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脂動力學性能研究進展
❶ 環氧樹脂的力學性能是多少
環氧樹脂有很多廠家生產。不同廠家的不同牌號的彎剪性能,抗沖擊性能都大不一樣。環氧樹脂一般彎曲強度為70-120MPA,IZOD缺口沖擊強度為2-21J/M。如果玻纖增加彎曲性能,抗沖擊性都會增加。
❷ 關於環氧樹脂固化動力學的研究~~
我自己做了一種固化劑,想做做環氧樹脂固化動力學研究。關於具體做法和參數設專定屬,想跟大家探討一下:
等溫:固化度α=Ht/Ho。看了不少文獻,有的直接將等溫固化完的峰的面積作為Ho;而有的則是子啊等溫固化完以後,將體系降溫,再以恆速升溫,測得殘余熱量,將連個熱量加在一起作為Ho;還有一篇文獻甚至直接把殘余熱作為Ho。不知道大家都是怎麼設置的?
非等溫:我的固化體系固化非常快,幾秒鍾就開始了。我這種情況,升溫速率是不是應該設置的高一點,比如10、15、20、25℃/min?
還有一個問題,我的固化劑單獨做了一個DSC,發現沒有熔融峰,大概七八十度的位置有一個類似Tg的台,很奇怪~~~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請大家多指教~~~~~
❸ 樹脂性能
樹脂是高抄分子化合物,襲無固定熔點;分天然樹脂和合成樹脂兩種。一般樹脂在遇熱會軟化。
樹脂是一種酚醛結構的化學物質,種類有非常非常的多,廣泛應用於我們的輕工業和重工業當中,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也經常時候到,比如塑料、樹脂眼鏡,塗料、
樹脂可以作為各種高檔耐火材料、砂輪、切割片等……所必需的添加型結合劑
樹脂主要有通用型樹脂、高級塗層樹脂、人造理石樹脂、水晶工藝品樹脂、SMC、DMC樹脂、纏繞樹脂、耐腐樹脂、柔韌性樹脂、色漿樹脂、食品級樹脂等產品
樹脂鏡片與玻璃鏡片的比較:
❹ 李雲開的主要學術論文與獲獎
在《Irrigation Science》、《水利學報》等國內外刊物與會議發表論文102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的論文被SCI收錄30篇、EI收錄40篇。
[1]Haosu Sun, Yunkai Li*, Ji Feng, Haisheng Liu, Yaoze Liu. Effects of flow path boundary optimizations on particles transporting in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ccepted, SCI)
[2]Haisheng Liu, Haosu Sun, Yunkai Li*, Ji Feng, Peng Song, Mindi Zhang. Visualizing particle movement in flat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with Digital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ccepted, SCI)
[3]Ji Feng, Yunkai Li*, Haosu Sun, Peng Song, Haisheng Liu. Visualizing particle movement in cylindrical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with Digital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ccepted, SCI)
[4]Tian Wang, Yunkai Li *, Tingwu Xu, Naiyang Wu, Mingchao Liang, Hynds Paul. Biofilm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n urban lake utilizing reclaimed water.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Accepted, SCI/EI)
[5]Yunkai Li*,Peng Song,Yiting Pei,Ji Feng.Effects of lateral flushing on emitter clogging and biofilm components in drip irrigation systems with reclaimed water.Irrigation Science.2015,33(3):235-245(SCI/EI)
[6]Bo Zhou,Yunkai Li*,Yaoze Liu,Feipeng Xu,Yiting Pei,Zhenhua Wang.Effect of drip irrigation frequency on emitter clogging using reclaimed water.Irrigation Science.2015,33(3):221-234(SCI/EI)
[7]Chunfa Zhou,Xiaoxuan Fan,Zigong Ning,Pengxiang Li,Chengcheng Liu,Peiling Yang,Yaoze Liu,Ze Shi,Yunkai Li*.Recing riverbed infiltration using mixtures of sodium bentonite and clay.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4(4):2089-3098(SCI/EI)
[8]Zigong Ning,Mingchao Liang,Zhenhua Wang,Yunkai Li*,Yaoze Liu,Tian Wang.Nitrogen and phosphate adsorption on biofilms in reclaimed water.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4(1):451-461(SCI/EI)
