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籠樹脂的合成反應機理及動力學研究
Ⅰ 塗料樹脂合成及應用的圖書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概述
1.2 塗料的作用
1.3 塗料的分類與命名
1.4 塗料發展概況
1.5 結語
第2章 聚合反應原理
2.1 概述
2.2 自由基連鎖聚合
2.2.1 高分子化學的一些基本概念
2.2.2 聚合反應的類型
2.2.3 高分子化合物的分類與命名
2.2.4 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2.2.5 高分子化合物的結構
2.2.6 自由基聚合機理
2.2.7 鏈引發反應
2.2.8 鏈增長、鏈終止反應
2.2.9 自由基聚合動力學
2.2.10 聚合物的分子量和鏈轉移反應
2.2.11 阻聚與緩聚
2.2.12 加聚物的分子量分布
2.2.13 自由基共聚合
2.3 逐步聚合反應
2.3.1 縮聚反應
2.3.2 縮聚過程中的副反應
2.3.3 線型縮聚的動力學
2.3.4 線型縮聚物聚合度的影響因素及控制
2.3.5 線型縮聚產物的分子量分布
2.3.6 體型縮聚
2.3.7 體型縮聚的凝膠現象及凝膠理論
2.4 聚合實施方法
2.4.1 本體聚合
2.4.2 溶液聚合
2.4.3 懸浮聚合
2.5 縮聚實施方法
2.5.1 熔融縮聚
2.5.2 溶液縮聚
2.6 結語
第3章 醇酸樹脂
3.1 概述
3.2 醇酸樹脂的分類
3.2.1 按改性用脂肪酸或油的乾性分類
3.2.2 按醇酸樹脂油度分類
3.3 醇酸樹脂的合成原料
3.3.1 多元醇
3.3.2 有機酸
3.3.3 植物油
3.3.4 催化劑
3.3.5 催干劑
3.4 合成醇酸樹脂的反應原理
3.5 醇酸樹脂的配方設計
3.6 合成工藝
3.6.1 醇解法
3.6.2 脂肪酸法
3.7 醇酸樹脂合成實例
3.7.1 短油度椰子油醇酸樹脂的合成
3.7.2 中油度豆油季戊四醇醇酸樹脂的合成
3.7.3 60%長油度苯甲酸季戊四醇醇酸樹脂的合成
3.8 醇酸樹脂的改性
3.8.1 丙烯酸改性醇酸樹脂
3.8.2 水性醇酸樹脂
3.9 醇酸樹脂的應用
3.10 結語
第4章 聚酯樹脂
4.1 概述
4.2 主要原料
4.2.1 多元酸
4.2.2 多元醇
4.2.3 其他相關助劑
4.3 聚酯配方設計
4.4 合成工藝
4.5 聚酯合成實例
4.5.1 端羥基線型聚酯的合成
4.5.2 端羥基分支型聚酯的合成
4.5.3 氨基烤漆用端羥基分支型聚酯的合成
4.6 聚酯樹脂的應用
4.7 不飽和聚酯
4.7.1 不飽和聚酯的原料
4.7.2 分子設計原理及合成工藝
4.7.3 不飽和聚酯的應用
4.8 水性聚酯樹脂
4.8.1 水性單體
4.8.2 助溶劑
4.8.3 戶和劑
4.8.4 合成原理及工藝
4.8.5 TMA型水性聚酯樹脂的合成
4.8.6 5-SSIPA型水性聚酯樹脂的合成
4.9 結語
第5章 丙烯酸樹脂
5.1 概述
5.2 丙烯酸(酷)及甲基丙烯酸(酯)單體
5.3 丙烯酸樹脂的配方設計
5.3.1 單體的選擇
5.3.2 Ta的設計
5.3.3 引發劑的選擇
5.3.4 溶劑的選擇
5.3.5 分子量調節劑
5.4 溶劑型丙烯酸樹脂
5.4.1 熱塑性丙烯酸樹脂
5.4.2 熱固性丙烯酸樹脂
5.5 水性丙烯酸樹脂
5.5.1 丙烯酸乳液的合成
5.5.2 丙烯酸樹脂水分散體的合成
5.6 結語
第6章 聚氨酯樹脂
6.1 概述
6.2 聚氨酯化學
6.2.1 異氰酸酯的反應機理
6.2.2 異氰酸酯的反應類型
6.2.3 異氰酸酯的反應活性
6.3 聚氨酯的合成單體
6.3.1 多異氰酸酯
6.3.2 多元醇低聚物
6.3.3 擴鏈劑
6.3.4 溶劑
6.3.5 催化劑
6.4 聚氨酯的分類
6.5 單組分聚氨酯樹脂
6.5.1 線型熱塑性聚氨酯
6.5.2 聚氨酯油
6.5.3 潮氣固化聚氨酯
6.5.4 封閉型異氰酸酯
6.6 溶劑型雙組分聚氨酯塗料樹脂
6.6.1 羥基樹脂
6.6.2 多異氰酸酯的合成
6.7 水性聚氨酯
6.7.1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單體
6.7.2 水性聚氨酯的分類
6.7.3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原理
6.7.4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工藝
6.7.5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實例
6.7.6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
6.7.7 水性聚氨酯的應用
6.8 結語
第7章 環氧樹脂
7.1 概述
7.1.1 環氧樹脂及其固化物的性能特點
7.1.2 環氧樹脂發展簡史
7.2 環氧樹脂分類
7.2.1 按化學結構分類
7.2.2 按官能團的數量分類
7.2.3 按狀態分類
7.3 環氧樹脂的性質與特性指標
7.3.1 環氧樹脂的性質
7.3.2 環氧樹脂的特性指標
7.3.3 國產環氧樹脂的牌號
7.4 環氧樹脂的固化反應及固化劑
