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樹脂王軍寶
⑴ 廈門晟和機械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廈門晟和來機械有限公司成源立於2006年09月05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機械設備及零配件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等。
法定代表人:王軍寶
成立時間:2006-09-05
注冊資本:3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5021120000268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廈門市集美區董任西二路555號(綜合樓A)
⑵ 京東貨單怎麼查詢呀
查什麼?到了他們會電話聯系你!~
你要是沒時間,就在電話里跟他們商量
服務還是不錯的
⑶ 如何看待中國的孝道文化或孝道對中國現代社會的影響論文1500~2000字噢
孝是社會穩定的原動力
王軍寶
一、孝的淵源
1、古人說「孝」字:《說文》「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爾雅·釋訓》「善父母為孝。」《書·君陳》「惟孝友於兄弟,克施有政。」《書·文侯之命》「追孝於前文人」《孔傳》「繼先祖這志為孝。」《說文》、《爾雅》釋「孝」字,都是把上部看成老人。《書經》之「孝」字,是從政治方面講的,是治理社會的含義。孔子與《書經》意同,
2、從「孝」字的字形演變究「孝」字本義
如上圖:「姬鼎」(西周中晚期)上的「孝」字和「丁卣」(yǒu西周早期酒器)上面的「孝」字上面是一稞老草之形,下面是子字。為什麼釋草不釋樹呢,概「草」之生也一秋而已,常可見有籽而亡,明年復生草,循環往復,生生不已,故有「孝」字,孝乃傳承之意也。後來把這種意思用到其它植物引申到動物再到人。意思沒有多大改變,到後期人文思想的發展和成熟,賦予了「孝」更多的意義,尤其是人文意義,所以才有了善事父母的解釋。人類「兒子」的「子」也是從「草種子」的「子」借來的。因此,孝的本義應是「傳承」。如不能生出「子」則生物絕種矣,因此,不論是人或是動物植物都要產「子」。才能有後世。不然何可見物種之豐富。
師麻簋( guǐ西周中晚期)上的「孝」字,後人據形臆測為衰毛老人,下是「子」字,如少年將掖之狀,因訓為「子承老也,善父母為孝」。但如果訓為老草葉子,豈不更形象。
陳侯午錞(ì)
從「孝」字演變看,上部多有變化,然不離老草之形,下部都離不開「子」字。這說明,孝的本義和「子」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從「姬鼎」(西周中晚期)看「孝」字,上部就是一蓬老草。卣(yǒu)西周早期酒器。只有師麻簋上的「孝」字可看出像老人。當然也可以不看作老人,畢竟那幾根毛說成是老人還是很牽強的。說成草就好的多了。秋風中的老草多形象。它走向衰微,產下了草籽,可以死亡了。
從商晚期到西周中期整個時段內,「孝」字的形狀都是草老結籽的會意。之所以不把「孝」字上部訓為老人,還有一證據就是:「人」字的賦形從來沒有用「胡須」來表示年齡的。看發展,「孝」字上部,在西周金文時期,如果可以說像老人能勉強的話,它的發展到小篆以後就再也沒有「人」味了。請看:
這些無一長須形者,可見「孝」上部亦不該訓為長須老人。
二、孝的傳承意義有多廣
西周實行分封制以來,社會得到長達500年之久的穩定,這里邊有一個內驅力,就是傳承。一個封國的穩定看國君的品德和執政能力,更靠國有儲君。如果一個國家,國君無嗣則無需國君老死,其國即被滅。所以繼承人是國家穩定的關健,因之孟子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論。一個國君的破滅,不是一場簡單的疆域重劃,必將經過流血大暴亂,民不得安生。而一個儲君的教育標准就是未來國君的道德和能力標准,因此周代稱君子,即國君之子,而國君之了的教育要求就是全國的道德模範,將來成為國君才會得到百姓之擁戴,反之必走向滅亡。
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大學》修身在於心正、心正在於意誠
二、古代論孝典籍
1、《詩經》之論孝的篇章很多
⑴《詩·大雅·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朱熹集傳:「類善也……孝子之孝誠而不竭,則宜永錫爾以善矣。」(周代王侯祭祀祖先的歌。)
意思為:孝順的子子孫孫層出不窮,上天會恩賜福祉給孝順的人。
⑵《詩經·小雅·楚茨》:「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今譯:孝子孝孫的善行,會得到大福和長壽的報償。(周王秋冬祭祀祖先的樂歌。)
⑶《詩·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今譯:牢記孝道,孝道就是生活的准則。
⑷《詩經·大雅·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今譯:具有孝道之美德的人,才會受到人們的尊敬。(周王率群臣出遊卷阿,詩人歌以頌之,並勸勉周王禮賢下士。)
⑸閔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今譯:對於先人,要永遠盡孝。(《詩經·周頌·閔予小子》)
