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水的開發與回用現狀
Ⅰ 我國水資源的狀況以及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水資源的狀況與利用
水資源是指由當地降水產生的,可以用於人們生產與生活各類用途,存在於河流、湖泊、地下含水層中的逐年可更新的動態水資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資源具有循環性和有限性、時空分布不均勻性、不可替代性、經濟上的利害兩重性等四種特性。
世界水資源總量為20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為7342立方米/人。1995年,全世界水資源利用量38000億立方米,消耗量21000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量25000億立方米;工業用水量7500億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量3500億立方米;各種損失量2000億立方米。
在全球范圍內面臨以下的水資源問題:
◆ 全球供水安全面臨嚴峻挑戰。根據世界水理事會發布的《全球水展望》統計,目前世界上有12億人(佔全球人口的1/5)得不到安全飲用水,有30億人(佔全球人口的1/2)缺乏衛生設施,每年有300萬到400萬人死於水致性疾病。
◆ 水資源短缺日益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從1900年到1995年,全球用水量從6000億立方米增加到38000億立方米,增加了5倍,是同期人口增幅的兩倍以上。1993年聯合國對世界淡水資源的評價表明有1/3的人口居住在水資源中度和高度緊缺的地區。聯合國的報告顯示,2025年世界用水總量達到44840億立方米,屆時受水資源短缺困繞的世界人口將增加到總數的2/3,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將從1990年的7800立方米減少到2025年的4800立方米。
◆ 世界水環境狀況趨於惡化。在大多數發達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許多經濟進步都是以嚴重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的。在20世紀中,世界濕地面積已經減少半數,造成重大的生物多樣性損失。在發展中國家,所有大城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質都在迅速惡化,威脅人的健康和自然價值。
一、我國的水資源概況
1、水資源總量
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萬億立方米,地下水0.83萬億立方米,由於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換、互為補給,扣除兩者重復計算量0.73萬億立方米,與河川徑流不重復的地下水資源量約為0.1萬億立方米。按照國際公認的標准,人均水資源低於3000立方米為輕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2000立方米為中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1000立方米為重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我國目前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包括過境水)低於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立方米。
2、我國水資源的主要特點
總量並不豐富,人均佔有量更低。我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佔有量為224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銀行連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居第88位。
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只佔全國的36.5%,其水資源量佔全國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3.5%,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
年內年際分配不勻,旱澇災害頻繁。大部分地區年內連續四個月降水量佔全年的70%以上,連續豐水或連續枯水年較為常見。
二、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
1、水資源開發利用成就
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也是與水旱災害斗爭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水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到2000年,建成水庫8.5萬座,總庫容5100億立方米;發展灌溉面積8.2億畝;修建堤防27萬公里,初步控制了大江大河常遇洪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0萬平方公里;水電裝機7680萬千瓦,653個縣實現了農村電氣化。
2、水資源開發利用分析
2000年全國用水總量5498億立方米,其中農業3784億立方米,佔68.8%,工業1139億立方米,佔20.7%,生活用水575億立方米,佔10.5%。從開發利用程度分析,全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達到20%,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的海河流域地表水控制利用率達到94%,平原區淺層地下水開采率為100%,水資源總量消耗率達到96%。從用水指標分析,全國人均用水量430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610立方米,萬元工業產值用水量78立方米,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479立方米,城鎮生活人均用水量為每日219升,農村生活人均用水量為每日89升。
3、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供需矛盾日益加劇
首先是農業乾旱缺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氣候的變化,我國農業,特別是北方地區農業乾旱缺水狀況加重。目前,全國僅灌區每年就缺水300億立方米左右。上世紀90年代年均農田受旱面積2667萬公頃,乾旱缺水成為影響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的主要制約因素;全國農村有2000多萬人口和數千萬頭牲畜飲水困難,1/4人口的飲用水不符合衛生標准。
其次是城市缺水。我國城市缺水現象始於70年代,以後逐年擴大,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缺水愈來愈嚴重。據統計,在全國663個建制市中,有400個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個嚴重缺水,年缺水約100億立方米,每年影響工業產值約2000億元。
(2)用水效率不高
目前,全國農業灌溉年用水量約3800億立方米,佔全國總用水量近70%。全國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系數大多隻有0.3-0.4左右。發達國家早在40-50年代就開始採用節水灌溉,現在,很多國家實現了輸水渠道防滲化、管道化,大田噴灌、滴灌化,灌溉科學化、自動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數達到0.7~0.8。
其次,工業用水浪費也十分嚴重。目前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約80億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我國水的重復利用率為40%左右,而發達國家為75~85%。
我國城市生活用水浪費也十分嚴重。據統計,全國多數城市自來水管網僅跑、冒、滴、漏損失率為15%-20%。
(3)水環境惡化
2000年污水排放總量620億噸,約80%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庫,90%以上的城市地表水體,97%的城市地下含水層受到污染。由於部分地區地下水開采量超過補給量,全國已出現地下水超采區164片,總面積18萬平方公里,並引發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態問題。
(4)水資源缺乏合理配置
華北地區水資源開發程度已經很高,缺水對生態環境己造成了影響。目前黃河斷流日益嚴重,卻每年調出90億立方米水量接濟淮河與海河,因此,對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布局,區域間的水資源的調配要依靠包括調水工程在內的統一規劃和合理布局。
(5)經濟發展與生產力布局考慮水資源條件不夠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過去工業的布局,沒有充分考慮水資源條件,不少耗水大的工業卻布置在缺水地區;耗水大的水稻卻在缺水地區盲目發展,人為加劇了水資源合理配置的矛盾。
綜合上述,我國水資源總量並不豐富,地區分布不均,年內分配集中,北方部分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已經超過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全國范圍內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已經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制約因素。
