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廢水回用 » 商河污水處理廠王玉祥

商河污水處理廠王玉祥

發布時間: 2021-03-02 19:28:48

Ⅰ 濟南市商河的工業污水處理廠有幾家在商河哪呀謝謝

山東商河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地址:商河縣玉皇廟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
山東商河經濟開發區匯源街以南、商中河以西

Ⅱ 急求!!!《 未來二十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展望》

濟南市環境保護局局長 張 利
二00八年六月五日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我市環境保護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改善環境質量、保障群眾健康為出發點,圍繞污染減排這一中心任務,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努力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環境質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大氣環境

基本狀況
市區設8個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子站。環境空氣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濃度分別為0.118毫克/立方米、0.056毫克/立方米、0.02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濃度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超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0.2倍。可吸入顆粒物是影響我市環境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
與上年相比,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基本持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均濃度略有上升。
環境空氣質量日報
全年共發布環境空氣質量日報365期,環境空氣良好以上天數達到311天,佔全年總天數的85.2%,比上年增加1.1個百分點。
環境空氣污染物濃度月變化
二氧化硫濃度隨季節變化明顯,採暖期超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污染較為嚴重;非採暖期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污染較輕。
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全年大部分月份超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採暖期及春季污染較為嚴重。
二氧化氮濃度隨季節變化不明顯,均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污染較輕。
環境空氣污染物空間分布
除市監測站、省種子倉庫和農科所監測點外,其餘各監測點二氧化硫年均濃度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與上年相比,各監測點二氧化硫濃度有所上升。
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除市監測站和科干所監測點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外,其餘各監測點超標。與上年相比,濟南化工廠、開發區、農科所和長清黨校監測點污染有所加重。
二氧化氮年均濃度空間分布較為均勻,各監測點無超標現象。
降水
全年市區平均降水量603.1毫米,三個國控監測點共採集降水樣品77個,pH值范圍4.63-7.62,年均值6.53,市監測站監測點檢出酸雨樣品11個,天橋監測站監測點檢出酸雨樣品1個,酸雨出現頻率15.8%。
縣(市)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四縣(市)環境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濃度均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章丘市三項污染物年均濃度分別為0.069毫克/立方米、0.044毫克/立方米、0.029毫克/立方米,平陰縣三項污染物年均濃度分別為0.068毫克/立方米、0.033毫克/立方米、0.025毫克/立方米,濟陽縣三項污染物年均濃度分別為0.082毫克/立方米、0.033毫克/立方米、0.030毫克/立方米,商河縣三項污染物年均濃度分別為0.076毫克/立方米、0.025毫克/立方米、0.019毫克/立方米。四縣(市)採集的降水樣品pH值范圍6.70-7.23,均未出現酸性降雨。
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全市二氧化硫排放總量90215噸,比上年減少4646噸,減少4.90%。其中: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75084噸,佔全市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83.2%;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15131噸,佔全市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16.8%。按行業劃分,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前兩位的是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分別佔全市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的60.0%和17.0%。按區域劃分,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前兩位的是歷城區和章丘市,分別佔全市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的41.4%和24.5%。
全市煙塵排放總量27881噸,比上年減少2226噸,減少7.39%。其中:工業煙塵排放量20546噸,佔全市煙塵排放總量的73.7%;生活煙塵排放量7335噸,佔全市煙塵排放總量的26.3%。按行業劃分,工業煙塵排放量居前兩位的是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分別佔全市工業煙塵排放量的42.2%和23.2%。按區域劃分,工業煙塵排放量居前兩位的是歷城區和章丘市,分別佔全市工業煙塵排放量的44.9%和24.8%。
全市工業粉塵排放量30375噸,比上年增加2450噸,增加8.77%。按行業劃分,工業粉塵排放量居前兩位的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分別佔全市工業粉塵排放量的52.3%和38.8%。按區域劃分,工業粉塵排放量居前兩位的是歷城區和章丘市,分別佔全市工業粉塵排放量的43.2%和19.8%。
主要措施與行動
通過實施「上大壓小」,關停了黃台電廠4台總裝機容量145兆瓦的小機組。
淘汰水泥機立窯生產線7條、產能73萬噸;拆除小高爐5座、小轉爐2座、小電爐4座,淘汰落後煉鐵能力83萬噸、煉鋼能力120萬噸;淘汰鍛鑄造窯爐、磚瓦窯272台(座)。
建成了濟鋼集團1-5號焦爐煤氣脫硫改造、華電章丘發電有限公司2台145兆瓦機組脫硫和北郊熱電廠3台130噸/時煤粉爐氣脫硫等重點二氧化硫治理工程。
加強公交車尾氣污染專項整治,對客運班車、貨物配送車、超市免費購物班車進行重點監管,加大在用機動車年檢管理力度,共抽檢公交車2041輛,年檢機動車11萬余輛,督促5000餘輛機動車維修治理,依法對7輛機動車下達禁止上路通知書。
全市道路保潔總面積1262萬平方米,主次道路機掃率達到55.1%,灑水沖刷率達到95.3%。

水環境

基本狀況
水環境質量較上年有所好轉。地下水水質狀況良好,符合地下水三類水質標准,黃河幹流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三類標准,大明湖、徒駭河水質較上年有所改善。
飲用水源地
●地下水
濟南市地下水水質保持良好狀態。大楊庄和東郊水廠分別監測23項指標,各指標年均監測值均符合國家地下水質量三類標准。
●黃河(濟南段)
黃河濼口設置一個監測點。每月監測30項指標,各指標年均監測值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三類標准。
●水庫
鵲山、玉清湖、錦綉川、卧虎山和狼貓山5個水庫每月分別監測32項指標,其中總氮年均濃度超過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三類標准,超標倍數分別為1.9倍、2.4倍、3.2倍、5.2倍和1.9倍,其餘項目達標,呈中營養化狀態。
與上年相比,鵲山水庫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分別下降14.3%和37.3%,總氮上升25.7%;玉清湖水庫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分別下降12.0%和10.8%,總氮上升60.9%;錦綉川水庫高錳酸鹽指數、總氮和總磷分別下降 25.8%、 8.2%和33.7%;卧虎山水庫高錳酸鹽指數、總氮和總磷分別下降 20.8%、 1.4%和33.6%;狼貓山水庫總氮和總磷分別下降17.1%和27.8%。
非飲用水源地
●小清河(濟南段)
共設七個監測斷面,每月監測20項指標。源頭斷面睦里庄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三類標准,其餘六個監測斷面均有多項指標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五類標准。
出境斷面辛豐庄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年均濃度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五類標准,超標倍數分別為0.8倍和9.5倍,水體呈有機污染特徵。
與上年相比,源頭斷面睦里庄各主要監測指標值均有所下降;出境斷面辛豐庄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年均濃度分別上升4.1%和3.9%,水質略有下降。
●徒駭河(濟南段)
共設三個監測斷面,每月監測19項指標。各斷面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年均濃度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四類標准。其中入境斷面夏口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年均濃度分別超標3.3倍和4.6倍;出境斷面展家橋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年均濃度分別超標1.5倍和0.4倍。受上游來水水質影響,徒駭河(濟南段)水體呈有機污染特徵。
與上年相比,出境斷面展家橋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分別下降22.9%和83.9%,水質有所好轉。
●大明湖
共設3個監測點,每月監測26項指標,總氮年均濃度5.64毫克/升,超過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四類標准2.8倍,其它監測指標達標。大明湖水體呈輕度富營養化狀態。
與上年相比,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分別下降12.6%、14.4%和24.6%,水質有所好轉。
廢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全市廢水排放總量2.42億噸,比上年增加582萬噸,增加2.46%。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5059萬噸,占廢水排放總量的20.9%;生活污水排放量19157萬噸,占廢水排放總量的79.1%。按流域劃分,黃河流域廢水排放總量2628萬噸,占廢水排放總量的10.8%;海河流域廢水排放總量1590萬噸,佔6.6%,小清河流域廢水排放總量19998萬噸,佔82.6%。
全市廢水中COD排放總量55280噸,比上年減少2458噸,減少4.26%。其中工業廢水中COD排放量6454噸,佔COD排放總量的11.7%;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48826噸,占排放總量的88.3%。按流域劃分,黃河流域COD排放量9694噸,占排放總量的17.5%;海河流域COD排放量4795噸,佔8.7%;小清河流域COD排放量40791噸,佔73.8%。
全市廢水中氨氮排放總量6782噸,比上年減少140噸,減少2.02%。其中工業廢水中氨氮排放量581噸,占氨氮排放總量的8.6%;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6201噸,占排放總量的91.4%。按流域劃分,黃河流域氨氮排放量802噸,占排放總量的11.8%;海河流域氨氮排放量568噸,佔8.4%;小清河流域氨氮排放量5411噸,佔79.8%。
主要措施與行動
通過河道截污和光大水務(濟南)有限公司一廠初步改造,污水日處理量比上年增加11.6萬噸;章丘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高新區水質凈化一廠以及工商河中水站投入運行;平陰、濟陽污水處理廠管網建設取得新進展,分別增加管網3.96千米和2.49千米。
實施了興濟河、北太平河、柳行河、全福河等市區河道截污工程,新增污水收集管網100千米。
中石化濟南分公司3600噸/日廢水深度處理及回用、重汽集團設備動力廠污水處理設施改造、濟鋼集團1.5萬噸/日污水處理、章丘華飾紙業有限公司污水處理設施改造、聖泉集團糠醛生產工藝廢水處理設施改造等一批重點廢水治理項目相繼投用。
加大結構減排力度,關停小澱粉加工點80家、小化工企業6家。

