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廢水回用 » 富灣污水處理廠納污范圍

富灣污水處理廠納污范圍

發布時間: 2021-03-17 06:53:19

Ⅰ 國家污水排放二級標準是什麼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促進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管理,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和污水資源化利用,保障人體健康,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結合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國家制定《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GB18918-2002標准,標准中明確規定了污水二級排放標准。
根據污染物的來源及性質,將污染物控制項目分為基本控制項目和選擇控制項目兩類。基本控制項目主要包括影響水環境和城鎮污水處理廠一般處理工藝可以去除的常規污染物,以及部分一類污染物,共 19項。選擇控制項目包括對環境有較長期影響或毒性較大的污GB 18918-2002染物,共計 43 項。
基本控制項目必須執行。選擇控制項目,由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污水處理廠接納的工業污染物的類別和水環境質量要求選擇控制。
根據城鎮污水處理廠排入地表水域環境功能和保護目標,以及污水處理廠的處理工藝,將基本控制項目的常規污染物標准值分為污水一級排放標准、污水二級排放標准、污水三級排放標准。一級標准分為A標准和B標准。一類重金屬污染物和選擇控制項目不分級。
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排入GB3838地表水Ⅳ、Ⅴ類功能水域或GB3097海水三、四類功能海域,執行污水二級排放標准。
具體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水二級排放標准執行表1標准值:

序號

基本控制項目

污水二級排放標准

1
化學需氧量(COD) 100
2
生化需氧量 (BOD5)30
3
懸浮物(SS)30

4
動植物油5

5
石油類5

6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 2

7總氮(以N計)

——

8
總磷(以P計)

9
2006年1月1日起建設的3

10
氨氮25(30)

11
色度(稀釋倍數)40

12 PH6--9

13
糞大腸菌群數(個/L)104

註:①下列情況下按去除率指標執行:當進水 COD 大於350mg/L 時,去除率應大於 60%;
BOD 大於160mg/L 時,去除率應大於 50%。
②括弧外數值為水溫>12℃時的控制指標,括弧內數值為水溫≤12℃時的控制指標。

Ⅱ 求一份名為:結合實際談談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論文!

生態建設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問題,是區域發展的熱點問題。
1、生態市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全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基礎上作出的科學論斷。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前提是全面發展,中心是協調發展,根本是可持續發展。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不僅要為今天的發展盡力,更要對明天的發展負責;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系,為今後的發展提供可以永續利用的資源與環境。建設生態市,正是按照科學發展觀尤其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根據生態經濟學原理和循環經濟理論提出來的。我們要通過生態市的建設,實現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以最小的社會、經濟成本保護資源和環境,既創建一流的生態環境和生活質量,又確保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而使經濟發展走上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生態保護型、循環經濟型之路,確保我市經濟社會在整體上的全面發展,在空間上的協調發展,在時間上的持續發展。
2、生態市建設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當前,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已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尺度。生態環境越好,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越強。從這個意義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市目前的產業結構以機電、化工、輕紡、建築四大產業為主,其中機電和化工是我們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隨著化工業的蓬勃發展,部分區域的環境惡化趨勢日益加劇,環境容量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日益明顯。如果我們的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隨著經濟總量增長,甚至高於經濟總量增長,那麼,離累積性環境問題的爆發將為期不遠,到那時我們不僅將失去發展空間,甚至會影響生存的空間。
生態市建設的適時提出,為我們解決這個難題提供了途徑。堅持通過污染治理消除污染嚴重的劣勢,發掘生態經濟發展較快的「潛在優勢「,保持杭州灣新區的區位與集聚優勢。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對我市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進行重新整合和配置,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從而緊緊抓住21世紀頭二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由龍山時代和曹娥江時代直接邁向杭州灣時代,呼應大紹興,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不斷增強上虞區域競爭力,進而在國內外兩個市場有所突破,贏得先機。
3、生態市建設是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舉措。
層次,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的追求。開始注重城市的人居環境,普遍關心環境衛生、生態質量等問題,而且迫切要求這些方面盡快得到更大的改善。經過這幾年對城市污染源的綜合整治,我們上虞的生態環境與前幾年相比應該說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離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很大的距離。我們各級黨委、政府,我們這些黨員幹部,怎麼去為人民服務?怎麼去實踐「三個代表」?貫徹「三個代表」,必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建設生態市,努力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宜人的居住環境,是一件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是一項為民盡責、民為謀利、為民興業的民心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為人民群眾創造優美、干凈、舒適的生活環境,為子孫後代留住青山綠水,碧海藍天,真正實踐「三個代表」,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總之,生態市建設是大勢所趨,時代所期,人心所向。各級、各部門必須深刻認識建設生態市的重大意義,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建設生態市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生態市建設作為事關上虞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項戰略任務,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堅持不懈地扎實推進。

