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帆板提升器
㈠ 汽車怠速調解器跟打不著火有關系嗎
肯定有關系了,如馬達壞了進氣帆板打不開這就有可能打不著火但是有著火跡象的。
㈡ 怎麼檢查汽車暖風帆板開關
汽車的暖風開關一般都在車里中央空調面板上,前後暖風一般由這一個按鈕控制。如果實在找不到可以參考車主手冊的
㈢ 汽車空調開啟製冷時駕駛位是熱風,而副駕駛位是冷風是怎麼回事
應該是製冷劑缺少了,僅在蒸發器的一端可以微弱的製冷,到了另一邊就沒有製冷量了.
㈣ 太陽能帆板的介紹
太陽能帆板是一來種收集太陽能自的裝置,通常用於衛星、宇宙飛船的供能,也用於安裝在環保型汽車頂部。太陽帆板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硅(Si)和某些金屬的光電效應,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然後儲存在衛星、宇宙飛船、電動汽車的太陽能電池裡。
㈤ 有太陽能帆板的航天器有哪些,具體型號
太陽能帆板是一種收集太陽能的裝置,通常用於衛星、宇宙飛船的供能,也用於內安裝在環保型汽車頂容部。太陽帆板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硅(Si)等金屬的光電效應,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然後儲存在衛星、宇宙飛船、電動汽車的太陽能電池裡。
㈥ 環行器的構造
月球離地球只有384400千米嫦娥一號
動態信息
嫦娥一號已於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04秒成功發射升空!
18:07火箭一二級分離
18:09整流罩分離 火箭飛出大氣層
18:10火箭二三級分離
18:15火箭三級發動機一次關機 星箭結合體進入滑行階段
18:25衛星進入初始地球軌道
18:26三級火箭二次點火
18:28三級火箭發動機二次關閉
18:29星箭分離 衛星進入近地點205公里,遠地點50930公里,周期16小時的超地球同步軌道。
18:36衛星指控轉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18:59衛星太陽帆板打開
2007年10月24日19時15分確定發射成功!
2007年10月25日17時55分完成第一次變軌! 指令發出130秒後,衛星近地點高度由約200公里抬高到約600公里,變軌圓滿成功。這次變軌表明,嫦娥一號衛星推進系統工作正常,也為隨後進行的3次近地點變軌奠定了基礎。這次變軌是嫦娥一號衛星在約16小時周期的大橢圓軌道上運行一圈半後,在第二個遠地點時實施的。
2007年10月26日17時44分,遠望三號船消息,嫦娥一號衛星成功實施第二次變軌。這是衛星的第一次近地點變軌。
嫦娥一號衛星第二次變軌後,將進入24小時周期軌道。遠地點高度由5萬多公里提高到7萬多公里。
10月29日17時33分左右,第二次近地點變軌,衛星遠地點高度由7萬余公里提高到12萬余公里,進入繞地飛行48小時周期軌道。
10月31日17時25分,第三次近地點變軌,衛星遠地點高度由12萬余公里提高到37萬余公里,進入114小時地月轉移軌道。
嫦娥一號是我國的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已於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整個「奔月」過程大概需要8-9天。預計衛星的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壽命大於1年。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
概況
「嫦娥一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目前這顆衛星已經進入初樣研製階段。在該階段,將有電性星和結構星這兩顆初樣衛星來承擔衛星測試工作。
航天專家介紹,電性星的試驗主要是用於一些帶有電子性能的設備的綜合測試,結構星的試驗主要是要考核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溫度控制設計的合理性。目前,這兩顆初樣星的結構製造已經完成,將在年底以前開始整星測試。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嫦娥一號」正樣衛星的研製。據介紹,整個初樣測試階段將持續到明年6月份,隨後將進入衛星正樣星的研製階段。
此外,承擔衛星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甲火箭目前已經投入生產。為了保證完成月球探測工程任務,科研人員對長三甲火箭進行了41項可靠性的設計工作,以提高其運載可靠性。
技術難點
1、軌道設計與飛行程序控制問題
2、衛星姿態控制的三矢量控制問題
3、衛星環境適應性設計
4、遠距離測控與通信問題「嫦娥一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由衛星平台和有效載荷兩大部分組成。衛星平台利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技術研製,科研人員對結構、推進、電源、測控和數傳等8個分系統進行了適應性修改。有效載荷包括CCD立體相機、成像光譜儀、太陽宇宙射線監測器和低能粒子探測器等科學探測儀器。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將於2007年10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衛星發射後,將用8天至9天時間完成調相軌道段、地月轉移軌道段和環月軌道段飛行,執行科學探測任務。它將完成四大科學任務,首要目的便是為月球「畫像」,也就是要通過各種手段獲取月球表面影像和立體圖像。此外,還要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間環境。
