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武水處理
A. 漢武帝怎樣重視興修水利
興修水利 漢武帝時,國家富庶,開始大規模的興修水利。首先開鑿的是漕渠,於元光六年(前129年)開工,三年完成。主持這一項工程的是水工出身的徐伯。過去運糧,自黃河入渭水,運至長安,路程九百餘里,需時六個月。漕渠鑿成後,西起長安,東通黃河,運程只有三百餘里,漕運時間減少了一半;還可灌溉田地一萬余頃。
關中因是國都所在地,開渠也比較多。除漕渠外,還有靈軹渠、成國渠、渠、六輔渠、白渠等。以白渠為最著名。白渠始鑿於太始二年(前95年),在渭水之北,西起谷口(今陝西禮泉東北),東入櫟陽,引涇水,注入渭水,與鄭國渠平行,長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餘頃。當時有歌謠曰:「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渠)在前,白渠在後。舉臿為雲,決渠為雨。水流灶下,魚跳入釜。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其他郡縣的水利也較發達。西北地區的朔方、西河、隴西、酒泉等郡,都開渠引黃河或川穀的水以溉田。中原地區的汝南、九江等郡,引淮水以溉田。泰山下引汶水以溉田。其他新開水渠、陂池很多,溉田各在數千頃或萬頃以上。
武帝時修治黃河,也是一項重大功績。黃河原於元光三年(前132年)夏在瓠子(今河南濮陽南)決口,水經瓠子河入巨野澤,流於淮、泗,被災地區達十六郡。武帝曾發卒十萬人治黃河,不見功效。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自泰山回長安,路過此處,發卒數萬人堵塞決口,並下令隨從他的官員將軍以下,都要背柴薪填決口。在決口堵塞後,武帝又下令在新修的攔河大堤上蓋了一座「宣房宮」。從此河水又北行,「梁、楚之地復寧,無水災。」
B. 李世民派遣10萬唐軍奔襲千里,即便是斷水斷糧,也要將這個家族趕盡殺絕,這是為何
李世民派遣10萬唐軍奔襲千里,即便是斷水斷糧,也要將慕容家族趕盡殺絕是因為防患於未然。
其實李世民對很多外國的態度還是比較好的,而且他有有一個天可汗的美名,這個美名可不是白來的,這個名號可是很多外國共同封的,但是為了防患於未然,他也追殺過很多游牧民族創立家族,比如慕容家族。
李世民曾經派10萬軍隊去追殺,就算自己的手下斷糧斷水,在冰天雪地里飢寒交迫,也要將這個家族趕盡殺絕,這是因為李世民在防患於未然,一旦這個家族興盛起來,那麼肯定會干擾到唐朝的統治,所以李世民才發大軍千里奔襲,也要把這個家族趕盡殺絕。
C. 劉邦當年種的惡果,讓漢景帝背了鍋,漢武帝如何以絕妙手段化解
漢武帝是通過發布「推恩令」分散諸侯王的勢利來巧妙化解的。當時劉邦為後代們留下的問題就是諸侯王對漢朝存在著潛在的威脅。因為劉邦上位後為了能夠高度集中自己的權利恢復了秦朝的分封制,所以這樣一來就加大了各個諸侯的勢利。
對比之下漢武帝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了最棘手的問題。像是漢景帝那種暴力的方法雖然解決問題但是損失也很大,但是漢武帝這種溫和的方法更加高明,讓諸侯王不知不覺中就被削弱了力量,最後想要造反都沒有了實力。不得不說漢武帝確實是一個非常英明智慧的帝王政治能力更強。
D. 漢武帝怎麼平息淮南王劉安的叛亂的
漢武帝非常欣賞劉安的才情,但他強力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思想,卻和劉安推崇的「無為而治」的道家學說南轅北轍,而父親劉長之死更成了劉安心中的一個「死結」。因此,劉安在廣置門客進行「學術研討」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積蓄力量,為有朝一日的謀反做著准備。
不過,和自己的父親一樣,劉安的謀反還沒有來得及實施,便由於門客雷被的告狀,以及門客伍被、孫子劉建的告密而劃上了句號。
