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ghof超濾膜
『壹』 berghof 工業顯示屏控制器怎麼樣
工業觸摸液晶顯示器必須要知道的就是這個原理。
首先需要知道的就是這個工業顯示器:
工業顯示器就是應用在工業控制過程或設備的顯示器。它與民用或商用的顯示器的主要區別是外殼設計一般採用全鋼設計,面板分為普通鐵板、不銹鐵、不銹鋼、鋁面板等不同材質,防塵、防震的特殊設計,採用工業級的液晶顯示屏,在對環境要求較高的情況下,考慮採用寬溫(-40至85度)的液晶顯示屏,目前僅國外少數大廠生產這類顯示屏,價格較貴。工業顯示器的防護等級用IP**表示,前一位是防塵等級,後一位是防水等級。防塵等級最高為6,防水最高為8 。
能夠提供觸覺的觸摸介面系統依賴於執行器產生觸感。執行器和控制技術的發展使得目前的執行器能夠支持各種從很小到很大的觸摸面板和觸摸屏上的觸摸反饋,產品范圍覆蓋了從手機到寬屏觸摸監視器等各種產品。另外,支持觸覺系統所需的處理器負荷相當小,觸摸輸入技術事實上已經非常普及,機電解決方案也都是現成的。這就是工業液晶觸摸顯示器了 。
『貳』 凈水器的GPAN超濾膜技術是什麼
GPAN材料是抄超濾凈水領域第三襲代膜材料,這種材料的超濾系統膜,是漢斯頓公司依託德國盧森堡大學;德國頂尖水處理實驗室,(Technische Hochschle Achen) 亞琛工業大學;(Universitaet Augsberg )奧格斯堡大學——原水處理實驗室;(Universitaet Bamberg )班貝克大學——材科學料學院等世界頂級水處理技術原理,改進提升的一種新型材料膜。
GPAN超濾膜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強大的耐酸鹼性,使用壽命達到6年,是函數的第一代pvc技術,第二代PAN技術的壽命兩倍。
第二:GPAN技術領先行業20年,被譽為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凈水材料
第三:GPAN採用內壁鏡面光滑技術,具有易於沖洗,防止二次污染。
第四:GPAN具有更好的親水性,通透性好,彈性好,可以承受水壓達到12公斤,而普通的凈水材料僅有8公斤的承壓。不會出現短絲等現象。
第五:自動的物理提醒功能,在忘記對凈水器反沖洗的時候減小水流量,自動提醒。
第六:材料具有殺菌抑菌的功能,濾芯顯鹼性,有效防治細菌滋生
『叄』 codesys 2.3如何與PLC正常通信,用的是berghof的PLC,我用網線連接的
首先從PLC乙太網卡中上的地址號(16進制)轉換成10進制IP地址輸入到PC機通訊設置版中,即可進行通訊連接,或用權MPI連接在PLC乙太網卡中上組態一個IP地址,再把IP地址輸入到PC機通訊設置中,即可進行通訊連接。
在輸入采樣階段,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以掃描方式依次地讀入所有輸入狀態和數據,並將它們存入I/O映象區中的相應的單元內。輸入采樣結束後,轉入用戶程序執行和輸出刷新階段。在這兩個階段中,即使輸入狀態和數據發生變化,I/O映象區中的相應單元的狀態和數據也不會改變。因此,如果輸入是脈沖信號,則該脈沖信號的寬度必須大於一個掃描周期,才能保證在任何情況下,該輸入均能被讀入。
『肆』 我們有德國Berghof EasyH2O水分分析儀想做一次維護保養,有沒有可以介紹第三方平台能夠做的
儀路通這種事情都可以問他們的,維修保養都行。
『伍』 費格萊茵
費格萊因和黨衛軍第8騎兵師
第二次大戰之前,騎兵依然是歐洲許多國家的精英部隊。雖然此時已是工業化時代,騎兵的好處仍然顯而易見。騎兵部隊在山地、森林等復雜地形中的機動性並不亞於機械化部隊,而裝備耗費和對後勤的依賴性都要大大低於後者。二戰前夕,歐洲各國都醉心於發展機械化部隊,削減甚至撤銷騎兵部隊,只有蘇聯、波蘭等東歐國家依然保留了為數眾多的騎兵師。二戰期間,蘇聯來自西伯利亞的哥薩克騎兵師在戰爭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納粹德國的黨衛軍裝甲部隊戰力強勁,眾所周知。但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黨衛軍還有一支騎兵部隊,而這個騎兵師戰功卓著,共有23人榮獲騎士鐵十字勛章,而官兵獲得的獎章總數在黨衛軍38個師里排名第六(前五名是:1.帝國師(Das Reich);2.維京師(Wiking);3.希特勒衛隊師(Leibstandarte);4.骷髏師(Totenkopf);5.北歐師(Nordland))。
如果有一個人的名字能夠代表整個黨衛軍騎兵部隊,那就是費格萊因。費格萊因於1939年9月出任黨衛軍騎兵部隊的首任指揮官,直到1944年1月卸任,在三年多的時間里(1942-1943調任他職)率領這支隊伍立下赫赫戰功。費格萊因作戰勇敢,指揮有方,被授予騎士鐵十字勛章,並加佩橡樹葉和雙劍徽。二戰期間獲此殊榮的黨衛軍高級將領只有24個人。費格萊因也是黨衛軍將領里的傳奇人物。希特勒的情婦伊娃 ▪ 布勞恩對費格萊因非常欽慕,為了能夠讓他時常在自己身邊,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他。但這種連襟關系最終並沒有讓費格萊因逃脫希特勒的魔爪。
1. 黨衛軍「骷髏」騎兵團
費格萊因(Otto Hermann Fegelein)1906年10月30日生於德國南部昂斯巴赫(Ansbach)的一個天主教家庭。他的父親在慕尼黑的一所軍事騎術學校任職。費格萊因完成大學學業以後,於1927年4月加入巴伐利亞警察部隊,1929年退役。因為父親的言傳身教,費格萊因從小就喜歡騎馬,成年以後參加歐洲各地的騎術大賽,成績不俗。1933年5月,費格萊因加入黨衛隊南方支部,次年成為該支部騎兵分隊的指揮官。 cchere 史鑒
1936年6月,希姆萊挑選費格萊因出任黨衛隊騎術學校校長,並為1936年柏林奧運會開幕式組織馬術表演。騎術學校是黨衛隊高層人物經常光顧的地方,而費格萊因以其精湛的騎術和溫文爾雅的氣質得到納粹頭目們的青睞,成為黨衛隊最有名的青年才俊,很快飛黃騰達,連續晉級,到1937年官至黨衛隊上校。1939年9月,德國侵佔波蘭。由於波蘭軍隊被迅速擊潰,散布在鄉村各地,給當局造成很大的威脅,希姆萊下令組建黨衛軍「骷髏」騎兵團(SS Totenkopf Reiterstandarte),負責波蘭佔領區的治安。費格萊因順理成章地成為該部隊的指揮官。
「骷髏」騎兵團最初組建時只有4個騎兵連,總共27名軍官,424名士兵,和399匹戰馬。到1939年底,該團就擴充到12個騎兵連,官兵1,998人。「骷髏」騎兵團的主要任務,是維持波蘭鄉村的治安,搜繳武器,清剿游擊隊。此時納粹德國向波蘭大批移民,將波蘭農民的土地沒收分給這些德意志移民耕種,並將失去土地的波蘭農民遷移他處。這個種族清洗政策遭到波蘭農民的抵制,德意志移民經常受到當地人的騷擾。「骷髏」騎兵團擔負著保護德意志移民的任務,將拒絕搬遷的波蘭農民抓起來交給納粹安全警察(Sicherheitsdienst),這些人的命運自然不言而喻了。
1940年4月,「骷髏」騎兵團和其他德國安全部隊在卡緬那森林(Kamienna Forest)將波蘭游擊隊300多人包圍,戰斗持續了一個星期。這是「骷髏」騎兵團在波蘭參與的最大一次軍事行動。「骷髏」騎兵團派出的偵察小隊足跡遍及整個地區,將游擊隊的行蹤徹底掌握。然後德軍將附近村鎮的所有居民強制遷移,斷絕游擊隊的兵源。4月8日,德軍向游擊隊發起總攻。這支游擊隊在戰斗中全部陣亡,無一投降。
1940年底,費格萊因得到黨衛軍總部的批准,開始著手擴軍。擴軍的重點在增強火力和機動能力。到1941年夏天,擴軍完畢,「骷髏」騎兵團更名為黨衛軍騎兵旅(SS Kavallerie Brigade),轄兩個騎兵團和一個自行車偵察營。騎兵團下屬兩個營,第一營由4個騎兵連組成,第二營是炮兵部隊, 包括迫擊炮、戰防炮、榴彈炮和工兵各一個連。騎兵旅共有官兵3,500人,戰馬2,900匹,機動車375輛。不久,黨衛軍騎兵旅被調到普里皮亞特沼澤,執行清剿蘇軍游擊隊的任務。 cchere 史鑒
2. 普里皮亞特沼澤
