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提升泵
A. 伊朗泥石-2型地地導彈的性能特點是什麼
伊朗泥石-2型導彈是伊朗自主研發製造的是伊朗最先進的兩級地對地導彈,完全由固體燃料推進,射程超過2000公里。2009年12月,伊朗成功試射了一枚自製的改進型「泥石-2」導彈,標志著伊朗軍隊遏制力的提升。
伊朗泥石-2型導彈是伊朗最先進的兩級地對地導彈,完全由固體燃料推進,射程超過2000公里。伊朗新聞電視台2009年12月16日說,伊朗成功試射了一枚自製的改進型「泥石-2」中程導彈,導彈准確命中目標。
性能特點
報道說,試射改進型「泥石-2」導彈是伊朗加強邊界防衛力量的長期計劃的一部分。經過改進的「泥石-2」型導彈擁有比「流星-3」型導彈更遠的射程和更精確的打擊能力。
據伊通社報道,伊朗國防部長瓦希迪當天在導彈發射前說,「泥石-2」改進型和以前的泥石系列導彈相比,發射准備時間大大縮短,命中目標時速度更快,並且使用了反雷達裝置,這些特點可以使該導彈成功躲避敵方防空導彈的攔截。
研發目的
瓦希迪說,「泥石」系列導彈完全是伊朗自主研發製造的,「泥石-2」改進型導彈的成功試射標志著伊朗軍隊遏制力的提升。他還表示,伊朗發展導彈力量完全是出於防禦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目的,不針對任何國家。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指責伊朗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多次表示不排除武力解決伊朗核問題。伊朗則堅稱其核計劃完全出於和平目的,並時常進行軍演或測試導彈等武器裝備以加強國防力量。
B. 伊朗泥石-2型導彈有哪些介紹
伊朗泥石-2型導彈是伊朗自主研發製造的是伊朗最先進的兩級地對地導彈,完全由固體燃料推回進,射程超過答2000公里。2009年12月,伊朗成功試射了一枚自製的改進型「泥石-2」導彈,標志著伊朗軍隊遏制力的提升。
伊朗泥石-2型導彈是伊朗最先進的兩級地對地導彈,完全由固體燃料推進,射程超過2000公里。伊朗新聞電視台2009年12月16日說,伊朗成功試射了一枚自製的改進型「泥石-2」中程導彈,導彈准確命中目標。
C. 抽泥石沙用什麼泵好
抽泥石沙首選泥漿泵
D. 攪拌拖泵泵送混凝土的材料選擇有哪些
攪拌拖泵泵送混凝土的材料一般選擇的時候要從幾個角度去分析,包括品牌的類型以及規格大小、使用的范圍等等。通常普通的混凝土組成成分是泥沙、水、泥石等等,具有非常強的優點,比如成本非常低,且可塑性很強,耐久性很好,可以抵禦各種外界環境的變化,不管是高溫還是低溫,都能減少材料的腐蝕和變形。
水泥漿可以起到潤滑的作用,也有很強的粘性,硬化之後會形成堅實的整體。所以大家要重視材料的硬度,如果硬度不太強,以後使用的過程中會遇到非常多的問題,包括泥沙脫落等等。所以要重視這些重要的選擇注意事項和考慮因素,綜合進行選擇。
E. 建築工地上的水泥車如何將泥石抽到樓上的