在劉安招募的數千門客中,有8個人最具才華,他們分別是蘇非、李尚、左吳、陳由、伍被、毛周、雷被和晉昌,這8個人號稱是淮南王府上的「八公」。其中雷被是一位劍藝精湛的劍客,他在與淮南王太子劉遷的一次比試中,失手擊中了劉遷,從此惹怒太子,後來更是被逼得在淮南國里待不下去了。雷被於是向劉安請求:跟隨大將軍衛青去打匈奴。沒想到劉安聽後,反倒認為雷被起了叛心,並將其免了職。心懷怨恨的雷被索性逃出淮南王府,跑到長安城狀告起劉安來。根據漢律,凡阻撓執行天子詔令者,應被判棄市死罪。此時正忙著「削藩」的漢武帝,早已對劉安的所作所為有所耳聞,因此雷被這一狀正好告對了時候,漢武帝順水推舟,剝奪了劉安的封地。
「八公」中的另外一位門客伍被,在得知劉安准備謀反時,曾經多次進行勸阻,但劉安不僅不聽,還總是拿出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成功的例子來反唇相譏。伍被見自己的諫言得不到採納,也決定反戈一擊,將劉安謀反一事密報給了朝廷。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劉安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的孫子劉建又跳了出來,朝自己爺爺的心窩上狠狠地「捅了一刀」。劉建的父親劉不害因為是庶出,很少得到劉安的寵愛,長期心存怨言。此時,他那個「沒長腦袋」的兒子劉建,竟然也跑到了長安城告起狀來。劉建的目的原本是想陷害太子劉遷,讓自己的父親當上淮南王的繼承人。只是他沒有想到,這一狀恰恰將自己的爺爺送上了黃泉路。
如此一來,雷被告狀在前,伍被、劉建告發在後,漢武帝遂派有名的酷吏張湯前來辦案,結果認定劉安謀反屬實。公元前122年(漢元狩元年),漢武帝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進入淮南,從劉安家中搜出了准備用於謀反的攻戰器械,和用來行詐而偽造的玉璽金印,自知罪無可赦的劉安被迫自殺,而與他串通一氣的衡山王劉賜聞訊後,也自殺而亡。
E. 描寫美好山河的詩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庄》)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望天門山》)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早發白帝城》)
感覺毛澤東沁園春·雪(1936年2月)更描寫我們的美好山河,如下: 北國風光, 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 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以上供參考。
F. 漢武帝為什麼明知王太後和田蚡專權為什麼還不敢反對
西漢是有名的外戚專權的時代,漢武帝需要王家人來對抗竇家人,扶持田蚡是為了制衡竇氏,形成朝堂上的一種平衡。因為政治斗爭的需要,所以漢武帝明知王太後和田蚡專權也不敢反對。
漢武帝初期,由於他本人推崇大一統的的儒家思想,而他的祖母竇太後卻信奉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成為當時保守派的總頭目和大靠山,竇氏外戚經過四十餘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盤根錯節的政治集團。陳皇後也仗恃著竇氏的勢力驕橫無比。
漢武帝在削奪竇氏權力時,不僅利用關系親密的田氏外戚,而且還從民間提拔出身寒微的新外戚,以加強皇權。他從姐姐那裡要得歌舞伎衛子夫,召入宮後封為夫人。很快,衛夫人就為他生了一個兒子。不久,漢武帝就廢黜了陳皇後,立衛子夫為皇後,立其子劉據為太子。
(6)王漢武水處理擴展閱讀
建元元年(前140年),劉徹登基,為漢武帝。同年田蚡被封為武安侯,拜太尉,後遷丞相,受到趙綰、王臧的牽連被免職。建元六年(前135年),太皇太後竇氏去世,田蚡再次登上丞相之位,好儒術,立五經博士,獨斷專橫,「由此滋驕,治宅甲諸第」。
竇嬰死後次年春天,田蚡病倒,病中喃喃口呼謝罪,家人請來能視陰陽鬼事之人,得知是魏其侯竇嬰和灌夫兩鬼守住田蚡,鞭笞索命。群醫束手,只能眼睜睜看著田蚡不治。
史學家分析田蚡的死有很大的政治原因:漢武帝劉徹初登大位,田蚡隻手遮天,倚仗自己是太後的弟弟,肆無忌憚,一直到漢武帝發怒才稍微收斂,劉徹好不容易拜託了太皇太後竇氏的陰影,再出來個舅舅,心裡自然不快。
