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污水處理有感
⑴ 有沒有污水處理廠觀後感700字
污水處理廠觀後感
水,在人體所佔比例達70%以上。
水,匯集成江,匯聚成河,可載舟覆舟。
水,從女人的眼睛流出來,力量可融掉一個鐵漢子的心!
水,可說是我們的生命之源!
你,又怎能不喝水?
飲水能助你集中精神和恢復體力。疲勞和不能集中精神都是缺水的最初徵兆。
你每天最少需飲 8 杯水,以補充24小時內流失的水分。
女士比男士需要更多水分。因為女性的皮下脂肪較多,這些脂肪就好像一層絕緣體般,增加體溫,因而加速水分流失,故此要多飲水以作補充。
然而你可知道污染越來越嚴重,我們的江河湖海在呻吟,我們唯一的地球在哭泣,看看以下資料吧,讓你目瞪口呆: 在2004年召開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湖泊環境研究首席科學家劉鴻亮教授介紹說,我國江河流域普遍遭到污染,且呈發展趨勢。對全國55000km的河段調查表明,水質污染嚴重而不能用於灌溉的河段約佔23.3%,45%的河段魚蝦絕跡,85%的河段不能滿足Ⅲ類水質標准,生態功能嚴重衰退。
河流 1998年對我國176條城市河段監測數據顯示,52%污染嚴重,主要污染指標 COD、BOD5、氨氮、揮發酚和古油類,其次為重金屬。據中國環境公報數據,中國七大流域水質狀況從壞到好的次序是遼河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松花江流域、黃河流域、珠江流域、長江流域。淮河191條支流中近80%的河段河水泛黑發綠。
湖泊 近30年污染呈迅速增長趨勢。大型湖泊污染程度由重到輕依次為滇池、巢湖、南四湖、洪澤湖、太湖、洞庭湖、鏡泊湖。滇池中氮、磷污染嚴重,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全湖水質劣於V類,藍藻泛濫日益嚴重。
海洋 污染嚴重表現在赤潮發生頻率增加及泛濫范圍擴大。我國60年代赤潮僅發生幾次,而至90年代則發生了360多次,60年代涉及的面積是很小的,而1997年7月,渤海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一次赤潮大爆發,面積達46平方公里,延續時間近1個月。
地下水 全國城市供水30%源於地下水,北方城市達89%,近20年城市地下水質普遍惡化。1992年調查顯示北方9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28%已不適合飲用。
飲用水亦被污染化飲用水的安全性與人體健康直接相關,我國城鎮附近水體受污染率已高達90%,對數億人口飲用水的安全性構成重大威脅,導致疾病、勞動力喪失、殘疾甚至早亡。
現在國內外由水中檢出的有機污染物已有2000餘種,其中114種具有或懷疑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三致物質」。我國各地的水源中一般都能檢出百餘種有機污染物,其中常含有「三致物」,經自上而下為水廠的傳統工藝處理後不能去除,相反會因為加氯消毒而形成危害更大的氯代有機物。
水中致病微生物會導致大規模的疾病暴發和流行。農村缺乏飲用水處理設施的地方,腸道傳染發病率達87%~95%,居各種傳染病之首。
水體污染殃及「菜籃子」
大量未經充分處理的污水被用於灌溉,已經使1000多萬畝農田受到重金屬和合成有機物的污染。全國明顯或重度污染的農田有340萬畝,僅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就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5。據農業部在占國土面積85%的流域內,通過372個代表性區域取樣調查,發現全國糧食總量的1/10不符合衛生標准。嚴重污染區主要農畜產品的超標率為:糧食12%(水稻最高)、蔬菜17.9%、水果15%、肉類8.6%(雞肉最高、牛肉最低)、禽蛋19%、鮮奶2%。
污水灌溉還造成糧食產量低,污染加大,營養成分下降。因糧食、蔬菜等污染,北京居民中砷日攝取量已達到WHO規定的120%。長期的污染水灌溉使病原體、致突變、致癌物質通過糧食、蔬菜、水果等食物遷移到人體內,造成人群多種疾病大幅度提高。
水污染還對漁業造成極大的危害。致病菌、病毒、有害有毒物質導致養殖生物疾病及大量死亡。1998年春季珠江口海域發生赤潮,廣東漁業損失達4000萬元,香港為1億港幣。富營養化的湖泊、水庫因藻類大量繁殖,使深解氧下降,魚蝦缺氧窒息死亡。大量污染特直接海域,還使珍稀動物如斑海豹、玳瑁、中華白鰭豚數量劇減。海水產品質量下降,貝類所含毒素和魚體內重金屬殘毒增加。
遏止水污染迫在眉睫
水源污染使原有的水處理工藝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劉鴻亮院士在報告中分析了我國水污染的原因,如人口和經濟增長、粗放型發展模式、無組織大面積排施污染物、污水處理率偏低,以及犧牲環境和資源去追求眼前利益等。
為了實現在2010年基本控制我國水污染,到2030年使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到2050年有較大改善的目標,有兩種基本對策:提高規劃的城市廢水處理率;加強推行節水減污的清潔生產力度,使工業用水量、廢水量和污染負荷進一步降低。
為此2005年11月27日上午9:30-11:00,我有幸參加了南山義工聯的「環保系列活動--參觀南山污水處理廠」,現在就隨著我的拙筆帶領你一起參觀一下吧:
南山污水處理廠位於月亮灣大道16號,接待我們的是處理廠的趙先生,一位博學的,十分熱愛環保事業的人士(右圖趙先生在講解深圳排污系統)。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先了解了深圳污水處理廠的大概情況,目前深圳有四大污水處理廠分別是:鹽田污水處理廠、羅芳污水處理廠、濱河污水處理廠和南山污水處理廠,各污水處理廠污水排放採用的是深水排污、凈水排污和排海污水處理法(各位觀眾,說到這里我不得不先聲明一下,這些都是我前所未聞,今天初次聽到的,聽得是小女子蒙差差,由於同行夥伴都是聽得帶眾多「?」號,所以只有帶著問題到Internet上求助)。
第一站:提水泵房,即污水進入處理的第一道工序。進入這個房間,只能用一個字形容「臭」,真的是臭氣熏天呀,大家馬上用手掩上了鼻子。因為這一站是工業、家業、家庭廢水進入的第一關,在這里兩個大型的過濾設備在工作,它們是用來簡單處理污水的,即把排放進來的污水中的塑料袋、紙張等固體物質打撈出來。看這眼前令人發嘔的污水,看著狀態正常的趙先生,聽著他的講解「這些設備都是國外進口的,目前我們國內的技術還達不到,每年設備投入的資金加上耗電費加上國家審核費用,你們知道嗎有很多的污水處理廠都處於虧損狀態,而我們的員工在這樣的條件下每個月也只有比其他工作人員多拿150元補助」。我感慨萬千,為我們的技術不發達,為我們國家對第一線工作人員的不對稱福利,為我們第一線工作人員那種犧牲精神!