普里皮亞特沼澤(Pripyat Marshes)位於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交界處,東西長約600公里,南北寬約200公里,普里皮亞特河發源於烏克蘭北部,向東流經白俄羅斯南部,然後折向南,在基輔北面融入第涅伯河。普里皮亞特河流域多是沼澤濕地,覆蓋茂密的原始森林,沼澤中地勢較高的幾條「地橋」上修築有鐵路和公路。這里的居民主要是烏克蘭人,其次是白俄羅斯人,波蘭人和猶太人屬於少數。猶太人主要居住在較大的城鎮里,並壟斷了醫生、工匠等技術行業。
1941年7月中旬,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攻入白俄羅斯,在明斯克圍殲戰中俘虜蘇軍30萬人。由於德軍的包圍圈拉得太大,不少蘇軍部隊成功突圍。7月25日夜裡,蘇軍第36、37騎兵師和第121步兵師沖破德軍包圍圈,進入普里皮亞特沼澤地區。這些部隊很快和蘇聯統帥部取得了聯系,奉命依託森林沼澤地形展開游擊戰,打擊德軍的後勤部隊。希姆萊立刻命令黨衛軍騎兵旅進駐普里皮亞特沼澤地區,協同德軍其他部隊圍剿蘇軍游擊隊。
二戰中納粹德國在蘇聯戰場將前線和後方嚴格區分。在前線德軍各級將領擁有無可爭議的指揮權,但前線後面的佔領區里絕對是黨衛軍的天下,國防軍將領不能越雷池一步。根據希特勒「生存空間」理論,蘇聯佔領區里的大片土地將分給德意志移民耕種,而俄國人將被送到集體農庄或工廠里為德國服務。無法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俄國人將被消滅。這項政策主要依靠佔領區的黨衛軍部隊執行。因此在廣袤的東線中部佔領區,一度費格萊因說的話就是法律,而這個時期第8騎兵師犯下的戰爭罪行也是罄竹難書。 cchere 史鑒
在發給黨衛軍騎兵旅的行動指令中,希姆萊闡明了黨衛軍的「統戰」政策:「我們必須明白沼澤地區的村莊不是我們的據點就是敵人的據點。我們的據點不但必須清除任何敵對份子,而且應該由同情我們,敵視俄國人、波蘭人的烏克蘭居民構成。如果一個村莊符合這樣的條件,我們必須保證這些居民能夠抵抗土匪的侵襲,最終發展成我們的據點。我們必須任命當地的行政長官,組建、武裝保安隊。部隊每到一個村莊,必須到處張貼告示,將約法三章公布於眾。繳獲的物資,在滿足德軍部隊需求以後,必須同當地居民分享。」
黨衛軍的「統戰」政策相當有針對性,德軍部隊普遍受到烏克蘭居民的歡迎。第22騎兵團的報告中顯示,他們所到之處烏克蘭人按照習俗擺出鋪著白布的桌子,上面放著麵包和鹽,旁邊有小樂隊演奏烏克蘭民族歌曲以示歡迎。雖然這些烏克蘭人和當地的猶太人和平相處很多年,他們依然非常賣力地幫助德軍抓捕猶太人。希姆萊命令「所有的猶太男子都必須槍斃,婦孺趕到沼澤里去。」 這個命令被傳達下去以後,不少官兵感到震驚,專門向費格萊因核實。騎兵連長馬吉爾(Franz Magill)在8月初的一份報告中寫道:「絕大多數猶太流浪漢被處決了,只留下少數給陸軍幹活的苦力。把婦孺趕進沼澤並沒有任何效果,因為沼澤水太淺,淹不死人。8月以來我們騎兵營一共擊斃猶太流浪漢6,526人。總的來說,行動是成功的。」 屠殺平民的行動使騎兵旅官兵士氣受到影響,費格萊因特意要求黨衛軍總部表彰騎兵旅執行「特殊任務」時的出色表現。8月16日,第162步兵師師長向騎兵旅官兵發授一級鐵十字勛章1枚,二級鐵十字勛章27枚。黨衛軍騎兵旅在這一地區總共屠殺了超過兩萬猶太平民。
7月29日開始,黨衛軍騎兵旅以連為單位從普里皮亞特沼澤西端出發,向東進行拉網式清剿,而德軍第252步兵師由東向西攻擊前進。一路上各騎兵連幾乎都同小股蘇軍游擊隊發生戰斗。8月5日,騎兵旅的前鋒營在薩波羅傑(Sabolotje)遭遇蘇軍游擊隊。次日早晨,前鋒營會同德軍第45步兵團向薩波羅傑發起進攻,蘇軍被擊潰,被俘400人,陣亡200人。8月16日,第二騎兵團的一個連到達圖羅夫(Turov)鎮時,遭到蘇軍游擊隊伏擊,傷亡十幾人。這支游擊隊大約有800人,其中三分之一是蘇軍正規部隊。他們火力強勁,擁有重機槍、擲彈筒和幾門步兵炮,並且頻頻發射信號彈同東面的其他蘇軍部隊聯系。費格萊因立刻命令第二騎兵團其他各部以及偵察營向圖羅夫集結,准備圍殲這股蘇軍。由於該地區道路條件惡劣,分散在森林裡的各連隊花了4天時間才陸續到達指定攻擊位置。8月21日凌晨4點,德軍發動總攻,以猛烈的炮火為突擊部隊開路,而突擊隊每前進一定距離,就發射紅色信號彈,指引炮火延伸。蘇軍部隊同入城德軍進行激烈巷戰,戰斗一直持續到下午3點,德軍才攻克圖羅夫。圖羅夫戰斗中蘇軍陣亡600餘人,僅有10人被俘。德軍損失為6死18傷。根據黨衛軍騎兵旅的報告,在8月份的清剿作戰中,騎兵旅一共擊斃蘇軍游擊隊15,878人,俘虜830人,繳獲各式火炮20多門,機槍30多挺,步槍500餘支,戰馬約900匹。這一地區的蘇軍游擊隊因為接連遭受重創,士氣低落,蘇軍大本營不得不空降數十名政治委員以保持部隊的戰鬥力。 cchere 史鑒
從這一系列戰斗可以看出,黨衛軍騎兵旅在戰術上同傳統騎兵大相徑庭。黨衛軍騎兵符合歐洲近現代的步騎兵(Dragoon)概念,騎馬是為了增強機動能力,戰斗時依然採用步兵戰術,基本不會象古典騎兵那樣集團沖鋒。黨衛軍騎兵旅各騎兵團的炮兵比例之高超過了步兵團,體現了一種「突擊部隊」的建軍理念。在清剿游擊隊的戰斗中,黨衛軍騎兵旅的傷亡要明顯低於協同作戰的其他德軍部隊,費格萊因把這歸功於常年堅持不懈的高強度訓練。
10月25日,黨衛軍騎兵旅接到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的新指令東進500公里,負責保護托羅佩茲(Toropez)和拉謝夫(Rshev)之間的德軍後勤補給線。以後的幾個月里,騎兵旅和蘇軍游擊隊發生幾十次戰斗,又有數千蘇軍部隊被殲滅。入冬以後,德軍其他部隊的機械化裝備損壞嚴重,舉步唯堅,這時騎兵旅的優勢就表現出來。一份報告顯示,這段時間黨衛軍騎兵旅共有戰馬3,138匹,在10月最後的一個星期里僅有4匹馬因疲勞而死,另有51匹馬患病需要治療。11月第一個星期又有3匹馬死亡,而隨軍獸醫治療了102匹病馬。這樣低的戰損率使黨衛軍騎兵旅一直保持很強的機動性。
3. 拉謝夫反擊戰
1941年12月底,黨衛軍騎兵旅被編入第9集團軍,奉命前往伏爾加湖南部地區集結,而旅直屬偵察營此時暫時隸屬第253步兵師。此時正值蘇軍發動強大攻勢,偵察營位居前線,首當其沖面對蘇軍猛烈進攻,苦戰一個月後全軍覆沒,418名官兵只有幾個人逃生。這是黨衛軍騎兵旅成軍以來遭受最慘重的損失。
德軍第9集團軍沿伏爾加河西南岸建立防線,在其正前方,是蘇軍第三突擊集團軍。1942年1月4日晚,蘇軍越過封凍的伏爾加河發起進攻,從德軍第256步兵師的防區突破,將第9集團軍的防線撕開一個15公里寬的口子,而蘇軍前鋒部隊已經進入拉謝夫城裡。黨衛軍騎兵旅接到命令,迅速前進堵住這個缺口。一路上騎兵旅遇到大批潰兵和丟棄的物資。到達指定位置以後,費格萊因很快發現左側的德軍第206步兵師戰力薄弱,其右翼門戶大開,已有蘇軍偵察部隊出沒,騎兵旅有被圍殲的危險。費格萊因向集團軍司令部請求後退7公裡布防,在尚未得到批準的情況下果斷率軍後撤。果然,當天下午蘇軍幾個師從東面和北面向騎兵旅放棄的陣地發動猛烈進攻。不久第9集團軍司令施特勞斯(Adolf Strauss)就發來命令:「元首嚴令各部堅守陣地,即使敵軍攻勢無法阻擋,第206步兵師和費格萊因旅也不得擅自離開陣地一步。」 1月15日,喪失戰鬥力的第206步兵師奉命撤離陣地,由黨衛軍騎兵旅接防。此時騎兵旅的命令是堅守十幾公里長的防線不許後退,必須戰至最後一人。次日,騎兵旅又分兵去拉謝夫附近解救第102步兵師殘部。
到1月21日,蘇軍從德軍第9集團軍下屬第11軍和第23軍結合部突破,向南深入德軍防線縱深,第9集團軍的防線岌岌可危。司令官施特勞斯因病離職,大名鼎鼎的第3裝甲師師長莫德爾接過指揮權。莫德爾來到司令部,看到一張張沮喪絕望的臉。參謀長問他帶來多少增援部隊,莫德爾答道:「就我一個。」 莫德爾立刻著手布置反攻,截擊突破的蘇軍部隊,穩定防線。第256步兵師協同黨衛軍帝國師元首團從缺口東面向西進攻;而黨衛軍騎兵旅和第206步兵師從西向東進攻。1月23日,騎兵旅冒著零下45度的嚴寒發起進攻,經過一天的苦戰,第一騎兵團的先遣隊和元首團6連官兵在索羅米諾(Solomino)會師,缺口終於合攏。被截斷的蘇軍部隊堅持幾天以後投降。1月26日,蘇軍在坦克集群和攻擊機的掩護下再次向拉謝夫以北發起進攻,德軍防線又一次岌岌可危。31日,騎兵旅奉命會同第251步兵師沿鐵路線攻擊前進,堵住蘇軍的突破口,最終使蘇軍無功而返。