田蚡做的很多事情,漢武帝心裡肯定是清楚的,只是礙於自己母親,不好直接動手收拾他。劉徹在知道田蚡滿嘴胡言亂語的情況下,順水推舟,就讓他瘋死,這樣子劉徹跟王太後有交代,這是個兩全之法。田蚡死後,其子田恬繼承侯爵才四年,就因罪被廢除了爵位。
G. 治理黃河最出色的名人有哪些辦法有哪些
1.治理成就
治理黃河,最早可追溯到傳說中的鯀、禹治河,隨後創建了堤防,秦代已統一了下游堤防體系。西漢賈讓、東漢王景、元代賈魯、明末潘季馴和清代的靳輔、陳潢等,對防洪的理論和實踐均有重要貢獻,其中以潘季馴的束水攻沙方略影響最大。近代水利學者李儀祉提出了黃河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方略,主張在上中游廣修水利,植樹造林,建攔洪水庫;在下游整治河槽,淤灘沖槽和開辟減河排洪。德國水利學者H.恩格斯多次為黃河進行河工模型試驗。較早利用黃河水資源的大型灌溉工程是戰國時期在當時的黃河支流漳河上興修的引漳十二渠,以後歷代修建的著名灌區有鄭白渠、漢延渠、唐徠渠、枋口堰和近代的涇惠渠灌區等。歷史上黃河水運也曾一度較為發達,盛極時,可南達江淮、北通薊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就著手提高黃河下游防洪能力,開發利用黃河水資源的規劃研究。1954年10月提出了《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
黃河治理開發取得了很大成績。①通過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修建攔蓄洪水和分滯洪水工程,改進暴雨洪水預報與防洪調度等措施,初步建成了防洪體系。②全流域共建成了各類水庫3000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庫170多座;建成500kW以上的水電站 80多處,裝機容量約260萬kW。幹流上已建骨幹工程有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三盛公、天橋、三門峽等七座。在建的龍羊峽水電站,裝機容量 128萬kW(1988年開始發電)。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積由1949年1200萬畝增至近7000萬畝。流域內工農業及城市用水已達270多億m3,約佔地表水資源的1/2,1972年後,還曾先後5次向天津市送水約16億m3。③在黃土高原開展了以造林、種草、梯田、淤地壩等為主要內容的水土保持工作,至1985年初步治理面積約10萬km2。④流域內廣泛利用洪水、泥沙,如引洪漫地、高含沙水流灌溉、用挖泥船放淤加固大堤等。
2.存在問題
①下游防洪任務仍很艱巨。在三門峽水庫控制上游洪水的條件下,花園口仍有發生 40000m3/s以上洪峰流量的可能,遠超過現有堤防抗禦22000m3/s的能力,而且堤防還必須隨河道淤積而不斷加高。②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系統與經濟基礎薄弱。防治水土流失,開發當地煤炭和有色金屬等資源,振興當地城鄉經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③水資源不足。黃河水量中有相當一部分要用於輸沙入海,可供工農業引用的數量有限。現在黃河調節能力較低,有些河段水質又受到污染,供需矛盾已很尖銳。今後隨著工農業用水增多,水資源供需不平衡的狀況,勢必更加突出。流域內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需要合理部署,加快開發進程。部分河段還要考慮恢復和發展航運。
3.規劃
有關黃河治理規劃的主張很多,對上游開發水電,上中游水土流失區開展水土保持,下游鞏固堤防及河口地區要有計劃治理等看法基本一致,但對如何處理洪水泥沙則有不同見解,主要有:①著眼於上中游,如加強多沙粗沙區的治理,或把水、沙、洪全部用於灌溉和改造沙漠;②興建中游幹流大水庫,在峽谷修建高壩以削洪攔沙,或主張採用調節水沙,高濃度輸沙,蓄清排渾等運用方式,做到既保存水庫有效庫容,又使下游淤積減少;③在中下游大面積放淤和固堤,以利用洪水泥沙;④黃河下游改走新道;⑤引長江水沖刷下遊河道;⑥下游多口分流,把水沙分散在鄭州以東的黃河兩岸。