第二站:取污水沙,即將污水中的沙子初步分離出來;第三步水泵排污設備;第四步細格柵除污機,用於清除設備上的污垢;第五部刮砂機去除污水中的沙,起到沉澱作用;第六步分離其他垃圾物,知道嗎?在這里一周就能分離出15噸的大卡車一車,這些垃圾物在目前的技術上是無法利用的,但污染又嚴重,於是污水處理廠以每車40元的價格付費給垃圾處理站來燃燒處理;第七步沉澱池,初步沉澱污水中的泥,在南山污水處理廠這樣的池子共有6個,每個池深8M,主要是通過BOD的方式進行處理,這些設備也是從國外引進的;第八步污泥處理車間;第九步,污泥脫水機房,在這里通過大型儀器和化學葯品對過濾沉澱下來的污泥進行處理,處理過的污泥含水份只有70%,但由於含重金屬過多,無機物過少而無法循環使用,而這些污泥以每天10多車(10噸以上的卡車)的數量被拉到清水河處理掉。
以上是整個南山污水處理廠治污的簡要過程,各位觀眾對不住您的視角啦,由於本人文筆有限,墨水有量也只能寫出這種流水賬的文章僅供您參考,到目前大家可能都有一個疑問「那處理後的水怎麼辦呢?」甭著急,由於目前資金、設備、技術等一系列的問題,我們南山污水處理廠的二期工程還未完成。二期竣工投入使用後,就可以將處理後的水再次進行處理,那麼處理後的水即為生物處理水,就可以用到日常生活中來,但是是非飲用水,這樣的處理費用更為昂貴。各位知道嗎?我們目前在深圳飲用的水都是從東江集團買來的,聽趙先生講每立方未經過凈化買過來就一元多呢,那麼再經過凈化等一系列工作一立方的水成本之昂貴,工作人員之辛苦,投資成本之高可想而知了。
不知不覺已到11:20,我們的參觀也到此結束啦。各位,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呀,如果之前去宣傳環保,去做調查問卷是意識到環保的重要,那麼今天的污水處理廠參觀是真正的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真正觸及到靈魂深處那種對環保的認知,認可,嚴重認識到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球她真的是已被我們所謂的文明、先進的、高科技的產品創傷得傷痕累累,她在流淚,在嗚咽,在哭泣不是為她自己而是為我們這群掛著「高科技」的人群。 水向人類一次次敲響了警鍾, 為使我們擁有一個安全而繁榮的未來,讓我們每個人行動起來,共同保護地球上最珍貴的生存資源——水,從點滴做起!
⑵ 有關污水處理的暑期社會實踐報告一篇
http://www.wyrj.com/fanwen/b/sx/s_36234.html http://www.sxfy.org.cn/baogao/shixi/200905/481.html http://..com/question/60915603.html
滿意請採納
⑶ 在污水處理廠實習的心得體會 。。 急··
實習心得必須包括以下要點:
一,實習情況概述,實習目標的完成情況和取得的成績
二,思想認識,實習紀律的遵守情況等
三,存在問題和努力方向
⑷ 關於提高污水站處理效率的幾點思考
在我國,隨著城鎮化、工業化建設的飛速發展和農業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類活動引發的水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嚴重製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甚至危及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然而,基於我國地域遼闊、省份地理分布差異較大的國情,我國大部分地區有3-4個月甚至北方某些地區有長達6個多月的時間都處於溫度相對較低的氣候條件下,這也對低溫處理污水提出了嚴峻而艱巨的挑戰,因此,在冬季低溫情況下,如何保障污水處理廠穩定運行已成為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影響污水處理廠冬季穩定運行的幾個因素
(一)溫度
在活性污泥處理工藝中水溫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一定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微生物生化反應的速率加快,繁殖速率也隨之加快。然而,當溫度突升或突降並超過一定限度時,某些對溫度敏感的細胞的組成物會遭受不可逆轉的破壞,從而嚴重影響了污水處理效率。
(二)溶解氧(DO)
好氧工藝要始終保持處理設備中有足夠的溶解氧含量,通常需要曝氣輔助設備,保持溶解氧大於2mg/L;而厭氧工藝中要嚴格控制溶解氧的含量,通常要控制溶解氧小於0.5mg/L。
(三)pH值
一般好氧微生物的最適宜pH在6.5-8.5之間,pH過小(<4.5)時,會引起活性污泥膨脹;而對於厭氧硝化過程,pH值則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這是因為起主要作用的產甲烷菌對pH值的變化非常敏感,其最適pH值范圍為6.8-7.2,在pH<6.5或pH>8.2時,產甲烷苗會受到嚴重抑制,從而進一步導致整個厭氧硝化過程的惡化。
(四)營養物質
一般好氧工藝和厭氧工藝,應分別按照BOD:N:P=100:5:1和COD:N:P=200:5:l投加N和P有時也需要添加某些其它無機營養元素(K、Mg、Ca、S、Na等)、微量元素(Fe、Cu、Mn、Mo、Si、Co、硼等)和有機微量物質(酵母浸出膏、生物素、維生素)等。
(五)有機負荷
好氧及厭氧工藝均需要保證一定的有機負荷,且厭氧工藝的要求更高,但當有機物過多時,也會對微生物生長產生不利影響。
(六)氧化還原電位
好氧微生物最適合氧化還原電位為+300-400mV,至少要求大於+100mV:厭氧微生物則要求氧化還原電位小於+100mV,對於嚴格厭氧微生物,則要求小於-100mV.甚至小於-300mV。
(七)有毒物質(抑制物質)
無論好氧還是厭氧工藝,都會受到某些有毒物質的影響。如重金屬、氰化物、H2S、鹵族元素及其化合物、酚、醇、醛等。
二、低溫情況下污水處理廠運行現狀
(一)構築物不能正常工作
低溫導致污水處理構築物(格柵、沉砂池、污泥池等)出現冰凍、結冰及破裂等現象,中斷甚至損壞了污水處理流程及設備,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產運行和出水水質。
(二)活性污泥吸附作用和有機物降解率降低
活性污泥是污水處理廠中處理污水的主要成分,低溫會使其吸附作用變差、有機物的降解率降低。低溫條件下(5oC以下),冷適應微生物所分泌的胞外聚合物變少以及酶催化作用的減少降低了生化反應速度,使得吸附在活性污泥表面上的有機物,不能很快被降解,從而降低了活性污泥的降解效率,同時,生化反應速度隨之降低也減慢了吸附在話性污泥表面上的有機物被水解和攝入體內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被多糖類粘液層包覆的微生物表面的活性,並且未降解的有杌物在活性污泥吸附表面上有所積累,也抑制了污泥表面活性的恢復,從而降低了活性污泥的吸附作用。
(三)污泥膨脹
低溫時污水處理活性污泥容易發生膨脹,低溫條件下微絲菌屬的小胸蟲會大量繁殖,具有絲長、疏水特點,過度生長導致了寒冷地區污泥膨脹。
(四)影響污泥脫水
低溫下絲狀菌的大量出現導致了污泥絮體疏鬆、密度減小,進一步導致污泥比阻和沉降指數增大,除此之外,低溫活性污泥的胞外分泌物中含有很多的粘性物質,也使污泥的壓縮性降低,嚴重影響污泥脫水。
(五)氮去除率降低
微生物脫氮主要經過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三個過程,其中最為重要的硝化過程所起作用的微生物是氨化細菌和硝化細菌,它們對於溫度的要求較高,最適溫度為20-30oC,15oC時反應速率明顯下降,當溫度小於5oC時反應幾乎完全停止,因此,低溫由於導致硝化反應的中斷而阻斷了脫氮進程,使得出水的氮的去除率降低。
(六)懸浮顆粒物去除率降低
在低溫下,污水的粘滯系數增大、懸浮顆粒物(SS)與污泥的混合不充分、活性污泥水解效率下降、被吸附的SS容易脫落等,都使得SS的去除率降低。
三、污水處理廠冬季運行採取的措施
(一)改進運行設備與參數
研究表明降低污泥負荷、延長污泥齡、增加水力停留時間和採取池體升溫或保溫可以有效的提高低溫污水處理效率。國內某污水處理廠利用太陽能,採用水浮式採光保溫罩的做法,有效解決了冬季保持水溫的問題,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保證出水質量。研究發現通過提高溶解氧濃度、延長污泥泥齡、降低污泥負荷以及控制溶解氧濃度、加大混合液迴流比、投加碳源可以分別強化低溫硝化和反硝化的效果,因此可以改善低溫對污水脫氮的影響。
(二)物理化學強化措施
通過物理化學措施對低溫污水進行預處理,也有助於提高污水處理效率,如利用超聲波瞬間空化作用對難降解廢水進行預處理,使難降解的大分子物質降解為小分子的易於生化降解的物質,可以達到提高污水可生化性的目的;通過投加化學葯品增強污泥絮凝、抗降性能也可達到增大污染物與活性微生物接觸面積與縮短處理所需時間的目的。
(三)生物強化措施
使用生物添加劑或生物增效劑是指通過運用自身的、外來的生物種類或經過選擇的微生物加速去除污染物、強化生化處理效果的一種方法。向污水處理工藝中投加聚氨酯泡沫、粉末話性炭、硅藻土以及鐵鹽等作為載體,可利於微生物附著生長並形成高技生物膜,利用懸浮生長的活性污泥和附著生長的生物膜共同去除低溫污水中污染物,可以提高反應池中生物量,防止污泥膨脹,改善泥水分離效果。
(四)處理工藝的選擇與改進
低溫條件下,處理工藝的選擇是工程建設成敗的關鍵,處理工藝是否合理直接關繫到整個處理系統的處理效果、運行穩定性、建設投資和運行成本等。因此,必須結合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慎重選擇合適的處理工藝,以達到最佳的處理效果和經濟效益。
四、結束語