[9]Mingchao Liang,Zigong Ning,Yunkai Li*,Peng Song,Naiyang Wu,Peiling Yang.Dynamic biofilm component in reclaimed water ring rapid growth period.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3(8):4325-4338(SCI/EI)
[10] Zhongwei Liu,Pengxiang Li,Zigong Ning,Yang Xiao,Cheng Wang,Yunkai Li*.A modified attapulgite clay for controlling infiltration of reclaimed water riverbed.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3(7):3887-3900(SCI/EI)
[11] Yiting Pei,Yunkai Li*,Yaoze Liu,Bo Zhou,Ze Shi,Yinguang Jiang.Eight emitters clog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uitability under on-site reclaimed water drip irrigation.Irrigation Science.2014,32(2):141-157(SCI/EI)
[12] Bo Zhou,Yunkai Li*,Yaoze Liu,Yiting Pei,Yinguang Jiang,Honglu Liu.Effects of flow path depth on emitter clogging and surface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films.Irrigation and Drainage.2014,63(1):46-58(SCI)
[13] Tian Wang,Yunkai Li*,Minchao Liang,Peiling Yang,Peibin Liu,Zhihui Bai.Biofilms on the surface of gravels and aquatic plants in rivers and lakes with reusing reclaimed water.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4,72(3):743-755(SCI/EI)
[14] Lixi Zhao,Pengbo Shui,Fang Jiang,Hengqing Qiu,Shumei Ren,Yunkai Li*,Yu Zhang.Using monitoring data of surface soil to predict whole crop-root zone soil water content with PSO-LSSVM,GRNN and WNN.Earth Science Informatics.2014,7(1):59-68(SCI/EI)
[15] Bo Zhou,Yunkai Li*,Yiting Pei,Yaoze Liu,Zhijing Zhang,Yinguang Jiang.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films components and emitter clogging under reclaimed water drip irrigation.Irrigation Science.2013,31(6):1251-1263(SCI/EI)
[16] Yunkai Li*,Bo Zhou,Yaoze Liu,Yinguang Jiang,Yiting Pei,Ze Shi.Preliminary surface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films attached on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using reclaimed water.Irrigation Science.2013,31(4):557-574(SCI/EI)
[17] Yunkai Li*,Haisheng Liu,Peiling Yang,Dan Wu.Analysis on tracing ability of different size particles in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with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Irrigation and Drainage.2013,62(3):340-351(SCI)
[18] Mingchao Liang,Tian Wang,Yunkai Li*,Peiling Yang,Chengcheng Liu,Pengxiang Li,Wei Hao.Structural and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film attached on the surfaces of aquatic plants and gravels in the rivers and lakes reusing reclaimed wastewater.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3,70(5):2319-2333(SCI/EI)
