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敬樹脂
1. 我能追你的人,但是我追不上你的心用英語怎麼說
這句話用英語來表達,我就用字面的意思給你翻譯一下吧。
I can catch up with you, but I can't get your heart!
2. 哪裡有專業生產PVC增塑劑的廠家
你在蘇中地區的話,光是江浙滬地區生產DOP的大型企業就不下十家。質量方面則是見仁見智了。寧波愛敬的產品在行業內口碑很好,相當於新疆天業生產的樹脂之於PVC行業。另外金陵石化,齊魯化工的產品口碑也很好。當然,貿易商這邊的產品品質一般要比廠家直接供貨要差一點,原因大家都知道的。
3. 問下佛山市高明區做無機顏料的公司有多少家,叫什麼名字
佛山市高明華塗士化工塗料有限公司
高明市華弛化工樹脂有限公司
佛山市高明大極紡織化工研究有限公司
佛山市高明新泰寶應用材料廠
佛山市高明區傑豐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佛山市高明昌和化工有限公司
佛山市駿豪塗料有限公司
佛山市高明區寶昌塗料廠
佛山市高明金石化工有限公司
高明市華馳化工樹脂有限公司
佛山市高明區百得合成材料廠
佛山市高明金輝化工油墨有限公司
佛山市傑超化工有限公司
佛山市高明歐安亞化工有限公司
佛山市高明美塗寶塗料廠
佛山市高明陽光逸采塗料有限公司
高明金輝化工油墨有限公司
佛山市高明大極環保化工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佛山市高明區海帝陶瓷原料有限公司
佛山市凱德利辦公用品有限公司
佛山市高明唐采塗料有限公司
佛山市高明嘉和塗料有限公司
佛山市高明區南星塗料科技有限公司
佛山市愛敬塗料有限公司
我就找到這些哦,但不知道哪個是陶瓷的,你自己看看吧!!
4. 焚香所用的炭有何講究
佛教的香器
香器是指焚香用的器皿及用具,除了最常見的香爐之外,還有手爐、薰球、香囊、香盤,及在香粉的香篆、盛香的香盆,都是屬於香器的范疇。
這些豐富的香器種類,主要是為了配合各種不同型態的香焚燒或蒸薰的方式而產生。除了實際上的用途之外,基於美觀及裝飾的考量,香爐的型制、爐身的造型、色彩,更是琳琅滿目,配合裊裊香煙,及美好的香味,讓用香的情境達到極致。
焚香的器具大致可分為下列幾種:
1、香爐:是指可燃點盤香、沈香木塊、丸香及香粉的圓形香爐。
2、卧香爐:專門焚燒橫式線香,即卧香所用之香爐。
3、香筒:長筒式香薰,為直式線香所用。
4、立香香爐:是指專門焚燒有竹枝為柱腳的立香所用的香爐,大多以金屬或石材為爐身材質,用於祭禮時上香之用,避免香爐身溫度過高。
5、手爐:即一般所說的柄香爐,以焚燒香丸、沈香木塊為主,方便上堂時以手持之。
6、薰球:為鏤空圓球,內放香品焚燒,無論球如何轉動,球內香品皆能保持水平不會傾倒。
7、香囊:指將各種香料、香品置入囊中,放在身上散發香氣的香具。
不同的香料,以不同的方式來散發香氣,也會造成特別的效果。一般而言大致可以分為燃燒、薰炙及自然散發等三種方式,而有不同的香器來配合使用。如,香草、沈香木及作成香丸。線香、盤香和香粉的合香,就必須以燃燒的方式,而龍腦之類的樹脂性香品,則必須用薰炙的方式;也就是將香品放在炙熱的炭塊上薰烤。而調和成香油的香品,就用自然揮發的方式來散發香氣。此外,各式各樣香氣濃郁的香草、香花,也被裝入花薰、香囊之內,讓其自然散發香氣。混合數種香的香粉,也常用薄紙包裹,裝入香囊。
隨著香的使用越來越普遍,香器的樣式也不斷出奇翻新,從香器開始出現到現今,香器的演變,幾乎已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讓人們無論是在用香或是供香時,在嗅覺及視覺的心靈意境上,都達到了美好的升華。
中國歷代香器簡介
在佛教傳入中國用香的歷史非常悠久,而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同時大量引進各種重要的香料,及用香的觀念和方法,於是,香從生活中的附屬用品,一躍而成為皇室貴族,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場景。
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有在室內薰香的習俗,焚燒的香料是以草本植物為主。其實薰香源自古人薰煙以趨滅蚊蟲,並消除穢氣。
在《周禮》中記載:「剪氏掌除蠶物,以攻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蟲之事。」古人燃香也可以說是清凈環境,中國在尚未產生專用的香器之前,先使用一般的銅炭爐來薰香。
中國人在室內焚香自戰國時代就已開始了,但是專門為焚香而設計的香具,卻遲至漢代才出現。
中國香爐的形制始於戰國時期銅爐,以後歷代出現各種式樣的香爐。材質有陶器、瓷器、銅器、鎏金銀器、掐絲瑵琺琅、畫琺琅、竹木器及玉石等,種類豐富。
在春秋時期,已出現專供室內取暖的銅炭的「王子嬰次爐」。而這類銅炭爐後世仍然沿用。
漢代開始,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香爐——博山爐。博山,相傳是東方海上的仙山。博山爐蓋上雕鏤的山巒之形,山上有人物、動物等圖案。當香爐中飄出裊裊香煙,就宛如神山盤繞終年的雲霧。博山爐盛行於神仙之說流行的兩漢及魏晉時期。
在漢代,專為焚香而設計的香薰已經出現,大理的薰香器從各地的漢墓出土,可以知道當時薰香習俗已經很普遍。漢代薰香的風氣,南方比北方更為盛行。廣州地區四百餘座漢墓中,共出薰爐一一二件。
在漢代蔡質所著的《漢官儀》中,就有關於香的文獻記載:「女侍史絜被服,執香爐燒熏。」
在廣州、長沙等地的西漢早期墓葬中已經出土了不少豆形薰爐,而中原地區出現得稍晚。從這種出土不少專為薰香而作的香薰看來,薰香的風氣是自南向北逐步推廣的,而許多高級香料也是從南海輸入中國。根據《史記》〈貨殖列傳〉的記載,西漢時龍腦香在廣州已非罕見之物。
漢通西域後,還從陸路自西方輸入蘇合香。《班固與弟超書》:「竇侍中令載雜采七OO匹,白素三OO匹,欲以市月氏馬、蘇合香。」這是漢代以雜絲、白素等布料,要買月氏馬及蘇合香。《後漢書》「西傳傳」說大秦國「會合諸香,煎其汁以為蘇合。」
漢朝時樂府詩中也說:「行胡從何方,列國持何來,氍毹、(外毛內答)(外毛內登)、五木香、迷迭、艾蒳及都梁。」其中都梁香為古代著名的香草。