專家介紹,嫦娥一號衛星兩米見方,太陽翼展開後,最長可達18米,起飛重量為2350公斤,衛星需要10-12天可以飛到月球附近。嫦娥一號設計壽命為一年,執行任務後將不再返回地球。
搭載歌曲
「嫦娥一號」將搭載歌曲31首,發射成功後,通過電視和廣播可接收到衛星傳回來的歌曲,不過不提供下載服務。
31首播放歌曲清單:
1 《誰不說俺家鄉好》
2 《愛我中華》
3 《歌唱祖國》
4 《梁山伯與祝英台》
5 《我的祖國》
6 《走進新時代》
7 《二泉映月》
8 《黃河頌》
9 《青藏高原》
10 《長江之歌》
11 《在希望的田野上》
12 《春天的故事》
13 《七子之歌》
14 《我的中國心》
15 《高山流水》
16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17 《阿里山姑娘》
18 《貴妃醉酒》選段
19 《難忘今宵》
20 《歌聲與微笑》
21 《春節序曲》
22 《半個月亮爬上來》
23 《游園驚夢》選段
24 《富饒遼闊的阿拉善》
25 《良宵》
26 《十二木卡姆選曲》
27 《東方之珠》
28 《在那遙遠的地方》
29 《我是中國人》
30 《但願人長久》
31 《We Are Ready》
特別選用曲目: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2、《東方紅》
發射步驟
「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後首先將被送入一個地球同步橢圓軌道,這一軌道離地面最近距離為500公里,最遠為7萬公里,探月衛星將用26小時環繞此軌道一圈後,通過加速再進入一個更大的橢圓軌道,距離地面最近距離為500 公里,最遠為12萬公里,需要48小時才能環繞一圈。此後,探測衛星不斷加速,開始「奔向」月球,大概經過83小時的飛行,在快要到達月球時,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減速。在被月球引力「俘獲」後,成為環月球衛星,最終在離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的極地軌道繞月球飛行,開展拍攝三維影像等工作。
預計衛星奔月總共需時157個小時,距離地球接近38.44萬公里。而過去,中國發射的衛星距離地面一般都在3.58 萬公里左右,二者幾乎相差了10倍。
嫦娥工程探月計劃
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介紹「嫦娥一號」是我國發射的最遠距離的衛星,距地球的平均距離是38萬公里,而在這之前,我國發射的最遠距離的衛星離地面4萬公里。
繞月探測工程將完成以下四大科學目標:
一、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精細劃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構造和地貌單元,進行月球表面撞擊坑形態、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為類地行星表面年齡的劃分和早期演化歷史研究提供基本數據,並為月面軟著陸區選址和月球基地位置優選提供基礎資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開發利用價值的鈦、鐵等14種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繪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圖,月球岩石、礦物和地質學專題圖等,發現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區,評估月球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前景等。
三、探測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輻射技術,獲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數據,從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齡及其分布,並在此基礎上,估算核聚變發電燃料氦-3的含量、資源分布及資源量等。
四、探測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月球與地球平均距離為38萬公里,處於地球磁場空間的遠磁尾區域,衛星在此區域可探測太陽宇宙線高能粒子和太陽風等離子體,研究太陽風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場磁尾與月球的相互作用。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介紹,
由月球探測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組成的繞月探測工程系統屆時將實現以下五項工程目標:
1) 研製和發射我國第一個月球探測衛星;
2) 初步掌握繞月探測基本技術;
3) 首次開展月球科學探測;
4) 初步構建月球探測航天工程系統;
5) 為月球探測後續工程積累經驗。
歷史
探月計劃醞釀10年
