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當塗回宿齊山用杜牧之韻
㈠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賞析
9月30日 星期日 21:54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 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 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 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 牛山何必獨沾衣?
這首詩是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時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重陽佳節,詩人和朋友帶著酒,登上池州城東南的齊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縹青色,這就是所謂翠微。人們登山,彷彿是登在這一片可愛的顏色上。由高處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飛來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顯得秋天水空的澄肅。詩人用「涵」來形容江水彷彿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懷抱里,用「翠微」這樣美好的詞來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對於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這種節日登臨的愉悅,給詩人素來抑鬱不舒的情懷,注入了一股興奮劑。「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他面對著秋天的山光水色,臉上浮起了笑容,興致勃勃地折下滿把的菊花,覺得應該插個滿頭歸去,才不辜負這一場登高。詩人意識到,塵世間象這樣開口一笑,實在難得,在這種心境支配下,他象是勸客,又象是勸自己:「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斟起酒來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來酬答這良辰佳節,無須在節日登臨時為夕陽西下、為人生遲暮而感慨、怨恨。這中間四句給人一種感覺:詩人似乎想用偶然的開心一笑,用節日的醉酒,來掩蓋和消釋長期積在內心中的郁悶,但郁悶仍然存在著,塵世終歸是難得一笑,落暉畢竟就在眼前。於是,詩人進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春秋時,齊景公游於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流淚說:「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詩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齊山,聯想到齊景公的牛山墜淚,認為象「登臨恨落暉」所感受到的那種人生無常,是古往今來盡皆如此的。既然並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象齊景公那樣獨自傷感流淚呢?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將「抑鬱之思以曠達出之」,從詩中的確可以看出情懷的郁結,但詩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曠達的話,來表現他的苦悶,而是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鬱和欣喜兩種情緒。詩人主觀上未嘗不想用節日登高的快慰來排遣抑鬱。篇中「須插」、「但將」、「不用」以及「何必」等詞語的運用,都可以清楚地讓人感受到詩人情感上的掙扎。至於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從抑鬱中掙扎出來,那是另一回事。
詩人的愁悶何以那樣深、那樣難以驅遣呢?除了因為杜牧自己懷有很高的抱負而在晚唐的政治環境中難以得到施展外,還與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詩中所稱的「客」有關。這位「客」不是別人,正是詩人張祜,他比杜牧年長,而且詩名早著。穆宗時令狐楚賞識他的詩才,曾上表推薦,但由於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見用。這次張祜從江蘇丹陽特地趕來拜望杜牧。杜牧對他的被遺棄是同情的,為之憤憤不平。因此詩中的抑鬱,實際上包含了兩個人懷才不遇、同病相憐之感。這才是詩人無論怎樣力求曠達,而精神始終不佳的深刻原因。
詩人的曠達,在語言情調上表現為爽利豪宕;詩人的抑鬱,表現為「塵世難逢開口笑」、「不用登臨恨落暉」、「牛山何必獨沾衣」的凄惻低回,愁情拂去又來,愈排遣愈無能為力。這兩方面的結合,使詩顯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惻。
㈡ 宿池州齊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處
池州,簡稱池,別名秋浦,安徽省地級市,是長江南岸重要的濱江港口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也是安徽省「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核心區域,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華山的所在地。
齊山,安徽池州市城區。齊山名字最早記載於唐代,有說齊山有十餘座小山巒,其高幾乎相等,十分整齊,故而得名;另一說法是:唐貞觀年間齊映任池州刺史時,常游這座秀美玲瓏的無名小山,後因他「有惠政於池,後人仰其功德,以其姓而命山名。包公表示贊賞後一種說法。吳照鄰等人立即請包公為齊山題寫山名,以正其號。包公欣然命筆,寫下了堂堂正正高大剛健的「齊山」二字,並刻於寄隱岩崖壁之上,筆力遒勁,果有青天所龍圖之氣概。
齊山腳下有金地藏寺。齊山附近歷史上寺廟眾多,香火旺盛,尤以華蓋禪寺最具規模! 其始建於宋朝,復建於明清,後遭日軍轟炸,又兼文革破壞,幾經變遷,僅余殘垣破柱而已!近來在黨政府的關心下,陸續有僧欲興,然因緣未至,故屢屢中途而輟。後大九華山月身寶殿住持和尚上聖下富法師,不忍祖師道場衰微,欲繼如來之勝業,解眾生之倒懸,秉地藏之宏願,利一方之群生。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會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起,杜牧做了兩年的池州刺史,這年四十二歲。