聲環境

基本狀況
聲環境質量總體狀況良好。交通雜訊69.6分貝,晝間區域雜訊53.2分貝,夜間區域雜訊43分貝,均達到國家相應標准。
道路交通雜訊
在市區36條主要交通干線上,監測95個路段,累計監測總長度154.2千米,平均等效聲級69.6分貝;與上年相比上升1.0分貝。市區交通雜訊污染程度相對穩定。
36條道路中,有28條道路平均等效聲級達標,達標率77.8%。全市平均車流量2590輛/小時,與上年基本持平。
區域環境雜訊
市區區域環境雜訊晝間平均等效聲級53.2分貝,夜間平均等效聲級43.0分貝。與上年相比,晝間下降0.7分貝,夜間下降1.4分貝。市區區域聲環境質量保持良好。
與上年相比,晝間生活雜訊源所佔比例上升5.6個百分點,交通雜訊源下降2.4個百分點,建築施工雜訊源下降3.2個百分點,工業雜訊源持平;夜間工業及交通雜訊源比例分別下降0.9和3.7個百分點,生活雜訊源和建築施工雜訊源比例分別 上升了4.1和0.5個百分點。
縣(市)聲環境質量狀況
道路交通雜訊
四縣(市)共監測77.92千米道路,其中2.7千米道路超過70分貝,占監測道路總長度的3.5%。平均等效聲級范圍66.3-67.9分貝,達到城市區域環境雜訊標准中4類區域標准,為較好等級。
區域環境雜訊
四縣(市)平均等效聲級晝間53.0-55.2分貝,夜間42.7-45.2分貝,基本達到國家1類區域標准。
主要措施與行動
全年新建雜訊達標區224.37平方千米,創建市級安靜居住小區45個。

固體廢物

基本狀況
全市產生工業固體廢物1000.11萬噸,其中處置2.80萬噸,利用947.96萬噸,處置利用率達到95.07%。集中處置醫療廢物2967.77噸,集中處置率95.3%。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
全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990.67萬噸,比上年增加39.32萬噸,增加4.13%。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居前兩位的是冶煉廢渣和粉煤灰,分別佔全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 49.0%和16.7%。
全年綜合利用一般工業固體廢物939.33萬噸,處置2.11萬噸,貯存59.3萬噸,處置利用率95.03%。
工業危險廢物
全市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9.44萬噸,比上年增加0.81萬噸,增加9.39%。工業危險廢物產生種類和產生單位較集中,廢酸、含鉻廢物產生量占產生總量的90%,濟南裕興化工總廠、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濟南鋼鐵集團總公司、齊魯安替制葯有限公司和山東齊發葯業有限公司等5家工業企業危險廢物產生量佔全市產生總量的97.1%。
全年利用工業危險廢物8.63萬噸,處置0.69萬噸,貯存0.13萬噸,處置利用率98.7%。
醫療廢物
全市醫療廢物產生量3114.13噸,集中處置2967.77噸,全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率95.3%。
城市生活垃圾
全年市區共清運生活垃圾92.56萬噸,通過衛生填埋和焚燒無害化處理78.93萬噸,市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3%。
主要措施與行動
嚴格執行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規范了106家危險廢物產生單位臨時貯存設施。
濟南鋼鐵集團總公司利用濟南裕興化工總廠鉻渣進行燒結煉鐵,累計安全處置鉻渣16.5萬噸;濟南裕興化工總廠自主研發了「鉻渣濕法還原項目」,日處置鉻渣約100噸。
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工作。督導174家醫療衛生機構參加了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並建立醫療廢物意外事故應急預案及管理制度,全年共收集運輸醫療廢物5667車次。
全年新建改建垃圾中轉站(箱)22處,新增果皮箱1335個,清理各類垃圾死角450處。

生態環境

土地、耕地與森林
全市土地總面積8177平方千米。現有耕地538.2萬畝,基本農田482.0萬畝,保護率89.56%。
全年完成造林15.8萬畝。全市林業用地331.82萬畝,占國土面積的27.5%;現有林地240.5萬畝,其中經濟林69.3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26.6%,居全省第10位。
城市綠化
全市共新增綠地426萬平方米,種植喬灌木484萬株,栽植垂直綠化苗木17.95萬株,拆牆透綠9285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6.8%,建成區綠地率31.5%,人均公共綠地9.5平方米。
生物多樣性
我市栽培和野生的植物1350種,分屬149科,其中木本植物350餘種(包括21個變種),草本植物1000餘種。陸生脊椎動物174種,其中鳥類14個目,39科,146種;獸類4目,7科,18種;兩棲爬行類3個目,4科,10種。
水土流失治理
全市水土流失面積1430平方千米,集中分布在歷城、長清、平陰、章丘、市中等山丘區,其中南部山區為全市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區域。全年實施治理小流域25條,水土流失治理85.72平方千米;建成各類蓄水保土工程256項,種植水保林3540公頃、經濟林2402公頃,實施封育生態修復700公頃。
保護區建設
全市有省級自然保護區1處,即長清區張夏-崮山寒武紀標准層型剖面地址遺跡自然保護區,面積2.62平方千米;市級自然保護區2處,為平陰大寨山自然保護區和歷城柳埠自然保護區,面積46.2平方千米。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8.82平方千米,占轄區面積0.6%。全市有2個地質公園、4個風景名勝區和34個森林公園,全市受保護地區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達到6.66%。
氣候與自然災害
全年氣溫偏高、降水正常、日照明顯偏少。全市平均氣溫為14.4℃,較常年偏高0.8℃;全市平均降水量666.1mm,較常年多52.1mm;全市平均日照時數2056.2小時,較常年少424.9小時。
年內極端氣候事件多有發生,造成嚴重經濟損失。乾旱、低溫冷害、冰雹、高溫、局地強對流、大風、雷電、大霧、暴雨、連陰雨、乾熱風等自然災害均有發生。自然災害導致部分農作物減產甚至絕產,房屋倒塌,毀壞道路、橋涵、塘壩,交通運輸受阻。全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4.15億元,總受災人口近40萬人,死亡38人,受傷176人。

Ⅲ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及有關經濟指標評判

(一)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生態環境總質量評判

前面已對山東半島城市群水-土資源進行了綜合承載力評判,作出相應的排序。參考國家統計局有關公報資料,在能源、礦產資源及生物資源上,也可作出相應的排序。其中,能源主要是油氣和煤炭能源,兩者可一並評判,見表37。

表37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能源-礦產資源綜合評判排序

有關生物資源情況的評判,主要根據2005年的農林牧漁等總產值進行,見表38。

表38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生物資源產值評判

大農業生產的總產值,反映了山東半島8個城市的農、林、牧、漁生物資源的開發條件,其排序為:濰坊;煙台;青島;濟南;威海;日照;淄博;東營。

據國土資源部門對山東半島城市群主要地質災害的評判(表39),災害排名(災害由少到多)為:濟南;濰坊;青島和淄博;日照;威海;東營;煙台。

表39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災害綜合評判略表

地質-生態環境總質量評判,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能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以及地質災害等因素,由下式計算: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式中:AE———地質-生態環境總質量;Ai———地質災害各因素評判值;pi———i因子的權值,通常取1,對水資源和災害均取2。

山東半島城市群綜合評判結果列於表40。

表40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生態環境總質量評判

如果強調水資源和災害因子,則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生態環境總評判值AE為:濰坊,7.8;煙台,7.6;濟南,7.2;淄博,6.6;青島,6.4;威海,5.6;日照,5.0;東營,4.8。

如果不強調水資源和災害因子,則AE值為:濰坊,6;煙台,5.8;濟南,4.8;青島和淄博,4.4;東營,4;威海,3.6;日照,3。

在地質-生態環境的總質量評判基礎上,再考慮目前已發展的經濟狀況及地質-生態環境可支撐的能力,以進行多因素評判。多因素評判有以下一些指標:

Z1:包括水資源利用率、人均GDP值、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均消費品零售額數、千人擁有醫生數、萬人擁有電話數、科技支出占財政收入比重、城鎮化水平等。

Z2:包括人均生態指標,涉及人均糧食產量、人均綠地面積、人均用水量、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人均SO4排放量。

Z3:反映人口、經濟增長與自然資源保有量之間的關系,化學需氧量(COD)濃度,森林覆蓋率等,以及環境對人口的承載力。

Z4: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間指標。

山東半島城市群運用上述指標評判的結果見表41。

表41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有關可支撐能力的評判

續表

在上述評判的基礎上進而考慮地質災害(Z5)情況進行評判,結果見表42。

表42 山東半島城市群可持續發展因子綜合評判排序

根據上述結果再進行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綜合評判,見表43。

表43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判

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判,採用下式計算: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式中:ST———地質-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評判數值;

Ai———地質-生態環境主要i因子;

Ej———環境可支撐的j因子組;

pi———i因子組的權重。

通過評判表明,煙台、濰坊、淄博、濟南、青島居於可持續發展的前列,當然,這幾個城市,也有重要的不良條件存在,因而,仍然需要分別予以考慮其最佳發展途徑與應採取的措施。其他城市也有可持續發展的前景,由於有的自然條件差、災害多,或者目前已發展的基礎條件還差些,因而評判分值低。整個山東半島城市群間,需要聯合協作,這樣才能相互取長補短,以共同取得可持續發展。

(二)山東半島地區主要城市的地質-生態環境問題

下面對山東半島城市群幾個重要城市地質-生態環境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作些概略討論。

1.濟南市

濟南市(全市面積8227km2,人口642.88萬人(2005年底))是山東省省會,主要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經濟與商業的重要城市,濟南市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水資源及地下空間開拓問題。

(1)水資源問題

有關濟南市水資源的情況見表44。

表44 濟南市和山東省水資源總量對比

濟南市水資源量佔全省比例是比較少的。地下水資源主要是碳酸鹽岩中的岩溶裂隙水。濟南市開發利用岩溶水資源,涉及魯中南山地的岩溶水資源問題(圖25)。

魯中南岩溶水富水地段的面積為3062.90km2,佔全區碳酸鹽岩分布范圍的13.9%,而其中的岩溶水開采資源量佔全區岩溶水開采資源量的75.6%。岩溶水富水地段多位於人口密集和工農業發達地區,為滿足當地工農業生產和生活需求,魯中南岩溶水被大量開發。

