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廢水回用 » 唐朝回皇上用什麼字

唐朝回皇上用什麼字

發布時間: 2020-12-24 23:12:14

① 唐朝的皇帝叫什麼名字

唐朝一共有22位皇帝:來自

(1)唐朝回皇上用什麼字擴展閱讀

武則天之最

1、使用的年號數量第一

武則天正式登基之前,大唐政權就已經掌握在她手中,她以太後名義臨朝稱制,改了4個年號;正式登基之後,又用過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歷、久視、大足、神龍等13個年號,前前後後加起來有17個。

2、登基時年齡最大

中國古代年紀很小就登基的皇帝很多,清朝時順治皇帝6歲即位,康熙皇帝8歲即位;年紀大些如雍正皇帝是45歲即位。而他們任何人的登基年齡都沒有武則天大,因為當時武則天登基時已經67歲。

3、換過的宰相最多

武則天不僅換年號頻繁,換宰相更是頻繁。這里的宰相包括了虛名宰相和實權宰相,有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長官等,而武則天屢次更換人選,她的娘家人武三思、武承嗣等人都曾經擔任過相關的官職,加起來有73人之多,遠遠超過唐太宗時期宰相人數。

② 唐朝的百姓在民間如何稱呼皇帝

唐:

皇帝自稱:「朕「。另外,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

別人稱呼皇帝:唐代時稱呼皇帝多回用「聖人」,答至於像唐明皇這樣的風流天子,則親近者俱呼其為「三郎」

皇後自稱:皇太後下制令時,自稱「予」,在便殿見群臣時,則稱「吾」,很多時候也用「我」

後妃自稱:在正式場合用「妾某氏等」,(注意,並不是臣妾)平時則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稱:對皇帝,她也是稱「吾」或者「我」

皇帝對兒子的稱呼:親昵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他的名或者稱呼其排行,如九郎之類

皇太子自稱:平時還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對皇帝或者皇後或者時可用「兒臣」,對下人可用「小王」。

太子則常被左右之人稱為「郎君」;諸王則被稱呼為「王爺」

普通人有幸見到皇帝:唐時一般都稱 "陛下」

至於年號是不準隨便直稱的,只能再史書上記載,或用年號稱呼駕崩的皇帝。。

③ 唐朝皇帝順序是什麼

先後順序:唐高祖李淵 --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 --唐肅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適--唐順宗李誦-- 唐憲宗李純--唐穆宗李恆 --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曄--唐哀帝李柷。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705年,神龍革命後,唐中宗恢復唐朝國號。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唐宣宗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

(3)唐朝回皇上用什麼字擴展閱讀

唐朝是版圖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唐代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代中國的疆界范圍。唐朝自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 ,又借羈縻制度征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南詔、新羅、渤海國、日本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

唐代科技、文化、經濟、藝術具有多元化特點 ,在詩、書、畫各方面涌現了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李思訓,音樂家李龜年等。唐朝接納海內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聲譽遠揚海外,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 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在唐朝的前半葉,社會、經濟處於上升階段,文化先進,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與技術的大輸出時期,兼容並蓄的社會風氣,也給十六國以來進居塞內的各個民族提供一個空前的交流融合環境,統治者亦從外族文明汲取諸多。唐朝後期,處於中國歷史的轉型期,土地、鹽鐵、賦稅制度的改革標志著社會的變化,自中期以下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工商業的興盛上。

④ 唐朝皇帝的排列順序

唐朝共21位君主,依次為:唐高祖李淵(在位8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唐中宗李顯(在位6年)、唐睿宗李旦(在位8年)。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4年)、唐肅宗李亨(在位6年)、唐代宗李豫(在位17年)、唐德宗李適(在位26年)、唐順宗李誦(在位1年)、唐憲宗李純(在位15年)。

唐穆宗李恆(在位4年)、唐敬宗李湛(在位2年)、唐文宗李昂(在位14年)、唐武宗李炎(在位6年)、唐宣宗李忱(在位13年)、唐懿宗李漼(在位14年)、唐僖宗李儇(在位14年)、唐昭宗李曄(在位16年)、唐哀帝李柷(在位3年)。

1、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通曉音律,儀表雄偉俊麗。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歷任衛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長治)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集團。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

