無底石棒和木蓋,將屍體放入石槨中再加上木蓋,以免屍體被沙士掩埋。

下葬時,兩個人先到墳坑裡,其中一個到小園洞里。然後打開木匣子,由四人將屍體緩緩放入墳坑,再慢慢送進小洞里。使屍體頭北腳南,仰卧,面向西方(因聖地麥加在中國的西方)。之後,先用士坯壘好小洞口,然後填土掩埋墳坑。 回族的墳墓與漢族的不同,它不是圓墳,而是長墳。

在下葬的過程中,阿訇、滿拉為亡人念經,其他送葬跪聽祈禱。喪主要為亡人散也貼,其數目數十元、數百元不等。有的喪主除了給送葬人散七貼以外,還要給每人散一頂小白帽,並將亡人的衣物散給主持殯禮的人和洗廠的人。

在葬後的當晚,喪主還要請阿訇念經 「消夜」。死後每頭七、二七、三七、四十日,百日,周年、三年等,都要走墳、干 「爾埋里」,意欲搭救亡人,表示對亡人的懷念。

回族對墳地很重視,一般都打漁或打牆圍起來,禁止在墳地周圍修牲口圈、廁所,更不允許任何人在墓地大小便。還禁止在墓地放牧,不許從墓地里取土,以防墳墓塌陷。

如以後〔遷墳〕需要遷葬時,挖開墳穴,取骨屍裝入白布口袋,葬入新墳。其間要念「亥亭」祈禱,還要舍散 「乜提」。

回族在陸地上一律實行土葬,但在特殊情況下,如在遠渡海洋中,可實行水葬。中國古今不少回族到聖地麥加朝覲,途中若逝世了。則在屍體上纏一塊石頭或鐵棒,葬入水中,以免屍體浮在水面上。 回族的葬禮,從以上情況看,雖然有其簡約、儉朴的良好習俗,但仍有不足之處。如處理喪事還花不少錢,特別是在一些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地區,處理喪事時衛生方面仍需要注意。比如,抬屍用的擔架或木匣子,抬完屍體以後,消毒跟不上,易傳染病菌,應注意改進。
——————————————————————————
回族實行土葬,其喪葬儀式的特點是速葬、薄葬,以使亡人早日「入土為安」。回族的葬禮大致分為先埋體、穿卡凡、行站禮、殯埋等四個過程。當病人處於危亡之際,歸真前,要請阿訇念「討白」(懺悔詞,其意思是向真主祈禱,饒恕和赦免他一生的罪過),當病人咽氣後,守護者即瞑其目,,合其嘴,順其手足,置亡人貴體沐床,開始洗遺體,也稱:著水「(即用清水洗亡者的遺體),男人要由近親洗,女人由女親屬洗。洗亡人的穆斯林要自己洗大小凈,再為亡人沖洗,通常先洗小凈,再洗大凈。第二道程序是穿屍衣,即「穿卡凡」。用白布裹埋屍體,男性亡者的裹屍布有三塊,總長3.6米,一塊叫「皮拉罕」,是蓋前身但是短於前身,自下頜至踝骨的白布;第二塊是小卧單,即墊在身下與身同長,寬約4尺5寸的白布:第三塊是大卧單,即長於身體,兩端各餘7寸許,寬約4尺5寸的白布。女亡人的裹屍布共有5塊,即除了上面說的3塊外,再增加作蓋頭用的長3尺——4尺,寬1尺多的白布和做裹胸用的由腹至膝,寬可圍身的白布。第三道程序是行站禮,即把穿裹好的亡人抬到院內或清真寺內,由亡人的男性親朋好友及坊內的穆斯林圍成圓圈,用《古蘭經》或一定數額的現金轉「費達」(意為贖罪),為亡人贖罪。然後再舉行站「哲那則」即殯禮的儀式。一般有阿訇主持,將埋體置於「塔布」匣子(即底層可以抽拉的無蓋的專用抬屍木匣)中,放在眾人西面,主持儀式的阿訇靠近埋體站立,其他人隨其後排成排,面向西站立,進行祈禱,贊主贊聖。第四道程序是殯埋,穆斯林殯埋不用磚石、木料、而用土葬,直接接觸土壤的辦法,使遺體歸於泥土。在殯埋時,阿訇還要念《古蘭經》稱「下土經」,然後眾接「都哇」並由亡人家屬散「也貼」。整個殯禮宣告結束。回族歷來主張薄葬、速葬,入土為安,一般要在三日內埋葬。提倡薄葬,不提倡墓穴,禁止任何殉葬品,反對親屬號啕大哭。穆斯林歸真後,親朋好友前往弔唁,可送錢、糧、布等,以助葬費,但是禁止送花圈、輓聯等。親人一般在亡人忌日要念經。

回族的葬禮

回族的喪葬簡易,實行土葬,主 張速葬、薄葬。送埋亡人時,沿途為死者撒「乜貼 」(布施)。葬禮包括清洗屍體、白布裹屍、阿訇 主持舉行宗教祈禱儀式、入葬等四道程序。

熱點內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電影推薦 發布:2024-08-19 09:13:07 瀏覽:886
類似深水的露點電影 發布:2024-08-19 09:10:12 瀏覽:80
《消失的眼角膜》2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4:43 瀏覽:878
私人影院什麼電影好看 發布:2024-08-19 08:33:32 瀏覽:593
干 B 發布:2024-08-19 08:30:21 瀏覽:910
夜晚看片網站 發布:2024-08-19 08:20:59 瀏覽:440
台灣男同電影《越界》 發布:2024-08-19 08:04:35 瀏覽:290
看電影選座位追女孩 發布:2024-08-19 07:54:42 瀏覽:975
日本a級愛情 發布:2024-08-19 07:30:38 瀏覽:832
生活中的瑪麗類似電影 發布:2024-08-19 07:26:46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