漢代的香品中,有乾燥的草木植物、樹脂類的龍腦香、蘇合香。草本植物的茅香乾燥之後就是可燃物,為了能充分燃燒,通常在爐身的底下會有通氣孔。有的設計爐身較淺,爐蓋隆起,而且在爐蓋上備有數層鏤孔。這類爐具的容積也較大。同時為了容納自進氣孔落下的灰燼,通常也設有承盤。
龍腦及蘇合香等樹脂類香品,必須放在其他燃料上薰燒,因此這類爐身較深,以便置燒紅的炭塊,有時加銀箔或雲母片,再放上樹脂之類的香品,使其徐徐薰燒。出土的漢代香薰中就曾留有炭料、香料。
兩晉南朝的香具
東晉南朝士大夫中,以香沐浴,以香薰衣的風俗開始盛行。薰衣的風俗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在河北滿城中靖王劉勝墓中,發掘的「銅薰爐」和「提籠」就是用來薰衣的器具,湖南長沙的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為了薰香衣、被特製的薰籠。
三國的荀□好薰香,文獻中記載:「荀令至人家,坐幕三日,香氣不竭。」由於荀或經常讓自己的衣服薰上濃郁的香味,所以當他到別人家中之後,他坐過之處往往留下香氣,經過三日還沒有散去。在東晉時文人也以白旃檀的芬芳來比喻學養的淵博。
在兩晉南朝流行的香薰式樣之中,從三國吳到南朝晚期圓罐式及豆式有承盤的香爐式樣大略可分為四期:
第一期:孫吳中期至西晉末年(公元二五四——三一六年)
第一期的香薰,造型簡單,整體為罐形,侈口鼓腹、圈足,上腹鏤刻三排圓形鏤孔,沒有承柱和底盤。
第二期:東晉前期「東晉立國至穆帝昇平以前」(公元三一七——三五七年)第二期的香薰,薰體為短直口圓腹罐形,腹部有大三角形鏤孔,承柱亦為上下小大的圓柱體,承盤則為平底缽形器。
第三期:東晉後期至南朝劉宋時期(公元三五七——四七九年)第三期的香薰,醬油,罐形薰體,小口鼓腹,腹部滿布密集的長三角形鏤孔,圓柱形承柱,粗短而直,承座則為寬沿盤形。
第四期:相當於南朝中晚期「齊、梁、陳」(公元四八O——五八九年)第四期並未發現見香薰等器具。
隋唐的香具
自東漢明帝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焚香禮懺在奉神明或祀天地祖的儀式中,幾乎經常可見。甚至,有在行道上以香鋪地,使香的需求量更大。在《文昌雜錄》卷三中記載:「唐宮中每有行幸,即以龍腦、鬱金布地。」
唐代的香具,也開始有新興的式樣。如:多足香薰、薰球、及長柄手爐,質地多為金屬器或鎏金銀器。唐代流行有提煉的金屬香球、香薰。唐代的多足帶蓋銅香薰十分獨特,也有附提煉者。
唐代帝室曾多次迎送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再送回法門寺。法門寺的文物中鎏金銀香薰、鎏金銀香球,是為皇室迎送舍利真身所專門製造的。
宋元明清的香器
宋人焚香,常同時使用香爐及香盒。這點從宋代繪畫取香的動作中,可以看出來。添香者以食指、大拇指拈出香丸,放入堆滿白灰的爐具內。宋代也流行將香料壓成「香篆」,將粉末狀的香料模子壓出固定的形狀,然後點燃。
宋代曾大量進口香料,北宋時香葯是市舶司收入中最大宗的物品之一。真臘、渤泥、蒲端、安南等地其地盛產乳香、龍腦及棧香,朝貢品中也以香葯為主。部分的香品如乳香等列入禁榷物品,由政府專賣,民間不得私自交易。
宋代香葯輸入量雖大,但仍供不應求。宋人普遍用香,焚香用量大。祭祀慶典、官府的宴會、文武官考試及第後的同年宴、祝壽等場合,無不用香。
宋人還有所謂的「試香」,於幽室外焚香,有時在庭園內的「詩禪堂」試著燃點新制的合香,品評香的氣味、香霧的形狀和焚煙的久暫,是宋朝人生活情趣中重要的節目之一。
宋人對於合香的薰燒法特別講究,香品點燃之後,並不投入火中,香爐內鋪厚厚的有保溫作用的爐灰,揀一小塊燒紅的炭塊埋於正中央,再薄薄地蓋一層,灰只露出一點。用薄銀片隔火,香品放在薄銀片上薰烤,於是香氣自然舒發,沒有煙燥氣。講究一點的,炭塊就不只是用普通的木炭,而是精製的炭團。
此外,宋人也使用香篆。南宋杭州城的住宅區內的各種服務業中,就有專門為人「供香印盤」的服務業,他們包下固定的「鋪席人家」,每天去壓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錢。
在宋代的香爐中,有許多特殊的造型,如現藏於芝加哥藝術館,宋影青鳥形香爐(十一——十二世紀),爐蓋有一隻似鴛鴦的水鳥蹲伏著,爐身貼了兩層蓮瓣紋,也有承盤。盤底有如意雲頭花式足。香爐就從鳥嘴逸出,爐身挖有小氣孔,而使香煙從上面的鳥嘴飄出。宋代另外流行一種豆形香爐,形如高足杯。
到了元、明、清代,則流行成套的香具,例如元代流行「一爐兩瓶」的成套香具。明代十六世紀的繪畫中就已出現「爐、瓶、盒」。這種組合式香具乃是為了方便作為儲放香箸、香鏟之用。
明朝嘉靖官窯也有所謂的「五供」,五供是一爐、兩燭台、兩花瓶的成套供器,使用於祭祀及太廟、寺觀等正式場合。明代盛行銅制香爐,這與宣德時期大量精製宣德銅爐有關。宣德年間,曾使用泰國進貢的數萬斤銅料,鑄制三千三百餘件的「宣德爐」。明晚期民間大量製作銅香爐,設計精良。銅香爐的盛行與當時盛行燃燒各種品級的沈香木塊有關。
香品的類型
香爐
香爐是最常見的燃香薰物器皿,其主要目的不只使香燃後的灰燼能有固定收集的場所,也為供養與祭祀的過程增添了無限靈性美感。
在香爐製作的原料上,大約有陶磁、石頭、金屬等類。
陶瓷製的香爐,一般而言,由於土的塑性極強,所以造形特多變化,多以圓形為主;或雕鏤花紋,或塑蓮花襯為底座等,適於使用立香、盤香、香粉。也有陶瓷製卧香爐,造形與色澤變化較少。
此外也有石制香爐,在製作上比陶瓷製的香爐費功夫,由於其雕刻必須一體成形,否則一處刻壞之後,就有可能前功盡棄。而在石材的選擇上,則有大理石、瑪瑙石等。
香爐與花瓶、燭台一齊供養於佛前,稱為三具足之一,其材質多為金屬、鍮石、磁、陶、紫檀等,形狀多樣化,大約而言可以分為四類:
1、置於桌上的置香爐,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香印盤形等。
2、持於手上的炳香爐,如蓮華形、獅子鎮形、鵲尾形等。
3、坐禪時所用的釣香爐。
4、灌頂時,受者跨越而以凈身之象爐。
古時,於佛前行禮拜供養之時,手擎香爐;後世的柄香爐,就是承襲此遺風而來。在新疆地方所發現的佛教遺跡,其中壁畫,可推定為唐朝佛畫,圖中也有手持香爐,長跪禮拜者。而此香爐下部,附有稍高之台座。
此外,火舍也是香爐之一種,為密教用具之一,後世並列為佛前四具足之一。