三、我國水資源面臨的形勢與挑戰
21世紀初期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的關鍵時期,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測,以下幾個因素成為水資源需求的主要驅動力。
人口增長。2030年我國人口達到高峰,接近16億,預測2030年城鎮生活用水定額為218升/人日,農村生活用水定額114升/人日,則2030年生活用水量為951億立方米。
城市化發展。2030年城市化水平達到40%左右,城市工業和生活用水比例將進一步提高,農業用水基本維持現狀水平。
產業結構調整。203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3.8萬億元,三次產業的結構調整為7.9:48.5:43.6,預測2030年工業產值達到106.8萬億元,工業重心由南向北,由東向中西部轉移,加重本已緊張的北方水資源形勢,考慮產業結構的調整,2030年工業需水量達到1911億立方米。
糧食安全。在糧食立足自給的基本國策下,按人均佔有糧食450公斤計算,人口高峰時的糧食產量要達到7億噸,通過節水措施提高農業水有效利用率,農業灌溉用水維持在現狀水平,每年3900億立方米。
綜合上述,到2030年,社會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低限達到7100億立方米,在現狀供水能力的基礎上增加1400億立方米。經專家分析,扣除必須的生態環境需水後,全國實際可能利用的水資源量約為8000-9000億立方米,上述估計的用水量已經接近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水資源進一步開發的潛力已經不大。國家防洪安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水資源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Ⅱ 我國水資源利用現狀
據中國水利部消息,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在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第19屆國際灌排大會暨第56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發表講話指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增加,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中國在水資源領域面臨著五大嚴峻的挑戰:
一是水旱災害依然頻繁,並有加重的趨勢。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土地資源分布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土地少,北方水少、土地多。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處於水資源緊缺的乾旱、半乾旱地區,約1/3的耕地面積位於洪水威脅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區,乾旱和洪澇引發的自然災害,是中國損失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由於氣候變化等原因,中國的水旱災害呈現加重的趨勢。
20世紀70年代,中國農田受旱面積平均每年約1100萬公頃,80-90年代約2000多萬公頃,近5年來,平均每年受旱面積上升到3300多萬公頃,因旱災減產糧食約占同期全國平均糧食產量的5%左右。1950年~2000年的51年中,中國平均農田因洪澇災害受災面積937萬公頃,而1990- 2000年的十年間,年均受洪澇災害面積為1580萬公頃,因水災減產糧食約占同期全國平均糧食產量的3%左右。
二是農業用地減少,農業用水短缺程度加劇。隨著城市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土地被大量佔用,非農業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劇增加,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生產與生活、生產與生態等諸多用水矛盾進一步加劇。盡管中國採取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但大量的農田和農業灌溉水源被城市和工業佔用,耕地資源減少的勢頭難以逆轉,水資源短缺的壓力進一步增大。
從1980年到2004年的二十多年間,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全國總用水量增加了25%,而農業用水總量基本沒有增加。全國農業用水量在總用水量中所佔比例不斷下降,由1980年的88%下降到2004年的66%。
三是中國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態脆弱。中國眾多的山地、丘陵,因季風型暴雨,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時,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加劇了水土流失。目前,中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37%,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億噸。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地退化、生態惡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積,加劇了江河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由於乾旱和超載過牧,導致草原出現退化、沙化現象。
四是污染負荷急劇增加,加重了水體污染。2003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達680億噸,比1980年增加了1倍多。大量的工業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中,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葯大量使用,使得部分水體污染嚴重。水污染不僅加劇了灌溉可用水資源的短缺,成為糧食生產用水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而且直接影響到飲水安全、糧食生產和農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
五是農村水利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中國約佔55%的耕地還沒有灌排設施,農村有3億多人飲水不安全。全國灌溉面積中有1/3以上是中低產田,已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受當時的經濟和技術條件的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標准低、配套不全,經過幾十年的運行,很多工程存在工程老化嚴重、效益衰減等問題,灌溉用水效率低,節約用水和提高土地糧食生產率的潛力還很大。
我國水資源現狀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佔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約1.2倍。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開始鬧水荒,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80年代以來,中國的水荒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情勢越來越嚴重,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已經帶來了嚴重影響。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資源性缺水!
·南方水質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國是一個中度缺水的國家」,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季松說,這是從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上得出的判斷。據統計,我國目前缺水總量估計為400億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積200萬~260萬平方千米,影響糧食產量150億~200億千克,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全國還有7000萬人飲水困難。缺水對環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著嚴重的影響。
從人口和水資源分布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水資源南北分配的差異非常明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口佔了中國的54%,但是水資源卻佔了81%。北方人口佔46%,水資源只有19%。專家指出,由於自然環境以及高強度的人類活動的影響,北方的水資源進一步減少,南方水資源進一步增加。這個趨勢在最近20年尤其明顯。這就更加重了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和南北水資源的不平衡。
