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樹脂道的中葯材
⑴ 敘述雙子葉植物根類葯材與單子葉植物根類葯材在性狀和顯微特徵的異同點
一、性狀鑒別:
1主要觀察下列各要點:形狀、大小、表面(色澤、紋理)、質地、斷面(按折斷現象、色澤、皮部、木部、紋理、髓部順序描述)葯材為切片或段或塊時,色澤描述為:「外皮x色、」或「斷面x色」。
2根的形狀:
(1)根的形狀通常為圓柱形、長圓錐形或紡錘形等。
(2)雙子葉植物根一般為直根系,主根發達,側根較小,竹根常為圓柱形,如甘草、防風、牛膝等,有的肥大肉質,呈圓錐形,如桔梗、白芷等,有的雙子葉植物的不定根膨大成塊根,呈紡錘形,如何首烏;少數雙子葉植物的主根不發達,為須根系,多數細長的須根簇生於根莖上,如威靈仙、龍膽等。
(3)單子葉植物根一般為須根系,須根的前部或中部常膨大成塊根,呈紡錘形,如麥冬、鬱金等。
3根的表面:
(1)根的表面常有紋理,橫紋或縱紋,有的可見皮孔。根的頂端有時帶有根莖或莖基,根莖俗稱「蘆頭」,上有莖痕,俗稱「蘆碗:,如人參等。
(2)雙子葉植物根外表暢游栓皮,較粗糙。
(3)單子葉植物根外表無木栓層,有的具較薄的栓化組織。
(4)橫斷面:
2單子葉植物根
(1)一般具初生構造
(2)最外通常為一列表皮細胞,無木栓層,有的洗吧分化為根毛,細胞外壁一般無角質層。少數根的比啊屁細胞進行切線分裂為多層細胞,形成根被,如百部、麥冬等。皮層較厚,占根的大部分,皮內層及其凱氏點通常明顯。
(3)中柱與皮層的界限分明,直徑較小。維管束為輻射型,韌皮部與木質部相間排列,呈輻射狀,無形成層。髓部通常明顯。
⑵ 這個是甚麼中葯材
平復神經得葯材!吃了讓人更有精神,更有激情,精力更加充沛!活力十足,干勁十足
⑶ 怎樣區別當歸,黃芪,洋參和其他根狀的葯材
中葯的鑒定包括來源鑒定、性狀鑒定、顯微鑒定、理化鑒定。一般情況下用性狀可鑒定。根類中葯可以分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當歸、黃芪、和洋參可以從性狀來區別。當歸最主要的特徵就是斷面有棕色油點,形成層成黃棕色環狀,香氣濃郁,味甘、辛、微苦。黃芪是豆科植物,主要特徵是繼而纖維性強,氣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而西洋參是斷面可見黃棕或紅棕點狀樹脂道,有環狀棕黃色形成層。氣微而特異,味微甘、苦。
⑷ 松香的中葯材
1.喬木,高達45m,胸圍1.5m。樹皮紅褐色,下部灰褐色,成不規則長塊狀裂。小枝常輪生,淡黃褐色,無白粉,無毛;冬芽卵狀圓柱形,褐色,先端尖,芽鱗邊緣絲狀,先端尖或有長尖頭。葉針形,2針一束,稀3針一束,長12-30cm,細長而柔軟,葉緣有細鋸齒,樹脂道約4-8個,在背面邊生,或腹面也有2個邊生;葉鞘初呈褐色,後漸變成灰黑色,宿存。雄球花淡紅褐色,圓柱形,彎垂,長1-1.5cm,聚生於新枝下部苞腋,穗狀;雌球花單生或2-4個聚生於新枝頂端,淡紫紅色。球果卵圓形或圓錐狀卵形,長4-7cm,徑2.5-4m,有短梗,下垂,熟時粟褐色;中部種鱗近長圓狀倒卵形,長約3cm;鱗盾菱形,微隆起或平,鱗臍微凹,無刺。種子長卵圓形,長4-6mm,連翅長2-2.7cm。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12月。