在20世紀50年代,魯中南岩溶水以泉水排泄為主。那時,流量在10000m3/d的岩溶大泉就有36處,泉水流量(30~35)×104m3/d,大的達50×104m3/d。70年代以來,隨著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的增加,岩溶水人工開采量逐年增多。1972年枯水期,泉水出現了斷流。

近年來,魯中南岩溶水開采量已超過17×108m3/a,佔全區岩溶水開采資源總量的60%以上。可見,岩溶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非常高,而全部岩溶水資源量的75%左右的實際開采資源量集中在岩溶水富水地段內。也就是說,魯中南岩溶水富水地段,人為集中了近80%的岩溶水開采資源量。

圖25 山東濟南岩溶泉分布及剖面示意圖(據山東省801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資料)

濟南是以岩溶泉著名的泉城,由於大量開采岩溶水資源,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就發生過岩溶泉水斷流的現象。80年代初,曾在濟南市召開全國水文地質學術會議,重點討論濟南泉水斷流問題。當時專家們的一致意見是,應當節省與減少在泉水所在地城市區內直接開采岩溶水資源,可在濟南西部地區勘探研究以作開辟新開採的水源地,也可使抽降地下水形成的漏斗西移。至於目前濟南市和西部岩溶含水層是否為不同泉域,或一個大泉域具有一些分支流域,需要作進一步調查研究,也可為合理開發利用濟南岩溶泉水資源提供有力的論證依據。但此項建議一直未能很好開展。因此,氣候乾旱時期,濟南泉水不斷出現斷流現象,最長斷流達926d。要使濟南泉水不斷流,據多年地下水監測資料,應當使濟南市泉水排出地帶的岩溶水頭值,保持在27.9m高程以上,因此,保證泉水的不斷流,需要綜合管理濟南岩溶泉水的開發與利用。濟南岩溶泉水與水位、降水量的關系見圖26。

圖26 濟南市有關岩溶泉水資源變化(據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1999~2001年,中國工程院擔負國務院重大咨詢項目「中國可持續發展與水資源戰略研究」,也曾在研究岩溶水資源中初步研究了濟南水資源問題,研究結果提出以下意見(盧耀如等,2002):

據以往調查成果分析,魯中南地區2010年時,若地下水和地表水資源能夠合理調配,尚可滿足需求。但如遇枯水年份,一些重要城市如濟南、淄博等均有供水缺口。2030年人口數量將達到高峰,人民生活水平亦大幅度提高,工業也將相當發達,國民經濟發展各部門需水要求將是非常高的。就魯中南水資源(包括地下水、地表水)供水能力而言,要滿足本地區2030年的需用水要求,是有很大難度的。為此,對魯中南岩溶水今後合理開發利用途徑提出如下建議:

1.挖掘岩溶水開發潛力,增大岩溶水供水量

前已述及,目前魯中南岩溶地區岩溶水資源雖然開發利用程度較高,但在不同地區,開發利用程度卻有很大差別。通過對有供水意義的富水地段進行水均衡計算可發現,有開發遠景(剩餘開采資源量大於2000×104m3/a)的富水地段仍有多處。

2.合理調整岩溶水開采布局和開采量,保護好岩溶水環境

岩溶地區的岩溶塌陷、泉水斷流等地質環境問題,主要是由於長期超量開采岩溶水所導致。因此,為防止岩溶地區地質環境問題的發生與發展,合理調整開采布局和開采量,是非常直接且行之有效的措施。下面,針對目前岩溶地區環境地質問題比較突出的濟南市,就合理調整岩溶水開發的具體對策,作些探討。

濟南素以「泉城」聞名於世,「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自然景觀和「趵突騰空」的壯觀景象,使濟南成為北方重要旅遊城市。但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泉水斷流甚至乾枯,嚴重損壞了濟南市的美好形象。因此,進行濟南保泉供水對策研究,對保護濟南市旅遊資源、發展本市經濟,都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建議:

(1)調整開采布局,壓縮泉區附近地下水開采量

在泉區建設地下水供水水源地,是導致濟南「四大泉群」出現斷流現象的直接原因。自1959年至1981年,泉區地下水開采量由7.21×104m3/d增至31.22×104m3/d,地下水位從31m下降至26.73m,1997年泉區地下水開采量17.4×104m3/d。據分析,如保證泉水常年出流,泉區平均地下水位必須保證在27.9m以上,相應泉流量為14×104m3/d;如保證泉水常年「噴涌」的景觀,則地下水位必須保證在28.3m以上,相應泉流量為17.49×104m3/d。目前泉區地下水開采量為17.48×104m3/d,如維持「噴涌」,在現狀開采條件下,泉城內自來水廠必須全部停采。

(2)泉水「先觀後用」

對於泉區泉水可以在觀賞後,再抽取凈化以繼續開發利用。這條措施是比較經濟可行的。因為在泉區內原本就有3家自來水廠,供水管理是現成的,只需稍加改造即可投入運營。

根據泉水排泄情況,在泉水匯集處興建泉水處理廠,沿途要嚴禁污水排入。如果泉水可利用率達到80%,則每天可增加(10~14)×104m3/d的供水量,相當一個大型供水水源地。

(3)興建地下調蓄水庫

在濟南單斜山前地帶各個河流沖積扇區,分布有面積廣、厚度大的粗砂及砂礫岩層,可充分利用其較大的儲水空間及與岩溶水水力聯系密切的特點進行人工回灌,將地表淡水及未被利用的地表水部分轉入地下,增加地下水儲量。

據分析,通過興建地下水庫,可增加1.54×104m3的開采資源量。同時,將地表水轉入地下儲存,可減少水面蒸發並有利於水資源保護;調蓄水庫建成後可抬高區域地下水水位,對保泉供水非常有益。

(4)合理調配濟南市各區縣間水資源

濟南市轄市內五區(市中、歷下、天橋、槐蔭、歷城區)、四郊縣(商河、濟河、平陰、長清等縣)及一市(章丘市),鑒於供水需求和可供水量分配不均,可以在各區縣間合理地進行各種水資源調配,使其發揮更大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

(5)污水利用資源化

污廢水處理後分質供水,是擴大水資源量的又一途徑。就濟南市五區而言,目前污水年排放量為1.4×104m3/d,利用率僅為4%,故該區污水資源化大有可為。

3.地表水和地下水合理調蓄,聯合調度

魯中南地區地下水和地表水資源豐富,鑒於目前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較高,而地表水利用率尚很低的情況,進行地下水和地下水合理調蓄,可以使本區水資源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

對一些地區,地表水和地下水已有初步調蓄,應進一步深入規劃相應措施,以取得更好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調蓄效果,解決水資源緊張問題,這些地區包括:萊蕪地區喬家店水庫、楊家橫水庫和鵬山水源地和淄河的太河水庫與大武水源地。

當然,需要強調,進一步開發利用岩溶水資源需要防治誘發不良的地質環境問題,如岩溶塌陷等。而目前,首先需要開展研究的,仍是濟南市東西部岩溶水文地質條件和相應的岩溶水資源的系統劃分及合理開發途徑問題。

濟南市,除了岩溶水資源外,在濟南市歷城區東北部至章丘市中部的山前沖積平原,面積為453km2,第四系厚40~80m的砂礫石含水層,單井涌水量達100t/d以上,開采條件良好。但是,由於多年超采地下水資源,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地下水埋深達30m,也引起地下水的污染。山前沖積扇砂礫石層中地下水,除了大氣降水補給外,也與山區含水層中岩溶水動力條件與排泄關系密切相關。所以,山前砂卵石層地下水位的下降與山區岩溶含水層的水資源變化,也有密切關系,應統一分析與研究。

如玉符河沖積扇和山區岩溶含水層的關系見圖27。

圖27 玉符河沖積扇縱剖面示意圖和石灰岩地下水補給關系分析(據濟南市水利部門有關資料)

(2)地下空間開拓問題

濟南市是聞名國內外的岩溶泉城,是必須予以很好地保護的。隨著濟南城市的發展,人口也不斷增多,因此解決市區交通發展空間,也是濟南市突出的問題。

根據城市有關交通部門的規劃,濟南市客流發展情況見表45。

表45 濟南市中心區相應年限交通需求量

1999年濟南市軌道交通籌建處根據濟南的交通狀況,提出了濟南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初始方案。線網初始方案由3條線路組成。

當時,有關方面專家曾進行了交流與討論。從地質上看,我們認為(盧耀如,2000;賀可強,2005):

第一,濟南市發展地下交通,應當深入調查地質-岩溶發育情況,結合城市今後發展的情況,認真地從地質條件上考慮地下空間的規劃。

第二,濟南市進行地下空間開拓,應當把保護濟南市的岩溶泉作為首要的評價准則,線路的規劃與工程的設置,必須密切根據岩溶條件考慮,需有深入研究的科學依據。

第三,濟南地區修建地鐵交通網,應當根據地質與保泉的要求,採用合理的適應當地岩溶情況的設計方案,合理地安排地下與地表輕軌連接的布局。

第四,濟南市地下空間的開拓,應當根據長時間的工程地質環境效應,來決定建設的方案與有關措施,因為如不考慮長時間的效應,可能會在今後引起難以挽回的損失,特別要注意建成運行後對泉水的不良效應與誘發塌陷等災害問題。

一方面,修建軌道交通,是建設地面輕軌,還是進行地下空間開拓,以地鐵為主,或者地表輕軌與地鐵相結合,是一個重要問題。如果以地下空間開拓為主,必須研究對濟南城市岩溶含水層中地下水的運動與補給途徑及地下岩溶水的水質的影響。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對濟南市各泉的流量與水質的影響。另一方面,城市的發展要解決交通問題,也需要發展軌道交通。

綜合這兩個有矛盾的因素,從保護岩溶泉城這一基本原則出發,為使今後濟南市交通建設能夠滿足城市發展需要,特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控制泉水出露老城區的發展。老城區已封閉了二環路以內自備水井及自來水供水井,實行了統一管理。這對減少老城區亂開采岩溶水是有好處的。此外,老城區內不能再發展耗水企業,便於減少老城區對水資源的需求。