最近幾年,北方連年乾旱。如果說北方資源性缺水日益嚴重令人憂心,南方的狀況也並不樂觀。專家指出,南方地區由於不注意污水的處理,把未經處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體,影響了水資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質性缺水的嚴重狀況。受大陸季風氣候的影響,中國水資源在季節上分布極不均勻,總是連枯連澇。時間上不均勻的水資源的變化需要由水庫來調節。建國以來,我國興建了大量水庫,但由於水源工程建設投資額大,投資回報率不高,難以吸引更多建設資金。這種由工程滯後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尤其明顯。
用水:逐年增長
1949~2002年,全國總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億立方米,大約每10年增加1000億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約100億立方米。1980年以後,全國總用水量的增長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長量仍有62億立方米左右。
在這期間,全國的用水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農業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業、城鎮生活用水比例則有所增加。
與2001年比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億立方米,工業用水增加1億立方米,農業用水減少90億立方米。
在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億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蘇和廣東,約佔全國用水量的25.5%;工業用水占其總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慶、湖北和江蘇。
水質:不容樂觀
根據環境部門對全國河流、湖泊、水庫的水質狀況的監測,由於近年來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國主要水系的水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003年,我國7大水系污染程度從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長江和珠江。其中407個重點監測斷面中,只有38.1%的斷面滿足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規定的I~Ⅲ類水質要求。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下去,究竟還有多少水是我們能飲用的。
排污:沖破最後防線
據統計,我國每年的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總量已達到631億噸,這相當於我們每人每年排放40多噸的廢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長江流域為例,在廢污水排放中,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分別佔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個省、市和自治區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蘇、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廢污水排放量占流域總量的84.6%,是廢污水的主要產生地。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有機物、石油類、揮發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鎘、鉻、鉛、砷等。在21個幹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廢污水量約佔21個城市排放總量的30.7%,武漢市佔18.1%,南京市佔15.8%,重慶市佔8.8%;四大城市合計佔73.4%,是長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於污染嚴重,長江岸邊形成許多污染帶,在幹流21個城市中,重慶、岳陽、武漢、南京、鎮江、上海6市累計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帶,長度占長江幹流污染帶總長的73%。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上海篇
市內河道蜿蜒、黃浦江水身邊流、緊貼長江與東海的上海,享有「東方水都」的美名,然而,它卻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
與中國北方一些城市水資源嚴重匱乏不同,上海有水,但缺的是好水。盡管上海的水資源總量較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十分有限,僅佔地表水資源的20%。從人均擁有水資源量來看,上海的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僅為145立方米,比北京還少,大大低於全國人均2200立方米(世界人均8840立方米)的水平,也遠低於國際公認的1750立方米的用水緊張線,全國排名僅為第23位。
上海地處長江、太湖兩大流域下游,水質既受到上游水污染的影響,又有本地污染源的危害,在水資源上的最大問題是水污染和水環境惡化,是一個典型的水質性缺水城市。據環境部門對上海主要河道的斷面監測,上海符合飲用水水源國家標準的地表水僅剩下1%,劣V類水質卻佔到68.6%。
黃浦江的污染危機
黃浦江被稱為上海的「母親河」,上海市民80%的飲用水來自黃浦江。盡管近年來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對黃浦江環境整治力度,但「隱形」污染依然觸目驚心。目前,每天仍有數百萬噸廢污水排入黃浦江,一年則高達20億噸,比全年平均降水產生的徑流量還多,致使黃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質終年維持在Ⅲ類至V類之間(國家規定飲用水水源水質必須在Ⅱ類水以上),這已經給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區形成較大壓力。由於黃浦江取水量的不斷增加,而上游來水不足以稀釋排入的污水,影響到黃浦江的自凈能力,加重了水質污染程度。同時,又因黃浦江是潮汐型河流,咸潮入侵更使得黃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對城區的水廠取水口造成極大威脅。
很多來過上海的外地人,都對上海自來水濃重的漂白粉味記憶深刻。這座城市的水源——黃浦江的污染程度,已經讓在水資源方面頗富優越感的上海人感到震驚。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江浙篇
江南之美在於水。然而,水鄉江南,卻面臨著缺水的困境,「江南水鄉鬧水荒」的現象在江浙地區尤為突出。
在浙北杭嘉湖地區,河網縱橫,尤其有錢塘江、太湖和長江水可資利用,看似水源豐富,但近些年來,經濟迅猛發展,用水量已遠超出水資源的承受能力,加上水資源保護不當,大量水體遭污染,可利用的水資源急劇減少,「江南水鄉鬧水荒」的現象在這一地區尤為突出。
在浙江境內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的寧波市,最缺水時一些運水車在日夜不停地奔跑著,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象山縣著名的針織企業巨鷹集團,為了解決缺水困境,僱用了6輛載重24噸的大槽車,24小時不停地向廠里送水。
位於浙江省東部的舟山市是嚴重缺水的城市,為了解決生產和生活用水,當地政府不得不花費巨大的成本大規模向海取水。
在著名的國際商貿城市義烏,市區有時每周正常供水僅9小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據稱,在義烏有兩樣商品最好賣,即水桶和水泵。
無論是情願還是不情願,缺水,這一讓水鄉人感到無比陌生和尷尬的事實已經真實地擺在了人們的面前。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蘇錫常平原等歷史上的天府澤國,目前基本上都處於程度不同的缺水狀態,一些地區出現了水鄉無水喝的尷尬局面,水資源危機給江南水鄉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經濟增長付出的慘痛代價
也許是生在水鄉,感覺不到水的珍貴,很多企業的發展都是以對水源的高污染、高消耗為前提的,經濟發展的代價異常沉重。據2004年12月份浙江省統計部門所做的《浙江GDP增長過程中的代價分析》測算,2003年浙江省排放的工業廢水達到了令人吃驚的16.8億噸。按照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計算,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在GDP年均增長9%的情況下,到2010年浙江省廢水的排放量將是目前的2倍,屆時,生態環境將面臨異常沉重的壓力。對水資源的破壞不可避免地引來了自然界的報復,江南水鄉遇上了和塞北邊陲同樣的境遇,不僅工業用水,連生活用水都成了問題,不同的是,這里不是沒有水,而是有水卻不能喝。面對嚴重的「缺水」困境,有人稱,缺水已經擊中了江南水鄉可持續發展的軟肋。
Ⅲ 我國水資源的現狀和怎麼節約水資源