1、發展生態工業
優化工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生態優先,發展第一,強化經濟效益、環境效益「雙贏」意識。應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拓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引進、培育、發展產業關聯度大、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項目和企業,重點扶持機電、節能環保產業,改造提升輕紡等傳統產業,適度發展化工業和新型建材業,積極培育電子信息、生物醫葯等新興高新技術產業,限制壓縮重污染和高耗低效產業,形成以機電、化工、輕紡、節能環保四大支柱產業為主導,其它產業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
合理空間布局,推進產業集聚。以企業規模化、產業集聚化、經濟特色化、污染治理集中化、資源利用集約化為目標,加快實施「北工中城南閑」的市域發展戰略。按照城鎮體系規劃所確定的市區——中心鎮——一般鎮三級城鎮發展布局和高效、集約化的城市產業發展要求,按照梯度集聚、合理規劃的原則和環境資源稟賦特點,優化全市工業空間和產業布局。建立工業發展嚴控區,做大做強杭州灣上虞新區,做優做高上虞經濟開發區,做活做特鄉鎮(街道)工業集聚區。重點扶持杭州灣上虞新區、上虞經濟開發區和豐惠勞保用品、崧廈傘業等一批重點開發區和特色工業集聚區,整合、壓縮不規范的鄉鎮工業集聚區。採取政策措施,推動企業向工業集聚區集聚,形成以城區為中心,上三高速、329和104國道等重要交通干線為發展軸,以杭州灣上虞新區和經濟開發區為集聚發展區,以豐惠、小越、崧廈、章鎮、上浦為發展點,符合產業發展與布局規劃和生態市建設規劃的市域集聚態產業空間布局。積極引導廢水、廢氣排放量較大的項目和企業向杭州灣上虞新區集聚,嚴格控制化工、印染等廢水、廢氣污染較嚴重的建設項目在杭州灣上虞新區外落戶建設,嚴格控製造紙、食品脫水加工等廢水排放量較大的建設項目在污水集中收集輸送管網之外的區域選址建設,分散在城區內和虞中、虞南地區對環境污染影響較大的工業企業限期轉產或搬遷。
推行清潔生產,建設生態園區。大力實施清潔生產審計,推廣應用清潔生產技術,鼓勵選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產生量少、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的生產工藝、設備。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工業生態鏈,實現工業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強化工業污染防治,加強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管理,未通過環保「三同時」驗收的建設項目一律不準投產。組織開展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建立區域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加強工業園區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完善園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實行生態化改造
2、發展生態農業
建設特色優勢生態農業。調整糧經結構、種養結構、品種結構,逐步提高經濟作物、水產養殖、林特產品和畜禽產品在農業中的比重,重點發展蔬菜、水產、花卉、茶果、畜牧五大產業,農、林、牧、副、漁五業並舉,形成穩定的生態農業經濟體系。根據各地農業發展的區域條件和比較優勢,按照「開拓市場、優化結構、提高品位、增加效益」的要求,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優化區域布局,推動名特優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區。在城郊和虞中平原水網地區構築城郊型優高農業區,建設優質蔬菜產區、花木種植區、名優特色水果種植區、高檔水產養殖區;在虞南丘陵山地構築生態型農林特產區,建設綠色有機農產品區、生態農業特色產業區,建設「後花園」、「休閑區」。積極開發休閑觀光農業。
推行綠色生產經營。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引導農民發展綠色農業,推行綠色生產營銷,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面實施農產品無公害生產,加強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積極申報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組織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著力提高綠色有機農產品比重。通過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生態示範基地建設,帶動千家萬戶發展生態農業。突出發展茶葉、乾果、水果、蔬菜、竹筍等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綠色有機名特優農產品。
強化農產品質量管理。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大力引進推廣優質高效的農產品新品種。積極推廣病蟲害無害化防治技術、動植物品種優化技術、農產品標准化生產技術和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科學用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葯和各類有害葯物。實施農業生產過程標准化和農產品質量標准化,突出安全衛生指標,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和檢測體系。
3、發展生態旅遊
全面整合自然景觀和文化資源,緊緊圍繞「打造虞南旅遊休閑基地,建設長三角都市後花園」的總體發展目標,著力構築曹娥江濱水觀覽遊憩帶、春暉白馬湖文化生態休閑區、洪山湖祝家莊古典風情休閑度假區、陳溪一覆卮山健身運動休閑區、四明一鳳鳴山養生游覽度假區、東山文化觀光區「一帶五區」的生態旅遊框架,努力成為杭、甬旅遊集散城市的副中心及浙東黃金旅遊線上的旅遊節點。切實加強旅遊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維護景區資源和當地生態系統,打造優美舒適的生態旅遊環境。提高旅遊區的文化品位,挖掘、包裝具有上虞特色的「東山文化」、「曹娥文化」、「虞舜文化」、「英台文化」、「春暉白馬文化」、「青瓷文化」和「名士文化」,打響生態旅遊品牌,做大、做精生態旅遊產業。
第三、加強生態建設。
這是建設生態市的重點,也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突出抓好三點: 一是加強城市生態建設。發揮城區自然生態資源優勢,「森林進城」,建設以山體為綠被,以河流水系、交通綠地為脈絡,街道、小區、單位綠地為補充的點、線、面有機結合的城區綠地生態體系。充分利用濱江優勢,實施曹娥江「一江兩岸」綠化景觀帶建設,營造特色鮮明的城市中心景觀區,展現生態型城市的魅力。利用杭甬運河、百松河、西橫河三河貫穿城區的自然條件,精心打造城區碧水綠林人文景觀帶。加強綠色通道工程建設,在人民路、三環路、四環路、南北中心大道、百松公路、百豐公路、329國道、104國道等重要交通干線兩側建設縱橫交錯的綠色生態走廊。加強百官半山、豐山、曹娥鳳凰山、峰山等自然山體的景觀建設和森林、植被保護,建設城區生態休閑綠地,建設市民廣場、青春廣場,合理布置街道綠化,增強城市「綠肺」功能。二是加強農村生態建設。整治村落環境。結合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以每年100個行政村的進度,開展「百村整治」示範活動。按照布局合理、設計科學的要求,全面規劃農村居民點的建設,拆舊建新,改造「空心村」,植樹綠化,整治環境衛生,改善村容村貌,達到道路硬化、四旁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河道凈化、布局優化、住宅美化、服務強化等八化要求,以良好的居住環境、完備的基礎設施、優質的社區服務實現農村城鎮化。同時選擇生態優勢突出、經濟條件較好的行政村,大力開展生態村建設工作,建設綠色生態家園。三是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完善城鎮排水系統。新建排水系統採用雨污分流制,對現有合流制管道採用截流式合流制,並在道路改造、舊城改造中逐步建成分流制。近期重點加快建制鎮污水收集系統的建設步伐,完善城區污水收集系統,盡快完成城市污水處理廠截污范圍內建制鎮的生活污水納管統一處理工作,保證至2007年全市城鎮生活污水收集率達到60%以上。非城市污水處理廠納污范圍內的鄉鎮生活污水處理,按照集中和分散處理相結合的原則予以實施,並盡可能考慮與工業集聚區合建集中污水處理廠。章鎮、豐惠、湯浦等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較大鄉鎮可分別建設小型污水處理廠;其餘南部各鄉鎮由於人口不多,且較為分散,應採取地埋式無動力生活污水凈化池或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等多種方式進行處理。至2007年,所有城市污水處理廠納污范圍外的建制鎮必須建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加快建設和完善城鎮垃圾收集處置系統,建設相應的環衛基地和環衛設施,積極推行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近期加快改造、擴建位於城東驛亭鎮的城市垃圾填埋場,以滿足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需要,其它各鄉鎮近期必須完成現有垃圾填埋場規范化改造,實現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中期結合杭州灣上虞新區熱電廠建設,建設生活垃圾焚燒設施,集中處置市區和道墟、崧廈、小越、驛亭、謝塘、蓋北、瀝海等鄉鎮及杭州灣上虞新區的生活垃圾,集中處置一般可燃固體廢棄物;並逐步關閉這些鄉鎮的小型垃圾填埋場,做好覆土、綠化和防滲等工作;同時在這些鄉鎮建設密閉壓縮式垃圾中轉站,提高垃圾收運效率。在小型垃圾焚燒設施技術經濟條件可行的情況下,在虞南的豐惠、章鎮建設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其它鄉鎮因較為分散,仍以建設小型無害化垃圾填埋場自行填埋處置為主,或建設垃圾堆肥廠進行綜合處理。
三、加強領導,狠抓落實,確保生態市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生態市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涉及領域多、涵蓋面廣,同時也是一個長期建設和漸進發展的過程,任務重、時間長、要求高。各級各部門必須著眼長遠,立足當前,扎實工作,穩步推進,堅持不懈地把生態市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1、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健全創建機制
生態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全市上下各級、各部門、各行業,必須切實加強領導,統一認識,協調行動。建立以黨政一把手為首,由分管相關工作的副市長、有關部門及重大工程項目的負責人組成的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組織生態市建設規劃的實施,協調解決生態市建設過程中產生的重大問題,確定各階段的重點任務。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協調和處理生態市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並對各項生態建設任務實行目標管理。辦公室要保證人員編制到位和資金保障到位。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切實加強生態市建設工作領導,明確分管領導,明確職能科室或辦公室。同時要加強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之間的配合、聯系和協調,建立工作通報制度和交流制度,形成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良性互動的工作推動機制。
建立生態市建設首長負責制,把生態市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將生態市建設任務的完成情況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對在生態市建設工作中取得成績的予以相應的獎勵,對嚴重影響生態市建設或發生生態環境破壞事故的單位和主要領導給予必要的處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要把生態市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市委、市政府將生態市建設的年度目標、任務納入對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的年度考核內容,並將生態市建設的年度目標、任務逐項分解,下達到各有關部門和鄉鎮街道,簽訂目標責任狀。並建立生態市建設評估機制和行政效能監察機制,按照生態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與考核評價制度,對全市及各鄉鎮、各部門生態市建設進展情況進行動態評估,科學地分析和評價生態市建設的成效和階段性成果。市級有關部門、單位要嚴格按照生態市建設的職責要求,把生態市建設內容結合到本部門的重點工作中。各鄉鎮(街道)要按照生態市建設目標責任書要求,抓緊制訂工作計劃,切實抓好落實。使建設任務落實到基層,實現任務到人,措施到位,確保生態市建設工作卓成有效。
2、抓好項目,落實政策,保障創建成效
建設生態市,關鍵要抓項目。沒有一定數量、質量的項目,建設生態市就是空中樓閣。抓住了項目,也就是抓住了生態市建設的「牛鼻子」。我們在招商引資活動中,要利用生態品牌引項目、爭項目、建項目。重點是抓好生態項目的開發、篩選、包裝、申報和實施工作,以生態項目推動生態市建設,促進經濟發展。要選擇對生態市建設、上虞經濟社會發展帶動力強、社會效益好、近期可以啟動的項目,各鄉鎮(街道)、各部門要拓寬思路,多思考、多挖掘。凡是可以利用生態條件,可以掛上生態市建設的項目都可以充分挖掘出來。環保、發計、經貿等部門要加強業務指導,及時綜合和篩選。 建設生態市,必須要有相關配套的政策保障。切實加大創建生態市的政策扶持力度,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項目,要優先保證用地、用水、用電,並提供相應的稅收優惠和政策傾斜。到2012年,市政府計劃安排295.15億元的資金用於生態市建設,各鄉鎮(街道)政府和市級有關部門、單位也要籌措相應的資金用於生態市重點建設項目。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和對社會資金的導向作用,堅持以改革的思路,運用企業化、產業化、市場化的機制,鼓勵、支持社會資金投向生態市建設,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導、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逐年提高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投入占同期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以及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市財政每年撥出300萬元資金,專項獎勵、補助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發展生態經濟、開展清潔生產、創建生態鎮(街道)村等項目和在生態市建設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制定鼓勵退耕還林優惠政策,加大退耕還林工作力度。建立自然資源與環境有償使用機制和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對資源受益者徵收資源開發補償費和生態環境補償費。
3、強化宣傳,全民參與,營造創建氛圍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和網路等媒體,拓寬思想,創新載體,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生態市建設的輿論宣傳,進行多種形式的生態環境教育和科普宣傳教育,使生態市建設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使單位和市民明確自己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增強社會各界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加強消費引導,大力推行綠化消費和可持續消費,在全社會形成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風尚。把生態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培育和弘揚。通過「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宣傳教育,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廣泛開展生態文明觀和文明發展觀教育,促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轉變。牢固樹立環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財富,環境就是生產力,環境就是競爭力的觀念,使人民群眾像關注經濟增長數字那樣關注環境質量的改善,像關心社會穩定那樣關心環境安全。在全市上下形成不重視生態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視生態的幹部是不稱職的幹部、不重視生態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企業、不重視生態的公民是不具備現代文明意識和公民這樣一種共識。
建立完善的公眾參與機制,暢通交流渠道。充分發揮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法律和民主監督作用,進一步加大新聞媒體、社會各界及群眾的輿論監督力度,表揚先進典型,揭露違法行為,完善有獎舉報制度。建立環保問題公眾聽證會制度,不定期地公布環境狀況和環保工作的信息,擴大公眾對環境的知情權,如重點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信息等,為公眾關注環保、參與環境監督和咨詢提供必要條件。把開展生態市建設切實轉化為各級各部門和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實現生態市建設的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