不是抽上的,來是是底下的混凝土泵自上去的,原理是;就好像注射器一樣但是有區別,在混凝土泵車的混凝土料斗里一立面有一個洞A,相對的立面有兩個洞B,C,洞A外面與管子連接,就是我們看到的挺高的能拐彎的管子,洞A裡面是一個鵝頸型的鋼管一頭與洞A相連,並且可以轉動,另一頭可以分別與洞B和洞C交替相連,沒有絲紋,對在一起。洞B洞C就是兩個注射器,當鵝頸鋼管與洞B相連時洞B里的活塞將混凝土推進洞A至高樓,同時洞C里的活塞將混凝土吸入洞C,當洞C吸滿時鵝頸鋼管又轉過來與洞C連接,洞C里的活塞將混凝土推向洞A至高樓同時洞B又吸入混凝土,周而復始。鵝頸鋼管和洞B,C都在混凝土斗里有混凝土時是看不見它們的鵝頸管是在混凝土裡與洞B洞C交替對接的。當B吸入時C正在排出,當C吸入時B正在排出,洞A通過鵝頸管交替轉換始終是接收。如果上面不要了就停止向斗里放混凝土,然後放水,活塞和鵝頸管照長工作將混凝土頂出去。不知您看明白沒有,不明白在問。
一樓說的太簡介了。二樓說的也不對,塔吊工作效率低,超過十幾層的都是泵車,我們看到的普通泵車可以泵50米高,大泵可以泵,500米高
F. 伊朗泥石-2型導彈有哪些研發目的
瓦希迪說,「泥石」系列導彈完全是伊朗自主研發製造的,「泥石-2」改進型導彈的版成功試射標志著伊朗軍權隊遏制力的提升。他還表示,伊朗發展導彈力量完全是出於防禦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目的,不針對任何國家。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指責伊朗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多次表示不排除武力解決伊朗核問題。伊朗則堅稱其核計劃完全出於和平目的,並時常進行軍演或測試導彈等武器裝備以加強國防力量。
G. 樁基澆築混凝土封管使用砂球施工工藝
水下混凝土灌注封底是關鍵的一環,你可以按照以下要求罐樁:
一、工藝裝備
1. 導管
導管可採用厚度不小於3mm的鋼板卷制焊成。導管直徑按樁長、樁徑和每小時需要通過的混凝土數量進行確定,一般宜為200~250mm。導管分節長度應便於拆裝和搬運,並小於導管提升設備的提升高度,分節長度一般為2m左右,底管長度可加長至4~6m。中間節兩端焊有法蘭,以便互相連接,法蘭厚度宜為10~12mm,法蘭邊緣比導管外壁大出40~50mm,在一端法蘭附近焊有小吊耳一對,備栓掛鋼絲繩用。導管拼接時上下兩節法蘭間應墊以4~5mm厚橡膠墊圈,其寬度外側齊法蘭盤邊緣,內側宜稍窄於法蘭內緣。為防止在提升導管時卡掛鋼筋骨架,可在每節導管上套裝一個用1.5mm厚鋼板制的錐形活動護罩,以便在提升導管時,罩住下法蘭。
導管製作時應力求內壁圓滑、順直、光潔和無局部凹凸。各節導管內徑應大小一致:偏差不大於±2mm。
2. 漏斗
導管頂部應設置漏斗,其上方設溜槽、儲料斗和工作平台。漏斗可配長約1m的上端節導管,以便調節漏斗的高度。漏斗一般用2~3mm厚的鋼板製成圓錐形或棱錐形。在距漏鬥上口約15cm處的外面兩側,對稱地焊吊環各一個。圓錐形漏鬥上口直徑一般為800mm,高為900mm。棱錐形漏斗一般為1000mm×1000mm×800mm。插入導管的一段長度,不論圓錐或棱錐,宜為15cm。上述漏斗的容量為0.5~0.7m3。為了增加圓錐漏斗的剛度,可沿漏鬥上口周邊外側焊直徑為14~16mm的鋼筋。棱錐形漏斗則沿鬥口外側焊30mm×30mm角鋼加強。
3. 儲料斗