莫德爾由於力挽狂瀾,指揮拉謝夫反擊戰取得勝利,成為希特勒最喜歡和倚重的德軍將領,莫德爾的騎士鐵十字勛章以後被陸續加佩橡樹葉、雙劍徽和鑽石。後來莫德爾升任中央集體軍群司令官,1945年4月在B集體軍群司令官任上自殺身亡。費格萊因也因為騎兵旅表現優異,被授予騎士鐵十字勛章。到2月1日,黨衛軍騎兵旅報告傷亡370人,加上凍傷,共減員500人。2月16日,騎兵旅的報告顯示,進入2月以來一共擊斃蘇軍1,150人,俘虜178人,繳獲火炮7門,機槍16挺,步槍635支。2月17日,又有3枚一級鐵十字勛章和33枚二級鐵十字勛章授予騎兵旅官兵。
4. 黨衛軍第8騎兵師
1942年春天,費格萊因離開騎兵旅,調到黨衛軍總部任役馬運輸總監。在他離職期間,黨衛軍騎兵旅由於接連苦戰嚴重減員,精疲力盡的各部隊被陸續調到波蘭休整。1942年6月騎兵旅開始擴充,最終達到師的編制。為了提高新編部隊的素質,騎兵師專門在波蘭建了一座騎術學校。擴編到1942年秋天完畢,騎兵師下屬3個騎兵團和1個炮兵團,騎兵團轄4個騎兵連,1個機槍連,和一個重裝連(裝備馬拉輕步兵炮);炮兵團轄戰防炮、迫擊炮、自行榴彈炮各1個營。成軍以後的騎兵師共有官兵15,000人,首任師長是比特里希准將(Wilhelm Bittrich)。費格萊因直到次年4月才回到部隊,接過指揮權,並在5月晉升少將。1943年10月,騎兵師正式接受黨衛軍第8騎兵師的番號。在戰爭的最後兩年裡,第8騎兵師一直在東線作戰,主要擔任佔領區的清剿任務。
進入1943年,東線佔領區里的蘇軍游擊隊普遍得以換裝,開始配合前線蘇軍,加強對德軍後勤補給線的打擊,騎兵師因此在1943年夏天不斷同游擊隊發生激戰。費格萊因由於在指揮戰斗中身先士卒,三次負傷,於1943年11月1日被授予日爾曼金十字勛章。黨衛軍的嘉獎通報里這樣記述費格萊因的事跡:
「1943年5月17日,在同蘇軍中將科爾帕克(Lieutenant-Generral Kolpak)指揮的游擊隊作戰時,黨衛軍少將費格萊因組織的攻擊重創敵軍,將其擊潰。費格萊因以身作則,親自摧毀了敵軍一個火力強勁的碉堡。5月24日,在和敵軍一個加強營的戰斗中,費格萊因親率突擊隊艱難越過沼澤地向敵人發起攻擊。費格萊因在隨後的戰斗中表現出的勇氣鼓舞了他的部下,敵人的陣地很快就被攻克。5月31日,費格萊因根據俘虜的交代,率領突擊隊攻擊游擊隊位於沼澤深處的一處營地。雖然敵軍人數占優,而且頑強抵抗,但戰斗只持續了20分鍾營地就被攻克。敵軍遭受慘重傷亡後潰逃。」
「 8月26日,蘇軍第353、394、409步兵師會同第6和第24警備師,在坦克部隊的掩護下從貝斯帕羅卡(Bespalowka)附近的包圍圈突圍,費格萊因指揮部隊頑強防守,經常出現在最危險的地段,出色完成任務。8月28日,蘇軍在強大的炮火准備以後,以3:1的兵力優勢向第1騎兵團的陣地發動波次沖鋒,在4個地方突破我軍防線,並向縱深發展,威脅到魏辛-比什金(Werchine-Bischkin),第一騎兵團最後的預備隊60人在168.4高地建立堅固陣地,擋住了敵軍的去路。隨後其他的騎兵部隊從臨近高地前來增援,在168.4和177.7高地之間建立一條新的防線。在18個小時的戰斗中,費格萊因總是出現在最重要的陣地上,以他的堅定不移和果敢決斷化解了一個又一個幾乎無可挽救的危機。由於騎兵師將士的頑強抵抗,蘇軍不得不另尋突破口。」
由於在1943年夏天的優異表現,費格萊因的騎士橡樹葉鐵十字勛章又加佩雙劍徽,他是第83個獲此殊榮的德軍將領。1944年1月,費格萊因離開騎兵師,調到希特勒的總部出任希姆萊的聯絡官。黨衛軍第8騎兵師於1944年3月被授予「弗羅里恩 ▪ 蓋耶」(Florian Geyer)的榮譽稱號,隨後一批骨幹人物被抽調出來組建黨衛軍第22騎兵師「瑪利亞 ▪ 特雷沙」(Maria Theresia)和第37騎兵師「呂佐」(Lützow)。
1944年11月,黨衛軍第8騎兵師調往匈牙利,成為布達佩斯衛戍部隊。1個月以後,蘇軍第3烏克蘭方面軍兵臨城下,將德軍包圍,經過7周的鏖戰以後,包括黨衛軍第8、第22騎兵師在內的7萬布達佩斯守軍被全殲,只有大約700人逃脫。第8騎兵師師長魯莫爾(Joachim Rumohr)自殺身亡,13,000官兵最後只有170人倖存下來。
5. 希特勒的情敵
對回到柏林的費格萊因來說,生活展開了新的篇章。作為來自東線的戰斗英雄,希姆萊身邊的紅人,費格萊因是黨衛軍總部里炙手可熱的人物,但他並不滿足,想盡辦法要打進希特勒的社交圈子。1944年3月,費格萊因托一個朋友引見,和希特勒的情婦伊娃 ▪ 布勞恩(Eva Braun)會面。伊娃對高大英俊的戰斗英雄一見傾心,費格萊因很快成為希特勒在巴伐利亞山中寓所伯格霍夫(Berghof)的常客。費格萊因舉止優雅,言語風趣,舞姿翩翩,是伯格霍夫沙龍聚會的明星,深得女性嘉賓的歡心。不久,這個社交圈子裡的明眼人都能看出,伊娃和費格萊因已經不只是朋友之間的相互欣賞了。
伊娃對費格萊因的眷戀越深,就越擔心他有朝一日會離開她回到前線。很快伊娃就想出了一個萬全之策 - 費格萊因將和她的妹妹瑪格麗特結婚。因為瑪格麗特和伊娃從小形影不離,這樣費格萊因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留在她的身邊,而她和費格萊因的親昵舉動也不會讓人說閑話了。1944年6月3日,瑪格麗特和費格萊因在伯格霍夫成婚,而希特勒親自主持婚禮。
1945年1月,瑪格麗特懷孕,費格萊因擔心她的安全,勸說她離開柏林到巴伐利亞避居。4月中旬,蘇軍兵臨柏林城下,在希特勒的地下指揮部里,費格萊因面臨一個兩難抉擇。作為黨衛軍將領,他必須無條件效忠希特勒;但伊娃執意陪伴在希特勒身邊,這無異於自殺,費格萊因決心勸說伊娃回心轉意,離開柏林。這時希姆萊正和瑞典的勃納多特伯爵(Count Bernadotte)秘密接洽,由勃納多特出面同盟國商討停戰事宜,費格萊因也參與其中。4月25日,費格萊因離開地下指揮部開車出城,到弗斯騰堡(Furstenberg)會見黨衛軍頭目之一的於特納(Hans Jüttner),探討以後的出路。回到柏林以後,異常沮喪的費格萊因並沒有到希特勒的地下掩體去,而是躲在自己的公寓里,不停地給伊娃打電話,乞求她離開柏林保存性命。伊娃斷然拒絕,反而勸費格萊因馬上回到希特勒身邊,費格萊因也拒絕聽命。4月27日,安全警察頭子拉登胡伯(Johann Rattenhuber)派了一隊人到費格萊因的寓所抓他回來。這幫人進得費格萊因的房間,發現他喝得爛醉,正和一個紅發女子胡天胡地。費格萊因被抓回來以後,希特勒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把他的軍階一抹到底,讓他立刻上前線。此時安全警察搜查費格萊因的寓所,發現了他參與秘密和談的信件,這可是叛國大罪。一個臨時拼湊的軍事法庭迅速判處費格萊因死刑。28日,兩個安全警察在地下掩體的一間秘室里槍決了費格萊因。
軍事法庭判處費格萊因以後,伊娃向希特勒苦苦哀求,希望他看在懷孕妹妹的份上放過費格萊因,希特勒沒有答應。不過伊娃很快就對希特勒的決定表示理解,她凄涼地說:「可憐的阿道夫,他們都背叛了你。」 伊娃並沒有多少時間哀悼費格萊因,兩天以後她就和希特勒一起服毒自盡。費格萊因的妻子瑪格麗特在巴伐利亞一直住到戰爭結束,幾年後帶著孩子回到德國北部的家鄉定居。
『陸』 求二戰德國的其中一個軍官,有圖。謝謝
呵呵 你仔細看左下角名字 說的是黨衛軍 XX 後面就是人名 Fegelein
給你查了下:奧托 赫爾曼 費格萊因(Otto Hermann Fegelein)
第二次大戰之前,騎兵依然是歐洲許多國家的精英部隊。雖然此時已是工業化時代,騎兵的好處仍然顯而易見。騎兵部隊在山地、森林等復雜地形中的機動性並不亞於機械化部隊,而裝備耗費和對後勤的依賴性都要大大低於後者。二戰前夕,歐洲各國都醉心於發展機械化部隊,削減甚至撤銷騎兵部隊,只有蘇聯、波蘭等東歐國家依然保留了為數眾多的騎兵師。二戰期間,蘇聯來自西伯利亞的哥薩克騎兵師在戰爭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納粹德國的黨衛軍裝甲部隊戰力強勁,眾所周知。但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黨衛軍還有一支騎兵部隊,而這個騎兵師戰功卓著,共有23人榮獲騎士鐵十字勛章,而官兵獲得的獎章總數在黨衛軍38個師里排名第六 (前五名是:1.帝國師(Das Reich);2.維京師(Wiking);3.希特勒衛隊師(Leibstandarte);4.骷髏師 (Totenkopf);5.北歐師(Nordland))。