[19] Wei Zhao,Yunkai Li*,Chunfa Zhou,Hui Wang,Qun Zhao,Keqiang Zhang,Feng Wang ,Zhiping Huang,Zhiyun Ouyang.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mmonium in eight loams irrigated with reclaimed wastewater from intensive hogpen.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3,69(1):41-49(SCI/EI)
[20] Dan Wu,Yunkai Li*,Haisheng Liu,Peiling Yang,Haosu Sun,Yaoze Liu.Simulating o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rip irrigation emitter with large body methods.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2013,62(3):340-351(SCI)
[21] Guibing Li,Yunkai Li*,Tingwu Xu,Yaoze Liu,Hai Jin,Peiling Yang,Dazhuang Yan,Shumei Ren.Effects of average velocity on the growth and surface topography of biofilms attached on the reclaimed wastewater drip irrigation system laterals.Irrigation Science.2012,30(2):103-113(SCI/EI)
[22] Yunkai Li*,Yaoze Liu,Guibing Li,Tingwu Xu,Haisheng Liu,Shumei Ren,Dazhuang Yan,Peiling Yang.Surface top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s in reclaimed wastewater and effects on clogging in labyrinth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Irrigation Science.2012,30(1):43-56(SCI/EI)
[23] Bo Zhou,Renkuan Liao,Yunkai Li*,Tao Gu,Peiling Yang,Ji Feng,Weimin Xing,Zhichao Zou.Water-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inorganic composite superabsorbent polymers and its effect on summer maize root growth.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12,126(2):423-435(SCI/EI)
[24] Yunkai Li*,Peiling Yang,Honglu Liu,Tingwu Xu,Haisheng Liu.Pressure losses mechanism analyzed with pipe turbulence theory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 prediction in labyrinth path of drip irrigation emitter.Irrigation and Drainage.2011,60(2):179-186(SCI)
[25] Haisheng Liu,Yunkai Li*,Yanzheng Liu,Peiling Yang,Shumei Ren,Runjie Wei,Hongbing Xu.Flow characteristics in energy dissipation units of labyrinth path in the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with DPIV technology.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er. B.2010,22(1):137-145(SCI/EI)
[26] Yunkai Li*,Yingjie Tian,Zhiyun Ouyang,Linyan Wang,Tingwu Xu,Peiling Yang,Huanxun Zhao.Analysis of soil erosion characteristics in small watersheds with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support vector machine,and artificial neuronal networks.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0,60(7):1559-1568(SCI/EI)
[27] Yunkai Li*,Peiling Yang,Tingwu Xu,Honglu Liu,Haisheng Liu,Feipeng Xu.Hydraulic property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labyrinth flow paths of drip irrigation emitter under micro-pressure.Transaction of ASABE.2009,52(4):1129-1138(SCI/EI)
[28] Yunkai Li*,Tingwu Xu,Zhiyun Ouyang,Xiongcai Lin,Honglu Liu,Zhongyong Hao,Peiling Yang.Micromorphology of macromolecular superabsorbent polymer and its fractal characteristics.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9,113(6):3510-3519(SCI/EI)
