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脂筆筒歷史
⑴ 這對是不是民國的筆筒
這不是筆筒,這個叫帽筒。
東西是解放前後的。
完好的一對。難得。
一對的價格,應該在1000-3000元。
請採納。
⑵ 筆筒的歷史
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為筒狀盛筆的器皿,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對簡單,沒回有大的答變化。筆筒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說筆筒是否為今日筆筒,不得而知。從目前傳世品來看多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見有宋元筆筒。明屠隆《文具雅編》:「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座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長物志》:「筆筒,湘竹,栟櫚者佳」。故有筆筒為晚明之物一說,但查宋無名氏《致虛雜俎》:「羲之有巧石筆架,名 『扈』;獻之有斑竹筆筒,名『裘鍾』皆世無其匹」。似乎筆筒的年代應起碼推至宋代。
⑶ 文革時期筆筒值多少錢
文革時期筆筒值幾十元
具體還得看筆筒的工藝
一般畫風復雜的就會更貴。
⑷ 請問什麼朝代開始用筆筒
筆筒的出現 有考古學家推測,筆筒早在戰國時即已出現.1954年6月湖南省文管會在長沙左家公山發現戰國木槨墓,其中遺物有一支真正的毛筆,與筆同在一處的還有簡削、竹片和小竹簡各一.此套工具可能就是當時用於寫字的全套工具,而其中的小竹簡為盛筆所用,也就相當於今天的筆筒. 歷史考證 筆筒正式而普遍地作為一種文房用具出現應該是在明代晚期,確切地說應在明嘉靖、隆慶、萬曆時期.明代遺留下來的繪畫作品很多,大量寫實的作品應該能夠准確地記錄文人的案頭陳設,可明中期以前有關文人活動的繪畫中並沒有發現筆筒,其它文具均時有所見.「筆筒」一詞在明中期以前的書籍中未曾出現,說明當時還沒有筆筒.由此可以大致推斷出筆筒的產生時間.至於實物,完全可以信賴的明朝筆筒,除去明末天啟崇禎時期的作品,存世者十分罕見,這足以證實筆筒的產生時間,當為明朝晚期. 發展歷史 筆筒的祖上當為筆床、筆架、筆船和筆格.詩人岑參在《山房春事》中有「數技門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筆床」的句子.可見這些文具頗受文人的喜愛.筆床的用法是,將毛筆橫卧其上,如人卧床.一隻筆床上面至多可放三四管筆.它雖然造型新巧,但使用起來卻不太方便.筆床和筆船都被明代以後為大量興起的筆筒取而代之,清代便少見蹤影.筆架至今仍在使用,筆筒則盛而不衰,成為存放毛筆的主要案具.筆筒大都造形簡單,口底相若呈筒狀,非常實用,是案頭工具中不可替代的美器,極具觀賞和藝術價值,深得古代文人墨客的寵愛.