根據中國經濟發展和黃河現狀,治理開發黃河的規劃指導思想是除害興利,綜合利用,使黃河水沙資源在上中下游都有利於生產。主要任務是採取綜合治理措施,緩解黃河下游洪水威脅;防治水土流失,逐步減少輸入黃河的泥沙,改善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合理利用水沙和水能資源,促進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有四方面。
下游防洪:繼續鞏固堤防險工、整治河道與河口,建設滯洪區工程和洪水預報警報系統,規劃近期興建小浪底水利樞紐。小浪底工程建成後,配合三門峽、陸渾、故縣等水庫,可大大提高下游防洪標准,下游凌汛威脅亦可基本解除。水庫攔調水沙的作用,可使下遊河道在二三十年內不淤積抬高,為其他減沙措施的實現爭取緩沖時間,幹流龍門、磧口和沁河河口村水庫,也規劃陸續興建。共同控制洪水泥沙,形成防洪體系,加強防洪安全。
合理開發水利資源:黃河水量利用率雖已較高,但平均每年入海水量仍有300億 m3,其中非汛期為100多億m3,尚可進一步開發。關鍵是要從全河出發,在上中游增建有較大調節能力的水庫,協調平衡各方面對水資源的利用要求。龍羊峽至黑山峽河段可開發水電1300萬kW,托克托至桃花峪河段可開發水電630萬kW,近期優先安排這兩河段的建設項目。規劃在幹流龍羊峽至桃花峪河段布置約30級樞紐工程,其中骨幹工程有龍羊峽、劉家峽、黑山峽、磧口、龍門、三門峽、小浪底等7座,共有庫容850億m3,可長期保留有效庫容400億m3以上。7庫聯合運用將能有效控制黃河的水、沙、洪,除害興利,綜合利用。結合黃河的治理開發,應提高黃河水系的通航能力,加強水資源保護工作。預測21世紀用水量將顯著增加,需考慮從長江調水接濟。
水土保持和支流治理開發:加強水土保持工作,做到保水保土同改善當地生產條件相結合,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結合。推廣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經驗,多途徑利用洪水泥沙,以收灌溉與肥田的實效;確定不同類型區的治理方向,做好農林牧水各種治理措施的配置;堅決防止各項建設與人為活動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強粗沙地區的建設,已定為重點治理的有皇甫川、無定河、三川河等,還要加強煤田所在地區的窟野河等支流的治理。黃河其他支流,要根據抗旱、防洪與發展生產的需要,修建各種功能的水利工程,並開發約300萬kW的水電資源。
多途徑解決黃河下游淤積問題:除繼續加速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外,主要包括:①利用小浪底、龍門、磧口等幹流大水庫攔蓄與調節水沙的作用,使下游在幾十年內,不淤積抬高;②利用小浪底、龍門水庫控制水沙和抬高水位的作用,將庫內泥沙有計劃地送到水庫下游寬闊灘地上放淤;③在干支流灌區推廣引洪放淤和渾水灌溉等。
H. 漢朝時期漢武帝和東漢王景治理黃河的方法有什麼不同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親臨現場督察堵塞黃河瓠子決口。而此之前,黃河成災,已經泛濫了二十餘年。
王景進行的治水工作,現存記載相當簡略。他配合王吳疏浚浚儀渠(可能是汴渠的開封段)時,王吳採用王景建議的「墕流法,水乃不復為害」。「墕流法」可能是在渠旁設立的滾水堰,可控制渠內水位,從而保護渠堤安全。
I. 王景治水的治水過程
王景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專家,是樂浪郡人。樂浪郡即今朝鮮的平壤市。當年,王景的父親王閎殺死了樂浪郡的官員,擁護漢朝,歡迎漢太守接管樂浪郡。他的這一作法受到了光武帝的嘉獎,封王閎為列侯,王閎很客氣,沒有接受。光武帝便召他進京,然而王閎在上京路上就病死了。王景長大後,由於他自小好學,愛好廣泛,精通《周易》,懂得數學,對天文也很有研究,才華橫溢,被司空伏恭看中,納於門下。