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埋下了唐朝中衰的伏筆。天寶十五載(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

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於金粟山,名為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2、李亨

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即唐肅宗,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玙、李紹,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至德元年(756年)至寶應元年(762年)在位。

李亨初封為陝王,開元十五年(727年),徙封忠王。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為太子。安史之亂起,被玄宗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使,負責平叛。

唐玄宗西逃,他在馬嵬坡為百姓所留,與玄宗分道,北上至靈武。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尊父親玄宗為太上皇,他命郭子儀與李光弼等討安史,先後於至德二年(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復長安、洛陽兩京。

寶應元年(762年),李亨病危,張皇後想廢除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李輔國、程元振出兵保護太子李豫,逮捕張皇後、李系等人。當夜唐肅宗病死,時年五十二歲。廟號肅宗,謚號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葬於建陵。

3、李豫

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即唐代宗,初名李俶,唐肅宗李亨長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殤帝,762年-779年在位)。

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後收復長安、洛陽。乾元元年(758年),被立為皇太子。寶應元年(762年)即位。

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豫在位時期,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等,實行了安定社會,發展生產,「以養民為先」的財政方針。

大歷十四年(779年),李豫崩逝,謚號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葬於元陵。

4、李適

唐德宗李適(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唐代宗李豫長子,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則天和唐殤帝外,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

李適初封奉節郡王。寶應元年(762年)擔任天下兵馬元帥,改封魯王、雍王,在名義上統軍平定安史之亂。次年拜尚書令。廣德二年(764年),被立為皇太子。大歷十四年(779年),李適即位。

李適在位前期,以強明自任,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用楊炎為相,廢租庸調制,改行「兩稅法」,頗有一番中興氣象。

後任用幸臣盧杞等,並在全國范圍內增收間架、茶葉等雜稅,致使民怨日深、政局轉壞。建中二年(781年)發動削藩戰爭,開啟四鎮之亂,兩年後「涇原兵變」爆發,李適相繼出逃奉天、梁州,依靠宰相李泌及大將李晟等平亂。

執政後期,他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對藩鎮多事姑息,導致淮西勢力增強,但總體局勢較為安定。李適在位時期,對內先導古文運動;對外聯合回紇、南詔,打擊吐蕃,成功扭轉對吐蕃的戰略劣勢,為「元和中興」創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適於會寧殿駕崩,年六十四,在位二十七年。謚號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葬於崇陵。

5、李誦

李誦(761年1月8日―806年2月11日),即唐順宗(805年在位),唐德宗李適長子,唐朝第十位皇帝(除武則天和唐殤帝以外)。

李誦初封宣城郡王,後進封宣王,779年立為太子。805年,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繼位,是為唐順宗。同年八月,禪位給太子李純,自稱太上皇。次年李誦駕崩,謚號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廟號順宗,葬於豐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隆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誦

⑤ 唐朝時太監是如何答應皇上的,是「諾」,還是「喳」,什麼的

關於宮廷日常活動中,太監怎麼答應皇上,其實具體史實早已經不可考,電視劇里一到漢代就「諾來諾去」,至少是不大靠譜的。

古漢語中用於應答的詞主要有兩個:「唯」和「諾」,而兩者的區別在於「唯」急促,而「諾」舒緩,「緩應曰諾,疾應曰唯」。

下對上應當以急促的「唯」字迅速回答以示恭敬,而不能用從容的「諾」字,如果表示鄭重其事,也要用「謹諾」而不是「諾」來回答。《禮記·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諾。」《禮記正義》:(父命呼)「唯而不諾」者,應之以「唯」,而不稱「諾」,「唯」恭於「諾」也。

(5)唐朝回皇上用什麼字擴展閱讀

太監本為官名,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只有地位較高的內監就被稱為「太監」。

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巡、元官署以其為主官者不少,隋、唐有大監,「大」或作「太」,亦與宦者無關。明內廷有十二監,主官均稱太監,由閹人擔任,主官以下宦官,無太監之名。

清始以太監加諸所有宦官,宦官與太監遂為同義詞。古代宮廷里受過宮刑的寺人便是宦官。宦官稱「太監」,是隋唐以後的事。

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到了明代,宦官權勢日增,人們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稱「太監」,太監也就稱為宦官代名詞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代宦官

