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魏碑寫的回
① 魏碑是怎樣執筆寫成的
答:北碑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碑刻莫過是魏碑。魏碑書法的風格雄強矯健,與南方飄逸俊秀的書風迥異。它那種方棱分明、鋒鎩銛利的筆畫十分特殊,用目前通行的五字執筆法來寫魏碑是很 近年來書學研究有長足的進步,對於筆法發展的認識,也有較大的突破。其中沙孟海先生的《古代書法執筆初探》(注1)和王玉池先生的《從高昌磚志談魏碑》(注2)這二篇書論堪稱傑作。若去對照分析研究,魏碑寫法之謎會豁然開朗。 沙孟海先生在《古代書法執筆初探》一文中認為:寫字執筆方式古今不相同,主要是隨著坐具不同而移變。他根據晉代習俗是「席地而坐」,又以多幅古畫中的人物執筆姿式為據,得出了唐代以前書法執筆是斜執筆的結論。令人遺憾的是,他沒有把這個科學的結論用以分析魏碑的筆法,而在《碑與帖》一文中說:「北碑戈戟森然,實由刻手拙劣,信手切鑿,決不是毛筆書丹便如此。」(注3)使這個見解沒超過一般學者的范圍。 王玉池先生在《從高昌磚志談魏碑》一文中,根據《高昌磚 —————————— (注l) 見《中國書學研究交流會論文選集》 (注2) 見香港《書譜》1984年二期 (注3) 《高昌磚集》中《畫承及妻張氏墓表》前五行已刻,後三行只書丹,未刻。沙先生根據刻書不合,而認為北碑戈戟森然,實是由刻手造成的。但是,沙先生忽略了北方刻工之所以會有這種固定的刀法,是因為他們長期刻魏碑書的結果。由於形成了習慣性刀法,即使是寫的一般字,也會刻出如魏碑書的效果。《高昌磚集》中保留了不少北碑筆法的墨跡,這個事實能雄辯地說明魏碑的方整不是主要靠刀刻出的,而是毛筆寫出來的。 集》里保留著不少典型的北碑寫法的墨跡,而這些墨跡書寫的年代與中原北碑興起屬於同一時期,因此他認為:毛筆是能夠寫出魏碑中那種見棱見角的字來,雖然有刀刻使字變方整的現象,但不是主要因素。他以為魏碑這種方飭的筆畫,可能是古人用一種現在已失傳了的筆法來寫的,並推想這種失傳的筆法是「偃筆側鋒」,把筆桿、筆鋒同書寫面保持斜角、譬如四十五度角,很容易寫出魏碑那種猶如刀刻般的書法效果。 沙孟海先生雖然得出了唐以前是斜執筆的科學結論,但是他沒有用這個結論去認識魏碑的寫法,遺憾地被刀刻的因素所迷惑;王玉池先生雖然認識到魏碑方飭的筆畫,可能是用「偃管側鋒」的筆法寫出,而刀刻不是主要因素,但是,他把這種認識也遺憾地停留在推想階段。
② 魏碑怎麼寫
用兼毫筆,即狼毫加羊毫。
方筆用側峰,
寫捺,行筆至下端時,用力向下按筆,然後再輕提著向前走,到合適位置時要向左回一下筆,這正是與寫楷書不同的地方。
寫折時,要用中鋒,至轉折處要頓筆並加上腕部的轉動,這樣才能體現魏碑的特點及魏碑的力度。
另外,寫撇至尾端時也要回筆,以體現魏碑的力度,這都是與楷書不同之處。
以上是本人練習魏碑的體會,不知對你是否有所幫助。
③ 子字用魏碑怎麼寫
魏碑體「子」字 字例:
④ 德字用魏碑體怎麼寫
碑帖原字僅供參考!
⑤ 怎樣把魏碑寫得秀氣,比如張猛龍,怎麼可以弱化碑刻的方,創作時改為秀氣一路
僅代表個人商榷的觀點
幹嘛要寫秀氣,既然喜歡魏碑,就應該欣賞它方筆的蒼勁、古樸和魏碑體的巧拙,當然,話說回來,改變秀氣用於創作風格個性也未嘗不可,就要廣泛搜尋現有的魏碑書體資料,參考秀氣風格的加以臨摹學習,才有可能。
⑥ 練習寫魏碑能用到的字帖有哪些誰寫的好
總的講,各體的碑帖墨跡本,都可以臨習參考,但對初學者說,宜選擇適合練習基本功力和風格鮮明的作品,作為練習範本為好。你可以學孫伯翔的魏碑課程。
⑦ 四字對聯哪位有,用魏碑字體寫出來的
大地回春 馬年納福
四時為柄 龍馬精神
東風解凍 年年大發
萬象皆瑞 躍馬爭春
歲歲有喜 春日載陽
百業興旺 四海春盈
春和景麗 梅開五福
民安國泰 竹報三多
春風得意 詩書養德
一家瑞氣 江山祥春
致祥和氣 禮義人家
自己寫去吧,電腦里有魏碑字體,不是難事
⑧ 古詩秋詞用魏碑寫出來
劉禹錫《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而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里,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熏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 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潮」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我們隨著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像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作者小傳】: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為匈奴族後裔。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參預那唐朝永貞年間短命的政治改革,結果一同貶謫遠郡,頑強地生活下來,晚年回到洛陽,仍有「馬思邊草拳毛動」的豪氣。
⑨ 段夢怡用魏碑怎麼寫
用魏貝貝寫的字是非常的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