焚香的材料和方式原與爐具的設計息息相關。自明朝晚期到清代,流行使用銅香爐,爐壁厚實不懼熱焰,而且造型變化多端,有竹節、松干、古銅器及獅象等造型。所使用的香品為沈香木塊。木塊直接在燭火上引燃,然後插在爐內的爐灰中。爐灰的成分是燒過的香,灰其作用為保溫和透氣。
其他材質的香爐,也有爐底放置隔熱砂如石英砂之類,作用是防熱,以免爐壁過熱而炸裂。而銅香爐,尤其是厚胎的銅香爐,則較少過熱炸裂的顧慮,可以不斷地添插點燃的沈香木塊。現今所見的銅香爐,大多用來點直立的線香,在眾人祈福祝禱,香火鼎盛的場面,銅香爐是較為安全的,而一般居家與書齋所用多為小香爐,一般的銅制香爐,大多作為大型祭祀之用。
博山爐
漢代由於受到神仙方士思想的影響,出現了博山爐,晉代出現了青瓷薰爐,是室內薰香除穢的器具。博山爐的爐蓋裝飾著神山、異獸、珍禽和仙人,代表漢代流行神仙思想。
這類博山爐爐頂多半站立了一隻鳳凰。博山爐中有的設計奇特,例如有設計成一騎異獸的胡人,手托著博山爐爐身,人與獸成為基座,爐身的蓋面為仙山、四靈獸「青龍、白虎、玄武、朱雀」和其他異獸及仙人等。爐中的香爐就從鏤空的孔洞飄逸出來。博出爐的蓋面上,一般都有山峰禽獸和神仙故事。
像這種在爐蓋上裝飾連綿的山巒,異獸與仙人點綴其中的博山爐,逐漸設計成熟、定型,爐蓋飾以仙山、飛鳥等,具有濃厚的神仙思想。
隋唐時代的博山爐,和晉代又有不同。
例如雲崗第二洞的樓閣式浮圖,七、八、九、十洞的龕楣,飛檐、博山爐,做為裝飾花紋的蟠龍、饕餮、朱雀、白虎等等。在第十洞有北魏時期所雕的飛天,四天飛天捧一博山爐,爐式為有山巒起伏的蓋子、高足豆式的器身,器身兩側有S形耳。
手爐
手爐是行者以手持之長柄香爐,用以供佛的香爐。
在《法苑珠林》中,有記載天人黃瓊說迦葉佛香爐:「略雲:前有十六師子白象,於二獸頭上別起蓮華台以為爐,後有師子蹭踞,頂上有九龍繞承金華,華內有金台寶子盛香,佛說法時常執此爐,此觀今世手爐之制,小有仿法焉。」
在湖南長沙赤峰山二號唐墓曾出土一件銅香爐,底座作覆蓮形,中有小柱與香斗通,柱柄柄頭有一鎏金小獸。出土時香爐中滿儲香料余燼,為供佛之用。
同墓葬品中還有一件銅香薰,球形爐身,爐蓋呈圓錐狀,底座為喇叭形。出土時已殘破。同樣式的手爐在各處唐墓也曾出現,這說明了手爐在唐代相當流行。雖然唐代的焚香器中還有博山爐、香球及香薰,但是在佛窟壁畫中所出現的焚香器以手爐和博山爐為主。
敦煌莫高窟畫中,常可見到供養人像手持手爐的景象。例如大英博物館的收藏中,就有敦煌之唐代設色絹本引路菩薩圖,圖中菩薩即手持銅手爐。
在古畫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的羅漢畫及禮佛圖之中手持手爐方式。我們可以看出長柄的手爐與香盒搭配使用,而且所用的香品呈顆粒狀或小丸狀。也就是常被稱為香丸的丸狀的合香或是呈小塊的龍腦。
在《清嘉錄》卷八有「燒斗香」條中說:「香肆,以線香作斗,納香作斗,納香屑於中,僧俗咸買之,焚於月下,謂之燒斗香。」
尤崧鎮斗詩香詩:拈將香線勻兼細,長短編成斗樣同;只合靈檀和木屑,豈宜旨酒薦瓊宮,佳人撤帳腰頻折,處士占星柄自空,吳俗中秋傳韻事,滿庭馥杜桂正臨風。
薰球
香器中有另一種造型特殊的薰球,非常特別。薰球的出現,始於唐代武則天到玄宗時期(公元六八四——七五五),大致流行於陝西西安地區。這種薰球多呈圓球狀,有長鏈,球體鏤空,並分成上下兩半,上下兩半球體以鉚接的葉片狀卡榫連接。球體內有小杯,以承軸懸掛於中央,小杯可隨時保持水平。因此無論薰球如何轉動,小杯始終保持水平,而杯內正在焚燒的香品則能隨時保持平衡,不致於傾倒。
薰球又名香毬,可以放在被中薰香,而香煙不會熄滅,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香毬」條中說:「今鍍金香毬,如渾天儀然,其中三層關,輕重適均,圓轉不已,置之被中,而火不復滅,其外花卉玲瓏,而篆煙四齣。」正倉院所藏唐代薰球即是被中香爐。
宋代的皇家儀隊就有執香球者。根據文獻記載,淳熙十三年,太上皇八十大壽,孝宗至德壽宮問安,文武百官服朝服隨行,除了法駕五百三十四人之外,另有大樂四十八人,架樂正樂工一百八十八人,還有儀仗鼓吹,儀仗有二人各執一香球。香雲自香球中逸出。而宋代婦女乘車出行時,也有丫鬟手持香球,貴婦袖中自持小香球,於是車過駕經之處香煙如雲,塵土皆香。
甚至南宋杭城人迎親的隊伍也有用至香毬,即薰球。首先由男家選定時辰,令「行郎」各持花瓶、香球、花燭,沙羅洗漱、妝合、照台、裙箱、衣匣、百結、清涼傘、交椅及花轎(花檐子)、鼓吹等,前往女家迎娶。
香囊
將各種香料、香品置入囊中,可以放在身上,隨身攜帶,散發香氣的香具。佩帶用的香囊在宋代記載中處處可見。南宋於端午佳節,後妃諸合、大璫近侍獲賜翠葉、五色葵榴、金絲翠扇、真珠百索、釵符、經筒、香囊、軟香龍涎佩帶,及紫練、白葛、紅蕉之類。道宮法院多送佩帶符篆。一般市民在家門口「各設大盆,雜植艾蒲葵花,上掛五色紙袋,排飣果粽。雖至貧者亦然。」六月六日顯應觀崔府君誕辰,熱鬧的廟會也有「關撲」,即擲錢賭勝而贏得獎品或彩金獎品有香囊、畫扇、珠佩等。
香筒
香筒是一種燃點直式線香的香具,又稱為「香籠」,以便與插香的小筒有所分別。明清兩代所流行的香筒,其造型為長直筒,上有平頂蓋,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飾鏤空花樣。通常在筒內有一枚小插管,這樣就很容易插穩線香。這種線香是不含竹木簽心的。
明清時代的香筒,其質材有竹、玉及象牙。故宮展出的明清香筒有明雕竹人物香筒、明白玉龍鳳鏤空香筒、清象牙雕梅雀香筒及作為插香用的清青花小香筒。在江西南城明益定王朱由木墓中也曾發現一件鏤空蟋螭玉香筒。明益定王墓中的玉香筒,質地為白,玉圓筒外壁鏤空梅花、螭紋,蓋面鏤刻盤螭。
香篆
一般的香粉,為了便於香粉燃點,合香粉末可以用模子壓印成固定字型或花樣,然後點然,循序燃盡,這種方式稱之為「香篆」。印香篆的模子稱為「香篆模」,多以木頭製成。《百川學海》「香譜」條中說:「鏤木之為范,香為篆文。」這是說香篆模子是用木頭雕成,香粉被壓印成有形有款的花紋。
古時禪寺中常燒香篆以測知時間。也有燒香篆以修密法者,在《觀自在菩薩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眾生薰真如法》,並有將香印作成種子字、紇利字之香印,並將香爐觀想為法界,紇利字妙香印代表大悲拔苦,當香印依次焚燒時,則顯現真實之理,當燒盡時,則代表萬法歸空之理。以此觀法修持者,能獲觀世安稱、無有障礙之福報,如同微妙蓮花一般眾人愛敬。