其次,老城區以發展地上軌道交通為主。在老城區,有人主張軌道交通埋深在8m以內。即使如此,也仍是會破壞岩溶水的排泄運動路線的,因為岩溶水是湧出濟南市地表的有壓水流,淺埋的隧道仍會對岩溶的排泄產生重要影響。其他城市已證明,深入含水層中的混凝土樁及地下建築,對地下水的滲流及滲流量有很大的影響,而且也明顯影響到地下水的水質。

再次,軌道交通線應以泉城西部新區為主。在新發展的濟南西部地區,可較多考慮軌道交通,盡量建設在第四系及非碳酸鹽岩地帶,以和東部城區相連接,但深入地下深度也應當以不影響岩溶水排泄運動的規律為主。西部的軌道交通,也可盡量建在第四系與石灰岩界面以上地帶。

總之,濟南市城市建設需要軌道交通,但從保護濟南岩溶泉水這一珍貴資源出發,應當更多深入地研究濟南市地質-生態-環境以及地下空間開拓的綜合效應。

2.青島市

青島市面積10655km2,人口819.55萬(2005年底),主要的地質-生態環境問題是水資源、鎘污染和海平面上升。

(1)水資源問題

青島市的水資源匱乏問題,20世紀60年代初就已存在,後來引黃入青,才緩解了供水困難的局面。青島水資源情況見表46。

表46 青島2005年水資源總量

青島市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13.91×108m3/a,P50%時為9.7×108m3/a,P95%時水資源量只有7478×104m3/a。2005年青島市用水量已超過10×108m3/a,而當年水資源量達23.70×108m3/a,但考慮到生態水流量只應占當地水資源量的40%左右時,則2005年青島市用水量已達當年水資源量的42.6%。如遇上旱年,青島市的水資源將很緊張。

青島市水資源的水質不是很好。青島市評價河段數為915.2km,而全年超標河段長達660.2km,超標率為72.2%。青島地區水庫的水質,在10個水庫中,有4個水庫為Ⅱ類水,2個水庫為Ⅲ類水,4個水庫為Ⅳ類水。青島不同季節水庫水質列於表47。

表47 青島地區水庫水質類型

就地下水而言,青島市濰彌白浪的平原區和膠萊大沽平原區,地下水水質為HCO3-SO2-4-Na2+-Ca2+型水,作為飲用水,水質不好。

青島市地下水污染情況見表48。

表48 青島市地下水污染狀況統計單位:km2

V類水在平原區占平原面積的21.6%。所以,從水資源數量及質量上看,青島市水資源仍是制約青島市發展的首要問題。

(2)鎘污染問題

在環境污染中,需要提及毒性排名第三的鎘(Cd)的污染問題,鎘克拉克值為0.2×10-6,岩石中平均含量為0.058×10-6

鎘在工業上有重要經濟價值,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正是這種原因,導致了鎘的環境污染。對於人體而言,鎘是一種僅次於黃麴黴素和砷的有害元素。人的體內本身不存在該元素,也就是說,鎘不是人體內必須元素。它的存在無論多少,都是一種禍害,只不過是當攝入量少時,對人體影響小一些,攝入量多時,危害嚴重一些。鎘對人體的危害表現在干擾人體對銅、鈷、鋅和鈣等有益元素的代謝,抑制激活酶系統,從而造成對腎臟、骨骼及肺部的損害。所以,國家在對鎘的環境問題上有嚴格要求,對大氣和煙塵等的工業排放都有限定標准,特別是對人們每天的必需品(如食品、水、肉類和魚類)含量有嚴格要求。青島地區岩石、土壤及海水中鎘的含量及國家標准(GB18668—2002)見表49。

表49 青島地區岩石、土壤、海水中鎘含量及國家標准

(據徐建民,2005)

由表49可見,岩石、土壤、海水中都含有鎘,但含量並不是太高。檢測發現,海洋貝類中鎘的含量已較高,見表50。

表50 海洋生物鎘含量及國家標准單位:10-6

注:*指菲律賓蛤。(據徐建民,2005)

已有研究表明,人體中鎘含量相對較低,青島市各水體中鎘含量列於表51。表51說明,只有膠州灣內孔隙水鎘含量較高,為0.023×10-6,其他都小於0.n×10-9

表51 青島地區水體中鎘含量 單位:10-9

(據徐建民,2005)

青島地區鎘主要集中在膠州灣東部表層沉積物中,最大為1×10-6,高含量集中於大港口北側、海泊河口北側和李村河口南側。

目前,青島蔬菜中鎘含量為(0.004~0.045)×10-6,相對在允許值之內。只是海洋貝殼、魚類中鎘含量較高,故食用海產品還是要有控制。海底沉積物中鎘含量高,主要是污染物中鎘的累積所致。

青島地區含鎘高的土壤———褐土,與形成土壤的母質———變質岩一樣,分布范圍小,其含量雖然還不到影響植物生長的程度,但也應引起重視。一是今後需提高精度進行調查,應在現有區調的基礎上,在以人居環境為目的的重點地區開展詳細調查,將含鎘高的植物及農作物檢析出來,將造成鎘污染的化肥、農葯、飼料查清,分門別類進行有效的治理;二是在已查明的鎘高值(如褐土壤)區,禁止進行農墾、放牧和養殖,可人為地進行植物栽種,如種植加拿大楊、旱柳、白榆和桑等木本植物,在水量充沛的水田區可種植薴麻,讓這些植物進行自身的土壤修復,可避免有毒的鎘通過食物鏈進入到人體內;三是在鎘含量較高的地區進行封閉的酸鹼調和沉澱,施用促進還原的有機物質使鎘形成硫化物沉澱而降低土壤鎘含量,例如,施有磷酸鹽類物質可使鎘形成難溶的磷酸鹽沉澱。

(3)海平面上升問題

青島是濱海的城市,有岩石海岸,也有平緩的灘塗與平原海岸帶。

青島海水入侵始於20世紀70年代,80年代最嚴重,由於採取控制開采濱海地帶地下水資源措施,90年代相對穩定。

青島市海水入侵總面積為159.64km2,占青島市總面積的2%左右,主要是在人口集中、工業發達的濱海地帶,如大沽河下游、白沙河—柳陽河下游、洋河下游、黃島辛安等,因而危害極大。

全球溫室效應導致氣候變暖,海平面還會上升,將會對青島市的發展構成重重危害。前已論述,第四紀末次冰期時,渤海以及黃河的海平面,比目前海平面要低百米以上,而在全新世暖期時(距今5千至7千年),海平面迅速上升,平均上升速度為0.02m/a。在21世紀,海平面可能由於溫室效應而上升0.5~1m,21世紀末可能上升3m,有的人認為可達6m,這樣將會對青島的海港和濱海平地區的工農業都構造嚴重威脅。

在1880~1998年,全球溫度變化有兩個顯著的增溫期,1910~1942年全球溫度上升0.4℃,1976~1998年全球溫度上升了0.35℃。

1971~1975年,中國海平面從-3.9m上升到7.5m,上升了11.4m。

隨著海平面上升,氣溫升高,風暴潮的災害也將加劇。因此,應當未雨綢繆,在青島今後的發展中,需考慮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影響。

此外,根據調查,青島地區花崗岩體中x射線輻射水平基本上是正常的本底值,平均為9.36×10-8GY/h,人工放射性污染不明顯,天然輻射為本底值。此外,在x射線輻射水平較高的燕山晚期花崗岩體上,全國x劑量率平均為6.2×10-8GY/h,山東省平均為(6~7)×10-8GY/h,偏高,但仍在天然輻射本底外輻射的變化范圍內。

對青島地區放射性地面核素(238U、232Th、40K)濃度的詳細測量結果顯示,238U濃度平均為28.60Bq/kg,略低於全國平均值33.0Bq/kg和全省平均值30.9Bq/kg。放射性232Th濃度平均為60.25Bq/kg,明顯高於全國平均值41.0Bq/kg,是山東省平均值25.6Bq/kg的兩倍多。放射性核素40K濃度平均值為1083Bq/kg,是全國平均值440Bq/kg和全省平均值599.2Bq/kg的兩倍多。232Th放射性核素偏高與青島-李村斷裂帶有關,而40K偏高與花崗岩體的鉀化程度成正比,雖然數值偏高,但未形成放射性核素高濃度背景區。

3.淄博市

淄博市面積有5938km2,人口442.44萬(2005年)。淄博市處於魯中南山地,主要有煤炭資源,石化工業、陶瓷工業發展較好。淄博地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及礦山環境與地質災害。

(1)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淄博地區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12.4×108m3/a,2005年徑流深約190mm,比2004年的220mm低,但高於多年平均值130mm。2005年,地下水資源量有10×108m3,總水資源量約有15.55×108m3/a,而多年平均水資源量只有16×108m3/a左右,地下水資源多年平均也有7×108m3/a左右。因此,對淄博市的水資源而言,地下水資源,特別是岩溶水資源,還是主要的。據水利部門計算,2005年除了排入地表、為地表水重復計算量以外,淄博地區地下水資源量只有5.38×108m3/a。應當從地下岩溶水資源量有10×108m3/a這個數據,考慮其合理的開發利用問題。

2005年,淄博市供水也是以地下水為主,全市全年供水10.2×108m3/a,其中地下水佔2/3。目前,淄博市可開發利用的水資源,已經近於極限。以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6×108m3/a,2005年供水量10.2×108m3/a計,2005年供水佔多年平均水量的63%。從上下游生態需求上看,不能再增大開發量。通過地下調蓄,及增加利用雨水資源和地下水庫儲集量(前已論述),以應對旱年對水資源的需求。

淄博市評價污染河段長148.8km,超標率為100%。據環保部門調查,淄博地區3個水庫,非汛期時水質為Ⅵ類水。

從目前水質情況看,淄博地區地下水質以Ⅰ—Ⅲ類為主,平原區有895km2為Ⅳ類(表52)。淄博市煉油化工廠,曾引起當地的地下水污染,後經處理,情況有些好轉。張店污水處理廠可進行17×104t/a污水的三級處理。