水資源是指由當地降水產生的,可以用於人們生產與生活各類用途,存在於河流、湖泊、地下含水層中的逐年可更新的動態水資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資源具有循環性和有限性、時空分布不均勻性、不可替代性、經濟上的利害兩重性等四種特性。
世界水資源總量為20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為7342立方米/人。1995年,全世界水資源利用量38000億立方米,消耗量21000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量25000億立方米;工業用水量7500億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量3500億立方米;各種損失量2000億立方米。
在全球范圍內面臨以下的水資源問題:
◆ 全球供水安全面臨嚴峻挑戰。根據世界水理事會發布的《全球水展望》統計,目前世界上有12億人(佔全球人口的1/5)得不到安全飲用水,有30億人(佔全球人口的1/2)缺乏衛生設施,每年有300萬到400萬人死於水致性疾病。
◆ 水資源短缺日益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從1900年到1995年,全球用水量從6000億立方米增加到38000億立方米,增加了5倍,是同期人口增幅的兩倍以上。1993年聯合國對世界淡水資源的評價表明有1/3的人口居住在水資源中度和高度緊缺的地區。聯合國的報告顯示,2025年世界用水總量達到44840億立方米,屆時受水資源短缺困繞的世界人口將增加到總數的2/3,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將從1990年的7800立方米減少到2025年的4800立方米。
◆ 世界水環境狀況趨於惡化。在大多數發達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許多經濟進步都是以嚴重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的。在20世紀中,世界濕地面積已經減少半數,造成重大的生物多樣性損失。在發展中國家,所有大城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質都在迅速惡化,威脅人的健康和自然價值。
2000年3月17-22日,世界水理事會在荷蘭海牙召開了第二屆世界水論壇暨部長級會議,中日兩國都派政府代表團參加了這次會議,這是一次極為重要的世界水資源政策大會,會上對保證21世紀全球水安全達成了共識,發表了海牙部長級宣言,會上中國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先生在發言中提出了在統一認識的基礎上,立即開始行動的倡議,贏得了與會代表和會議組織者的廣泛贊同。第三屆世界水論壇將於2003年在日本召開,聯合國大會還提議把2003年作為國際淡水年,表明了國際社會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的高度重視。中日在水資源領域已經開展了廣泛的交流和合作,我們參與了日本建設省河川局主辦的"河流中的水"系列專題咨詢活動,也將積極參與第三屆世界水論壇的各項活動。
一、中國的水資源概況
1、水資源總量
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萬億立方米,地下水0.83萬億立方米,由於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換、互為補給,扣除兩者重復計算量0.73萬億立方米,與河川徑流不重復的地下水資源量約為0.1萬億立方米。按照國際公認的標准,人均水資源低於3000立方米為輕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2000立方米為中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1000立方米為重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中國目前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包括過境水)低於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立方米。
2、中國水資源的主要特點
總量並不豐富,人均佔有量更低。中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佔有量為224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銀行連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居第88位。
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只佔全國的36.5%,其水資源量佔全國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3.5%,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
年內年際分配不勻,旱澇災害頻繁。大部分地區年內連續四個月降水量佔全年的70%以上,連續豐水或連續枯水年較為常見。
二、中國水資源開發利用
1、水資源開發利用成就
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也是與水旱災害斗爭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水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到2000年,建成水庫8.5萬座,總庫容5100億立方米;發展灌溉面積8.2億畝;修建堤防27萬公里,初步控制了大江大河常遇洪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0萬平方公里;水電裝機7680萬千瓦,653個縣實現了農村電氣化。
2、水資源開發利用分析
2000年全國用水總量5498億立方米,其中農業3784億立方米,佔68.8%,工業1139億立方米,佔20.7%,生活用水575億立方米,佔10.5%。從開發利用程度分析,全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達到20%,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的海河流域地表水控制利用率達到94%,平原區淺層地下水開采率為100%,水資源總量消耗率達到96%。從用水指標分析,全國人均用水量430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610立方米,萬元工業產值用水量78立方米,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479立方米,城鎮生活人均用水量為每日219升,農村生活人均用水量為每日89升。
3、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供需矛盾日益加劇
首先是農業乾旱缺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氣候的變化,中國農業,特別是北方地區農業乾旱缺水狀況加重。目前,全國僅灌區每年就缺水300億立方米左右。上世紀90年代年均農田受旱面積2667萬公頃,乾旱缺水成為影響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的主要制約因素;全國農村有2000多萬人口和數千萬頭牲畜飲水困難,1/4人口的飲用水不符合衛生標准。
其次是城市缺水。中國城市缺水現象始於70年代,以後逐年擴大,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缺水愈來愈嚴重。據統計,在全國663個建制市中,有400個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個嚴重缺水,年缺水約100億立方米,每年影響工業產值約2000億元。
(2)用水效率不高
目前,全國農業灌溉年用水量約3800億立方米,佔全國總用水量近70%。全國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系數大多隻有0.3-0.4左右。發達國家早在40-50年代就開始採用節水灌溉,現在,很多國家實現了輸水渠道防滲化、管道化,大田噴灌、滴灌化,灌溉科學化、自動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數達到0.7~0.8。
其次,工業用水浪費也十分嚴重。目前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約80億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我國水的重復利用率為40%左右,而發達國家為75~85%。
中國城市生活用水浪費也十分嚴重。據統計,全國多數城市自來水管網僅跑、冒、滴、漏損失率為15%-20%。
(3)水環境惡化
2000年污水排放總量620億噸,約80%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庫,90%以上的城市地表水體,97%的城市地下含水層受到污染。由於部分地區地下水開采量超過補給量,全國已出現地下水超采區164片,總面積18萬平方公里,並引發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態問題。
(4)水資源缺乏合理配置
華北地區水資源開發程度已經很高,缺水對生態環境己造成了影響。目前黃河斷流日益嚴重,卻每年調出90億立方米水量接濟淮河與海河,因此,對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布局,區域間的水資源的調配要依靠包括調水工程在內的統一規劃和合理布局。
(5)經濟發展與生產力布局考慮水資源條件不夠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過去工業的布局,沒有充分考慮水資源條件,不少耗水大的工業卻布置在缺水地區;耗水大的水稻卻在缺水地區盲目發展,人為加劇了水資源合理配置的矛盾。