7.4.1 環氧樹脂的固化反應
7.4.2 固化劑
7.5 環氧樹脂的合成
7.5.1 雙酚A型環氧樹脂的合成
7.5.2 酚醛型環氧樹脂的合成
7.5.3 部分脂環族環氧樹脂的合成
7.6 新型環氧樹脂固化劑的合成
7.6.1 改性多元胺固化劑的合成
7.6.2 改性雙氰胺潛伏性固化劑的合成
7.6.3 硫醇固化劑的合成
7.6.4 非鹵阻燃型固化劑的合成
7.6.5 微膠囊固化劑的制備
7.7 環氧樹脂的改性
7.7.1 環氧樹脂的增韌改性
7.7.2 環氧樹脂的其他改性
7.8 水性環氧樹脂
7.8.1 水性環氧樹脂的制備
7.8.2 水性環氧樹脂的合成實例
7.8.3 水性環氧樹脂固化劑的合成
7.9 環氧樹脂的應用
7.9.1 防腐蝕環氧塗料
7.9.2 電氣絕緣環氧樹脂塗料
7.9.3 汽車、船舶等交通工具用環氧樹脂塗料
7.9.4 食品容器用環氧樹脂塗料
7.10 結語
第8章 氨基樹脂
8.1 概述
8.1.1 塗料用氨基樹脂的發展簡史
8.1.2 塗料用氨基樹脂的特點
8.1.3 塗料用氨基樹脂的分類
8.2 氨基樹脂的性能
8.2.1 脲醛樹脂的性能
8.2.2 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的性能
8.2.3 苯代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的性能
8.2.4 共縮聚樹脂的性能
8.3 氨基樹脂的合成原料
8.3.1 氨基化合物
8.3.2 醛類
8.3.3 醇類
8.4 氨基樹脂的合成
8.4.1 脲醛樹脂的合成
8.4.2 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的合成
8.4.3 苯代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的合成
8.4.4 共縮聚樹脂的合成
8.5 氨基樹脂的應用
8.5.1 丁醚化氨基樹脂的應用
8.5.2 甲醚化氨基樹脂的應用
8.6 結語
第9章 氟樹脂和硅樹脂
9.1 氟樹脂
9.1.1 概述
9.1.2 氟樹脂的合成單體
9.1.3 氟樹脂的合成
9.1.4 氟樹脂的應用
9.2 硅樹脂
9.2.1 概述
9.2.2 硅樹脂的合成單體
9.2.3 硅樹脂的合成原理
9.2.4 硅樹脂的合成
9.2.5 硅樹脂的應用
9.3 結語
第10章 光固化樹脂
10.1 概述
10.2 溶劑型光固化樹脂的合成
10.2.1 不飽和聚酯的合成
10.2.2 環氧丙烯酸酯的合成
10.2.3 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
10.2.4 聚酯丙烯酸酯的合成
1O.2.5 聚醚丙烯酸酯的合成
10.2.6 純丙烯酸樹脂的合成
10.2.7 環氧樹脂的合成
10.2.8 有機硅低聚物的合成
10.3 水性光固化樹脂的合成
10.3.1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
10.3.2 水性環氧丙烯酸酯的合成
10.3.3 水性聚酯丙烯酸酯的合成
10.4 光固化樹脂的應用
10.4.1 光固化塗料的其他原料
10.4.2 光固化樹脂的應用領域
10.5 結語
第11章 塗料助劑
11.1 概述
11.2 潤濕分散劑
11.2.1 概述
11.2.2 顏料分散和穩定機理
11.2.3 常用潤濕分散劑
11.2.4 潤濕分散劑在塗料中的應用
11.2.5 潤濕分散劑的性能評價
11.3 流平劑
11.3.1 概述
11.3.2 流平機理
11.3.3 常用流平劑
11.3.4 流平劑的發展趨勢
11.4 消泡劑
11.4.1 概述
11.4.2 泡沫的產生及穩定
11.4.3 消泡機理
11.4.4 常用消泡劑
11.4.5 消泡劑的應用
11.5 光澤助劑
11.5.1 概述
11.5.2 塗料光澤的影響因素
11.5.3 常用消光劑及其使用
11.5.4 增光劑
11.6 流變劑
11.6.1 流體流動模型
11.6.2 流體的主要類型
11.6.3 流變劑的作用機理
11.6.4 常用流變助劑與應用
11.7 增稠劑
11.7.1 概述
11.7.2 增稠劑的作用機理
11.7.3 常用增稠劑與應用
11.8 水性助劑
11.8.1 水性潤濕分散劑
11.8.2 水性消泡劑
11.8.3 成膜助劑
11.8.4 防霉殺菌劑
11.8.5 水性流平劑
11.8.6 緩蝕劑
11.9 結語
第12章 塗料配方設計
12.1 概述
12.2 塗料基本組成
12.2.1 樹脂
12.2.2 溶劑
12.2.3 顏料
12.2.4 助劑
12.3 成膜機理
12.3.1 溶劑揮發和熱熔成膜
12.3.2 乳膠漆的成膜
12.3.3 反應成膜
12.3.4 成膜過程表徵
12.4 顏料體積濃度
12.4.1 顏基比
12.4.2 顏料體積濃度與臨界顏料體積濃度
12.4.3 顏料吸油值
12.4.4 乳膠漆臨界顏料體積濃度
12.4.5 塗膜性能與PVC的關系
12.5 流變學
12.5.1 黏度
12.5.2 黏度的影響因素
12.5.3 塗料流動方程
12.6 塗膜病態防治
12.7 結語
第13章 金屬塗料
13.1 概述
13.2 氨基烘漆
13.2.1 丙烯酸型氨基烘漆
13.2.2 醇酸型氨基烘漆
