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脂沉積理論概念
❶ 樹脂是什麼從哪兒來的
樹脂通常是指受熱後有軟化或熔融范圍,軟化時在外力作用下有流動傾向,常溫下是固態、半固態,有時也可以是液態的有機聚合物。廣義地上定義,可以作為塑料製品加工原料的任何高分子化合物都稱為樹脂。
樹脂有天然樹脂和合成樹脂之分。天然樹脂是指由自然界中動植物分泌物所得的無定形有機物質,如松香、琥珀、蟲膠等。合成樹脂是指由簡單有機物經化學合成或某些天然產物經化學反應而得到的樹脂產物,如酚醛樹脂、聚氯乙烯樹脂等,其中合成樹脂是塑料的主要成分。
(1)樹脂沉積理論概念擴展閱讀
樹脂環保燙鑽主要的產品系列有: 樹脂環保燙鑽,樹脂,樹脂燙鑽,仿奧地利切面鑽中東切面鑽,仿奧鑽,異形鑽,光面鑽,水滴,心形,馬眼,桃心鑽,圓形等等各種樹脂燙鑽。
各種可燙樹脂鑽及仿奧地利切面鑽中東切面鑽,採用進口技術生產,種類齊全、品質一流。可生產切面樹脂鑽、光面樹脂和異形樹脂鑽等等各種形狀;產品具有精度高,亮度好,稜角清,不易磨損,不易刮傷,顏色豐富,形狀效果多樣,環保自然等優點。
❷ 沉積相的概念
人們很早就認識到沉積物的特徵與沉積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定的沉積環境形成具一定岩性特徵和古生物特徵的沉積物或沉積岩。沉積相(sedimentary facies)的概念就是為了反映沉積物和沉積環境的關系而提出來的。
「相」這個術語在沉積岩石學中已經採用了100多年,但學者們對這一術語的理解仍很不一致。目前較多的人趨向於把「相」理解為沉積環境的物質表現。也就是說一定的沉積環境均具有其相應的沉積相,各種相的特點則表現在該環境形成的沉積物的特徵上。因此根據這些沉積物的特點或沉積岩的特徵和古生物的特徵,可以恢復古代的沉積環境,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相分析。
沉積相的分析是沉積岩石學的主要任務之一,這一任務的實現,有助於我們尋找沉積礦產、地下水資源和解決某些工程地質問題。
沉積相分析的基礎是現實主義原理和比較岩石學的方法,即「將今論古」的方法。也就是根據現代各種環境所形成的沉積物的特徵與古代沉積岩的特徵進行對比,以推斷古代的沉積環境。近年來,在這些方面均已取得巨大的進展。
近代相分析的方法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通過相標志恢復環境條件,然後根據多種環境條件綜合確定環境類型;另一種方法是通過岩石類型或原生構造的序列關系來恢復環境,這種方法通常也叫做相模式分析法。
所謂相標志即是沉積岩中具有成因意義的特徵,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岩性特徵:包括沉積岩的礦物成分、化學成分(包括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結構和構造特徵。
◎古生物特徵:包括古生物的種類及數量、古生態,以及古生物活動的遺跡,如蟲孔、蟲跡等。
◎地球化學特徵:包括某些能指示環境條件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穩定同位素等。
上述特徵中,有些具有明顯的指示環境的意義,如海生動物化石以及海綠石等特徵礦物的存在,可以說明為海相環境;但有些特徵往往只能說明環境的某一方面的特點,即沉積環境的某些條件,如介質的酸鹼度、水動力性質及強度、水的含鹽度、溫度等。例如,碎屑物質的粒度和形態、層理的特徵等,一般只能說明搬運介質的性質、動力的強弱等,而不能單獨地直接地決定其沉積環境的類型。因此,在相分析中,應對所有的相標志進行全面的觀察和綜合分析,才能較可靠地確定沉積環境的類型。故利用相標志進行相分析時,除了對沉積岩作詳細的野外研究外,一般還要進行較多的室內的鑒定分析工作。
