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凈水耗材 » 配膏葯樹脂

配膏葯樹脂

發布時間: 2021-02-07 20:53:16

Ⅰ 用樹脂做膏葯指的是什麼樹脂

不會吧,樹脂可是化工原料來的。

Ⅱ 做膏葯的樹脂

做膏葯常用萜烯樹脂和松香做粘合劑。橡皮膏葯就是以其做主要增粘原料。
有幫助請採納。

Ⅲ 制樹脂膏葯用的是那種樹脂

是特殊的醫用樹脂,半凝固狀態的。如果您採納的話或者覺得正確,麻煩給我好評哦,謝謝。

Ⅳ 用哪種聚丙烯酸樹脂做膏葯最好

聚丙抄烯酸樹脂4,膏葯的特性就是易揮發,葯效容易散掉!用4號樹脂作為塗膜層覆蓋在膏葯表面,既可以美化膏葯接觸皮膚部分的美觀,也可以達到阻止揮發的作用,其次,塗膜後的膏葯貼在患處,人體溫度可以融化表面樹脂4號,這時候膏葯的成分釋放!達到葯效!優點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之所以懂這么多,畢竟我們連雲港萬泰醫葯材料有限公司就是做這個樹脂的,其次好多客戶也是膏葯表面塗膜4號樹脂!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Ⅳ 請教做膏葯基質的配置方法