13.2.3 聚酯氨基烘漆
13.3 單組分自乾漆
13.3.1 醇酸白乾漆
13.3.2 丙烯酸白乾漆
13.3.3 環氧酯白乾漆
13.4 雙組分自乾漆
13.4.1 雙組分聚氨酯自乾漆
13.4.2 雙組分環氧自乾漆
13.5 結語
第14章 建築塗料
14.1 概述
14.2 建築塗料的分類
14.3 乳膠漆
14.3.1 乳膠漆的特點
14.3.2 乳膠漆的組成
14.3.3 乳膠漆的配方設計
14.3.4 乳膠漆的生產工藝
14.3.5 乳膠漆生產工藝探討
14.4 乳膠漆國家標准
14.5 乳膠漆配方
14.5.1 經濟型內牆乳膠漆
14.5.2 高檔內牆乳膠漆
14.5.3 經濟型外牆乳膠漆
14.5.4 高檔外牆乳膠漆
14.5.5 彈性拉毛乳膠漆
14.5.6 水性真石漆
14.5.7 絲光塗料
14.5.8 透明封閉底漆
14.5.9 遮蓋型封閉底漆
14.6 結語
第15章 木器塗料
15.1 概述
15.1.1 木器表面塗裝的目的和要求
15.1.2 木器塗料的分類
15.2 醇酸型木器漆
15.3 丙烯酸白乾木器漆
15.4 聚氨酯木器漆
15.5 不飽和聚酯木器漆
15.6 硝基漆
15.7 光固化木器塗料
15.8 水性木器漆
15.9 結語
第16章 塗料生產設備與工藝
16.1 概述
16.2 塗料生產設備
16.2.1 分散設備
16.2.2 研磨設備
16.2.3 過濾設備
16.2.4 輸送設備
16.3 塗料生產工藝過程
16.3.1 基本工藝
16.3.2 乳膠漆生產工藝
16.3.3 生產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6.4 質量檢驗與性能測試
16.4.1 塗料產品本身的性能
16.4.2 塗料施工性能
16.4.3 塗膜性能
參考文獻
Ⅱ 怎樣提出一個反應的動力學模型
反應動力學是研究化學反應速率以及各種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的學科。傳統上屬於物理化學的范圍,但為了滿足工程實踐的需要,化學反應工程在其發展過程中,在這方面也進行了反應動力學大量的研究工作。絕大多數化學反應並不是按化學計量式一步完成的,而是由多個具有一定程序的基元反應(一種或幾種反應組分經過一步直接轉化為其他反應組分的反應,或稱簡單反應)所構成。反應進行的這種實際歷程稱反應機理。
一般說來,化學家著重研究的是反應機理,並力圖根據基元反應速率的理論計算來預測整個反應的動力學規律。化學反應工程工作者則主要通過實驗測定,來確定反應物系中各組分濃度和溫度與反應速率之間的關系,以滿足反應過程開發和反應器設計的需要。
按化學反應的不同特點和不同的應用要求,常用的動力學模型有:
基元反應模型根據對反應體系的了解,擬定若干個基元反應,以描述一個復雜反應
反應動力學
(由若干個基元反應組成的反應)。按照擬定的機理寫出反應速率方程,然後通過實驗來檢驗擬定的動力學模型,估計模型參數。這樣得到的動力學模型稱為基元反應模型。合成氨的鏈反應機理動力學模型即為一例。
分子反應模型根據有關反應系統的化學知識,假定若干分子反應,寫出其化學計量方程式。所假設的反應必須足以反映反應系統的主要特徵。然後按標准形式(冪函數型或雙曲線型)寫出每個反應的速率方程。再根據等溫(或不等溫)動力學實驗的數據,估計模型參數。這種方法已被成功地用於某些比較復雜的反應過程,例如乙烷、丙烷等烴類裂解。
經驗模型從實用角度出發,不涉及反應機理,以較簡單的數學方程式對實驗數據進行擬合,通常用冪函數式表示。
對於有成千上萬種組分參加的復雜反應過程(如石油煉制中的催化裂化),建立反應動力學
描述每種組分在反應過程中的變化的分子反應模型是不可能的。近年來發展了集總動力學方法,將反應系統中的所有組分歸並成數目有限的集總組分,然後建立集總組分的動力學模型。集總動力學模型已成功地用於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氫裂化等石油煉制過程。
Ⅲ 王存文的研究項目
2003年省級教研項目「工科基礎化學實驗教學示範基地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2005年省級教研項目」構建化工特色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與實踐」。
2005年省級教研項目「構建化工特色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與實踐」。
2006年省級教研項目」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教學管理體制創新研究」。
2007年省級教研項目」工科院校大學生創新教育模式的構建與改革實踐」。
2008年國家級教研項目「地方工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2008年國家級教研項目」制葯工程專業工程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生物柴油制備過程中相行為與反應機理及動力學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6-2008,主持人。