香篆又稱香印,在焚香用香爐內鋪上一層砂,將乾燥的香粉壓印成篆文形狀,字形或圖形綿延不斷,一端點燃後循線燃盡。由於取用的香是呈鬆散的粉狀,點燃之前才以模造成綿延不斷的圖形,而且移動模子時很容易碰壞圖形,因此使用時並不方便。
在宋人的筆記中有印香的記載。「印香」很可能就是壓印香篆。《蘿梁錄》卷十三,「諸色雜貨」條雲:「且如供香印盤者,各管定鋪席人家,每日印香而去,遇月支請香錢而已。」可見北宋末有雇請專人印香焚香的習俗。
為了使香粉的使用更為順利,宋人又制香餅,有作成心字形的「心字香」香餅、環形及指形的「冰環玉指」香餅。宋人李居仁「天香詞」中有「幾度試拈心字」的句子,說明心字香餅是可用手指拈起的,類似現代使用的盤香。
香盒
香盒是指盛香之容器。又作香筥、香合、香函、香箱。通常為木製加漆,亦有陶制與金屬制。常見的形狀為扁平圓形。香筥有大香筥、小香筥之別。原來是供佛的法器之一,後世則用於茶席等之用,其造形也和以往不同。
除了香盒之外,還有香盤也經常可見。香盤是指焚香之盤,又作香台、常香盤。以木或金屬作成之方形台,盤中盛香作梵字形,常點火焚之。
此外,元、明、清時,流行成套的香具,大多為「爐、瓶、盒」的組合,即香爐配上香盒,而瓶則是為了放置在香粉的香鏟及持香的香箸用的。
5. 介紹一下古時的香爐和用的香
佛教的香器
香器是指焚香用的器皿及用具,除了最常見的香爐之外,還有手爐、薰球、香囊、香盤,及在香粉的香篆、盛香的香盆,都是屬於香器的范疇。
這些豐富的香器種類,主要是為了配合各種不同型態的香焚燒或蒸薰的方式而產生。除了實際上的用途之外,基於美觀及裝飾的考量,香爐的型制、爐身的造型、色彩,更是琳琅滿目,配合裊裊香煙,及美好的香味,讓用香的情境達到極致。
焚香的器具大致可分為下列幾種:
1、香爐:是指可燃點盤香、沈香木塊、丸香及香粉的圓形香爐。
2、卧香爐:專門焚燒橫式線香,即卧香所用之香爐。
3、香筒:長筒式香薰,為直式線香所用。
4、立香香爐:是指專門焚燒有竹枝為柱腳的立香所用的香爐,大多以金屬或石材為爐身材質,用於祭禮時上香之用,避免香爐身溫度過高。
5、手爐:即一般所說的柄香爐,以焚燒香丸、沈香木塊為主,方便上堂時以手持之。
6、薰球:為鏤空圓球,內放香品焚燒,無論球如何轉動,球內香品皆能保持水平不會傾倒。
7、香囊:指將各種香料、香品置入囊中,放在身上散發香氣的香具。
不同的香料,以不同的方式來散發香氣,也會造成特別的效果。一般而言大致可以分為燃燒、薰炙及自然散發等三種方式,而有不同的香器來配合使用。如,香草、沈香木及作成香丸。線香、盤香和香粉的合香,就必須以燃燒的方式,而龍腦之類的樹脂性香品,則必須用薰炙的方式;也就是將香品放在炙熱的炭塊上薰烤。而調和成香油的香品,就用自然揮發的方式來散發香氣。此外,各式各樣香氣濃郁的香草、香花,也被裝入花薰、香囊之內,讓其自然散發香氣。混合數種香的香粉,也常用薄紙包裹,裝入香囊。
隨著香的使用越來越普遍,香器的樣式也不斷出奇翻新,從香器開始出現到現今,香器的演變,幾乎已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讓人們無論是在用香或是供香時,在嗅覺及視覺的心靈意境上,都達到了美好的升華。
中國歷代香器簡介
在佛教傳入中國用香的歷史非常悠久,而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同時大量引進各種重要的香料,及用香的觀念和方法,於是,香從生活中的附屬用品,一躍而成為皇室貴族,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場景。
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有在室內薰香的習俗,焚燒的香料是以草本植物為主。其實薰香源自古人薰煙以趨滅蚊蟲,並消除穢氣。
在《周禮》中記載:「剪氏掌除蠶物,以攻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蟲之事。」古人燃香也可以說是清凈環境,中國在尚未產生專用的香器之前,先使用一般的銅炭爐來薰香。
中國人在室內焚香自戰國時代就已開始了,但是專門為焚香而設計的香具,卻遲至漢代才出現。
中國香爐的形制始於戰國時期銅爐,以後歷代出現各種式樣的香爐。材質有陶器、瓷器、銅器、鎏金銀器、掐絲瑵琺琅、畫琺琅、竹木器及玉石等,種類豐富。
在春秋時期,已出現專供室內取暖的銅炭的「王子嬰次爐」。而這類銅炭爐後世仍然沿用。
漢代開始,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香爐——博山爐。博山,相傳是東方海上的仙山。博山爐蓋上雕鏤的山巒之形,山上有人物、動物等圖案。當香爐中飄出裊裊香煙,就宛如神山盤繞終年的雲霧。博山爐盛行於神仙之說流行的兩漢及魏晉時期。
在漢代,專為焚香而設計的香薰已經出現,大理的薰香器從各地的漢墓出土,可以知道當時薰香習俗已經很普遍。漢代薰香的風氣,南方比北方更為盛行。廣州地區四百餘座漢墓中,共出薰爐一一二件。
在漢代蔡質所著的《漢官儀》中,就有關於香的文獻記載:「女侍史絜被服,執香爐燒熏。」
在廣州、長沙等地的西漢早期墓葬中已經出土了不少豆形薰爐,而中原地區出現得稍晚。從這種出土不少專為薰香而作的香薰看來,薰香的風氣是自南向北逐步推廣的,而許多高級香料也是從南海輸入中國。根據《史記》〈貨殖列傳〉的記載,西漢時龍腦香在廣州已非罕見之物。
漢通西域後,還從陸路自西方輸入蘇合香。《班固與弟超書》:「竇侍中令載雜采七OO匹,白素三OO匹,欲以市月氏馬、蘇合香。」這是漢代以雜絲、白素等布料,要買月氏馬及蘇合香。《後漢書》「西傳傳」說大秦國「會合諸香,煎其汁以為蘇合。」
漢朝時樂府詩中也說:「行胡從何方,列國持何來,氍毹、(外毛內答)(外毛內登)、五木香、迷迭、艾蒳及都梁。」其中都梁香為古代著名的香草。
漢代的香品中,有乾燥的草木植物、樹脂類的龍腦香、蘇合香。草本植物的茅香乾燥之後就是可燃物,為了能充分燃燒,通常在爐身的底下會有通氣孔。有的設計爐身較淺,爐蓋隆起,而且在爐蓋上備有數層鏤孔。這類爐具的容積也較大。同時為了容納自進氣孔落下的灰燼,通常也設有承盤。
龍腦及蘇合香等樹脂類香品,必須放在其他燃料上薰燒,因此這類爐身較深,以便置燒紅的炭塊,有時加銀箔或雲母片,再放上樹脂之類的香品,使其徐徐薰燒。出土的漢代香薰中就曾留有炭料、香料。
兩晉南朝的香具