表52 淄博地區地下水水質類型統計 單位:km2

淄博市還存在超采地下水的問題。

淄博—濰坊采區地下水漏斗,分布於沂蒙山北翼沖洪積平原,自濱州市鄒平縣青陽鎮東至濰坊市東昌平縣卜庄,涉及濱州、東營、淄博、濰坊4市,總面積42891km2。淄博—濰坊地下水超采等值區劃見圖28。

地下水漏斗區位於孝婦河、淄河、濰河、彌河、白浪河及其沖洪積扇上,含水砂層厚度大於10m,有礫石—細砂層變化,單井涌水量達500~1000m3/d,有的地帶可大於3000m3/d。

由於超采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最大埋深達40m,濱海地帶也出現海水入侵,海水入侵區面積達482km2

(2)礦山環境與地質災害

2000年淄博市開采固、液、氣礦產資源的礦業產值達16.47億元,排在以油氣為主的東營市和以固體礦為主的煙台市之後,位列山東半島地區的第三。2004年,礦產產值達31.94億元,仍居第三位。

淄博煤田、坊子煤田和龍口煤田,礦區塌陷面積已達42.113km2,塌陷中心深達0.1~12m,淄博和坊子煤礦的復墾率達84.0%~99.3%,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淄博黑旺鐵礦朱崖礦區廟子采空區,塌陷面長達310m,寬8~12m,深6~8m,曾陷入12家民房。今後這個鐵礦區的塌陷問題,是不可忽視的。

圖28 淄博—濰坊地下水位超采等值區分圖(據山東省地質環境檢測院)

4.其他城市

其他幾個城市,也都存在著重要的地質-生態環境問題。

東營,存在海水入侵、水資源不足、與存在有地下水漏斗,以及地面沉降、黃河變遷與風暴潮危害。

煙台,主要有海水入侵、風暴潮及地質災害。

威海,存在海水入侵、地震災害威脅及風暴潮災害。

萊州灣南岸,風暴潮的危害會更加嚴重,特別是今後全球溫室效應造成的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對東營、煙台、威海3市,都會構成嚴重的危害。

2005年8月9日「麥莎」台風在大連旅順口兩次登陸。為應對台風災害,山東省主要在萊州灣南岸轉移人口5.6萬(圖29)。今後這種情況還會加劇,結合威海的地震活動,渤海及黃海產生地震-風暴潮的災害是需要有力地防範的。雖然2005年山東沿海城市的台風及風暴潮沒有造成大損失,但這種危險性是不可忽視的。

日照、濰坊,也都存在水資源的問題。日照的海水入侵,濰坊的地下水過量開采產生的大漏斗,以及今後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危害,都需要很好地考慮應對措施。

圖29 2005年登陸我國大陸的台風登陸地點和受災區分布(台灣資料暫缺)(據國家減災委公報,2006)

Ⅳ 北京市豐台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大瓦窯垃圾中轉站對外開放嗎

交通運輸算了吧!
「創衛」大行動帶來了桂林重大變化
2004年12月25日

2004年,桂林經濟發展,旅遊業蓬勃發展的幾年,越來越多的城市努力從頂至底「創衛,大動作帶來大的變化。

」創衛至2002年8月,1999年8月以來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造,完成三年的戰斗後,老了,總投資221億人民幣在桂林38,道路重建和19個新的橋梁,新建和改造500個星級廁所的建設。投資700萬建立一個橫貫大陸的城市「兩江四湖周圍的城市供水系統,完成這些項目向世界表明一個新的桂林市,開展」創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a>
今年初,市政府明確提出:2004年,全市上下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因此,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重要的一個。桂林開始了全面,深入的衛生鎮「之爭。

大力宣傳

常言道:兵馬還沒有到,糧草先行。桂林衛生鎮「,」糧草「是宣傳,是為了造聲勢。市領導多次強調,務必使一般公眾認識到」創衛的重要性。我們是不是一個品牌,而不是「榮譽」和「創衛」,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全市環境質量的健康,提高城市品位,提高人的生活質量,並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桂林現代國際旅遊城市建設的步伐。

重要,隨身攜帶的「創衛整治桂林新聞媒體立體媒體的報道,各種各樣的形式,內容豐富,並創造一個良好的記錄衛報」的氛圍。

城市還組織了宣傳和咨詢,大型活動和大型綜藝節目,支持青年志願者「創衛20倍,中,小學和中學的證明文件發??出超過50,000的城市的「年度之城」意識的調查問卷超過3萬份,發送的「創新型城市」宣傳資料10多萬份。的主要街道的城市和該地區已投入了20多個大規模的廣告「健康城市」。健康城市「的口號,到處

集貿市場門口,公交車和計程車北京專家潘教授在前面的幾個大型廣告牌拍了照片,感嘆道,桂林創衛的氣氛包圍!

大整治全面開花

「衛生鎮,開展專項整治的街道市場和超臨界操作牛皮癬廣告專項整治,集貿市場專項整治,市容環境衛生專項整治和城市旱廁10個專項整治,整治可以說是全面開花。

53消失在城市的街道市場整治中所有的攤位擺賣被禁止未經批準的部分。新批準的27倍的小巷標准化擺賣。同時實施的「漫漫長路」系統,選擇14路在城市的漫漫長路的單位統一管理和保護環境的健康。

小餐館,大排檔整治也相當努力。實施限期整改,不符合城市標准店不能按期完成整改必須關,停,轉。完成整改和更換商店621 260標準的條件禁止。全城的快餐店,米粉店,小吃店,餐具,小理發店,浴腳堂毛巾,小旅館,醫院床上用品集中消毒分布實施。城市的數百家理發美容店安裝了臭氧消毒櫃。
集貿市場專項整治,共有31個國家的市場,完善的硬體設施在城市,許多市場的銷售表瓷磚貼,讓每一個攤位都有一個垃圾桶,並執行一個垃圾袋集裝箱。准入制度的實施質量和安全的水果和蔬菜市場的城市,這部分的市場建立了檢測室,真實的人吃放心菜。

全市從事食品操作人員36,477人,1080人被發現患有從「治未病」的人員,全部免除其職務。

主要更新有一個大的投資。今年全市已投入800多萬元改造市區8個垃圾中轉站建成並投入使用,投資600萬元,完成沖口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池開始是有效的。投資430萬元,完成改造的攔截工作瓦窯河,南溪河。城市的垃圾車門口集合和運輸的780更新,城市的垃圾收集率達到100%。垃圾運輸車輛密閉改造,城市也是一個新購的40個微型垃圾車。新的垃圾壓縮車16,806新的垃圾桶。

該市還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清理行動,「清潔城市,清潔灕江,清潔農村,城市消除衛生死角,農村地區也開始回升的垃圾,村巷道手的清潔,專門成立了灕江的清潔公司,負責日常的清潔灕江市區段兩岸及水面。

另外,城市還開展了除「四害」圍殲「牛皮癬」小廣告,城市幾十個接入點的改造,以改善「城中村」和衛生條件的城鄉結合部等大整治,可以可謂全面開花,蓬勃向上運動

帶來很大的變化,現在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通過全市的共同努力,「創衛」工作取得了許多成果,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驗證:

一方面,人們從自己的身邊,真切地感受到了真正的變化。從住的地方到集貿市場去買菜的地方米線店,潔凈的街道,人行道,在今年發生變化,可以說待觀察。

今年的百和小巷改造工程,全市總投資1560萬元,63小巷轉型,整個工程到今年年底的最後階段。這條街從正陽??步行漓濱路,根據燕微風區和仙路的住宅,改造工程的整體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項目不僅是新鋪的污水,雨水管和供水管,以及電信,電視,燃氣管網下地,很多地??方一到下雨洪澇災害的現象已成為歷史。拆除違法建設是不滿意輝縣細胞群眾,和現在看到的新面貌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該地區積極熬粥,那些建築工人送到綠豆湯。在下午12月13日代表3鋼琴譚,該地區的居民,以及在信義路北段標准廠房,居民代表,自發前來的工程指揮部,向他們發送信號旗。在他們的標志寫著:為造福於民的民心工程。

另一方面,「創衛有關的指標城市的綜合標准。例如:申報國家衛生城市的條件,要求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率大於或等於80%,而桂林100%,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30%的要求,而80%的桂林的處理速度;內置區綠化覆蓋率3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5萬平方米,而城市的綠化覆蓋率達到36.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的8.7%。此外,城市的大氣總懸浮微粒物質的每天平均的指標;市三達的所需標準的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在除「四害」;城市生活垃圾日產日清統一管理的建築廢物堂灣,青雲率100%;城市糞便通過三格化糞池排入下水道,糞渣到一個專門的處理設施進行無害化處理,以滿足衛生指標的要求,環衛設施完好率在98%以上。

我們相信:在桂林,人們有充分的信心,有能力做的更好的工作。我們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告:我們是名副其實的「國家衛生城市」的稱號。