膏葯的製作與使用

膏葯是外用膏劑(包括軟膏劑、膏葯、橡皮膏)的一種,古代歸屬於「薄貼」。系以食用植物油與黃丹或鉛粉等經高溫煉製成的鉛硬膏為基質,並含有葯物或中葯材提取物的外用制劑。膏葯作為中國制劑中的一種傳統劑型,早在晉代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中已有油、丹熬煉而成「膏」的記載。《劉涓子鬼遺方》中亦有多種「薄貼」的記載。「薄」指軟膏,「貼」指膏葯。唐、宋以來對膏葯的應用更加廣泛,清代吳師機所著《理瀹駢文》為膏葯在應用方面的專著,對膏葯的方葯、應用,尤其在制備工藝上均進行了較完整的總結,並有進一步發展提高,其「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葯亦即內治之葯,所異者法耳」的新觀點,頗為眾人所信賴,並後世醫家所推崇。膏葯常應用於消腫、拔毒、生肌等外治方面;但它通過外貼,還能起到內治作用,如驅風寒、和氣血、消痰痞、通經活絡、法風濕、治跌打損傷等。《理瀹駢文》上論及膏葯的作用時,有「截」、「拔」之說,謂:「凡病所集聚之處,拔之則病自出,無深入內陷之患;病所經由之外,截之則邪自斷,無妄行傳變之虞。」
膏葯的種類有多種,以油與黃丹為基質的為黑膏葯;以油與宮粉為基質的為白膏葯;以橡膠為主要基質的為橡皮膏;以松香等為基質的為松香膏葯。最常用的是黑膏葯。
對膏葯的質量要求如下:
1.老嫩應適宜,貼於皮膚上要有適宜的粘性及不移動位置。
2.外觀應油潤細膩,對皮膚應無刺激性。
3.同種膏葯的攤塗量應一致,其重量差異限度不超過±5%(指除去裱背材料的純膏葯重量)。
4.在常溫下保存,兩年內不變質,不失去粘性。
煉制膏葯,需有麻油浸葯→烈火煎沸→文火久熬→葯枯過濾→葯油滴水成珠→下黃丹→加香葯或貴重葯或膠體性葯物→去火毒→塗布冷卻→烘化貼用等程序。
下面以黑膏葯的熬制進行介紹:
第一步 炸葯
先將油料加熱,倒入葯料,文火再炸,並不斷攪動,使葯物受熱均勻,直炸至制膏所要求的程度為止(如變黃,炸焦黃,炸枯黑等)。去渣濾凈,即為膏油。
注意:1.有時未炸前,往往需將葯料在油內浸泡一定時間,經驗上有春五、夏三、秋七日之說。2.葯料倒入前須酌予碎斷,太粗則不易炸出葯內有效成分,太細則易於沉積鍋底,不易濾凈。3.入葯順序依葯料性質不同,一般有先炸、後炸之分。肉質葯及鮮葯宜先炸,如甲魚、鮮莧菜之類;質地堅實的葯物也應先炸,如介殼、樹根之類。而質地疏鬆或形體細小的葯物,宜待先炸葯物已枯黃時在下鍋,如花葉和種子類。
第二步 炒丹
把黃丹放在干凈的鐵鍋或銅鍋內,文火炒至丹中水氣盡,鬆散為度。急住火,需用鏟子不斷翻炒。
注意:丹中有水氣膏葯則嫩,丹炒過頭膏葯則老。黃丹炒制過程中會變成深紅色,勿慌,取出冷涼,自會恢復原色。
第三步 煉油
葯油可選桐油、香油等。若用香油,則把不放鹼的香油放入干凈的鍋內,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一開始油水之氣會直向上升,再過一時則氣體會向鍋周旋升,急用竹筷點油滴入涼水上,成珠不散,為煉油已成。
注意:1.香油即為麻油,有黑芝麻、白芝麻之分。習慣用黑芝麻油。油中若摻鹼,不但溢鍋,而且膏葯不粘。2.煉油之火不易過猛,如已著火,用鐵鍋蓋將火壓滅。葯油將煉成時,撩油速度要快,但應避免觸及鍋底,以防著火。
第四步 下丹