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進行了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1996年完成了探月衛星的技術方案研究,
1998年完成了衛星關鍵技術研究,以後又開展了深化論證工作。
經過10年的醞釀,最終確定我國整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3個階段。
1) 第一期繞月工程將在2007年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對月球表面環境、地貌、地形、地質構造與物理場進行探測。
2) 第二期工程時間定為2007年至2010年,目標是研製和發射航天器,以軟著陸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進行探測。具體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著陸區岩石與礦物成分,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和周圍環境,進行高解析度攝影和月岩的現場探測或采樣分析,為以後建立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的化學與物理參數。
3) 第三期工程時間定在2011至2020年,目標是月面巡視勘察與采樣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製和發射新型軟著陸月球巡視車,對著陸區進行巡視勘察。後期即2015年以後,研製和發射小型采樣返回艙、月表鑽岩機、月表采樣器、機器人操作臂等,採集關鍵性樣品返回地球,對著陸區進行考察,為下一步載人登月探測、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選址提供數據資料。此段工程的結束將使我國航天技術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測試
中國探月計劃第一顆衛星「嫦娥一號」的有效載荷正樣系統正在進行最後聯試,以確保科學探測設備將來在太空正常工作。
「嫦娥一號」衛星有效載荷的研製測試工作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負責。有效載荷總指揮、中科院空間中心主任吳季16日在接受采訪時說:「在有效載荷正樣系統聯試的最後階段,各研製人員應繼續保持嚴慎細實的工作態度,按質量要求完成正樣聯試,確保有效載荷設備順利交付和工程任務圓滿完成。」
衛星有效載荷因不同的航天任務而異,在現階段主要是進行科學探測的儀器和科學實驗的設備。「嫦娥一號」衛星有效載荷將包括微波探測儀分系統、空間環境探測分系統、有效載荷數據管理分系統等。
據了解,微波探測儀分系統將主要對月壤的厚度進行估計和評測,這是國際上首次採用被動微波遙感手段對月表進行探測。空間環境探測分系統由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等3台設備組成,將探測地月和近月的空間環境參數。
「嫦娥一號」計劃將於2007年發射,而後圍繞月球進行一年的探測。
中國的探月計劃經過長期准備、10年論證,於2004年1月正式立項,被稱作「嫦娥工程」。該工程目前主要集中在繞月探測、月球三維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質類型的全球含量與分布調查、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間環境探測。
相關資料
為月球畫像
繞月探測工程是我國月球探測的第一期工程,即研製和發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該星將環繞月球運行,並將獲得的探測數據資料傳回地面。該工程由探月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應用五大系統組成。現已確定探月衛星主要利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運載火箭採用「長征三號甲」火箭,發射場選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探測系統利用現有航天測控網,地面應用系統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開發。
具體計劃是,「長征三號甲」火箭從西昌發射中心起飛,將「嫦娥一號」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後實現星箭分離,衛星最後進入環繞月球南、北極的圓形軌道運行,並對月球進行探測,軌道距離月面的高度為200公里。
設計壽命為1年的「嫦娥一號」衛星,將攜帶立體相機、成像光譜儀、激光高度計、微波輻射計、太陽宇宙射線檢測器和低能離子探測器等多種科學儀器,對月球進行探測。它在環月飛行執行任務期間,主要獲取月面的三維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球土壤厚度,檢測地月空間環境。其中前3項是國外沒有進行過的項目,第4項是我國首次獲取8萬公里以外的空間環境參數。此外,美國曾對月球上的5種資源進行探測,我國將探測14種,其中重要的目標是月球上的氦—3資源。氦—3是一種安全高效而又清潔無污染的重要燃料,據統計,月球上的氦—3可以滿足人類1萬年以上的供電需求。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達500萬噸。
觀測
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在即,民眾親睹「嫦娥奔月」的熱情與日俱增。記者從組織參觀此次發射活動的四川西昌金英旅行社獲悉,目前已有1000多人報名參觀。同時,此前預定的800元參觀門票票價有可能會向上調整。