綜合上述,中國水資源總量並不豐富,地區分布不均,年內分配集中,北方部分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已經超過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全國范圍內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已經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制約因素。
三、中國水資源面臨的形勢與挑戰
21世紀初期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的關鍵時期,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測,以下幾個因素成為水資源需求的主要驅動力。
人口增長。2030年我國人口達到高峰,接近16億,預測2030年城鎮生活用水定額為218升/人日,農村生活用水定額114升/人日,則2030年生活用水量為951億立方米。
城市化發展。2030年城市化水平達到40%左右,城市工業和生活用水比例將進一步提高,農業用水基本維持現狀水平。
產業結構調整。203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3.8萬億元,三次產業的結構調整為7.9:48.5:43.6,預測2030年工業產值達到106.8萬億元,工業重心由南向北,由東向中西部轉移,加重本已緊張的北方水資源形勢,考慮產業結構的調整,2030年工業需水量達到1911億立方米。
糧食安全。在糧食立足自給的基本國策下,按人均佔有糧食450公斤計算,人口高峰時的糧食產量要達到7億噸,通過節水措施提高農業水有效利用率,農業灌溉用水維持在現狀水平,每年3900億立方米。
綜合上述,到2030年,社會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低限達到7100億立方米,在現狀供水能力的基礎上增加1400億立方米。經專家分析,扣除必須的生態環境需水後,全國實際可能利用的水資源量約為8000-9000億立方米,上述估計的用水量已經接近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水資源進一步開發的潛力已經不大。國家防洪安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水資源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中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指導思想與目標
1、指導思想
◆ 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把節水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強水資源的規劃與管理,搞好江河全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協調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城市建設和工農業生產布局要充分考慮水資源的承受能力。大力推行節約用水措施,發展節水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建立節水型社會。抓緊治理水污染源。改革水的管理體制,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調動全社會節水和防治水污染的積極性。
◆ 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從傳統水利向現代可持續發展水利的轉變。水利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解決我們面臨的洪澇災害、乾旱缺水、水環境惡化三大問題,要注意綜合治理、統一管理,實現水利的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六個方面,當前要特別重視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節約、保護問題;水利一定要認真研究經濟問題,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
2、原則
◆ 堅持人與自然協調與和諧
◆ 堅持生活、生態、生產用水統籌考慮,綜合協調
◆ 堅持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 堅持採用水資源節約、保護、管理、調整產業結構和外流域調水等綜合措施
◆ 堅持政府宏觀調控,綜合運用價格等經濟杠桿
3、目標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總體目標是實現水資源供需平衡,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重點建立三個保障體系:
◆ 建立較為完善的防洪減災安全保障體系
◆ 建立安全可靠的水資源供給與高效利用體系
◆ 建立維護生態安全的水利保障體系
五、中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
中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一節、二保、三規劃、四管理、五調整、六調水、七控制工程、八科技創新、九市場機制、十知識與資金投入。
(一)節約用水
任何短缺資源都應開源節流,對水資源來說,開源就是保護,節流就是節水。"節水是一場革命",不僅是一場思想上的革命,也是一場政策和體制上的革命。
(二)保護水資源。
1、科學劃分水功能區,確定納污總量、合理設置排污口。
2、優先保證廣大居民生活用水,重點保護好飲用水源。
3、把水污染防治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
(三)全面規劃
要在科學進行水資源評價的基礎上,根據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狀況,做出以供定需的全面、綜合的水資源規劃,作為國民經濟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的指導思想是防洪安全、用水總量控制、排污總量控制及水資源、水環境的水生態保護。
水資源配置規劃要回答水資源狀況、水資源可利用程度、開發利用上限、資源配置方案與保障措施、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體布局與重點地區開發利用與保護方案等。
(四)加強管理
1、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要加強流域機構的執法地位,依法確定流域分水方案和排污方案。明晰水權,建立水資源的宏觀控制體系和水資源的微觀定額體系,包括河流納污能力、排污總量、用水總量、行業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指標、節水指標等。
2、在城市應實行城鄉一體化的水務管理體制。目前,全國成立水務局和由水利系統實施水務統一管理的單位已達804個,上海、深圳、珠海、武漢、包頭、呼和浩特等大型城市都成立了水務局。只有在城市水資源統一管理、統一調度的基礎上,才有可能依據本地區水資源狀況,合理確定城市發展規模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
(五)調整產業結構
通過需水管理調整產業結構是必要調水的前提。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調糧、調菜等措施,實際上就是調水,是在可能條件下更為科學的調水-虛擬調水
(六)跨流域調水
在調整產業結構和節水的基礎上向人均水資源量短缺和自然水生態不平衡的地區實行跨流域的科學調水。調水必須綜合考慮全球氣候變遷,調出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調入和調出地區水資源分布在時間上的匹配程度,調水在工程和經濟上的可行性,調入地區對水價的承受能力,調水工程建成後的運行機制,調水沿途對水質、水量保護的代價和可能性等等因素。
(七)控制工程
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北方地區集中連片的缺水區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控制工程的建設極為重要。而正在總體規劃階段的南水北調工程是21世紀中國最大的水資源配置工程。
(八)科技創新
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對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對水資源問題的解決同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必須加大投入力度。
(九)市場機制
1、建立水價形成機制。適時、適地、適度地調整水價勢在必行。提高水價必須考慮到農村與城市的差別,社會必需產業與高消費產業的差別,基本生活用量與擴大生產的差別等等。
2、城市供、排水、污水處理及回用的民營化。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借鑒國際經驗,供水水源地應由國家管理,而供水、排水、污水處理及回用可以根據經濟發展程度,在建立了強有力的監管制度的情況下,在有條件的大城市逐步考慮股份制經營或民營,以形成競爭,解決投入嚴重不足,提價不提質,節水投入、污水處理費用和污水回用等一系列政府包下來難以徹底解決的問題。
(十)知識與資金投入
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知識投入、科學決策和資金投入、財政保障都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世界上供水的總投入為700億-800億美元,我國以世界上6%的水資源量支撐著世界上21%的人口,但供水投入還不及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的1/5。為真正實現我國水資源優化配置,要把我國保護水資源,建設和完善城市現代供水體系和農村節水灌溉的總投入提高到國內生產總值的0.5%左右的水平。