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半年左右的時間都處於溫度相對較低的氣候條件下,這對低溫處理污水提出了嚴峻而艱巨的挑戰。本文分析了影響污水處理廠冬季穩定運行的幾個因素與低溫情況下污水處理廠運行現狀,並提出了改善建議,僅供參考,如有不當還請指正。
⑸ 參觀晉城污水處理廠的心得體會
參觀污水處理廠有感
2011年11月20日,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位於晉城市區的污水處理廠。參觀以後我們頗有感觸。
到達目的後,我看到的污水處理廠要比我想像的好得多,地面干凈整潔,四周綠樹成蔭,奼紫嫣紅,和我們想像中的污水處理廠差別很大。在解說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新建廠區的污水處理流程。我們看到了污水轉變成中水的過程,也了解了細菌在污水處理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下面我談一下我參觀污水處理廠的心得體會。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排名121位,是全球13個平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它主要體現在分布不均上面:我國是季風性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非常乾旱,尤其是在北方。
水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結構組成和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從全球范圍講,水是連接所有生態系統的紐帶,自然生態系統既能控制水的流動又能不斷促使水的凈化和循環。因此水在自然環境中,對於生物和人類的生存來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隨著人口的增長,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造成了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劇。從本世紀初以來,到 70年代中期,全世界農業用水量增長了7倍,工業用水量增長了21倍。中國用水量增長也很快,至70年代末期全國總用水量為4700億立方米,為建國初期的4.7倍。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長8倍,而工業用水量(包括火電)增長22倍。北京市70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業用水量,均為建國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建國初期增長幾十倍,有的甚至超過100倍。因而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就異常突出。由於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產生了許多不利的影響。首先是對工農業生產影響很大,例如 1981年,大連市由於缺水而造成損失工業產值6億元。
在中國15億畝耕地中,尚有8.3億畝沒有灌溉設施的乾旱地,另有14億畝的缺水草場。全國每年有 3億畝農田受旱。西北農牧區尚有4000萬人口和3000萬頭牲畜飲水困難。其次對群眾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對樓房供水不足或經常斷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採取定時、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難。其三,超量開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水資源枯竭,在27座主要城市中有24座城市出現了地下水降落漏斗。 最近這些年南方也頻頻出現乾旱的情況,比如去年發生在我們雲南的50年不遇的特大乾旱。它導致了許多地方農作物和牲畜因乾旱而死。昆明的許多地方也出現乾旱導致的種種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水資源的回收再利用,水資源的循環就顯得非常重要。現在,昆明以把新建污水處理廠,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作為今後環境發展的重要環節。
那麼我們要怎樣保護水資源呢?
首先,要樹立惜水意識,開展水資源警示教育。長期以來,大多數人們普遍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聚寶盆」,使用中揮霍浪費,不知道自覺珍惜。其實,地球上水資源並不是用之不盡的,尤其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並不豐富,地區分布也不均勻,而且年內變化莫測,年際差別很大,再加上污染嚴重,造成水資源更加緊缺的狀況,黃河水多處多次斷流就是生動體現。國家啟動「引黃工程」、「南水北調」等水資源利用課題,目的是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但更應引起我們深思:黃河水枯竭時到哪裡「引黃」?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調」?所以說,人們一定要建立起水資源危機意識,把節約水資源作為我們自覺的行為准則,採取多種形式進行水資源警示教育。
其次,必須合理開發水資源,避免水資源破壞。水資源的開發包括地表水資源開發和地下水資源開發。水在開采地下水的時候,由於各含水層的水質差異較大,應當分層開采;對已受污染的潛水和承壓水不得混合開采;對揭露和穿透水層的勘探工程,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嚴格做好分層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資源污染,保證水體自身持續發展。 具體措施有以下幾點:
大力發展綠化,增加森林面積涵養水源。森林有涵養水源、減少無效蒸發及調節小氣候的作用,具有節流意義。林區和林區邊緣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開源意義。
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間是有綜合利用的特點。水庫可以蓄洪,也可以養殖水生動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體還可開辟旅遊。水力發電用過的水,可以用於灌溉。渠系和田間滲漏的水,可以地下抽出利用,從地下抽出的水,還可以灌區下游重復抽出,重復利用。新疆是乾旱地區,沒有灌溉就沒有農業,設法提高河流引水率,要排好上下游用水關系,等於開辟水源。
調水工程。由於地理、氣候特點,地區間水的分配並不平衡。利用自然因素及人工改造,把豐水區的水調至缺水區,是解決水源不足,開辟新的經濟區的有效手段。
水資源的保護。水資源被污染,使本來可以利用的水變為不能利用的水,實際上等於減少了水資源。目前世界上已有40%的河流發生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上升的趨勢。
城市開發利用污水資源,發展中水處理,污水回用技術。城市中部分工業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優質雜排水經處理凈化後,可以達到一定的水質標准,做為非飲用水使用在綠化、衛生用水等方面。
發展和推廣節水器具。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有便器水箱近4000萬套和大量的其它衛生器具,每年因馬桶水箱漏水損失水量上億立方米。
強化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法制建設和宣傳工作,增強全民的節水意識,使人們自覺認識到水是珍貴的資源,擯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陳腐觀念,一個珍惜水資源、節約水資源和保護水資源的良好社會風尚開始形成。
這次參觀污水處理廠讓我感受到了水資源的缺乏與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保護水資源,首先要全社會動員起來,改變傳統的用水觀念。要使大家認識到水是寶貴的,每沖一次馬桶所用的水,相當於有的發展中國家人均日用水量;夏天沖個涼水澡,使用的水相當於缺水國家幾十個人的日用水量;水龍頭沒有擰緊,一個晚上流失的水則相當於非洲或亞洲缺水地區一個村莊的居民日飲用水總量 這絕不是聳人聽聞,而是聯合國有關機構多年調查得出的結果。因此,要在全社會呼籲節約用水,一水多用,充分利用循環水。
⑹ 榮成第一污水處理廠觀後感
參觀污水處理廠有感
今天下午,我們去參觀了周庄和澱山湖的污水處理廠。
到了澱山湖那兒,一位穿著白色衣服的員工,他一邊帶著我們走,一邊給我們介紹他的姓名和澱山湖的工程建設。
我們走到一塊很大的藍色牌子下,牌上子上寫著一些關於澱山湖的介紹:澱山湖堤防工程建設於80年代初期,2015年一月。經水利部批復同意,於2015年8月公開,總投資3億。加固後的澱山湖防洪大堤,東地馬家港閘,全長25.6公里……
看著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我情不自禁地想:這些建築「巨人」,保障我們的安全,是要費多麼大的心血啊!