Ⅲ 粵北的經濟規劃

——南粵綠色生態屏障。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加強對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江河源頭、湖泊水庫、重要濕地、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和水源涵養區的保護,加強生態公益林和水源涵養林建設,加大山區生態系統建設投入,完善生態建設長效機制,著力構建粵北地區生態安全新格局,努力把粵北地區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範區。
——山區科學發展示範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主導,將粵北地區劃分為重點、協調和生態三類發展片區,實行生態建設優先、產業集約優先,積極探索用較少的土地面積獲得較大經濟社會效益的發展方式,破解山區科學發展的難題,重點在生態環境、生態產業、城鄉一體、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和體制改革等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為全國山區科學發展提供先行示範。
——新興生態型產業集聚區。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區輻射和帶動功能,發揮粵北地區環珠三角的資源稟賦和後發優勢和各市主導產業發展,積極主動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帶動本地區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產業承接地的城鎮,以工業進園為載體,錯位發展特色產業集群,打造專業分工合作的產業鏈。
——區域合作的橋梁和紐帶。充分發揮粵北地區特有的區位優勢,主動承接珠三角地區的輻射,加強與周邊省區的區域合作,著力把粵北地區打造成為南融珠三角、北聯內陸的重要橋梁和東承海西、西接西南的重要紐帶。 到2015年,粵北地區初步形成全省最重要的生態屏障,初步形成綠色現代產業體系,公共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城鄉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生態環境建設上新台階。西北東韓「四江水系」水源地常年保持國家地表水I-Ⅱ類標准,水源涵養區水土流失治理率達95%;森林覆蓋率達72.7%,生態發展區的生態公益林占林地面積提高到50%以上;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等約束性指標完成省下達的任務,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9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7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85%;60%以上的中心鎮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65%,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78%,確保實行生活污水處理的村莊數量每年增長1%以上,實行生活垃圾集中無害化處理的村莊覆蓋率每年增長10%以上。
——基礎設施建設上新水平。交通、能源、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並適度超前,基本實現所有縣城區通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520公里,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超過1500公里。電力供應能力進一步增強。農田渠系灌溉系數達到0.5-0.6.通信網、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網基本實現「三網融合」。
——經濟結構明顯優化。經濟增長速度年均達到10%,地區生產總值達5250億元(2010年可比價,下同);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1340元;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取得新進展,三次產業比重優化調整為10∶53∶37.——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力爭實現居民收入與地區生產總值同步增長,勞動生產率與工資水平同步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名義增長分別達9.5%和9.0%,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8歲。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毛入學率保持100%,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99%以上,農村實現每個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場數字電影;城鄉三項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8%以上,初步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同險種同水平。 以主體功能區劃為基本布局理念,統籌考慮現有的開發強度、發展潛力,按照「五極」、「七軸」、「三片」空間結構和「融南聯北、承東拓西、區內協調」區域布局的要求,優化區域發展空間布局,強化與周邊區域的連通和協作。
(一)構建「五極、七軸、三片」的空間布局。
以珠三角地區為經濟發展的主要輻射源,粵北地區五個地級市的城區為主要增長極,廣州、深圳和珠海向內陸擴散的七條高速公路為發展主軸線,城鎮區、工業區和生態保護區等為發展主軸線上的節點,並以粵北地區與珠三角的地理位置關系劃分重點、協調和生態三個發展片區。
——「五極」:將粵北五個地級市的城區建成五大區域性增長極。到2015年,5個地級市城區人口規模分別達到50萬以上,每個城區面積達到50平方公里。在城區的帶動下,韶關市建成為粵北區域中心城市、廣東新興製造業基地、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生態旅遊休閑重點地區;河源市建成為粵東北特色中心城市、山區科學發展示範市、新興產業集聚地、粵北贛南區域物流中心、現代生態園林城市;梅州市以建設綠色產業基地為目標建成廣東綠色崛起先行市、生態文化平安名城、世界客都;清遠市建成為大廣州衛星城市、珠三角高新產業新成長區、華南休閑宜居名城;雲浮市建成為全省農村改革發展試驗區、全省人居環境建設示範市、廣東富庶文明大西關。
——「七軸」:以珠三角為輻射源並向內陸擴散的高速公路為粵北地區的七大發展軸。
廣(州)韶(關)發展軸。京港澳和廣樂高速公路、武廣高鐵、京廣鐵路和北江航道發展軸,途經廣州、清遠城區、英德、佛岡、翁源、韶關城區、乳源、樂昌等城鎮,是清遠、韶關承接珠三角核心區輻射並向湖南拓展的重要軸線,粵北地區中部發展的「脊樑」。
廣(州)梅(州)發展軸。廣梅、廣河和廣惠高速公路、廣梅汕鐵路、東江航道發展軸,途經惠州、河源城區、東源、龍川、梅州市區、梅縣區、興寧、大埔等城鎮,是粵北東北部發展的重要軸線,影響和輻射海峽西岸地區的重要拓展軸。
廣(州)連(州)發展軸。廣清和清連、連宜高速公路和107國道,途經廣州、清遠城區、清新、陽山、連南、連山、連州等城鎮,覆蓋整個清遠市行政區劃的中軸,是我省向湖南方向拓展的重要發展軸。
廣(州)雲(浮)發展軸。廣梧高速公路、南廣鐵路、三茂鐵路、西江黃金水道,是雲浮承接以廣州-佛山-肇慶為主的珠三角核心區域向大西南地區拓展的重要軸線。依託珠三角的輻射帶動作用,集聚雲浮市城區的產業與綜合服務功能,帶動雲安、鬱南等城鎮和產業聚集區的發展,形成影響和輻射大西南地區的重要拓展軸。
深(圳)河(源)發展軸。以深圳為起點的惠鹽、惠河高速,以及深圳-贛州高速公路等區域幹道,途經深圳、惠州以及河源的城區、東源、和平等城鎮,二十特勤吧託人情問她千萬別
汕(頭)梅(州)發展軸。汕梅高速、廣梅汕鐵路,涉及梅州市區、梅縣區、豐順、蕉嶺等城鎮,是依託海西經濟區和潮汕都市區向北拓展的重要發展軸。
珠(海)雲(浮)發展軸。珠海至中山高速、江門至羅定高速,途經珠海、中山、江門等珠三角城市以及雲浮的新興、羅定等城鎮,是雲浮承接以珠海-中山-江門為主的珠三角核心區域向大西南地區拓展的重要軸線。
——「三片」:按照全省主體功能區劃范圍,以縣級行政單元為主體,細分為重點發展、協調發展和生態發展三個具體功能片區。
重點發展片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先地區,工業園區化的密集區,現代產業體系的載體,粵北地區的新經濟增長極,城鎮密集的區域生產生活服務中心。 專欄1重點發展片區
片區特點:與珠三角地區接壤或屬地級市的城區。
片區范圍:韶關湞江區、武江區和曲江區,梅州梅江區和梅縣區,清遠高新區、清城區、佛岡縣和清新縣,河源源城區,雲浮雲城區和新興縣。
發展重點:粵北地區五個地級市的城區;韶關工業園區、韶關曲江經濟開發區、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工業園、韶關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清遠經濟開發區、佛山(清遠)產業轉移工業園、清遠台灣工業園,佛山禪城(清新)產業轉移工業園,梅州經濟開發區、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河源經濟開發區、源城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中山(河源)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羅湖(河源源城)產業轉移工業園,雲浮市循環經濟工業園區、佛山(雲浮)產業轉移工業園、佛山順德(雲浮新興新城)產業轉移工業園等產業開發區和產業園。
禁止開發:河源恐龍蛋化石公園、曲江小坑國家森林公園、梅州雁鳴湖國家森林公園等國家和省級的各類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等生態點(詳見專欄4)。 協調發展片區: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的接續區和控制開發強度的緩沖區,粵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區,重點發展局部點狀式的工業園區並以承接生態型的工業和農業產業為主,強調發展與保護並重。 專欄2協調發展片區
片區特點:處於各流域的上游,與珠三角地區不直接接壤。
片區范圍:梅州豐順縣,清遠英德市,雲浮雲安縣、羅定市。
發展重點:片區范圍的縣(市)城區及中心鎮;豐順經濟開發區,清遠英德華僑工業園區,佛山南海(羅定)產業轉移園、羅定雙東環保工業園和雲浮(雲安)循環經濟工業園等。
禁止開發:英德國家森林公園、南嶺國家森林公園、飛來峽和寶晶宮風景名勝區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等生態區和生態點(詳見專欄4)。 生態發展片區:全省最重要的北部生態屏障,省內各大河流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全省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和低碳經濟發展區,以保障生態安全為重點,同時適度開發點狀城鎮和生態型產業。 專欄3生態發展片區
片區特點:地理上大都遠離珠三角地區,與周邊省區相鄰,其中有11個縣(市)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片區范圍:韶關樂昌市※、南雄市※、仁化縣※、始興縣※、乳源縣※、新豐縣和翁源縣,梅州興寧市※、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和五華縣,清遠連州市、連山縣、連南縣和陽山縣,河源東源縣、和平縣※、龍川縣※、連平縣※和紫金縣,雲浮鬱南縣(有「※」符號的系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發展重點:片區范圍的縣(市)城區和中心鎮;逐步開發樂昌經濟開發區、東莞東坑(樂昌)產業轉移工業園、始興工業園區、東莞石龍(始興)產業轉移工業園、乳源經濟開發區、南雄精細化工園、仁化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園、翁源官渡經濟開發區,蕉華工業園區、東莞石碣(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五華經濟開發區,深圳南山(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福田(和平)產業轉移工業園、紫金經濟開發區、深圳龍崗(紫金)產業轉移工業園、紫金吉安環保工業園,鬱南特色產業工業園等產業開發區和產業園的建設。
禁止開發:韶關丹霞山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乳源南嶺和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始興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水湖國家濕地公園、翁源青雲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新豐雲髻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鬱南縣大王山國家森林公園、河源新豐江水庫(萬綠湖)及其庫區、東源縣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紫金東江森林公園和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龍川楓樹壩省級保護區、五華七目嶂省級自然保護區、興寧市神光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等生態區和生態點(詳見專欄4)。 專欄4粵北地區重點保護的區域名錄
世界級:丹霞山世界自然遺產、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
國家級:丹霞山風景名勝區、廣東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嶺國家森林公園、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小坑國家森林公園、韶關國家森林公園、梅州雁鳴湖國家森林公園、神光山國家森林公園、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英德國家森林公園、大王山國家森林公園、鎮山國家森林公園、南台山國家森林公園、南水湖國家濕地公園。
省級:仁化森林公園、仁化高坪省級自然保護區、樂昌大瑤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樂昌楊東山十二度水省級自然保護區、九瀧十八灘風景名勝區、金雞嶺風景名勝區、廣東南雄恐龍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劉家山森林公園、廣東後洞森林公園、始興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粵北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乳源大峽谷省級自然保護區、新豐雲髻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曲江沙溪省級自然保護區、曲江羅坑省級自然保護區、青雲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梅州陰那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陰那山風景名勝區、天鵝山森林公園、豐溪森林公園、大浦豐溪省級自然保護區、鐵山渡田河省級自然保護區、五華七目嶂省級自然保護區、蕉嶺長潭省級自然保護區、五指石風景名勝區、平遠龍文-黃田省級自然保護區、河源大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河源新豐江水庫(萬綠湖)及其庫區、河源恐龍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東源康禾省級自然保護區、河源新港省級自然保護區、東江森林公園、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龍川楓樹壩省級自然保護區、霍山森林公園、和平黃石坳省級自然保護區、連平黃牛石省級自然保護區、賢令山森林公園、飛來峽風景名勝區、寶晶宮風景名勝區、英德石門台省級自然保護區、太和洞森林公園、筆架山森林公園、白灣省級自然保護區、羊角山森林公園、佛岡觀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天湖森林公園、連州田心省級自然保護區、連南板洞省級自然保護區、清遠連南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連山筆架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鬱南同樂大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蟠龍洞風景名勝區、南山森林公園。 (二)加強以融入珠三角為重點的區域合作。
依據「融南聯北、承東拓西、區內協調」的區域布局方針,向南融入珠三角地區;向北聯通湖南和江西,向東承接海峽西岸經濟區,向西溝通北部灣經濟區,發揮廣東門戶和通道作用,開拓發展市場和空間。
全面融入珠三角地區。粵北五市要依託珠三角、融入珠三角、服務珠三角,在城鄉一體、基礎設施、轉移園區、生態建設、公共服務、市場人才等方面與珠三角全面對接,推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繼續辦好「山洽會」,建立和完善緊密型的市縣對口合作機制,共同招商引資,加強與港澳在經濟、社會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加強與連接省區的合作。深化與泛珠三角省區、北部灣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和湘粵贛紅三角地區在交通銜接、商貿流通、流域整治、環保預警等方面的區域合作。
促進區域內協調發展。加強全面對接,促進多領域的合作,逐步打破行政體制障礙,建立健全粵北地區聯席會議制度,推動實現粵北地區區域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 遵循「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的原則,重點加強生態控制區、自然保護區、水源涵養區、生態旅遊區、濕地生態系統和城鎮工商密集區的建設。
(一)構建粵北生態安全格局。
一級生態控制區:重點建設「四江水系」一級生態廊道,完善「四江水系」地區防護林體系,逐步將粵北生態發展區內的生態公益林占本地區林地比例提高到50%以上,維護控制區內生態系統的自然演替。
二級生態控制區:重點規劃和建設粵北綠道網、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區、名勝古跡、公園及其他高密度居住區。
(二)完善粵北自然保護區體系。
建立健全國家、省、市、縣四級的自然保護區體系,包括森林生態、內陸濕地、水域生態、自然遺跡、野生動植物等自然保護區;進一步修訂全省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明確各級政府在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護中的職責分工,建立和完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制;規范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的申報和管理體制;建立粵北自然保護區數字化管護監控系統;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
(三)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
重點保護和加強建設南嶺濕地、始興南山內陸濕地、化高坪內陸濕地、南雄小流坑-清嶂山水源林、樂昌楊東山-十二度水水源林等自然保護區;建設乳源南水湖國家級濕地公園;開展曲江羅坑濕地、北江中游英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工程;探索建立省級濕地公園或濕地保護小區。
(四)保護和建設水源涵養區。
優先保護飲用水源,劃定粵北水源涵養區,包括「四江水系」集水區以及新豐江水庫、楓樹壩水庫、南水電站水庫、合水水庫、潭嶺電站水庫、合河水庫等主要水庫的集水區;啟動「四江」流域水源涵養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快實施小流域和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
(五)營造宜居宜業環境。
堅決防治工業生產和生活污染。採取污染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和市場化運營措施,對產業轉移園區及入園項目執行嚴格的環境評價制度。加快推進村鎮區域性、集中式的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步伐,重點加強中心鎮、水源保護區和生態敏感區周邊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完善現有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設。配套建設污水輸送管網,嚴格實行污水處理廠尾水達標排放,排入指定納污河道;重點抓好農村飲用水水源水質的監測與保護;推廣「村保潔收集、鎮運輸中轉、縣處理處置」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
積極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推廣使用生物殺蟲劑,降低農葯、化肥的施用強度。建立土壤污染信息系統和土壤污染防治與監測制度,嚴格控制主要糧食生產和菜籃子基地的水污染,綜合治理和修復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超標的耕地。
綜合治理廢氣物污染。重點控制火電、水泥等行業的廢氣排放及機動車尾氣排放;積極淘汰鋼鐵、水泥等落後產能;加大農村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力度;加快建設粵北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中心,在韶關、清遠等市建立區域性廢紙、金屬、玻璃、塑料和橡膠分揀加工集散中心,在每個鎮區建設1個以上的垃圾回收站。
因原規劃篇幅較長,不再贅述。具體內容可參考文件《粵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2011年-2015年)》