⑹《詩經·魯頌·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今譯:對列祖列宗無不孝敬,以求得他們的賜福。
2、《尚書》論孝
《尚書·堯典》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試哉。」女於時,觀厥刑於二女。厘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帝曰:「欽哉!」
《尚書·太甲中》
王懋乃德,視乃厥祖,無時豫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視遠惟明,聽德惟聰。朕承王之休無斁。
《尚書·微子之命》
嗚呼!乃祖成湯,克齊聖廣淵;皇天眷佑,誕受厥命;撫民以寬,除其邪虐;功加於時,德垂後裔;爾惟踐修厥猷,舊有令聞;恪慎克孝,肅恭神人,予嘉乃德。
《尚書·康誥》
王曰:「封。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於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於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於弟。
《尚書·酒誥》
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厥父母慶,自洗腆,致用酒。
《尚書·蔡仲之命》
爾尚蓋前人之愆,惟忠惟孝;爾乃邁跡自身,克勤無怠,以垂憲乃後;率乃祖文王之彝訓,無若爾考之違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為善不同,同歸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爾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終,終以不困,不惟厥終,終以困窮;懋乃攸績,睦乃四鄰,以蕃王室,以和兄弟。
《尚書·君陳》
王若曰:「君陳,惟爾令德孝恭。惟孝,友於兄弟,克施有政。
《尚書·文侯之命》
父義和!汝克昭乃顯祖;汝肇刑文武,用會紹乃辟,追孝於前文人。
3、《論語》
《學而第一》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為政第二》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里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泰伯第八》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子罕第九》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先進第十一》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子路第十三》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陽貨第十七》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子張第十九》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4、戰國策論孝
《戰國策·卷十九趙策二》王立周紹為傅
王立周紹為傅,曰:「寡人始行縣,過番吾,當子為子之時,踐石以上者皆道子之孝。故寡人問子以璧,遺子以酒食,而求見子。子謁病而辭。人有言子者曰:『父之孝子,君之忠臣也。』故寡人以子之知慮為辯足以道人,危足以持難,忠可以寫意,信可以遠期。詩雲:『服難以勇,治亂以知,事之計也。立傅以行,教少以學,義之經也。』循計之事,失而累;訪議之行,窮而不憂。故寡人慾子之胡服以傅王乎。」
周紹曰:「王失論矣,非賤臣所敢任也。」王曰:「選子莫若父,論臣莫若君。君,寡人也。」周紹曰:「立傅之道六。」王曰:「六者何也?」周紹曰:「知慮不躁達於變,身行寬惠達於禮,威嚴不足以易於位,重利不足以變其心,恭於教而不快,和於下而不危。六者傅之才,而臣無一焉。隱中不竭,臣之罪也。傅命仆官,以煩有司,吏之恥也。王請更論。」王曰:「知此六者,所以使子。」
周紹曰:「乃國未通於王胡服。雖然,臣王之臣也,而王重命之,臣故不聽令乎?」
再拜,賜胡服。
王曰:「寡人以王子為子任,欲子之厚愛之,無所見丑。御道之以行義,勿令溺苦於學。事君者,順其意不逆其志;事先者,明其高不倍其孤。故有臣可命,其國之祿也。子能行是,以事寡人者畢矣。《書》雲:『去邪無疑,任賢勿貳。』
寡人與子,不用人矣。」遂賜周紹胡服衣冠、具帶、黃金師比,以傅王子也。
《戰國策·卷十六·楚三》
○蘇子謂楚王
蘇子謂楚王曰:「仁人之於民也,愛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於親也,愛之以心,事之以財;忠臣之於君也,必進賢人以輔之。
《戰國策·卷十七·楚四》
《戰國策·卷十一·齊四》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
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
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
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曰鍾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也?