⑥ 唐朝怎麼向皇帝行禮

一般就是叩首、下跪、福身吧
地位的高低,行的禮也就有輕重之分,相對傭人見主子都是下跪叩首了
歷朝歷代區別不大,只是不會像清朝那樣「嗻」啊「喳」啊,也不會行「打千兒」禮,其他應該差不多,武行之人行的禮一般都是雙手抱拳鞠躬。。。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也是中國傳統服裝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唐朝時期男子普通穿著的是圓領袍衫,圓領袍衫一般為圓領、右衽,領、袖及衣襟處都有拼接邊緣。文官的袍衫衣長至足裸,武官袍衫衣長略短至膝下,袖有寬窄之分。袍衫穿著很廣泛,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居家外出禮儀宴會均可穿著。

女子褥裙服 唐朝以前中國社會的女子一直深受禮教的束縛,唐朝女子服裝的改革,主要得益於當時的社會風尚改革。唐朝女子當時最時髦的打扮是:身穿襦裙服,加半臂,足登鳳頭絲履,頭代花髻。褥裙服是衣長到腰節的超短上衣與長裙連接的一種服裝,所以又稱短褥裙。短褥裙上衣領口的變化是唐朝女子服裝最大的改革和創新,除了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雞心領外,還有袒領。最初多為宮廷賓妃、歌舞伎者穿著,出現之後,仕宦貴婦民間女子也紛紛效仿垂青。比短褥裙上衣部分稍長並單獨作為一件上衣的稱為衫,一般多用質地輕軟的絲帛。上穿衫衣下配長裙,也是唐朝女子十分喜歡的服飾,衣閃內可不穿內衣,僅以輕紗蔽體,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在晚唐時十分流行。
大體來說漢唐時代的和親,不管皇室還是民間,相對是比較寬松的。唐朝中後期,控制的相對嚴格一些,比如規定,非常駐戶口的番人原則上是不能在當地娶妻的,即便是有唐朝綠卡的胡人娶了漢女,也不能帶回番地。邊境就更嚴,自從無憂城之變後(吐蕃嫁了個女子到唐朝的維州,生了兩個兒子,長大之後開關獻城與吐蕃,然後吐蕃改維州為無憂城。古龍的《陸小鳳》里鳳舞九天一節大概就是影射這段故事),就開始嚴管了。
唐王朝對元日、冬至大朝會的禮儀極為重視,如會昌二年四月,中書省還就元日大朝會時宰相及兩省官員不合禮儀之事上奏武宗,得到了武宗的首肯。原文如下:中書奏:「元日御含元殿,百官就列,唯宰相及兩省官皆未開扇前立於欄檻之內,及扇開,便侍立於御前。三朝大慶,萬邦稱賀,唯宰相侍臣同介胄武夫,竟不拜至尊而退,酌於禮意,事未得中。臣等請御殿日昧爽,宰相、兩省官鬬班於香案前,俟扇開,通事贊,兩省官再拜,拜訖,升殿侍立。」從之。
唐朝後宮制度,是皇後之下有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四夫人之下有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九嬪之下又有九位婕妤、九位美人、九位才人,稱為二十七世婦,二十七世婦之下又有二十七位寶林、二十七位御女、、二十七位采女,合稱「八十一御妻」。

中國的稱呼從唐代到明、清兩代,曾有過巨大的變化,而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稱呼多是明、清兩代之稱呼。至於唐時所用之稱呼,無論電視中亦或小說中,都少有提及。現將唐代稱呼略述如下:

唐代時稱呼皇帝多用「聖人」,至於和其親近之人或其近侍則稱其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稱呼其婆婆亦呼為「大家」。至於像唐明皇這樣的風流天子,則親近者俱呼其為「三郎」,而呼太真妃為「娘子」;皇太後自稱為「朕」,這個可見《舊唐書·武則天傳》中則天登基之前的談話記錄;至於皇太子,則常被左右之人稱為「郎君」;而太子、諸王有時自稱為「寡人」,這個一可見於順宗為太子時同王叔文的對話,一可見於《舊唐書·永王璘傳》中永王說:「寡人上皇天屬,皇帝友於」;國公會自稱為「孤」,此可見《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時為唐國公的李淵的講話。