Ⅳ 我國水資源現狀50字簡介
我國水資源現狀50字簡介: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總體來說:水資源的分布南方地區多於北方地區,東部地區多於西部地區。
總的概括:
全國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嚴重缺水,大部分在我國北方及西北半乾旱、乾旱地區,其中華北地區水資源緊缺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
在32座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個長期受缺水困擾;在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中,有9個嚴重缺水。其中,嚴重缺水城市佔16.5,有3億多人存在飲水不安全。而且根據資料顯示:我國水資源最終利用量僅相當於一次水資源利用的7.5,二次水資源利用的18,三次水資源利用的56.25。
我國水資源分布存在顯著時空不均,且水資源分布南北顯著不均。全國水資源的81集中分布在長江及其以南地區,而淮河及其以北地區,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的19。
(4)我國中水的開發與回用現狀擴展閱讀:
水資源數量:
中國土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降水總量約6萬億立方米,摺合年降水深為628毫米, 比亞洲平均年降水深少114毫米。
根據1956~1979年同步期年徑流資料分析計算,全國河川年徑流量的多年平均值為27120億立方米,中等乾旱年(4年—遇)為24530億立方米,嚴重乾旱年(20年一遇)為22420億立方米。
全國地下水礦化度小於2克/升的淡水區面積(不包括沙漠面積)約860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下水年補給量為8250億立方米。
由於地表水和地下水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河川徑流中包括很大部分地下水排泄量,動態地下水也有一部分由河川徑流所補給,故不能將河川徑流量與地下水補給量相加作為水資源總量,應扣除兩者之間相互轉化的重復水量。
根據1985年《中國水資源評價》的資料, 這項重復水量達7320億立方米, 全國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8041億立方米。中國河川徑流總量與世界各國比較,次於巴西、蘇聯、加拿大、美國、印度尼西亞等五國,居世界第六位。
按人口平均每人佔有年徑流量2670立方米,相當於世界平均數的1/4;按耕地平均每畝佔有年徑流量1800立方米,約相當於世界平均數的2/3。
Ⅳ 市政中水回用所存在的哪些問題
一,認識問題。部分水價較高,並且缺水嚴重的地區,政府、企業和居民已經有了中水回用的意識,並且展開了富有成效的實踐。但是在水資源相對豐富、水價相對較低的南方地區,中水回用的意識還十分淡薄,公眾對中水的認識也十分缺乏,習慣上難以接受。
二,工程建設問題。
(1)由於中水回用系統獨立於自來水供應系統,因此開展中水回用必然要求建設另一套給排水系統,使得中水回用系統只能在新建築中使用;
(2)中水回用技術還在不斷發展當中,早期一些中水回用系統由於技術問題導致中水質量較差,成本過高,從而導致這些中水回用系統的閑置和浪費,同時也降低了更新中水回用技術的激勵;
(3)目前中水回用的主要模式是「自給自足」,即小區、酒店內部獨立建設一座的中水回用工程,由於水源的不穩定、回用規模較小,導致設施得不到充分利用,中水供給很不穩定,成本偏高。
部分地區已經成立了一定規模的中水公司,但是限於管網問題、運輸成本,也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專業中水公司雖然降低了中水的處理成本,但是如何將中水輸送到用戶手中又成了一個問題,目前的解決方法是建設新的市政中水管線供水、送水車供水,顯然這會大大提高了中水的成本。
三,價格問題。價格直接影響到中水的需求。目前由於技術和規模問題使得中水回用的成本偏高,一些規模偏小的中水回用工程中水的成本甚至超過了自來水的價格。自來水是中水直接的替代品,因此中水沒有競爭優勢。
四,制度問題。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套適應中水回用的制度體系,包括中水回用標准、中水監管、中水工程投入等。
Ⅵ 我國水資源現狀
一、我國水資源的總體特點
(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偏少
我國水資源的總量不算少,但按 2001 年人口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162m3,相當於世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25%;畝均水資源量為1900m3,相當於世界畝均水資源量2353m3的81%。
(二)時空分布很不均衡,水土資源分布不相匹配
水資源問題與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衡,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有密切關系。按全國十個流域位置,將劃分三個不同類型區:南方、北方、西北。
(1)南方,包括長江、珠江、華東華南沿海、西南諸河四個流域,屬於人多、地少,經濟發達,水資源相對豐富地區。耕地面積只佔全國的35.9%,但水資源卻占總量的81%,人均水資源約為全國平均值的1.6倍,畝均水量為全國平均的2.3倍。
(2)北方,包括長江以北的松花江、遼河、黃河、淮河、海河五個流域,屬於人多、地多,經濟相當發達,而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淡水資源只有全國的19%,人均佔有水量只有全國平均值的15%,畝均水量僅為全國平均值的15%。
(3)西北,除額爾齊斯河外都屬於內陸河流域,涉及土地面積337×104km2,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35%,屬於地廣人稀、氣候乾旱、生態環境脆弱地區。該地區人均水資源不算少,耕地資源也十分豐富,但水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受到生態環境的嚴重製約。
(三)氣候變化對我國水資源的影響
1980年以來,北方乾旱缺水與南方洪澇災害同時出現,形成北旱南澇的局面,初步估計對全國水資源多年平均總水量的影響不大。但水資源在地區上的不均衡,進一步加劇了北方水資源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水資源的區域特徵
我國水資源區域按地區可分為四個區域:東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南方地區。
(一)東北地區
1.總體情況
東北地區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的工農業基地。由於受氣象、水文、山川地貌、水文地質條件等的影響,區內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東北地區水資源短缺,幾年來地下水供水連年占總供水量的45%以上,表現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東北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地表水利用量在下降,而地下水開采量有上升的趨勢,但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呈下降的趨勢。總體來看,區內水資源開發利用尚有潛力,但在地區分布上極不平衡,與人口、耕地資源和經濟的分布不相匹配。近年來,東北乃至全國地下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過度的開采已帶來某些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水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
2.水資源狀況
東北地區可利用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880.21×108m3/a,其中地表水可利用資源量為397.13×108m3/a,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為483.08×108m3/a。黑龍江省水資源量最大,遼寧省平均水資源量最小。東北地區地下水分布廣,水質較好,調蓄能力強,供水保證程度高,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東北是我國的老工業區,在工業污染的控制方面雖然作了相當大的努力,但還遠遠沒有達到要求。據東北振興網報道,遼寧境內主要的324家重點污染源(日排廢水百噸以上或日排化學需氧量10kg以上)中,有40%多的重點污染源不能實現穩定達標排放,其中還有30家重點污染源的廢水直排河流。
多數城市地下水仍受到不同程度的點狀或面狀污染,一些元素在局部地段超標。大量城鎮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中,污染物的排放強度超過水體的自凈能力,造成河流、湖泊等水體的嚴重污染。松遼流域城市河段的有機、有毒污染非常突出,主要污染物是高錳酸鹽、揮發酚和氨氮等。
