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樹脂材料價格
❶ 最新塑料原料價格~~~~~
郵件我就懶得發了,隨便弄幾個給你看看吧。
ABS 757 17.3
ABS 8391 17.00
PP T30S 11.6
PP HJ500 11.7
PC 2805 24.5
PA6 4208 23.5
PA66 101L 30.5
打字太累了,就這幾個吧。今日價格。具體其他的想知道就聯系我好了
❷ 合成樹脂瓦價格合成樹脂瓦行情合成樹脂瓦市場價格
合成樹脂瓦是一種新型建築材料,其表面採用的是進口的超耐候性工程樹脂共擠而回成,產品有效面答積大,使用壽命長,為您節省更多的投資跟維護成本!
合成樹脂瓦價格與很多參數相關,如合成樹脂瓦品牌、厚度、顏色等。科寶建材15年屋面材料專家,在屋面材料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他們公司的合成樹脂瓦色彩豐富,質量有保障,價格實惠,是一家實力雄厚的企業!
科寶建材廣東佛山辦事處(康達思):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鎮德富塑料城商務中心A3座301室。也可以電話咨詢,電話
前面是
壹捌零→中間是→
2
9
2
2→後面是→
1
3
0
8
網路
科寶建材合成樹脂瓦價格
❸ 合成樹脂瓦價錢多少
優質合成樹脂瓦的價格都在每平方30元以上。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❹ 塑料原料價格與哪些材料的價格有關
我是在餘姚中國塑料城的貿易商,其實我們中國國內的塑料價格跟國際油價的關系不大,主要因素還上游廠家的價格和貿易商的炒作。 比如,某一段時期某一個型號的料廠家出的少了,市場上貨就少了,再加上貿易商惜賣,或則直接存放一段時間,那麼將導致該型號的料漲價,而人們現在都是買漲不買跌,所以很快就能把該型號料的價格炒上去,因為下游的廠家一直要用料的,沒料他們就要停產了
❺ 合成樹脂瓦多少錢一平方 合成樹脂瓦價格走勢一覽
合成樹脂瓦價格主要看質量,若低端樹脂瓦它的工藝和材料肯定是差一點的價格也低20/30元,價格和質量是成對比的,星江合成樹脂瓦高端,價格優。
❻ 誰知道中國近10年 塑料原材料價格變動, 最好有個圖表展示一下 謝謝啦
線性低密度聚乙烯是塑料的原材料,期貨價格是現貨價格的先行指標。如圖是線性低密度聚乙烯從07年上市以來到現在的期貨價格走勢圖。圖為周線圖,最大的那個下跌是08年金融危機造成的。現在價格為10125元人民幣/噸。
❼ 歐洲塑料原材料價格漲瘋了!這是為何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塑料原料價格如過山車般大起大落,價格在去年五月大范圍疫情封鎖期間,俯沖至近10年的低點,隨著工廠逐步復工,從去年年底開始,生產塑料製品所需要的聚乙烯和聚丙烯等原材料在歐洲的價格短期內上漲了25%,達到近6年來的高位。
歐洲廠家更習慣於以一個固定的價位,簽訂較為長期的原料供應合同,因此更難靈活快速的消化劇烈的價格波動,如果價格繼續猛漲,會給歐洲塑料行業帶來嚴重的危機。壓在塑料加工廠的額外成本,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轉嫁給下游的超市等商家和消費者。由於最大的貨源國美國,此前由於多場災難因素,總產量斷崖式下跌,歐洲塑料行業普遍預計這場危機短時間內難以解決。
❽ 最新塑料原材料價格,這種原材料近幾年是不是很有市場呢
近三年我國汽車市場產銷發展迅猛,市場環境急劇變化,使我國汽車產業面臨重組和整合壓力,企業利潤不斷下降。這就迫使汽車企業不斷地適應市場變化,尋找新的利潤增長,從而獲得長足的發展。對於我國的汽車生產企業來講,現實的可行之路就是必須迎合市場需求變化、提高服務水平、建立自主品牌、選擇適合的銷售模式,才可在更加激烈的競爭中尋求自身的發展。我國汽車市場現狀