葉陽子無恙乎?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
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徹其環瑱,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
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業,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
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為人也,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此率民而出於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
○魏王遺楚王美人
魏王遺楚王美人,楚王說之。夫人鄭袖知王之說新人也,甚愛新人:衣服玩好,擇其所喜而為之;宮室卧具,擇其所善而為之。愛之甚於王。王曰:「婦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鄭袖知寡人之說新人也,其愛之甚於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親,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鄭袖知王以己為不妒也,因謂新人曰:「王愛子美矣。雖然,惡子之鼻。子為見王,則必揜子鼻。」新人見王,因揜其鼻。王謂鄭袖曰:「夫新人見寡人,則揜其鼻,何也?」鄭袖曰:「妾知也。」王曰:「雖惡必言之。」鄭袖曰:「其似惡聞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無使逆命。
5、《孝經》孔子所傳之儒家治政經典,孔聖於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之外別開一門「孝道」單傳之於有點「魯」的孝子曾參。曾子受《孝經》,然後召門人弟子整理成篇。《開宗明章第一》就說「仲尼居,曾子侍」稱曾參為「曾子」,口吻為曾門子弟無疑矣。
孔聖何以將《孝經》單受之曾參呢,一是孔子拿曾參的孝行作為教育弟子的活教材,可見對曾參的孝行的肯定:《說苑》記:「曾子芸瓜而誤斬其根,曾皙怒,援大杖擊之,曾子仆地;有頃蘇,蹶然而起,進曰:「曩者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聽其歌聲,令知其平也。孔子聞之,告門人曰:「參來勿內也!」曾子自以無罪,使人謝孔子,孔子曰:「汝聞瞽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嘗不在側,求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大棰則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體而不去,殺身以陷父,不義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殺天子之民罪奚如?」
曾子之孝,可謂「魯」,而孔子教導他像舜那樣孝才是大孝。孝要有智慧,「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孝子受父母責罰時應抱的態度。
為什麼「大杖則走」?如果曾子被父親打死了,那麼其父就有罪,辱沒了父親,曾子也就是不孝之子了。
二是曾子與孝相關的事跡故事記載最多,且曾子是個真孝子,又會教導弟子以孝悌之道,故傳之:
① 孝敬父母
陸賈《新語•慎微》記載:「曾子孝於父母,昏定晨省,調寒溫,適輕重,勉之於糜粥之間,行之於衽席之上,而德美重於後世。」曾子早晚都問候照顧父母,冷暖飲食等無微不至。
② 侍母至孝
《孝子傳》記:「曾子食生魚甚美,因吐之。人問其故,曾子曰:『母在之日,不知生魚味,今我食美,故吐之。』遂終身不食。」因為母親在世時,從來沒有嘗過生魚的美味,因此曾子吃到美味的生魚,馬上就吐出來不吃了,並且終生不再吃生魚。
③ 不過勝母之閭
(《淮南子•說山訓》):「曾子立孝,不過勝母之閭。」因為閭里的名稱叫「勝母」,因此孝子曾子就不肯過去。
④ 嚙指痛心
參見《二十四孝》。
⑤ 事父能「養志」
《孟子•離婁上》中孟子講了一個故事:曾子奉養父親曾皙,每餐必有酒肉;將撤除的時候,曾子必定要問剩下的給誰。如果曾皙問廚房裡還有剩餘的嗎,一定會回答說「有」。曾皙死後,曾元奉養父親曾參時,每餐也有酒肉;將撤除的時候,曾元沒有問剩下的給誰。曾子問廚房裡還有剩餘的嗎,回答說「沒有了」。意思是准備留下來,再給父親吃。對此孟子發議論說:「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曾皙——曾參——曾元三代人,子對父親的侍奉作了對比:曾參對其父不僅「養口體」,而且是「養志」。他孝而順、孝而敬,考慮周全,一切詢問清楚,按照父親的意思去辦。然而下一代曾元對其父則只是「養口體」,沒有「養志」了。有些事情只是按自己的意圖去辦,那麼雖養而不順不敬了。所謂「養口體」,就是侍養親人的口腹、身體;「養志」則養親人的心志、精神了,即除了「口體」之養,還讓他們愉悅。孟子提出了「孝養」有「養口體」、「養志」兩個層次,很深刻。