城市地下水資源環境遭受破壞,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等城市區域地下水位下降,已形成明顯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沈陽市為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嚴重城市之一,市區地下水位1949年平均為3.80m,2006年為35.37m。其中2006年沈陽市地表建設超采地下水使局部地區地下水位下降很快,甚至在1個月內某些觀測點水位下降超過3m。地下水水位下降可引發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引起地面塌陷、加劇土壤沙化;沿海地區導致海水入侵等。大連由於地下水采補失調,導致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層,地下水水質受到嚴重破壞,同時水利工程受損嚴重,大量機井報廢。大連等沿海城市的海水倒灌面積達728km2,嚴重影響地下水水質並對區域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
(二)西北地區
1.總體情況
西北地區系賀蘭山以西、昆侖山和秦嶺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五個省(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西北部分。這一區域面積廣闊,山川縱橫,地形十分復雜,地勢西高東低,總面積308×104km2,佔全國面積的1/3,山區面積佔70%以上。就常年降水量而言,大部分屬乾旱、半乾旱地區。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和嚴酷。該區氣候乾旱,降水稀少,蒸發量大,水資源平均只有5.3×104m3/km2,不足全國平均值的1/5。降水和地表水時空分布極度不均,降水量分布總體上自南東的1200mm向西北逐漸減少為200mm左右。同時受高程和地形制約,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性,降水主要分布於山區,山區降水量可達300~700mm,甚至更高。一部分降水在高山堆積成冰川積雪,另一部分匯入河流或侵入地下。西北冰川面積達2.8×104km2,儲水量28.5×108m3,積雪儲水約361×108m3。這些固體水庫和冰雪融水是平原區水資源的重要補給來源,同時對水資源的時空調節起到一定作用。而平原區降水量大都只有100~200mm,盆地中心降水一般小於50mm,而蒸發量達1000~3500mm,乾旱指數可大於50以上,成為極度乾旱區,因此形成山區的「濕島」與平原的「干盆」相間分布的格局。其中降水分布明顯制約著水資源的區域分布,地下水資源各地貧富狀況相差極大,東部外流區地下水資源平均模數為5.9×104m3/(km-2·a-1),西部內陸區地下水資源平均模數為3.03×104m3/(km-2·a-1)。這與降水、地形及地面水文網密切相關。
氣候特徵和地形特徵決定了西北地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西北地區地處內陸,遠離海洋,受高山阻隔,降水量少,有限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春冬缺水嚴重。吐魯番盆地、哈密盆地、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西北部一帶最為乾旱,新疆西北50%土地面積的水資源量佔全自治區水資源總量的93%,而其東南部50%土地面積的水資源量僅為7%。
2.水資源狀況
西北全區水資源總量約為2338×108m3,佔全國8.3%。水量較豐富的長江與黃河分水嶺以北流域的山區及瀾滄江源頭區水資源量共計710×108m3,絕大部分難以利用。內陸河區水資源中,地處青藏高原高寒地帶約140×108m3的水資源無法利用,跨境河流的水資源量不能全部支配。因此內陸河流域的水資源可利用量不足887×108m3。綜上所述,西北地區在人類經濟活動范圍內用於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水資源量在1070×108m3之內。從地區分布看,缺水量較大的是新疆和關中盆地。從缺水程度看,新疆、關中盆地與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較高。
西北地區水資源基本特點主要是生態環境脆弱,乾旱少雨。西北地區是全國降水最低值地區,也是唯一降雨量少於農田作物需水量的地區。時空分布不均衡,水土矛盾突出,不利於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轉化頻繁。生態對水分依存度高,生態需水量大、水資源國民經濟可利用量相對較少。
西北地區地下水受人類活動影響相對較小,地下水污染總體較輕。內陸盆地地區的主要污染物為硝酸鹽氮;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地區的主要污染物有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鉻、鉛等,以點狀、線狀分布於城市和工礦企業周邊地區。
由於該地區氣候乾旱、降雨稀少、沙漠戈壁廣布,使得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水土流失加劇,河湖萎縮、乾涸,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恢復困難。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水資源必須控制在一定的生態利用量,超過該量,就會產生更多的生態環境問題,如地面沉降、地面裂縫、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
(三)華北地區
1.總體情況
華北地區總面積約185×104km2,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全部及河南省、山東省、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共有大中城市30餘個,總人口3.35×108(2002年),是我國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地區,也是重要的經濟區和能源基地。華北地區人口稠密,工業發達,同時又是我國重要的糧、棉、油產區,但水資源的嚴重不足已越來越明顯地制約著這一地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甚至對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重大影響。
華北地區水資源主要屬於海河、黃河和淮河三大流域。1994~2001年,華北地區生產、生活總用水量佔全國用水總量的比例基本在13.3%~14%,用水結構變化情況是: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比重基本上是逐年下降,工業用水比重少許上升。到2001年,開始出現工業用水的比重下降、城鄉生活用水的比重出現快速增長的走勢。
2002年,華北地區工業總產值為29305.1×108元,是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6.45%,糧食產量為1.25×108t,是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7.32%。全區共有耕地面積43995×104hm2,佔全國耕地總面積(154636×104hm)的28.45%,其中灌溉耕地面積為1832.74×104hm,佔耕地面積的41.66%。華北地區是帶動中國中西部地區發展的主要地區,是解決中國3.35×108人溫飽問題的主要糧食產區,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大,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2.水資源狀況
該區域水資源的主要補給來源是大氣降水,平均降水量為547mm,人均水資源量為342m3,不及全國平均數的1/6,世界平均數的1/24,屬嚴重缺水地區。華北平原屬季節性乾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因受中高緯度西風環流周期變化的影響,年際降水量很不穩定,呈現濕潤地區的特點。降雨集中在夏季,主要是7~8月,其餘為旱季,形成春旱夏澇、秋冬又旱、旱澇交替的特點。這個地區蒸發量大於降水量。
水資源年際、年內分配不均也增加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難度,加之日益嚴重的水污染,致使水資源不足成為該地區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資源供需的矛盾將日益突出。乾旱、漬澇、鹽鹼、鹹水成為華北平原東部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要限制因素,而且互相影響,交替為害。因此,加強水資源管理,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水資源,已成為保持該地區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而做好廢污水現狀調查分析與防治對策研究則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
華北地區地下水污染普遍呈加重趨勢。華北地區人類經濟活動強烈,從城市到鄉村,地下水污染比較普遍,主要污染物有硝酸鹽氮、氰化物、鐵、錳、石油類等。此外,某些地區地下水總硬度和礦化度超標嚴重,大部分城市和地區的總硬度超標。
該區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1685.2×108m3,其中,地表水1254.1×108m3,地下水873.8×108m3,地表水與地下水重復量為452.7×108m3。目前,由於山區與平原徑流明顯減少,為了滿足生產和生活用水需要,多年來,華北平原地區採取了大量開采地下水的方式,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海河流域水已嚴重超采。地下水減少威脅華北城市平原地區的安全用水儲備,引起嚴重的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已造成的地下水漏斗、平原區河道乾涸、湖泊濕地萎縮、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嚴重影響到該區水安全,並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