油丹比例一般按每500克油用鉛丹195克計算,並注意季節(夏季鉛丹可用至240克,冬季僅用140克,春秋用210克為宜)。經驗上亦有比例取油丹16:7,多一斤香油用四至五兩丹,冬嫩(四)些,夏老(五)些。下丹分火上下丹和離火下丹兩種情況。前者繼續用微火熬油,把炒丹緩緩放入沸油內,用槐木或柳木棍、桑木棍不斷順時針攪拌,油會上溢氣泡,冒出濃煙,待煙氣稍盡,則急用竹筷點油滴到涼水上三四滴,稍成珠不散,拿珠擦凈水,用干手試捏,以粘手而離手時不膩手為度,急住火,或把鍋抬離火爐,繼續攪拌候其涼。離火下丹即將煉好的葯油離開火爐後方下丹。
注意:1.萬萬不可用鐵器攪拌,此時鐵器與鍋底相碰,一鍋膏葯起火而毀。2.一般多採用火上下丹,因它比之離火下丹較易去除丹中毒性,膏葯不癢。3.下丹時應一人攪拌,一人下丹,利於操作。4.鍋內油量不能超過鍋容量的三分之一,否則易溢出。5.此節是熬制膏葯的關鍵,必須掌握好葯油離火的時刻,以保證成膏的質量。常用以下標准來判斷煉油程度:①油煙:始為淡青色,漸轉濃黑,進為白色濃煙,撩油時煙更明顯,以看到白色濃煙為准;②油花:沸騰開始時,油花多在鍋壁附近,待油花向鍋中央聚集時為准;③油珠:即「滴水成珠」,取油少許滴入水中成珠不散,膏色黑亮為准。6.「膏葯黑之功在於熬,亮之功在於攪。」下丹時撒布要勻,並不停地順一個方向攪拌,以防沉聚。7.掌握好下丹速度。下丹的速度太快易溢鍋,且膏葯質地不勻;太慢時,則離火下丹的葯油溫度下降,影響效果。8.如下丹時著火,應熄滅後再下,否則易引起爆炸。9.膏葯應老、嫩適宜。如偏老,即兌入較嫩的膏葯油;偏嫩,則再加熱。一般宜嫩些,因攤膏時仍需加熱。
第五步 去火毒
膏成後,用冷水噴灑於膏葯鍋內,即有黑煙冒出,然後將膏葯擰成小坨,浸於冷水中3~10日,每日換水1~2次。亦有成膏後直接「傾入器中,以水浸三日去火毒用。」
第六步 加細葯
將方中的貴重細葯,如冰片、麝香等研細面,加入已熔化的膏葯內攪拌。
注意:熱油加涼葯面,必有溢起,勿怕。需一點點加入葯面,急攪拌則無事,不然一鍋膏葯溢出而廢。
第七步 攤膏葯
急把尚未冷涼的膏葯,用竹筷團起,隨紙布大小,以竹筷點紙布之中心作順時針攤一周,則為膏葯已成。
注意:1.需用棉布放入煮熟放溫的稀麵糊中,趁熱混和揉均,搭與高處曬干,此為漿布已成。膏葯則不滲、不癢,貼七天無事。2.攤膏時,塗的面積一般圓形的占膏葯褙的1/3,長方形的約佔2/5。用於治表的膏葯,宜塗薄些;治里的膏葯,宜塗厚些。勤換的膏葯宜薄,久貼的膏葯宜厚。
第八步 貼膏葯
先將膏葯放熱水壺或酒精燈、蠟燭等物微火上加熱烤軟熔化,使溫度適宜,即可攤貼。
注意:1.貼前先將患處用溫水擦凈,或用生薑切片檫洗皮膚,或患部用酒精消毒,待皮膚乾燥後再貼。皮膚有汗或有水汽時不能貼,因這樣貼不緊。若氣候寒冷粘貼不緊,可在膏葯貼上後再熱敷一下。2.按時換膏葯,防止膏中鉛化物對皮膚的刺激。3.貼膏葯後過敏,局部發癢較甚或發生水泡、潰爛時當取下,用酒精消毒或搽龍膽紫葯水,待不癢和傷口癒合後再貼。或採用貼前膏葯上撒點薄荷冰等預防措施。重者禁用。4.不可將膏葯在煤爐上烘烤帖敷,因為煤爐燃燒時產生的致癌物質及有害氣體會被膏葯基質及水分所吸收,並經皮膚滲入人體,危害健康。5.皮膚表面有外傷或有糜爛感染,局部有破損者,不宜將膏葯直接貼在破損處,以免發生化膿性感染。6.凡是含有麝香、乳沒等活血化淤成分的膏葯,孕婦均應慎用。尤其孕婦的腰、腹部(特別是下腹部氣海、關元穴處)、肚臍以及下肢三陰交等穴位處,不能貼敷,以防發生流產等意外。7.一般一張膏葯的葯效可維持1~2天,黑膏葯的葯效較長,一般可連續貼用1周以上再揭下,所以不宜換得過勤或過少。8.膏葯撕揭時注意動作輕柔,防止撕裂皮膚。對粘在皮膚上的部分葯膏,可用紗布蘸汽油擦凈,然後再用酒精消毒。