《九日齊山登高》是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律。此詩為安撫友人張祜的失意情緒而作,詩以看破一切的曠達乃至頹廢,來排遣人生多憂、生死無常的悲哀,表現了封建知識分子的人生觀的落後、消極一面。
全詩如下:
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白話譯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 約朋友攜酒壺共登峰巒翠微。
塵世煩擾平生難逢開口一笑, 菊花盛開之時要插滿頭而歸。
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 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
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 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
㈢ 《九日齊山登高》杜牧詩歌尾聯運用了什麼手法抒發了什麼情感
九日齊安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尾聯作者使用了用典的手法。
尾聯承上「登臨恨落暉」意,詩人用齊景公牛山泣涕之事進一步安慰自己。詩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齊山,聯想到齊景公的牛山墜淚,認為像「登臨恨落暉」所感受到的那種人生無常,是古往今來盡皆如此的。既然並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齊景公那樣獨自傷感流淚。以齊景公的反例作結,表現了這種曠懷中包含著一種苦澀。
全詩賞析
這首詩是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時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重陽佳節,詩人和朋友帶著酒,登上池州城東南的齊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縹青色,這就是所謂翠微。人們登山,彷彿是登在這一片可愛的顏色上。由高處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飛來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顯得秋天水空的澄肅。詩人用「涵」來形容江水彷彿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懷抱里,用「翠微」這樣美好的詞來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對於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這種節日登臨的愉悅,給詩人素來抑鬱不舒的情懷,注入了一股興奮劑。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他面對著秋天的山光水色,臉上浮起了笑容,興致勃勃地折下滿把的菊花,覺得應該插個滿頭歸去,才不辜負這一場登高。詩人意識到,塵世間像這樣開口一笑,實在難得,在這種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勸客,又像是勸自己:「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斟起酒來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來酬答這良辰佳節,無須在節日登臨時為夕陽西下、為人生遲暮而感慨、怨恨。
這中間四句給人一種感覺:詩人似乎想用偶然的開心一笑,用節日的醉酒,來掩蓋和消釋長期積在內心中的郁悶,但郁悶仍然存在著,塵世終歸是難得一笑,落暉畢竟就在眼前。
於是,詩人進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春秋時,齊景公游於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流淚說:「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詩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齊山,聯想到齊景公的牛山墜淚,認為像「登臨恨落暉」所感受到的那種人生無常,是古往今來盡皆如此的。既然並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齊景公那樣獨自傷感流淚。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㈣ 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 作者的思想感情。
依某種文體原有的內容辭句改寫成另一種體裁,叫隱括。此詞,即隱括杜牧《九日齊山登高》一。
初讀一遍,不過覺得它逐句移植原詩,僅僅清暢淡遠而已。反復涵詠體會,才發覺意境精神已脫胎換骨。
且看杜牧原詩:「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筆,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重陽節,杜牧偕友登齊山,良辰美景,使這位平生抱負未展的晚唐詩人感到難得的歡愉。然而當夕陽西下時,又觸動了作者人生無常的愁苦。春秋時,齊景公登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流淚說:「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詩人感慨何必要象齊景公那樣獨自下淚,因為人生之無常,古往今來盡皆如此,誰能倖免呢!語似曠達,其實抑鬱傷感。現在來看此詞。一江秋水,天光雲影徘徊其中。
萬里長空鴻雁初飛,正值重陽。「攜壺結客何處?」一問。「空翠渺煙霏。」一答。答話不著一動詞,純然景語,給人的感覺是攜酒登高的人,溶入了那山色空翠、煙霏縹緲的一片氤氳之中,意境極為空靈。若用原詩「與客攜壺上翠微」的「上」字,反嫌質實。平時身居塵世,難逢開口一笑。今日投入大自然懷抱,自是笑逐顏開。更何況滿山茱萸紫、菊花黃,好插個滿頭粲然,盡興而歸呢!「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多少登高傷懷的昔人,早已成為過去(「非」),但美好的大自然卻是真實的、恆常的(「是」)。作者這里所積極肯定的,不單是當下(「今朝」)的自然美景,也肯定了景中之人,當下的人生。詞中增添此二句,頓時注入一道源泉活水般的新意,詞情顯然已同詩情涇渭分流了。