[29] Yunkai Li*,Peiling Yang,Tingwu Xu,Shumei Ren,Xiongcai Lin,Feipeng Xu.CFD and digital particle tracking to assess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byrinth flow path of a drip irrigation emitter.Irrigation Science.2008,26(5):427-438(SCI/EI)
[30] Yunkai Li*,Peiling Yang,Shumei Ren,Tingwu Xu.Hydraulic characterizations of tortuous flow path drip irrigation emitter.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er. B.2006,18(4):449-457(SCI/EI)
[31] 周博,李雲開*,裴旖婷,楊培嶺,姜銀光.再生水滴灌灌水器附生生物膜生長對堵塞的影響.農業工程學報.2015,31(3):146-151(EI)
[32] 李雲開*,宋鵬,周博.再生水滴灌系統灌水器堵塞的微生物學機理及控制方法研究.農業工程學報.2013,29(15):98-107(EI)
[33] 馮吉,孫昊蘇,李雲開*.滴灌灌水器內顆粒物運動特性的數字粒子圖像測速.農業工程學報.2013,29(13):90-97(EI)
[34] Yunkai Li*,Lingyan Wang,Hua Zheng,Hai Jin,Tingwu Xu,Peiling Yang,Xiaokai Tijiang,Zengcai Yan,Zhiheng Ji,Jianli Lu,Zhanfeng Wang,Zhiyun Ouyang.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water eco-environment of Baiyangdian lake with 3S technologies in the past 60 years.Computer an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VIFIP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2,369(N2):434-460(EI)
[35] 杜少卿,李雲開*,曾文傑,施澤,劉耀澤,高福棟.工作壓力對滴灌管迷宮流道灌水器水力性能的影響.農業工程學報.2011,27(增刊):55-60(EI)
[36] 李雲開*,許廷武,周春發,趙群,林雄財,楊培嶺.金屬離子對聚丙烯酸鉀-丙烯醯胺共聚型SAP交替吸水吸肥特徵的影響.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2010,26(3):39-42(EI)
[37] 林雄財,李雲開*,許廷武,楊培嶺,任樹梅.不同粒徑農用高吸水樹脂吸水特性及溶脹動力學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2008,24(5):116-120(EI)
[38] 李雲開*,楊培嶺,任樹梅,雷顯龍,吳顯斌,管孝艷.分形流道設計及幾何參數對滴頭水力性能的影響.機械工程學報.2007,43(7):109-114(EI)
[39] 李雲開*,楊培嶺,田英傑,任樹梅,趙煥勛.強烈侵蝕產沙區小流域土壤侵蝕強度的支持向量機預報模型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7,29(3):93-98(EI)
[40] 李雲開*,劉世榮,楊培嶺,任樹梅,林雄財.滴頭鋸齒型迷宮流道消能特性的流體動力學分析.農業機械學報.2007,38(12):59-62(EI)
[41] 李雲開*,楊培嶺,任樹梅,楊玲,吳顯斌.圓柱型迷宮式流道滴灌灌水器平面模型試驗研究.農業機械學報.2006,37(4):48-51(EI)
[42] 李雲開*,楊培嶺,任樹梅.滴灌灌水器流道設計理論研究若干問題的進展與評述.農業機械學報.2006,37(2):158-162(EI)
[43] 李雲開,楊培嶺,任樹梅,楊玲.滴灌灌水器迷宮式流道內部流體流動特性分析與試驗研究.水利學報.2005,36(7):886-890(EI)
[44] 李雲開,楊培嶺,任樹梅,楊玲,吳顯斌.滴頭性能綜合測試平台構建及其在水力特性研究中的應用.農業工程學報.2005,21(S1):104-106(EI)
[45] 李雲開,楊培嶺,任樹梅,吳顯斌.重力滴灌灌水器水力性能及其流道內流體流動機理.農業機械學報.2005,36(10):61-65(EI)
[46] 李雲開,楊培嶺,任樹梅.土壤水分與溶質運移機制的分形理論研究進展.水科學進展.2005,16(6):892-899(EI)
[47] Yunkai Li,Peiling Yang,Shumei Ren,Tingwu Xu.Eco-environment water rights and its calculating framework in water resources justific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Remote Sensing and Modeling of Ecosystems for Sustainability II/SPIE Symposium on Optics & Photonics.2005,5884:1-11(EI)
[48] 張宇,李雲開*,歐陽志雲,劉健國.華北平原冬小麥-夏玉米生產灰水足跡及其縣域尺度變化特徵.生態學報.2014,20(35):1-10
[49] 周博,李雲開*,宋鵬,許振賜.引黃滴灌系統灌水器堵塞的動態變化特徵及誘發機制研究.灌溉排水學報.2014,33(Z1):123-128
