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靈山衛污水處理廠
Ⅰ 靈山衛街道的街道概況
靈山衛街道(Lingshanwei Street Commune)位於青島市黃島區東部,北倚小珠山,與辛安街道毗連;南瀕黃海,與靈山島隔海相望;東靠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西與隱珠街道相鄰。面積3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2公里。轄29個行政村,有居民8223戶,戶籍人口2.3萬人。辦事處駐地西南距膠南市政府10公里,東離開發區管委3公里,省道泰薛公路、青島濱海公路橫越辦事處南部,辛積路縱穿辦事處東部,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截至2004年底,靈山衛鎮面積36平方千米,轄29個行政村、2.3萬人。2005年,撤銷靈山衛鎮,在原行政區域設立靈山衛街道,12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
靈山衛街道辦事處地屬溫帶季風氣候,春暖秋爽,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境內交通四通八達,沿海有全國吞吐量最大的青島前灣港、國家二級開放口岸積米崖漁港及私人碼頭大灣港,省道泰薛公路、青島濱海公路縱貫全鎮,乘車十分鍾就可到達青島保稅區和青島臨港產業加工區,乘車、船由高速公路、輪渡30分鍾可到達青島火車站和青島流亭國際機場,跨海大橋和海底隧道建成後,10分鍾即可到達青島市區。辦事處能源充足,配套齊全,擁有裝機容量12000千瓦的熱電廠,供(熱)汽能力100噸/小時,日供水能力2萬立方米;有日處理能力達2600噸的污水處理廠一座。通訊、教育、食宿、衛生設施完備,為海內外客戶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環境。
Ⅱ 青島市自然生態環境
一、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
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位於東經119°30པ″~120°57འ″,北緯35°34″~37°09༼″。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全市總面積10654km2,其中市區(含市南、市北、四方、李滄、嶗山、城陽、黃島7個區)1102km2,所轄膠州、膠南、即墨、平度、萊西5市9552km2。
2.地形
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陷,其中山地約佔全市總面積的15.5%,丘陵佔25.1%,平原佔37.8%,窪地佔21.7%。全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岩砂礫質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
3.水文
青島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條,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較大河流33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0km2以上的5條,即大沽河、北膠萊河、南膠萊河、小沽河、澤河。大沽河是全市最大的河流,發源於招遠市阜山,流經萊西、平度、即墨各市和城陽區,於膠州市營房鎮碼頭村南入海,流域面積6131.3km2,總長179.9km,青島市境內流域面積4850.7km2,是目前市區汲取徑流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水源地。
至2002年青島市共有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21座,另有小(一)型水庫73座,小(二)型水庫397座,塘壩376座,大小攔河閘167座,機電井7.2萬眼,地表攔蓄能力總計為10.2×108m3(其中引黃1.1×108m3)。
二、生態環境
1.土壤環境
青島地區地形復雜,土壤類型較多,但主要有五大類,即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鹽土。青島市土壤總面積82.55×104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4.35%。
2000年青島地區全市水土流失總面積40.64×104hm2,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6.6%,其中中等水力侵蝕面積佔44.2%,中等以上程度的水力侵蝕面積佔10.83%。耕地水土流失總面積22.92×104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56.4%;耕地中度水力侵蝕面積9.65×104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23.8%,佔耕地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2.1%。草地水土流失面積880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0.22%。
2000年青島地區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為3885hm2,占國土總面積的0.35%,比1986年減少了4607hm2,但耕地鹽漬化面積增加到2085hm2,占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的53.7%。近10年來,由於連續乾旱和治理,青島地區膠萊河谷平原、即墨西北窪、萊西姜山窪地等砂姜黑土已基本擺脫了澇、漬的危害,目前鹽漬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即墨市的藍村、王村、溫泉、嶗山王戈庄、流亭、膠州營房等以及大沽河下游的濱海低窪地區,造成鹽漬化土地的直接原因是海(咸)水入侵,如即墨市周瞳河下游、濱海地帶的海水入侵,造成大批機井報廢,大片良田荒蕪。
2000年青島地區沙化土地總面積714hm2,占國土總面積的0.06%,主要分布於萊西市的孫受及膠河、白馬河河床附近以及膠南寨里等地的海灘近岸處,總體危害不大。
2.濕地狀況