第二種方法是建立在三維空間的相序關繫上,它著重從空間聯系和歷史演化的角度去恢復沉積環境。這種方法的理論基礎是瓦爾特相律。瓦爾特(Walther,1893,1894)曾經指出,相的縱向相序即只有在橫向上相依的相,才能在縱向上互相重疊而沒有沉積間斷,這就是沉積學中常說的相連續性原理即瓦爾特相律,如圖6-1所示。
圖6-1 瓦爾特相律示意圖
(據威勒,1960)
此後,Visher(1965)等研究了現代沉積物和古代沉積岩的層序,發現不同環境的沉積物具有其特定的縱向序列。例如,河流沉積物具有一套粒度向上變細的序列,而向前推進的三角洲沉積,則具有一套粒度向上變粗的序列。一定環境的沉積物所具有的特定的垂向序列,乃是該環境的沉積作用演化過程的結果,因為任何一個較大的環境類型,都是由一些具有獨特沉積特徵的某一級的局部環境組成的。例如,河流環境是由河道、點沙壩、天然堤、牛軛湖、後沼澤等次級環境組成的,各個次級環境的沉積又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點。在地質發展過程中,由於河床的側向遷移,這些次級環境就會互相更替,而環境演化的最終產物——沉積相,也就必然會呈規律性地在垂向上依次重疊,造成有規律的沉積序列,這種序列反映該環境沉積作用的機制,通常稱之為沉積相模式。相模式是從現代和古代沉積的大量實例以及模擬實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沉積相的空間組合形式。
相模式可以作為標准,幫助我們去對照和分析實際資料,確定沉積環境類型,同時還可以幫助我們對新工作區的工作進行指導和預測。大量的實踐已經證明,用相模式的方法去恢復環境比單純依靠某些相標志去確定環境類型更簡捷、更有效。但是由於對沉積相模式研究的時間不長,對有些環境的研究程度還不夠,因此未能建立起其相應的沉積相模式。所以目前在沉積相分析中,除了運用沉積相模式進行分析對比外,還必須同時研究各種沉積相標志,才能更有效地確定各種沉積環境。
❸ 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沉積學的理論體系
在沉積物的物質來源上,有必要強調盆下源的重要意義。過去沉積物的來源較多的重視陸內源、容海源、火山源、宇宙源等,僅是在火山源的討論中附帶說明與火山作用相伴的熾熱氣、液對沉積作用的影響。熱水的普遍存在、巨大數量和它並不固定與火山作用相聯系的事實說明,盆下源不是火山源所能包容的,在許多情況下熱水沉積可以發育在沒有火山作用的沉積盆地中。有時,少量的火山產物與大量的熱水沉積物很不相稱。據熱水的運移方向是以沉積盆地的底部噴溢到盆地中的特點,稱其為盆下源,既區別於來源很深的、以固體產物為特色的火山源,也區別於側向運移或重力驅動的陸源和海源。
❹ 構造-沉積地層學的原理和方法概述
構造-沉積地層學用於地層學研究的基本理論是將地層視作一套賦予了時代概念的、沉積成因的地質體,它本質上就是一套沉積岩,其特徵和時空變化,都取決於古地理和古構造環境。而古地理環境,諸如大洋、陸塊、海溝、島弧、高山、盆地、峽谷等,無一不是構造活動的產物,外營力只是次要的改造因素。因此,歸根結底,構造是控制地層特徵的根本因素。如大陸邊緣盆地和克拉通盆地中,地層的各種特徵多截然不同 ( 表 10 -1) ,因此深入研究地層離不開構造地質學。當然,這里所指的構造不是褶皺、斷層、構造形跡等表觀性的地質現象,而是地殼構造格局及其演化所造就的環境。由於這種構造都不是直觀性的,需要通過能反映構造環境及其變遷的沉積岩所記錄的信息來重塑,所以也稱之為構造-沉積學。