(四)南方地區
1.基本情況
南方地區的水資源十分豐富。近20年來,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認識不足,水環境管理和水資源保護工作滯後,致使當今水環境惡化和水質性缺水已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南方地區的水資源量可觀,但由於對於水環境缺乏有效的監控和管理,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長期排入江河和水庫,造成地表水體的嚴重污染。同時,由於地表水與淺層地下水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從而使淺層地下含水層不同程度地受到與地表水相同類型的污染,導致水環境的整體惡化。水環境問題引起的水質性缺水,已由過去的隱性轉化為今天的顯性。
雖然,南方地區水資源存儲量十分豐富,但我們不能盲目樂觀,不能因為南方的人均佔有水量大而用起水來毫無節制。一方面,雖然南方大部分地區經濟基礎發達,但是,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地區用於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資金是有限的。同時,水資源開發和保護的周期較長,回收效益不高,引進資金相對困難。另一方面,我們在加強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要切實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大量的廢污水排入水域或滲入地下,一旦超過了水體自身的凈化,污染難以逆轉。因此,南方經濟加快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今天,必須未雨綢繆,加緊對水資源的研究,努力把除害與興利、開發與保護、建設與管理緊密地結合起來,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南方地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2.水資源狀況
根據水利部2006年的水資源評價統計數據,中國的水資源總量為25330×108m3。其中,北方六區(指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西北諸河六個水資源一級區)的水資源量為4761×108m3,佔全國的18.8%;南方四區(指長江(含太湖)、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四個水資源一級區)水資源量為20569×108m3,佔全國的81.2%。也就是說,南方的水佔到全國總量的4/5。
受水資源時空分布不一致性的影響,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必須體現區域發展需求。我國南方地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河道水體污染嚴重,季節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十分明顯。
由於有些地區以森林為主的植被資源遭到大量破壞,以及人們在陡坡地盲目開墾,如在陡山坡上亂砍濫伐樹木用來種茶,從而導致水土流失不斷加重,特別是造成局部地區的生態失去平衡,造成自然災害更加嚴重。由於亂砍濫伐,森林植被遭受大量破壞,由此而引起的洪澇災害的頻率較大。在水資源豐富的皖南山區,由於水量的時空分布不均,同時又缺乏水利工程調節,因此造成比較嚴重的洪澇和旱災。
南方地區地下水局部污染嚴重,但地下水水質總體較好。西南地區的主要污染物有亞硝酸鹽氮、氨氮、鐵、錳、揮發性酚等,污染組分呈點狀分布於城鎮、鄉村居民點,污染程度較低,范圍較小。中南地區主要污染物有亞硝酸鹽氮、氨氮、汞、砷等,污染程度低。東南地區主要污染物有硝酸鹽氮、氨氮、汞、鉻、錳等,地下水總體污染輕微,但城市及工礦區局部地域污染較重。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達,淺層地下水污染普遍,已出現了因水體污染而導致的水質型缺水。
三、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
(一)供水能力
我國的供水能力從1980年的4432×108m3增加到2000年的5497×108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約4440×108m3;地下水開采量1069×108m3(表1-4)。
表1-4 1980~2002年我國供水能力對比表 單位:108m3
注:2003年數據(未包括台灣省)。
從表1-4可見,總供水量、地表水供水量在1997年前為逐漸增大的趨勢,在1997年後有所減少,但減少的幅度不大。地下水供水量一直處於增加的趨勢,從1980年的619×108m3到2002年的1072×108m3,可見地下水的開采逐漸加大。隨著水處理技術的發展,海水淡化為人類提供了新的水源。我國的海水利用出現在2000~2002年間,而且近年越來越得到重視。
(二)用水現狀
我國用水增長迅速,1980年估計約4437×108m3;年達5566×108m3,人均用水450m3;年下降到5498×108m3,人均用水428m3,其中,農業用水佔67.96%,工業用水佔20.77%,生活用水佔11.3%(表1-5)。
表 1-5 1980 ~2002 年我國用水現狀對比表 單位:108m3
注:2003年數據(未包括台灣省)。
從表1-5可知,全國用水多年來呈持續增長,農業、工業、生活用水一直呈增長的趨勢。改革開放以後,國民經濟開始進入持續穩定的發展階段。此時,啟動了水費改革,推行了計劃用水,厲行節約用水,這些綜合因素促使全社會用水從高增長轉向低增長(即低於人口增長)。1993年後,國家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調整經濟結構、加大節水力度,使全國用水增長率進一步降低。
(三)用水效率
隨著用水量的增加,我國用水效率逐年有所提高(表1-6)。但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工業萬元增加值平均用水量為120m3,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節水尚有較大潛力。
表 1-6 1980 ~2002 年用水效率對比表 單位:m3
(四)與其他國家用水情況對比
1995年,全球人口57.35億,用水36000×108m3,人均用水628m3(表1-7)。其中,農業人均用水437m3(佔69.6%);工業用水131m3(佔9.7%);生活用水60m3(佔2.1%)。我國的人均用水量低於世界水平,僅為美國用水量的24%。
表1-7 中國與其他國家用水情況對比表
續表
注:PPP(Purchasing Power Purity)為購買力評價。
Ⅶ 為什麼「中水」回用好處多
在以往,經過處理的污水一般直接被排入江河湖泊,不過隨著水資源短缺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處理後的污水也大有再利用的空間。通過開發各項污水處理新技術,不但可提高污水凈化的效率,而且還能夠實現污水的再生及回用。
中水回用示意圖
反滲透技術是另一種廣泛應用在污水回用方面的膜技術。反滲透膜是最精細的膜產品,能截留最小孔徑相當於0.0001微米的物質。經過一般工藝處理後的污水,經過水泵的加壓,進入反滲透膜處理設備中,水可以透過反滲透膜流出,水中殘留的鹽分、有機物等98%以上被攔截。反滲透的出水水質和進水水質直接相關,通常城市污水通過反滲透技術處理,出水水質甚至超過自來水的水質,可用在對用水要求極高的半導體工業等方面。
Ⅷ 中水利用的國際現狀
中水開發與回用抄技術在一些國家得到了迅速發展,在美國、日本、印度、英國等國家有著廣泛的應用。這些國家均以自身的特點確定出適合其國情國力的中水回收技術,使中水回用體系越來越完善。
為了有效利用中水,日本在上水道和下水道之間,專門設置了中水道。為鼓勵設置中水道系統,日本政府制定了獎勵政策,大力加以推廣。新建的政府機關、學校、企業辦公大樓以及會館、公園、運動場等公共建築物基本上都設置了中水道。
美國1971年已有358家工廠企業利用處理後的城市污水,回收量5.1億立方米。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每年利用凈化污水2.7億立方米,相當於100萬人口一年的用水量。1985年,德國城市75%~80%的污水已經過二級處理後加以利用。以色列在中水回用方面也頗具特色:佔全國污水處理總量46%的出水直接回用於灌溉,其餘33.3%和約20%分別回灌於地下或排入河道,其中水回用程度之高堪稱世界第一。
Ⅸ 中水系統的現狀
中水,顧名思抄義,就是水質襲介於上水和下水之間的、可重復利用的再生水,是污水經處理後達到一定的回用水質標準的水。雖然與自來水相比,中水的供應范圍要小,但在廁所沖洗、園林灌溉、道路保潔、洗車、城市噴泉、冷卻設備補充用水等方面,中水是最好的自來水替代水源。
就世界范圍而言,當前污水經再生已經回用於工業、農業灌溉和養殖業,市政綠化、生活洗滌、地下水回灌和補充地面水等方面。美國的缺水地區如加利福尼亞州、德克薩斯州等, 其污水回用技術發展也較早,到 1975 年美國一些城市污水回用於工業方面水量就已佔總污水量的31%,僅在加利福尼亞州就建有污水回用工程達200 套以上。
我國許多城市淡水缺乏情況已如前述,污水再生回用技術,已受到各級政府重視。 近十幾年來對城市生活污水和建築中水回用進行了眾多研究和實踐工作。我國首都北京市開展中水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工作較早,1985 年至2013年相繼在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首都 機場、清華浴池、北京市萬泉公寓及眾多的賓館中建成了中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