接著,我們走進了一座「名言屋」.從門口往裡看,赫然入目的是「IK親水致遠,水利萬物,滋潤民生」這幾個大字,我深有感觸。上了樓,「名言屋」就在前方,牆上有數不勝數的名言,我印象最深的是:規范水利工程管理,築牢廉政建設大堤。防洪大堤是保安瀾,警鍾長鳴促有廉。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人康惠民生而不貪……我深刻認識到了水利工程對國家和人民的重要性,來不得半點兒馬虎。
最後,我們來到了一間操控污水處理的密室。我看到了一個又大又綠的東西,它叫軸流式水泵,專門用來克服管道沿阻力,用於噴射液體或打入高水箱等。
令人興奮的是我們有機會來到一座大橋上,觀看它是怎麼工作的。剛開始,只見兩個大大的圓圈裡噴出來一大堆污水,緊接著,一股腥臭的味道飄了過來。沖出來的水盤旋著,像是在打滾兒,河裡的草像是在轉圈,有趣極了!有一位同學說:「等會兒,閘門會打開的。」過了10分鍾,閘門慢慢地打開了,這些污水竟然乖乖地順著閘門的「意」,去接受「治療」了。
接下來,我們又去了周庄的污水處理廠,那兒有五個池:進水泵房、沉砂池、生化池、沉澱池、消毒池等等。
經過這一日游,我深有感觸:我先要感謝那些員工們,這么辛苦地將這些污水凈化成一塵不染的清水。小學生作文--參觀污水處理廠有感小學生作文--參觀污水處理廠有感。我們應該要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為國出力!
⑺ 去關於污水處理廠處理的實踐報告3000個字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為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的發展,必須解決好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的問題日趨嚴重。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2002年全國工業和城鎮生活廢水排放總量為439.5億噸,比上年增加1.5%。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207.2億噸,比上年增加2.3%;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232.3億噸,比上年增加0.9%,其中僅有10%得到處理。[1]生活污水中含有較高的氮、磷等營養物質,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是導致水域富營養化污染的主要原因。2002年監測數據顯示,遼河、海河水系污染嚴重,劣V類水體佔60%以上;淮河幹流水質以III-V類水體為主,支流及省界河段水質仍然較差;黃河水系總體水質較差,幹流水質以III-IV類水體為主,支流污染普通嚴重;松花江水系以III-IV類水體為主;珠江水系水質總體良好,以II類水體為主;長江幹流及主要一級支流水質良好,以II類水體為主。由於「污染性」造成的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嚴重製約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丞待解決。目前我國水污染控制的重點已從以工業點源為主,逐步轉變為以城市污水污染為主的控制。根據預測 [2],到2010年我國城市污水排放總量為1050億m3,城市污水處理率要達到50%,預計需新建污水處理廠1000餘座,而決定城市污水處理廠投資和運行成本的主要因素是污水處理工藝和技術的選擇,因此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效、低耗、能滿足排放要求、基建和運行費用低的污水處理新技術和新工藝,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研究和應用領域共同關注的問題
長期以來,城市生活污水的二級生物處理多採用活性污泥法,它是當前世界各國應用最廣的一種二級生物處理流程,具有處理能力高,出水水質好等優點。但卻普遍存在著基建費、運行費高,能耗大,管理較復雜,易出現污泥膨脹、污泥上浮等問題,且不能去除氮、磷等無機營養物質。對於我國這樣一個資源不足、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並不適合中國國情。由於污水處理是一項側重於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工程,因此在建設和實際運行過程中常受到資金的限制,使得治理技術與資金問題成為我國水污染治理的「瓶頸」。歸納起來,目前在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研究和應用領域,普遍存在的問題有:
(1)採用傳統的活性污泥法,往往基建費、運行費高,能耗大,管理較復雜,易出現污泥膨脹現象;工藝設備不能滿足高效低耗的要求。
(2)隨著污水排放標準的不斷嚴格,對污水中氮、磷等營養物質的排放要求較高,傳統的具有脫氮除磷功能的污水處理工藝多以活性污泥法為主,往往需要將多個厭氧和好氧反應池串聯,形成多級反應池,通過增加內循環來達到脫氮除磷的目的,這勢必要增加基建投資的費用及能耗,並且使運行管理較為復雜。
(3)目前城市污水的處理多以集中處理為主,龐大的污水收集系統的投資遠遠超過污水處理廠本身的投資,因此建設大型的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生活污水,從污水再生回用的角度來說不一定是唯一可取的方案。
因此,如何使城市污水處理工藝朝著低能耗、高效率、少剩餘污泥量、最方便的操作管理,以及實現磷回收和處理水回用等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已成為目前水處理技術研究和應用領域共同關注的問題,就要求污水處理不應僅僅滿足單一的水質改善,同時也需要一並考慮污水及所含污染物的資源化和能源化問題,且所採用的技術必須以低能耗和少資源損耗為前提。
三、生物膜法處理工藝在生活污水處理中的應用研究發展
在污水生物處理的發展和應用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法一直占據主導地位。隨著新型填料的開發和配套技術的不斷完善,與活性污泥法平行發展起來的生物膜法處理工藝在近年來得以快速發展。由於生物膜法具有處理效率高,耐沖擊負荷性能好,產泥量低,佔地面積少,便於運行管理等優點,在處理中極具競爭力。
1.生物膜法凈化污水機理
污水中有機污染物質種類繁多,成分復雜。但對於生活污水來說,其有機成分歸納起來主要包括:蛋白質(40%-60%),碳水化合物(25%-50%)和油脂(10%),此外還含有一定量的尿素[3]。生物膜法依靠固定於載體表面上的微生物膜來降解有機物,由於微生物細胞幾乎能在水環境中的任何適宜的載體表面牢固地附著、生長和繁殖,由細胞內向外伸展的胞外多聚物使微生物細胞形成纖維狀的纏結結構,因此生物膜通常具有孔狀結構,並具有很強的吸附性能。