東晉南朝士大夫中,以香沐浴,以香薰衣的風俗開始盛行。薰衣的風俗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在河北滿城中靖王劉勝墓中,發掘的「銅薰爐」和「提籠」就是用來薰衣的器具,湖南長沙的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為了薰香衣、被特製的薰籠。
三國的荀□好薰香,文獻中記載:「荀令至人家,坐幕三日,香氣不竭。」由於荀或經常讓自己的衣服薰上濃郁的香味,所以當他到別人家中之後,他坐過之處往往留下香氣,經過三日還沒有散去。在東晉時文人也以白旃檀的芬芳來比喻學養的淵博。
在兩晉南朝流行的香薰式樣之中,從三國吳到南朝晚期圓罐式及豆式有承盤的香爐式樣大略可分為四期:
第一期:孫吳中期至西晉末年(公元二五四——三一六年)
第一期的香薰,造型簡單,整體為罐形,侈口鼓腹、圈足,上腹鏤刻三排圓形鏤孔,沒有承柱和底盤。
第二期:東晉前期「東晉立國至穆帝昇平以前」(公元三一七——三五七年)第二期的香薰,薰體為短直口圓腹罐形,腹部有大三角形鏤孔,承柱亦為上下小大的圓柱體,承盤則為平底缽形器。
第三期:東晉後期至南朝劉宋時期(公元三五七——四七九年)第三期的香薰,醬油,罐形薰體,小口鼓腹,腹部滿布密集的長三角形鏤孔,圓柱形承柱,粗短而直,承座則為寬沿盤形。
第四期:相當於南朝中晚期「齊、梁、陳」(公元四八O——五八九年)第四期並未發現見香薰等器具。
隋唐的香具
自東漢明帝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焚香禮懺在奉神明或祀天地祖的儀式中,幾乎經常可見。甚至,有在行道上以香鋪地,使香的需求量更大。在《文昌雜錄》卷三中記載:「唐宮中每有行幸,即以龍腦、鬱金布地。」
唐代的香具,也開始有新興的式樣。如:多足香薰、薰球、及長柄手爐,質地多為金屬器或鎏金銀器。唐代流行有提煉的金屬香球、香薰。唐代的多足帶蓋銅香薰十分獨特,也有附提煉者。
唐代帝室曾多次迎送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再送回法門寺。法門寺的文物中鎏金銀香薰、鎏金銀香球,是為皇室迎送舍利真身所專門製造的。
宋元明清的香器
宋人焚香,常同時使用香爐及香盒。這點從宋代繪畫取香的動作中,可以看出來。添香者以食指、大拇指拈出香丸,放入堆滿白灰的爐具內。宋代也流行將香料壓成「香篆」,將粉末狀的香料模子壓出固定的形狀,然後點燃。
宋代曾大量進口香料,北宋時香葯是市舶司收入中最大宗的物品之一。真臘、渤泥、蒲端、安南等地其地盛產乳香、龍腦及棧香,朝貢品中也以香葯為主。部分的香品如乳香等列入禁榷物品,由政府專賣,民間不得私自交易。
宋代香葯輸入量雖大,但仍供不應求。宋人普遍用香,焚香用量大。祭祀慶典、官府的宴會、文武官考試及第後的同年宴、祝壽等場合,無不用香。
宋人還有所謂的「試香」,於幽室外焚香,有時在庭園內的「詩禪堂」試著燃點新制的合香,品評香的氣味、香霧的形狀和焚煙的久暫,是宋朝人生活情趣中重要的節目之一。
宋人對於合香的薰燒法特別講究,香品點燃之後,並不投入火中,香爐內鋪厚厚的有保溫作用的爐灰,揀一小塊燒紅的炭塊埋於正中央,再薄薄地蓋一層,灰只露出一點。用薄銀片隔火,香品放在薄銀片上薰烤,於是香氣自然舒發,沒有煙燥氣。講究一點的,炭塊就不只是用普通的木炭,而是精製的炭團。
此外,宋人也使用香篆。南宋杭州城的住宅區內的各種服務業中,就有專門為人「供香印盤」的服務業,他們包下固定的「鋪席人家」,每天去壓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錢。
在宋代的香爐中,有許多特殊的造型,如現藏於芝加哥藝術館,宋影青鳥形香爐(十一——十二世紀),爐蓋有一隻似鴛鴦的水鳥蹲伏著,爐身貼了兩層蓮瓣紋,也有承盤。盤底有如意雲頭花式足。香爐就從鳥嘴逸出,爐身挖有小氣孔,而使香煙從上面的鳥嘴飄出。宋代另外流行一種豆形香爐,形如高足杯。
到了元、明、清代,則流行成套的香具,例如元代流行「一爐兩瓶」的成套香具。明代十六世紀的繪畫中就已出現「爐、瓶、盒」。這種組合式香具乃是為了方便作為儲放香箸、香鏟之用。
明朝嘉靖官窯也有所謂的「五供」,五供是一爐、兩燭台、兩花瓶的成套供器,使用於祭祀及太廟、寺觀等正式場合。明代盛行銅制香爐,這與宣德時期大量精製宣德銅爐有關。宣德年間,曾使用泰國進貢的數萬斤銅料,鑄制三千三百餘件的「宣德爐」。明晚期民間大量製作銅香爐,設計精良。銅香爐的盛行與當時盛行燃燒各種品級的沈香木塊有關。
香品的類型
香爐
香爐是最常見的燃香薰物器皿,其主要目的不只使香燃後的灰燼能有固定收集的場所,也為供養與祭祀的過程增添了無限靈性美感。
在香爐製作的原料上,大約有陶磁、石頭、金屬等類。
陶瓷製的香爐,一般而言,由於土的塑性極強,所以造形特多變化,多以圓形為主;或雕鏤花紋,或塑蓮花襯為底座等,適於使用立香、盤香、香粉。也有陶瓷製卧香爐,造形與色澤變化較少。
此外也有石制香爐,在製作上比陶瓷製的香爐費功夫,由於其雕刻必須一體成形,否則一處刻壞之後,就有可能前功盡棄。而在石材的選擇上,則有大理石、瑪瑙石等。
香爐與花瓶、燭台一齊供養於佛前,稱為三具足之一,其材質多為金屬、鍮石、磁、陶、紫檀等,形狀多樣化,大約而言可以分為四類:
1、置於桌上的置香爐,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香印盤形等。
2、持於手上的炳香爐,如蓮華形、獅子鎮形、鵲尾形等。
3、坐禪時所用的釣香爐。
4、灌頂時,受者跨越而以凈身之象爐。
古時,於佛前行禮拜供養之時,手擎香爐;後世的柄香爐,就是承襲此遺風而來。在新疆地方所發現的佛教遺跡,其中壁畫,可推定為唐朝佛畫,圖中也有手持香爐,長跪禮拜者。而此香爐下部,附有稍高之台座。
此外,火舍也是香爐之一種,為密教用具之一,後世並列為佛前四具足之一。
焚香的材料和方式原與爐具的設計息息相關。自明朝晚期到清代,流行使用銅香爐,爐壁厚實不懼熱焰,而且造型變化多端,有竹節、松干、古銅器及獅象等造型。所使用的香品為沈香木塊。木塊直接在燭火上引燃,然後插在爐內的爐灰中。爐灰的成分是燒過的香,灰其作用為保溫和透氣。
其他材質的香爐,也有爐底放置隔熱砂如石英砂之類,作用是防熱,以免爐壁過熱而炸裂。而銅香爐,尤其是厚胎的銅香爐,則較少過熱炸裂的顧慮,可以不斷地添插點燃的沈香木塊。現今所見的銅香爐,大多用來點直立的線香,在眾人祈福祝禱,香火鼎盛的場面,銅香爐是較為安全的,而一般居家與書齋所用多為小香爐,一般的銅制香爐,大多作為大型祭祀之用。