Ⅳ 闡述建設項目與生態環境的相互關系

生態建設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問題,是區域發展的熱點問題。
1、生態市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全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基礎上作出的科學論斷。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前提是全面發展,中心是協調發展,根本是可持續發展。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不僅要為今天的發展盡力,更要對明天的發展負責;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系,為今後的發展提供可以永續利用的資源與環境。建設生態市,正是按照科學發展觀尤其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根據生態經濟學原理和循環經濟理論提出來的。我們要通過生態市的建設,實現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以最小的社會、經濟成本保護資源和環境,既創建一流的生態環境和生活質量,又確保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而使經濟發展走上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生態保護型、循環經濟型之路,確保我市經濟社會在整體上的全面發展,在空間上的協調發展,在時間上的持續發展。
2、生態市建設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當前,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已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尺度。生態環境越好,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越強。從這個意義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市目前的產業結構以機電、化工、輕紡、建築四大產業為主,其中機電和化工是我們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隨著化工業的蓬勃發展,部分區域的環境惡化趨勢日益加劇,環境容量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日益明顯。如果我們的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隨著經濟總量增長,甚至高於經濟總量增長,那麼,離累積性環境問題的爆發將為期不遠,到那時我們不僅將失去發展空間,甚至會影響生存的空間。
生態市建設的適時提出,為我們解決這個難題提供了途徑。堅持通過污染治理消除污染嚴重的劣勢,發掘生態經濟發展較快的「潛在優勢「,保持杭州灣新區的區位與集聚優勢。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對我市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進行重新整合和配置,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從而緊緊抓住21世紀頭二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由龍山時代和曹娥江時代直接邁向杭州灣時代,呼應大紹興,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不斷增強上虞區域競爭力,進而在國內外兩個市場有所突破,贏得先機。
3、生態市建設是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舉措。
層次,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的追求。開始注重城市的人居環境,普遍關心環境衛生、生態質量等問題,而且迫切要求這些方面盡快得到更大的改善。經過這幾年對城市污染源的綜合整治,我們上虞的生態環境與前幾年相比應該說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離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很大的距離。我們各級黨委、政府,我們這些黨員幹部,怎麼去為人民服務?怎麼去實踐「三個代表」?貫徹「三個代表」,必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建設生態市,努力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宜人的居住環境,是一件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是一項為民盡責、民為謀利、為民興業的民心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為人民群眾創造優美、干凈、舒適的生活環境,為子孫後代留住青山綠水,碧海藍天,真正實踐「三個代表」,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總之,生態市建設是大勢所趨,時代所期,人心所向。各級、各部門必須深刻認識建設生態市的重大意義,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建設生態市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生態市建設作為事關上虞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項戰略任務,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堅持不懈地扎實推進。