生物膜附著在載體的表面,是高度親水的物質,在污水不斷流動的條件下,其外側總是存在著一層附著水層。生物膜又是微生物高度密集的物質,在膜的表面上和一這深度的內部生長繁殖著大量的微生物及微型動物,形成由有機污染物 →細菌→原生動物(後生動物)組成的食物鏈。生物膜是由細菌、真菌、藻類、原生動物、後生動物和其他一些肉眼可見的生物群落組成。其中細菌一般有:假單苞菌屬、芽苞菌屬、產鹼桿菌屬和動膠菌屬以及球衣菌屬,原生動物多為鍾蟲、獨縮蟲、等枝蟲、蓋纖蟲等。後生動物只有在溶解氧非常充足的條件下才出現,且主要為線蟲。污水在流過載體表面時,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被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附,並通過氧向生物膜內部擴散,在膜中發生生物氧化等作用,從而完成對有機物的降解。生物膜表層生長的是好氧和兼氧微生物,而在生物膜的內層微生物則往往處於厭氧狀態,當生物膜逐漸增厚,厭氧層的厚度超過好氧層時,會導致生物膜的脫落,而新的生物膜又會在載體表面重新生成,通過生物膜的周期更新,以維持生物膜反應器的正常運行。
生物膜法通過將微生物細胞固定於反應器內的載體上,實現了微生物停留時間和水力停留時間的分離,載體填料的存在,對水流起到強制紊動的作用,同時可促進水中污染物質與微生物細胞的充分接觸,從實質上強化了傳質過程。生物膜法克服了活性污泥法中易出現的污泥膨脹和污泥上浮等問題,在許多情況下不僅能代替活性污泥法用於城市污水的二級生物處理,而且還具有運行穩定、抗沖擊負荷強、更為經濟節能、具有一定的硝化反硝化功能、可實現封閉運轉防止臭味等優點。
通過人工強化作用將生物膜引入到污水處理反應器中,便形成了生物膜反應器。近年來,物物膜反應器發展迅速,由單一到復合,有好氧也有厭氧,逐步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生物處理系統。
填料是生物膜技術的核心之一,它的性能對廢水處理工藝過程的效率、能耗、穩定性以及可靠性均有直接關系。
2、厭氧生物膜法處理工藝在生活污水處理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1)、復雜物料的厭氧降解階段
在廢水的厭氧處理過程中,廢水中的有機物經大量微生物的共同作用,被最終轉化為甲烷、二氧化碳、水、硫化氫和氨。在此過程中,不同的微生物的代謝過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形成復雜的生態系統。對復雜物料的厭氧過程的敘述,有助於我們了解這一過程的基本內容。所謂復雜物料,即指那些高分子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在廢水中以懸浮物或膠體形式存在。
復雜物料的厭氧降解過程可以被分為四個階段。
水解階段:高分子有機物因相對分子質量巨大,不能透過細胞膜,因此不可能為細菌直接利用。因此它們在第一階段被細菌胞外酶分解為小分子。例如纖維素被纖維素酶水解為纖維二糖與葡萄糖,澱粉被澱粉酶分解為麥芽糖和葡萄糖,蛋白質被蛋白酶水解為短肽與氨基酸等。這些小分子的水解產物能夠溶解於水並透過細胞膜為細菌所利用。
發酵(或酸化)階段:在這一階段,上述小分子的化合物在發酵細菌(即酸化菌)的細胞內轉化為更為簡單的化合物並分泌到細胞外。這一階段的主要產物有揮發性脂肪酸(簡寫作VFA)、醇類、乳酸、二氧化碳、氫氣、氨、硫化氫等。與此同時,酸化菌也利用部分物質合成新的細胞物質,因此未酸化廢水厭氧處理時產生更多的剩餘污泥。
產乙酸階段:在此階段,上一階段的產物被進一步轉化為乙酸、氫氣、碳酸以及新的細胞物質。
產甲烷階段:這一階段里,乙酸、氫氣、碳酸、甲酸和甲醇等被轉化為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的細胞物質。
在以上階段里,還包含著以下這些過程:a、水解階段里有蛋白質水解、碳水化合物的水解和脂類水解;b、發酵酸化階段包含氨基酸和糖類的厭氧氧化與較高級的脂肪酸與醇類的厭氧氧化;c、產乙酸階段里有從中間產物中形成乙酸和氫氣和由氫氣和 氧化碳形成乙酸;d、甲烷化階段包括由乙酸形成甲烷和從氫氣和二氧化碳形成甲烷。除以上這些過程之外,當廢水含有硫酸鹽時還會有硫酸鹽還原過程。復雜化合物的厭氧降解可以利用圖來表述(見圖1)
(2)厭氧生物膜法處理工藝的應用研究進展
a、厭氧濾器(AF)
厭氧濾器是60年代末由美國McCarty 等在Coulter等研究基礎上發展並確立的第一個高速厭氧反應器。傳統的好氧生物系統一般容積負荷在2KgCOD/(m3?d)以下。而在AF發明之前的厭氧反應器一般容積負荷也在4-5kgCOD/(m3?d)以下。但AF在處理溶解性廢水時負荷可高達10-15 kgCOD/(m3?d)。[4]因此AF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厭氧反應器的處理速率,使反應器容積大大減少。
AF作為高速厭氧反應器地位的確立,還在於它採用了生物固定化的技術,使污泥在反應器內的停留時間(SRT)極大地延長。McCarty發現在保持同樣處理效果時,SRT的提高可以大大縮短廢水的水力停留時間(HRT),從而減少反應器容積,或在相同反應器容積時增加處理的水量。這種採用生物固定化延長SRT,並把SRT和HRT分別對待的思想推動了新一代高速厭氧反應器的發展。
SRT的延長實質是維持了反應器內污泥的高濃度,在AF內,厭氧污泥的濃度可以達到10-20gVSS/L。AF內厭氧污泥的保留由兩種方式完成:其一是細菌在AF內固定的填料表面(也包括反應器內壁)形成生物膜;其二是在填料之間細菌形成聚集體。高濃度厭氧污泥在反應器內的積累是AF具有高速反應性能的生物學基礎,在一定的污泥比產甲烷活性下,厭氧反應器的負荷與污泥濃度成正比。同時,AF內形成的厭氧污泥較之厭氧接觸工藝的污泥密度大、沉澱性能好,因而其出水中的剩餘污泥不存在分離困難的問題。由於AF內可自行保留高濃度的污泥,也不需要污泥的迴流。
在AF內,由於填料是固定的,廢水進入反應器內,逐漸被細菌水解酸化、轉化為乙酸和甲烷,廢水組成在不同反應器高度逐漸變化。因此微生物種群的分布也呈現規律性。在底部(進水處),發酵菌和產酸菌佔有最大的比重,隨反應器高度上升,產乙酸菌和產甲烷菌逐漸增多並佔主導地位。細菌的種類與廢水的成分有關,在已酸化的廢水中,發酵與產酸菌不會有太大的濃度。
細菌在反應器內分布的另一特徵是反應器進水處(例如上流式AF的內部)細菌由於得到營養最多因而污泥濃度最高,污泥的濃度隨高度迅速減少。
污泥的這種分布特徵賦予AF一些工藝上的特點。首先,AF內廢水中有機物的去除主要在AF底部進行(指上流式AF),據Young和Dahab報道[4], AF反應器在1m以上COD的去除率幾乎不再增加,而大部分COD是在0.3m以內去除的。因此研究者認為在一定的容積負荷下,淺的AF反應器比深的反應器能有更好的處理效率。其次,由於反應器底部污泥濃度特別大,因此容易引起反應器的堵塞。堵塞問題是影響AF應用的最主要問題之一。據報道,上流式AF底部污泥濃度可高達60g/L。厭氧污泥在AF內的有規律分布還使得反應器對有毒物質的適應能力較強,可以生物降解的毒性物質在反應器內的濃度也呈現出規律性的變化,加之厭氧生物膜形成各種菌群的良好共生體系,因此在AF內易於培養出適應有毒物質的厭氧污泥。例如在處理三氯甲烷和甲醛廢水中,發現AF反應器內的污泥產生了良好的適應性,這些有毒物質的去除效果和允許的進液濃度逐漸上升。AF同時也具有較大的抗沖擊負荷能力。一般認為在相同的溫度條件下,AF的負荷可高出厭氧接觸工藝2~3倍,同時會有較高的COD去除率。
AF在應用上的問題除了堵塞和由局部堵塞引起的溝流以外,另一個問題是它需要大量的填料,填料的使用使其成本上升。由於以上問題,國外生產規模的AF系統應用也不是很多。據Le-ttinga在1993年估計,國外生產規模的AF系統大約僅有30~40個。[4]
作為升流式厭氧濾池的革新技術——厭氧膜床(S?pecial Anaerobic Film Bed, SAFB),採用較大顆粒及孔隙率的填料代替傳統的小粒徑填料,有效地解決了反應器的堵塞問題。厭氧膜床具有如下特點:
有效克服了厭氧濾池易堵塞和出水水質差的缺點;
生物固體濃度高,因此可獲得較高的有機負荷;