Ⅵ 做膏葯用的樹脂膠到哪去買

應該大葯房有買,如果沒有那就上網購買吧!現在互聯網那麼發達,什麼都可以網上購買哦

Ⅶ 膏葯基質的配置方法

膏葯的製作與使用

膏葯是外用膏劑(包括軟膏劑、膏葯、橡皮膏)的一種,古代歸屬於「薄貼」。系以食用植物油與黃丹或鉛粉等經高溫煉製成的鉛硬膏為基質,並含有葯物或中葯材提取物的外用制劑。膏葯作為中國制劑中的一種傳統劑型,早在晉代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中已有油、丹熬煉而成「膏」的記載。《劉涓子鬼遺方》中亦有多種「薄貼」的記載。「薄」指軟膏,「貼」指膏葯。唐、宋以來對膏葯的應用更加廣泛,清代吳師機所著《理瀹駢文》為膏葯在應用方面的專著,對膏葯的方葯、應用,尤其在制備工藝上均進行了較完整的總結,並有進一步發展提高,其「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葯亦即內治之葯,所異者法耳」的新觀點,頗為眾人所信賴,並後世醫家所推崇。膏葯常應用於消腫、拔毒、生肌等外治方面;但它通過外貼,還能起到內治作用,如驅風寒、和氣血、消痰痞、通經活絡、法風濕、治跌打損傷等。《理瀹駢文》上論及膏葯的作用時,有「截」、「拔」之說,謂:「凡病所集聚之處,拔之則病自出,無深入內陷之患;病所經由之外,截之則邪自斷,無妄行傳變之虞。」
膏葯的種類有多種,以油與黃丹為基質的為黑膏葯;以油與宮粉為基質的為白膏葯;以橡膠為主要基質的為橡皮膏;以松香等為基質的為松香膏葯。最常用的是黑膏葯。
對膏葯的質量要求如下:
1.老嫩應適宜,貼於皮膚上要有適宜的粘性及不移動位置。
2.外觀應油潤細膩,對皮膚應無刺激性。
3.同種膏葯的攤塗量應一致,其重量差異限度不超過±5%(指除去裱背材料的純膏葯重量)。
4.在常溫下保存,兩年內不變質,不失去粘性。
煉制膏葯,需有麻油浸葯→烈火煎沸→文火久熬→葯枯過濾→葯油滴水成珠→下黃丹→加香葯或貴重葯或膠體性葯物→去火毒→塗布冷卻→烘化貼用等程序。
下面以黑膏葯的熬制進行介紹:
第一步 炸葯
先將油料加熱,倒入葯料,文火再炸,並不斷攪動,使葯物受熱均勻,直炸至制膏所要求的程度為止(如變黃,炸焦黃,炸枯黑等)。去渣濾凈,即為膏油。
注意:1.有時未炸前,往往需將葯料在油內浸泡一定時間,經驗上有春五、夏三、秋七日之說。2.葯料倒入前須酌予碎斷,太粗則不易炸出葯內有效成分,太細則易於沉積鍋底,不易濾凈。3.入葯順序依葯料性質不同,一般有先炸、後炸之分。肉質葯及鮮葯宜先炸,如甲魚、鮮莧菜之類;質地堅實的葯物也應先炸,如介殼、樹根之類。而質地疏鬆或形體細小的葯物,宜待先炸葯物已枯黃時在下鍋,如花葉和種子類。
第二步 炒丹
把黃丹放在干凈的鐵鍋或銅鍋內,文火炒至丹中水氣盡,鬆散為度。急住火,需用鏟子不斷翻炒。
注意:丹中有水氣膏葯則嫩,丹炒過頭膏葯則老。黃丹炒制過程中會變成深紅色,勿慌,取出冷涼,自會恢復原色。
第三步 煉油
葯油可選桐油、香油等。若用香油,則把不放鹼的香油放入干凈的鍋內,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一開始油水之氣會直向上升,再過一時則氣體會向鍋周旋升,急用竹筷點油滴入涼水上,成珠不散,為煉油已成。
注意:1.香油即為麻油,有黑芝麻、白芝麻之分。習慣用黑芝麻油。油中若摻鹼,不但溢鍋,而且膏葯不粘。2.煉油之火不易過猛,如已著火,用鐵鍋蓋將火壓滅。葯油將煉成時,撩油速度要快,但應避免觸及鍋底,以防著火。
第四步 下丹