2.喬木,高達25m,胸圍可達1m以上。樹皮灰褐色,呈不規則鱗甲狀裂,裂隙紅褐色。枝輪生,小枝粗壯,淡橙黃色或灰黃色;冬芽寬橢圓形,先端尖,紅褐色。葉針形,2針一束,深綠色,粗硬,長10-15cm,徑約1.5mm,邊緣有細齒,兩面有氣孔線;葉鞘初時淡褐色,漸變成暗灰色。雄球花圓柱形,長1.2-1.8cm,在新枝上聚生成穗狀;雌球花序闊卵形,長7mm,紫色,著生於當年新枝上。球果卵形或圓卵形,長4-9cm,有短梗,向下彎垂,熟時淡黃色或淡褐黃色,宿存數年之久;中部種鱗近長圓狀倒卵形,長1.6-2cm,鱗盾肥厚,隆起或微隆起,扁菱形或菱狀多角形,橫脊顯著,鱗臍凸起有尖刺。種子卵圓形或長卵圓形,淡褐色,有斑紋,連翅長1.5-1.8cm。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月。
3..喬木,高達30m,胸圍達1.5m。樹皮橘紅色,不規則鱗片狀脫落。一年生枝淡黃色或紅黃色,微有白粉,無毛;冬芽長圓狀卵圓形,暗紅褐色,針葉2針一束,長5-12cm,徑約1mm,先端微尖,兩面有氣孔線,邊緣有細鋸齒,橫切面半圓形,樹脂道約4-6個,邊生。雄球花淡紅黃色,圓筒形,5-12mm,聚生於新枝下部呈短穗狀;雌球花淡紅紫色,單生或2-3個聚生,一年生小球果的種鱗先端有短刺。球果熟時暗黃褐色或淡褐黃色;種鱗張開,易脫落,有微隆起的橫脊,鱗臍平或微凸起,有短刺。種子倒卵狀橢圓形或卵圓形,長4-7mm,連翅長1.5-2m,種翅寬5-7mm。花期4月,果熟期翌年9-10月。
4.喬木,高達30m,胸圍可達2m。幼樹皮暗灰色,老時灰黑色,粗厚,不規則塊裂。一年生枝淡褐黃色,無毛;冬芽銀白色,圓柱狀橢圓形或圓柱形,頂尖,芽鱗披針形,邊緣白色絲狀。針葉2針一束,深綠色,有光澤,粗硬,長6-12cm,邊緣有細鋸齒,兩面均有氣孔線,橫切面有樹脂道6-11個,中生。雄球花淡紅褐色,圓柱形,長1.5-2cm;雌球花單生或2-3個聚生新枝近頂端,直立,卵圓形,淡紫紅色。球果熟時褐色,圓錐狀卵圓形或卵圓形,長4-6cm,徑3-4cm,有短梗,向下彎垂,中部種鱗卵狀橢圓形,鱗盾稍肥厚,橫脊顯著,鱗臍有短刺。種子倒卵狀橢圓形,長5-7mm,連翅長1.5-1.8cm,種翅灰褐色。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月。
【名稱】:松香
【英文名】:rosin,colophony
【拼音】:Sōnɡ Xiānɡ
【別名】:瀝青、松脂、松膠、松肪、松膏、松脂香、松膠香、白松香、黃香
【葯材類別】:其他
【性味】:苦;甘;性溫。①《本經》:味苦,溫。②《別錄》:甘,無毒。③《葯性論》:味甘,平。④《本草正》:味苦辛;溫。
【歸經】:入肝、脾經。①《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脾、肺二經。②《得配本草》:入手太陰、足陽明經。③《本草求真》:入肝、脾。
【入葯部分】:為松科植物馬尾松、油松或同屬數種植物的樹脂除去揮發油後,所留存的固體樹脂。
【產地和分布】:主要產於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形態特徵】:本品呈透明或半透明不規則塊狀物,大小不等,顏色由淺黃到深棕色。常溫時質地較脆,破碎面平滑,有玻璃樣光澤,氣微弱。遇熱先變軟,而後融化,經燃燒產生黃棕色濃煙。【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干摻;或調敷。內服:煎湯,3-5g;或入丸、散、亦可浸酒服。【注意事項】:血虛者、內熱實火者禁服。不可久服。末經嚴格炮製不可服。①《醫學入門》:不可單服,塞實腸胃。②《本草經疏》:病人血虛有火,及病不關風寒濕所傷而成者,咸不宜服。③《本草求真》:火實有熱者勿服。