1、發展生態工業
優化工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生態優先,發展第一,強化經濟效益、環境效益「雙贏」意識。應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拓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引進、培育、發展產業關聯度大、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項目和企業,重點扶持機電、節能環保產業,改造提升輕紡等傳統產業,適度發展化工業和新型建材業,積極培育電子信息、生物醫葯等新興高新技術產業,限制壓縮重污染和高耗低效產業,形成以機電、化工、輕紡、節能環保四大支柱產業為主導,其它產業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
合理空間布局,推進產業集聚。以企業規模化、產業集聚化、經濟特色化、污染治理集中化、資源利用集約化為目標,加快實施「北工中城南閑」的市域發展戰略。按照城鎮體系規劃所確定的市區——中心鎮——一般鎮三級城鎮發展布局和高效、集約化的城市產業發展要求,按照梯度集聚、合理規劃的原則和環境資源稟賦特點,優化全市工業空間和產業布局。建立工業發展嚴控區,做大做強杭州灣上虞新區,做優做高上虞經濟開發區,做活做特鄉鎮(街道)工業集聚區。重點扶持杭州灣上虞新區、上虞經濟開發區和豐惠勞保用品、崧廈傘業等一批重點開發區和特色工業集聚區,整合、壓縮不規范的鄉鎮工業集聚區。採取政策措施,推動企業向工業集聚區集聚,形成以城區為中心,上三高速、329和104國道等重要交通干線為發展軸,以杭州灣上虞新區和經濟開發區為集聚發展區,以豐惠、小越、崧廈、章鎮、上浦為發展點,符合產業發展與布局規劃和生態市建設規劃的市域集聚態產業空間布局。積極引導廢水、廢氣排放量較大的項目和企業向杭州灣上虞新區集聚,嚴格控制化工、印染等廢水、廢氣污染較嚴重的建設項目在杭州灣上虞新區外落戶建設,嚴格控製造紙、食品脫水加工等廢水排放量較大的建設項目在污水集中收集輸送管網之外的區域選址建設,分散在城區內和虞中、虞南地區對環境污染影響較大的工業企業限期轉產或搬遷。
推行清潔生產,建設生態園區。大力實施清潔生產審計,推廣應用清潔生產技術,鼓勵選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產生量少、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的生產工藝、設備。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工業生態鏈,實現工業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強化工業污染防治,加強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管理,未通過環保「三同時」驗收的建設項目一律不準投產。組織開展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建立區域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加強工業園區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完善園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實行生態化改造
2、發展生態農業
建設特色優勢生態農業。調整糧經結構、種養結構、品種結構,逐步提高經濟作物、水產養殖、林特產品和畜禽產品在農業中的比重,重點發展蔬菜、水產、花卉、茶果、畜牧五大產業,農、林、牧、副、漁五業並舉,形成穩定的生態農業經濟體系。根據各地農業發展的區域條件和比較優勢,按照「開拓市場、優化結構、提高品位、增加效益」的要求,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優化區域布局,推動名特優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區。在城郊和虞中平原水網地區構築城郊型優高農業區,建設優質蔬菜產區、花木種植區、名優特色水果種植區、高檔水產養殖區;在虞南丘陵山地構築生態型農林特產區,建設綠色有機農產品區、生態農業特色產業區,建設「後花園」、「休閑區」。積極開發休閑觀光農業。
推行綠色生產經營。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引導農民發展綠色農業,推行綠色生產營銷,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面實施農產品無公害生產,加強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積極申報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組織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著力提高綠色有機農產品比重。通過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生態示範基地建設,帶動千家萬戶發展生態農業。突出發展茶葉、乾果、水果、蔬菜、竹筍等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綠色有機名特優農產品。
強化農產品質量管理。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大力引進推廣優質高效的農產品新品種。積極推廣病蟲害無害化防治技術、動植物品種優化技術、農產品標准化生產技術和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科學用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葯和各類有害葯物。實施農業生產過程標准化和農產品質量標准化,突出安全衛生指標,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和檢測體系。
3、發展生態旅遊
全面整合自然景觀和文化資源,緊緊圍繞「打造虞南旅遊休閑基地,建設長三角都市後花園」的總體發展目標,著力構築曹娥江濱水觀覽遊憩帶、春暉白馬湖文化生態休閑區、洪山湖祝家莊古典風情休閑度假區、陳溪一覆卮山健身運動休閑區、四明一鳳鳴山養生游覽度假區、東山文化觀光區「一帶五區」的生態旅遊框架,努力成為杭、甬旅遊集散城市的副中心及浙東黃金旅遊線上的旅遊節點。切實加強旅遊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維護景區資源和當地生態系統,打造優美舒適的生態旅遊環境。提高旅遊區的文化品位,挖掘、包裝具有上虞特色的「東山文化」、「曹娥文化」、「虞舜文化」、「英台文化」、「春暉白馬文化」、「青瓷文化」和「名士文化」,打響生態旅遊品牌,做大、做精生態旅遊產業。
第三、加強生態建設。
這是建設生態市的重點,也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突出抓好三點: 一是加強城市生態建設。發揮城區自然生態資源優勢,「森林進城」,建設以山體為綠被,以河流水系、交通綠地為脈絡,街道、小區、單位綠地為補充的點、線、面有機結合的城區綠地生態體系。充分利用濱江優勢,實施曹娥江「一江兩岸」綠化景觀帶建設,營造特色鮮明的城市中心景觀區,展現生態型城市的魅力。利用杭甬運河、百松河、西橫河三河貫穿城區的自然條件,精心打造城區碧水綠林人文景觀帶。加強綠色通道工程建設,在人民路、三環路、四環路、南北中心大道、百松公路、百豐公路、329國道、104國道等重要交通干線兩側建設縱橫交錯的綠色生態走廊。加強百官半山、豐山、曹娥鳳凰山、峰山等自然山體的景觀建設和森林、植被保護,建設城區生態休閑綠地,建設市民廣場、青春廣場,合理布置街道綠化,增強城市「綠肺」功能。二是加強農村生態建設。整治村落環境。結合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以每年100個行政村的進度,開展「百村整治」示範活動。按照布局合理、設計科學的要求,全面規劃農村居民點的建設,拆舊建新,改造「空心村」,植樹綠化,整治環境衛生,改善村容村貌,達到道路硬化、四旁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河道凈化、布局優化、住宅美化、服務強化等八化要求,以良好的居住環境、完備的基礎設施、優質的社區服務實現農村城鎮化。同時選擇生態優勢突出、經濟條件較好的行政村,大力開展生態村建設工作,建設綠色生態家園。三是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完善城鎮排水系統。新建排水系統採用雨污分流制,對現有合流制管道採用截流式合流制,並在道路改造、舊城改造中逐步建成分流制。近期重點加快建制鎮污水收集系統的建設步伐,完善城區污水收集系統,盡快完成城市污水處理廠截污范圍內建制鎮的生活污水納管統一處理工作,保證至2007年全市城鎮生活污水收集率達到60%以上。非城市污水處理廠納污范圍內的鄉鎮生活污水處理,按照集中和分散處理相結合的原則予以實施,並盡可能考慮與工業集聚區合建集中污水處理廠。章鎮、豐惠、湯浦等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較大鄉鎮可分別建設小型污水處理廠;其餘南部各鄉鎮由於人口不多,且較為分散,應採取地埋式無動力生活污水凈化池或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等多種方式進行處理。至2007年,所有城市污水處理廠納污范圍外的建制鎮必須建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加快建設和完善城鎮垃圾收集處置系統,建設相應的環衛基地和環衛設施,積極推行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近期加快改造、擴建位於城東驛亭鎮的城市垃圾填埋場,以滿足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需要,其它各鄉鎮近期必須完成現有垃圾填埋場規范化改造,實現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中期結合杭州灣上虞新區熱電廠建設,建設生活垃圾焚燒設施,集中處置市區和道墟、崧廈、小越、驛亭、謝塘、蓋北、瀝海等鄉鎮及杭州灣上虞新區的生活垃圾,集中處置一般可燃固體廢棄物;並逐步關閉這些鄉鎮的小型垃圾填埋場,做好覆土、綠化和防滲等工作;同時在這些鄉鎮建設密閉壓縮式垃圾中轉站,提高垃圾收運效率。在小型垃圾焚燒設施技術經濟條件可行的情況下,在虞南的豐惠、章鎮建設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其它鄉鎮因較為分散,仍以建設小型無害化垃圾填埋場自行填埋處置為主,或建設垃圾堆肥廠進行綜合處理。
三、加強領導,狠抓落實,確保生態市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生態市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涉及領域多、涵蓋面廣,同時也是一個長期建設和漸進發展的過程,任務重、時間長、要求高。各級各部門必須著眼長遠,立足當前,扎實工作,穩步推進,堅持不懈地把生態市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1、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健全創建機制
生態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全市上下各級、各部門、各行業,必須切實加強領導,統一認識,協調行動。建立以黨政一把手為首,由分管相關工作的副市長、有關部門及重大工程項目的負責人組成的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組織生態市建設規劃的實施,協調解決生態市建設過程中產生的重大問題,確定各階段的重點任務。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協調和處理生態市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並對各項生態建設任務實行目標管理。辦公室要保證人員編制到位和資金保障到位。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切實加強生態市建設工作領導,明確分管領導,明確職能科室或辦公室。同時要加強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之間的配合、聯系和協調,建立工作通報制度和交流制度,形成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良性互動的工作推動機制。
建立生態市建設首長負責制,把生態市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將生態市建設任務的完成情況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對在生態市建設工作中取得成績的予以相應的獎勵,對嚴重影響生態市建設或發生生態環境破壞事故的單位和主要領導給予必要的處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要把生態市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市委、市政府將生態市建設的年度目標、任務納入對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的年度考核內容,並將生態市建設的年度目標、任務逐項分解,下達到各有關部門和鄉鎮街道,簽訂目標責任狀。並建立生態市建設評估機制和行政效能監察機制,按照生態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與考核評價制度,對全市及各鄉鎮、各部門生態市建設進展情況進行動態評估,科學地分析和評價生態市建設的成效和階段性成果。市級有關部門、單位要嚴格按照生態市建設的職責要求,把生態市建設內容結合到本部門的重點工作中。各鄉鎮(街道)要按照生態市建設目標責任書要求,抓緊制訂工作計劃,切實抓好落實。使建設任務落實到基層,實現任務到人,措施到位,確保生態市建設工作卓成有效。
2、抓好項目,落實政策,保障創建成效
建設生態市,關鍵要抓項目。沒有一定數量、質量的項目,建設生態市就是空中樓閣。抓住了項目,也就是抓住了生態市建設的「牛鼻子」。我們在招商引資活動中,要利用生態品牌引項目、爭項目、建項目。重點是抓好生態項目的開發、篩選、包裝、申報和實施工作,以生態項目推動生態市建設,促進經濟發展。要選擇對生態市建設、上虞經濟社會發展帶動力強、社會效益好、近期可以啟動的項目,各鄉鎮(街道)、各部門要拓寬思路,多思考、多挖掘。凡是可以利用生態條件,可以掛上生態市建設的項目都可以充分挖掘出來。環保、發計、經貿等部門要加強業務指導,及時綜合和篩選。建設生態市,必須要有相關配套的政策保障。切實加大創建生態市的政策扶持力度,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項目,要優先保證用地、用水、用電,並提供相應的稅收優惠和政策傾斜。到2012年,市政府計劃安排295.15億元的資金用於生態市建設,各鄉鎮(街道)政府和市級有關部門、單位也要籌措相應的資金用於生態市重點建設項目。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和對社會資金的導向作用,堅持以改革的思路,運用企業化、產業化、市場化的機制,鼓勵、支持社會資金投向生態市建設,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導、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逐年提高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投入占同期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以及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市財政每年撥出300萬元資金,專項獎勵、補助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發展生態經濟、開展清潔生產、創建生態鎮(街道)村等項目和在生態市建設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制定鼓勵退耕還林優惠政策,加大退耕還林工作力度。建立自然資源與環境有償使用機制和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對資源受益者徵收資源開發補償費和生態環境補償費。
3、強化宣傳,全民參與,營造創建氛圍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和網路等媒體,拓寬思想,創新載體,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生態市建設的輿論宣傳,進行多種形式的生態環境教育和科普宣傳教育,使生態市建設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使單位和市民明確自己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增強社會各界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加強消費引導,大力推行綠化消費和可持續消費,在全社會形成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風尚。把生態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培育和弘揚。通過「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宣傳教育,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廣泛開展生態文明觀和文明發展觀教育,促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轉變。牢固樹立環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財富,環境就是生產力,環境就是競爭力的觀念,使人民群眾像關注經濟增長數字那樣關注環境質量的改善,像關心社會穩定那樣關心環境安全。在全市上下形成不重視生態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視生態的幹部是不稱職的幹部、不重視生態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企業、不重視生態的公民是不具備現代文明意識和公民這樣一種共識。
建立完善的公眾參與機制,暢通交流渠道。充分發揮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法律和民主監督作用,進一步加大新聞媒體、社會各界及群眾的輿論監督力度,表揚先進典型,揭露違法行為,完善有獎舉報制度。建立環保問題公眾聽證會制度,不定期地公布環境狀況和環保工作的信息,擴大公眾對環境的知情權,如重點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信息等,為公眾關注環保、參與環境監督和咨詢提供必要條件。把開展生態市建設切實轉化為各級各部門和全社會