生物柴油關鍵設備的研究與成套化開發,武漢市農業產學研結合專項計劃項目,2007-2008,主持人。
乙醇燃料電池膜用材料的工程化研究及開發,武漢工程大學與丹麥Alfa Laval Nahskov公司國際合作項目,2007—2009,主持人。
超臨界流體技術在化學反應及分離過程中的應用,湖北省教育廳創新團隊基金,2003-2006,主持人。
生物柴油的超臨界制備工藝的中試研究,湖北省教育廳重大項目,2004-2006,主持人。
超臨界條件下氨合成新工藝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1-2003,主持人。
以豆腐柴葉為原料生產高質量果膠的新工藝中試研究,省教育廳重大項目,2001-2003,主持人。
鹽析法果膠生產技術,宜昌金川生物技術有限公司,2003,主持人。
高品質氧化鐵紅制備工藝,廣東雲浮硫鐵礦公司,2002-2004,主持人。
Ⅳ 我國關於魔芋的參考文獻,具體些
一篇2003年博士論文後的參考文獻,中文部分的
安勝姬,張蘭英,鄭松志.1999.二異氰酸酯與殼聚糖交聯產物對金屬離子的吸附性能.長春科技大學學報.29 (2):197~199
包光迪.1955.甲殼質及其提煉.化學世界.10(3):137~138
包啟明.1958.甲殼質纖維製造法.化學世界.13(9):388~389
包啟明.1959.甲殼質的新的利用-離子交換纖維和離子交換織物.化學世界 1959(6):271~272
本星義明,栗田工業株式會社.1986.架橋されたュソニセクマソナソ球狀粒子及びその製法JP昭62-236839. 昭61-04-08.
本星義明,栗田工業株式會社.1987.架橋グルコマソナソィォソ交換體.JP平1-94949. 昭62-01-06
蔡希陶.1937.中國產之蒟蒻屬植物.中國植物學雜志.4(1):1~5.
常敏毅.1987.抗癌本草.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306~308.
陳開勛.1999.新領域精細化工.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313~342
陳玲,楊連生,余淑君,顏盛發,張力田.1997.制備羧甲基澱粉的研究食品工業科技1997(2):9~12
陳志勇,張玉霞,袁彥超.2002a.紅麻纖維對Zn2+、Cd2+、Cu2+、Ni2+離子的吸附.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5(2):186~188
陳志勇,栗印環,張艷青2002b.硫氨脲基紅麻纖維的制備及其對Ni2+、Cr3+、Mn2+的吸附性研究.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5(3):333~335
陳中蘭,陳龍生.2002a.新型鰲合纖維素富集原子吸收測定痕量的鉛、鎘、銅和鎳.離子交換與吸附.18(5):464~469
陳中蘭.2002b.吡咯烷二硫代甲酸銨螯合纖維素對Cd2+的吸附機理.應用化學.19(11):1097~1099
沖增哲、黑田俊朗、岸田典子著.古明選譯.1990.魔芋科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57~171
崔志敏,朱錦瞻,羅儒顯.2002.兩性甘蔗渣纖維素的合成及應用研究.離子交換與吸附.18(3):232~240
董綺功,張軍平.2003.新型含氮、硫纖維素螯合樹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4(4):719~723
董綺功,張軍平,李亞榮.2002.聚硫醚型纖維素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應用化學.19(l):94~96
范田園,魏樹禮,周喜林.1999.利福平乙基纖維素微球的制備及質量評價.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99(2):43~44
方華豐,周宜開.1999.殼聚糖微球的研究進展.國外醫葯-合成葯生化葯制劑分冊.20(5):315~318
馮長根,白林山,任啟生.2003a.二甲胺修飾戊二醛交聯殼聚糖樹脂的制備及性能.離子交換與吸附.19(3):263~268
馮長根,白林山,任啟生.2003b.殼聚糖衍生物吸附劑在蛋白質分離純化中的應用.離子交換與吸附.19(3):282~288
馮淑英. 1995.包醛氧澱粉與氧化澱粉治療慢性腎衰療效比較.中國療養醫學. 19954(3):74~76
馮敘橋,趙靜,張盛林.1995.魔芋的利用與加工.食品與機械. 1995(5):12~13
馮亞青,劉燕.2002.氧化纖維素的制備及吸附性能的研究.天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35(6):766~768
傅偉昌,王繼薇.2002.兩性化螯合棉纖維的合成與吸附性能研究.林產化工通訊.36(3):9~11
高潔,湯烈貴主編.1996.纖維素科學(第一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
龔盛昭.1999.利用蔗渣或稻草制各重金屬廢水處理劑—纖維素黃原酸酯的試驗.甘蔗糖業.1999(5):43~45.