儲料斗的作用是儲放灌注首批混凝土必須的儲量和將遠運來的可能離析了的混凝土倒入其中,再拌勻後通過溜槽送入漏斗。漏斗和儲料斗的容量(即首批混凝土儲備量)應使首批灌注的混凝土能滿足導管初次埋置深度的需要。
4. 起吊設備
起吊設備一般選用吊車,也可選用鑽機提升。
二、工藝方法
1. 導管試拼
導管在使用前和使用一個時期後,除應對其規格、質量和拼接構造進行認真地檢查外,還需做拼接、過球和水壓(或風壓)試驗,水壓試驗時的壓力應不小於灌注混凝土時導管可能承受的最大壓力的1.3倍,可下式計算:
PW = 1.3(rc×hc-rw×hw)
式中 PW——導管壁可能承受的最大壓力(kg/m2);
rc——混凝土容重,可採用2350(kg/m3);
hc——導管內混凝土柱最大高度,採用導管全長(m);
rw——鑽孔內水或泥漿容重,1.0~1.25,泥漿比重大於1.25時不宜灌注水下混凝土(kg/m3);
hw——鑽孔內水或泥漿深度(m)。
試驗方法:拼裝好的導管先灌入70%的水,兩端封閉,一端焊輸風管接頭,輸入計算的風壓力。導管須滾動數次,經過15min不漏水即為合格。導管內過球應暢通。符合要求後,在導管外壁用明顯標記逐節編號並標明尺度。導管總數應配備20%~30%的備用套管。
2. 導管安裝
導管可在鑽孔旁預先分段拼裝,在吊放時再逐段拼裝。分段拼裝時,應仔細檢查,變形和磨損嚴重的不得使用。導管內壁和法蘭表面如粘附有灰漿和泥砂應擦拭乾凈。
導管吊放時宜用兩根鋼絲繩分別系吊在最下端一節導管的兩個吊耳上,並沿導管每隔6m左右用鉛絲將導管和鋼絲繩捆紮在一起。
導管吊放時,應使位置居孔中、軸線順直,穩步沉放,防止卡掛鋼筋骨架和碰撞孔壁。
導管上用油漆劃上刻度,導管安裝好後,插入孔底,然後提離孔底30cm,檢驗導管實際長度。
3. 二次清孔
灌注水下混凝土是鑽孔樁施工的重要工序,應特別注意。鑽孔應經成孔質量檢驗合格後,方可開始灌注工作。灌注前,對孔底沉渣厚度應再進行—次測定,如厚度超過規定,應進行排渣處理,合格後立即灌注首批混凝土。
4. 首批封底混凝土計算:
導管口到孔底0.3~0.4m,首批混凝土導管埋深應滿足1m 以上,首批混凝土數量V按下式計算:
V=H1×πd 2/4+Hc×πD 2/4
式中 D——鑽孔樁直徑;
d——導管直徑;
Hc——首批需要混凝土面至孔底高度=導管埋深(1m)+導管底至孔底高度;
H1——混凝土面到水面高度。
5. 封底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初灌時可採用泡沫材料製作的圓柱形隔水栓,高宜為14cm左右,直徑宜比導管內徑小1cm,用鐵絲吊住該栓放置導管上口以下20~30cm 處。剪球、拔栓或開閥,將首批混凝土灌入孔底後,立即測探孔內混凝土面高度,計算出導管內埋置深度,如符合要求,即可正常灌注。如發現導管內大量進水,表明出現灌注事故,應排除事故後方可繼續灌注。
6. 混凝土灌注
灌注開始後,應緊湊地、連續地進行,嚴禁中途停工,同一根樁的混凝土持續灌注時間應不大於混凝土初凝時間。盡量縮短拆除導管時間,下料掌握好速度,不宜太快太猛,以免造成氣堵。
灌注過程中要防止混凝土拌合物從漏斗頂溢出或從漏斗外掉入孔底。使泥漿內含有水泥而變稠凝結,而使測深不準確。灌注過程中,應注意觀察管內混凝土下降和孔內水位升降情況,及時測量孔內混凝土面高度,正確指揮導管的提升和拆除。