中國汽車工業自1953年開始起步以來,經過50年的發展,現已成為汽車生產大國,被國際製造商組織列為世界十大汽車生產國之一。2003年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444萬輛和439萬輛,同比增長率為35.2%和34.2%,這是繼加入WTO以來,國內汽車工業連續第二年實現高速增長,但大並不代表強,發達國家汽車行業總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20%左右,而我國卻不到3%。汽車行業要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任重而道遠。
據統計,去年我國共有123家整車生產廠,遍布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有17個省(市)生產轎車,有23個省(市)已建成轎車生產線。在這120多家整車生產企業中,產量超過50萬輛的只有2家,超過10萬輛的只有8家,產量不足1萬輛的有95家,產量1000輛以下的有70家。而在整車廠之外,又還有500多家照樣有產品資格的改裝企業。在以上600多家汽車企業中,有200家左右多年來產量很少甚至是「零產量」。
根據各地上報的「十五」工業規劃,到2005年全國規劃汽車生產的能力將不低於622萬輛。這只是2000年的規劃數據,隨著這兩年汽車市場的火爆,不少汽車企業紛紛擴產。一項研究表明,各種類型的車加在一起的生產能力到2007年將達到1400萬輛。考慮到汽車產能形成周期通常需18個月以上,2002年的項目將在今年產生效果。隨著2003年大量新建項目的投產,預計2005年我國轎車產能利用率將跌至55%,成為2002年至2010年期間產能利用率的最低時期。產能過剩必將導致競爭加劇和利潤下降。
由於汽車價格的大幅下降,國內長期被壓抑的消費潛能得到了集中釋放,這是2002年和2003年汽車銷售量大幅增長的基礎。但隨著這部分需求的釋放,國內汽車需求將按照正常的趨勢來發展。 而從國資委信息中心的消息來看確實已經出現這種情況:從今年1至4月對13家汽車行業國有重點企業的統計表明,成品存貨大幅上升。截至4月末,成品存貨總值142.1億元,上升27.9%,庫存的增加迫使企業採用降價策略。但是,在通用、大眾、神龍等主流廠家紛紛降價之後,市場卻沒有任何動靜。「降價後,買的人不多,來看車、問車的人也少了。」
汽車市場的發展趨勢
趨勢一: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
今年我國汽車市場最大的特點就是入了一個轉型的時期,即汽車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在這一轉型過程中,汽車生產快速增長,庫存壓力日益加大,消費者持幣待購狀況不斷加劇。廠家為促銷,頻繁的降價也打擊了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導致消費者無法估計價格是否還要降,到底要降多少,從而使消費者的心理期待後延,觀望氣氛日益濃厚。比如從年初到現在,進口車平均價格降了15%,但消費者還是持幣待購。
趨勢二:汽車價格大范圍、大幅度下降
據不完全統計,一季度平均每個月就有25種車型降價,其中多分布於15萬元以下的價格區間。有統計顯示,前三個月參與降價的車型近80種,涉及20餘個汽車品牌,降價車型數量已與2003年全年降價車型數量持平。國產車整體降價幅度超過2%。在與2003年有對應產品的120種車型中,三分之二的車型價格有變動,平均降價幅度超過8%。價格較低的車型因其基數低,價格稍有變動,降幅就顯得特別大。數據分析表明,越便宜的車型降幅越大。進口車降幅更大,依據今年前3個月150種進口車價格分析顯示,其降幅更甚於國產車,達到4.3%,相對同期進口車市而言,整體價格跌幅超過5%。到2006年關稅降到25%後將有更多的進口汽車降價。
一些汽車經銷商表示,近期應該不會再下調價格,今年內價格下降的空間也不大。但事實上,國產車的定價權在汽車廠家手中,進口車的定價也要考慮和國產車的競爭。而從需求看,消費者的購車需求受到車貸收緊和油品上漲的壓制,也許只有更大幅度的降價才能將購車需求釋放出來。
趨勢三: 民資和外資增資中國汽車市場