油丹比例一般按每500克油用鉛丹195克計算,並注意季節(夏季鉛丹可用至240克,冬季僅用140克,春秋用210克為宜)。經驗上亦有比例取油丹16:7,多一斤香油用四至五兩丹,冬嫩(四)些,夏老(五)些。下丹分火上下丹和離火下丹兩種情況。前者繼續用微火熬油,把炒丹緩緩放入沸油內,用槐木或柳木棍、桑木棍不斷順時針攪拌,油會上溢氣泡,冒出濃煙,待煙氣稍盡,則急用竹筷點油滴到涼水上三四滴,稍成珠不散,拿珠擦凈水,用干手試捏,以粘手而離手時不膩手為度,急住火,或把鍋抬離火爐,繼續攪拌候其涼。離火下丹即將煉好的葯油離開火爐後方下丹。
注意:1.萬萬不可用鐵器攪拌,此時鐵器與鍋底相碰,一鍋膏葯起火而毀。2.一般多採用火上下丹,因它比之離火下丹較易去除丹中毒性,膏葯不癢。3.下丹時應一人攪拌,一人下丹,利於操作。4.鍋內油量不能超過鍋容量的三分之一,否則易溢出。5.此節是熬制膏葯的關鍵,必須掌握好葯油離火的時刻,以保證成膏的質量。常用以下標准來判斷煉油程度:①油煙:始為淡青色,漸轉濃黑,進為白色濃煙,撩油時煙更明顯,以看到白色濃煙為准;②油花:沸騰開始時,油花多在鍋壁附近,待油花向鍋中央聚集時為准;③油珠:即「滴水成珠」,取油少許滴入水中成珠不散,膏色黑亮為准。6.「膏葯黑之功在於熬,亮之功在於攪。」下丹時撒布要勻,並不停地順一個方向攪拌,以防沉聚。7.掌握好下丹速度。下丹的速度太快易溢鍋,且膏葯質地不勻;太慢時,則離火下丹的葯油溫度下降,影響效果。8.如下丹時著火,應熄滅後再下,否則易引起爆炸。9.膏葯應老、嫩適宜。如偏老,即兌入較嫩的膏葯油;偏嫩,則再加熱。一般宜嫩些,因攤膏時仍需加熱。
第五步 去火毒
膏成後,用冷水噴灑於膏葯鍋內,即有黑煙冒出,然後將膏葯擰成小坨,浸於冷水中3~10日,每日換水1~2次。亦有成膏後直接「傾入器中,以水浸三日去火毒用。」
第六步 加細葯
將方中的貴重細葯,如冰片、麝香等研細面,加入已熔化的膏葯內攪拌。
注意:熱油加涼葯面,必有溢起,勿怕。需一點點加入葯面,急攪拌則無事,不然一鍋膏葯溢出而廢。
第七步 攤膏葯
急把尚未冷涼的膏葯,用竹筷團起,隨紙布大小,以竹筷點紙布之中心作順時針攤一周,則為膏葯已成。
注意:1.需用棉布放入煮熟放溫的稀麵糊中,趁熱混和揉均,搭與高處曬干,此為漿布已成。膏葯則不滲、不癢,貼七天無事。2.攤膏時,塗的面積一般圓形的占膏葯褙的1/3,長方形的約佔2/5。用於治表的膏葯,宜塗薄些;治里的膏葯,宜塗厚些。勤換的膏葯宜薄,久貼的膏葯宜厚。
第八步 貼膏葯
先將膏葯放熱水壺或酒精燈、蠟燭等物微火上加熱烤軟熔化,使溫度適宜,即可攤貼。
注意:1.貼前先將患處用溫水擦凈,或用生薑切片檫洗皮膚,或患部用酒精消毒,待皮膚乾燥後再貼。皮膚有汗或有水汽時不能貼,因這樣貼不緊。若氣候寒冷粘貼不緊,可在膏葯貼上後再熱敷一下。2.按時換膏葯,防止膏中鉛化物對皮膚的刺激。3.貼膏葯後過敏,局部發癢較甚或發生水泡、潰爛時當取下,用酒精消毒或搽龍膽紫葯水,待不癢和傷口癒合後再貼。或採用貼前膏葯上撒點薄荷冰等預防措施。重者禁用。4.不可將膏葯在煤爐上烘烤帖敷,因為煤爐燃燒時產生的致癌物質及有害氣體會被膏葯基質及水分所吸收,並經皮膚滲入人體,危害健康。5.皮膚表面有外傷或有糜爛感染,局部有破損者,不宜將膏葯直接貼在破損處,以免發生化膿性感染。6.凡是含有麝香、乳沒等活血化淤成分的膏葯,孕婦均應慎用。尤其孕婦的腰、腹部(特別是下腹部氣海、關元穴處)、肚臍以及下肢三陰交等穴位處,不能貼敷,以防發生流產等意外。7.一般一張膏葯的葯效可維持1~2天,黑膏葯的葯效較長,一般可連續貼用1周以上再揭下,所以不宜換得過勤或過少。8.膏葯撕揭時注意動作輕柔,防止撕裂皮膚。對粘在皮膚上的部分葯膏,可用紗布蘸汽油擦凈,然後再用酒精消毒。