在灌注過程中,當導管內混凝土不滿,含有空氣時,後續混凝土要徐徐灌入,不可整斗地灌入漏斗和導管,以免在導管內形成高壓氣囊,擠出管節間的橡皮墊,而使導管漏水。
7. 導管提升
導管提升時應保持軸線豎直和位置居中,逐步提升。如導管法蘭卡掛鋼筋骨架,可轉動導管,使其脫開鋼筋骨架後,移到鑽孔中心。當導管提升到法蘭接頭露孔口以上有一定高度,可拆除1節和2節導管(視每節導管長度和工作平台距孔口高度而定)。此時,暫停灌注,先取走漏斗,重新系牢井口的導管,並掛上升降設備,然後松動導管的接頭螺栓或快速接頭,同時將起吊導管用的吊鉤掛上待拆的導管上端的吊環,待螺栓全部拆除或快速接頭拆除後,吊起待拆的導管,徐徐放在地上,然後將漏斗重新插入井口的導管內,校正好位置,繼續灌注。
拆除導管動作要快,時間一般不宜超過15min。要防止螺栓、橡膠墊和工具等掉入孔中,並注意安全,已拆下的管節要立即洗洗干凈,堆放整齊。
8. 灌注混凝土測深和導管埋深控制
(1) 測深:灌注水下混凝土時,應探測水面或泥漿面以下的孔深和所灌注的混凝土面高度,以控制沉渣厚度,導管埋入深度和樁頂高度。
測深錘法:目前多採用繩系重錘吊入孔內,使通過泥漿沉渣而停留在混凝土表面上(或表面下10~20cm),根據錘的沉入深度作為混凝土灌注深度。完全憑探測者手中所提測錘在接觸混凝土頂面以前與接觸混凝土頂面以後不同重量的感覺而判別。
測深樁的測錘的重量以重一些為好,為防止測深錘接觸混凝土表面後陷入太深,以平底為宜,且底面積不宜太小。一般製成圓錐形,錘底直徑15cm左右,高8~12cm左右,錘用鐵鑄成,其重量視所系繩種類、測探深度和泥漿比重等而定。一般為6~9kg。測繩用質輕、拉力強、遇水不伸縮、標有尺度的尼龍皮尺為宜。
探測時須仔細,並與灌注的混凝土數量進行換算校對,防止錯誤,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鋼管取樣盒:用每節長約1~2m的鋼管,鋼管一端為陽螺紋,另一端為陰螺紋,可以互相套入擰緊接長,鋼管最下端設一鐵盒,上有活蓋,用細繩系蓋隨鋼管向上引出。當灌注將近結束時,泥渣沉澱增厚,泥漿的比重、粘度和靜切力增加,僅靠測深錘不易測准,可用鋼管取樣盒插入混合物內,牽引細繩將活蓋張開,混合物進入盒內,然後提出鋼管,鑒別盒內之物是混凝土還是泥渣。
(2) 導管埋深控制:灌注混凝土時,導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一般宜控制在2~4m較好。在任何情況下,不得少於1m或大於6m。少於1m時,易發生拔導管時拔漏(拔出混凝土外),大於6m以上時,埋管不易拔出。拔管前須仔細測探混凝土面深度。用測深錘測探時,至少須由2人用測錘分別換手測探,防止誤測。
9. 混凝土最終灌注高度的確定
為確保樁頂質量,在樁頂設計標高以上應加灌一定高度,以便灌注結束後,將此段混凝土清除。增加的高度,可按孔深、成孔方法、清孔方法確定,一般不宜小於0.5m,深樁不宜小於1.0m。
混凝土灌注到接近設計標高時,工地值班人員應對剩餘混凝土數量(計算時應將導管內的數量估計在內)進行測算,並通知攪拌站按需供料。
為減少以後鑿除樁頭的工作量,可在灌注結束後,混凝土凝結前,可提前挖除多餘的一段樁頭,但應保留10~20cm,以待隨後修鑿,接灌承台。