在厭氧膜床內微生物通過附著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以及懸浮於填料孔隙間形成細菌聚集體,因此在厭氧膜床內可以保持較高的生物量。因此可縮短水力停留時間,耐沖擊負荷能力較強;
啟動時間短,停止運行後再啟動也較容易;
不需要迴流污泥,運行管理方便;
在水量和負荷有較大變化的情況下,耐沖擊性較好。
b、厭氧流化床反應器(AFBR)
在流化床系統中依靠在惰性的填料微粒表面形成的生物膜來保留厭氧污泥,液體與污泥的混合、物質的傳遞依靠使這些帶有生物膜的微粒形成流態化來實現。
流化床反應器的主要特點可歸納如下:
流態化能最大程度使厭氧污泥與被處理的廢水接觸;
由於顆粒與流體相對運動速度高,液膜擴散阻力小,且由於形成的生物膜較薄,傳質作用強,因此生物化學過程進行較快,允許廢水在反應器內有較短的水力停留時間;
克服了厭氧濾器堵塞和溝流問題;
高的反應器容積負荷可減少反應器體積,同時由於其高度與直徑的比例大於其它厭氧反應器,因此可以減少佔地面積。
但是,厭氧流化床反應器存在著幾個尚未解決的問題。其一,為了實現良好的流態化並使污泥和填料不致從反應器流失,必須使生物膜顆粒保持均勻的形狀、大小和密度,但這幾乎是難以做到的,因此穩定的流態化也難以保證。[5]其次,一些較新的研究認為流化床反應器需要有單獨的預酸化反應器。同時,為取得高的上流速度以保證流態化,流化床反應器需要大量的迴流水,這樣導致能耗加大,成本上升。由於以上原因,流化床反應器至今沒有生產規模的設施運行。有人認為它在今後應用的前景也不大。[5]
c、厭氧附著膜膨脹床反應器(AAFEB)
厭氧附著膜膨脹床(Anaerobic Attached Film Expanded Bed)是Jewell等人在1974年研究和開發出來的一種污水處理工藝。與生物流化床相比,區別在於載體的膨脹程度。以填料層高度計,膨脹床的膨脹率約為10%~20%,此時顆粒間仍保持互相接觸,而流化床則為20%~70%。Bruce J.Alderman等[6]通過對比厭氧膨脹床、滴濾池和活性污泥法等工藝的經濟性,發現對於小型污水處理廠而言,厭氧膨脹床後續滴濾池的設計是最為經濟的選擇,能耗量少,污泥產率量低。但目前此工藝仍主要停留在小試和中試研究階段。
綜上所述,採用厭氧生物膜反應器為主體的厭氧處理技術,作為生活污水處理的核心方法,在技術上已經成熟,並且較之其它方法有獨到的一些優勢。但是,厭氧方法在濃縮營養物(氮和磷)方面效果不大,同時它僅能除去部分病源微生物。此外,殘存的BOD、懸浮物或還原性物質可能影響到出水的質量。所以厭氧生物膜反應器要成為完整的環境治理技術,合適的後處理手段必不可少。
3、好氧生物膜法處理技術——生物接觸氧化
生物接觸氧化法是由生物濾池和接觸曝氣氧化池演變而來的。早在20世紀30年代,已在美國出現生產型裝置。當時的生物接觸氧化池,填料的材質是砂石、竹木製品和金屬製品,主要用於處理低濃度、低有機負荷的污水,它克服了活性污泥法在處理此類污水時,因污泥流失而不能維持正常運行的缺點,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進入70年代,隨著大孔徑、高比表面積的蜂窩直管填料和立體波紋塑料填料的出現,使生物接觸氧化法的應用范圍得到拓寬,它不僅可用於處理生活污水,而且可用於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和有毒有害工業廢水,與其他生物處理方法相比,展現出了優越性,我國在70年代開始對生物接觸氧化法進行了研究,第一座生產性試驗裝置用於處理城市污水,在處理效果、動力消耗、經濟效益和管理維護等方面都明顯優於活性污泥法。與活性污泥法比較,生物接觸氧化具有以下主要優點:①生物接觸化法以填料作為載體,供生物群棲息生長,形成穩定的生態體系,有較高的微生物濃度,一般可達10~20g/l;氧的利用率高,可達10%。具有較高的耐沖擊負荷能力和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剩餘污泥量少。②生物接觸氧化法可以充分利用絲狀菌的強氧化能力且不產生污泥膨脹。並且不需要象活性污泥法那樣採用污泥迴流以調整污泥量和溶解氧濃度,易於管理和操作。隨著十餘年的大量實踐,對氧化池結構形式、填料的品種和安裝方式、供氣裝置的種類和布置形式等方面進行了不斷創新、不斷優化。目前,生物接觸氧化技術已經廣泛應用處理生活污水、生活雜用水和不同有機物濃度的工業廢水。
填料是微生物棲息的場所、生物膜的載體。填料的表面生長生物膜,生物膜的新陳代謝過程使污水得利凈化。填料的性能直接影響著生物接觸氧化技術的效果和經濟上的合理性,因而填料的選擇是生物接觸氧化技術的關鍵。
填料的特性取決於填料的材質和結構形式。填料的材質應具有分子結構穩定、抗老化、耐腐蝕和生物穩定性好等特性。填料的結構形式應具有比表面積大、空隙率高、硬度高、有布水布氣和切割氣泡的功能。填料之間的空隙在外力作用下可發生變化,有利於剝落的生物膜及時排出填料區,以及填料的體積應具有可壓縮性,並在復原後不發生變形,便於運輸和安裝。
固定化載體的發展
(1)固定式填料
固定式填料以蜂窩狀及波紋狀填料為代表,多用玻璃鋼、各種薄形塑料片構成。新近有陶土直接燒結生產的陶瓷蜂窩填料,孔形為六角形,孔徑在20~100mm之間。由於比表面積小,生物膜量小,表面光滑,生物膜易脫落,填料橫向不流通,造成布氣不均勻,易堵塞以至無法正常運轉,且造價較高,近年來,此類填料已逐漸淘汰。
(2)懸掛式填料
懸掛式填料包括軟性、半軟性及組合填料、軟性填料,理論比表面積大,空隙率>90%,掛膜快,空隙的可變性使之不易堵塞,而且造價低,組裝方便,出水穩定,處理效果較好,COD和BOD5去除率達80%以上。但廢水濃度高或水中懸浮物較大時,填料絲會結團,大大減少了實際利用的比表面積,且易發生斷絲、中心繩斷裂等情況,影響使用壽命,其壽命一般為1~2年。半軟性填料,具有較強的氣泡切割性能和再行布水布氣的能力、掛膜脫膜效果較好、不堵塞;COD和BOD去除率在70-80%。使用壽命較軟性填料長。但其理論比表面積較小(87-93m2/m3)生物膜總量不足影響污水處理效果,且造價偏高。
組合式填料,是鑒於軟性、半軟性存在的上述缺點並吸取軟性填料比表面積大、易掛膜和半軟性填料不結團,氣泡切割性能好而設計的新型填料,在填料中央設計半軟性部件支撐著外圍的軟性纖維束,其平面有如盾形,故又稱盾式填料。其比表面積1000~2500 m2/m3,空隙率98%-99%,具有掛膜快,生物總量大,不結團等優點。污水處理能力優於軟性、半軟性填料,在正常水力負荷條件下COD去除率70%-85%,BOD5去除率達80%~90%,與之類似的還有燈籠式(或龍式)和YDT彈性立體填料。
(3)分散式填料
分散式填料包括堆積式、懸浮式填料,種類繁多。特點是無需固定和懸掛,只需將之放置於處理裝置之中,使用方便,更換簡單。北京曉清環保公司的多孔球形懸浮填料和北京桑德公司的SNP無剩餘污泥懸浮填料等,具有充氧性能好,掛膜快,使用壽命長等優點。江西萍鄉佳能環保工程公司新近開發的堆積式填料—球形輕質陶料,填料粒徑2~4 mm,有巨大的比表面積,使反應器中單位體積內可保持較高的生物量,而且填料上的生物膜較薄,其活性相對較高,具有完全符合曝氣生物濾池填料的國際性能標准,在法國承建的我國大連馬欄河污水處理廠使用,這是我國新型填料開發的一項重大突破。
四、水解酸化—好氧活性污泥工藝在生活污水處理中的應用