博山爐
漢代由於受到神仙方士思想的影響,出現了博山爐,晉代出現了青瓷薰爐,是室內薰香除穢的器具。博山爐的爐蓋裝飾著神山、異獸、珍禽和仙人,代表漢代流行神仙思想。
這類博山爐爐頂多半站立了一隻鳳凰。博山爐中有的設計奇特,例如有設計成一騎異獸的胡人,手托著博山爐爐身,人與獸成為基座,爐身的蓋面為仙山、四靈獸「青龍、白虎、玄武、朱雀」和其他異獸及仙人等。爐中的香爐就從鏤空的孔洞飄逸出來。博出爐的蓋面上,一般都有山峰禽獸和神仙故事。
像這種在爐蓋上裝飾連綿的山巒,異獸與仙人點綴其中的博山爐,逐漸設計成熟、定型,爐蓋飾以仙山、飛鳥等,具有濃厚的神仙思想。
隋唐時代的博山爐,和晉代又有不同。
例如雲崗第二洞的樓閣式浮圖,七、八、九、十洞的龕楣,飛檐、博山爐,做為裝飾花紋的蟠龍、饕餮、朱雀、白虎等等。在第十洞有北魏時期所雕的飛天,四天飛天捧一博山爐,爐式為有山巒起伏的蓋子、高足豆式的器身,器身兩側有S形耳。
手爐
手爐是行者以手持之長柄香爐,用以供佛的香爐。
在《法苑珠林》中,有記載天人黃瓊說迦葉佛香爐:「略雲:前有十六師子白象,於二獸頭上別起蓮華台以為爐,後有師子蹭踞,頂上有九龍繞承金華,華內有金台寶子盛香,佛說法時常執此爐,此觀今世手爐之制,小有仿法焉。」
在湖南長沙赤峰山二號唐墓曾出土一件銅香爐,底座作覆蓮形,中有小柱與香斗通,柱柄柄頭有一鎏金小獸。出土時香爐中滿儲香料余燼,為供佛之用。
同墓葬品中還有一件銅香薰,球形爐身,爐蓋呈圓錐狀,底座為喇叭形。出土時已殘破。同樣式的手爐在各處唐墓也曾出現,這說明了手爐在唐代相當流行。雖然唐代的焚香器中還有博山爐、香球及香薰,但是在佛窟壁畫中所出現的焚香器以手爐和博山爐為主。
敦煌莫高窟畫中,常可見到供養人像手持手爐的景象。例如大英博物館的收藏中,就有敦煌之唐代設色絹本引路菩薩圖,圖中菩薩即手持銅手爐。
在古畫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的羅漢畫及禮佛圖之中手持手爐方式。我們可以看出長柄的手爐與香盒搭配使用,而且所用的香品呈顆粒狀或小丸狀。也就是常被稱為香丸的丸狀的合香或是呈小塊的龍腦。
在《清嘉錄》卷八有「燒斗香」條中說:「香肆,以線香作斗,納香作斗,納香屑於中,僧俗咸買之,焚於月下,謂之燒斗香。」
尤崧鎮斗詩香詩:拈將香線勻兼細,長短編成斗樣同;只合靈檀和木屑,豈宜旨酒薦瓊宮,佳人撤帳腰頻折,處士占星柄自空,吳俗中秋傳韻事,滿庭馥杜桂正臨風。
薰球
香器中有另一種造型特殊的薰球,非常特別。薰球的出現,始於唐代武則天到玄宗時期(公元六八四——七五五),大致流行於陝西西安地區。這種薰球多呈圓球狀,有長鏈,球體鏤空,並分成上下兩半,上下兩半球體以鉚接的葉片狀卡榫連接。球體內有小杯,以承軸懸掛於中央,小杯可隨時保持水平。因此無論薰球如何轉動,小杯始終保持水平,而杯內正在焚燒的香品則能隨時保持平衡,不致於傾倒。
薰球又名香毬,可以放在被中薰香,而香煙不會熄滅,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香毬」條中說:「今鍍金香毬,如渾天儀然,其中三層關,輕重適均,圓轉不已,置之被中,而火不復滅,其外花卉玲瓏,而篆煙四齣。」正倉院所藏唐代薰球即是被中香爐。
宋代的皇家儀隊就有執香球者。根據文獻記載,淳熙十三年,太上皇八十大壽,孝宗至德壽宮問安,文武百官服朝服隨行,除了法駕五百三十四人之外,另有大樂四十八人,架樂正樂工一百八十八人,還有儀仗鼓吹,儀仗有二人各執一香球。香雲自香球中逸出。而宋代婦女乘車出行時,也有丫鬟手持香球,貴婦袖中自持小香球,於是車過駕經之處香煙如雲,塵土皆香。
甚至南宋杭城人迎親的隊伍也有用至香毬,即薰球。首先由男家選定時辰,令「行郎」各持花瓶、香球、花燭,沙羅洗漱、妝合、照台、裙箱、衣匣、百結、清涼傘、交椅及花轎(花檐子)、鼓吹等,前往女家迎娶。
香囊
將各種香料、香品置入囊中,可以放在身上,隨身攜帶,散發香氣的香具。佩帶用的香囊在宋代記載中處處可見。南宋於端午佳節,後妃諸合、大璫近侍獲賜翠葉、五色葵榴、金絲翠扇、真珠百索、釵符、經筒、香囊、軟香龍涎佩帶,及紫練、白葛、紅蕉之類。道宮法院多送佩帶符篆。一般市民在家門口「各設大盆,雜植艾蒲葵花,上掛五色紙袋,排飣果粽。雖至貧者亦然。」六月六日顯應觀崔府君誕辰,熱鬧的廟會也有「關撲」,即擲錢賭勝而贏得獎品或彩金獎品有香囊、畫扇、珠佩等。
香筒
香筒是一種燃點直式線香的香具,又稱為「香籠」,以便與插香的小筒有所分別。明清兩代所流行的香筒,其造型為長直筒,上有平頂蓋,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飾鏤空花樣。通常在筒內有一枚小插管,這樣就很容易插穩線香。這種線香是不含竹木簽心的。
明清時代的香筒,其質材有竹、玉及象牙。故宮展出的明清香筒有明雕竹人物香筒、明白玉龍鳳鏤空香筒、清象牙雕梅雀香筒及作為插香用的清青花小香筒。在江西南城明益定王朱由木墓中也曾發現一件鏤空蟋螭玉香筒。明益定王墓中的玉香筒,質地為白,玉圓筒外壁鏤空梅花、螭紋,蓋面鏤刻盤螭。
香篆
一般的香粉,為了便於香粉燃點,合香粉末可以用模子壓印成固定字型或花樣,然後點然,循序燃盡,這種方式稱之為「香篆」。印香篆的模子稱為「香篆模」,多以木頭製成。《百川學海》「香譜」條中說:「鏤木之為范,香為篆文。」這是說香篆模子是用木頭雕成,香粉被壓印成有形有款的花紋。
古時禪寺中常燒香篆以測知時間。也有燒香篆以修密法者,在《觀自在菩薩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眾生薰真如法》,並有將香印作成種子字、紇利字之香印,並將香爐觀想為法界,紇利字妙香印代表大悲拔苦,當香印依次焚燒時,則顯現真實之理,當燒盡時,則代表萬法歸空之理。以此觀法修持者,能獲觀世安稱、無有障礙之福報,如同微妙蓮花一般眾人愛敬。
香篆又稱香印,在焚香用香爐內鋪上一層砂,將乾燥的香粉壓印成篆文形狀,字形或圖形綿延不斷,一端點燃後循線燃盡。由於取用的香是呈鬆散的粉狀,點燃之前才以模造成綿延不斷的圖形,而且移動模子時很容易碰壞圖形,因此使用時並不方便。
在宋人的筆記中有印香的記載。「印香」很可能就是壓印香篆。《蘿梁錄》卷十三,「諸色雜貨」條雲:「且如供香印盤者,各管定鋪席人家,每日印香而去,遇月支請香錢而已。」可見北宋末有雇請專人印香焚香的習俗。