Ⅳ 濟南市的環境問題

  • 基本狀況市區設8個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子站。環境空氣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濃度分別為0.118毫克/立方米、0.056毫克/立方米、0.02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濃度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超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0.2倍。可吸入顆粒物是影響我市環境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與上年相比,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基本持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均濃度略有上升。環境空氣質量日報全年共發布環境空氣質量日報365期,環境空氣良好以上天數達到311天,佔全年總天數的85.2%,比上年增加1.1個百分點。環境空氣污染物濃度月變化二氧化硫濃度隨季節變化明顯,採暖期超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污染較為嚴重;非採暖期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污染較輕。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全年大部分月份超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採暖期及春季污染較為嚴重。二氧化氮濃度隨季節變化不明顯,均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污染較輕。環境空氣污染物空間分布除市監測站、省種子倉庫和農科所監測點外,其餘各監測點二氧化硫年均濃度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與上年相比,各監測點二氧化硫濃度有所上升。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除市監測站和科干所監測點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外,其餘各監測點超標。與上年相比,濟南化工廠、開發區、農科所和長清黨校監測點污染有所加重。二氧化氮年均濃度空間分布較為均勻,各監測點無超標現象。降水全年市區平均降水量603.1毫米,三個國控監測點共採集降水樣品77個,pH值范圍4.63-7.62,年均值6.53,市監測站監測點檢出酸雨樣品11個,天橋監測站監測點檢出酸雨樣品1個,酸雨出現頻率15.8%。縣(市)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四縣(市)環境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濃度均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章丘市三項污染物年均濃度分別為0.069毫克/立方米、0.044毫克/立方米、0.029毫克/立方米,平陰縣三項污染物年均濃度分別為0.068毫克/立方米、0.033毫克/立方米、0.025毫克/立方米,濟陽縣三項污染物年均濃度分別為0.082毫克/立方米、0.033毫克/立方米、0.030毫克/立方米,商河縣三項污染物年均濃度分別為0.076毫克/立方米、0.025毫克/立方米、0.019毫克/立方米。四縣(市)採集的降水樣品pH值范圍6.70-7.23,均未出現酸性降雨。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市二氧化硫排放總量90215噸,比上年減少4646噸,減少4.90%。其中: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75084噸,佔全市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83.2%;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15131噸,佔全市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16.8%。按行業劃分,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前兩位的是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分別佔全市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的60.0%和17.0%。按區域劃分,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前兩位的是歷城區和章丘市,分別佔全市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的41.4%和24.5%。全市煙塵排放總量27881噸,比上年減少2226噸,減少7.39%。其中:工業煙塵排放量20546噸,佔全市煙塵排放總量的73.7%;生活煙塵排放量7335噸,佔全市煙塵排放總量的26.3%。按行業劃分,工業煙塵排放量居前兩位的是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分別佔全市工業煙塵排放量的42.2%和23.2%。按區域劃分,工業煙塵排放量居前兩位的是歷城區和章丘市,分別佔全市工業煙塵排放量的44.9%和24.8%。全市工業粉塵排放量30375噸,比上年增加2450噸,增加8.77%。按行業劃分,工業粉塵排放量居前兩位的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分別佔全市工業粉塵排放量的52.3%和38.8%。按區域劃分,工業粉塵排放量居前兩位的是歷城區和章丘市,分別佔全市工業粉塵排放量的43.2%和19.8%。主要措施與行動通過實施「上大壓小」,關停了黃台電廠4台總裝機容量145兆瓦的小機組。淘汰水泥機立窯生產線7條、產能73萬噸;拆除小高爐5座、小轉爐2座、小電爐4座,淘汰落後煉鐵能力83萬噸、煉鋼能力120萬噸;淘汰鍛鑄造窯爐、磚瓦窯272台(座)。建成了濟鋼集團1-5號焦爐煤氣脫硫改造、華電章丘發電有限公司2台145兆瓦機組脫硫和北郊熱電廠3台130噸/時煤粉爐氣脫硫等重點二氧化硫治理工程。加強公交車尾氣污染專項整治,對客運班車、貨物配送車、超市免費購物班車進行重點監管,加大在用機動車年檢管理力度,共抽檢公交車2041輛,年檢機動車11萬余輛,督促5000餘輛機動車維修治理,依法對7輛機動車下達禁止上路通知書。全市道路保潔總面積1262萬平方米,主次道路機掃率達到55.1%,灑水沖刷率達到95.3%。水環境基本狀況水環境質量較上年有所好轉。地下水水質狀況良好,符合地下水三類水質標准,黃河幹流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三類標准,大明湖、徒駭河水質較上年有所改善。飲用水源地●地下水濟南市地下水水質保持良好狀態。大楊庄和東郊水廠分別監測23項指標,各指標年均監測值均符合國家地下水質量三類標准。●黃河(濟南段)黃河濼口設置一個監測點。每月監測30項指標,各指標年均監測值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三類標准。●水庫鵲山、玉清湖、錦綉川、卧虎山和狼貓山5個水庫每月分別監測32項指標,其中總氮年均濃度超過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三類標准,超標倍數分別為1.9倍、2.4倍、3.2倍、5.2倍和1.9倍,其餘項目達標,呈中營養化狀態。與上年相比,鵲山水庫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分別下降14.3%和37.3%,總氮上升25.7%;玉清湖水庫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分別下降12.0%和10.8%,總氮上升60.9%;錦綉川水庫高錳酸鹽指數、總氮和總磷分別下降 25.8%、 8.2%和33.7%;卧虎山水庫高錳酸鹽指數、總氮和總磷分別下降 20.8%、 1.4%和33.6%;狼貓山水庫總氮和總磷分別下降17.1%和27.8%。非飲用水源地●小清河(濟南段)共設七個監測斷面,每月監測20項指標。源頭斷面睦里庄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三類標准,其餘六個監測斷面均有多項指標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五類標准。出境斷面辛豐庄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年均濃度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五類標准,超標倍數分別為0.8倍和9.5倍,水體呈有機污染特徵。與上年相比,源頭斷面睦里庄各主要監測指標值均有所下降;出境斷面辛豐庄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年均濃度分別上升4.1%和3.9%,水質略有下降。●徒駭河(濟南段)共設三個監測斷面,每月監測19項指標。各斷面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年均濃度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四類標准。其中入境斷面夏口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年均濃度分別超標3.3倍和4.6倍;出境斷面展家橋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年均濃度分別超標1.5倍和0.4倍。受上游來水水質影響,徒駭河(濟南段)水體呈有機污染特徵。與上年相比,出境斷面展家橋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分別下降22.9%和83.9%,水質有所好轉。●大明湖共設3個監測點,每月監測26項指標,總氮年均濃度5.64毫克/升,超過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四類標准2.8倍,其它監測指標達標。大明湖水體呈輕度富營養化狀態。與上年相比,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分別下降12.6%、14.4%和24.6%,水質有所好轉。廢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市廢水排放總量2.42億噸,比上年增加582萬噸,增加2.46%。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5059萬噸,占廢水排放總量的20.9%;生活污水排放量19157萬噸,占廢水排放總量的79.1%。按流域劃分,黃河流域廢水排放總量2628萬噸,占廢水排放總量的10.8%;海河流域廢水排放總量1590萬噸,佔6.6%,小清河流域廢水排放總量19998萬噸,佔82.6%。全市廢水中COD排放總量55280噸,比上年減少2458噸,減少4.26%。其中工業廢水中COD排放量6454噸,佔COD排放總量的11.7%;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48826噸,占排放總量的88.3%。按流域劃分,黃河流域COD排放量9694噸,占排放總量的17.5%;海河流域COD排放量4795噸,佔8.7%;小清河流域COD排放量40791噸,佔73.8%。全市廢水中氨氮排放總量6782噸,比上年減少140噸,減少2.02%。其中工業廢水中氨氮排放量581噸,占氨氮排放總量的8.6%;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6201噸,占排放總量的91.4%。按流域劃分,黃河流域氨氮排放量802噸,占排放總量的11.8%;海河流域氨氮排放量568噸,佔8.4%;小清河流域氨氮排放量5411噸,佔79.8%。主要措施與行動通過河道截污和光大水務(濟南)有限公司一廠初步改造,污水日處理量比上年增加11.6萬噸;章丘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高新區水質凈化一廠以及工商河中水站投入運行;平陰、濟陽污水處理廠管網建設取得新進展,分別增加管網3.96千米和2.49千米。實施了興濟河、北太平河、柳行河、全福河等市區河道截污工程,新增污水收集管網100千米。中石化濟南分公司3600噸/日廢水深度處理及回用、重汽集團設備動力廠污水處理設施改造、濟鋼集團1.5萬噸/日污水處理、章丘華飾紙業有限公司污水處理設施改造、聖泉集團糠醛生產工藝廢水處理設施改造等一批重點廢水治理項目相繼投用。加大結構減排力度,關停小澱粉加工點80家、小化工企業6家。聲環境基本狀況聲環境質量總體狀況良好。交通雜訊69.6分貝,晝間區域雜訊53.2分貝,夜間區域雜訊43分貝,均達到國家相應標准。道路交通雜訊在市區36條主要交通干線上,監測95個路段,累計監測總長度154.2千米,平均等效聲級69.6分貝;與上年相比上升1.0分貝。市區交通雜訊污染程度相對穩定。36條道路中,有28條道路平均等效聲級達標,達標率77.8%。全市平均車流量2590輛/小時,與上年基本持平。區域環境雜訊市區區域環境雜訊晝間平均等效聲級53.2分貝,夜間平均等效聲級43.0分貝。與上年相比,晝間下降0.7分貝,夜間下降1.4分貝。市區區域聲環境質量保持良好。與上年相比,晝間生活雜訊源所佔比例上升5.6個百分點,交通雜訊源下降2.4個百分點,建築施工雜訊源下降3.2個百分點,工業雜訊源持平;夜間工業及交通雜訊源比例分別下降0.9和3.7個百分點,生活雜訊源和建築施工雜訊源比例分別 上升了4.1和0.5個百分點。縣(市)聲環境質量狀況道路交通雜訊四縣(市)共監測77.92千米道路,其中2.7千米道路超過70分貝,占監測道路總長度的3.5%。平均等效聲級范圍66.3-67.9分貝,達到城市區域環境雜訊標准中4類區域標准,為較好等級。區域環境雜訊四縣(市)平均等效聲級晝間53.0-55.2分貝,夜間42.7-45.2分貝,基本達到國家1類區域標准。主要措施與行動全年新建雜訊達標區224.37平方千米,創建市級安靜居住小區45個。固體廢物基本狀況全市產生工業固體廢物1000.11萬噸,其中處置2.80萬噸,利用947.96萬噸,處置利用率達到95.07%。集中處置醫療廢物2967.77噸,集中處置率95.3%。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全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990.67萬噸,比上年增加39.32萬噸,增加4.13%。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居前兩位的是冶煉廢渣和粉煤灰,分別佔全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 49.0%和16.7%。全年綜合利用一般工業固體廢物939.33萬噸,處置2.11萬噸,貯存59.3萬噸,處置利用率95.03%。工業危險廢物全市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9.44萬噸,比上年增加0.81萬噸,增加9.39%。工業危險廢物產生種類和產生單位較集中,廢酸、含鉻廢物產生量占產生總量的90%,濟南裕興化工總廠、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濟南鋼鐵集團總公司、齊魯安替制葯有限公司和山東齊發葯業有限公司等5家工業企業危險廢物產生量佔全市產生總量的97.1%。全年利用工業危險廢物8.63萬噸,處置0.69萬噸,貯存0.13萬噸,處置利用率98.7%。醫療廢物全市醫療廢物產生量3114.13噸,集中處置2967.77噸,全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率95.3%。城市生活垃圾全年市區共清運生活垃圾92.56萬噸,通過衛生填埋和焚燒無害化處理78.93萬噸,市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3%。主要措施與行動嚴格執行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規范了106家危險廢物產生單位臨時貯存設施。濟南鋼鐵集團總公司利用濟南裕興化工總廠鉻渣進行燒結煉鐵,累計安全處置鉻渣16.5萬噸;濟南裕興化工總廠自主研發了「鉻渣濕法還原項目」,日處置鉻渣約100噸。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工作。督導174家醫療衛生機構參加了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並建立醫療廢物意外事故應急預案及管理制度,全年共收集運輸醫療廢物5667車次。全年新建改建垃圾中轉站(箱)22處,新增果皮箱1335個,清理各類垃圾死角450處。生態環境土地、耕地與森林全市土地總面積8177平方千米。現有耕地538.2萬畝,基本農田482.0萬畝,保護率89.56%。全年完成造林15.8萬畝。全市林業用地331.82萬畝,占國土面積的27.5%;現有林地240.5萬畝,其中經濟林69.3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26.6%,居全省第10位。城市綠化全市共新增綠地426萬平方米,種植喬灌木484萬株,栽植垂直綠化苗木17.95萬株,拆牆透綠9285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6.8%,建成區綠地率31.5%,人均公共綠地9.5平方米。生物多樣性我市栽培和野生的植物1350種,分屬149科,其中木本植物350餘種(包括21個變種),草本植物1000餘種。陸生脊椎動物174種,其中鳥類14個目,39科,146種;獸類4目,7科,18種;兩棲爬行類3個目,4科,10種。水土流失治理全市水土流失面積1430平方千米,集中分布在歷城、長清、平陰、章丘、市中等山丘區,其中南部山區為全市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區域。全年實施治理小流域25條,水土流失治理85.72平方千米;建成各類蓄水保土工程256項,種植水保林3540公頃、經濟林2402公頃,實施封育生態修復700公頃。保護區建設全市有省級自然保護區1處,即長清區張夏-崮山寒武紀標准層型剖面地址遺跡自然保護區,面積2.62平方千米;市級自然保護區2處,為平陰大寨山自然保護區和歷城柳埠自然保護區,面積46.2平方千米。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8.82平方千米,占轄區面積0.6%。全市有2個地質公園、4個風景名勝區和34個森林公園,全市受保護地區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達到6.66%。氣候與自然災害全年氣溫偏高、降水正常、日照明顯偏少。全市平均氣溫為14.4℃,較常年偏高0.8℃;全市平均降水量666.1mm,較常年多52.1mm;全市平均日照時數2056.2小時,較常年少424.9小時。年內極端氣候事件多有發生,造成嚴重經濟損失。乾旱、低溫冷害、冰雹、高溫、局地強對流、大風、雷電、大霧、暴雨、連陰雨、乾熱風等自然災害均有發生。自然災害導致部分農作物減產甚至絕產,房屋倒塌,毀壞道路、橋涵、塘壩,交通運輸受阻。全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4.15億元,總受災人口近40萬人,死亡38人,受傷176人。