城市污水經厭氧處理後,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要達到二級出水標准,需要相當長的停留時間,結果使厭氧處理雖然在運行管理費用上佔有優勢,但在基建投資上卻失去了競爭力。因此從微生物和化學角度講,厭氧處理僅僅提供了一種預處理,它一般需要後處理方能滿足新的污水排放標准。印度和南美國家在積極推廣應用厭氧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同時,普遍意識到由於厭氧處理後氮和磷基本上沒有去除,因此對厭氧出水進一步處理很有必要。缺乏合適的後處理技術,是導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在生活污水處理領域應用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已有的小試實驗結果表明,兩級厭氧系統組合可以獲得良好的處理效果。但目前,在實際生產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仍然是厭氧與好氧組合系統。在印度,氧化塘是最常用的後處理方法。經厭氧、氧化塘兩級處理後的出水BOD5、CODcr和TSS去除率分別為87%、81%和90%。在巴西NovaVista市的7000人生活污水處理工程中,以及哥倫比亞Bucarmanga鎮的160000人生活污水處理工程中,後處理均採用的是兼性氧化塘。在墨西哥的厭氧生活污水處理工程中,後處理方法比較多樣化,二沉池+氯消毒、淹沒濾池+二沉池+氯消毒、氧化溝等,最後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網或用於農灌。在日本,城鎮生活污水一般採用厭氧消化+好氧活性污泥法聯合處理、厭氧濾池+好氧濾池以及厭氧濾池+接觸氧化法組合處理。並且最新研製的具有脫氮除磷功能的高級型JOHKASO小型家用生活污水凈化器系統,廣泛應用於分散處理生活污水方面。[7]厭氧和好氧生物處理技術的組合能夠有效的去除大部分有機和無機污染物。厭氧生物專家G·Lettinga教授斷言厭氧處理生物技術如果有合適的後處理方法相配合,可以成為分散型生活污水處理模式的核心手段,這一模式較之於傳統的集中處理方法更具有可持續性和生命力,尤其適合發展中國家的情況。[8]
厭氧-好氧組合處理工藝,充分發揮了厭氧技術節能、好氧技術高效的優勢,成為目前污水處理工藝發展的主要趨勢。在國外,由上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UASB)和好氧生物膜反應器組成的厭氧—好氧組合處理工藝一直是研究的重點,[9,10,11]並針對組合工藝的硝化/反硝化性能和動力學機理展開了較為深入的研究。[12,13]近年來,Ricardo Franci Goncalves等[14,15]進行的小試和中試的研究結果表明,採用UASB和淹沒式曝氣生物濾池(BF)組合工藝處理生活污水,兩段HRT分別為6h和0.17h時系統對CODcr 、BOD5 和SS去除率均在90%以上,並且該組合系統相對單一的UASB污水處理系統而言,有更好的穩定出水水質的作用。當BF段的污泥迴流至UASB段時,厭氧反應器內有機物甲烷化的能力提高,使產氣量增加、剩餘污泥量減少,可以減少甚至省去污泥濃縮池和消化池。
由於以UASB為主體的厭氧-好氧組合處理工藝,受溫度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在低溫條件下,系統的性能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Igor Bodik等[16]通過中試試驗研究了厭氧折流板生物濾池反應器和淹沒式曝氣生物濾池組合工藝低溫下處理生活污水時的脫氮性能。系統經過一年的運行,在厭氧段和好氧段的水力停留時間分別為15 h和4h的條件下,即使環境溫度低於10℃(平均氣溫5.9℃),對CODcr、BOD5和SS的去除率仍達80%左右。低溫使硝化的活性受到一定的影響,溫度在4.5-23℃范圍內,TKN的去除率在46.4-87.3%間變化,並且該系統也具有一定的反硝化功能,為低溫環境下生活污水的脫氮處理提供了參考。
⑻ 求一篇關於污水處理工作心得
一、污水處理廠現狀信陽市污水處理廠於XX年正式投入運行,運行經費由政府財政撥款,日處理能力為10萬立方米,對當時的信陽市來說,該規模已基本接納了市區排入管網的污水。目前正在籌措二期工程及中水回用項目,該項工程的建設,將對信陽市經濟發展和城市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合理利用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一手抓污水廠建設發展,一手抓內部管理成為現實情況下我廠管理工作的特點。我廠所服務面積內污水主要以生活污水為主,大型公建項目(賓館,飯店)及部分工業廢水組成的混合污水。由於生活污水占的比重較大,不僅造成污水有較大的時不均勻性,而且污水的組成成分,如懸浮物濃度較高,有機物濃度較低,水質波動大。與一般城市污水處理廠相比,污水處理難度較大,成本較高。且我廠設備大部分為進口設備,雖可靠性好,但電耗大,維修率、維修費用高,客觀上也增大了污水處理成本。抓好運行管理,做好節能降耗,適應節能減排的要求。堅持全面質量管理、重視生產管理的全過程的每一個環節,無論局部還是細節,以實現最大化節約,最優化運行,是保證全廠高效經濟地運行,不斷推進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上新台階,上新水平的首要手段。二、全面推進目標管理管理是目標的載體,目標是管理的價值實現。沒有目標的管理是盲目的,無所適從的;沒有管理的目標是空洞的。只有具體目標與管理方式的有機結合,才能達到管理的有效性、利益性。目標可分為階段目標、總目標,階段目標為總目標服務。目標只有分解到具體工作的方方面面,才能達到管理的目的和意義。污水處理廠根本目標是治理水污染,保護水環境。分解目標具體到管理工作的各個層面,就是公司對各科室提任務、定指標,進行自我發展和自我管理,共同努力實現效益最大化原則。目標管理根據不同專業和部門制定不同的量化標准,依費用指標形式加以考核。如:水處理單位成本計劃指標;生產設備維修費用計劃指標等。指標的制定根本原則是保證污水處理正常運行,強化水質達標率,強化水處理量和設備使用率,強化安全生產率,設備完好率,核定日用電量和全年用電總量,完成水處理當年下達的各項設備和維修更換工作目標明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才能有動力,才能激發起每個職工的工作熱情。經濟責任和各項費用實行死基數,超額浪費處罰,節約獎勵,加強了職工的主人翁意識,有利推動全廠經濟效益的提高。目標管理在於及時、正確的引導,不斷推陳出新。要經常把我廠的運行管理水平與全國兄弟單位相比較,找差距,趕先進,全廠大力整治,努力降低水處理成本,規范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要在公司全體員工中樹立目標管理的意識,並在各項具體工作中一一落實,獎懲兌現三、加強管理創新管理創新是指創造一種新的更有效的資源整合範式,這種範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治資源以達到組織目標的全過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體資源的更有效配置等方面的細節式管理。一種新的管理方式方法的提出和實施,或能提高生產效率,或能節約自然資源,或能使人際關系協調,或能更好激勵員工等。這些都將有助於組織資源的有效整合以達到預定目標。管理創新是主動迎接市場經濟的挑戰,否則,只有被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所淘汰。由於多年形成的弊端及人們的承受能力,污水處理廠管理創新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只有逐步適應,加快適應。