[50] 李雲開,馮吉.滴灌灌水器內部水動力學特性測試研究進展.排灌機械工程學報.2013,1(32):86-92
[51] 李雲開*,楊培嶺,劉培斌,林健,李建民,鄭凡東,劉澄澄,姜銀光.再生水補給永定河生態用水的環境影響及保障關鍵技術研究.中國水利.2012,5:30-34
[52] 馮吉,鄒志超,邢偉民,廖人寬,李雲開*.都市屋頂綠化草坪草保水劑施用技術及經濟效益分析.節水灌溉.2011,11:76-79
[53] 焦有權,劉雁征,李仙岳,茅夏健,徐飛鵬,李雲開*.微重力滴灌層狀土壤入滲特性及濕潤模式研究.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1,1:24-26
[54] 李雲開,楊培嶺,許廷武,劉海生,劉耀澤,孫昊蘇.滴灌灌水器堵塞的微生物學機理及控制模式研究進展.現代節水高效農業與生態灌區建設(上).2010:792-798
[55] 焦有權,劉雁征,高福棟,姜銀光,李雲開*.溫棚膜面雨水集蓄回用滴灌系統及存在的問題分析.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9,11:80-83
[56] 李雲開,劉世榮,張克強,李軍幸.磺胺類葯物在農田生態系統中遷移轉化過程的研究進展.中國畜牧獸醫.2007,12:141-144
[57] 李雲開,楊培嶺,任樹梅,王勇.圓柱型灌水器迷宮式流道內部流體流動分析與數值模擬.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A輯.2005,20(6):736-743
[58] 李雲開,楊培嶺,任樹梅,吳顯斌,楊玲.滴頭分形流道設計開發平台建設及其關鍵技術內容.中國水利學會第二屆青年科技論壇論文集.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569-574
[59] 李雲開,楊培嶺,任樹梅,邱信蛟.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中生態需水的計算方法.中國水利.2004,11:18-19
[60] 李雲開,楊培嶺,劉洪祿.保水劑農業應用及其效應研究進展.農業工程學報.2002,18(2):182-187
[61] 李雲開,楊培嶺,劉洪祿.SMP-01土壤水分感測器性能測試.農業工程學報.2002,18(4):50-53
[62] 李雲開,楊培嶺,劉洪祿.保水劑在農業上的應用技術與效應.節水灌溉.2002,106(2):12-16 申請發明專利26項,以第一發明人獲授權20項。
[1]李雲開;周博;王天志;吳乃陽. 國家發明專利:滴灌灌水器附生生物膜模擬培養裝置及其應用.2014.專利號:201410105514.3
[2]李雲開;劉秀娟;王克遠;周雲鵬;徐飛鵬. 國家發明專利:微納米氣泡加氧滴灌系統及方法.2014.專利號:201410089776.5
[3]李雲開;王天志;馮吉;裴旖婷.國家發明專利:滴灌系統管壁附生生物膜培養裝置及其使用方法.專利號:201410076970.x
[4]李雲開;馮吉;宋鵬;裴旖婷;張志靜.國家發明專利:防止滴灌灌水器堵塞的加酸氯控制方法及系統.2014.201410022695.3
[5]李雲開;劉秀娟;徐飛鵬;王昕然;張慶龍;賈瑞卿.國家發明專利:一種水肥氣一體化滴灌系統及滴灌方法.2014.專利號:201310098954.6
[6] 李雲開,施澤,張慶龍,徐飛鵬. 國家發明專利:一種溫室作物理想調控灌溉系統及灌溉方法. 2014. 專利號:ZL201210535166
[7] 李雲開,劉中偉,寧茲功,郎琪. 國家發明專利:一種再生水河道減滲的方法. 2014. 專利號:ZL201210477187
[8] 李雲開,馮吉. 國家發明專利:一種含沙水源滴灌用沉沙池及其優化方法. 2014. 專利號:ZL201210455280
[9] 李雲開,郎琪,樊曉璇,施澤,唐洋博. 國家發明專利:一種多孔介質生物堵塞模擬測試裝置及模擬測試評估方法. 2014. 專利號:201210324287.4
[10] 李雲開,孫昊蘇,馮吉,徐飛鵬. 國家發明專利:一種自清洗抗生物膜堵塞的地表滴灌專用灌水器. 2014. 專利號:ZL201210166732
[11] 李雲開,孫昊蘇,楊培嶺,徐飛鵬.國家發明專利:一種可降解型抗堵塞地下滴灌管及製造方法.2013.專利號:ZL201210014996.2
[12] 李雲開,馮吉.國家發明專利:一種自動反沖洗組合過濾器.2013.專利號:ZL201210001658.5
[13] 李雲開,吳丹,楊培嶺,孫昊蘇. 國家發明專利:一種引黃滴灌用片式灌水器.2013.專利號:ZL 201110273140.2
[14] 李雲開,楊培嶺,劉澄澄,李鵬翔,梁名超,毛曉敏.國家發明專利:河湖包氣帶滲濾性能的模擬調控系統及其方法.2013.專利號:ZL201110216894.4
[15] 李雲開,張慶龍,徐飛鵬,賈瑞卿.國家發明專利:一種滴灌加氧方法及裝置.2013.專利號:ZL201110411130.0
[16] 李雲開,孫昊蘇,楊培嶺,劉耀則,吳丹,徐飛鵬,杜少卿,郭文哲.國家發明專利:一種滴灌灌水器抗堵塞性能綜合測試裝置.2013.專利號:ZL201110121453.6
[17] 李雲開,劉海生,楊培嶺,徐宏兵,劉洪祿,徐飛鵬.國家發明專利:一種滴灌灌水器迷宮流道內流動的全場測試方法.2012.專利號:ZL201010163676.4
[18] 李雲開;郎琪;楊培嶺;任樹梅;梁名超;路璐;張慶龍.國家發明專利:一種濕地水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模擬監測裝置.2012.專利號:201210001634.x
[19] 李雲開;裴旖婷;吳丹;周博;施澤;杜少卿.國家發明專利:一種滴灌系統灌水器堵塞特性的綜合評價方法及測試系統.2011.專利號:201110414418.3
[20] 李雲開;孫昊蘇.國家發明專利:一種疊片式自適應滴灌灌水器及其使用方法.2011.專利號:201110327831.6 [1]「農業化學節水調控關鍵技術與系列新產品產業化開發及應用」獲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3名)