有人向皇帝推薦王景在治水方面很有才能,當時要修整浚儀渠,東漢明帝劉庄便下詔要王景與謁者(官名)王吳一起來做這件事。王吳取用王景的墕流法(使用石砌溢流堰防洪的辦法),使得大水不再造成災害。早先在西漢平帝劉衎(liu kan)年間,黃河、汴渠決堤,沒有及時整治。漢建武10年時,陽武令張汜向朝廷奏報說:「黃河決堤已經很久了,災害很大,濟渠的大水淹沒了數十個縣市。只要有修河的資金,成功並不是很難。應該修整治理河堤,以使兩岸百姓能夠安定生活。」奏報送上去以後,光武帝便下令治理。在剛要修整河堤的時候,浚儀縣令樂俊上奏說:「早先漢武帝元光年間,人口繁盛,人民開始沿著河岸開墾種植,但是瓠子河段決堤,修整了近二十,才使得河流不再淤塞。現在兩岸居住的人口較少,我們土地豐饒廣袤,即使不去治理,這水災也能夠承受。況且,剛剛結束戰爭,再加徭役,會使人民更加勞累、抱怨。應該休養生息,生活安寧之後再修整河堤。」光武帝便下令停止修整河堤。後來汴渠向東決口,水災太大了,河堤都淹沒在大水裡,安徽、河南的人民怨言很大,認為朝廷只是增加人民負擔,而不解決人民疾苦。漢明帝永平12年時,又商議治理汴渠。便召見王景,問他治水的情況。到殿前問道:「先帝聽取浚儀縣令的意見,不修汴渠無大損失,你認為如何?」王景道:「陛下請想,汴渠流域接近洛陽,對京城威脅甚大,附近十幾個縣,產糧豐富,不可不顧,雖然經費巨大,役使的民眾成千累萬,必有怨言,但修成之後受益的仍是民眾與國家,尤其洛陽。」劉庄覺得王景說得很正確,賞賜給他《禹貢圖》、《山海經》、《史記·河渠書》等許多有關水利方面、地理方面的書籍以及錢帛,命他治水。永平十三年夏天,王景到黃河邊視察過幾次後,整治汴渠的工程開始了。這件事可不容易干,汴渠決口後在中原大地上形成寬廣的水澤,流經山東省、江蘇省幾個縣注入淮河,特殊的地勢環境,使災害頻繁,王景經過認真測算,決定重新改變汴渠的出口路線,讓河道從今山東梁山縣、平陽縣、長青縣、濟南市、濟陽縣、高青縣、博興縣流經,然後入海。這與今日的黃河流向十分接近。從前的流向比這更為曲折。而汴渠中最大的難題便是滎陽渠口,此處為分流點,需要有閘門控制進入汴渠的水量。王景往壩上加石頭,與黃河河堤相連,留下一丈多寬的豁口,用厚木板卡住,這就是水閘。水多時閘門打開,水少時就關住,再按山地落差選擇路線,保持水流盡可能平穩,避免自然破壞,特別在急轉彎之處,都要修上石堤,再將淤塞的地方挖開,分出支流,以灌溉土地。這幾種作法,大大緩解了黃河自身的壓力。
治水工程耗資數目驚人,總費用達到上百億,漢政府負擔相當沉重,王景處處節約,十分輕松,永平十四年四月,汴渠終於完工了。這一年的苦戰中有幾十萬人為之揮汗如雨,由於意外事故,還有許多人獻出了生命。放水以後,滾滾黃河順利流入汴渠,灌溉兩岸田地,老百姓紛紛贊揚。劉庄也高興地來到滎陽,巡視汴渠,他看到王景設計的水閘門時深感佩服,說了很多鼓勵的話。「黃河兩岸土地與貧者耕種,官和豪門不得干涉攪擾。」劉庄下詔,再次鼓舞士氣,振興農業。從此,黃河下游兩岸被淹過的幾十個縣的土地都變成了良田,使漢政府增加了許多收入,國庫也得以充實。王景因此被稱為「治水奇人」,民眾對他十分尊敬,劉庄也非常信任他。從世界水利史上看,在生產力很落後的情況下,治理黃河這樣大的工程,能如此圓滿得成功,不能不稱之為奇跡,王景也無愧於「治水奇人」的稱號。
J. 漢武大帝有多牛,他如何將漢朝幾輩人的恥辱洗刷,讓漢人恢復了自信
漢武帝他非常的厲害,在他執政的那個時期,他的手腕非常的強硬,洗刷了漢朝幾代的人對於匈奴帶來的恥辱,使得匈奴處於弱勢的一方。他讓漢人的地位有了非常大的一個升華,是漢武帝讓他們恢復了自信心。可以說他漢武帝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物。
漢武帝在他們國家的各個方面都有非常大的舉措。在政治方面他創立了中外朝制、察舉制等一些政治方面上的措施。在經濟方面他,推行了平準、均輸等的一些經濟上的措施。而在文化上更是厲害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他提出來的,他的這個決定可謂是影響了中國歷史思想上的發展。是一個非常有手段和計謀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