如果有一個人的名字能夠代表整個黨衛軍騎兵部隊,那就是費格萊因。費格萊因於1939年9月出任黨衛軍騎兵部隊的首任指揮官,直到1944年1月卸任,在三年多的時間里(1942-1943調任他職)率領這支隊伍立下赫赫戰功。費格萊因作戰勇敢,指揮有方,被授予騎士鐵十字勛章,並加佩橡樹葉和雙劍徽。二戰期間獲此殊榮的黨衛軍高級將領只有24個人。費格萊因也是黨衛軍將領里的傳奇人物。希特勒的情婦伊娃, 布勞恩對費格萊因非常欽慕,為了能夠讓他時常在自己身邊,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他。但這種連襟關系最終並沒有讓費格萊因逃脫希特勒的魔爪。
1. 黨衛軍「骷髏」騎兵團
費格萊因(Otto Hermann Fegelein)1906年10月30日生於德國南部昂斯巴赫(Ansbach)的一個天主教家庭。他的父親在慕尼黑的一所軍事騎術學校任職。費格萊因完成大學學業以後,於1927年4月加入巴伐利亞警察部隊,1929年退役。因為父親的言傳身教,費格萊因從小就喜歡騎馬,成年以後參加歐洲各地的騎術大賽,成績不俗。1933年5月,費格萊因加入黨衛隊南方支部,次年成為該支部騎兵分隊的指揮官。
1936年6月,希姆萊挑選費格萊因出任黨衛隊騎術學校校長,並為1936年柏林奧運會開幕式組織馬術表演。騎術學校是黨衛隊高層人物經常光顧的地方,而費格萊因以其精湛的騎術和溫文爾雅的氣質得到納粹頭目們的青睞,成為黨衛隊最有名的青年才俊,很快飛黃騰達,連續晉級,到1937年官至黨衛隊上校。 1939年9月,德國侵佔波蘭。由於波蘭軍隊被迅速擊潰,散布在鄉村各地,給當局造成很大的威脅,希姆萊下令組建黨衛軍「骷髏」騎兵團 (SS Totenkopf Reiterstandarte),負責波蘭佔領區的治安。費格萊因順理成章地成為該部隊的指揮官。
「骷髏」騎兵團最初組建時只有4個騎兵連,總共27名軍官,424名士兵,和399匹戰馬。到1939年底,該團就擴充到12個騎兵連,官兵1,998 人。「骷髏」騎兵團的主要任務,是維持波蘭鄉村的治安,搜繳武器,清剿游擊隊。此時納粹德國向波蘭大批移民,將波蘭農民的土地沒收分給這些德意志移民耕種,並將失去土地的波蘭農民遷移他處。這個種族清洗政策遭到波蘭農民的抵制,德意志移民經常受到當地人的騷擾。「骷髏」騎兵團擔負著保護德意志移民的任務,將拒絕搬遷的波蘭農民抓起來交給納粹安全警察(Sicherheitsdienst),這些人的命運自然不言而喻了。
1940年4月,「骷髏」騎兵團和其他德國安全部隊在卡緬那森林(Kamienna Forest)將波蘭游擊隊300多人包圍,戰斗持續了一個星期。這是「骷髏」騎兵團在波蘭參與的最大一次軍事行動。「骷髏」騎兵團派出的偵察小隊足跡遍及整個地區,將游擊隊的行蹤徹底掌握。然後德軍將附近村鎮的所有居民強制遷移,斷絕游擊隊的兵源。4月8日,德軍向游擊隊發起總攻。這支游擊隊在戰斗中全部陣亡,無一投降。
1940年底,費格萊因得到黨衛軍總部的批准,開始著手擴軍。擴軍的重點在增強火力和機動能力。到1941年夏天,擴軍完畢,「骷髏」騎兵團更名為黨衛軍騎兵旅(SS Kavallerie Brigade),轄兩個騎兵團和一個自行車偵察營。騎兵團下屬兩個營,第一營由4個騎兵連組成,第二營是炮兵部隊, 包括迫擊炮、戰防炮、榴彈炮和工兵各一個連。騎兵旅共有官兵3,500人,戰馬2,900匹,機動車375輛。不久,黨衛軍騎兵旅被調到普里皮亞特沼澤,執行清剿蘇軍游擊隊的任務。
2. 普里皮亞特沼澤
普里皮亞特沼澤(Pripyat Marshes)位於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交界處,東西長約600公里,南北寬約200公里,普里皮亞特河發源於烏克蘭北部,向東流經白俄羅斯南部,然後折向南,在基輔北面融入第涅伯河。普里皮亞特河流域多是沼澤濕地,覆蓋茂密的原始森林,沼澤中地勢較高的幾條「地橋」上修築有鐵路和公路。這里的居民主要是烏克蘭人,其次是白俄羅斯人,波蘭人和猶太人屬於少數。猶太人主要居住在較大的城鎮里,並壟斷了醫生、工匠等技術行業。
1941年7月中旬,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攻入白俄羅斯,在明斯克圍殲戰中俘虜蘇軍30萬人。由於德軍的包圍圈拉得太大,不少蘇軍部隊成功突圍。7月25日夜裡,蘇軍第36、37騎兵師和第121步兵師沖破德軍包圍圈,進入普里皮亞特沼澤地區。這些部隊很快和蘇聯統帥部取得了聯系,奉命依託森林沼澤地形展開游擊戰,打擊德軍的後勤部隊。希姆萊立刻命令黨衛軍騎兵旅進駐普里皮亞特沼澤地區,協同德軍其他部隊圍剿蘇軍游擊隊。
二戰中納粹德國在蘇聯戰場將前線和後方嚴格區分。在前線德軍各級將領擁有無可爭議的指揮權,但前線後面的佔領區里絕對是黨衛軍的天下,國防軍將領不能越雷池一步。根據希特勒「生存空間」理論,蘇聯佔領區里的大片土地將分給德意志移民耕種,而俄國人將被送到集體農庄或工廠里為德國服務。無法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俄國人將被消滅。這項政策主要依靠佔領區的黨衛軍部隊執行。因此在廣袤的東線中部佔領區,一度費格萊因說的話就是法律,而這個時期第8騎兵師犯下的戰爭罪行也是罄竹難書。
在發給黨衛軍騎兵旅的行動指令中,希姆萊闡明了黨衛軍的「統戰」政策:「我們必須明白沼澤地區的村莊不是我們的據點就是敵人的據點。我們的據點不但必須清除任何敵對份子,而且應該由同情我們,敵視俄國人、波蘭人的烏克蘭居民構成。如果一個村莊符合這樣的條件,我們必須保證這些居民能夠抵抗土匪的侵襲,最終發展成我們的據點。我們必須任命當地的行政長官,組建、武裝保安隊。部隊每到一個村莊,必須到處張貼告示,將約法三章公布於眾。繳獲的物資,在滿足德軍部隊需求以後,必須同當地居民分享。」
黨衛軍的「統戰」政策相當有針對性,德軍部隊普遍受到烏克蘭居民的歡迎。第22騎兵團的報告中顯示,他們所到之處烏克蘭人按照習俗擺出鋪著白布的桌子,上面放著麵包和鹽,旁邊有小樂隊演奏烏克蘭民族歌曲以示歡迎。雖然這些烏克蘭人和當地的猶太人和平相處很多年,他們依然非常賣力地幫助德軍抓捕猶太人。希姆萊命令「所有的猶太男子都必須槍斃,婦孺趕到沼澤里去。」 這個命令被傳達下去以後,不少官兵感到震驚,專門向費格萊因核實。騎兵連長馬吉爾 (Franz Magill)在8月初的一份報告中寫道:「絕大多數猶太流浪漢被處決了,只留下少數給陸軍幹活的苦力。把婦孺趕進沼澤並沒有任何效果,因為沼澤水太淺,淹不死人。8月以來我們騎兵營一共擊斃猶太流浪漢6,526人。總的來說,行動是成功的。」 屠殺平民的行動使騎兵旅官兵士氣受到影響,費格萊因特意要求黨衛軍總部表彰騎兵旅執行「特殊任務」時的出色表現。8月16日,第162步兵師師長向騎兵旅官兵發授一級鐵十字勛章1枚,二級鐵十字勛章 27枚。黨衛軍騎兵旅在這一地區總共屠殺了超過兩萬猶太平民。
7月29日開始,黨衛軍騎兵旅以連為單位從普里皮亞特沼澤西端出發,向東進行拉網式清剿,而德軍第252步兵師由東向西攻擊前進。一路上各騎兵連幾乎都同小股蘇軍游擊隊發生戰斗。8月5日,騎兵旅的前鋒營在薩波羅傑(Sabolotje)遭遇蘇軍游擊隊。次日早晨,前鋒營會同德軍第45步兵團向薩波羅傑發起進攻,蘇軍被擊潰,被俘400人,陣亡200人。8月16日,第二騎兵團的一個連到達圖羅夫(Turov)鎮時,遭到蘇軍游擊隊伏擊,傷亡十幾人。這支游擊隊大約有800人,其中三分之一是蘇軍正規部隊。他們火力強勁,擁有重機槍、擲彈筒和幾門步兵炮,並且頻頻發射信號彈同東面的其他蘇軍部隊聯系。費格萊因立刻命令第二騎兵團其他各部以及偵察營向圖羅夫集結,准備圍殲這股蘇軍。由於該地區道路條件惡劣,分散在森林裡的各連隊花了4天時間才陸續到達指定攻擊位置。8月21日凌晨4點,德軍發動總攻,以猛烈的炮火為突擊部隊開路,而突擊隊每前進一定距離,就發射紅色信號彈,指引炮火延伸。蘇軍部隊同入城德軍進行激烈巷戰,戰斗一直持續到下午3點,德軍才攻克圖羅夫。圖羅夫戰斗中蘇軍陣亡600餘人,僅有10人被俘。德軍損失為6死18傷。根據黨衛軍騎兵旅的報告,在8月份的清剿作戰中,騎兵旅一共擊斃蘇軍游擊隊15,878人,俘虜830人,繳獲各式火炮20多門,機槍30多挺,步槍500餘支,戰馬約 900匹。這一地區的蘇軍游擊隊因為接連遭受重創,士氣低落,蘇軍大本營不得不空降數十名政治委員以保持部隊的戰鬥力。