調查數據顯示,青島的濕地總面積為17.76×104hm2,約占青島市總面積的16%,是沿海地區濕地資源比較豐富的區域,其中面積最大的濕地是膠州灣。青島的濕地可以分為5類:①海岸濕地,包括青島灣、金沙灘、即墨的丁字灣、沙子口灣、靈山灣等海灣;②河口海灣,包括膠州灣的河流入海口等;③河流濕地,主要有大沽河、小沽河、洋河等大小河流;④湖泊,主要包括嶗山水庫、產芝水庫等大小水庫和池塘;⑤沼澤濕地,主要分布在城陽區的棘洪灘、膠州營海等處,以蘆葦叢濕地為主要表現特徵。
3.森林狀況
青島市現有林地總面積360122.1hm2,其中有林地面積247404hm2,灌木林地面積3773.9hm2,疏林地面積2550.6hm2,未成林造林地18368.3hm2,苗圃地面積6864.7hm2,無立木林地303.3hm2,宜林地80817.3hm2,輔助生產林地40hm2;另有潛在林地55200.9hm2;林木總蓄積量556.03×104m3;森林覆蓋率(林木綠化率)31.37%。
4.植被
青島市天然植被較少,多為人工栽培或通過封山育林次生形成的喬、灌、草植被資源。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地瓜、蔬菜等,主要果樹有蘋果、梨、桃、葡萄等,主要喬林有松、槐、楊、柳等,主要灌林有棉槐、胡枝子等,此外還有眾多草本植物。
三、城市環境質量狀況
就各年的三廢排放情況而言,總的趨勢是逐年增加,自2000年到2004年,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增加了20.27×104t,年平均增加5.07×104t;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增加了4924259×104m3,年平均增加1231064.75×104m3;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增加了145.49×104t,年平均增加29.1×104t。三廢的增加,加重了生態環境的負荷,但各區的排放情況不盡一致。
從分區的資料看,黃島區的情況比較嚴重,各項指標的單位GDP排放量基本居全市之首,應加強重點管理和治理。
就市區城市污水處理廠而言,情況大不一樣。各處理廠年度內處理污水的量相差較大,各自的負荷也不同,壓力最大的為團島污水處理廠和海泊河污水處理廠,2004年能力利用在87%以上。據最新資料顯示,海泊河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已經不能滿足污水處理的要求,必須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就空氣質量而言,情況也大不一樣,郊區各區市的空氣質量狀況明顯好於市內4個區。
Ⅲ 急求:柳州的造紙廠和污水處理廠
我也是要這樣的客戶 我收集了一點不過比較少
廣西容縣縣底本昌造紙廠 0775-5171059 廣西省玉林市容縣底鎮冠堂村本昌造紙廠
廣西容縣萬力造紙廠 0775-5110308 廣西省玉林市容縣南郊99號
廣西藤縣福利造紙廠 0774-7652798 廣西省梧州市藤縣平福鄉古麗坪
繁昌造紙廠 0771-8252205 廣西省南寧市賓陽縣楊村75號
廣西容縣萬榮造紙廠(楊梅) 0775-5522030 廣西省玉林市容縣楊梅中學旁
桂林興安興桂造紙廠 0773-3173193 廣西桂林市七星區建幹路10號16棟6--1
廣西容縣縣底本昌造紙廠 0775-5171059 廣西容縣縣底鎮冠堂村本昌造紙廠
一方造紙廠 0775-5658616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容縣自良鎮
柳江造紙廠駐南寧辦事處 0771-4830366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江南路福建園6棟4單元208室
洛滿造紙廠 0772-7548286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江縣洛滿鎮
田林縣造紙廠駐南寧辦事處 0771-3134607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北湖路秀湖花園3-101號
新慶造紙廠 0775-2110166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新橋鎮
象州縣造紙廠 0772-4360586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象州縣象石路
萬力造紙廠 0775-5110209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容縣南郊99號
六鐵福利造紙廠 0775-8755128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博白縣旺茂鎮
宜州市造紙廠 0778-0-3181189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江頭社區
成團造紙廠 0772-7558254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江縣成團鎮
武鳴縣造紙廠 0771-6223249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縣標營路8號
梧州市人民造紙廠 0774-5824128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富民二路泰和里67號
柳江造紙廠勞動服務公司 0772-2750854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
靈多造紙廠 0777-2692008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大垌鎮稔子坪
平南鎮造紙廠 0777-6316067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平南鎮
廣西玉林玉豸造紙廠 0775-2627678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人民中路西段新機電市場
利榮造紙廠 0775-2620155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名山鎮騰揚村
洋洲造紙廠 0775-4782568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橋圩鎮南興路口