業內人士分析說,中國車市真正的「井噴」不是賣車,而是造車。據統計,僅中國家電業中的諸如波導、 T C L等大鱷們,已向國家正式申請生產汽車的有40多家,總並購金額逾百億元,而看好汽車業准備進入的則更多。有報道稱,僅浙江就有幾十家民營企業有意造汽車。
目前,我國各大汽車生產企業都在不斷擴大產能,外商也紛紛增資中國汽車市場。經過近些年大規模的購並和聯合,世界汽車產業已初步形成了通用-菲亞特-富士重工-五十鈴、福特-馬自達-沃爾沃轎車-大宇、戴姆勒-克萊斯勒-三菱-現代、豐田-大發-日野、大眾-斯堪尼亞、雷諾-日產-三星等六大汽車集團。六大集團一致看好中國汽車市場的誘人前景,紛紛從各自的全球戰略角度出發,在對中國市場進行戰略布局的基礎上,積極地、加速地展開有效的進入和競爭策略。日前,東風與日產、一汽與大眾、華晨與寶馬、通用與上汽、長安與福特等等的合資與合作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趨勢四: 生產成本提高和銷售收入下降並存
原料價格上漲和整車價格下降「吃」掉廠家利潤,汽車廠家暴利時代即將結束,廠家要實現利潤增長就要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以今年為例,春節後,國內市場原材料價格不斷攀升:熱軋板的每噸單價漲了200-300元;冷軋板則每噸上升了400-600元。以今年2月來講,與去年同期相比,普通大型鋼材上漲26.9%,普通中型鋼材上漲36.7%,普通小型鋼材上漲30.2%,線材上漲33.7%,中厚鋼板上漲19.7%。由於鋼鐵、橡膠、塑料等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升,汽車廠家的成本隨之在急劇上升,到今年3月底,因原材料漲價而導致造車成本攀升7%,從而使盈利水平降低。
趨勢五:一批實力強勁的經銷商將脫穎而出
前幾年發展迅猛的3S、4S店,雖然與該品牌汽車生產廠並非一體,但由於只能經營一個企業的產品,實際上同汽車廠有著生死相依的關系。如果汽車廠的經營效果不好,經銷商就被置於危險的境地。因此,把綜合市場和品牌專營的優勢集中起來,建立多種品牌經營機制,以分散風險,就成為許多經銷商的選擇。
據統計,目前我國有汽車經銷商兩萬多家,數量遠遠超過汽車廠。年銷售汽車五六萬輛、七八萬輛,銷售額十幾億、數十億元,經營規模相當於一個大中型汽車廠的經銷商並不在少數。這些經銷商的共同特點是,多品牌、跨區域、集團化、獨立自主發展。近一時期,在3S、4S店和綜合汽車市場基礎上又發展起來了大3S市場、5S超市,也有一大批以3S、4S品牌店群為核心的經銷商集團。有人預測,今後中國的汽車市場上,可能會出現一大批實力強勁的大經銷商,汽車製造企業的影響力會逐漸減弱,經銷商的影響力會逐漸增強。
中國汽車企業的應對策略
策略一: 建立研發機構,掌握核心技術
當前汽車市場結構正發生轉變:首先,用戶結構正在迅速地向私人轉移,未來私人需求是汽車需求增長的主體。其次,產品結構依然會以轎車為主。從最近的資料顯示,41%的消費者選擇10萬—15萬元價位的汽車,選擇15萬—20萬元價位汽車的佔25%,選擇10萬元以下價位的只佔17%。從上半年的銷售中可以看出曾經風光一時的經濟型小車大受冷落,市場表現大不如人意,從今年上半年經濟型轎車的市場排行來看,雖然夏利、奧拓仍然雄踞榜首,但明顯的感覺是力不從心,整個經濟型轎車低端市場銷量並沒有拉開較大的差距,稍有不慎就會被後來者趕上。且經濟型轎車低端市場整體份額減少的趨勢在日益加劇。我國大部分汽車生產企業生產的是低端汽車,面對市場規模的縮小,利潤的迅速減少,廠家要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就必須建立自己的技術研發部門,努力開發新技術、新車型打入中級車市場。目前我國汽車業還處於政策保護之下,還有5到6年的時間去建立自己的研發機構,但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現在汽車產業的投資熱雖然使汽車生產競爭加劇,但也為解決資金問題提供了契機,只要可以有效地利用資金就可以迅速的建立自己的研發隊伍,掌握在日後競爭中所必需的核心技術。