Ⅳ 給一篇上虞生態環境的論文1000字

生態建設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問題,是區域發展的熱點問題。
1、生態市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全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基礎上作出的科學論斷。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前提是全面發展,中心是協調發展,根本是可持續發展。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不僅要為今天的發展盡力,更要對明天的發展負責;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系,為今後的發展提供可以永續利用的資源與環境。建設生態市,正是按照科學發展觀尤其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根據生態經濟學原理和循環經濟理論提出來的。我們要通過生態市的建設,實現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以最小的社會、經濟成本保護資源和環境,既創建一流的生態環境和生活質量,又確保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而使經濟發展走上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生態保護型、循環經濟型之路,確保我市經濟社會在整體上的全面發展,在空間上的協調發展,在時間上的持續發展。
2、生態市建設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當前,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已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尺度。生態環境越好,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越強。從這個意義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市目前的產業結構以機電、化工、輕紡、建築四大產業為主,其中機電和化工是我們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隨著化工業的蓬勃發展,部分區域的環境惡化趨勢日益加劇,環境容量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日益明顯。如果我們的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隨著經濟總量增長,甚至高於經濟總量增長,那麼,離累積性環境問題的爆發將為期不遠,到那時我們不僅將失去發展空間,甚至會影響生存的空間。
生態市建設的適時提出,為我們解決這個難題提供了途徑。堅持通過污染治理消除污染嚴重的劣勢,發掘生態經濟發展較快的「潛在優勢「,保持杭州灣新區的區位與集聚優勢。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對我市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進行重新整合和配置,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從而緊緊抓住21世紀頭二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由龍山時代和曹娥江時代直接邁向杭州灣時代,呼應大紹興,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不斷增強上虞區域競爭力,進而在國內外兩個市場有所突破,贏得先機。
3、生態市建設是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舉措。
層次,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的追求。開始注重城市的人居環境,普遍關心環境衛生、生態質量等問題,而且迫切要求這些方面盡快得到更大的改善。經過這幾年對城市污染源的綜合整治,我們上虞的生態環境與前幾年相比應該說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離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很大的距離。我們各級黨委、政府,我們這些黨員幹部,怎麼去為人民服務?怎麼去實踐「三個代表」?貫徹「三個代表」,必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建設生態市,努力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宜人的居住環境,是一件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是一項為民盡責、民為謀利、為民興業的民心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為人民群眾創造優美、干凈、舒適的生活環境,為子孫後代留住青山綠水,碧海藍天,真正實踐「三個代表」,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總之,生態市建設是大勢所趨,時代所期,人心所向。各級、各部門必須深刻認識建設生態市的重大意義,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建設生態市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生態市建設作為事關上虞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項戰略任務,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堅持不懈地扎實推進。