⑸ 這是一個古代筆筒是什麼朝代的
筆筒最早出現於何時,目前學術界眾說不一,尚無定論。文房收藏家劉傳俊先生經過大量史料研究和實物考證,得出自己的結論,著書立說,並撰寫論文,首發於本刊,以饗讀者。
筆筒是文房諸器中最普及的貯筆收納之器。晚明清初,朱彝尊在《筆筒銘》中稱「筆之在案,或側或頗,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閑彼放心,歸於無邪」,將筆筒視為筆之家,放心無邪之處。關於筆筒最早出現年代,目前學術界意見不一。筆筒的出現 有考古學家推測,筆筒早在戰國時即已出現。1954年6月湖南省文管會在長沙左家公山發現戰國木槨墓,其中遺物有一支真正的毛筆,與筆同在一處的還有簡削、竹片和小竹簡各一。此套工具可能就是當時用於寫字的全套工具,而其中的小竹簡為盛筆所用,也就相當於今天的筆筒。 歷史考證 筆筒正式而普遍地作為一種文房用具出現應該是在明代晚期,確切地說應在明嘉靖、隆慶、萬曆時期。明代遺留下來的繪畫作品很多,大量寫實的作品應該能夠准確地記錄文人的案頭陳設,可明中期以前有關文人活動的繪畫中並沒有發現筆筒,其它文具均時有所見。「筆筒」一詞在明中期以前的書籍中未曾出現,說明當時還沒有筆筒。由此可以大致推斷出筆筒的產生時間。至於實物,完全可以信賴的明朝筆筒,除去明末天啟崇禎時期的作品,存世者十分罕見,這足以證實筆筒的產生時間,當為明朝晚期。 發展歷史 筆筒的祖上當為筆床、筆架、筆船和筆格。詩人岑參在《山房春事》中有「數技門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筆床」的句子。可見這些文具頗受文人的喜愛。筆床的用法是,將毛筆橫卧其上,如人卧床。一隻筆床上面至多可放三四管筆。它雖然造型新巧,但使用起來卻不太方便。筆床和筆船都被明代以後為大量興起的筆筒取而代之,清代便少見蹤影。筆架至今仍在使用,筆筒則盛而不衰,成為存放毛筆的主要案具。筆筒大都造形簡單,口底相若呈筒狀,非常實用,是案頭工具中不可替代的美器,極具觀賞和藝術價值,深得古代文人墨客的寵愛。
⑹ 這種筆筒是什麼材質的
您好,一般為塑料 樹脂的壓縮合成,並無什麼收藏價值,且有些毒素,不要讓小孩子接觸 啃咬。
⑺ 我有一個紅木筆筒,不知道是什麼年代的,麻煩各位專家鑒定一下,估個價出手,謝謝
不像是木質的
以後有什麼文玩問題可以到 大城的 燕趙紅木論壇 咨詢
⑻ 紅木筆筒的歷史記載
據文獻記載,三國時已有筆筒。吳國的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之《螟專蛉有子》篇雲:「取屬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雖然文中沒有言明筆筒的材質,但從桑蟲放的地方,一為木空(木),二為書簡(竹、木)推論,筆筒也應是竹木之質。但是三國的筆筒與後世的筆筒是否一樣,漢代出土的竹筆筒或可窺得其形。如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和山東臨沂金雀山周氏漢墓各出土一件竹筆筒。金雀山漢墓的竹筆筒兩端穿透,筒身鏤有八孔,筒身中間及兩端有三道皮箍,筆筒塗黑漆,出土時,筆筒里置有竹筆。筒身上的鏤孔是為了便於取筆。由此可知,漢代的筆筒是一個鏤孔的細竹管,筆完全置於其中,與後世圓筒狀插筆的筆筒有很大不同。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提到的筆筒,可能也是這種形狀,細竹管狀的筆筒似乎更適合放桑蟲。宋無名氏所作《致虛雜俎》言:「王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班;獻之有斑竹筆筒,名,裘鍾」。王獻之把玩斑竹筆筒被傳為文:人雅事,只是《致虛雜俎》為後世追記之作,記載東晉王獻之有斑竹筆筒存疑。
⑼ 清代碧玉九老筆筒的介紹
所謂「九老」指「香山九老」。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在故居香山(今河南洛陽龍門山之東),與胡杲、吉玫、劉貞、鄭據、盧貞、張渾及李元爽、禪僧如滿八位耆老集結「九老會」。這些志趣相投的九位老人,退身隱居,遠離世俗,忘情山水,耽於清淡。