而對於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憑空無據,在唐代,沒有「老爺」之稱,奴僕稱呼男主人為「阿郎」;而稱呼少主人為「郎君」;稱呼主母和小姐俱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並非只用於奴僕稱呼主人,旁人見了女子亦呼其為「娘子」,見了少年女子也有呼為「小娘子」者;年長者也會叫少年人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詩中就描寫有:一個老人問李白「郎今欲渡緣何事」?然後告誡他「如此風波不可行」。

在唐代,稱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後再加以「郎」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縝為「元九」,唐德宗曾呼陸贄為「陸九」;而稱呼女子則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孫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蕭郎」和「蕭娘」作為普遍的代稱,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另外,既講到了「郎」,另兩個稱呼也不可不提:當時,女子稱呼丈夫的弟弟為「小郎」;而女婿又被稱為「郎子」,就如《無雙傳》中,無雙家人從小就戲呼王仙客為「王郎子」。

說了這么多,才發現還沒有講到當時的自稱。當時的男子多自稱為「某」,也有謙稱「仆」的,稱呼就比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後來的女子那樣謙稱為「奴」外,更多的是自稱為「兒」,同時,也有女子自稱為「某」的。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稱為「相公」,而不像後來那樣用的普遍;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官員相互之間稱為「閣老」;刺使被尊稱為「使君」;縣令的尊稱為「明府」;至於縣丞等則被稱為「少府」。而他們都常被尊稱為「明公」。

另外,看看唐代官場中的相互稱呼和百姓見了皇帝或官員的稱呼,就感到那時人們間的關系遠較明、清時代更加平等: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為父親的尊稱,並不用於稱呼地位高於自己的官員,而且下級官員見了上級官員或者百姓見了官員,也並不像後世那樣奴顏婢膝。當時,對於官員的稱呼普遍是呼其官職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稱其「行第」。宰相見了一個刺使會自稱為「某」,而稱呼此刺使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這個刺使對宰相的自稱亦是「某」,同樣,這個刺使治下之民稱呼這個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對百姓的自稱亦同百姓對刺使的自稱————「某」。同樣,對於一個侍郎,無論是其長官或是其下級以至於百姓,俱呼其為「某侍郎」,而對於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獄中待審的囚犯,也是稱呼其為「某卿」。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稱為「某」,而女子亦自稱「兒」同常時一樣。

例如,像郭子儀這樣地位的人,對給他家修牆的工人講話時,自稱為「某」,而工人回話是也自稱為「某」。

另外,百姓見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樣自稱為「臣」,這可見於明皇逃難時和一蓍老的對話,以及德宗出巡時與一農民之談話。

此外,還有我不能十分確定的一點,就是唐代諸王的世子,如果沒有另外封號的如何稱呼,我疑心是也稱為「某太子」的。在《全唐文》中,有「汲太子妃」的文章;而在《舊唐書·肅宗本紀》中,述說肅宗改名字的原因時,講到肅宗名字從「紹」改為「亨」是因為:「紹」字與宋太子同名。
後妃自稱
貴儀以上(包括貴儀):本宮
貴儀以下:我,臣妾,自己的名字
注意:所有妃子給上級請安時均自稱臣妾或自己的名字.
皇子對別人的稱呼與自稱
太後:皇祖母
皇上:父皇
皇後:所有的子嗣均稱其為母後
自己的母親:母妃(如果是皇後稱為母後)
其他妃子:*母妃(如德妃,稱為德母妃)
請安時自稱兒臣或名字,給太後請安時自稱孫兒或名字.
在和自己的下級說話時可自稱本皇子,如已經封王可自稱本王.
公主對別人的稱呼與自稱
太後:皇祖母
皇上:父皇
皇後:所有的子嗣均稱其為母後
自己的母親:母妃(如果是皇後稱為母後)
其他妃子:*母妃(如德妃,稱為德母妃)
請安時自稱兒臣或名字,給太後請安時自稱孫女兒或名字.
在和自己的下級說話時可自稱本公主.
男子袍衫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也是中國傳統服裝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唐朝時期男子普通穿著的是圓領袍衫,圓領袍衫一般為圓領、右衽,領、袖及衣襟處都有拼接邊緣。文官的袍衫衣長至足裸,武官袍衫衣長略短至膝下,袖有寬窄之分。袍衫穿著很廣泛,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居家外出禮儀宴會均可穿著。