Ⅵ 濟南的環境如何

大氣環境

基本狀況
市區設8個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子站。環境空氣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濃度分別為0.118毫克/立方米、0.056毫克/立方米、0.02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濃度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超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0.2倍。可吸入顆粒物是影響我市環境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
與上年相比,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基本持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均濃度略有上升。
環境空氣質量日報
全年共發布環境空氣質量日報365期,環境空氣良好以上天數達到311天,佔全年總天數的85.2%,比上年增加1.1個百分點。
環境空氣污染物濃度月變化
二氧化硫濃度隨季節變化明顯,採暖期超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污染較為嚴重;非採暖期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污染較輕。
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全年大部分月份超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採暖期及春季污染較為嚴重。
二氧化氮濃度隨季節變化不明顯,均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污染較輕。
環境空氣污染物空間分布
除市監測站、省種子倉庫和農科所監測點外,其餘各監測點二氧化硫年均濃度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與上年相比,各監測點二氧化硫濃度有所上升。
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除市監測站和科干所監測點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外,其餘各監測點超標。與上年相比,濟南化工廠、開發區、農科所和長清黨校監測點污染有所加重。
二氧化氮年均濃度空間分布較為均勻,各監測點無超標現象。
降水
全年市區平均降水量603.1毫米,三個國控監測點共採集降水樣品77個,pH值范圍4.63-7.62,年均值6.53,市監測站監測點檢出酸雨樣品11個,天橋監測站監測點檢出酸雨樣品1個,酸雨出現頻率15.8%。
縣(市)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四縣(市)環境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濃度均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章丘市三項污染物年均濃度分別為0.069毫克/立方米、0.044毫克/立方米、0.029毫克/立方米,平陰縣三項污染物年均濃度分別為0.068毫克/立方米、0.033毫克/立方米、0.025毫克/立方米,濟陽縣三項污染物年均濃度分別為0.082毫克/立方米、0.033毫克/立方米、0.030毫克/立方米,商河縣三項污染物年均濃度分別為0.076毫克/立方米、0.025毫克/立方米、0.019毫克/立方米。四縣(市)採集的降水樣品pH值范圍6.70-7.23,均未出現酸性降雨。
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全市二氧化硫排放總量90215噸,比上年減少4646噸,減少4.90%。其中: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75084噸,佔全市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83.2%;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15131噸,佔全市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16.8%。按行業劃分,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前兩位的是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分別佔全市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的60.0%和17.0%。按區域劃分,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前兩位的是歷城區和章丘市,分別佔全市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的41.4%和24.5%。
全市煙塵排放總量27881噸,比上年減少2226噸,減少7.39%。其中:工業煙塵排放量20546噸,佔全市煙塵排放總量的73.7%;生活煙塵排放量7335噸,佔全市煙塵排放總量的26.3%。按行業劃分,工業煙塵排放量居前兩位的是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分別佔全市工業煙塵排放量的42.2%和23.2%。按區域劃分,工業煙塵排放量居前兩位的是歷城區和章丘市,分別佔全市工業煙塵排放量的44.9%和24.8%。
全市工業粉塵排放量30375噸,比上年增加2450噸,增加8.77%。按行業劃分,工業粉塵排放量居前兩位的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分別佔全市工業粉塵排放量的52.3%和38.8%。按區域劃分,工業粉塵排放量居前兩位的是歷城區和章丘市,分別佔全市工業粉塵排放量的43.2%和19.8%。
主要措施與行動
通過實施「上大壓小」,關停了黃台電廠4台總裝機容量145兆瓦的小機組。
淘汰水泥機立窯生產線7條、產能73萬噸;拆除小高爐5座、小轉爐2座、小電爐4座,淘汰落後煉鐵能力83萬噸、煉鋼能力120萬噸;淘汰鍛鑄造窯爐、磚瓦窯272台(座)。
建成了濟鋼集團1-5號焦爐煤氣脫硫改造、華電章丘發電有限公司2台145兆瓦機組脫硫和北郊熱電廠3台130噸/時煤粉爐氣脫硫等重點二氧化硫治理工程。
加強公交車尾氣污染專項整治,對客運班車、貨物配送車、超市免費購物班車進行重點監管,加大在用機動車年檢管理力度,共抽檢公交車2041輛,年檢機動車11萬余輛,督促5000餘輛機動車維修治理,依法對7輛機動車下達禁止上路通知書。
全市道路保潔總面積1262萬平方米,主次道路機掃率達到55.1%,灑水沖刷率達到95.3%。