表 10-1 構造對地層特徵的影響
用構造-沉積學來解決白堊紀沉積盆地的形成、演化、地層接觸關系和區域對比等問題的思路,是基於不同性質的構造運動和構造部位,必然形成相應的構造環境,這種專屬性的特定環境,在沉積岩中會有相應的、易於發現的宏觀表現,即含有環境信息。例如早白堊世中期地殼拉張導致斷陷盆地的形成,這一構造環境在沉積上表現為因構造沉降速度大於沉積補償速度而有非補償性暗色岩系出現的記錄 ( 館頭組) ; 晚白堊世中期岩石圈重力均衡調整作用導致蝕源區急劇隆升,這一構造環境在沉積上表現為超補償型的巨厚的類磨拉石建造的形成 ( 方岩組等) 。這些構造環境在沉積層序中的宏觀記錄及其有序性,成為地層區域對比中相當可貴而又可靠的信息,也給事件地層學的研究提供了高解析度的素材。構造運動在大區域內有漸次波及的滯後現象,但在較小區域內可以認為是同時的或准同時的,那麼,具有相同構造環境 「烙印」的沉積岩,可以認為是同時的或准同時的,這就給地層的區域對比提供了常規手段所不能提供的宏觀的等時標志,如上述的類磨拉石建造廣泛分布於瓊、浙、閩、贛、粵諸省,可以作為同時地層進行對比。根據化石和同位素年齡資料,該套地層的時代為晚白堊中期,成了中國東南部上白堊統最好不過的劃分標志層。
區域上的一致性就是規律性,可以認同; 違背這一規律者,就需要深入研究,以究其竟。在研究構造-沉積學時,必須強調區域性概念,否則會由於坐井觀天出現片面性錯誤。局部以為可以解釋的問題,拿到區域上來檢驗就未必行得通。典型的例子是上述的類磨拉石建造在瓊、閩、贛、粵諸省只有一套,表明區域上只發生過一次強烈的地殼重力均衡調整作用,而浙江省有些論著認為浙江有三套巨厚的類磨拉石建造 ( 中戴組、方岩組和赤城山組) ,這就難免令人置疑。
❺ 沉積岩的概念
沉積岩(sedimentary rock)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地質體。它是在常溫常壓專條件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屬用和某些火山作用產生的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質作用而形成的。
沉積岩的體積只佔岩石圈的5%,但其分布面積卻占陸地的75%,大洋底部幾乎全部為沉積岩或沉積物所覆蓋。沉積岩不僅分布極為廣泛,而且記錄著地殼演變的漫長過程。目前已知,地殼上最老的岩石,其年齡為46億年,而沉積岩石圈中年齡最老的岩石就達36億年(俄羅斯科拉半島)。沉積岩中蘊藏著大量的沉積礦產,如煤、石油、天然氣、鹽類等,而且鐵、錳、鋁、銅、鉛、鋅、磷等礦產中,沉積類型的也佔有很大比例。因此,研究沉積岩,對發展地質科學理論、尋找豐富的沉積礦產,以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等工作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❻ 什麼是沉積學原理,這個原理指的是什麼,書上都是沉積學的概念…
只是指地質學方面形成因素的一種理論。地質變遷是這門理論的基礎。
❼ 軟水樹脂的原理
軟化樹脂原理:
1.軟化樹脂處理的原理就是將原水通過鈉型陽離子版交換樹脂,常規的軟化樹脂帶有權大量的鈉離子。當水中的鈣鎂離子含量高時,離子交換樹脂可以釋放出鈉離子,功能基團與鈣鎂離子結合,這樣水中的鈣鎂離子含量降低,水的硬度下降。水中的硬度成分Ca2+、Mg2+與樹脂中的Na+相交換,從而吸附水中的Ca2+、Mg2+,使水得到軟化。