【松香的功效與作用】:祛風燥濕;排膿拔毒;生肌止痛。主癰疽惡瘡;瘰癧;瘺症;疥癬;白禿;癘風;痹症;金瘡;扭傷;婦女白帶;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適用於癰癤瘡瘍,濕疹,外傷出血,燒燙傷。①《本經》:主癰疽惡瘡,頭瘍白禿,疥瘙風氣,安五臟,除熱。②《別錄》:主胃中伏熱,咽干消渴,及風痹死肌,煉之令白;其赤者主惡痹。③《葯性論》:殺蟲,用之主耳聾;牙有蛀孔,少許咬之不落;能貼諸瘡膿血,煎膏生肌止痛,祛風。④《日華子本草》:潤心肺,下氣除邪;煎膏主瘺爛,排膿。⑤《滇南本草》:療赤白癜風,厲風。⑥《醫學入門》:治歷節酸痛,生津止渴,固齒,聰耳明目;入滋補葯和服,壯陽,實陰莖,令人有子。⑦《綱目》:強筋骨,利耳目。治崩帶。⑧《本草備要》:祛風去濕,化毒殺蟲。
【附方】:①治一切腫毒:松香八兩,銅青二錢,蓖麻仁五錢,同搗作膏,攤貼甚妙。(《怪證奇方》)②治癤腫,癰疽,疔瘡:松香粉二兩,酒精二百毫升,加熱溶解,瓶口密封備用,以干棉球蘸取葯液搽患處,每天一至二次。(《江蘇省中草葯新醫療法展覽資料選編》)③治癰疽腫毒潰破:膿水淋漓,膿頭不出:煉過松脂一兩,滴明乳香、真沒葯(俱放瓦上,焙出油)各五錢,樟腦一錢,共為細末,摻入毒內,拔膿散毒。(《外科全書》)④治一切瘺:煉成松脂末,填瘡孔令滿,日三、四度。(《聖惠方》)
⑤治淋巴結核潰爛:黃香一兩,研為細粉。有膿水者,干撒,干者用豬油調敷。(《青海省中醫驗方匯編》)⑥治疥癬濕瘡:松膠香研細,約酌少入輕粉,袞令勻,凡疥癬上,先用油塗了,擦末。(《劉涓子鬼遺方》)⑦治瘙癢瘡疥:用煉過松脂五錢,大黃、蓽撥各一兩;樟腦、檳榔各五錢。共為極細末,用豬油一兩,和研為丸,加水銀八錢再研,以水銀散,不見點為度。每遇瘙癢疥癬,以葯丸瘡上磨之。(《劉涓子鬼遺方》)⑧治神經性皮炎:松香、豬油各適量,煮成糊狀,塗患處,日數次。(廣西《中草葯新醫療法處方集》)⑨治陰囊濕癢欲潰者:板兒松香為末,紙卷作筒,每根入花椒三粒,浸燈盞內三宿,取出點燒,淋下油搽之;先以米泔洗過。(《簡便單方》)⑩治軟癤頻發:通明瀝青八兩,銅綠二兩,麻油三錢,雄豬膽汁三個。先溶瀝青,乃下油膽,傾入水中扯撥,器盛。每用緋帛攤貼,不須再換。(《綱目》翠玉膏)⑾治小兒白禿瘡:煉過松脂、黃丹各五錢,輕粉三錢。共為細末,菜油調搽;先用米泔湯洗凈搽葯,一日一次。(《簡集方》)⑿治頭癬:明礬一斤半,煅枯研細,嫩松香三兩,鮮豬油半斤。將松香包入油內,用松明柴點燃豬油,使松香油熔化滴下,冷卻後加入枯礬,調勻,塗患處,使之結痂;隔天去痂再塗,不用水洗。(《全展選編·皮膚科》)⒀治一切風熱瘡,小兒頭瘡:瀝青、黃蠟、芝麻油各十兩,巴豆十四個。上先將瀝青、麻油、黃蠟熬成汁;次入巴豆,不住手攪,候巴豆焦黑,去巴豆不用;次入膩粉二錢,再攪極勻,放冷,敷瘡上。(《衛生寶鑒》軟青膏)⒁治歷節諸風,百節酸痛不可忍:松脂三十斤煉五十遍,酒煮十遍,二十遍亦可;煉酥三升,溫,和松脂三升熟攪,令極調勻,旦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⒂治歷節風:松膏一升,酒三升,浸七日,服一合,日再,數劑愈。(《千金方》)⒃治肝虛目淚:煉成松脂一斤,釀米二斗,水七斗,曲二斗,造酒頻飲之。(《綱目》)⒄治小兒緊唇:炙松脂貼之。(《聖惠方》)⒅治風蟲牙痛:刮松上脂,滾水泡化,漱口。