Ⅷ 膏葯基質的做法

膏葯是外用膏劑(包括軟膏劑、膏葯、橡皮膏)的一種,古代歸屬於「薄貼」。系以食用植物油與黃丹或鉛粉等經高溫煉製成的鉛硬膏為基質,並含有葯物或中葯材提取物的外用制劑。膏葯作為中國制劑中的一種傳統劑型,早在晉代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中已有油、丹熬煉而成「膏」的記載。《劉涓子鬼遺方》中亦有多種「薄貼」的記載。「薄」指軟膏,「貼」指膏葯。唐、宋以來對膏葯的應用更加廣泛,清代吳師機所著《理瀹駢文》為膏葯在應用方面的專著,對膏葯的方葯、應用,尤其在制備工藝上均進行了較完整的總結,並有進一步發展提高,其「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葯亦即內治之葯,所異者法耳」的新觀點,頗為眾人所信賴,並後世醫家所推崇。膏葯常應用於消腫、拔毒、生肌等外治方面;但它通過外貼,還能起到內治作用,如驅風寒、和氣血、消痰痞、通經活絡、法風濕、治跌打損傷等。《理瀹駢文》上論及膏葯的作用時,有「截」、「拔」之說,謂:「凡病所集聚之處,拔之則病自出,無深入內陷之患;病所經由之外,截之則邪自斷,無妄行傳變之虞。」
膏葯的種類有多種,以油與黃丹為基質的為黑膏葯;以油與宮粉為基質的為白膏葯;以橡膠為主要基質的為橡皮膏;以松香等為基質的為松香膏葯。最常用的是黑膏葯。
對膏葯的質量要求如下:
1.老嫩應適宜,貼於皮膚上要有適宜的粘性及不移動位置。
2.外觀應油潤細膩,對皮膚應無刺激性。
3.同種膏葯的攤塗量應一致,其重量差異限度不超過±5%(指除去裱背材料的純膏葯重量)。
4.在常溫下保存,兩年內不變質,不失去粘性。
煉制膏葯,需有麻油浸葯→烈火煎沸→文火久熬→葯枯過濾→葯油滴水成珠→下黃丹→加香葯或貴重葯或膠體性葯物→去火毒→塗布冷卻→烘化貼用等程序。
下面以黑膏葯的熬制進行介紹:
第一步 炸葯
先將油料加熱,倒入葯料,文火再炸,並不斷攪動,使葯物受熱均勻,直炸至制膏所要求的程度為止(如變黃,炸焦黃,炸枯黑等)。去渣濾凈,即為膏油。
注意:1.有時未炸前,往往需將葯料在油內浸泡一定時間,經驗上有春五、夏三、秋七日之說。2.葯料倒入前須酌予碎斷,太粗則不易炸出葯內有效成分,太細則易於沉積鍋底,不易濾凈。3.入葯順序依葯料性質不同,一般有先炸、後炸之分。肉質葯及鮮葯宜先炸,如甲魚、鮮莧菜之類;質地堅實的葯物也應先炸,如介殼、樹根之類。而質地疏鬆或形體細小的葯物,宜待先炸葯物已枯黃時在下鍋,如花葉和種子類。
第二步 炒丹
把黃丹放在干凈的鐵鍋或銅鍋內,文火炒至丹中水氣盡,鬆散為度。急住火,需用鏟子不斷翻炒。
注意:丹中有水氣膏葯則嫩,丹炒過頭膏葯則老。黃丹炒制過程中會變成深紅色,勿慌,取出冷涼,自會恢復原色。
第三步 煉油
葯油可選桐油、香油等。若用香油,則把不放鹼的香油放入干凈的鍋內,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一開始油水之氣會直向上升,再過一時則氣體會向鍋周旋升,急用竹筷點油滴入涼水上,成珠不散,為煉油已成。
注意:1.香油即為麻油,有黑芝麻、白芝麻之分。習慣用黑芝麻油。油中若摻鹼,不但溢鍋,而且膏葯不粘。2.煉油之火不易過猛,如已著火,用鐵鍋蓋將火壓滅。葯油將煉成時,撩油速度要快,但應避免觸及鍋底,以防著火。
第四步 下丹
油丹比例一般按每500克油用鉛丹195克計算,並注意季節(夏季鉛丹可用至240克,冬季僅用140克,春秋用210克為宜)。經驗上亦有比例取油丹16:7,多一斤香油用四至五兩丹,冬嫩(四)些,夏老(五)些。下丹分火上下丹和離火下丹兩種情況。前者繼續用微火熬油,把炒丹緩緩放入沸油內,用槐木或柳木棍、桑木棍不斷順時針攪拌,油會上溢氣泡,冒出濃煙,待煙氣稍盡,則急用竹筷點油滴到涼水上三四滴,稍成珠不散,拿珠擦凈水,用干手試捏,以粘手而離手時不膩手為度,急住火,或把鍋抬離火爐,繼續攪拌候其涼。離火下丹即將煉好的葯油離開火爐後方下丹。