1、發展生態工業
優化工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生態優先,發展第一,強化經濟效益、環境效益「雙贏」意識。應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拓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引進、培育、發展產業關聯度大、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項目和企業,重點扶持機電、節能環保產業,改造提升輕紡等傳統產業,適度發展化工業和新型建材業,積極培育電子信息、生物醫葯等新興高新技術產業,限制壓縮重污染和高耗低效產業,形成以機電、化工、輕紡、節能環保四大支柱產業為主導,其它產業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
合理空間布局,推進產業集聚。以企業規模化、產業集聚化、經濟特色化、污染治理集中化、資源利用集約化為目標,加快實施「北工中城南閑」的市域發展戰略。按照城鎮體系規劃所確定的市區——中心鎮——一般鎮三級城鎮發展布局和高效、集約化的城市產業發展要求,按照梯度集聚、合理規劃的原則和環境資源稟賦特點,優化全市工業空間和產業布局。建立工業發展嚴控區,做大做強杭州灣上虞新區,做優做高上虞經濟開發區,做活做特鄉鎮(街道)工業集聚區。重點扶持杭州灣上虞新區、上虞經濟開發區和豐惠勞保用品、崧廈傘業等一批重點開發區和特色工業集聚區,整合、壓縮不規范的鄉鎮工業集聚區。採取政策措施,推動企業向工業集聚區集聚,形成以城區為中心,上三高速、329和104國道等重要交通干線為發展軸,以杭州灣上虞新區和經濟開發區為集聚發展區,以豐惠、小越、崧廈、章鎮、上浦為發展點,符合產業發展與布局規劃和生態市建設規劃的市域集聚態產業空間布局。積極引導廢水、廢氣排放量較大的項目和企業向杭州灣上虞新區集聚,嚴格控制化工、印染等廢水、廢氣污染較嚴重的建設項目在杭州灣上虞新區外落戶建設,嚴格控製造紙、食品脫水加工等廢水排放量較大的建設項目在污水集中收集輸送管網之外的區域選址建設,分散在城區內和虞中、虞南地區對環境污染影響較大的工業企業限期轉產或搬遷。
推行清潔生產,建設生態園區。大力實施清潔生產審計,推廣應用清潔生產技術,鼓勵選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產生量少、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的生產工藝、設備。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工業生態鏈,實現工業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強化工業污染防治,加強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管理,未通過環保「三同時」驗收的建設項目一律不準投產。組織開展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建立區域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加強工業園區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完善園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實行生態化改造
2、發展生態農業
建設特色優勢生態農業。調整糧經結構、種養結構、品種結構,逐步提高經濟作物、水產養殖、林特產品和畜禽產品在農業中的比重,重點發展蔬菜、水產、花卉、茶果、畜牧五大產業,農、林、牧、副、漁五業並舉,形成穩定的生態農業經濟體系。根據各地農業發展的區域條件和比較優勢,按照「開拓市場、優化結構、提高品位、增加效益」的要求,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優化區域布局,推動名特優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區。在城郊和虞中平原水網地區構築城郊型優高農業區,建設優質蔬菜產區、花木種植區、名優特色水果種植區、高檔水產養殖區;在虞南丘陵山地構築生態型農林特產區,建設綠色有機農產品區、生態農業特色產業區,建設「後花園」、「休閑區」。積極開發休閑觀光農業。
推行綠色生產經營。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引導農民發展綠色農業,推行綠色生產營銷,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面實施農產品無公害生產,加強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積極申報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組織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著力提高綠色有機農產品比重。通過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生態示範基地建設,帶動千家萬戶發展生態農業。突出發展茶葉、乾果、水果、蔬菜、竹筍等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綠色有機名特優農產品。
強化農產品質量管理。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大力引進推廣優質高效的農產品新品種。積極推廣病蟲害無害化防治技術、動植物品種優化技術、農產品標准化生產技術和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科學用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葯和各類有害葯物。實施農業生產過程標准化和農產品質量標准化,突出安全衛生指標,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和檢測體系。
3、發展生態旅遊
全面整合自然景觀和文化資源,緊緊圍繞「打造虞南旅遊休閑基地,建設長三角都市後花園」的總體發展目標,著力構築曹娥江濱水觀覽遊憩帶、春暉白馬湖文化生態休閑區、洪山湖祝家莊古典風情休閑度假區、陳溪一覆卮山健身運動休閑區、四明一鳳鳴山養生游覽度假區、東山文化觀光區「一帶五區」的生態旅遊框架,努力成為杭、甬旅遊集散城市的副中心及浙東黃金旅遊線上的旅遊節點。切實加強旅遊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維護景區資源和當地生態系統,打造優美舒適的生態旅遊環境。提高旅遊區的文化品位,挖掘、包裝具有上虞特色的「東山文化」、「曹娥文化」、「虞舜文化」、「英台文化」、「春暉白馬文化」、「青瓷文化」和「名士文化」,打響生態旅遊品牌,做大、做精生態旅遊產業。
第三、加強生態建設。
這是建設生態市的重點,也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突出抓好三點: 一是加強城市生態建設。發揮城區自然生態資源優勢,「森林進城」,建設以山體為綠被,以河流水系、交通綠地為脈絡,街道、小區、單位綠地為補充的點、線、面有機結合的城區綠地生態體系。充分利用濱江優勢,實施曹娥江「一江兩岸」綠化景觀帶建設,營造特色鮮明的城市中心景觀區,展現生態型城市的魅力。利用杭甬運河、百松河、西橫河三河貫穿城區的自然條件,精心打造城區碧水綠林人文景觀帶。加強綠色通道工程建設,在人民路、三環路、四環路、南北中心大道、百松公路、百豐公路、329國道、104國道等重要交通干線兩側建設縱橫交錯的綠色生態走廊。加強百官半山、豐山、曹娥鳳凰山、峰山等自然山體的景觀建設和森林、植被保護,建設城區生態休閑綠地,建設市民廣場、青春廣場,合理布置街道綠化,增強城市「綠肺」功能。二是加強農村生態建設。整治村落環境。結合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以每年100個行政村的進度,開展「百村整治」示範活動。按照布局合理、設計科學的要求,全面規劃農村居民點的建設,拆舊建新,改造「空心村」,植樹綠化,整治環境衛生,改善村容村貌,達到道路硬化、四旁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河道凈化、布局優化、住宅美化、服務強化等八化要求,以良好的居住環境、完備的基礎設施、優質的社區服務實現農村城鎮化。同時選擇生態優勢突出、經濟條件較好的行政村,大力開展生態村建設工作,建設綠色生態家園。三是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完善城鎮排水系統。新建排水系統採用雨污分流制,對現有合流制管道採用截流式合流制,並在道路改造、舊城改造中逐步建成分流制。近期重點加快建制鎮污水收集系統的建設步伐,完善城區污水收集系統,盡快完成城市污水處理廠截污范圍內建制鎮的生活污水納管統一處理工作,保證至2007年全市城鎮生活污水收集率達到60%以上。非城市污水處理廠納污范圍內的鄉鎮生活污水處理,按照集中和分散處理相結合的原則予以實施,並盡可能考慮與工業集聚區合建集中污水處理廠。章鎮、豐惠、湯浦等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較大鄉鎮可分別建設小型污水處理廠;其餘南部各鄉鎮由於人口不多,且較為分散,應採取地埋式無動力生活污水凈化池或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等多種方式進行處理。至2007年,所有城市污水處理廠納污范圍外的建制鎮必須建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加快建設和完善城鎮垃圾收集處置系統,建設相應的環衛基地和環衛設施,積極推行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近期加快改造、擴建位於城東驛亭鎮的城市垃圾填埋場,以滿足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需要,其它各鄉鎮近期必須完成現有垃圾填埋場規范化改造,實現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中期結合杭州灣上虞新區熱電廠建設,建設生活垃圾焚燒設施,集中處置市區和道墟、崧廈、小越、驛亭、謝塘、蓋北、瀝海等鄉鎮及杭州灣上虞新區的生活垃圾,集中處置一般可燃固體廢棄物;並逐步關閉這些鄉鎮的小型垃圾填埋場,做好覆土、綠化和防滲等工作;同時在這些鄉鎮建設密閉壓縮式垃圾中轉站,提高垃圾收運效率。在小型垃圾焚燒設施技術經濟條件可行的情況下,在虞南的豐惠、章鎮建設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其它鄉鎮因較為分散,仍以建設小型無害化垃圾填埋場自行填埋處置為主,或建設垃圾堆肥廠進行綜合處理。
三、加強領導,狠抓落實,確保生態市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生態市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涉及領域多、涵蓋面廣,同時也是一個長期建設和漸進發展的過程,任務重、時間長、要求高。各級各部門必須著眼長遠,立足當前,扎實工作,穩步推進,堅持不懈地把生態市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1、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健全創建機制
生態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全市上下各級、各部門、各行業,必須切實加強領導,統一認識,協調行動。建立以黨政一把手為首,由分管相關工作的副市長、有關部門及重大工程項目的負責人組成的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組織生態市建設規劃的實施,協調解決生態市建設過程中產生的重大問題,確定各階段的重點任務。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協調和處理生態市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並對各項生態建設任務實行目標管理。辦公室要保證人員編制到位和資金保障到位。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切實加強生態市建設工作領導,明確分管領導,明確職能科室或辦公室。同時要加強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之間的配合、聯系和協調,建立工作通報制度和交流制度,形成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良性互動的工作推動機制。
建立生態市建設首長負責制,把生態市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將生態市建設任務的完成情況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對在生態市建設工作中取得成績的予以相應的獎勵,對嚴重影響生態市建設或發生生態環境破壞事故的單位和主要領導給予必要的處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要把生態市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市委、市政府將生態市建設的年度目標、任務納入對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的年度考核內容,並將生態市建設的年度目標、任務逐項分解,下達到各有關部門和鄉鎮街道,簽訂目標責任狀。並建立生態市建設評估機制和行政效能監察機制,按照生態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與考核評價制度,對全市及各鄉鎮、各部門生態市建設進展情況進行動態評估,科學地分析和評價生態市建設的成效和階段性成果。市級有關部門、單位要嚴格按照生態市建設的職責要求,把生態市建設內容結合到本部門的重點工作中。各鄉鎮(街道)要按照生態市建設目標責任書要求,抓緊制訂工作計劃,切實抓好落實。使建設任務落實到基層,實現任務到人,措施到位,確保生態市建設工作卓成有效。
2、抓好項目,落實政策,保障創建成效
建設生態市,關鍵要抓項目。沒有一定數量、質量的項目,建設生態市就是空中樓閣。抓住了項目,也就是抓住了生態市建設的「牛鼻子」。我們在招商引資活動中,要利用生態品牌引項目、爭項目、建項目。重點是抓好生態項目的開發、篩選、包裝、申報和實施工作,以生態項目推動生態市建設,促進經濟發展。要選擇對生態市建設、上虞經濟社會發展帶動力強、社會效益好、近期可以啟動的項目,各鄉鎮(街道)、各部門要拓寬思路,多思考、多挖掘。凡是可以利用生態條件,可以掛上生態市建設的項目都可以充分挖掘出來。環保、發計、經貿等部門要加強業務指導,及時綜合和篩選。 建設生態市,必須要有相關配套的政策保障。切實加大創建生態市的政策扶持力度,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項目,要優先保證用地、用水、用電,並提供相應的稅收優惠和政策傾斜。到2012年,市政府計劃安排295.15億元的資金用於生態市建設,各鄉鎮(街道)政府和市級有關部門、單位也要籌措相應的資金用於生態市重點建設項目。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和對社會資金的導向作用,堅持以改革的思路,運用企業化、產業化、市場化的機制,鼓勵、支持社會資金投向生態市建設,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導、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逐年提高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投入占同期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以及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市財政每年撥出300萬元資金,專項獎勵、補助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發展生態經濟、開展清潔生產、創建生態鎮(街道)村等項目和在生態市建設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制定鼓勵退耕還林優惠政策,加大退耕還林工作力度。建立自然資源與環境有償使用機制和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對資源受益者徵收資源開發補償費和生態環境補償費。
3、強化宣傳,全民參與,營造創建氛圍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和網路等媒體,拓寬思想,創新載體,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生態市建設的輿論宣傳,進行多種形式的生態環境教育和科普宣傳教育,使生態市建設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使單位和市民明確自己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增強社會各界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加強消費引導,大力推行綠化消費和可持續消費,在全社會形成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風尚。把生態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培育和弘揚。通過「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宣傳教育,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廣泛開展生態文明觀和文明發展觀教育,促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轉變。牢固樹立環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財富,環境就是生產力,環境就是競爭力的觀念,使人民群眾像關注經濟增長數字那樣關注環境質量的改善,像關心社會穩定那樣關心環境安全。在全市上下形成不重視生態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視生態的幹部是不稱職的幹部、不重視生態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企業、不重視生態的公民是不具備現代文明意識和公民這樣一種共識。
建立完善的公眾參與機制,暢通交流渠道。充分發揮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法律和民主監督作用,進一步加大新聞媒體、社會各界及群眾的輿論監督力度,表揚先進典型,揭露違法行為,完善有獎舉報制度。建立環保問題公眾聽證會制度,不定期地公布環境狀況和環保工作的信息,擴大公眾對環境的知情權,如重點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信息等,為公眾關注環保、參與環境監督和咨詢提供必要條件。把開展生態市建設切實轉化為各級各部門和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實現生態市建設的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