(《瀕湖集簡方》)⒆治蟲蛀牙痛:煉過松脂一兩,菜油三錢,火上熬化,將冷凝,加入真蟾酥五分,用筋攪勻,取米粒大,內入牙痛隙處。(《梅師集驗方》)⒇治耳久聾:松脂三兩(煉),巴豆一兩,相和熟搗,可丸,以薄棉裹入耳孔中塞之,日一度易。(《梅師集驗方》)(21)治婦人白帶:松香五兩,酒二升,煮干,木臼杵細,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溫酒下。(《摘元方》)(22)治癘風,皮膚瘙癢,須眉脫落,身面俱起紫泡:白松香不拘多少,於砂鍋內煎九次,每煎一次,露一宿,九次煎如沙者良,方可服,若服此葯,終生不可吃鹽,若犯必發。 【性味歸經】苦甘,溫。①《本經》:「味苦,溫。」②《別錄》:「甘,無毒。」③《葯性論》:「味甘,平。」④《本草正》:「味苦辛,溫。」入肝、脾經。①《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脾、肺二經。」②《得配本草》:「入手太陰、足陽明經。」③《本草求真》:「入肝、脾。」
【功能主治】祛風燥濕,生肌止痛,適用於癰癤瘡瘍,濕疹,外傷出血,燒燙傷。
【用法用量】1~3錢,入丸散或浸酒服。外用適量,入膏葯或研末敷患處。
【異名】松脂、松膏、松肪(《本經》),松膠香(《劉涓子鬼遺方》),瀝青(《衛生寶鑒》),白松香(《滇南本草》),松膠(《綱目》),黃香(《本草原始》),松脂香(《草木便方》)。
【來源】為松科植物馬尾松或其同屬植物樹干中取得的油樹脂,經蒸餾除去揮發油後的遺留物。植物形態參見松節條。
【採集】多在夏季採收,在松樹幹上用刀挖成V字形或螺旋紋槽,使邊材部的油樹脂自傷口流出,收集後,加水蒸餾,使松節油餾出,剩下的殘渣,冷卻凝固後,即為松香。置陰涼乾燥處,防火、防熱。
【葯材】松香為不規則半透明的塊狀,大小不等。表面黃色,常有一層黃白色的霜粉。常溫時質堅而脆,易碎,斷面光亮,似玻璃狀。有松節油臭氣,味苦。加熱則軟化,然後溶化,燃燒時產生棕色濃煙。以塊整齊、半透明、油性大、氣味濃厚者為佳。
產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化學成分】油松和馬尾松的松香含松香酸酐及松香酸約80%,樹脂烴約5~6%,揮發油約0.5%及微量苦味物質。
【炮製】松香:置銅鍋中,用微火加熱融化,撈去雜質,傾入水中,候涼後取出,乾燥。制松香:取蔥煎湯,加入松香粉,煮至松香完全融化,乘熱倒入冷水中,取出,陰干。(每松香100斤,用蔥10斤)
①陶弘景:松脂,以桑灰汁或酒煮軟,按內寒水中數十過,白滑則可用。
②《本草圖經》:松脂皆先煉治,其法用大釜加水,置甑,用白茅藉甑底,又加黃砂於茅上,厚寸許可矣。然後布松脂於上,炊以桑薪,湯減即添熱水,常令滿,候松脂盡入釜中,乃出之投於冷水。既凝又蒸,如此三過,其白如玉,然後入葯。
【性味】苦甘,溫。
①《本經》:味苦,溫。
②《別錄》:甘,無毒。
③《葯性論》:味甘,平。
④《本草正》:味苦辛;溫。
【歸經】入肝、脾經。
①《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脾、肺二經。
②《得配本草》:入手太陰、足陽明經。
⑸ 這是什麼中葯材
只看圖片很難分清楚的,很多葯材都很相似的
⑹ 裸子植物葉有哪四種樹脂道類型各自的特點如何
外生型:也叫「邊生型」,靠皮下層細胞著生的為邊生,例如馬尾松、赤松等;回
內生樹脂道答:樹脂道與內皮層相連,靠維管束鞘著生;例如濕地松;
中生樹脂道:位於葉肉中間葉肉薄壁組織中,內不與內皮層相連,外不與下皮層相連,如紅松、黑松等.