2. 當軟化樹脂吸收一定量的鈣鎂離子之後,就必須進行再生,再生過程就是用鹽箱中的食鹽水沖洗樹脂層,把樹脂上的硬度離子在置換出來,隨再生廢液排出罐外,樹脂就又恢復了軟化交換功能。
❽ 沉積環境、沉積相的定義
1.沉積環境
沉積環境就是發生沉積作用的一個地貌單元,按塞利(R.C.Selley,1970)的定義,沉積環境是「在物理上、化學上和生物上均有別於相鄰地區的一塊地球表面」。故環境的劃分標志有三個方面:
物理標志 主要指搬運和沉積介質的動力條件,如介質的性質(水、空氣或冰川)、流體的流動性質(流水、波浪、潮汐或風)、流動速度、方向和穩定性、流體的密度、黏度和能量、水深等,以及氣候、雨量、濕度等。
化學標志 主要指沉積環境介質的pH、Eh、鹽度等條件。
生物標志 包括動物或植物的門類、種屬和生態特徵等各個方面,也包括生物的生命活動留下的各種痕跡。
2.沉積相和沉積相的分類
人們很早就認識到沉積物(岩)特徵與沉積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定的沉積環境形成一定特徵的岩石類型和古生物組合。故沉積環境或相的概念,就是為了反映沉積物和沉積環境的關系而提出來的。按魯欣(1953)的定義:「相就是能表明沉積條件的岩性特徵和古生物特徵的、有規律的綜合,因此,相是沉積物形成條件的物質表現。」也即沉積相是特定沉積環境的物質表現,或者說「相就是沉積環境的古代產物」。
沉積學者研究的是現代沉積物或古代沉積岩,沉積岩是古代沉積環境的產物或遺跡,而古代沉積環境已不能直接觀察到,只能根據其沉積物或沉積岩特徵間接推斷。由此可知,沉積環境和沉積相的定義雖有不同,但卻有因果關系和相似之處,故沉積環境和沉積相的分類基本上是一致的。
沉積相的分類主要根據自然地理條件進行的,可分為大陸相、海相及海陸過渡相,它們屬於一級相,或叫相組。再根據自然地理條件的局部變化劃分出二級相,或叫相,如大陸相組中可分出河流相、湖泊相等。二級相之下又可分出三級相,或叫亞相,如在湖泊相的內部可分出濱湖亞相、淺水湖泊亞相、深水湖泊亞相等。還可根據微地貌或岩性、古生物特徵細分出四級相(微相)和五級相(相素),但一般只劃分到相或亞相。本教材採用的分類如表6-1所示。
表6-1 沉積環境和沉積相、亞相、微相綜合劃分表
3.沉積相的鑒定標志
沉積相的鑒定標志或古代沉積環境的判別標志,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岩石學標志
岩石的顏色和化學成分(包括微量元素) 如陸相,過渡相岩層多為黃、紅等淺色,海相深水者多為灰、黑灰等深色,不同相的岩石中所含微量元素和色素元素也不相同。
礦物成分和岩石類型 岩石類型在一定程度上可指示沉積環境,如原生的自生礦物可指示沉積環境,重礦物組合和某些輕礦物特徵,以及成分成熟度等不僅可指示陸源區母岩性質,同時可反映沉積盆地的構造狀況和古氣候條件。
岩石結構 不同沉積環境下形成的岩石結構是有差異的,如顆粒類型、大小及含量、支撐性、雜基含量和粒度分布特徵等均可反映沉積環境的水動力狀況和流體性質。
岩石構造 原生的層理和層面構造是最重要的沉積相標志(參看第四章)。
剖面結構 剖面結構亦可稱之為剖面層序,是綜合分析岩性、粒度、沉積構造在剖面上的變化序列,是沉積相分析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技術方法之一。不同的沉積相類型在剖面上的沉積層序是不一樣的,如向上變細的剖面結構見於河流相、潮坪相、河口灣相、濁積岩相等;而向上變粗的剖面結構見於三角洲相、湖泊相、無障壁海岸海灘相等。