策略二: 進入汽車服務市場,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汽車市場的競爭已經從產銷向售後服務轉變,研發實力不足的企業則應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汽車售後服務上去。近5年來中國汽車製造業以平均24.5%的速度高速增長,預計到2010年我國汽車飽有量將達到5600萬輛,作為汽車市場結構的重要補充,中國汽車「後市場」的發展差距還很大。在國外成熟的汽車市場銷售額中,配件佔39%,製造商佔21%,零售佔7%,服務佔33%。國內汽車市場銷售額中配件佔37%,製造商佔43%,零售佔8%,服務佔12%。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汽車銷售額中製造商的比重依然偏大,而服務的比重過小,除金融、租賃等汽車服務有待加強外,汽車售後服務還有近10%的上升空間。若能占據這10%的銷售額,企業便可獲得可觀的利潤。所以一些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可以依靠自己在行業中的經驗轉投汽車服務業,採取深度營銷的方式,即通過在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上擴展,贏得客戶的長期信賴和支持,培養客戶的忠誠度。比如向顧客提供汽車信貸、保險、保養、維修、年審、用車指導、汽車的技術升級、二手車的評估和轉讓等全方位的服務項目,從而適應了汽車消費的固有特徵,並迎合了汽車用戶對深層次服務的要求,強化汽車用戶對汽車服務和汽車服務企業的依賴,實施市場結構優化戰略,形成新市場競爭優勢。
策略三: 利用新概念和個性化設計打開銷售
隨著原料價格上漲和整車價格下降,廠家要實現利潤就必須保證產銷兩旺,但現在低端車卻銷售不順,要打破銷售困難就要靠營銷的力量。首先要有一個適合現在市場的品牌概念,現在私人是購買轎車主力,但再細看則是以家庭購買為主,所以現在的轎車品牌概念大多以家庭的和諧與和睦為主題,但隨著市場進一步發展,汽車在作為家庭一個整體上的需求得到滿足後就必然發展到作為個人的需求。將來的市場的主流概念將是個性化的汽車產品,而不是現在只有彰顯身份和地位的作用,消費者將更重視汽車的實用性以及售後服務,所以廠家只有密切注意市場的變化才可以在競爭中立足。如現在奇瑞QQ的暢銷正是其個性化的設計和銷售概念等營銷手段的應用。
策略四: 品牌自主是我國企業突破外國企業制約的根本出路
2005年我國整車進口關稅將降至25%,和零配件進口關稅一樣,雖然我國在汽車進口上還有很多的政策限制,但對於外國汽車生產企業來說25%的關稅和中國讓人充滿想像力的市場空間相比,25%已經是一個不重要的數字。可以想像的是當政策限制降低以後會有更多更新的車型直接從外國運來我國市場銷售,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通過國產化然後在中國市場上推出。當初引進外資與本國企業合作的目的是要學習和吸收外國先進的技術和經驗,提升自主開發能力。但在合作的過程中我國汽車生產企業並沒有達到這個目標,都只是簡單的把外國的車型拿到國內實現國產化,發展到現在形成了外國車型一統中國市場而國產品牌無處可找的尷尬局面。最近,北京大學承擔教育部特批研究項目《中國汽車產業競爭力研究》,就怎樣看待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前景向公眾發出問卷調查,結果80%以上的人主張「中國必須發展自主品牌的汽車」,說明現在發展汽車自主品牌是民心所向,汽車品牌自主是我國消費者的「心頭之癢」。因此,那個企業可以生產符合消費者需要的品牌自主的產品,那個企業就可以得到消費者的青睞。但目前有實力推出這種產品的國內企業不多,而有這樣實力的企業卻為了眼前的利益卻只力推合資方所提供的車型,沒有把自己的研發能力培養起來。在以市場換技術的指導下,我國轎車工業已經發展了20多年,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相當的規模。形成自主開發能力、發展自主品牌的問題,應該提上日程了。國內企業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品牌和技術上的自主,歸根到底是技術上的自主。也只有這樣才可以從一個國外汽車企業的裝配廠蛻化為真正的汽車生產企業。