女子褥裙服 唐朝以前中國社會的女子一直深受禮教的束縛,唐朝女子服裝的改革,主要得益於當時的社會風尚改革。唐朝女子當時最時髦的打扮是:身穿襦裙服,加半臂,足登鳳頭絲履,頭代花髻。褥裙服是衣長到腰節的超短上衣與長裙連接的一種服裝,所以又稱短褥裙。短褥裙上衣領口的變化是唐朝女子服裝最大的改革和創新,除了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雞心領外,還有袒領。最初多為宮廷賓妃、歌舞伎者穿著,出現之後,仕宦貴婦民間女子也紛紛效仿垂青。比短褥裙上衣部分稍長並單獨作為一件上衣的稱為衫,一般多用質地輕軟的絲帛。上穿衫衣下配長裙,也是唐朝女子十分喜歡的服飾,衣閃內可不穿內衣,僅以輕紗蔽體,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在晚唐時十分流行。唐朝女子對下裳既裙的款式造型、面料選擇和製作工藝也十分講究。唐朝流行的長裙腰節提得很高,上提高度可以掩胸,並在腋下綢帶系扎,類似於現代西方女子結婚禮服。
關於長公主·稱謂
長公主間互稱封號。正三品(含)以上長公主方可自稱本宮。
正三品(含)以上長公主可對所有宮妃稱位份,其餘長公主對四夫人稱封號,對其下稱位份。 所有人對先妃稱封號。長公主稱皇太後為母後,稱生母為母妃。
禮儀 正一品長公主只需對皇帝、皇後、太妃(含)以上行萬福禮,對其他行頷首。 正三品(含)以上長公主對四夫人(含)以上行萬福,其下頷首。
其餘長公主對嬪位(含)以上行萬福, 其下行頷首。
長公主間低位向高位行萬福禮,對平位和低位行頷首禮。
宮中長公主需每日向皇太後、太後、皇帝、皇後請安。
唐朝長公主可自由出入宮,但不應頻繁,出入宮須在宮門處登記。宮內外不可分身演戲。已婚長公主入宮後需先向皇太後、太後、皇帝、皇後請安。
嬪妃侍寢 翻牌 嬪妃進御之事,是內廷的一件要務,如在外廷皇帝上朝一樣重要。對於 皇帝來說,後者可以免去,而前者一日不可或缺。後宮有專人負責辦理、記 錄寢妃進御之事。 明代,文書房宦官負責記錄皇帝每晚寢宿所在及所幸宮嬪名字。女官彤 史,負責記錄後妃宮女被幸於皇帝的寢所。看來,明代是雙重記錄,宦官與 女官,各根據皇帝、後妃宮女的形跡,分別記錄。 唐代後宮,每日天漸黑時,嬪妃所住的宮門前,都掛起兩只紅紗籠燈。 皇帝臨幸某宮,則該宮門上的燈卸下來,表示皇帝已選定寢宿的地方。於是, 負責巡街的宦官,傳令其他各宮均卸燈寢息。失意的嬪妃們只得滅掉希求寵 幸的紅紗籠,明晚再重新掛上。 唐代皇帝第一次臨幸嬪妃的住所,要鋪宮,由宦官將房間裝飾一新,該 承幸的妃子也要有相應的裝飾。 皇帝臨幸之所照例焚香,香氣異常,其用意有宮詞道出「參於鼻觀氣非清,脈脈遺芳媚寢情。雨跡雲蹤易牽引,莫容輕露上空明。」一、已稱 貴妃及以上品階:在地位輩分低者面前皆自稱本宮;在地位輩分高者面前則謙稱臣妾或本名,切不可稱我。 貴妃以下貴人及以上品階:在地位輩分低者面前皆自稱本妃;在地位輩分高者面前謙稱臣妾或本名,切不可稱我。 貴人以下品階:在地位輩分低者面前皆自稱我;在地位輩分高者面前謙稱妾身或本名為名,切不可稱我。 宮女、女官、侍女:奴婢/為名;在地位輩分低者面前自稱我 小主:在任何人面前皆自稱為名/奴婢 二、 互稱 遇到品級高比自己高的妃嬪:XX娘娘;嬪及以下則直稱職位 遇到太後/太皇太後:太後/太皇太後;皇後則敬稱皇額娘/皇祖母 遇到皇帝:皇上 鎮國長公主長公(郡)主:皇長公主 遇到其他人:在地位輩分高者面前需使用敬稱;在平位平輩者面前可互稱姐妹、兄妹、姐弟等;在地位輩分低者面前可直呼其名字 三、 禮節 請安: 首先需到請安對象的寢宮。