欽州市造紙廠 0777-2824251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波羅橋
大山造紙廠 0779-5803983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公館鎮
東源造紙廠 0773-4810292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全州縣全州鎮
玉林市玉州區聚發造紙廠 0775-3811253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南江鎮新聯工業區
蒲廟造紙廠 0771-4701243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新城路
不局限於柳州 希望 你能用上
Ⅳ 膠南市靈山衛改造拆遷村民是怎麼說的
靈山衛鎮位於膠南市東部,北倚小珠山,與黃島區辛安街道辦事處毗連;南瀕黃海,與靈山島隔海相望;東靠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北與隱珠鎮相鄰。面積3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2公里。轄29個行政村,有居民 8223戶,戶籍人口2.3萬人。鎮駐地西南距市政府10公里,東離開發區管委3公里,省道泰薛公路、青島濱海公路橫越鎮境南部,辛積路縱穿鎮境東部,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靈山衛始建於明朝洪武五年,為抵禦倭寇,設防築城,連府設衛,明、清兩代均為魯東南沿海軍事重地,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風景秀麗、經濟發達的名城古鎮。據《靈山衛志·卷一·沿革》載:「靈山衛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裁於清雍正十二年十二月(1735年)「明洪武五年(1372年)魏國公徐達調指揮僉事朱興築土城,以備倭」。永樂二年(1405年)和弘治年間又兩次擴建,外包以磚,四門加樓,街為十字,均齊方正,形若棋盤,「靈山,在衛城南海中……」衛以山得名。
靈山衛鎮作為膠南市的經濟強鎮和對外開放前沿,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形成完善的工業體系,現已形成熱電、紡織印染、化工橡塑、倉儲物流、皮革箱包、機械加工等八大優勢行業,從業人員2.1萬人,各類工業企業456家,個體私營企業4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6家,工業佔全鎮GDP總量的90%以上。2004年,全鎮引進外資企業15家,合同利用外資9569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925.7 萬美元,引進內資企業43家,利用內資5.8億元。2004年完成地方生產總值 10億元,財政收入 395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50元。
靈山衛鎮海岸線長12公里,具有物產豐富的海洋資源。沿海沙灘細軟,沙粒均勻,風平浪小,是發展旅遊業的理想勝地。國家二類對外開放口岸——積米崖港距鎮駐地1華里,是山東省第二大漁港。鎮內大灣港是山東省內第一家民營碼頭,可停泊3000噸級貨輪。全鎮共有各類漁船310艘,海水養殖面積8100畝,其中人工增殖海參、鮑魚1080畝,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累計達到32個,2004年,完成海產品總量4003萬噸。
靈山衛鎮地理位置優越,發展潛力巨大,隨著膠南「東接」戰略的逐步實施,該鎮圍繞建設青島西海岸衛星城鎮的總體目標,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制定了《靈山衛總體規劃》和《靈山衛東區、西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拉開了城鎮建設的新框架。先後投入3000餘萬元的對靈海路、海西東十五路和窩洛子河等重點地段進行整治,鋪設排水管道、路沿石、更換道板,對道路進行硬化、綠化、亮化,城鎮承載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村居改造步伐加快,東街、西街、北街、大灣等試點村共投入4255萬元,完成拆遷房屋485處,拆遷面積6.4萬平方米,建成7.6萬平方米。住宅小區建設全面開工,康大風和日麗、瑞泰瑞海花園建成商品樓21萬平方米,改善了人居環境,提升了城鎮形象。
靈山衛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名勝古跡眾多。擁有岸海名山之稱的小珠山位於鎮北側,其山脈南端、主峰及大部分奇石景觀均位於靈山衛鎮境內,主峰海拔724.9米,與次峰釜台筒南北對峙,「雙峰嵯峨、高入雲際」,是膠南市群山之冠,小珠山奇石景觀較多,與青島市區的嶗山享有「東嶗西珠」的美譽,為古膠州八大景觀之一。兩峰周圍有白石頂、垂背石、直樓、萬人井、四角石、瀑布石、抽兜石、穿心石、天門、天橋等多處景點,擁有齊長城、朝陽寺遺址。目前,青島小珠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青島月里澗旅遊度假有限公司、青島齊長城度假村有限公司等三家山區旅遊開發企業已通過專家論證,其中青島小珠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已於2004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已成為青島西海岸旅遊休閑的新去處。
靈山衛鎮地屬溫帶季風氣候,春暖秋爽,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鎮內交通四通八達,沿海有全國吞吐量最大的青島前灣港、國家二級開放口岸積米崖漁港及私人碼頭大灣港,省道泰薛公路、青島濱海公路縱貫全鎮,乘車十分鍾就可到達青島保稅區和青島臨港產業加工區,乘車、船由高速公路、輪渡30分鍾可到達青島火車站和青島流亭國際機場,跨海大橋和海底隧道建成後,10分鍾即可到達青島市區。鎮內能源充足,配套齊全,擁有裝機容量12000千瓦的熱電廠,供(熱)汽能力100噸/小時,日供水能力2萬立方米;有日處理能力達2600噸的污水處理廠一座。通訊、教育、食宿、衛生設施完備,為海內外客戶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環
Ⅳ 在洛陽或者宜陽縣政府部門工作的進,我想了解一下宜陽縣整個縣的農村...