水環境

基本狀況
水環境質量較上年有所好轉。地下水水質狀況良好,符合地下水三類水質標准,黃河幹流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三類標准,大明湖、徒駭河水質較上年有所改善。
飲用水源地
●地下水
濟南市地下水水質保持良好狀態。大楊庄和東郊水廠分別監測23項指標,各指標年均監測值均符合國家地下水質量三類標准。
●黃河(濟南段)
黃河濼口設置一個監測點。每月監測30項指標,各指標年均監測值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三類標准。
●水庫
鵲山、玉清湖、錦綉川、卧虎山和狼貓山5個水庫每月分別監測32項指標,其中總氮年均濃度超過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三類標准,超標倍數分別為1.9倍、2.4倍、3.2倍、5.2倍和1.9倍,其餘項目達標,呈中營養化狀態。
與上年相比,鵲山水庫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分別下降14.3%和37.3%,總氮上升25.7%;玉清湖水庫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分別下降12.0%和10.8%,總氮上升60.9%;錦綉川水庫高錳酸鹽指數、總氮和總磷分別下降 25.8%、 8.2%和33.7%;卧虎山水庫高錳酸鹽指數、總氮和總磷分別下降 20.8%、 1.4%和33.6%;狼貓山水庫總氮和總磷分別下降17.1%和27.8%。
非飲用水源地
●小清河(濟南段)
共設七個監測斷面,每月監測20項指標。源頭斷面睦里庄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三類標准,其餘六個監測斷面均有多項指標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五類標准。
出境斷面辛豐庄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年均濃度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五類標准,超標倍數分別為0.8倍和9.5倍,水體呈有機污染特徵。
與上年相比,源頭斷面睦里庄各主要監測指標值均有所下降;出境斷面辛豐庄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年均濃度分別上升4.1%和3.9%,水質略有下降。
●徒駭河(濟南段)
共設三個監測斷面,每月監測19項指標。各斷面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年均濃度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四類標准。其中入境斷面夏口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年均濃度分別超標3.3倍和4.6倍;出境斷面展家橋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年均濃度分別超標1.5倍和0.4倍。受上游來水水質影響,徒駭河(濟南段)水體呈有機污染特徵。
與上年相比,出境斷面展家橋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分別下降22.9%和83.9%,水質有所好轉。
●大明湖
共設3個監測點,每月監測26項指標,總氮年均濃度5.64毫克/升,超過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四類標准2.8倍,其它監測指標達標。大明湖水體呈輕度富營養化狀態。
與上年相比,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分別下降12.6%、14.4%和24.6%,水質有所好轉。
廢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全市廢水排放總量2.42億噸,比上年增加582萬噸,增加2.46%。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5059萬噸,占廢水排放總量的20.9%;生活污水排放量19157萬噸,占廢水排放總量的79.1%。按流域劃分,黃河流域廢水排放總量2628萬噸,占廢水排放總量的10.8%;海河流域廢水排放總量1590萬噸,佔6.6%,小清河流域廢水排放總量19998萬噸,佔82.6%。
全市廢水中COD排放總量55280噸,比上年減少2458噸,減少4.26%。其中工業廢水中COD排放量6454噸,佔COD排放總量的11.7%;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48826噸,占排放總量的88.3%。按流域劃分,黃河流域COD排放量9694噸,占排放總量的17.5%;海河流域COD排放量4795噸,佔8.7%;小清河流域COD排放量40791噸,佔73.8%。
全市廢水中氨氮排放總量6782噸,比上年減少140噸,減少2.02%。其中工業廢水中氨氮排放量581噸,占氨氮排放總量的8.6%;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6201噸,占排放總量的91.4%。按流域劃分,黃河流域氨氮排放量802噸,占排放總量的11.8%;海河流域氨氮排放量568噸,佔8.4%;小清河流域氨氮排放量5411噸,佔79.8%。
主要措施與行動
通過河道截污和光大水務(濟南)有限公司一廠初步改造,污水日處理量比上年增加11.6萬噸;章丘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高新區水質凈化一廠以及工商河中水站投入運行;平陰、濟陽污水處理廠管網建設取得新進展,分別增加管網3.96千米和2.49千米。
實施了興濟河、北太平河、柳行河、全福河等市區河道截污工程,新增污水收集管網100千米。
中石化濟南分公司3600噸/日廢水深度處理及回用、重汽集團設備動力廠污水處理設施改造、濟鋼集團1.5萬噸/日污水處理、章丘華飾紙業有限公司污水處理設施改造、聖泉集團糠醛生產工藝廢水處理設施改造等一批重點廢水治理項目相繼投用。
加大結構減排力度,關停小澱粉加工點80家、小化工企業6家。

聲環境

基本狀況
聲環境質量總體狀況良好。交通雜訊69.6分貝,晝間區域雜訊53.2分貝,夜間區域雜訊43分貝,均達到國家相應標准。
道路交通雜訊
在市區36條主要交通干線上,監測95個路段,累計監測總長度154.2千米,平均等效聲級69.6分貝;與上年相比上升1.0分貝。市區交通雜訊污染程度相對穩定。
36條道路中,有28條道路平均等效聲級達標,達標率77.8%。全市平均車流量2590輛/小時,與上年基本持平。
區域環境雜訊
市區區域環境雜訊晝間平均等效聲級53.2分貝,夜間平均等效聲級43.0分貝。與上年相比,晝間下降0.7分貝,夜間下降1.4分貝。市區區域聲環境質量保持良好。
與上年相比,晝間生活雜訊源所佔比例上升5.6個百分點,交通雜訊源下降2.4個百分點,建築施工雜訊源下降3.2個百分點,工業雜訊源持平;夜間工業及交通雜訊源比例分別下降0.9和3.7個百分點,生活雜訊源和建築施工雜訊源比例分別 上升了4.1和0.5個百分點。
縣(市)聲環境質量狀況
道路交通雜訊
四縣(市)共監測77.92千米道路,其中2.7千米道路超過70分貝,占監測道路總長度的3.5%。平均等效聲級范圍66.3-67.9分貝,達到城市區域環境雜訊標准中4類區域標准,為較好等級。
區域環境雜訊
四縣(市)平均等效聲級晝間53.0-55.2分貝,夜間42.7-45.2分貝,基本達到國家1類區域標准。
主要措施與行動
全年新建雜訊達標區224.37平方千米,創建市級安靜居住小區45個。

固體廢物

基本狀況
全市產生工業固體廢物1000.11萬噸,其中處置2.80萬噸,利用947.96萬噸,處置利用率達到95.07%。集中處置醫療廢物2967.77噸,集中處置率95.3%。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
全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990.67萬噸,比上年增加39.32萬噸,增加4.13%。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居前兩位的是冶煉廢渣和粉煤灰,分別佔全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 49.0%和16.7%。
全年綜合利用一般工業固體廢物939.33萬噸,處置2.11萬噸,貯存59.3萬噸,處置利用率95.03%。
工業危險廢物
全市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9.44萬噸,比上年增加0.81萬噸,增加9.39%。工業危險廢物產生種類和產生單位較集中,廢酸、含鉻廢物產生量占產生總量的90%,濟南裕興化工總廠、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濟南鋼鐵集團總公司、齊魯安替制葯有限公司和山東齊發葯業有限公司等5家工業企業危險廢物產生量佔全市產生總量的97.1%。
全年利用工業危險廢物8.63萬噸,處置0.69萬噸,貯存0.13萬噸,處置利用率98.7%。
醫療廢物
全市醫療廢物產生量3114.13噸,集中處置2967.77噸,全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率95.3%。
城市生活垃圾
全年市區共清運生活垃圾92.56萬噸,通過衛生填埋和焚燒無害化處理78.93萬噸,市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3%。
主要措施與行動
嚴格執行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規范了106家危險廢物產生單位臨時貯存設施。
濟南鋼鐵集團總公司利用濟南裕興化工總廠鉻渣進行燒結煉鐵,累計安全處置鉻渣16.5萬噸;濟南裕興化工總廠自主研發了「鉻渣濕法還原項目」,日處置鉻渣約100噸。
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工作。督導174家醫療衛生機構參加了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並建立醫療廢物意外事故應急預案及管理制度,全年共收集運輸醫療廢物5667車次。
全年新建改建垃圾中轉站(箱)22處,新增果皮箱1335個,清理各類垃圾死角450處。

生態環境

土地、耕地與森林
全市土地總面積8177平方千米。現有耕地538.2萬畝,基本農田482.0萬畝,保護率89.56%。
全年完成造林15.8萬畝。全市林業用地331.82萬畝,占國土面積的27.5%;現有林地240.5萬畝,其中經濟林69.3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26.6%,居全省第10位。
城市綠化
全市共新增綠地426萬平方米,種植喬灌木484萬株,栽植垂直綠化苗木17.95萬株,拆牆透綠9285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6.8%,建成區綠地率31.5%,人均公共綠地9.5平方米。
生物多樣性
我市栽培和野生的植物1350種,分屬149科,其中木本植物350餘種(包括21個變種),草本植物1000餘種。陸生脊椎動物174種,其中鳥類14個目,39科,146種;獸類4目,7科,18種;兩棲爬行類3個目,4科,10種。
水土流失治理
全市水土流失面積1430平方千米,集中分布在歷城、長清、平陰、章丘、市中等山丘區,其中南部山區為全市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區域。全年實施治理小流域25條,水土流失治理85.72平方千米;建成各類蓄水保土工程256項,種植水保林3540公頃、經濟林2402公頃,實施封育生態修復700公頃。
保護區建設
全市有省級自然保護區1處,即長清區張夏-崮山寒武紀標准層型剖面地址遺跡自然保護區,面積2.62平方千米;市級自然保護區2處,為平陰大寨山自然保護區和歷城柳埠自然保護區,面積46.2平方千米。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8.82平方千米,占轄區面積0.6%。全市有2個地質公園、4個風景名勝區和34個森林公園,全市受保護地區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達到6.66%。
氣候與自然災害
全年氣溫偏高、降水正常、日照明顯偏少。全市平均氣溫為14.4℃,較常年偏高0.8℃;全市平均降水量666.1mm,較常年多52.1mm;全市平均日照時數2056.2小時,較常年少424.9小時。
年內極端氣候事件多有發生,造成嚴重經濟損失。乾旱、低溫冷害、冰雹、高溫、局地強對流、大風、雷電、大霧、暴雨、連陰雨、乾熱風等自然災害均有發生。自然災害導致部分農作物減產甚至絕產,房屋倒塌,毀壞道路、橋涵、塘壩,交通運輸受阻。全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4.15億元,總受災人口近40萬人,死亡38人,受傷176人。

Ⅶ 山東有多少個市,每個市有多少個縣,每個縣的固定住的人口是多少

全市常住人口的地區分布如下:
歷下區 75.41萬人回 市中區 71.36萬人
槐蔭區 47.68萬人 天橋區 68.84萬人
歷城答區 112.43萬人 長清區 57.87萬人
平陰縣 33.17萬人 濟陽縣 51.79萬人
商河縣 56.41萬人 章丘市 106.42

熱點內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電影推薦 發布:2024-08-19 09:13:07 瀏覽:886
類似深水的露點電影 發布:2024-08-19 09:10:12 瀏覽:80
《消失的眼角膜》2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4:43 瀏覽:878
私人影院什麼電影好看 發布:2024-08-19 08:33:32 瀏覽:593
干 B 發布:2024-08-19 08:30:21 瀏覽:910
夜晚看片網站 發布:2024-08-19 08:20:59 瀏覽:440
台灣男同電影《越界》 發布:2024-08-19 08:04:35 瀏覽:290
看電影選座位追女孩 發布:2024-08-19 07:54:42 瀏覽:975
日本a級愛情 發布:2024-08-19 07:30:38 瀏覽:832
生活中的瑪麗類似電影 發布:2024-08-19 07:26:46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