在灌注將近結束時,由導管內混凝土柱高度減小,超壓力降低,而導管外的泥漿及所含渣土稠度增加,比重增大。如出現混凝土頂升困難時,可在孔內加水稀釋泥漿,並掏出部分沉澱土,使灌注工作順利進行。在拔除最後一段長導管時,拔管速度要慢,以防止樁頂沉澱的泥漿擠入導管下,形成泥心。
10. 水下混凝土澆築注意事項
(1) 澆築水下混凝土的導管不應漏水,內壁光滑。裝配好的導管在使用前,應通過充水、加壓的方式進行檢查。
(2) 准備工作經檢查合格後方可開始澆築。水下混凝土澆築應在不受水流影響的環境中進行。
(3) 當澆築的基面不在同一水平面而呈階梯形或斜面時,應從低窪處開始澆築,待大致澆平後,再全斷面澆築。
(4) 水下混凝土澆築不得中途間歇。每根導管的間歇時間應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但不宜大於30min。
(5) 澆築混凝土時的流動距離、流動坡度、導管埋入深度、澆築速度和基坑內混凝土面升高等情況,應隨時檢查,及時調整。
(6) 導管應沿豎向徐徐提升,每次提升高度應與混凝土澆築速度相適應,且導管內應經常具有足夠高度的混凝土。
(7) 水下混凝土頂面的流動坡度宜在1∶5以下。當流動坡度較大時,應增加導管底端在混凝土內的埋入深度,同時應加快澆築速度,或改用流動度較大的混凝土。
(8) 當圍堰封底抽水時,水下混凝土的強度應視其厚度及所受水壓大小確定,但不應小於10MPa。
(9) 當水下混凝土澆築面積較大時,應使用數根導管同時澆築。導管的數量、安放位置及澆築速度,應根據結構的具體條件確定。每根導管的作用半徑應視導管管徑而定。混凝土每小時的澆築數量,應使每根導管均有適當的埋入深度,且不宜小於0.25m/h。
三、常見問題處理
1. 導管進水
(1) 主要原因
① 首批混凝土儲量不足,或雖然混凝土儲量已夠,但導管底口距孔底的間距過大,混凝土下落後不能埋沒導管底口,以至泥水從底口進入。
② 導管接頭不密封,接頭間橡皮墊被高壓氣囊擠開,或焊縫破裂,水從接頭或焊縫中流入。
③ 導管提升過猛,或測深出錯,到管底口超出原混凝土面,底口湧入泥水。
(2) 預防和處理方法
原因①引起的導管進水,應立即將導管提出,將散落在孔底的混凝土拌和物用反循環鑽機的鑽桿通過泥石泵吸出,或者用空氣吸泥機、水利吸泥機以及抓鬥清出。不得已時需要將鋼筋籠提出採取復鑽清除。然後重新下放骨架、導管並投入足夠儲量的首批混凝土,重新灌注。
原因②、③引起的導管進水,因視具體情況,拔換原管下新管,或用原導管插入續灌,但灌注前應將進入導管內的水和沉渣用吸泥和抽水的方法吸出。如重新下管,必須用潛水泵將管內的水抽干,才可繼續灌注混凝土。為防止抽水後導管外的泥水穿透原混凝土壓入上部凝固層導管內,續灌的混凝土配合比應增加水泥量,提高稠度後灌入導管內,灌入前將導管進行小幅度抖動或掛振搗器予以振動片刻,使原混凝土損失的流動性得以彌補。以後灌注的混凝土可恢復正常的配合比。
2. 卡管
在灌注過程中,混凝土在導管中下不去,稱為卡管。卡管有以下兩種情況。