沉積岩產狀 沉積岩產狀(如砂體形狀、生物礁和灘體的形態)、接觸關系等也是沉積相的重要標志。
瓦爾特相律 瓦爾特(J.Walther,1894)指出:「只有在橫向上成因相近且緊密相鄰而發育著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疊覆出現而沒有間隔。」這一規律通稱為相序遞變規律或相序遞變法則,即瓦爾特相律(圖6-1),是相序分析中應遵守的基本法則。該相律對在剖面上和平面上進行沉積相分析是很重要的准則,當然會有一些與突發性事件有關的例外現象。
圖6-1 瓦爾特相律
(2)古生物和古生態標志
古生物的種類、生態和形態特徵,不僅可確定海相和非海相沉積環境,而且還可指示水介質的深度、鹽度、溫度和濁度等,如疊層石形態的宏觀特徵與沉積環境和水動力條件關系(圖6-2),可直接用於沉積環境的判斷。
(3)地球化學標志
應用岩石或生物介殼中的微量元素(如B、B/Ga、Sr/Ba、Br、103Br/Cl等)、同位素(O、C、S、H、Sr)及有機地球化學資料來判斷沉積相。
應該指出,上述三方面的判別標志,應綜合考慮,不能僅看某一點就作結論,因某些不同的相可出現一些相似的特徵,相同的相在不同地區的表現會有所差異。沉積相的研究對了解各地質時代的地表古地理特徵和地殼地質歷史的演變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沉積礦產的普查勘探,對查明含油氣和含水層的分布規律、對規劃和設計工程建設等都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圖6-2 海進和海退序列中疊層石形態與沉積環境和水動力條件的關系
❾ 基本概念和理論
地幔柱(mantle plume)也被譯成地柱、幔羽、幔柱、地幔羽、熱幔柱、熱柱、熱幔熱流柱 等。自年,Wilson提出熱點假設以來,有關地幔柱(mantle plume)和熱點(hotspots)的 定義或概念至今還未統一。
Morgan(1971)認為「地幔柱」是深部熱的地幔物質上涌形成的,其可能起源於接近地核 的地幔深部,即核-幔邊界的熱層(thermal boundary layers)(又稱D″層),是由於熱浮力作 用而上升,熱點活動是其在地表的表現形式;Deffeys(1972)認為地幔柱是下地幔上涌形成 的;Anderson(1975)則認為熱幔柱與其說是熱柱,不如說它是一種化學柱,它的化學成分與 周圍地幔物質有明顯的差別,它來源於地幔底部層D″;Hofmann(1997)在研究海洋火山 作用的基礎上認為地幔柱是一種近似固態、起源於深660 km處的地震間斷面或近2 900 km 處核-幔邊界的低密度上升熱流。核-幔邊界的D″層從外地核那裡聚集了大量放射性元 素,放射熱導致D″層具有高溫低黏度特徵,從而形成地幔柱。後來許多研究者的工作進一 步證明地幔柱起源於地幔底部與地核之間熱邊界層(thermal boundary layers)。因此,概括 地說,地幔柱是指儲藏巨大能量的熱柱和化學成分與周圍有明顯差別的化學柱的綜合,它可 起源於地球內部不同的深度(李子穎,1999)。
地幔柱從產生到消亡時間延續可達100 Ma,一般經歷的過程如下(圖1-1):(1)核-幔 邊界或地幔物質被加熱;(2)在浮力和壓力的作用下,向上產生大的球狀體,形成地幔柱雛 形;(3)產生的球狀體不斷向上運動,在其下部形成較小的管狀通道;(4)地幔柱前部到達岩 石圈時,受其作用產生延展,同時對岩石圈產生作用,形成拉伸、斷裂和裂谷等;(5)減壓熔 融產生岩漿的噴發和侵入,其規模隨時間演化從大到小;(6)地幔柱失去能量,最終消亡。
圖1-1 計算機模擬的地幔柱產生、演化和形態特徵示意圖