從這一系列戰斗可以看出,黨衛軍騎兵旅在戰術上同傳統騎兵大相徑庭。黨衛軍騎兵符合歐洲近現代的步騎兵(Dragoon)概念,騎馬是為了增強機動能力,戰斗時依然採用步兵戰術,基本不會象古典騎兵那樣集團沖鋒。黨衛軍騎兵旅各騎兵團的炮兵比例之高超過了步兵團,體現了一種「突擊部隊」的建軍理念。在清剿游擊隊的戰斗中,黨衛軍騎兵旅的傷亡要明顯低於協同作戰的其他德軍部隊,費格萊因把這歸功於常年堅持不懈的高強度訓練。
10月25日,黨衛軍騎兵旅接到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的新指令東進500公里,負責保護托羅佩茲(Toropez)和拉謝夫(Rshev)之間的德軍後勤補給線。以後的幾個月里,騎兵旅和蘇軍游擊隊發生幾十次戰斗,又有數千蘇軍部隊被殲滅。入冬以後,德軍其他部隊的機械化裝備損壞嚴重,舉步唯堅,這時騎兵旅的優勢就表現出來。一份報告顯示,這段時間黨衛軍騎兵旅共有戰馬3,138匹,在10月最後的一個星期里僅有4匹馬因疲勞而死,另有51匹馬患病需要治療。11月第一個星期又有3匹馬死亡,而隨軍獸醫治療了102匹病馬。這樣低的戰損率使黨衛軍騎兵旅一直保持很強的機動性。
3. 拉謝夫反擊戰
1941年12月底,黨衛軍騎兵旅被編入第9集團軍,奉命前往伏爾加湖南部地區集結,而旅直屬偵察營此時暫時隸屬第253步兵師。此時正值蘇軍發動強大攻勢,偵察營位居前線,首當其沖面對蘇軍猛烈進攻,苦戰一個月後全軍覆沒,418名官兵只有幾個人逃生。這是黨衛軍騎兵旅成軍以來遭受最慘重的損失。
德軍第9集團軍沿伏爾加河西南岸建立防線,在其正前方,是蘇軍第三突擊集團軍。1942年1月4日晚,蘇軍越過封凍的伏爾加河發起進攻,從德軍第256步兵師的防區突破,將第9集團軍的防線撕開一個15公里寬的口子,而蘇軍前鋒部隊已經進入拉謝夫城裡。黨衛軍騎兵旅接到命令,迅速前進堵住這個缺口。一路上騎兵旅遇到大批潰兵和丟棄的物資。到達指定位置以後,費格萊因很快發現左側的德軍第206步兵師戰力薄弱,其右翼門戶大開,已有蘇軍偵察部隊出沒,騎兵旅有被圍殲的危險。費格萊因向集團軍司令部請求後退7公裡布防,在尚未得到批準的情況下果斷率軍後撤。果然,當天下午蘇軍幾個師從東面和北面向騎兵旅放棄的陣地發動猛烈進攻。不久第9集團軍司令施特勞斯(Adolf Strauss)就發來命令:「元首嚴令各部堅守陣地,即使敵軍攻勢無法阻擋,第206步兵師和費格萊因旅也不得擅自離開陣地一步。」 1月15日,喪失戰鬥力的第206步兵師奉命撤離陣地,由黨衛軍騎兵旅接防。此時騎兵旅的命令是堅守十幾公里長的防線不許後退,必須戰至最後一人。次日,騎兵旅又分兵去拉謝夫附近解救第102步兵師殘部。
到1月21日,蘇軍從德軍第9集團軍下屬第11軍和第23軍結合部突破,向南深入德軍防線縱深,第9集團軍的防線岌岌可危。司令官施特勞斯因病離職,大名鼎鼎的第3裝甲師師長莫德爾接過指揮權。莫德爾來到司令部,看到一張張沮喪絕望的臉。參謀長問他帶來多少增援部隊,莫德爾答道:「就我一個。」 莫德爾立刻著手布置反攻,截擊突破的蘇軍部隊,穩定防線。第256步兵師協同黨衛軍帝國師元首團從缺口東面向西進攻;而黨衛軍騎兵旅和第206步兵師從西向東進攻。1月23日,騎兵旅冒著零下45度的嚴寒發起進攻,經過一天的苦戰,第一騎兵團的先遣隊和元首團6連官兵在索羅米諾(Solomino)會師,缺口終於合攏。被截斷的蘇軍部隊堅持幾天以後投降。1月26日,蘇軍在坦克集群和攻擊機的掩護下再次向拉謝夫以北發起進攻,德軍防線又一次岌岌可危。31日,騎兵旅奉命會同第251步兵師沿鐵路線攻擊前進,堵住蘇軍的突破口,最終使蘇軍無功而返。
莫德爾由於力挽狂瀾,指揮拉謝夫反擊戰取得勝利,成為希特勒最喜歡和倚重的德軍將領,莫德爾的騎士鐵十字勛章以後被陸續加佩橡樹葉、雙劍徽和鑽石。後來莫德爾升任中央集體軍群司令官,1945年4月在B集體軍群司令官任上自殺身亡。費格萊因也因為騎兵旅表現優異,被授予騎士鐵十字勛章。到2月1日,黨衛軍騎兵旅報告傷亡370人,加上凍傷,共減員500人。2月16日,騎兵旅的報告顯示,進入2月以來一共擊斃蘇軍1,150人,俘虜178人,繳獲火炮7 門,機槍16挺,步槍635支。2月17日,又有3枚一級鐵十字勛章和33枚二級鐵十字勛章授予騎兵旅官兵。
4. 黨衛軍第8騎兵師
1942年春天,費格萊因離開騎兵旅,調到黨衛軍總部任役馬運輸總監。在他離職期間,黨衛軍騎兵旅由於接連苦戰嚴重減員,精疲力盡的各部隊被陸續調到波蘭休整。1942年6月騎兵旅開始擴充,最終達到師的編制。為了提高新編部隊的素質,騎兵師專門在波蘭建了一座騎術學校。擴編到1942年秋天完畢,騎兵師下屬3個騎兵團和1個炮兵團,騎兵團轄4個騎兵連,1個機槍連,和一個重裝連(裝備馬拉輕步兵炮);炮兵團轄戰防炮、迫擊炮、自行榴彈炮各1個營。成軍以後的騎兵師共有官兵15,000人,首任師長是比特里希准將(Wilhelm Bittrich)。費格萊因直到次年4月才回到部隊,接過指揮權,並在5 月晉升少將。1943年10月,騎兵師正式接受黨衛軍第8騎兵師的番號。在戰爭的最後兩年裡,第8騎兵師一直在東線作戰,主要擔任佔領區的清剿任務。
進入1943年,東線佔領區里的蘇軍游擊隊普遍得以換裝,開始配合前線蘇軍,加強對德軍後勤補給線的打擊,騎兵師因此在1943年夏天不斷同游擊隊發生激戰。費格萊因由於在指揮戰斗中身先士卒,三次負傷,於1943年11月1日被授予日爾曼金十字勛章。黨衛軍的嘉獎通報里這樣記述費格萊因的事跡:
「1943年5月17日,在同蘇軍中將科爾帕克(Lieutenant-Generral Kolpak)指揮的游擊隊作戰時,黨衛軍少將費格萊因組織的攻擊重創敵軍,將其擊潰。費格萊因以身作則,親自摧毀了敵軍一個火力強勁的碉堡。5月24日,在和敵軍一個加強營的戰斗中,費格萊因親率突擊隊艱難越過沼澤地向敵人發起攻擊。費格萊因在隨後的戰斗中表現出的勇氣鼓舞了他的部下,敵人的陣地很快就被攻克。5月31日,費格萊因根據俘虜的交代,率領突擊隊攻擊游擊隊位於沼澤深處的一處營地。雖然敵軍人數占優,而且頑強抵抗,但戰斗只持續了20分鍾營地就被攻克。敵軍遭受慘重傷亡後潰逃。」
「 8月26日,蘇軍第353、394、409步兵師會同第6和第24警備師,在坦克部隊的掩護下從貝斯帕羅卡(Bespalowka)附近的包圍圈突圍,費格萊因指揮部隊頑強防守,經常出現在最危險的地段,出色完成任務。8月28日,蘇軍在強大的炮火准備以後,以3:1的兵力優勢向第1騎兵團的陣地發動波次沖鋒,在4個地方突破我軍防線,並向縱深發展,威脅到魏辛-比什金(Werchine-Bischkin),第一騎兵團最後的預備隊60人在 168.4高地建立堅固陣地,擋住了敵軍的去路。隨後其他的騎兵部隊從臨近高地前來增援,在168.4和177.7高地之間建立一條新的防線。在18個小時的戰斗中,費格萊因總是出現在最重要的陣地上,以他的堅定不移和果敢決斷化解了一個又一個幾乎無可挽救的危機。由於騎兵師將士的頑強抵抗,蘇軍不得不另尋突破口。」
由於在1943年夏天的優異表現,費格萊因的騎士橡樹葉鐵十字勛章又加佩雙劍徽,他是第83個獲此殊榮的德軍將領。1944年1月,費格萊因離開騎兵師,調到希特勒的總部出任希姆萊的聯絡官。黨衛軍第8騎兵師於1944年3月被授予「弗羅里恩 蓋耶」(Florian Geyer)的榮譽稱號,隨後一批骨幹人物被抽調出來組建黨衛軍第22騎兵師「瑪利亞 特雷沙」(Maria Theresia)和第37騎兵師「呂佐」(Lützow)。
1944年11月,黨衛軍第8騎兵師調往匈牙利,成為布達佩斯衛戍部隊。1個月以後,蘇軍第3烏克蘭方面軍兵臨城下,將德軍包圍,經過7周的鏖戰以後,包括黨衛軍第8、第22騎兵師在內的7萬布達佩斯守軍被全殲,只有大約700人逃脫。第8騎兵師師長魯莫爾(Joachim Rumohr)自殺身亡, 13,000官兵最後只有170人倖存下來。