(1) 剪球時卡管。在灌注水下混凝土時,經常會產生剪球時卡管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剪球製作不合理,塞球直徑與導管直徑差別太小,剪球前由於砂漿或細石料滲入導管與球壁之間造成堵塞。如果是這種情況,在不浪費混凝土方量的前提下,用一定長度(一般比漏斗長2m 左右)直徑為20~25mm 的鋼筋捅塞球,使混凝土下落。或利用機械振動使混凝土下落,這種方法要求操作技術嫻熟,以保證混凝土下落時導管回落到正常埋管的位置。
(2) 由於混凝土本身的原因,如塌落度過小、流動性差、夾有大顆粒骨料、拌和不均勻,以及運輸中產生離析、導管接縫處漏水、雨天運送混凝土未加遮蓋等,使混凝土中的水泥漿被沖走,粗集料集中而造成導管堵塞。補救的辦法可用長桿沖搗管內混凝土,用吊繩抖動導管,或在導管上安裝附著式震搗器等使隔水栓下落。如仍不能下落時,則應將導管連同其內的混凝土提出鑽孔,進行清理整修,然後重新吊裝導管,重新灌注。一旦有混凝土拌和物落入井孔,須將散落在孔底的拌和物粒料等予以清除。同時必須注意:第一斗混凝土坍落度一般以控制在水下混凝土坍落度規范要求的高限為宜,為確保剪球順利,可適當控制石料用量,等剪球完成後再按正常配合比進行拌和。
3. 塌孔
在灌注過程中如發現井孔護筒內水(泥漿)位忽然上升益出護筒,隨即驟降並冒出氣泡,應懷疑是塌孔徵象,可用側探儀探頭或側探錐探測。
塌孔原因:護筒底腳周圍漏水,孔內水位降低:在潮汐河流中漲潮時,孔內水位減少,不能保持原有靜水壓力:由於護筒周圍堆放重物或機械振動等。
發生塌孔後,應查明原因,採取相應的措施,如保持水頭或加大水頭、移開重物或機械振動等。然後用吸泥機吸出塌入孔中的泥土。如不繼續塌孔,可恢復正常灌注。如塌孔仍不停止,塌孔部位較深,宜將導管拔出,將混凝土鑽開抓出,只求保存孔位,再以粘土摻砂礫回填,待回填土沉實時機成熟後,重新鑽孔成樁。
4. 埋管
澆注過程中導管無法拔出一般有兩種可能:
(1) 鋼筋籠製作質量差,部分鋼筋脫離主筋後插入導管吊環內(這種情況一般會浮籠)。這時應正反轉動導管,使導管與鋼筋籠分離並居鑽孔中心,再繼續澆注。
(2) 導管埋深過大或混凝土初凝使導管內外摩擦力增大,水下混凝土灌注應嚴格控制埋管深度,不得大於6m,且不小於1m。為防止混凝土初凝,除適當加緩凝劑外還應振動導管。一旦埋管發生,應先查明究竟是何種原因,盡可能增大拔力拔起導管(但要防止拔漏導管),拔起過程中應正反搖動導管,使其易於拔起。
5. 浮籠
浮籠事故在灌注水下混凝土過程中時有發生,尤其對於設計僅有部分鋼筋籠(即鋼筋籠長度小於成孔深度)的鑽孔樁更是有可能發生。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與混凝土的頂推力有關,但預防不力是一個因素,所以下籠時應採取相對固定措施,盡可能多焊幾條主筋在鑽機底座上,增大固結力。在灌注過程中混凝土何時接近或進入鋼筋籠應做到心中有數。在混凝土面接近和進入鋼筋籠時,應保持許可范圍之內的較深埋管,並連續灌入混凝土盡可能減少混凝土從導管底口出來後對鋼筋籠的沖擊力;當混凝土面進入鋼筋籠一定深度後,適當提升導管,以增加鋼筋籠的埋深,使得混凝土與鋼筋籠的握裹力保證鋼筋籠不至上浮。如果出現浮籠,應盡快處理,扼制繼續上浮,最好用多根直徑6cm 左右鋼管套住鋼筋籠主筋再焊在護筒上,並用鋼筋或方木成網狀壓住所焊鋼管及護筒,防止鋼筋籠上浮時過大或超標偏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