宜陽縣把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作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切入點、結合點、突破口和戰略基點,合理規劃、先行先試、典型引路、有序推進,重點探索實施牌窯、靈秀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新模式,努力打造功能完善、特色鮮明、極具活力的現代化農村小城鎮。通過新型農村社區、產業集聚區、農業規模經營示範區的建設實施,宜陽努力走出一條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之路。
1典型引路,打造美麗鄉村小城
在宜陽今年重點規劃建設的2個新型農村社區試點之一——錦屏鎮靈秀新型農村社區,裝修一新的兩層樓房,讓村民李文濤樂得合不攏嘴:「這房子共有240平方米,整個社區按照城市社區標准建設完成後,就跟城裡住宅區沒啥大區別啦!」
投資2.1億元的靈秀新型農村社區,一期工程84戶,去年完工;二期工程計劃安置978戶,將於近日開工;三期工程將對老村就地拆建,安置700戶。社區建成後一共可安置農戶1762戶。
該社區將大雨淋、馬庄2個急需搬遷的深山村和靈山、八里堂、陳宅3個靈山風景區周邊村莊整合為一體,將徹底改善這5個村群眾的人居環境,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又依託靈山寺景區發展旅遊服務業,解決群眾就業,是典型的「旅遊帶動型+移民搬遷型」模式。而靈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節約的743畝土地也將進行復耕,可與原有的5796畝耕地一起發展優質小麥生產基地。
牌窯新型農村社區依託自身商貿優勢和位置優勢,以打造「一園一地一市場」(一園即軸承專業園,一地即黑雜糧種植基地,一市場即對牌窯現有商貿市場改造升級)為產業支撐,通過「循環式征遷」方式,分期分批進行建設,努力實現農民離地不離鄉、就業不進城的目標。社區建成後可節約用地1080畝,節地率67%。農民入住社區後,可通過「一園一地一市場」實現近5000名勞動力本地就業,其餘勞動力可從事商業和三產服務業。
牌窯新型農村社區整合了牌窯、鎖營、大柳樹、趙老屯4個村,原有耕地面積8090畝,村莊佔地1600畝。而該社區規劃佔地只有520畝,將建成住房3300套,可容納1.3萬人。
目前,總投資1.3億元、建築面積8.54萬平方米的牌窯新型農村社區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資9500萬元,多層部分已交工,高層預計9月底交工。二期工程已完成征遷,並開工建設。
2遵循原則,因地制宜探索模式
宜陽在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堅持按「把握好一個原則,編制好三個規劃,實施好四種模式,實現好一個目標」的路子進行扎實推進。
把握好一個原則。宜陽堅持把握「農村社區、城市標准、政策引領、規劃先行、產業為基、就業為本、群眾自願、以點帶面、多元投資、分類促進、城鄉一體、以鄉促城」48字原則。依靠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宜陽努力探索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
農村社區,就是拋開城中村、城鄉接合部、縣城接合部的產業集聚區而在純農村地區規劃建設的社區。城市標准,即按照「五化」(綠化、亮化、硬化、垃圾污水潔化、安保智能化)、「十有」(有社區服務中心、衛生中心、文化中心、警務室、超市、學校〈幼兒園、小學、初中〉、老年公寓、污水處理廠、供水廠和垃圾中轉站)的城市社區標准規劃、建設和管理。政策引領,即制定各種優惠、鼓勵和支持政策,調動農民主動參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積極性。規劃先行,就是要高起點、高標准、高質量統籌規劃,符合農民的意願。產業為基,就是積極發展二、三產業,結合土地流轉、結構調整、生態旅遊「三篇文章一起做」培育支撐產業。就業為本,就是社區的居民要有就業門路、穩定的收入。群眾自願,就是把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完整交給農民,讓農民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按照「四議兩公開」的要求表明群眾的意願,確保絕大多數群眾滿意。以點帶面,就是通過先行2個試點,總結出經驗後再推廣。