[2]「京郊主要果蔬農業化控節水集成技術的試驗研究與示範推廣」獲2007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6名)
[3]「智能決策精量灌溉施肥系統研發與應用」獲2008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3名)
[4]「生態灌區建設的支撐技術體系與綜合模式研究及應用」獲2012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第4名)
[5]「《現代工程項目管理學》課程體系及教學模式的建設與實踐」獲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第4名)
[6]「專業大類招生環境下學院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獲2011年度中國農業大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第4名)
[7]「現代工程項目管理學課程體系及教學模式的建設與實踐」獲2008年度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第5名)
[8]「滴灌灌水器迷宮流道內流動特徵的DPIV測試及CFD模擬」獲第十屆北京青年優秀科技論文一等獎(第1名)
[9] 李雲開,楊培嶺,任樹梅,楊玲,吳顯斌.「重力滴灌灌水器水力性能及其流道內流體流動機理」一文獲中國農業機械學會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2006
[10] 楊培嶺,李雲開,任樹梅.「全紊流滴灌灌水器設計開發的思路與方法」一文被評為「中國水利學會2006學術年會優秀論文」.2006
[11] 楊培嶺,李雲開.「北京市農村水管理發展戰略研究」獲「2006年度北京科協系統優秀調研成果獎三等獎」.2007
[12] 李雲開,楊培嶺,任樹梅.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中的生態環境需水理論與計算方法.第八屆北京青年優秀科技論文一等獎.2005
[13] 博士學位論文「滴頭分形流道設計及其流動特性的試驗研究與數值模擬」獲「2005年度中國農業大學十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1] 2012年獲「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2] 2012年獲「第十四屆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
[3] 2012年獲「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第六屆青年科技獎」
[4] 2010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5] 2009年入選北京市優秀人才資助計劃
[6] 2008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7] 2011年獲「2010年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技套餐工程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8] 2012年獲「973計劃『海河流域水循環演變機理與水資源高效利用』項目優秀青年人才」稱號
❺ 大陸動力學研究進展現狀
近十多年來由於一系列新技術、新方法的廣泛應用,在大陸岩石圈及其內部各主要構造單元的研究方面,獲得了許多新的發現和新的認識,主要有[3][4]:
1)大陸岩石圈的概念需要更新,大陸軟流圈可能不具全球性質
(1)近年來的研究表明,一些大陸的古老地塊下面往往缺失軟流圈,或軟流圈發育不好,下伏在地殼之下的地幔被牢固地貼在上覆的大陸上,構成了很深的大陸根(柱),向下延伸可達400km,實際上構成了下伸到上地幔中的大陸井。這些大陸根的存在,對上地幔的對流格局產生了一定影響。
(2)大洋岩石圈可視為一個位於軟流圈之上的年輕的薄的火山岩層,它位於地幔對流層之上,它既是地幔對流系統的地表熱邊界層,又是使板塊構造具有剛性特徵的力學邊界層,而且還是作為板塊或新地殼在大洋中脊誕生的分異產物的化學邊界層。但大陸就不同,一些地段軟流圈缺失,岩石圈和軟流圈界線模糊,大陸的化學邊界層和熱邊界層與岩石圈不吻合,要比大洋厚得多和老得多,而且力學邊界層也與大洋不同。顯示了大陸岩石圈與大洋岩石圈具有不同的特性。
(3)認識到大陸並非由單一的剛性體組成,而是由多種不同作用形成的低密度岩石的非均質集合體。否定了大陸岩石圈剛性板塊模式,建立了非均一的三維粘彈性新模式。
2)威爾遜旋迴解釋不了大陸造山作用的全過程和復雜性,非威爾遜旋迴在大陸造山帶可能起主導作用
(1)板塊構造學說認為造山帶是板塊匯聚作用的產物,碰撞後沒有大的構造作用,只有風化剝蝕等活動。但80年代中期以來,發現大陸碰撞之後構造活動依然強烈,表現為山脈隆升、構造伸展作用、岩漿活動以及隨後的垮塌作用等。此外,在若干造山帶核部發現含柯石英、金剛石的超高壓變質岩(如我國大別、蘇魯地區,哈薩克北部),推測其形成深度可能大於100km,單靠風化作用是剝露不出來的。這些發現表明造山帶在板塊碰撞之後依然非常活躍。
(2)關於碰撞之後的造山過程有兩種比較成型的模型:拆沉作用和伸展垮塌作用。拆沉作用是指板塊碰撞之後造山帶底下岩石圈地幔部分發生快速機械減薄,與上覆的地殼相剝離而下沉到更深的地幔中。這一模式對解釋造山帶厚度內部比外部薄、造山期後的岩漿成因、超高壓變質帶的形成與剝露和殼幔再循環等問題有著獨到之處。伸展垮塌作用系指造山帶隆起的山體在板塊碰撞產生的支撐力逐漸消失時,在其自重作用下發生垮塌。這一模式很好地解釋了許多造山帶的後期伸展構造、山前推覆構造以及山根消失現象。
3)大陸地殼的物質組成與洋殼不同,花崗岩為其主要物質組成標志