作者勸勉朋友,酬答佳節美景,盡管酩酊一醉,不要辜負大好辰光。「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人生有限,更應惜取,何苦對斜陽而怨遲暮呢。此二句雖用原詩,卻非故作曠達,實為充分肯定當下人生的價值。「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機。」此三句,移植原詩「古往今來只如此」,但全反其意,更發出新意。點石成金,脫胎換骨,盡在於此。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概括綿延無盡的時間與上下無限的空間。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作者精騖八極,思通千載,但覺無限宇宙之中,永遠充滿生機,哪有什麼危機呢!作者是宋代著名儒家哲人。在儒家看來,宇宙、人生,本體為一,即生生不息的生機。這生機流行體現於天地萬物人生,「亘古亘今,未嘗有一息之間斷。」(朱熹《中庸或問》)人生雖然有限,宇宙生機卻是無限的。人生盡其意義,就是生得其所,體現了宇宙的本體,有限的人生便與無限的宇宙融為一體。心知此意,則人生充滿樂趣。「與問牛山客,何必獨沾衣。」言外正洋溢著這種樂觀精神。朱詞與杜詩的結筆,仍是語同而意別。
杜詩以人生無常然而聊以自慰,語似曠達而實傷感抑鬱。朱詞卻運用對人生的樂觀精神,來否定人生無常的傷感情緒。而這種傷感情緒不知曾折磨過多少古代詩人。回頭玩味「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意味更顯,也更深長。
不妨設想一下,作者重陽結伴登高,興之所至,於是揮灑筆墨,隱括杜牧詩而成此詞。江水,雲影,鴻雁,空翠,煙霏,紫萸,黃菊,作者眼中之大自然,無往而非「四時行焉,萬物生焉」,「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一片生機旺然之境界。
而重陽佳節,結伴登高,返歸自然,開口一笑,酩酊一醉,自己性情之舒展,亦皆充滿「樂山」「樂水」,「樂以忘憂」的意趣。作者「胸次之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見於言外」《論語集注》。作者詞中,已非杜牧詩中一般人生情感的境界,而是這位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學境界。這境界實無異於「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境界。朱熹此詞贊美自然,贊美人生,表現出中國儒家哲學精神,宋詞的境界,不失為對宋詞的一大貢獻。
此詞抒發性情哲思,貴在深入淺出,出以優美高遠的意境和清暢豪爽的格調,故深含理趣而不墮庸俗。
《歷代詩餘》卷一一七引《讀書續錄》評雲:「氣骨豪邁,則俯視蘇辛;音節諧和,則仆命秦柳。洗盡千古頭巾俗態。」可謂知言。此詞屬隱括體,貴在以故推新,藝術造詣與杜牧原詩各有千秋。它雖幾乎逐句移植原詩,但幾處貫注新意,全詞也處處意蘊翻新,而具一幅全新的面孔。比如讀罷全詞,再回味上闋「況有紫萸黃菊,堪插滿頭歸」,就見得入山歸來豈止是紫萸黃菊滿頭粲然,並且是滿載人與自然合二為一的生趣而歸。舉此一例,全篇皆可連類而及脫胎換骨,只在襟懷之高。點鐵成金,卻在點化之妙。宋詞宋詩,都不乏這種以故為新的藝術特色。這,實際上又是善於繼承並創新的整個宋代文化精神的一個體現。朱熹此詞,隱喻著這一文化背景。
滿意請採納
㈤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
(1)重陽(2)不同意。從詩中的確可以看出情懷的郁結,但詩人不是故意用曠達的話來表專現他的苦悶,而是屬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鬱和欣喜兩種情緒。(或者另一種回同意。詩人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鬱和欣喜的情緒,但詩人在最後借用齊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達出淡然的心境,顯示了曠達的情懷。)
㈥ 有關齊山的歷史故事
齊山,因杜牧而精彩 ㈦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與蘇軾的 定風波 重陽 什麼關系啊,怎麼這么像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 ㈧ 杜牧 九日齊山登高 翻譯
作者在江上看到秋天的影子,那就是大雁飛過,因為大雁南飛就是秋天來了,冬天不遠了。跟回一個客戶提著一答壺酒上山喝。 ㈨ 杜牧的詩有哪些 1、【清明】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2、【秋夕】唐代: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譯文:在秋夜裡燭光映照著畫屏,手拿著小羅扇撲打螢火蟲。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 3、【江南春】唐代: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譯文:江南大地鳥啼聲聲綠草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南朝遺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無數的樓台全籠罩在風煙雲雨中。 4、【山行】唐代: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譯文: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雲深處,居然還有人家。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這深秋楓林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5、【赤壁】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譯文:一支折斷了的鐵戟(古代兵器)沉沒在水底的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留之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台了。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