古卓良,凌樹森.1998.白魔芋精粉對荷瘤小鼠的抑瘤和免疫增強作用.營養學報.20(3):343~347
貴州省中醫研究所.1970.貴州草葯(第二集).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70
郭國瑞,鍾海山,王科軍,滕麗莉.1997.微波作用下甲殼素的脫乙醯化和殼聚糖的羧甲基化.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7(3):57~59
杭州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教研室.1982.分析化學手冊(第二冊).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616~625.
何東保,石曉明,石毅,詹東風2002.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殼聚糖凝膠化性能研究.林產化學與工業.22(2):70~74
何永炳,孟令芝,陳富偈,胡翎,陳遠蔭.1998a.棉桿纖維素的改性Ⅰ.棉桿纖維含氮衍生物的制備及其吸附性能.應用化學15(3):243~245
何永炳,孟令芝,陳富偈,吳成泰,唐玉蓉.1998b.綿桿纖維的改性(Ⅱ)─氮雜冠醚化纖維素的制備及其對金屬離子的吸附性能.離子交換與吸附14(3): 236~238
胡翎,孟令芝,李慶雲,何永炳.1999.棉桿纖維素的改性(Ⅲ)—多乙撐多胺纖維素醚的制備及其吸附性能.應用化學.16(1):44~47
化學工業部晨光化工研究院成都分院.1993.珠狀交聯葡甘聚糖的制備方法. ZL93110973.6.1993-04-20.
黃海蘭,曲榮君. 2003.CMC-Na/TETA-B62型蛇籠樹脂對Ag+、Cr3+和Hg2+的吸附性能.離子交換與吸附.19(1):43~48
黃海蘭,曲榮君.2002.CMC-Na/DETA-B62型蛇籠樹脂對金屬離子的吸附性能. 離子交換與吸附.18(3):217~222
黃卡瑪,劉永清,唐敬賢.1996.電磁波對化學反應非致熱作用的實驗研究.高等學校化學學報,17(5):764~768.
黃寧興,鄭文傑,謝紅鷹,黃任鵬,歐陽健明. 1999.兩種磁性微球的載葯特性.廣州化工.27(3):34~37.
吉林大學.1989.微波干法制備陽離子澱粉.CN1050024,1989-09-09.
紀春暖,成國祥.2003.蛇籠型螯合樹脂CMC/EDA/B-62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林產化學與工業.23(1):35~38
賈成禹,陳家任.1991.魔芋葡甘露聚糖新載體制備和對葡萄糖澱粉酶的固定化.生物化學雜志.7(3):359~364
賈雲.1997.改性纖維素的制備及其對銅離子去除的研究[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4(1):31~35
江蘇新醫學院.1997.中葯大辭典(縮影本).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329~ 333
江西省衛生局.1970.江西中草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97
景世兵,永野伸郎,西鳥羽剛,宮田苑重,伊澤敏雄,日下多,吉本宏,山口達明. 1994.新型聚胺基糖表面處理氧化纖維口服吸附劑對腎衰模型鼠的研究.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1994(2):104~108.
具本植,張淑芬,楊錦宗.2001.交聯陽離子澱粉(DS=0.95)的干法制備及其脫色性能.化學研究與應用.13(1):59~62.
雷國元.2000.重金屬離子吸附劑的研究進展.國外金屬礦選礦.2000(10):2~6
雷建都,譚天偉.2002.殼聚糖血紅蛋白分子印記介質的制備及優化.化學通報.65(4):265~268
李斌,謝筆鈞,任熙儒.2002.魔芋葡甘聚糖的羧甲基化改性及其應用研究.糧油科技.2002(3):29~31
李波,謝筆鈞.1999.國外魔芋葡甘聚糖的開發研究現狀.農牧產品開發.1999(8):6~7
李恆,龍春林.1989.葯用植物磨芋的考證.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1(2):87~92
李恆.1997.中國植物志(第十三卷第二分冊).北京,科學出版社.84~89.
