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廢水回用 » 用至此回寫個句子

用至此回寫個句子

發布時間: 2021-02-25 23:37:06

㈠ 古詩中的碧水東流至此回的下一句

碧水東流至來此回 下一句:源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出自:李白的《望天門山》

【全詩】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譯文】
長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雄峰,碧綠江水東流到此沒有迴旋。
兩岸青山對峙美景難分高下,遇見一葉孤舟悠悠來自天邊。

㈡ 碧水東流至此回實際上寫江水的迴旋北流,襯託了什麼

碧綠的江來水向東流到這兒突然源轉了個彎兒,向北流去。

《望天門山》【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天門山夾江對峙,所以寫天門山離不開長江。詩的前幅即從「江」與「山」的關系著筆。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著重寫出浩盪東流的楚江(長江流經舊楚地的一段)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於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這和作者在《西嶽雲台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東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不過前者隱後者顯而已。在作者筆下,楚江彷彿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

㈢ 用久別重逢寫一個句子

親情是朔風呼嘯的冬夜,母親手中飛翻的針線;是烈日炎炎的夏日,父親手中驅蚊的芭蕉扇;是久別重逢後,親人的一句平淡的問話「回來了」;

㈣ 什麼地長江讓我自豪。古代許多詩句中也寫到了長江,如碧水東流至此回的上一句。

作者: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賞析
該為725年(開元十三年)作者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作。李白無比熱愛祖國的壯麗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傑作。該詩描寫詩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天門山為今安徽省蕪湖市的東梁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總稱。
《江南通志》記雲:「兩山石狀曉岩,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東梁山,總謂之天門山。」
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盪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了山與水的關系,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盪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迴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後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艷,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出來。
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著重寫出浩盪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於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這和作者在《西嶽雲台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東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不過前者隱後者顯而已。在作者筆下,楚江彷彿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
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於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迴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麼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為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向北。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說明,但不是詩,更不能顯現天門奇險的氣勢。試比較《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盤渦轂轉」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里江河受到崢嶸奇險的山峰阻遏時出現的情景。絕句尚簡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樣寫得淋漓盡致。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並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
由於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

㈤ 形容「事已至此」的句子

木已成舟 ( mù yǐ chéng zhōu )

解 釋 樹木已經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不可挽回。

出 處 清·夏敬渠專《野叟屬曝言》:「據你說來,則木已成舟,實難挽回了?」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分句;中性詞

示 例 楊朔《紅花草》:「罷,罷!~,媳婦已經是人家的了。」

近義詞 覆水難收

反義詞 變幻莫測

覆水難收 ( fù shuǐ nán shōu )

解 釋: 覆:翻、傾倒。潑在地上的水難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挽回。

出 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何進傳》:「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分句;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挽回

示 例:《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成謀不說,~。」

近義詞:木已成舟、駟馬難追

反義詞:破鏡重圓

㈥ 碧水東流至此回的上句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望天門山

作者: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㈦ 用「一……就……」寫句子

  1. 我一想到這件事就發抖。

  2. 她一聽到這消息就立即離開了。

  3. 一提到那隻狗,回她就嚇得畏答畏縮縮。

  4. 你一旦開始一件任務,就必須把它完成。

  5. 一想到下雪,我就會想起我的青年時代。

  6. 我們一看見這所房子,就把它選作我們的家了

  7. 他一聽到喧鬧的音樂就興奮,而我則不然。

  8. 那姑娘一看見她母親來就急忙走開

  9. 她一聽到這壞消息就悲傷起來。

  10. 老師們,一進辦公室就開始工作。

  11. 這台車一買回來,就得到很多人的稱贊。

  12. 她一看到油膩的食物就惡心。

  13. 一想到過去,他的良心上就感到刺痛

  14. 太陽一出來,地上就像下了火。

  15. 我一看到上海美麗的夜景,就不想再離開了。

㈧ 碧水東流至此回

此句意思為: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迴旋澎湃

碧水東流至此回,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天門山》

作者:李白 年代:唐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賞析:

該詩為725年(開元十三年)作者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作。

李白無比熱愛祖國的壯麗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傑作。該詩描寫詩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天門山為今安徽省當塗縣的東梁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總稱。《江南通志》記雲:「兩山石狀曉岩,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東梁山,總謂之天門山。」

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盪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了山與水的關系,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盪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迴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後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艷,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出來。 [1] 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著重寫出浩盪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於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這和作者在《西嶽雲台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東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不過前者隱後者顯而已。在作者筆下,楚江彷彿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 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於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迴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麼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為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向北。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說明,但不是詩,更不能顯現天門奇險的氣勢。試比較《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盤渦轂轉」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里江河受到崢嶸奇險的山峰阻遏時出現的情景。絕句尚簡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樣寫得淋漓盡致。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並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

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

由於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

㈨ 寫出詩句的作者和出處並解釋句子。1.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作者_______ 題目_______句

1.李白 望天門山
高高天門被長江之水攔腰劈開,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迴旋澎湃。
2.葉紹翁 夜書所見
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㈩ 用回答造一個句子

上課老師提問的時候,同學們都踴躍地回答。

熱點內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電影推薦 發布:2024-08-19 09:13:07 瀏覽:886
類似深水的露點電影 發布:2024-08-19 09:10:12 瀏覽:80
《消失的眼角膜》2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4:43 瀏覽:878
私人影院什麼電影好看 發布:2024-08-19 08:33:32 瀏覽:593
干 B 發布:2024-08-19 08:30:21 瀏覽:910
夜晚看片網站 發布:2024-08-19 08:20:59 瀏覽:440
台灣男同電影《越界》 發布:2024-08-19 08:04:35 瀏覽:290
看電影選座位追女孩 發布:2024-08-19 07:54:42 瀏覽:975
日本a級愛情 發布:2024-08-19 07:30:38 瀏覽:832
生活中的瑪麗類似電影 發布:2024-08-19 07:26:46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