裂生型:也叫「橫生型」位於接連皮下層細胞及內皮層之間形成分隔的,例如熱帶松.
⑺ 白楊有沒有樹脂道導管
樹脂道就是「Resin ct」。也叫「Resin canal」:樹脂道葉內含有樹脂的管道,又叫樹脂管。專
有以下四種:外生型、屬中生型、內生型,裂生型。
他們的區別如下:
外生型: 也叫「邊生型」,靠皮下層細胞著生的為邊生,例如馬尾松、赤松等;
內生樹脂道:樹脂道與內皮層相連,靠維管束鞘著生;例如濕地松;
中生樹脂道:位於葉肉中間葉肉薄壁組織中,內不與內皮層相連, 外不與下皮層相連,如紅松、黑松等。
裂生型: 也叫「橫生型」位於接連皮下層細胞及內皮層之間形成分隔的,例如熱帶松。
⑻ 6個屬具有的樹脂道各有什麼區別 木質材料學
樹脂道 (resin canal, resin ct)為分泌道的一種。由其樹脂細胞構成的分泌上皮分泌樹脂。可見於松科(Pinaceae)、內傘形科容(Umbelliferae)、五加科(Araliaceae)等。在松葉,分泌上皮的外側有厚壁細胞包圍著。在松科廣泛分布在葉肉、莖部木材組織、射線和根等處,其中存在於射線中的特稱為樹脂射線。冷杉屬(Abies)莖受傷時,可在傷口附近產生新的樹脂道,而松屬(Pinus)則在離開的薄壁組織中產生新的樹脂道。冷杉屬和鐵杉屬(Tsuga)在根部中央可見有一個樹脂道。此外,雲杉屬(Pi-cea)、落葉松屬(Larix)在兩個原生木質部可分別見到一個樹脂道,但是杉科(Taxodiaceae)、絲杉科則缺如。
⑼ 何首烏有樹脂道嗎
何首烏(學名:Fallopia multiflora(Thunb.) Harald.),又名多花蓼、紫烏藤、夜交藤等。是蓼科蓼族何首烏回屬多年生纏繞藤答本植物,塊根肥厚,長橢圓形,黑褐色。生山谷灌叢、山坡林下、溝邊石隙。產陝西南部、甘肅南部、華東、華中、華南、四川、雲南及貴州。其塊根入葯,可安神、養血、活絡,解毒(截瘧)、消癰;制首烏可補益精血、烏須發、強筋骨、補肝腎,是常見貴細中葯材。
中文學名
何首烏
拉丁學名
Fallopia multiflora (Thunb.) Harald
別稱
多花蓼、紫烏藤、九真藤等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原始花被亞綱
目
蓼目
科
蓼科
亞科
蓼亞科
族
蓼族
屬
何首烏屬
種
何首烏
分布區域
陝西南部、甘肅南部、華東等
果期
9-10月
⑽ 中葯顯微鑒定中常見的分泌組織有哪些
樹脂道:人參,三七
乳汁管:桔梗,黨參
油管:防風,白芷,石菖蒲
油室:木香,蒼術
油細胞:鬱金,石菖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