5. 希特勒的情敵
對回到柏林的費格萊因來說,生活展開了新的篇章。作為來自東線的戰斗英雄,希姆萊身邊的紅人,費格萊因是黨衛軍總部里炙手可熱的人物,但他並不滿足,想盡辦法要打進希特勒的社交圈子。1944年3月,費格萊因托一個朋友引見,和希特勒的情婦伊娃 布勞恩(Eva Braun)會面。伊娃對高大英俊的戰斗英雄一見傾心,費格萊因很快成為希特勒在巴伐利亞山中寓所伯格霍夫(Berghof)的常客。費格萊因舉止優雅,言語風趣,舞姿翩翩,是伯格霍夫沙龍聚會的明星,深得女性嘉賓的歡心。不久,這個社交圈子裡的明眼人都能看出,伊娃和費格萊因已經不只是朋友之間的相互欣賞了。
伊娃對費格萊因的眷戀越深,就越擔心他有朝一日會離開她回到前線。很快伊娃就想出了一個萬全之策 - 費格萊因將和她的妹妹瑪格麗特結婚。因為瑪格麗特和伊娃從小形影不離,這樣費格萊因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留在她的身邊,而她和費格萊因的親昵舉動也不會讓人說閑話了。1944年6月3日,瑪格麗特和費格萊因在伯格霍夫成婚,而希特勒親自主持婚禮。
1945年1月,瑪格麗特懷孕,費格萊因擔心她的安全,勸說她離開柏林到巴伐利亞避居。4月中旬,蘇軍兵臨柏林城下,在希特勒的地下指揮部里,費格萊因面臨一個兩難抉擇。作為黨衛軍將領,他必須無條件效忠希特勒;但伊娃執意陪伴在希特勒身邊,這無異於自殺,費格萊因決心勸說伊娃回心轉意,離開柏林。這時希姆萊正和瑞典的勃納多特伯爵(Count Bernadotte)秘密接洽,由勃納多特出面同盟國商討停戰事宜,費格萊因也參與其中。4月25日,費格萊因離開地下指揮部開車出城,到弗斯騰堡(Furstenberg)會見黨衛軍頭目之一的於特納(Hans Jüttner),探討以後的出路。回到柏林以後,異常沮喪的費格萊因並沒有到希特勒的地下掩體去,而是躲在自己的公寓里,不停地給伊娃打電話,乞求她離開柏林保存性命。伊娃斷然拒絕,反而勸費格萊因馬上回到希特勒身邊,費格萊因也拒絕聽命。4月27日,安全警察頭子拉登胡伯(Johann Rattenhuber)派了一隊人到費格萊因的寓所抓他回來。這幫人進得費格萊因的房間,發現他喝得爛醉,正和一個紅發女子胡天胡地。費格萊因被抓回來以後,希特勒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把他的軍階一抹到底,讓他立刻上前線。此時安全警察搜查費格萊因的寓所,發現了他參與秘密和談的信件,這可是叛國大罪。一個臨時拼湊的軍事法庭迅速判處費格萊因死刑。28日,兩個安全警察在地下掩體的一間秘室里槍決了費格萊因。
軍事法庭判處費格萊因以後,伊娃向希特勒苦苦哀求,希望他看在懷孕妹妹的份上放過費格萊因,希特勒沒有答應。不過伊娃很快就對希特勒的決定表示理解,她凄涼地說:「可憐的阿道夫,他們都背叛了你。」 伊娃並沒有多少時間哀悼費格萊因,兩天以後她就和希特勒一起服毒自盡。費格萊因的妻子瑪格麗特在巴伐利亞一直住到戰爭結束,幾年後帶著孩子回到德國北部的家鄉定居。
『柒』 微波消解的安全泄壓
能否及時安全泄壓關繫到安全性,是最重要的。一般微波消解系統的控制方式,是在檢測到溫度/壓力達到目標溫度/壓力時停止微波加熱,但實際消化罐內的化學反應並不一定會立即停止,所以可能造成過壓,必須能夠及時安全泄壓。如果不具備泄壓方式,消化罐的耐壓必須遠大於最大工作壓力,才能保證有足夠的安全系數。目前,主要幾個進口微波消解製造商生產的微波消解罐都採取了相應的措施進行被動泄壓保護,Anton Parr(奧地利)和Berghof(德國)採用的是金屬防爆膜,PreeKem(屹堯)採用的是塑料防爆膜,Milestone(義大利)的反應罐為單一彈簧片自動泄壓型,CEM(美國)採用的是防爆膜和彈片泄壓,Sineo(中國)採用防爆膜和爆裂片泄壓。
『捌』 德國hochtief在中國有企業嗎
德國最大建築工程公司:豪赫蒂夫HOCHTIEF Aktiengesellschaft(HOCFY)
豪赫蒂夫公司HOCHTIEF Aktiengesellschaft(OTCMKTS:HOCFY、HOCFF、Xetra:HOT)創立於1873年,總部位於德國Essen,全職雇員55,530人,在全球從事建築工程服務,是德國最大的建築工程公司,也是美國建築市場規模最大的公司之一,同時還是澳大利亞建築領域規模最大的公司,是ACS, Actividades de Construcción y Servicios, S.A.集團控股公司。
豪赫蒂夫HOCHTIEF Aktiengesellschaft(HOCFY)企業網路:
豪赫蒂夫(Hochtief Aktiengesellschaft),是一家德國最大的建築工程公司,業務遍及全球。在美國,其子公司特納公司(Turner Corporation)是美國建築領域規模最大的公司之一,在澳大利亞,其子公司CIMIC集團(前身為禮頓集團,Leighton Group)是澳大利亞建築市場規模最大的公司。豪赫蒂夫子公司除豪赫蒂夫機場公司(HOCHTIEF AirPort )主要涉足機場管理領域外,其他家子公司的經營范圍全部為建築領域項目策劃、融資、建築能源、建築工程和運作等。豪赫蒂夫營收約80%來自德國以外的國際市場。
豪赫蒂夫創建於19世紀70年代,100多年的歷史中,公司完成眾多大型建築施工項目的建造,如埃及阿布辛拜勒神廟遷移工程(因修建阿斯旺水壩致使尼羅河水位上升而將其進行整體遷移保護),新雅典國際機場(Athens International Airport),德國第一座核電站等。
此外,豪赫蒂夫也以修建鮑豪斯建築學派許多著名建築著稱,尤其是它建造的關稅同盟煤礦(Zollverein colliery)和稍後建造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德紹城重建的Kandinsky-Klee house,兩件作品至今都已被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但是,豪赫蒂夫的聲譽卻因其在二戰與德國納粹的密切關系和強迫工人勞動而有所折損。它為德國納粹建造許多知名建築,如柏林的元首地(Führerbunker,希特勒自殺地點)、希特勒的別墅伯格霍夫(Berghof)和納粹軍的軍事指揮部狼穴等。
豪赫蒂夫近些年也有許多知名工程問世,如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跨海大橋,沙烏地阿拉伯的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國際機場和法蘭克福的商品交易會大廈(Messeturm)和法蘭克福商業銀行大廈。
豪赫蒂夫公司分為3個部門來運作:HOCHTIEF Americas, HOCHTIEF Asia Pacific 和 HOCHTIEF Europe。
1、HOCHTIEF Americas——主要在美國和加拿大提供建築和基礎設施建設服務,包括公共建築、辦公室物業、體育設施、教育和醫療保健物業、交通基礎設施、建築能源熱力技術、水力發電站和水壩等。
2、HOCHTIEF Asia Pacific——為亞太地區的基礎設施,資源和房地產市場提供建築,采礦和礦物加工、建築能源、熱力技術、水力發電站和水壩工程,特許經營,運營和維護服務等。 該部門還承擔公私合作夥伴關系(PPP)。
3、HOCHTIEF Europe—— 主要提供基礎設施和建築項目以及PPP的服務。該部門主要專注於交通、能源、熱力技術、社會和城市基礎設施領域。該部門還設計、開發、建造、運營和管理房地產,並提供項目融資和管理服務。
此外,豪赫蒂夫公司還提供保險產品; 和再保險產品主要用於承包商的傷亡和擔保,分包商違約,責任和職業事故保險。
豪赫蒂夫HOCHTIEF Aktiengesellschaft(HOCFY)公司結構:
豪赫蒂夫在全球共6家分支機構,分別為:
§ 豪赫蒂夫發展公司(HOCHTIEF Development)
§ 豪赫蒂夫工程服務美洲業務部 (HOCHTIEF Construction Services Americas)