為了使香粉的使用更為順利,宋人又制香餅,有作成心字形的「心字香」香餅、環形及指形的「冰環玉指」香餅。宋人李居仁「天香詞」中有「幾度試拈心字」的句子,說明心字香餅是可用手指拈起的,類似現代使用的盤香。
香盒
香盒是指盛香之容器。又作香筥、香合、香函、香箱。通常為木製加漆,亦有陶制與金屬制。常見的形狀為扁平圓形。香筥有大香筥、小香筥之別。原來是供佛的法器之一,後世則用於茶席等之用,其造形也和以往不同。
除了香盒之外,還有香盤也經常可見。香盤是指焚香之盤,又作香台、常香盤。以木或金屬作成之方形台,盤中盛香作梵字形,常點火焚之。
此外,元、明、清時,流行成套的香具,大多為「爐、瓶、盒」的組合,即香爐配上香盒,而瓶則是為了放置在香粉的香鏟及持香的香箸用的。
6. 香爐 是燒什麼香的啊 哪裡有賣嗎
一般燒檀香,寺廟里都賣的。香爐分兩大類,一是鐵質香爐,另一種是銅造的香爐,兩者作用略有不同。鐵質的香妒,較適宜與地界作溝通可供奉地界神明之用,譬如供奉祖先或土地、地主財神等,這一種爐卻不宜用於供奉天界的神祗。
天界與地界宜分清楚,因為天界上的是天神,菩薩,是具有無上的威力。而地界所供奉的卻是陰靈,不可與天界的神混而為一,兩者要有區別。
給任何神像上香使用的香爐都不能出現缺口,即使是有裂紋也不行,因為在風水學中認為香爐的主要作用,除了上香之外還能起到鎮宅的風水功效;
而其鎮的並不是人的住宅,而是神像的住宅,即為神龕的風水氣場,所以香爐一旦出現缺口或者裂紋,其鎮宅效果就會減弱,這樣容易讓神像被邪煞所侵,大為不利。
(6)愛敬樹脂擴展閱讀:
香爐除了燒香,還可以放物件的,且寓意也不同:
1、香爐里放佛珠
香爐里放佛珠能夠讓大家變得冷靜,而且會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慾望,大家在賺錢的時候不會貪心,能夠控制住慾望的人,往往事業能大成,並在擁有財運時,會懂得好好的珍惜,這種時候大家不會欲求不滿,得到了一些收獲會好好的珍惜,更加的努力。
2、香爐里放石頭
香爐里放石頭能夠讓大家的毅力變強,賺錢的時候大家更能夠堅持去做,遇到困難也不會退縮。香爐里放石頭,能夠護佑事業運,那麼大家能夠堅持去做,賺錢的過程大家會很好的面對,得到好的結果也是對大家的一種獎勵,錢財收入是大家應得的。
3、香爐里放紅繩
香爐里放紅繩,有助於提高職場運勢,會讓大家賺錢的主意變多,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那麼大家付出行動就簡單很多了。這種時候大家知道賺錢的方向在哪裡,有了目標,大家行動起來也非常明確。這樣的做法下,大家能夠快准狠地把握機遇,打開市場,賺到錢財。
7. 愛敬睡眠面膜怎麼使用
愛敬 AGE 20's 臻白瑩潤睡眠面膜使用方法:
1、在晚上塗抹基礎護膚品之後的最後階段中使用;
愛敬 AGE 20's 臻白瑩潤睡眠面膜睡眠面膜,含有在嬰兒皮膚中存在的天然保濕因子(N,M,F),並且還含有能夠補充肌膚水分保濕力的皮膚保濕成份。3種復合玻尿酸可以起到補水、強化肌膚供給、補充營養等各層次的補水保濕效果, 打開皮膚內的水分注入通道,有助於使水分在皮膚里更加暢通的流動!
(7)愛敬樹脂擴展閱讀:
愛敬面膜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1、玻尿酸:玻尿酸可稱為「水分磁鐵」,可以收和自己體積差不多200倍的水分,有效的控制皮膚因為缺水而導致的衰老。
2、三色堇提取液:有助於實現皮膚里的水分循環,並打開「水之道」。
3、月見草提取液、阿甘油:富含對皮膚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成分,有效改善乾燥皮膚。
4、花酸成分:從木槿花中提取的酸成分,可以有效的祛除角質,打造出光滑細膩的皮膚。
8. 什麼香料可以提神的.
一般而言,香料是指由富含香氣的樹皮、樹脂、木片、根、葉、花果等所製成的香之原料。依原料的不同,又可分為旃檀香、沈香、丁香、鬱金香、龍腦香、薰陸香、安息香等豐富的種類,甚至也有動物的分泌物所成形的香,如龍涎香、麝香等。
香料大多出產於氣候酷熱的地區,由於熱帶地區人體容易產生體垢及惡臭,所以古來為了消除體臭,就將當地盛產的香木製成香料,塗抹於身上,稱為塗香;或是焚香料薰室內及衣服,稱為燒香或薰香。
栴檀香
栴檀(梵名 candana,學名 sirium myrtifolium),為檀香科常綠喬木,產於印度、中國、泰國。檀香是極為常見的香料,經常做為東方廟宇焚香之用,及火葬時的高級燃材。
檀香是印度東南部、馬來西亞及帝汶(Timor)島密生潮濕森林中的土產植物。它的根附著在其它樹木的根部,但最後卻可長至四O英尺(十二公尺)高,是生長最慢的樹種之一。
檀香具有對生的卵形葉片,前端為尖型,而花朵則僅由長自花萼的四條雄蕊所組成。檀香的木材蒸餾後,可以得到極香的精油。是印度香水Abir的主要成分。斐濟群島的婦女將檀油和椰子油混合後,用來擦在頭發上。
檀香木的英文名是Sandal wood,可分為:紫檀、黃檀與白檀。本來只有印度和印尼出產檀,目前許多地方都有出產,像東加王國、新幾內亞、飛枝群島等地都有。
另外有一種區別檀的說法,則是說:「皮在而色黃者,謂之黃檀;皮腐而色紫者,謂之紫檀。」如就此觀點,白、黃、紫檀可能是以顏色來區分。
此外,一般又有老山檀木與新山檀木之分,這個由來,傳說是很久以前的香料進口商,因為印度的檀香很難出口,就從其他的地方開發。進口以後,消費者發現和以前的不太一樣,進口商就說:「以前是比較深山地區的,年代比較久,叫老山,現在砍伐完了。這一種是比較淺山的,是新的。所以就叫新山。」後來現在所謂的「老山」就指印度所生產的檀木,新山是新開發的其他地區所生產的。
栴檀自古在印度西岸的西格茲山系一帶栽培,形成栴檀的一大產地。栴檀是梵語Candana的音譯,和印度教也有密切的關連,除了做香使用以外,也用來畫在額頭上,作為表示宗派或階級的染料。
栴檀樹的莖干通常高達二、三十尺,木質密緻有香味,常作為雕刻或製成佛具;根部如果研磨成粉末,則可以作香,就是栴檀香或稱檀香,也可製成香油,稱之為檀油。栴檀樹的葉是以一、二寸槍鋒狀對生,花作房狀。果實是球形核果,大如蠶豆,成熟之後則呈黑色,汁液豐富。果核非常堅硬,豎起來則有三凸棱。
《慧琳音義》中又說:「栴檀,此雲與樂,謂白檀能治熱病,赤檀能去風腫,皆是除疾身安之樂,故名與樂也。」栴檀是「予樂」的意思,因為白檀能治各種熱病,赤檀能去除風腫,都是能去除疾病使身體安樂的葯。