請安時辰需為早晚各一次(因考慮到各位上線時間不同,所以以上線時間為准,上線便去請安)。到地位輩分皆高的人的寢宮里去,切不可直說「XX好」、「XX前來拜訪」否則視為不敬。在與高輩高位者談話時,需隨時使用敬稱,不可出現譬如:你、我、哦、恩等不敬之詞。在其言語有錯時,也不可隨意指出,需誠心提醒,不可使用沖撞或諷刺口氣。在與平輩平位者談話時,需心平氣和——心中實有不順,盡量避客不迎,更不可擅分高低貴賤,口出穢語。在與晚輩低位者談話時,則需溫和待人,保持應有的素質與風范。 請安情況列舉: 皇太後 皇帝:兒臣給皇額娘請安,皇額娘金安/吉祥 皇後:臣妾給皇額娘/太後請安,皇額娘/太後金安/吉祥 貴人以上嬪妃:臣妾給太後(有特準的叫皇額娘)請安,太後金安/吉祥 貴人以下嬪妃:奴婢/名字給太後請安,皇額娘/太後金安/吉祥 皇帝 皇後:臣妾給皇上/萬歲爺請安,皇上/萬歲爺萬福/吉祥 貴人以上嬪妃:臣妾給皇上/萬歲爺請安,皇上/萬歲爺萬福/吉祥 貴人以下嬪妃:奴婢給皇上/萬歲爺請安,皇上/萬歲爺萬福/吉祥 皇後 貴人以上嬪妃:臣妾給皇後娘娘/(關系好可以稱姐姐)請安,皇後娘娘聖安/吉祥 貴人以下嬪妃:奴婢給皇後娘娘請安,皇後娘娘聖安/吉祥 見過禮: 在外面(除寢宮外的所有地方)遇到地位輩分高者,則需行見過禮(如:XX見過太皇太後/太後/皇上/鎮國長公主(郡)主,太皇太後/太後/皇上吉祥/長公(郡)主/…[萬福]),切不可行「請安」禮 註:個人可以在{}中描寫自己的動作,表情,心理等。 如:{甩帕,福身}臣妾給皇上請安,皇上吉祥。 四、晉級 1:在後宮你能做到恪守本份,對上敬之,對下溫之 2:做為後妃你能做到為皇帝太後分憂的,也可以晉升(這里也就是多宣傳,多為本吧出謀劃策了) 3:你的談吐,風范,行為符合後妃的言行舉止 4:母以子貴,你生下龍裔那就是你的福德(這里不支持那些自己開號用馬甲當自己兒子的人,一經發現,處死) 5:你的文采也是你晉升的籌碼,你可以寫寫文章,寫寫回憶錄(但要有實質內容,不要流水帳,符合古代的人文) 五、降級 1:不得做出有違婦德之事(不可用網路語言罵人,攻擊人) 2:不得做出有違皇妃風范之事(不可在吧內發小廣告拉人,不可背里搞鬼) 3:不得侍寵驕,做出目無法紀之事 六、處罰 一曰靜思:一般為數日,靜思期限未到,不得踏出寢宮之檻。 二曰降級:貶降等級。 三曰傳仗:以木仗策臀之,數限視況而定。 四曰貶為宮婢:廢原身份之,貶降為宮女。 五曰打入冷宮:搬至冷宮內,終生不得出冷宮,除上殿攝令外。 七曰賜死:由上殿賜與三尺白綾懸於橫梁自盡。
唐建國之初,參照隋朝舊制: 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正一品。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還有六尚各司,分管宮內車馬服飾。 唐玄宗開元年間,對妃嬪稱號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麗妃、華妃。正一品。 芳儀六人。正二品。 美人四人。為正三品。 才人七人。為正四品。 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餘各司各典的女官為六品至九品。