李繼平,宋立民,張淑娟.2002.磁性交聯殼聚糖對稀土金屬離子的吸附性能.中國稀土學報.20(3):219~221
李時珍(明).1975.本草綱目(校點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19l~1192
李松林.1993.花磨芋和疏毛磨芋的比較研究[J].中葯材.16(5):114
李致冉,田瑞亭.1990.關於地瓜澱粉變性的研究.山東化工.1990(1):1~4
梁想,尹平河,趙玲,白燕,黃長江.2000.海帶生物吸附含銅廢水的試驗.廣州環境科學.2000.15(4):13~15
林友文,陳偉,羅紅斌,唐威.2001.可再生羧甲基殼聚糖樹脂的制備及對Cu2+的吸附性能.福建醫科大學學報.35(1):57~60
劉崢.2000.殼聚糖縮合呋喃甲醛螯合樹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化學研究. 11(4):36~39
劉鍾棟.1998.微波條件下小麥羧甲基澱粉的制備及結構分析研究.化學反應工程與工藝.14(3):243~251
樓益明.1991.羧甲基纖維素生產及應用.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93
羅道成,易平貴,劉俊峰,胡忠於.2002.改性殼聚糖對電鍍廢水中重金屬離子的吸附.材料保護.35(1):11~13
羅立新.2002.澱粉氧化改性粘合劑發展現狀及展望.包裝工程.2002(10):65~ 70
羅盛旭,錢倚劍,王旻.1999.殼聚糖吸附劑對低級醇類吸附作用的研究.化學世界.40(9) :477.
馬百平.1993.魔芋的葯用研究概況.中草葯.24(1):49
孟令芝,杜傳青,符兆林,何永炳,陳遠蔭.2000a.多孔纖維素球衍生物的制備與性能.武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43~46
孟令芝,杜傳青,龍凱,陳莉,何永炳.2000b.纖維素-鋁-硅復合物的制備及對重金屬離子的吸附.環境科學與技術.2000(2):6~9
潘海燕,冀蘭濤,丁清波.2002.梧桐落葉對重金屬吸附的初步研究.黑龍江環境通報.26(1):91,15
龐傑,劉佩瑛.1999.魔芋葡甘聚糖改性劑流變學特性研究.成都,西南農業大學博士論文.
龐傑,孫遠明,馮彤.2000.魔芋澱粉改性研究.糧食與飼料工業2000(3): 41~42
龐傑,孫遠明,樂學義,劉佩瑛. 2000.六偏磷酸鈉對魔芋葡甘聚糖干法改性研究.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22(1):59~61
彭長宏,汪玉庭,程格.1998接枝羧基殼聚糖的合成及其對重金屬離子的吸附性能.環境科學.19(5):29~33
彭湘紅,陸茜,李忠銘,王敏絹.2001.多孔球狀澱粉接枝共聚物的應用.精細石油化工.2001(1): 44~46.
青島海洋大學.1996.一種制備甲殼質微球載體的方法.CN1145410A.1996-03- 19
曲榮君,王春華,阮文舉.1997.多胺交聯纖維素樹脂的合成及吸附性能(X1).林產化學與工業.17(3):19~24
全國中草葯匯編編寫組.1986.全國中草葯匯編(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86
邵自強,廖雙泉,李曉萌,白松,譚惠民.2001.棉纖維蒸汽閃爆改性及其化學反應性能.火炸葯學報.2001(1):44~46
山下晉三,金子東助編,紀奎江,劉世平,竺玉書,黃應昌,李德寶等譯.1990.交聯劑手冊.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51~52
四川石油局天然氣研究所.1987.羥乙基羧甲基魔芋增稠劑. CN1003446B. 1987-04-27.
史黎明,劉愛芳,方存梅,譚廷華.1998.澱粉微球的制備及性能試驗.西北葯學雜志.13(2):71~72.
施介華,劉清.2003.取代基效應對三苯甲酸纖維素酯類吸附劑的吸附性能的影響.分析化學.31(3):336~340
蘇敬等撰(唐).1981.新修本草(尚志鈞校).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81
孫多先,吳水珠.1994.殼聚糖和甲殼素接枝丙烯酸功能膜的pH刺激響應性研究.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1994(3):23~25
孫二虎.1990.蘑芋古今稱考.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4):86
譚茵,王瑞淑.1995.魔芋精粉對五種二價金屬離子的體外結合研究.現代預防醫學.22(4):195~197
唐愛民,梁文芷.2002.纖維素的功能化.高分子通報.2002(1):1~9
唐慎微.1957.重修改和繹史證類備用本草(影印).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83
唐慎微撰(宋).1982.重修改初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198
湯榮生,穆軍,張道憲,王磊.1996.魔芋精粉及其改性產物成膜性能研究.食品科學.17(7):62~65
田汝川,趙慰深,高銘適,於九皋,李金聲,白主心,劉瑛.1983.2-氯3-羥基丙基交聯澱粉醚的研製及其含氮置換物用於除去重金屬.天津大學學報.1983 (2):107~120.
王愛琴.1999.殼聚糖衍生物與金屬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應用研究.蘭州: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愛民.1983.不溶性澱粉黃原酸化二硫的制備及應用.工業水處理, 13(1): 32~34
王春華,曲榮君,王海霞,高士芹,杜愛君.2000a.蛇籠型螯合樹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工業水處理.20(3):11~15.