《玄應音義》卷二十三中也說有赤、白、紫等數種栴檀,又有牛頭栴檀、蛇心檀兩種,前者呈灰黃色,香氣濃郁,自古以來經常用來雕刻佛像,例如優填王即是以牛頭栴檀雕刻佛像。
在《法華經》卷十九〈法師功德品〉中,提及持誦《法華經》者,可得證鼻根功德,善能嗅聞及分別種種天香、栴檀、瀋水等種種妙香。
在佛經中,也常以栴檀妙香於眾香中的殊勝,來表示大乘菩薩比小乘聖者殊勝之處。在《頂生王因緣經》卷三中說:「譬如有人其身臭穢,雖以旃檀瀋水香等種種塗身,猶不能香,如是不勤求聲聞、辟支佛乘,不斷惡業,乃至邪見,如果以摩訶衍大乘香塗,猶故不香。」
經中比喻就像有人身體臭味污穢,雖然用旃檀、瀋水等種種殊勝妙香加以塗身,還是無法感到芬芳,就如同求道之人不斷惡業乃至邪見,身心充滿臭穢,即使外表以摩訶衍大乘香來余身,還是沒有用。而栴檀也常代表香中殊勝者,與修行之戒香作比喻。
在《佛說戒香經》中,也以沈香、檀香為世間上等的香,用來比喻持佛凈戒香者,諸天愛敬,諸魔遠離。經中又說:世間所有諸花果,乃至沈檀龍麝香,如是等香非遍聞,唯聞戒香遍一切,旃檀鬱金與蘇合,優缽羅並摩隸花,如是諸妙花香中,唯有戒香而最上。所有世間沈檀等,其香微少非遍聞,若人持佛凈戒香,諸天普聞皆愛敬,如是具足清凈戒,乃至常行諸善法,是人能解世間縛,所有諸魔常遠離。經中說世間所有沈香、檀香等的香味非常微少,無法普遍薰聞,如果有清凈持戒者,此戒香不但能普遍薰聞,而且能得到諸天愛敬,具足清凈戒行,乃至常行種種善法,一切諸魔悉皆遠離。
佛經中也以栴檀之樹、根、華俱香,來比喻菩薩的行持如同風吹草偃,見聞者無不受到感化,隨順同行。
白檀是栴檀的一種,又稱為白栴檀、白檀香樹。是產於印度的香樹,由於木材身帶白色,而有此名稱。栴檀樹的樹身可以製成香,稱為白檀香或白栴檀香。在《大唐西域記》卷十中〈秣羅矩吒國〉條中記載:秣羅國的海邊有秣刺耶山,其中有白檀香樹,但又有其他相類似的樹木,無法分辨,只有在夏天的時候,登於高處望之,則會看見有大蛇縈繞於白檀木之上。這是因為白檀木性涼冷,所以蛇類喜歡盤於其上,當地人就以箭遠遠地射此樹,做下記號,等到冬季大蛇蟄藏之後,再來伐木。
檀香的功用
除了制香之外,自古以來,印度就風行以栴檀雕造佛像。例如《不空羂索陀羅尼經》中記載觀世音菩薩像之造法:「或用木作,亦以白檀,或紫檀香、檀木、天木。」此外,中國、日本等地亦流行以白檀木雕刻佛菩薩的聖像。依《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一所記載,圓仁入唐時,曾經到台州開元寺瑞像閣參拜白檀釋迦像。白檀同時也是五香之一,是密教修法時常用的供品。
在《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記載,佛陀成道之後,至忉利天為佛母摩耶夫人說法三個月,當時,憍賞彌國優填王非常思慕佛陀,於是請毗首羯摩天造佛陀形像,這是世間有佛像之始。相傳優填王造像的同時,波斯匿王造金像,但是法顯於《佛國記》中卻記載,波斯匿王所作是牛頭旃檀木佛像,保存於只洹精舍。
玄奘在《西域記》卷五中,曾經敘述憍賞彌國有高六十尺的大精舍,內安置優填王下令雕造的旃檀像。同書卷十二又列記自印度帶回之佛像、經卷,如:「刻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尺有五寸,擬憍賞彌國出愛王思慕如來,刻檀寫真像。」由此可知,玄奘大師到印度時,不僅於憍賞彌國禮拜旃檀像,而且曾攜回模刻之像。
檀香除了也是一種很好的香料外,也有葯效。由檀木中所抽出的叫檀油。它有消災、去暑、提神醒腦、潤滑皮膚等功效,對手龜裂、富貴手、黑斑、蚊蟲咬傷等皮肢症狀有特別的葯效。在盤尼西林等抗生素沒有發明之前,這是對抗皮膚惡症最好的物品。以前有很多惡毒的皮膚病,都是用檀油來治療。印度所產的檀木,它的油產率,約在百分之四到六,而印尼差不多百分之三到五,印度所產的檀油,品質也較佳。
沈香
沈的英文名稱為Aloe wood,在東方稱作瓊脂,是由Aguilaria agallocha樹種產生病變,這種病變的結果,使樹脂瘤經由吸收沼澤中的水土精華而結成。
沈香木剛開始時還不能稱為沈,必須埋藏在沼澤之中,經由浸蝕,木頭開始腐朽,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木質部分因腐朽而去除,只剩下樹脂瘤,才叫做「沈」。
沈可以說是近乎化石狀況的一種東西,是吸收了整個大地的精華所產生的。其實它並不屬於原有樹木部分,而是這種樹種的病變部分所產生的新物質。沈的採集,十分危險,必須經過原始森林,穿越山崖而採集,大多要冒生命的危險才能採到。正由於沈的形成須經漫長歲月,再加上採集不易,因此沈自然十分珍貴價昂。
目前在印度、緬甸及柬埔寨、馬來半島、南中國、海南島、菲律賓、摩鹿加群島皆有產沈不。沈香木是一種綠喬木,樹高六、七十尺至一百尺,直徑五至八尺,葉片互生,呈長橢圓形,葉片長度為三至四英寸,葉片表面呈革質,有光澤。
此種木材在一般的情況下並沒有香味,甚至由於木質軟而輕、呈灰白色而無用處。
只有樹齡二十年,或五、六十年以上,枝幹腐朽曲斜,在木心部分凝集了樹脂的木材,才是一般所說的沈香。原本土著只是從密林中撿拾,但是後來逐漸知道將樹砍傷的方法,讓樹腐朽而後收取殘留下來飽含樹脂的心材,做為沈香用。
沈香其氣味香如蜜,所以又稱為蜜香。古印度葯書中曾記載焚燒沈香,其薰煙可使身體染上香味,並可用來作為治癒外傷及傷口的鎮痛劑。古代中國、印度及伊斯蘭教,都有教徒遠赴荒涼偏僻的產地尋找沈香木的記載。
在《中阿含經》卷第十五,三十喻經中,以國王及大臣大身上所塗的木蜜、瀋水等香,來比喻比丘以戒德為香:「舍梨子!猶如王及大臣有塗身香、木蜜、瀋水、栴檀、蘇後、雞舌、都梁。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戒德為塗香。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戒德為塗香者,便能舍惡修習於善。」經中說,就像國王和大臣,以木蜜、瀋水、栴檀等妙香塗身,比丘、比丘尼以清凈戒德為塗香,如此就能舍離惡事,修學一切善法。
在《法華經》也說如果誠心持誦此經,能成就清凈鼻根,能聞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花香,如須曼那花、闍提
9. 哪裡有專業生產PVC增塑劑的廠家
齊魯增塑劑、埃克森美孚化工、伊士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