地幔柱構造對洋殼和陸殼的作用特徵不太相同,在洋殼往往產生大規模的基性岩漿的 噴發,而在陸殼,由於硅鋁質的混合使其既有酸性也有基性的岩漿噴發和侵入作用。
地幔柱構造的規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運移的距離以及其通過的周圍介質的物理性 質,如黏度等。現代地幔柱在地幔中上升時,其影響的直徑范圍可達800~1 200 km,而在太 古宙則要小,直徑變化在600~800 km。日本學者丸山茂德(S.Maruyama,1994)、深尾良夫(Fukao)利用地震層析成像研究地球深部構造,並以地幔底界(2 900 km),上地幔底界(670 km)和地殼底界(100 km)為限,劃分為一、二、三級地幔柱,如圖1-2所示。實際上,到達地表的即是熱點活動。
有關熱點作用的認識和起因也並不一致,Turcotte,Oxburgh(1973,1976)認為擴張的裂 陷可導致熱點的形成,Sykes(1978)提出構造的活化也可形成熱點,Sleep(1984)認為熱點起 因於不均一的地幔。一般的說,熱點被認為是地幔柱到達於地表之處的作用形式(Wilson 1963,Morgan 1971等)。
作者認為熱點作用是在地幔柱直接作用下或在其影響下較長時間多期次改造深部殼幔 物質於地表的綜合地質作用,熱點可起源於地殼或地幔的不同深度。熱點作用一般其規模 為數百至數千平方千米。熱點作用根據其作用背景的不同又可分為大洋型和大陸型熱點作 用。大洋型熱點作用由於地殼和岩石圈較薄的洋殼,一般上升的熾熱地幔柱可把上覆岩石 圈抬升,使地殼呈現巨大穹隆構造,地幔柱沖破岩石圈作用於地表多以大規模的基性火山噴出作用為特點,典型熱點例子是在大洋環境中形成的火山島鏈(海山鏈),如夏威夷島鏈,它 們也被稱之為熱點行跡,它們比周圍洋底高1~2 km,形成一條長1000~2000 km的異常地 形高地。大洋內線狀排列的火山島鏈,是大洋岩石圈活動板塊在上地幔中的固定熱點之上 的運動所造成的。大陸型熱點作用於硅鋁殼較厚的陸殼,一般產生熔融和混熔並在熱動力 作用下出露地表或淺層,多產生構造伸展、多期次成分復雜的岩漿活動和火山作用、流體活 動等,且岩漿活動多以酸性組分為特點。據1998年美國《科學新聞》報道,格蘭特等人通過 對地震波的研究發現,在地幔底部同地核交界處存在厚度5~40 km的「超低速帶」(ul- tralow velocity zone),這些地帶里物質呈半熔融高溫狀態,從而遲滯了地震波的傳遞。半液 體狀態的地幔向外傳遞地核熱能的速度比固體地幔快100多倍,從而地幔上面的溫度很高,導致最上層地殼很熱。「超低速帶」對應地殼表面多有火山岩漿分布,它們遙遙相對。熱點 作用在淺部地殼或地表是以構造、岩漿、沉積、變質和成礦等地質作用的強度來體現,其變化 主要取決於熱點作用的強弱和發展演化階段的不同:在熱點作用的初期主要表現為穹隆和 穹隆深部的侵入作用;在熱點作用的中期則表現為具有強烈的侵入作用和火山活動;在熱點 作用的晚期則主要表現為熱流體的活動。
圖1-2 地幔柱構造分級(據S.Maruyama,1994)
由於熱點是地幔柱構造在地表的表現形式,它不僅關繫到地質構造作用,而且也與成礦 作用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它成為地學研究的熱點。
❿ 事件沉積學的概念
「事件沉積學」是研究地質歷史時期由各種突發性地質事件所形成的、分布於沉積圈層中的事件沉積類型、特徵、分布及其成因過程、成因模式的一門邊緣性學科,是對傳統沉積學理論的發展、補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