王春華,曲榮君,蔣濤.2000b.蛇籠型螯合樹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II·CMC/ B-62/TETA體系.離子交換與吸附.16(1):7~12
王格慧,宋湛謙.2000.多胺型整合棉纖維的制備與吸附性能研究.林產化學與工業.20(2):9~12
王格慧,宋湛謙,王連生.2002.樹皮的化學改性及其吸附特性研究.林產化學與工業.22(2):12~16
王關民,鄭亞西.2002.TBP纖維棉對鐵(III)的吸附性能及其應用研究.礦物岩石.22(2):97~99
王蕾,王立身.2002.粒狀殼聚糖-纖維素復合體對卷煙煙氣中濕焦油及煙鹼的吸附作用.科技開發動態.2002(4):15~17
王念孫.1983.廣雅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8
王文晟,謝筆鈞,胡慰望,馬東蘭. 1994.沒食子酸(TNC)對魔芋葡甘聚糖干法改性的研究.食品科學1994(7):3~7.
汪玉庭,程格.1996.接枝羧基澱粉去除水體中有毒重金屬離子的研究.環境污染與防治.18(2):16~18.
汪玉庭,程格,朱海.1998.交聯殼聚糖對重金屬離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環境污染與防治.20(1):1~3.
鄔應龍,郝曉芸. 1998.摩芋葡甘聚糖顆粒阻溶劑的篩選與應用.食品科學. 19 (9):17~20
烏雲,耐登,賈長寬.2002.羧甲基澱粉的快速制備工藝研究.內蒙古石油化工. 27:46~47
吳其濬(清).1955.植物名實圖考.北京,商務印書館.955
吳萬興.1989.魔芋精粉中甘露聚糖含量測定研究.食品科學.19(3):56~58
吳小芹.1992.樹皮開發利用的若干途徑.廣東林業科技.1992(3):26~28,37
吳奕真.2002.羧甲基纖維素-殼聚糖聚電角質復合物微球的吸附性能.福建環境.19(3):33~36
武漢大學.1999a.復合魔芋膠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CN 1301790A.1999-12-24
武漢大學. 1999b.可降解增強型包裝膜的制備方法.CN1301783A.1999-12-24
武漢大學,武漢金豐環保塑料製品有限公司.1999c.生物全降解農用薄膜的制備方法.CN1301788A1999-12-24.
武漢大學,武漢金豐環保塑料製品有限公司.1999d.可溶可食性包裝膜的制備方法.CN1301791A. 1999-12-24.
武漢大學.2001a.魔芋生物全降解纖維及其制備方法.CN1356416A.2001-12- 20
武漢大學. 2001b.魔芋精粉或其化學改性產物的種衣成膜劑及其配置方法. CN1328081A. 2001-12-26.
蕭統.1977.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
謝雅明.1983.可溶性甲殼素的製造和應用.化學世界. 1983(4):118~121
謝虞升,李漢保,宋炳生.1998.天然澄清劑與乙醇沉澱對中葯口服液中鈣含量影響比較.中草葯.29(7):459~461
解戰峰,鄧娟,常建華.2002.用麥桿纖維素制備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的研究.離子交換與吸附.18(3):255~260
解戰鋒,李寶平.2003.稻殼纖維素強酸性陽離子交換劑.應用化學. 20(2):167~ 170
熊鴻燕,張波,劉育京,塗瀛.1999.交聯澱粉碘的制備基對水中細菌殺滅效果的研究.中國消毒學雜志.16(1):1~6.
徐麗英,何彥霏,奚昊敏.2001.氧化澱粉水處理劑的研究.凈水技術.20(2):27~ 29
徐鎖洪,嚴濱.1999.改性羽毛對重金屬吸附性能的研究.工業水處理.19(6):27 ~28
嚴俊.1984.甲殼素的化學和應用.化學通報.1984(11):26~31
嚴俊,張丹鶯,羅立新,徐榮南.1989.高交聯大孔苯乙烯-二乙烯苯樹脂的吸附性能研究.離子交換與吸附.5(3):186~190
顏偉榮,俞耀庭.2002.重症肌無力免疫吸附劑的制備及性能研究.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3(10):1887~1890
楊超雄,吳錦遠.1998.纖維素基磁性聚偕胺肟樹脂的研究I樹脂吸附二價重金屬離於.纖維素科學與技術.6(2):36~44.
楊冬梅,徐淑英.2002a.纖維紗螯合樹脂的合成及其對金離子的提取.遼寧工學院學報.22(4):49~51
楊冬梅,徐素英.2002b.利用廢報紙合成樹脂並提取廢水中的銅離子.大連輕工業學院學報.21(2):99~101
楊福順,卓仁禧.1990.側鏈含5-氟尿嘧啶甲殼胺的合成及抗腫瘤活性的研究.高分子學報.1990(3):322~326
楊洪,寧黔冀,祝紅傑.2002a.養殖海帶對Pb2+、Ni2+吸附性能的初步研究.海洋通報.23(3):50~55
楊洪,寧黔冀.2002b.化學處理海帶粉對La3+,Ce3+的吸附.海洋科學. 26(5):21~ 22,71
楊興鈺,張香才,郭能,白一窮,楊自善.2001.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化學修飾及應用研究.湖北化工2001(4):20~21
楊玉玲,周鳳娟,李新華.2001.交聯—羧甲基復合變性澱粉的制備及性能研究.中國糧油學報.16(6):47~50.
葉君,熊犍,蘇英芝,謝國輝.2002 微波輻照下羧甲基纖維素的制備.造紙科學與技術.21(5):23~25
印壽根,李朝興,徐歡馳,李欣,何炳林.1996.珠狀纖維素的制備及其應用.高分子通報.1996(2):100~104.