策略五:適應市場發展,尋找新的銷售模式
中國的轎車市場是從大賣場起步。先圈一片地,分租給許許多多個人或單位,他們靠各自神通,搞幾輛車擺在那裡賣,各種品牌,各種車型「燴於一鍋」。大賣場的優點是便於消費者貨比三家,當時中國轎車品牌十分有限,轉一個下午,全中國的汽車產品盡收眼底。不足之處是沒有後續的維修服務,賣車的攤點一般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但是隨著轎車的品牌戰愈演愈烈,單一品牌的4S店在中國還是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形成了集團化。4S店的優劣不在規模大小,首先是在功能的完善。消費者慢慢也喜愛上這種購車和修車的環境:有銷售顧問一對一的介紹產品性能;買車後建立專門的業務跟蹤檔案;修車有舒適的休息區,甚至提供免費的餐飲。雖然4S店銷售模式在世界發達汽車銷售市場上已經萎縮,但這並不代表4S模式在我國就失去了發展前途,4S專賣店的銷售模式,以其高質量的服務適應了我國當前消費者的心態:汽車是顯示身份地位消費品。而汽車大賣場由於其售後服務的關系,在消費者越來越成熟、越來越重視售後服務的市場中,這種銷售模式顯然不適合市場的發展趨勢。從我國《汽車品牌專賣管理辦法》來看,專賣店不能設立分支機構展示或銷售汽車。汽車品牌專賣制度得到了政策面的肯定,汽車營銷方式將以品牌專賣為主,其它營銷模式將受到壓制。從生產廠商的角度來講,得渠道者得天下。一個有序而可控、具有選擇性、排他性和半壟斷性質的銷售渠道是廠商樂意看到的。但是,我們注意看到,品牌專賣店不得通過任何機構和個人銷售或接受訂單,也不能設立任何分支機構展示或銷售汽車,這等於取消了品牌專賣店的二級經銷權,品牌專賣店只能面向最終用戶銷售,無形之中增加了專賣店的投資成本,而這部分成本必然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增加消費者的負擔。所以將來的汽車銷售模式有可能向若干個1S店相加發展,最後經過分工把銷售和服務分開,維修和汽車美容相分離。汽車的銷售主要是在汽車超市裡面完成;而維修則是由另外一個經銷商代理,由廠家給予技術和零配件上的支持。所以,只要把汽車銷售、維修和內飾銷售等1S店集中起來也可以達到服務上的規模效應。
市場瞭望
隨著汽車市場舊有體制的被打破,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需求決定供給,汽車產能提高帶來了生產過剩,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汽車生產廠家要轉變經營觀念,適應市場發展要求,完善汽車售後服務,把以銷售為中心的經營觀念轉變為以顧客為中心。經銷商的價值與地位也決不可忽視,汽車經銷商已成為聯系汽車產品和消費者的重要橋梁,只有與經銷商實現「雙贏」才可能保證企業的健康發展。汽車超市多品牌經營滿足了客戶多樣化消費需求和服務期望值需求,奠定了其發展的客觀基礎。而國家在政策上的支持也將使汽車產業的競爭更加規范,同時也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硬體。
我國汽車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的企業要把這個市場拿在自己手心就要在整車技術和設計有所突破,樹立自己的品牌,擺脫外商在品牌上對我國企業的控制,實現自主。而各種行業資金的加入也可以為提高汽車售後服務水平提供經驗。但總的前提是國家的汽車產業政策盡快制訂出來,給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指明前進的道路,以及在政策上的各項支持。只有經過國家的支持和企業的努力才可以把汽車產業發展成我國的支柱產業,才可以讓中國汽車在世界汽車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