發射初定2007年10月24日18:05
據專家透露,衛星最佳發射時間的確定相當復雜,需對當地雷電、降水和雲量等因素進行詳細分析,並結合相關歷史資料來判斷。在航天、衛星發射、氣象、天文等多個部門反復協商下,最終確定了最佳發射窗口為10月24日下午6時05分左右。
目前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准備工作緊張而有序,用於發射「嫦娥1號」的長征三號甲火箭已經吊裝進3號塔的回轉平台,而「嫦娥1號」也已經進入發射區3號發射塔靜靜矗立,藍色的回轉平台緊緊閉合,呈測試狀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測試發射、測量控制等五大系統科技人員,正在爭分奪秒,精測細量,為確保「嫦娥1號」衛星順利發射升空進行最後的准備,目前准備工作一切順利。
據了解,為確保「嫦娥1號」順利升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對2號、3號發射塔都進行了數十項技術改造。目前,中心兩個塔架均具備發射「嫦娥1號」的能力。有專家評價說,升級後的3號發射塔架已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發射塔架之一。數天之後,「嫦娥1號」將從85米高的3號發射塔起飛,奔往38萬公里之外的月球。屆時世界將再次矚目中國。
「嫦娥一號」已「站」上發射塔
10月17日下午,記者驅車自西昌市城區出發,沿西南方向上瀘黃高速公路。沿途,不時可見火箭雕塑以及「衛星城」等標語。約35分鍾後,汽車自漫水灣鎮下瀘黃高速公路,拐上一條柏油簡易公路。當地人把進這條簡易公路稱之為「進溝」,不知是否與衛星發射基地在山溝溝有關。
發射中心17日戒備森嚴,18日可參觀
由於衛星發射在即,衛星發射中心10月17日全天禁止遊客參觀。
站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石雕前,遠遠可看見一幢高大的建築。當地人介紹,那就是即將發射的「嫦娥一號」發射架。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門前,一名衛兵威嚴地站立著,另一名衛兵來回檢查過往車輛、行人的證件。
據當地旅行社工作人員介紹,10月16日和10月18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正常對遊客開放。
此外,「嫦娥一號」發射前,附近方圓四公里之內的居民將撤離,2.5公里內的居民必須撤離出該區域。據稱,此舉是為預備火箭發射萬一失敗,避免對附近居民造成人員傷亡。
10月17日,記者進入發射中心附近區域,距最近的衛星發射架不過200米遠。站在發射中心南面的半山腰上,可見發射中心三面環山:左側是氂牛山,右側是峽谷口,對面的山峰較小,當地人尚未為其取名。
記者看到,高大的2號發射塔和3號發射塔分隔在兩個區域。亞洲最高的2號發射塔,固定架和移動塔處於分開的狀態,分別矗立在一條鐵軌的兩頭。
最為顯眼的是即將發射「嫦娥一號」的3號塔。和2號塔不同的是,3號塔是全封閉的,從外面看就像一座沒有窗戶的大樓,樓頂上方是一部巨大的橘紅色吊車。
據航天專家評價,升級後的3號發射塔架已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發射塔架之一。另外,分布在發射基地各處的6個避雷塔尖高聳入雲,最長的約有70層樓高。
據了解,截至10月17日下午,用於發射「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火箭和「嫦娥一號」都已經吊裝上發射塔,正在進行最後的測試。
記者看到,基地內車輛、人員來回忙碌著,「嫦娥一號」發射架下,數盞電燈分外閃亮,如發射時噴射出的火焰一般。
此前,為確保「嫦娥一號」順利升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對2號、3號發射塔都進行了數十項技術改造。目前,中心兩個塔架均具備發射「嫦娥一號」的能力。
嫦娥一號」將利用上海造」激光眼」拍下首張中國版全月地形圖
不論「嫦娥」奔月還是登月,首先要製作一張月球地圖,這是每個制訂探月計劃國家的必答題,有望於本月下旬發射的「嫦娥一號」衛星也不例外。
記者獲悉,該星搭載上海科研人員自主研製的激光高度計,將承擔我國首位「探月攝影師」之責,為世人拍下第一幅擁有較高精度的中國版全月地形圖。
首隻太空「激光眼」
作為「嫦娥一號」最重要的載荷之一,這台激光高度計的正樣產品目前已裝星。在上海可以見到其初樣產品,「身長」30厘米,「體重」15公斤,看上去像是一台放在鐵盒子里的攝像機,但它「拍」的東西可不是平面影像,而是三維立體的。令專家自豪的是,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以往科研基礎上,僅用兩年時間便按時交付這只「激光眼」,關鍵部件全部實現國產,整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並即將成為我國首台發射進入太空的激光高度計。
激光拍照「掐秒錶」
「激光眼」的制圖形式非同一般,不是靠成像,而是靠「秒錶」。激光高度計會向月球不斷發射和接收反射回來的激光,並不斷精確計時。「嫦娥一號」有了它,就好似向月亮表面一個接一個派出「光速短跑隊員」,這些「運動員」一觸到月面就即刻原路返回;激光高度計根據其「跑步」成績,就能實時計算出其所跑距離,從而分辨出月面哪高、哪低,哪是山脈、哪是盆地,最終得到各處的實際海拔,合成為一幅帶有月球高程的完整地形圖。