§ 豪赫蒂夫工程服務亞太業務部(HOCHTIEF Construction Services Asia Pacific)
§ 豪赫蒂夫生態地暖中國事業部(HOCHTIEF Comfort Home China Pacific)
§ 豪赫蒂夫工程服務歐洲業務部(HOCHTIEF Construction Services Europe)
§ 豪赫蒂夫機場公司(HOCHTIEF AirPort)
持有CIMIC(原禮頓建築)73.82%股權。
除豪赫蒂夫發展公司和豪赫蒂夫機場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提供服務外,其他四家均為區域性公司,亞太業務部主要負責亞洲及太平洋地區事務外,但也參與南非康肯(Concor)公司和澳大利亞雷頓公司的部分管理;生態地暖中國事業部主要負責基於碳、碳纖維和石墨纖維材料的宏量可控合成、性能研究及其功能開發;美洲業務部主要負責美州事務,同時也參與美國子公司特納公司(1999年兼並)、加拿大AECON公司(控股48%)及南美洲兩家子公司,巴西Brasil S.A.和阿根廷Argentina S. A.的管理。
1997年,豪赫蒂夫將所有的機場業務整合,成立了豪赫蒂夫機場公司,主要從事於大型機場的調度管理工作,至今它的持股機場有希臘雅典國際機場、德國杜塞爾多夫國際機場(Düsseldorf International Airport)、德國漢堡機場(Hamburg Airport)、澳大利亞京斯福特·史密斯國際機場和和一家控股機場阿爾巴尼亞機場(Rinas Mother Teresa)。
豪赫蒂夫公司類型為德國特有的Aktiengesellschaft,大致等同於可公開上市的有限責任公司。豪赫蒂夫公司在德國全部兩家證券交易所,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和Börse München掛牌上市,Börse München均使用Xetra系統,其股價對MDAX股票指數有重要影響。
豪赫蒂夫HOCHTIEF Aktiengesellschaft(HOCFY)建築工程網路:
§ 1928年-1929年:Echelsbach大橋,跨越德國巴伐利亞州的Ammer河;
§ 1929年-1931年:關稅同盟煤礦,德國埃森;
§ 1929年-1931年:施魯赫湖大壩(Schluchsee dam),德國黑森林施魯赫湖(Schluchsee)[33];
§ 1930年-1934年:艾伯特運河(Albert Canal),比利時;
§ 1938年-1945年:齊格菲防線(Siegfried Line)、大西洋壁壘(Atlantic Wall)、希特勒的伯格霍夫別墅(Berghof)、狼窩和元首地堡(Führerbunker);
§ 1946年-1949年:波恩大學醫院,德國波恩[37];
§ 1952年-1956年:薩里亞水壩(Sariyar dam),土耳其,安卡拉;
§ 1958年-1961年:卡爾核電站(Kahl Nuclear Power Plant),德國巴伐利亞州;
§ 1960年-1969年:Hernandarias Subfluvial Tunnel,阿根廷;
§ 1961年-1963年:雅典希爾頓酒店(Hilton Hotel, Athens),希臘,雅典;
§ 1963年-1968年:阿布辛拜勒神廟(Abu Simbel),神廟遷移,埃及;
§ 1969年-1975年:新易北河隧道(New Elbe Tunnel),德國,漢堡;
§ 1970年-1974年:博斯普魯斯海峽跨海大橋(Bosporus Bridge),土耳其;
§ 1974年-1981年: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國際機場,沙烏地阿拉伯,吉達;
§ 1984年-1985年:Messe-Torhaus,德國,法蘭克福;
§ 1988年-1991年:法蘭克福商品交易會大廈(Messeturm),德國,法蘭克福;
§ 1990年-1992年:華沙機場1號出口,波蘭,華沙;
§ 1994年-1996年:商業銀行大廈,德國,法蘭克福;
§ 1996年-2000年:雅典國際機場(Athens International Airport),希臘;
§ 1998年-2000年:Kandinsky-Klee house重建,德國,德紹(Dessau);
§ 2004年:Katima Mulilo Bridge,尚比亞和納米比亞;
§ 2007年:Elbphiharmonie, 德國漢堡。
§ 2014年:HOCHTIEF Comfort Home ,中國南京。
豪赫蒂夫HOCHTIEF Aktiengesellschaft(HOCFY)企業發展網路:
§ 豪赫蒂夫創建於1873年(它第一次被提起是在一本當地住址名冊上),創建者為霍夫曼(Helfmann)家族的巴爾塔薩(Balthasar)和菲利普(Philipp)兄弟,兩兄弟出生在黑森州的凱爾斯特巴(Kelsterbach)小鎮,定居在法蘭克福附近的小鎮波恩海姆(Bornheim),巴爾塔薩原是一名機修工,菲利普原是一名木材商,當時巴爾塔薩接手完成了一個施工項目,菲利普給他幫忙打點財務,隨後兩兄弟便創建了豪赫蒂夫的前身海氏兄弟建築公司(Gebrüder Helfmann, Bauunternehmer)。
§ 公司成立後,第一個主要項目是1878年修建吉森大學(University of Giessen),到80年代末,公司開始生產自己的材料,但是仍然僅是一個區域性公司,緩慢發展。
§ 1896年,巴爾塔薩逝世,隨後菲利普接管了公司的管理權,並將其改制為一個股份有限公司,重新命名為建築和土木工程公司。
§ 1899年,公司在Bad Orb小鎮一個療養院項目中接到一個大單,不僅接手普通的房屋施工項目,而且也接手了一些諸如道路、綠化等的室外工程,並負責整個項目的資金運作、工程管理,帶著在這個項目中獲得的寶貴經驗,同年該公司又在義大利的熱那亞接到了一個修建糧倉的總包項目,這個項目成為了該公司第一次接手的國外工程,也是首次使用鋼筋混凝土的項目。同一年,菲利普逝世,菲利普的女婿漢斯·韋達曼(Hans Weidmann)隨後接管了公司大權。
§ 進入20世紀,豪赫蒂夫成長十分迅速,但仍然很難與當時的德國一些大型建築商抗衡。
§ 直到1921年,公司吸引了一大筆來自大實業家胡戈·斯廷內斯(Hugo Stinnes,被時代雜志描繪其因其擁有的巨額財富和廣泛影響而成為德國的新帝王)的商業資金,1922年,豪赫蒂夫將它的基地移至埃森並加入了斯廷內斯集團(Stinnes group)。斯廷內斯計劃在其所轄的所有施工項目中均使用豪赫蒂夫公司,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根據凡爾賽條約的約定,德國需向法國賠償大筆賠款,豪赫蒂夫抓住這個機會,試圖將大批建築材料作為賠款的一部分運往法國,然而斯廷內斯在1924年忽然死去,斯廷內斯的工業帝國也在同一年垮台,很快,豪赫蒂夫計劃以建築材料替代賠款的計劃也泡湯而被法國實業家Guy Louis Jean de Lubersac取代,豪赫蒂夫處境極其艱難,最終在幾家銀行的支持下,才勉強度過難關,而免遭破產的厄運。斯廷內斯倒閉後,公共設施公司RWE和機電設備生產廠AEG成為了豪赫蒂夫最大股東,韋達曼也在1927年下台。
§ 此後,豪赫蒂夫步入了一個穩定的發展階段,一系列大型工程紛紛落成,包括Echelsbach大橋(當時德國跨度最大的鋼筋混凝土橋),施魯赫湖大壩(Schluchsee dam) 和關稅同盟煤礦(Zollverein colliery)等,其中,關稅同盟建築師弗里·茨舒普(Fritz Schupp)和馬丁·克萊默(Martin Kremmer)深受包豪斯建築學派的影響,將許多包豪斯學派理念融入建築之中,現在,關稅同盟煤礦也作為包豪斯建築學派的經典之作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同期,豪赫蒂夫也完成有一些運河工程,如法國的摩澤爾運河(Moselle Canal)工程和比利時的艾伯特運河(Albert Canal)工程。