建立管理創新體系,以管理促效益,以管理促效益,向管理要發展是我廠運行管理模式的基石。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結合廠情,我廠要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一是健全公司、科室、班組,層層監督機制,使目標管理有章可循,有制而遵。二是以管理制度為基礎,建立完善三級考核制度。中層幹部和班組長實行每半年考核一次,職工崗位工資考核每月一次,並建立考核檔案。考核結果作為職務聘任,崗位流動及效益工資等級的依據。三級管理及考核制度的實施,目的是使幹部有壓力了,對自己要求嚴格了,使職工的自覺性加強了,積極性提高了。從而提高了整體工作的效率。管理是生產力,人力資源的管理是管理創新的根本。勞動力作為管理的重要要素,是生產過程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決定著生產力是否先進,是否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如何科學配置人力資源,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是管理創新不斷追求的目標。在配置人力資源中實行動態組合最有效的是實現「一專多能」,全面發展復合型人才。隨著我廠污水收集系統的不斷完善和污水處理工藝的完備,污水處理工作量成倍增加。為此,我廠每年要適時組織污水處理工,化驗工,污泥工,維修工等工種人員集中培訓,力爭每位職工持多種上崗證,各工種之間能互相串換;要求每個職工熟悉本廠的各個生產環節,能適應各個崗位的工作。通過動態優化組合,逐步形成了流動的,競爭的用人機制,真正做到一專多能,並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才幹,從而使勞動力資源得到有效利用,節約人工費,降低污水處理成本,以適應改制後,企業發展的需要
⑼ 求一篇關於污水處理的小論文1000字左右
水處理工藝:工藝流程為厭氧或微氧接觸混合,短時曝氣,分離,好氧飢餓污泥迴流或SBR時的直接進水等工序,使原污水與好氧飢餓的污泥充分接觸混合、短時曝氣、沉降分離;沉降分離後的上清液即處理後的出水,沉降分離後的污泥,大部分在好氧條件下使其飢餓,飢餓污泥再與原污水重復接觸,其餘部分為剩餘污泥排放。工藝系統,主要由依次連接的AC池、AeT池、AS池、AeS池組成
污水處理過程的監視與控制系統由模型、感測器、局部調節器和上位監控策略等4個部分組成。其中,感測器是污水處理廠監控系統中最薄弱,也是最重要、最基礎的環節。日益嚴格的污水排放標准導致了污水處理工藝流程和裝備的復雜化,對用於污水處理過程監視與控制的感測器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進了污水處理領域感測器技術的發展,一些適用於污水處理過程的新型感測器相繼問世。污水處理過程是復雜的生化反應過程,所涉及的儀器儀表種類繁多,多數感測器是污水處理過程所特有的,分別應用於不同的場合,反映一個或多個特定變數的狀態信息變化。
污水處理工藝一般由機械處理、生化處理和化學處理構成,其中涉及液相、固相、氣相三種物質成分。監視這些相態的儀表可以簡單地分為通用型和特殊性兩大類。
2、污水處理過程的通用儀表
...
h2o123上有不少這類資料,你可以去上面搜搜
⑽ 求關於污水處理的科學發展觀演講稿
五月的××大地,處處生機勃勃、秀色萬千。踏著綠色理念的節拍,穿行於××縣各企業生產廠區,隨時可以感受到循環發展、綠色發展、生態發展的濃厚氛圍,無不為映入眼簾的一幕幕污水處理、循環利用、回收資源的場景所動容。
近年來,××縣從源頭抓起,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信心,打響了治理和保護生命之源的人民戰爭,以加強污水綜合治理為切入點,描繪出一幅幅動人的畫卷,為人民群眾營造了一個天藍水綠的優美環境。
深度處理,實現閉路循環
為進一步強化節能減排,實現廢水資源化利用,××集團對原有廢水處理設施進行了再提高改擴建,建設廢水深度處理零排放工程。整個項目二期深度處理及中水回用建成後,廢水回用率將達到95%以上,年可實現廢水回用130萬噸,節約各類費用200餘萬元。
無獨有偶,××公司早在2001年就上馬了「治理糠醛廢水、回收醋酸鈉」項目,將廢水加鹼進行回收利用,生成醋酸鈉產品,然後廢水經過去臘、壓慮、曝氣後和低濃度生產冷卻水混合後達標排放。目前,該項目已被「廢水深度治理及零排放項目」所取代,主要建設內容為糠醛廢水全部蒸發回用、冷卻水循環利用兩部分,每天產生的180噸糠醛廢水全部實現了閉路循環使用,達到了廢水零排放。
環保治理,回收再生資源
一提到造紙業,人們的腦海中便會浮現出臭氣熏天、污水橫流的骯臟畫面。然而,在××集團各廠區走訪,卻聞不到半點異味,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魚在水中游、人在景中處的美麗畫卷,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綠色氣息。
黑液、中段水和固體廢棄物通常是造紙行業的三大污染源,也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為改變這一現狀,十多年來泉林集團堅持「發展與治理同步」,將污染治理視作企業的「生命工程」,累計投入5億多元,致力於現代造紙工業生態科技的研究與實踐,以環保技術創新為突破,以新型制漿造紙技術為保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循環經濟生態紙業之路。
依託構建起的科學環保的循環經濟系統,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工業垃圾全部變成了再生資源,廢棄物全部找到了下游「分解者」。制漿造紙產生的廢液提取木質素,生產綠色有機肥料;環保處理過的水用於農作物的灌溉和回用生產;綠色有機肥料用作生態林、蘆竹、農作物的基肥,成型林木及蘆竹用於制漿造紙,形成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的循環流動過程,實現了零污染,總排口的出水COD已穩定在120毫克/升以下。
污水「洗澡」,回歸自然懷抱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文明發生和發展的基礎。目前,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嚴重已成為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為營造舒適宜居的城市環境,推進生態縣建設,××在完成日處理能力8萬噸的污水處理工程的同時,於2008年又開工建設了日處理能力4萬噸的中水回用工程,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了100%。
為確保城區污水全部進入城市污水處理廠,××縣高度重視配套管網建設,把城區道路與污水管網同規劃、同建設,每新建、擴建一條道路或一個小區、一個企業,都同時建設污水管網,確保與主管網接通配套,目前全縣排污管網總長度已達到200公里。
城市污水進入污水處理廠後,採用德國百樂克污水生化處理工藝進行集中「洗澡」,出水水質達到了《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處理後的外排水再經過20公里長的官道溝自然降解排入馬頰河,確保了達標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