多元投資,就是拓寬資金投入渠道,由財政投入資金和整合農口資金重點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出台優惠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按市場化運作模式投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分類促進,就是根據不同類型、不同模式,不搞一刀切,一步規劃到位;分期實施,條件成熟的先搞,先易後難,不搞強迫命令,不做「夾生飯」。城鄉一體,就是通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實現「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以鄉促城,就是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促進城中村、城郊村、城邊村及城鄉接合部改造。
編制好三個規劃。宜陽堅持因地制宜、整體規劃、分類推進、試點先行的原則,將全縣353個行政村按近、中、遠期編制實施規劃。近期規劃,即今年重點啟動實施新型農村社區2個,涉及9個村3485戶14808人。中期規劃,即到2015年建成新型農村社區21個,涉及81個村37582戶16.2萬人,流轉土地22.4萬畝。遠期規劃,即到2020年,完成全縣353個行政村90個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安置居民總數達72110戶32萬人。
實施好四種模式。宜陽綜合考慮不同區域特點、人口分布、文化特色、產業優勢,主要按商貿流通型、旅遊服務型、產業帶動型、移民搬遷型四種模式規劃建設新型農村社區。
實現好一個目標。宜陽努力實現「三個集中」(項目向園區集中、農民向社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六個一體化」(城鄉規劃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創業就業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社會管理一體化)和「四個就地」(就地實現土地節約、集約,就地實現生產集中、集聚,就地實現農民轉移、轉換,就地實現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達到群眾滿意、經濟增長、社會和諧的目標。
3積極穩妥,注重把握十個方面
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宜陽還注重把握十個方面。
一是規模標准。除花果山、靈山等旅遊景區和上觀等搬遷扶貧區規模在5000人以上外,其餘新型農村社區規模均在1萬人以上。移民搬遷區建設兩層或四層房屋,其餘農村社區建設四層或六層房屋。
二是土地結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節約土地復耕,增加耕地面積,確保糧食產量不降低;按土地增減掛鉤政策,節余土地用於二、三產業發展需要;村內土地全部實行流轉,進行規模經營。
三是產業就業。每個新型農村社區形成一個產業支撐體系,確保每戶有一人就業。
四是群眾收入。新型農村社區建成後,保證群眾有「三金」收入,一是土地租金收入,二是到企業從業獲得的薪金收入,三是各項惠農補貼資金收入。
五是群眾財產。新型農村社區建成後,農民每戶都擁有集體產權房,並辦理房產證,可在社區范圍內流動。
六是資金來源。基礎設施和公共建設資金由政府負責投入,平均每人4000元左右。5000人左右的社區需要2000萬元,1萬人左右的社區需要4000萬元,其中,每個社區的市、縣配套資金為1000萬元,每個社區可均得農口整合資金1500萬元,基礎設施和公共建設資金有一定保障。
七是功能規劃。新型農村社區按照「五化」、「十有」的標准規劃建設。
八是群眾工作。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充分尊重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在程序上把「四議兩公開」貫穿於社區建設的全過程,讓老百姓自己決定自己的事,項目的動議、規劃的設計、工程的監管都要讓群眾參與。每戶都要發放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明白手冊,包括有關政策、戶型設計、外觀設計、規劃圖都要在各個村進行宣傳,徵求群眾意見。
九是組織管理。新型農村社區設立黨工委和管委會,作為鄉鎮黨委和政府的派出機構,黨工委下設黨支部,暫時保留村委會並逐步改為居委會。
十是運行服務。新型農村社區成立物業公司,負責社區運行的管理和服務,所需費用由居民自己承擔一部分、政府補貼一部分、社區公共收益(房租)列支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