§ 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根據1935年的出台的紐倫堡法案,所有猶太人被排除在管理委員會以外,雖然行政總裁甫根尼·弗格勒(Eugen Vögler)直到1937年才加入納粹黨,但他卻一直積極地為納粹提供各種服務,並在希特勒青年團任有一職。在這期間,豪赫蒂夫取得了巨大的繁榮,完成了德國高速公路網和許多戰備工業設施,包括為歐寶公司在勃蘭登堡建立一個新的卡車工廠,在紐倫堡建立一個新的軍事指揮中心等眾多項目。1936年,豪赫蒂夫總部從埃森移至它今天的總部所在地Rellinghauser Straße。隨著戰爭的臨近,豪赫蒂夫也開始了齊格菲防線的建造。
§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豪赫蒂夫在歐洲的德軍佔領區建造了大量建築,又在後期建造了大西洋壁壘,此外,豪赫蒂夫也為納粹軍首領希特勒本人建造了許多建築,其中較著名的有Bavarian Alpine別墅、伯格霍夫別墅、拉斯騰堡(Rastenburg)的狼穴指揮部以及希特勒的自殺地點柏林的元首地堡 等。
§ 1939年以後,豪赫蒂夫開始大量使用被迫勞動力進行施工,後期曾有過對其情況的詳細調查,但是許多記錄已被銷毀。
§ 二戰即將結束階段,豪赫蒂夫的許多分支公司紛紛倒閉,員工在蘇聯軍隊到達之前就已經逃跑,1945年3月豪赫蒂夫在埃森的總部遭到襲擊,先前波蘭和蘇聯領土內的但澤、哈利(Halle)卡托維茲、肯尼士堡(Königsberg)、克拉科夫、萊比錫和馬格德堡等多個城市的區域公司和工程中心也遭到炸彈的直接襲擊,弗格勒也在同年4月14日自殺,阿圖爾·康拉德(rtur Konrad)繼任新的行政總裁。
§ 戰後初期,機器、設備和材料缺乏,工程量銳減,豪赫蒂夫僅能靠一些救援、清運、修復等簡單的工作艱難維持。在這期間,唯一值得一提的僅是波恩一個大學醫院項目(1946年至1949年)。
§ 1948年,德國馬克發行之後,德國的經濟奇跡隨之而來,豪赫蒂夫也展開了它又一個迅猛發展的時代。
§ 1950年,約瑟夫·墨勒(Josef Müller)繼任豪赫蒂夫行政總裁,決力大舉拓展海外市場,時值二戰結束不久,各國百廢待興,豪赫蒂夫抓住這一時機,完成了許多的重大項目,主要有土耳其的一系列電力公共設施、埃及的一系列橋梁和冶煉廠工程等,這些項目的資金主要是來自第一世界的開發援助貸款。
§ 進入60年代,豪赫蒂夫又在一個整體建築遷移工程中大獲成功,在埃及,因即將修建阿斯旺水壩將致使尼羅河水位上升,直接威脅尼羅河旁的古文明遺址阿布辛拜勒神廟,因此整個建築需要被全部拆割,並在離尼羅河200米遠,比原地點高65米處重新組裝,這個項目由豪赫蒂夫成功完成,總金額約3600萬美金。
§ 進入60年代以後,豪赫蒂夫開始由原來單純的施工建築向提供更多技術服務、管理服務的總包經營模式轉變,較為典型的工程是1961年至1963年在雅典建成的希爾頓酒店工程。同一時期,德國的經濟也處於飛速發展階段,豪赫蒂夫在國內也接手了大量的電廠工程,其中包括聯邦德國的第一座核電站卡爾核電站(Kahl Nuclear Power Plant),該電站1961年落成開始向電網供電,而民主德國的第一個核電站則晚於此五年在1966年才開始供電。
§ 豪赫蒂夫也完成了大量的公共交通設施,如60年代阿根廷的Hernandarias Subfluvial Tunnel和70年代德國漢堡的新易北河隧道等。
§ 到70年代中期,德國國內的建築市場逐漸趨於穩定,國際市場卻又蓬勃發展。到1980年,國際工程已佔到豪赫蒂夫總營業額的50%。1981年完工了沙烏地阿拉伯當時最大的機場的中東沙烏地阿拉伯吉達機場成為公司的又一亮點。
§ 進入80年代,豪赫蒂夫開始遭遇了短暫的財政危機,國際建築市場的萎縮使豪赫蒂夫又將主要精力轉戰至德國國內,1984年在法蘭克福建造了風格奇異的Messe-Torhaus,1991年又在同一城市建造了當時歐洲最高的建築物法蘭克福商品交易會大廈,到90年代中期,豪赫蒂夫又建造了法蘭克福商業銀行大廈將歐洲最高建築的記錄再次刷新,直至2003年,「歐洲第一高度」才被俄羅斯莫斯科的凱旋宮所替代。
§ 20世紀90年代許多國家實行機場私有化,為豪赫蒂夫的機場管理業務的發展提供了絕佳的機會。90年代初,波蘭華沙弗雷德里克肖邦機場(Warsaw Frederic Chopin Airport)需要進行整體升級,LOT波蘭航空(LOT Polish Airlines)難以承擔巨額費用,豪赫蒂夫抓住機會,並以機場建後一定運營時期內的資金收入為代價,從一家銀行獲得占總額2/3的資金支持 ,於是豪赫蒂夫開始介入更多的項目運作內容,包括設備供應、資金運作、設施管理和軟體升級等各項業務,執行總裁漢斯-彼得·凱爾(Hans-Peter Keitel)將這種模式描述為「系統指揮」,該項業務極大地幫助公司擺脫了一步步下滑的困境而重現兩德統一時的繁榮景象。這種理念也被顯著地應用到90年代末期的雅典國際機場項目中。
§ 1999年,豪赫蒂夫通過合並特納公司進軍美國市場,2000年,豪赫蒂夫慶祝公司建成125周年慶典。慶典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公司捐贈100萬馬克重建的Kandinsky-Klee House,這個建築被作為包豪斯建築學派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極力推崇,但由於納粹對鮑豪斯運動的迫害,以及後世長期以來的忽視而使其遭到了嚴重的迫害。2000年2月4日,結束了為期兩年的重建工作的Kandinsky-Klee House重新開放,取得極大轟動,至今,它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遺產。
§ 2010年9月16日,西班牙ACS集團成功收購豪赫蒂夫。
§ 2011年4月11日,ACS持股增至42.6%,2012年8月增至54%股權。
『玖』 貝希特斯加登的納粹駐地
薩爾茨堡大學恩斯特·哈尼施教授曾說:「希特勒一手握著上薩爾茨堡,另一隻手控制著奧斯威辛。前者是個景色秀麗而寧靜的度假勝地,後者如同一座死亡工廠,誕生了無盡的恐怖。」
貝希特斯加登轄區內的上薩爾茨堡山(Obersalzberg)從1923年起是希特勒的度假住所(Feriendomizil Hitlers),1933年改建成為希特勒和納粹高官們的官邸區(Berghof,Führer-Sperrgebiet),1937年又在上薩爾茨堡山的山腳下設立了納粹德國除柏林外的第二政府駐地。
1923年希特勒在貝希特斯加登附近的上薩爾茨堡山,完成了他的反猶太人著作《我的奮斗》第二卷,同時深深地迷戀上了貝希特斯加登的山湖景色。希特勒上台納粹掌權後,上薩爾茨堡山經歷了很大的變動,先是建造了一座簡單的夏季避暑小屋,後來根據建築師Alois Degano和希特勒本人的設計,經過多次擴建成為一座大型的住所,建築的中心大廳有一扇可以升降的窗戶,可以一覽貝希特斯加登的阿爾卑斯山風光。
1933年起上薩爾茨堡山改建成希特勒與納粹高官的官邸區,在希特勒住所的周圍還有納粹領袖馬丁·鮑曼、赫爾曼·戈林和阿爾伯特·斯佩爾的住所、黨衛軍基地、禮賓所和地下碉堡,許多柏林的官員也紛紛搬遷到了貝希特斯加登,山谷下為大型機械的搬運建造了一座小型機場,二戰結束後曾改建成難民營。
1937年在在上薩爾茨堡山的山腳下建造了希特勒政府的駐地,是納粹德國除柏林外的第二政府駐地,希特勒每年要在貝希特斯加登逗留數月,期間的政治策劃由此發布,並在駐地以帝國元首的身份,接待了包括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英國前首相戴維·勞合·喬治、羅馬尼亞國王卡洛爾二世等在內的國家客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1938年2月12日同奧地利總理庫爾特·許士尼格的會面,在希特勒恐嚇要進軍奧地利的威脅之下,德奧兩國簽訂了《貝希特斯加登條約》,走出了一個月後納粹德國吞並奧地利的第一步。
『拾』 berghof中文是什麼意思
whose pleasure are the cheap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