Ⅵ 佛山的變化

太大了
就說這兩年,只說不會動的那些

路:
嶺南大道(以前大福路,4車道變8車道)
季華路(整改),沒有了一段,搞了一個隧道穿過去。
同濟路(打通了)
文華路(整改)
一環(這個大工程)

橋:
東平河上多了好多橋
平勝大橋、東平大橋……

建築
嶺南明珠體育館
蓮花體育館
佛山電台
新廣場沒了

公園
變敞開式(就是沒有用東西圍住的公園)
亞洲藝術公園(因為這個公園,各式小區雨後春筍般在四周建了起來)
文華公園、佛山公園
還有好多

學校
佛山華英學校
佛山三中
佛山實驗學校

小區(樓盤)
自己查吧,一年間竟然多了怎麼多,我都不想列舉了

這兩年佛山的變化實在難以置信,回想起來好像在做夢,當然還有很多其它微妙的變化。

Ⅶ 我要一篇污水處理廠簡介

/日,收水范圍包括經濟開發區、肥西縣上派鎮、桃花工業園、長安工業園、高新區科學城、柏堰工業園等區域,服務面積約191平方公里。
該廠一期工程設計處理規模10萬噸/日,總投資2.59億元,採用氧化溝工藝,出水水質達到GB18918-2002一級B排放標准,於2006年底建成投產。
該廠現由安徽國禎環保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運營。5、蔡田鋪污水廠
蔡田鋪污水廠位於合肥市廬陽產業園內,規劃總規模20萬噸/日,收水范圍包括廬陽產業園、雙鳳工業區、雙墩鎮及新站片區等部分地區,服務面積約86平方公里。其近期設計為5萬噸/日,分兩步建設。一期工程設計處理規模2.5萬噸/日,概算投資9687萬元,採用氧化溝工藝,於2007年11月建成投入試運行;一期續建工程設計處理規模2.5萬噸/日,概算投資3338萬元,於2009年8月建成投產。5萬噸/日規模出水水質全部達GB18918-2002一級A標准。
該廠現由北京建工環境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運營。6、職教城小型污水處理廠
職教城小型污水處理廠位於合肥市瑤海區磨店鄉職教園內,規劃總規模1萬噸/日,收水范圍為文忠大道、少荃湖街、大眾路、關井路合圍的職教園區域,服務面積約8.4平方公里。
該廠計劃分二期建設。一期工程並入陶沖污水處理廠,設計處理規模0.5萬噸/日,總投資1640萬元,採用生物膜工藝,出水水質達


GB18918-2002一級A標准,於2009年10月建成投產。該廠現由安徽省正大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負責運營。7、十五里河污水處理廠一期
十五里河污水處理廠位於十五里河下游北岸,曉翻村以西、古城圩以北。規劃總規模30萬噸/日,收水范圍為高新技術開發區、政務文化新區、望湖城、包河工業園等區域,服務面積約86平方公里。其一期工程設計處理規模5萬噸/日,項目概算2.11億元(其中亞行貸款1700萬美元),採用氧化溝工藝,出水水質達GB18918-2002一級A標准,於2009年10月建成投產。
該廠現由阜陽創業水務有限公司負責運營。8、野生動物園小型污水處理廠
野生動物園小型污水處理廠位於大蜀山南麓,312國道邊,收水范圍為野生動物園、蜀南庭苑區域,服務面積約為3.5平方公里。該廠設計處理規模0.2萬噸/日,總投資977萬元,採用ETS生態處理工藝,出水水質達GB18918-2002一級A標准,於2009年8月建成投產。
該廠現由安徽沃特星水處理運營有限公司負責運營。9、創新示範園區污水處理廠(科學城小型污水處理廠)
科學城小型污水處理廠位於示範區燕子河路與石林南路交口,規劃總規模1萬噸/日,收水范圍為長江西路,南望江西路,創新大道,學田路等區域,服務面積約5.4平方公里。
該廠分二期建設。一期工程設計處理規模為0.5萬噸/日,總投資


930萬元,採用DA-HAO處理工藝,出水水質達GB18918-2002一級A標准,於2008年4月建成投產。10、塘西河小型污水處理廠
塘西河小型污水處理廠位於濱湖新區廬州大道與方興大道交叉口西北側,塘西河南岸,收水范圍為老大義路、萬泉河路,方興大道,玉龍路,廬州大道合圍的經開區和濱湖新區部分區域,服務面積約7.9平方公里。
設計處理規模為0.5萬噸/日,總投資1400萬元,採用ETS生態污水處理技術,於2008年4月建成投產,出水水質達GB18918-2002一級A標准。
該廠現由上海福城機電設備成套公司負責運營。11、小倉房污水處理廠
小倉房污水處理廠位於繁華大道以北、巢湖路以西、哈爾濱路以南、泰山路以東合圍范圍內,規劃總規模60萬噸/日,收水范圍為當塗路以東、新站鐵路編組站以南、二十埠河以西等區域,服務面積約160平方公里。
其一期工程設計處理規模10萬噸/日,概算投資3.9億元,採用氧化溝工藝,出水水質達GB18918-2002一級A標准。該廠於2009年6月開工建設,2010年9月竣工,9月20日通水試運行。該廠現由合肥王小郢污水處理有限公司負責運營。12、肥東縣污水處理廠一期
肥東縣污水處理廠位於肥東縣環城南路南側,規劃總規模15萬噸


/日,收水范圍為肥東縣城區域,服務面積約18平方公里。其一期工程設計處理規模2.5萬噸/日,總投資3100萬元,採用氧化溝工藝,出水水質達GB18918-2002一級B標准,於2006年7月建成投產。
該廠現由安徽國禎環保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運營。13、長豐縣污水處理廠一期
長豐縣污水處理廠位於長豐縣水湖鎮崗陳村,規劃總規模4萬m3/d,收水范圍為長豐縣城區域,服務面積約13.6平方公里。該廠分二期建設。一期工程設計處理規模2萬噸/日,總投資4945萬元,採用氧化溝工藝,於2008年8月建成投產。出水水質達GB18918-2002一級B標准,於2008年8月建成投產。
該廠現由安徽國禎環保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運營。14、三河污水處理廠
三河污水處理廠位於肥西縣三河鎮,收水范圍為三河鎮老城區及新城區區域,服務面積約4.7平方公里。
一期設計處理規模0.5萬噸/日,總投資4049萬元,採用氧化溝工藝,出水水質達GB18918-2002一級A標准,並於2009年4月建成投產。該廠現由肥西縣三河鎮自來水公司負責運營。15、紫蓬山污水處理廠
紫蓬山污水處理廠位於肥西縣紫蓬鎮堰灣,收水范圍為紫蓬山大堰灣片區、紫蓬山北大門地段及紫蓬鎮等區域,服務面積約17平方公里。


一期設計處理規模0.5萬噸/日,總投資5000萬元,採用硅藻土處理工藝,出水水質達GB18918-2002一級A標准,於2009年11月建成投產。
該廠現由合肥紫蓬水務運營有限公司負責運營。
16、合肥化企搬遷工程污水處理廠(循環經濟示範園污水處理廠)循環經濟示範園污水處理廠位於肥東縣撮鎮以東,橋頭集以西,規劃總規模8萬噸/日,收水范圍為合馬路以西、店中路以東的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域,服務面積約21平方公里。
一期設計處理規模3萬噸/日,總投資1.05億元,採用SBR處理工藝,出水水質達GB8978-96污水綜合排放一級標准。該廠於2008年10月開工建設,2010年4月建成。
該廠現由聯熹(合肥)污水處理廠負責運營。

五、在建污水處理廠經開區污水處理廠二期
經開區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設計處理規模10萬噸/日,概算投資2.43億元,設計採用氧化溝工藝,出水水質達GB18918-2002一級A標准。該廠於2010年9月開工建設,計劃2011年上半年建成試運行。

Ⅷ 佛山市高明區富灣污水處理廠有限公司介紹

簡介:佛山市高明區富灣污水處理廠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03月18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污水處版理廠的建設、運營及權維護等。
法定代表人:吳謹
注冊資本:4500萬人民幣
聯系方式:0757-88811661
地址:佛山市高明區荷城街道富灣工業園高富一路62號

熱點內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電影推薦 發布:2024-08-19 09:13:07 瀏覽:886
類似深水的露點電影 發布:2024-08-19 09:10:12 瀏覽:80
《消失的眼角膜》2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4:43 瀏覽:878
私人影院什麼電影好看 發布:2024-08-19 08:33:32 瀏覽:593
干 B 發布:2024-08-19 08:30:21 瀏覽:910
夜晚看片網站 發布:2024-08-19 08:20:59 瀏覽:440
台灣男同電影《越界》 發布:2024-08-19 08:04:35 瀏覽:290
看電影選座位追女孩 發布:2024-08-19 07:54:42 瀏覽:975
日本a級愛情 發布:2024-08-19 07:30:38 瀏覽:832
生活中的瑪麗類似電影 發布:2024-08-19 07:26:46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