其間,白居易曾請畫師將九老及當時的活動描繪下來,這就是《香山九老圖》的由來。後人思慕這段風雅韻事,因此產生了許多描繪「九老」燕集的作品。
碧玉是軟玉里的一個品種,在我國以准噶爾盆地南緣的瑪納斯縣出產量最大,所以碧玉又稱「瑪納斯玉」。碧玉多用於製作器皿或首飾,是玉雕工藝品的上乘之選。質地細膩的碧玉如墨綠凝脂,很少有瑕疵。這一點,由碧玉九老筆筒即可見一斑。到了清朝乾隆中期以後,碧玉才成為宮廷里普遍使用的玉種。此風波及民間,玉雕藝人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美術,集陰線、陽線、平凸、隱起、鏤空等多種傳統做工,又將外來藝術加以糅合變通,創造與發展了工藝性、裝飾性極強的碧玉雕刻工藝。此件碧玉九老筆筒主要採用了浮雕手法,橫向展開的畫面中,只見濃蔭蔽空,疊嶂夾岸,溪水淙淙,翠柳叢叢。九位老者或執卷誦讀、或執扇輕搖、或做詩吟詠、或品茗對弈,童子在身旁抱琴侍立,頗有超塵脫俗、羽化登仙的意境……景物刻畫上,小徑石階、亭台樓宇與松柏梅竹等花草樹木,均以精緻的刀工細細勾勒,詩情畫意撲面而來,生活氣息亦十分濃厚。
「空門寂靜老夫閑,伴鳥隨雲往復還。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白居易這首《香山寺二絕》,正是自己及友人悠閑隱逸生活的真實寫照。九老隱居的香山,與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伊水相望。集結「香山九老會」那年,白居易已是74歲高齡。傳說詩人晚年冷淡仕途,「停宮致仕」後更加忘情於山水之間,賞玩泉石風月。因為貪戀香山寺的清幽,詩人常住寺內,坐禪聽經,自號「香山居士」,並把這里作為自己最終的歸宿。在儒家思想的長期影響下,中國古代文人歷來崇尚所謂「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的人生態度。但封建統治的桎梏,也促使一些心灰意冷而又不願隨波逐流的文人士大夫,終於放棄了「兼濟天下」的理想退身出世,轉而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於是,隱山遁水便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具有恆久魅力的文化行為,也給自然山水打上了濃厚的人文印記。
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說,和許多以「香山九老」為題材的藝術品一樣,碧玉九老筆筒不但記錄了一種悠閑自得的生活方式,更是古代文人雅士隱逸思想的深刻體現。
⑽ 筆筒發明於什麼朝代
筆筒的出現 有考古學家推測,筆筒早在戰國時即已出現。1954年6月湖南省文管會在長沙左家公山發現戰國木槨墓,其中遺物有一支真正的毛筆,與筆同在一處的還有簡削、竹片和小竹簡各一。此套工具可能就是當時用於寫字的全套工具,而其中的小竹簡為盛筆所用,也就相當於今天的筆筒。 歷史考證 筆筒正式而普遍地作為一種文房用具出現應該是在明代晚期,確切地說應在明嘉靖、隆慶、萬曆時期。明代遺留下來的繪畫作品很多,大量寫實的作品應該能夠准確地記錄文人的案頭陳設,可明中期以前有關文人活動的繪畫中並沒有發現筆筒,其它文具均時有所見。「筆筒」一詞在明中期以前的書籍中未曾出現,說明當時還沒有筆筒。由此可以大致推斷出筆筒的產生時間。至於實物,完全可以信賴的明朝筆筒,除去明末天啟崇禎時期的作品,存世者十分罕見,這足以證實筆筒的產生時間,當為明朝晚期。 發展歷史 筆筒的祖上當為筆床、筆架、筆船和筆格。詩人岑參在《山房春事》中有「數技門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筆床」的句子。可見這些文具頗受文人的喜愛。筆床的用法是,將毛筆橫卧其上,如人卧床。一隻筆床上面至多可放三四管筆。它雖然造型新巧,但使用起來卻不太方便。筆床和筆船都被明代以後為大量興起的筆筒取而代之,清代便少見蹤影。筆架至今仍在使用,筆筒則盛而不衰,成為存放毛筆的主要案具。筆筒大都造形簡單,口底相若呈筒狀,非常實用,是案頭工具中不可替代的美器,極具觀賞和藝術價值,深得古代文人墨客的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