⑦ 唐朝所有皇帝

唐朝一共21個皇帝,分別是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肅宗李亨、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適、唐順宗李誦、唐憲宗李純。

唐穆宗李恆 、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曄、唐哀帝李柷。

1、唐高祖李淵

唐高祖李淵(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於長安,是中國唐朝的開國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之後便統一了全國。

635年6月25日,李淵駕崩。李淵死後謚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號為神堯皇帝。天寶十三載二月,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2、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

生於開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隨父親李淵進軍長安於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戰天下,為大唐統一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秦王、天策上將。

626年玄武門之變奪位登基後,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他虛心納諫,厲行儉約,輕徭薄賦,使百姓休養生息,各民族融洽相處,國泰民安。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為後世明君之典範,廟號太宗,謚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

3 、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長孫皇後,為嫡三子。貞觀五年(631年)封為晉王,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皇太子李承乾與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即位於長安太極殿,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裏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

李治在位三十四年,於弘道元年(683年)駕崩,年五十五,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謚號天皇大帝。

4、唐中宗李顯

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漢族,謚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初謚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

唐中宗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韋後毒殺,終年55歲,葬於定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15里的鳳凰山)。

唐中宗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神龍三年八月三日加尊號為應天神龍皇帝,景龍四年六月二日壬午日半(710年7月3日)被毒死於神龍殿,終年55歲,廟號中宗,謚號孝和大聖大昭孝皇帝,景雲元年十一月己酉葬中宗於定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15里的龍泉山)。

5、唐睿宗李旦

唐睿宗李旦簡介(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輪,漢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為其兄長。

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在位時間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雲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

公元712年禪位於子李隆基(唐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葬於橋陵。謚號玄真大聖大興皇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世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朝君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旦

⑧ 唐朝臣子回答皇帝是的用語是什麼

從漢朝到唐朝多用「諾」「唯」
從五代起到明,多用「遵命」「是」

⑨ 唐朝有多少位皇帝字型大小、名稱各是什麼

高祖-李淵來

太宗-李世民

高宗源-李治

中宗-李顯

睿宗-李旦
聖神皇帝-武曌
中宗-李顯(復唐國號)
睿宗-李旦

玄宗-李隆基

肅宗-李亨

代宗-李豫

德宗-李適

順宗-李誦

憲宗-李純

穆宗-李恆

敬宗-李湛

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

宣宗-李忱

懿宗-李漼[cuǐ]

僖[xī]宗-李儇[xuān]

昭宗-李曄[yè]

哀帝-李柷[chù}
共22位皇帝

⑩ 請問唐朝的所有皇帝的名字是什麼

1唐高祖李淵
2唐太宗名李世民
3 唐高宗李治
4 武則天
6 唐睿宗李旦
7 李重茂
8 李隆基內
9 唐肅宗李亨
10 唐代宗李豫容
11 唐德宗李適
12 唐順宗李誦
13 唐憲宗李純
14 唐穆宗李恆
15 唐敬宗李湛
16 唐文宗李昂
18 唐宣宗李忱
19 唐懿宗李漼
20唐僖宗李儇
21 唐昭宗李曄
22 唐哀帝李拀

熱點內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電影推薦 發布:2024-08-19 09:13:07 瀏覽:886
類似深水的露點電影 發布:2024-08-19 09:10:12 瀏覽:80
《消失的眼角膜》2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4:43 瀏覽:878
私人影院什麼電影好看 發布:2024-08-19 08:33:32 瀏覽:593
干 B 發布:2024-08-19 08:30:21 瀏覽:910
夜晚看片網站 發布:2024-08-19 08:20:59 瀏覽:440
台灣男同電影《越界》 發布:2024-08-19 08:04:35 瀏覽:290
看電影選座位追女孩 發布:2024-08-19 07:54:42 瀏覽:975
日本a級愛情 發布:2024-08-19 07:30:38 瀏覽:832
生活中的瑪麗類似電影 發布:2024-08-19 07:26:46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