⑥善待後母
《孔子家語》:「參後母遇之無恩,而供養不衰。」曾子的後母對曾子沒有慈愛之恩情,但是曾子照樣供養,絲毫不馬虎懈怠。
⑥ 棄官養親
《孔子家語》:「齊嘗聘,欲與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祿,則憂人之事,故吾不忍遠親而為人役。』」齊國曾經要聘請曾子為卿,沒有應聘,是因為不忍心遠離親人。
⑦ 善教弟子保全身體
《論語•泰伯篇》:「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曾參病重的時候,召來門下的弟子,說:「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詩經》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從今而後,我知道自己是可以免除禍害了!學生們啊!」
正好與《孝經》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大戴禮記•曾子大孝篇》說:「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相照應。
⑧ 曾子出妻
《孔子家語》:「及其妻以藜不熟,因出之。人曰:『非七出也。』參曰:『藜,小物耳。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況大事乎?』遂出之,終身不娶。其子元請焉,告其子曰:『高宗以後妻殺孝己,尹吉甫以後妻放伯奇。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庸知其得免於非乎?』」這個嚴也許今天接受不了,社會進步了,不適應了。但道理還是好的。
⑨ 誠率育子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子養育子女重視真誠不欺,如果父母欺騙子女,那麼子女就從父母那裡接受了不好的習慣了。《說苑》說:「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怒,善教也。」
⑩臨終教子慎終如始
《說苑•敬慎篇》:曾子有疾,曾元抱首,曾華抱足,曾子曰:「吾無顏氏之才,何以告汝?雖無能,君子務益(益:驕傲自滿)。夫華多實少者,天也;言多行少者,人也。夫飛鳥以山為卑,而層巢其巔;魚鱉以淵為淺,而穿穴其中;然所以得者餌也。君子苟能無以利害身,則辱安從至乎?官怠於宦成,病加於少愈,禍生於懈惰,孝衰於妻子;察此四者,慎終如始。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曾子重病,他的兩個兒子,曾元抱著父親的頭,曾華抱著父親的腳。曾子說:我沒有顏回之才,沒有什麼告誡你們的。我雖無能,但是君子重在不自滿。飛鳥巢築在山上的大樹上面。魚鱉穿洞穴於深淵之底。然而人們用點誘餌就能捕捉到它們。人不要為貪欲所誘惑,「以利害身」,就不會遭受恥辱。人生要警戒「四事」:一是官位得到了,而懈怠了;二是病稍微好轉,可能會重新加重;三是災禍產生於懈怠懶惰;四是孝行因為妻與子而衰減。因此一切要「慎終如始」
由上二條可說明一點:曾子是一個善於教育弟子孝悌之道的大孝子。故孔子鎖定曾子為傳授《孝經》的對象,是得其所哉。
由此還可以探討另一個話題:孔子五十學易,至韋編三絕,已窺得天道之秘,欲選人而傳,然聖人深知學天道必有大德為副,眾弟子中唯顏淵可傳,惜乎顏子早夭,孔子大悲慟曰:「天喪予! 天喪予!」意思是顏淵的死是天意喪我的天道傳人,故其天道無傳。
今有曾子傳其孝道真天賜我中華民族之福也。
《孝經》之論孝比之論語進步的地方在於(當然《論語》是「網路」《孝經》是專論),總結了孝的實行原因治世的作用,明確了孝的社會作用,分清了不同層次的不同地位階層的人實行孝的不同要求,並引經據典對孝的實行進行了論證和規范。提出了「五邢之屬三千,罪莫大於不孝」的觀點,還對於如何盡孝才不是愚孝,是真孝做出論述。從血親關繫上肯定了孝的來源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的層次,從修身到立身行道再到揚名顯親層層遞進。
宗法制時代,孝是德行的標准,也教化萬民的教材,因為那個時代要求在上的君主要很高的德行,為萬民表率,從小的教育就是以德為先,以孝教導,所那時君子就是教育的標准,百姓都向君子看齊。既然孝是修德的唯一法門,所以大都倡導以孝治天下,今天因為提干不用講德了,講關系就行,所以,孝就可有可無了,這也是無管不貪的原因之一。但是要還原一個和諧文明宜人生存的國度,必須提倡孝道,反對孝道 的人,提出許多貌似公允的問題,那都是道德有問題的人。不信可以去調查,不管他(官有多大)他都是無德的人,不久就會落網。
社會要維系下去,離不開孝道 。
維系國家安定祥和、家族家庭穩定、人與人之間關系融洽離不開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