尹小紅,常建華.2003.纖維素強陰離子交換劑對Cr(VI)的吸附性能.西安石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8(1):33~35
於九皋,楊冬芝.2003a.新型澱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對肌酐的吸附研究.葯學學報38(3):191~195.
於九皋,楊冬芝.2003b.新型肌酐吸附劑的研究.高分子學報.2003(1):1~6
余藝華,顧漢卿,何炳林,鄭治綱,白鐵環,王宗澤.1997.磺化羥乙基化交聯殼聚糖對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吸附性能研究.高分子學報.1997(5):606~610
俞寧,李純茂.1996.利用棉桿皮,棉鈴殼處理重金屬廢水.環境保護. 1996 (9): 20~21
張德峰.2000.輕度交聯羧甲基化復合變性澱粉的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16(6):154~156.
張東華,汪慶平.1998.硼砂在魔芋精粉生產中的應用.食品工業科技.1998 (3): 37~38
張紅雨,冀蘭濤,王乃岩,沈寧紅.2002.梧桐樹落葉碎屑對水中重金屬吸附的初步研究.精細化工.19(2):80~82
張健,張黎明.2002.疏水化水溶性兩性纖維素接枝共聚物與粘土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學學報.18(4):315~320
張立實,王瑞淑.1998.魔芋精粉對大鼠消化道鉛吸收和慢性鉛中毒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5(1):79~81
張秋華,駱贊椿,蔡小洪.1994.水溶性羧甲基甲殼素的制備.精細化工. 11(4): 36~37
張升暉,宋新建,米遠祝.1999.魔芋精粉的交聯化學改性研究.食品工業科技. 20(6):19~21
張淑媛,李自法.1991.不溶性澱粉黃原酸酯用於處理含鎳廢水.水處理技術. 17(5):329~332.
張彤,徐蓮英,蔡貞貞. 2001.殼聚糖澄清劑對中葯水提液中鋅、錳、鈣及重金屬元素鉛的影響.中成葯.23(4):243~245
張燕萍.2001.變性澱粉製造與應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95~99,323
張永華.1998.半干法制備陽離子澱粉.化學世界.1998(11):591~593.
張正嫻譯,丁長銀校.2002.纖維性CMC綜述.纖維素醚工業.10(1):33~35
張貞浴,師奇松,李麗萍,汪成,李勝民.2002.可降解的控制農葯釋放材料(澱粉基)的研究.黑龍江大學自然科學學報. 19(1):92~94.
張中勤.1995.球狀纖維素顆粒的研製.生物技術.1995(5):46~48
張中勤,宋清.1998.球狀再生纖維素離子交換劑的制備.離子交換與吸附. 14 (1):23~30.
張中勤,朱建華.1997.新型固定化酶載體─球狀纖維素單寧樹脂的研製.生物技術.1997(5):37~39
趙雅萍,王軍鋒.2003.載鐵(III)-配位體交換棉纖維素吸附劑對飲用水中砷(V)和氟聯合去除的研究.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4(4):643~647
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1996.一種以木薯澱粉為基材的螯合樹脂的制備方法.ZL96119190.2 1996-12-3.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工委後勤部軍事醫學研究所.1997.新型微波反應裝置.ZL97201861.1,1997-03-19
庄雲龍,石榮瑩,原義光.2000.磷酸酯澱粉絮凝劑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紙與造紙.2000(4):47~48.
周韞珍,曹崇運.1989.磨芋對實驗性高血脂大鼠脂質水平的影響.同濟醫科大學學報.18(5):333~336
周永國,齊印閣,王秀娟,楊越冬.1999.殼聚糖金屬離子配合物吸附尿素性能研究.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15(4):677~679.
鄒新禧.1991a.超強吸水劑.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1.
鄒新禧.1991b.SGPAC型整合劑吸附重金屬離子的研究.離於交換與吸附. 7 (1):15~20.
鄒新禧.1996.兩性澱粉螯合劑吸附性能的研究.功能高分子學報. 9(3): 468~ 474.
鄒新禧.1998.陰、陽離子化紅薯澱粉螯合劑的制備及吸附性能的研究.湘潭大學自然科學學報.1998(9):87~91
朱伯儒,史作清,何炳林.1996a.大孔球形纖維素離子交換劑的制備及其對蛋白質的吸附富集性能研究Ⅰ.大孔球形纖維素的制備研究.離子交換與吸附.12(6):522~525.
朱伯儒,史作清,何炳林.1996b.天然高分子吸附劑研究進展.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8(3):69~76.
朱文均.1999,魔芋葡甘聚糖的化學改性及其應用性能的研究.蘇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15(1):81~86
朱玉琴,湯列貴.1995.纖維素接枝共聚物.化學通報.1995(9):18~21
朱兆富,劉東強,朱素梅,胡永利,劉寶昌.2002.高吸附性甜菜纖維的制備和性能研究.中國糖料.2002(2):27~29
祝志峰.2001.交聯澱粉囊材對含羧基類除草劑的緩釋性能研究.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2(7):1163~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