注意:1.萬萬不可用鐵器攪拌,此時鐵器與鍋底相碰,一鍋膏葯起火而毀。2.一般多採用火上下丹,因它比之離火下丹較易去除丹中毒性,膏葯不癢。3.下丹時應一人攪拌,一人下丹,利於操作。4.鍋內油量不能超過鍋容量的三分之一,否則易溢出。5.此節是熬制膏葯的關鍵,必須掌握好葯油離火的時刻,以保證成膏的質量。常用以下標准來判斷煉油程度:①油煙:始為淡青色,漸轉濃黑,進為白色濃煙,撩油時煙更明顯,以看到白色濃煙為准;②油花:沸騰開始時,油花多在鍋壁附近,待油花向鍋中央聚集時為准;③油珠:即「滴水成珠」,取油少許滴入水中成珠不散,膏色黑亮為准。6.「膏葯黑之功在於熬,亮之功在於攪。」下丹時撒布要勻,並不停地順一個方向攪拌,以防沉聚。7.掌握好下丹速度。下丹的速度太快易溢鍋,且膏葯質地不勻;太慢時,則離火下丹的葯油溫度下降,影響效果。8.如下丹時著火,應熄滅後再下,否則易引起爆炸。9.膏葯應老、嫩適宜。如偏老,即兌入較嫩的膏葯油;偏嫩,則再加熱。一般宜嫩些,因攤膏時仍需加熱。
第五步 去火毒
膏成後,用冷水噴灑於膏葯鍋內,即有黑煙冒出,然後將膏葯擰成小坨,浸於冷水中3~10日,每日換水1~2次。亦有成膏後直接「傾入器中,以水浸三日去火毒用。」
第六步 加細葯
將方中的貴重細葯,如冰片、麝香等研細面,加入已熔化的膏葯內攪拌。
注意:熱油加涼葯面,必有溢起,勿怕。需一點點加入葯面,急攪拌則無事,不然一鍋膏葯溢出而廢。
第七步 攤膏葯
急把尚未冷涼的膏葯,用竹筷團起,隨紙布大小,以竹筷點紙布之中心作順時針攤一周,則為膏葯已成。
注意:1.需用棉布放入煮熟放溫的稀麵糊中,趁熱混和揉均,搭與高處曬干,此為漿布已成。膏葯則不滲、不癢,貼七天無事。2.攤膏時,塗的面積一般圓形的占膏葯褙的1/3,長方形的約佔2/5。用於治表的膏葯,宜塗薄些;治里的膏葯,宜塗厚些。勤換的膏葯宜薄,久貼的膏葯宜厚。
第八步 貼膏葯
先將膏葯放熱水壺或酒精燈、蠟燭等物微火上加熱烤軟熔化,使溫度適宜,即可攤貼。
注意:1.貼前先將患處用溫水擦凈,或用生薑切片檫洗皮膚,或患部用酒精消毒,待皮膚乾燥後再貼。皮膚有汗或有水汽時不能貼,因這樣貼不緊。若氣候寒冷粘貼不緊,可在膏葯貼上後再熱敷一下。2.按時換膏葯,防止膏中鉛化物對皮膚的刺激。3.貼膏葯後過敏,局部發癢較甚或發生水泡、潰爛時當取下,用酒精消毒或搽龍膽紫葯水,待不癢和傷口癒合後再貼。或採用貼前膏葯上撒點薄荷冰等預防措施。重者禁用。4.不可將膏葯在煤爐上烘烤帖敷,因為煤爐燃燒時產生的致癌物質及有害氣體會被膏葯基質及水分所吸收,並經皮膚滲入人體,危害健康。5.皮膚表面有外傷或有糜爛感染,局部有破損者,不宜將膏葯直接貼在破損處,以免發生化膿性感染。6.凡是含有麝香、乳沒等活血化淤成分的膏葯,孕婦均應慎用。尤其孕婦的腰、腹部(特別是下腹部氣海、關元穴處)、肚臍以及下肢三陰交等穴位處,不能貼敷,以防發生流產等意外。7.一般一張膏葯的葯效可維持1~2天,黑膏葯的葯效較長,一般可連續貼用1周以上再揭下,所以不宜換得過勤或過少。8.膏葯撕揭時注意動作輕柔,防止撕裂皮膚。對粘在皮膚上的部分葯膏,可用紗布蘸汽油擦凈,然後再用酒精消毒。

熱點內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電影推薦 發布:2024-08-19 09:13:07 瀏覽:886
類似深水的露點電影 發布:2024-08-19 09:10:12 瀏覽:80
《消失的眼角膜》2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4:43 瀏覽:878
私人影院什麼電影好看 發布:2024-08-19 08:33:32 瀏覽:593
干 B 發布:2024-08-19 08:30:21 瀏覽:910
夜晚看片網站 發布:2024-08-19 08:20:59 瀏覽:440
台灣男同電影《越界》 發布:2024-08-19 08:04:35 瀏覽:290
看電影選座位追女孩 發布:2024-08-19 07:54:42 瀏覽:975
日本a級愛情 發布:2024-08-19 07:30:38 瀏覽:832
生活中的瑪麗類似電影 發布:2024-08-19 07:26:46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