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計算
⑴ 污水處理迴流比計算
計算公式:
迴流水量或泥量除以進水量
迴流比與分離所需理論板內數的關系(見容圖[理論板數與迴流比的關系])表明:迴流比從最小值逐漸增大的過程中,所需理論板數起初急劇減少,設備費用亦明顯下降,足以補償能耗費用的增加;但當迴流比繼續增大時,所需理論板數減少趨勢緩慢 (其極限值是全迴流所需要的最少理論板數),此時設備費用的減少將不能補償能耗費用的增加。
(1)污水計算擴展閱讀
迴流比控制器
迴流比控制器設備用晶元控制電磁閥的開啟和關閉時間來控制迴流的多少,能減輕操作工勞動強度,直觀、易操控,易優選工藝指標,易維護,運行可靠,工藝重復方便,可在任時間段內任意調節迴流量,能准確塔內迴流量與采出量的比例調節。
適用間歇式及連續式操作的常規精餾以及萃取精餾.恆沸精餾等殊精餾過程。特別適用高凝.高沸精餾。
好的電磁線圈和結構部件、加上好的設計方案和製造工藝,使得好的迴流比控制器比一般的更加方便耐用、控制精準。
⑵ 生活污水排放量計算
生活污水排放量計算公式:
Qs=Kq1V1/1000
式中:Qs——生活回區污水排放量,t/d.
q1——每人答每天生活污水量定額.
V1——生活區人數,人.
K ——污水排放系數,一般為0.0.9,北方取小值,南方取大值.
⑶ 污水處理計算題
剩餘污泥排放量的計算公式如內下
Qc=VX/[QwXw+(Q-Qw)Xe]
即容
Qw=(V/Qc)*[X/(Xw-Xe)]-[Xe/(Xw-Xe)]*Q
Qw=(5000/4)*[2500/(4000-30)]-[30/(4000-30)*20000]=636m3
⑷ 污水管道實測滲水量如何計算如何換算成每天每公里多少方如實測滲水是5毫米如何計算
Q=W/(T*L)式中Q=實測滲水量{L/(min.m)}、W=補水量(L)、T=實測滲水觀測時間(min) 一般不小於30分鍾、L=試驗管段版的長度(m)。
依據實驗權方法、補水量等於下降5MM的漏水量,井徑按1M計即漏水量為3.925L/(半小時);則Q=3.925/(30*80)=0.001635L/(min.m)}=2.355(噸/天*公里)。
另外根據規范 如果是塑料管的話,允許滲水量計算公式為Q≤0.0046D 式中Q單位(噸/天*公里)D為管徑單位MM。則允許滲水量為1.84(噸/天*公里) 。
(4)污水計算擴展閱讀:
1、敷設暗敷設排水管道是不需要計算的。
2、排水管道安置的定額子目中是包括了支架安置的,不該該另行計算。
3、調試安置穩定方法如綜合管道敷設時,排水管道的支架或者吊架需要延伸時距離的支吊架都應該進行換算增加。
⑸ 污水各個構築物的計算方法
建議你買本《給排水設計手冊》或者張玉川編的《城市污水處理設施設計計算》。這兩本書基本就攬括了常見的給排水構築物的設計計算。
⑹ 污水管徑的計算
1、首先要抄知道污水管內污水的體積流量V,這個數值的單位是(立方米/小時);
2、污水屬於粘度較高的流體,管內允許流速u = 0.5米/秒(查《化學工程師手冊》);
3、污水管徑D = [(4*V)/(3.14*u*3600)] 1/2——(式中的1/2是指開平方)
⑺ 生活污水中知道污水的量COD如何計算
生活污水cod,總結下來常規的也就是:物理沉降、化學絮凝、生物降解三大類處理方式。此外也有不少新建污水廠增設末端深度處理設施,有活性炭吸附法、臭氧接觸法等,也可適量去除水中cod
⑻ 污水管道水力計算的例題
1、取流速抄,根據流量求出管徑。
2、查《給水排水設計手冊》第一冊,根據管徑找出i,和v。
3、求水力損失: 沿程阻力損失 + 局部阻力損失
沿程阻力損失=Li (L是長度,i是查表所得)
局部阻力損失=∑ξv²/2g (ξ是彎頭啊之類的損失的系數)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我也不是很懂。例題的話你可以下載別人做的污水處理廠的設計來看看,築龍網裡面有
⑼ 污水的迴流比怎麼計算
計算公式:
迴流水量或泥量除以進水量
迴流比與分離所需理論板數的關系(見圖[理論板數與迴流比內的關系])表明:回容流比從最小值逐漸增大的過程中,所需理論板數起初急劇減少,設備費用亦明顯下降,足以補償能耗費用的增加;但當迴流比繼續增大時,所需理論板數減少趨勢緩慢 (其極限值是全迴流所需要的最少理論板數),此時設備費用的減少將不能補償能耗費用的增加。
(9)污水計算擴展閱讀
在污水處理中,下列幾種情況為迴流:
1、利用污水廠的出水,或生物處理單元的出水稀釋進水的做法;
2、利用沉澱池的污泥來補充生物處理單元內活性污泥濃度(即微生物濃度)的做法。
若選取的迴流比太大,不僅使加熱蒸汽及冷卻水的消耗量增大,操作費增大,還可能影響塔徑,使設備投資費用也增大。而且迴流比太大使塔在操作時改變的難度加大,調節塔的分離能力的作用也大大減小。因此,無論從經濟上考慮,還是操作上考慮,在精餾設計或操作時都應選取適宜的迴流比。因而找到最佳迴流比在設計過程中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