(1)有關花崗岩的岩漿活動:花崗岩是大陸地殼不同於大洋地殼最重要的物質組成標志。地球化學和其他證據都表明花崗岩通常來源於熔融地殼和地幔物質的混合體。根據已有研究發現至少有以下3種構造方式能產生巨量花崗岩:斜向俯沖作用;下沖作用與地殼增厚作用;拆離作用與岩漿底闢作用。
(2)關於花崗岩侵位與構造變形作用方面取得的進展:研究表明花崗岩的侵位主要與走滑作用和伸展作用有關。到達地殼深部的剪切帶可以為岩漿上升侵位到較高的地殼層位提供通道。而巨量花崗岩岩漿的侵位可能更主要地與伸展構造有關。
4)地幔流動及垂向作用對大陸具有重大影響
(1)大陸具有獨特的物質增生與消減過程,垂直增生也是大陸生長的重要方式。近年來大陸地質研究成果表明,來自地球深部軟流圈或上地幔玄武質岩漿和下地殼底部花崗質岩漿的底侵作用也是大陸岩石圈生長的一種方式,稱為大陸垂直增生和改造的方式,陸殼側向水平增生並不是地殼生長的唯一方式。另外,底侵作用也是大陸深部的重要地質作用,具有重要的動力學意義,它不僅使地殼加厚,而且由於底侵過程中帶來的熱和CO2流體等,改變了下地殼組成及物性結構,使物質發生遷移,形成伸展崩塌作用,引起下地殼水平拉伸,並使莫霍面變得平坦等。
(2)地幔流動對岩石圈和地殼演化起主導作用。地幔對流、地幔底辟和地幔熱柱對岩石圈和地殼底部施加力量,導致岩石圈彎曲和地殼變薄或加厚,並通過岩漿注入的方式進行質量輸入。
(3)大陸內部地幔熱柱對上部大陸岩石圈,地幔、軟流圈對岩石圈,以及殼內流體層對上地殼的影響都很大,大陸內部的「垂向作用」和板塊邊界的「水平作用」一起構成大陸運動和內部變形的主要驅動力。
5)大陸內部結構具有多層性、層間活動性及非耦合性,原有的剛性岩石圈及其整體運動模式已不適用
大陸岩石圈在垂向結構上有著明顯的流變分層性,特別是在中下地殼普遍具有一層或幾層軟弱層。通常脆性行為出現在中、上地殼以及下地殼和上地幔的鎂鐵質和超鎂鐵質岩石中,而韌性行為常發生在5~10km之下的富石英岩石中。異常的熱體制,如上升的地幔柱、逆掩斷層造成的地殼雙重加厚或來自於地幔的岩漿貫入,都會大大增強地殼的整體韌性。這樣不同層次的脆性和韌性行為便構成大陸岩石圈不同於大洋岩石圈的「三層」或「四層」流變學結構。從宏觀上看,大陸深部據流變學特點可分以下幾層:
(1)上地殼,在地質尺度上表現為剛性;
(2)流體(相對軟流圈而言)地殼層;
(3)固態下地殼;
(4)岩石圈的地幔部分。
關於地球內核與其他層圈間的相互作用,除了岩石內部層圈相互作用外,地球內核與其他層圈間的相互作用研究也有新的重大發現。研究結果表明,地球內核和地球一起朝同一方向旋轉,但內核的旋轉速度要快於地殼和地幔。
關於大陸結構的非耦合性,近年來的研究還發現,在大陸演化的不同階段,地幔和地殼之間的耦合關系會發生變化,可形成非耦合關系,甚至會形成立交橋式的結構。
6)大陸岩石圈變形的受力是多元的,也是多源的
(1)板塊構造理論只注意了板塊邊界相互作用力對大陸板塊邊部變形的影響。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與大洋相反,大陸板塊邊界上的變形可以一直延伸到大陸內部,而大陸內部的地盾、克拉通和老的元古宙地塊卻表現為剛性,構成大陸典型的彌散型變形型式,即典型的盆山系統結構,稱為板內變形。
(2)從變形的方式看,大陸內部除了擠壓造山作用外,還存在著拆離、伸展和走滑變形相疊加的運動,使大陸板塊邊界變得很寬,可達2000km,在大陸邊緣和內部古接合帶地區,構成了復雜的變形地帶。
(3)現已認識到,對大陸變形的總的控制因素是脆/韌性反差和熱體制的性質,而殼內軟弱層和地幔軟流圈的相對影響程度則對大陸變形的型式起著關鍵作用。在擠壓或伸展造山期間,厚地殼、高熱流地區往往是通過殼內軟弱層來容納其岩石圈地幔和固態下地殼中的應變,並導致上地殼出現寬闊的彌散性變形,而低熱流、地殼相對薄的地區,其岩石圈的應變通常主要由軟流圈來容納。
(4)通過大量原位應力資料系統分析,已獲得全球岩石圈上部20~25km脆性部分的應力來源特徵。岩石圈應力主要來源為:①板內應力場主要受板塊邊界幾何形狀的制約;②但活動拉伸的板內地區通常與高地形有關,而與這些地區內地殼變厚和岩石圈變薄有關的浮力應力,則在板內應力場中佔主導地位;③疊置的局部應力可引起區域水平方向的旋轉。
(5)對全球主要板塊的空間大地測量表明,從板內獲得的多年資料可與3~5Ma的典型板塊運動學模型相吻合,過去幾年中板塊運動的平均速度與過去數百萬年中的平均速率基本相同。但這一速度並不出現在板塊邊界上,那裡的運動以間斷性滑移和局部旋轉為主。
(6)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除板塊邊界力外,殼幔系統各層圈的相互作用對地幔地殼至地表都有影響,軟流圈流動對岩石圈,殼內流體層運動對上地殼變形的影響都是很大的。總之,岩石圈板塊的相互作用力解釋不了大陸內部變形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顯然大陸變形的驅動力是多元的,也是多源的。除板塊邊界相互作用力外,還有大型板塊內部及其底面系統方面的應力,其中有層圈的相互作用,軟流圈上涌作用、岩漿貫入、底侵及其浮力,拆沉作用造成的底部牽引力、浮力抬升以及伸展作用;地質流體的動力,地下的相變力以及化學反應動力等都非常重要。
(7)此外,近年來的研究還發現,大陸的變形不僅取決於驅動力系統,而且還取決於大陸對驅動力的響應程度,即大陸變形還受到大陸本身的物質特性、結構以及流變不均一性控制,還與局部的熱、密度和地殼厚度的變化,大陸內部的流體地質作用等都有關系。
目前地學界雖然對大陸內部變形的驅動力的認識還有分歧,但已共同認識到大洋岩石圈是由一種作用即洋中脊裂谷作用形成的,而大陸卻是由眾多作用形成和改造的由各種組分構成的一個大拼合體。這種復雜性是大陸最明顯的特徵。大洋佔地球表面積的2/3,但它只記錄了地球最後5%的近代歷史。而大陸卻記錄了40多億年來塑造了地球內部和表面的多種作用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漫長而又復雜的歷史。大陸記錄了固體地球的演化動力學。