按計劃,在「嫦娥一號」進入環月階段後,激光高度計便開始工作,不論月球表面是白天還是黑夜,也不論衛星處於正飛還是側飛,都將長期開機,在200公里軌道高度上,每隔一秒發射一束激光。就這樣,「嫦娥」像繞絨線球一樣,圍著月亮轉了一圈又一圈,留下一個個激光「足印」,把月表狀況統統掃描下來。
為後期著陸打基礎
激光高度計技術不僅將為後期探月工程打基礎,還將延伸至其它深空探測領域。美國科學家在第一代和第二代火星探測器上都採用了這種激光高度計,通過不同顏色來標定不同高度,火星地貌簡潔形象地展現出來,這也為火星探測器選定最佳著陸點提供了極有價值的依據。
據透露,我國已開始著手火星和小行星探測論證,這類「激光眼」有望在其中發揮作用。
「嫦娥1號」將在10月24日下午6時許發射升空。有關天文空間研究方面的專家也證實了這一說法。
據專家透露,衛星最佳發射時間的確定相當復雜,需對當地雷電、降水和雲量等因素進行詳細分析,並結合相關歷史資料來判斷。在航天、衛星發射、氣象、天文等多個部門反復協商下,最終確定了最佳發射窗口為10月24日下午6時05分左右。
目前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准備工作緊張而有序,用於發射「嫦娥1號」的長征三號甲火箭已經吊裝進3號塔的回轉平台,而「嫦娥1號」也已經進入發射區3號發射塔靜靜矗立,藍色的回轉平台緊緊閉合,呈測試狀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測試發射、測量控制等五大系統科技人員,正在爭分奪秒,精測細量,為確保「嫦娥1號」衛星順利發射升空進行最後的准備,目前准備工作一切順利。
據了解,為確保「嫦娥1號」順利升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對2號、3號發射塔都進行了數十項技術改造。目前,中心兩個塔架均具備發射「嫦娥1號」的能力。有專家評價說,升級後的3號發射塔架已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發射塔架之一。數天之後,「嫦娥1號」將從85米高的3號發射塔起飛,奔往38萬公里之外的月球。屆時世界將再次矚目中國。
嫦娥一號如果發生異常,可用激光摧毀
火箭里有的部件有兩個或三個,允許一個或者兩個零件是壞的,不影響整個火箭的正常工作。還有的設備是「雙點雙線的冗餘」等。
另外,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技術人員還為火箭「減輕負擔」(專業上稱之為「降額設計」),採取雙線設計,留有餘量,保證線路安全。一般可以為設備降一半的負擔。
據悉,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自2003年以來,做了一些相關系統級的冗餘,主要是控制系統的冗餘。
記者了解到,火箭飛行時,有一個測量系統測量其位置、速度等。其計算機設備採用3個CPU的。據介紹,火箭包括控制系統 (類似轉向等設備)、 結構系統(承載)、動力系統和測量系統。
異常運行超過安全范圍 火箭將被擊碎
當前,針對「嫦娥一號」的發射安全工作,已做到萬無一失。在人員疏散方面,由當地政府負責(本報曾作詳細報道)。其他安全方面,由部隊和科學家們負責。
不僅如此,「基地已做好應付最壞打算的技術准備,而且非常先進和成熟。」昨日,參加漫水灣「發射安全」會議的有關人士向記者透露:「針對火箭升空可能出現的萬分之一可能性的兩種故障情況,發射基地都做好了全力技術保障。」
一種情況是,長征三甲火箭在噴火起飛時,因某種不可預知的原因,突然停滯不動。一旦出現這種苗頭,整個系統的應急預案就會快速啟動,消除可能發生的所有危險。據稱,該技術處於世界絕對領先地位,可完全防患於未然。
另一種情況是,當火箭正常點火升空後,在極短的時間內,突然出現軌道運行異常,而且,這種異常超越了安全范圍。在此千鈞一發之時,護衛火箭上天的激光等儀器,就會迅速發揮作用,瞄準核心目標,將其擊碎,其碎片也必將落在疏散安全范圍區內,不會對人畜造成任何傷亡。
嫦娥一號平台以中國已成熟的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為基礎進行研製,星體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並充分繼承中國資源二號衛星、「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等衛星的現有成熟技術和產品,進行適應性改造。所謂適應性改造就是在繼承上的創新,突破一批關鍵技術。
嫦娥一號星體為立方體,兩側各有一個太陽帆板,最大跨度達18.1米,重2350千克,工作壽命一年。它將運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圓形極軌道上。
該衛星平台由結構分系統、熱控分系統、制導,導航與控制分系統、推進分系統、數據管理分系統、測控數傳分系統、定向天線分系統和有效載荷等9個分系統組成。這些分系統各司其職、協同工作,保證月球探測任務的順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載荷用於完成對月球的科學探測和試驗,其它分系統則為有效載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證服務。
嫦娥一號衛星
根據我國探月衛星工程的四大科學目標,在嫦娥一號上搭載了8種24台件科學探測儀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測儀系統、γ射線譜儀、X射線譜儀、激光高度計、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太陽風離子探測器、CCD立體相機、干涉成像光譜儀。 [詳細]
國外媒體熱評嫦娥一號飛天
㈦ 奧迪a6l進氣帆板的位置
在進氣支管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