在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K.Burke認為大陸是在旋轉板塊上被動地移動著的,但是板塊構造,即剛性物體沿地球表面的旋轉,對於組成大陸活動部分的變形而多山的板塊邊界卻並不適用。現今已變為剛性的這些活動部分,是經歷了長期演變才呈現目前的構造,當時它們也位於板塊的邊界帶內。因此,大陸動力學著重研究組成大陸造山帶的這些古代和現代板塊邊界帶內的岩石和構造。下個世紀大陸動力學研究的重點很可能仍然是活動的造山環境,這是由於它們可能造成地震、火山、洪水和滑坡災害的緣故。
❻ 環氧樹脂的力學性能
環氧樹脂是一種熱固性樹脂,它需要添加固化劑才能表現具體的物理性能的。所內以單獨問環容氧樹脂的力學性能沒有意義。因為用胺類固化劑,酸酐固化劑固化的產品物理性能差別非常大;即使採用胺類固化劑,不同的胺類固化劑固化的產品物理性能也不差別大。
熱塑性樹脂是指:聚丙烯,聚乙烯以及聚碳酸酯之類的樹脂,這些樹脂是可以通過加熱來加工的,它本身就有物理性能。
❼ 主要研究進展
通過本次工作,主要研究進展如下:
1)系統總結分析了該區中生代成礦地球動力學演化,認為研究區經歷了古特提斯和環太平洋兩大構造域的演化及其疊加、轉換,後者主要控制了本區中生代貴金屬和有色金屬礦床的形成與分布。印支晚期(220~205Ma),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陸-陸碰撞及快速折返,為大疃劉家鈹礦的最終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燕山早期(180~155Ma),歐亞大陸東部由被動陸緣轉化為活動陸緣,伊澤奈奇板塊開始向歐亞板塊俯沖,控制了邢家山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鉬礦床;燕山晚期(135~125Ma),伊澤奈奇板塊的不斷俯沖,岩石圈不斷加厚,導致發生了大規模的岩石圈拆沉作用,控制了香夼斑岩型銅鉛鋅礦床和王家莊中低溫熱液脈型銅鋅礦床;125~115Ma,伊澤奈奇冷的洋殼的快速NWW向俯沖,引發地幔強烈對流,岩石圈拆沉加劇,殼幔強烈作用,幔源C-H-O流體湧入上地殼導致了巨量金的堆積,形成了焦家式、玲瓏式、盤馬式、岔夼式等造山型金(銻)礦,及膠萊盆地邊緣中低溫熱液脈型金礦;115~110Ma,伊澤奈奇板塊後撤式俯沖,膠東地區轉為大陸弧環境,殼幔混熔型岩漿高位侵入,控制了冷家、尚家莊、南台等斑岩型銅鉬多金屬礦床的形成;100~90Ma,伊澤奈奇-太平洋板塊洋中脊俯沖消亡,上地幔物質強烈對流,岩石圈強烈伸展,形成了湯村店子式中低溫熱液脈型金鉛鋅銀銅多金屬礦床和杜家崖式卡林型金礦。
2)首次系統研究了膠東中生代3期斑岩型銅鉬多金屬礦床,並首次提出、論證了燕山早期此類成礦作用的存在。分別利用LA-ICP-MS鋯石U-Pb法和輝鉬礦Re-Os法對成礦岩體和礦石礦物輝鉬礦進行了精確測年,並通過綜合分析對比,提出膠東地區中生代3期斑岩型銅鉬多金屬成礦作用分別發生在160~155Ma、135~125Ma、115~110Ma。
3)首次明確提出杜家崖金礦為(類)卡林型金礦,並從成礦條件、成礦特徵、成礦機制等方面進行了論證。該類型金礦的存在,為膠東地區岩石圈在中生代晚期經歷了大規模強烈伸展過程的認識提供了礦床學證據。同時指出,廣泛發育於棲霞-蓬萊-福山成礦區中南部福山高疃-東廳地區粉子山群中的金礦(化)可能均與此類型有關,已發現的杜家崖金礦和隆口金礦(微細浸染型)分別為該區的南、北界。
4)發現並較深入研究了福山岔夼金銻礦床(點)地質特徵、成因,認為該礦床(點)為一中低溫熱液型礦床,結合區域成礦背景和成礦特徵,將其歸屬為造山型礦床之淺成礦床,成礦時代與該區金的主成礦期一致,並指出礦床受剝蝕較少,保存較好,深部應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在綜合研究該區該期,包括焦家式、玲瓏式、盤馬式、岔夼式等金礦成礦作用及礦床特徵的基礎上,建立了膠東造山型金礦連續成礦模式。
5)首次較為系統地研究了目前在膠東發現的唯一一例獨立羥硅鈹石型鈹礦床。研究表明,大疃劉家鈹礦為一嚴格受正長花崗岩中斷裂構造控制的低溫熱液脈型礦床,礦石主要組成礦物為絹雲母,含少量方解石、石英等,礦石礦物僅見羥硅鈹石,多包裹於絹雲母中;成礦流體為低溫、中低鹽度、低密度流體,主要來源於大氣水,可能少量岩漿水參與了成礦,成礦物質主要來源於圍岩正長花崗岩,成礦深度較淺(1.53~1.85km)。
6)系統總結了膠東地區中生代熱液脈型貴金屬及有色金屬成礦規律,將膠東地區成礦區帶系統劃分為萊州西部、招遠-平度、棲霞-蓬萊-福山、膠萊盆地東北緣、牟平-乳山、文登-威海、榮成等7個貴金屬、有色金屬成礦區(帶);並把膠東地區中生代成礦劃分為金礦和非金屬礦兩大成礦系列,包括5個成礦亞系列、15個礦床式。
❽ 有誰有化學動力學最新研究進展的資料
大連化物所的picosecond激光誘導激發在反應的過渡態上的研究
❾ 環氧樹脂物理力學性能和化學性能是什麼
(1)
力學性能高。環氧樹脂具有很強的內聚力,分子結構緻密,所以它的力學性能高於酚醛樹脂和不飽和聚酯等通用型熱固性樹脂。
(2)
附著力強。環氧樹脂固化體系中含有活性極大的環氧基、羥基以及醚鍵、胺鍵、酯鍵等極性基團,賦予環氧固化物對金屬、陶瓷、玻璃、混凝士、木材等極性基材以優良的附著力。
(3)
固化收縮率小。一般為1%~2%。是熱固性樹脂中固化收縮率最小的品種之一(酚醛樹脂為8%~10%;不飽和聚酯樹脂為4%~6%;有機硅樹脂為4%~8%)。線脹系數也很小,一般為6×10-5/℃。所以固化後體積變化不大。
(4)
工藝性好。環氧樹脂固化時基本上不產生低分子揮發物,所以可低壓成型或接觸壓成型。能與各種固化劑配合製造無溶劑、高固體、粉末塗料及水性塗料等環保型塗料。
(5)
優良的電絕緣性優良。環氧樹脂是熱固性樹脂中介電性能最好的品種之一。
(6)
穩定性好,抗化學葯品性優良。不含鹼、鹽等雜質的環氧樹脂不易變質。只要貯存得當(密封、不受潮、不遇高溫),其貯存期為1年。超期後若檢驗合格仍可使用。環氧固化物具有優良的化學穩定性。其耐鹼、酸、鹽等多種介質腐蝕的性能優於不飽和聚酯樹脂、酚醛樹脂等熱固性樹脂。因此環氧樹脂大量用作防腐蝕底漆,又因環氧樹脂固化物呈三維網狀結構,又能耐油類等的浸漬,大量應用於油槽、油輪、飛機的整體油箱內壁襯里等。
(7)
環氧固化物的耐熱性一般為80~100℃。環氧樹脂的耐熱品種可達200℃或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