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污水
① 三門峽市別名四個字
母親河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黃河,既是一條源遠流長、波瀾壯闊的自然河,又是一條孕育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母親河,母親二字本身就包含著豐厚的人文內涵。所以,對黃河旅遊區的開發,應把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統一起來思考,盡可能做到二者的完美結合。只有如此,我們開封的黃河旅遊區才能顯示出個性並獨具魅力。
黃河為什麼是母親河
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境內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奮斗和繁衍在黃河流域。在數千里的黃河流域,由於氣候溫和,水文條件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先民們便定居在這里。中國文明初始階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後來的西漢、東漢、隋、唐、北宋等幾個強大的統一王朝,其核心地區也都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反映中華民族智慧的許多古代經典文化著作,也產生於這一地區;標志古代文明的科學技術、發明創造、城市建設、文學藝術等也同樣產生在這里。所以,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黃河哺育了中華兒女,人們常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意義就在這里。
黃河的水質有三大特點,一是水少沙多;二是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即徑流地區分布不均,徑流年內年際變化大;三是水沙異源。黃河水沙來源地區不同。水土流失是指由水力、重力和風力等外力引起的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和損失。
在中國歷史上,人們除了覺得黃河是一個祝福,也覺得它是一個詛咒。因此,黃河有中國的驕傲和中國的痛這兩個別名。在歷史記錄當中,這些信息首次出現在602年,直到現在。河流的所經區域已經有5次關於方向的大轉變。黃河現在的流經是從1897年的最後一次變化而產生的。
黃河的黃色是由於河裡的泥沙引起的。過往幾百年的淤泥淤積,令河水流在周圍的農地上面。因此,洪水對於居民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歷史上有很多村莊被洪水破壞的例子。
在中國的歷史上,黃河對兩岸居民有很大的影響,既有好處,也有壞處。但無論如何,黃河一直養育了很多中國人,所以中國人又稱黃河為「母親河」。
煤炭的深度開采、採石過程中的碎石及粉塵、城市廢水污水、水土流失嚴重……所有這些都威脅著我們的母親河,如不及時進行綜合治理,勢必會影響沿黃河地區乃至全國的工業經濟發展和人民健康。」中國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學校長謝克昌委員在談到這個問題時一臉的憂慮。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近20多年來,受工業發展及城市化進程的影響,黃河正飽受前所未有的侵害。」謝克昌委員告訴記者,通過對黃河沿山西段四市十幾個縣700多公里的實地考察,發現黃河水資源保護目前正面臨幾大挑戰:
煤炭的深度開采對黃河水資源污染嚴重。據測算,開采1噸煤要損失地下水2至4立方米。黃河山西流域年產煤炭1.4億噸,每年至少向黃河排入礦坑水2.8億立方米,而這些礦坑水中含有許多復雜的物質成分,其中包括重金屬和放射性離子等,嚴重地污染了黃河的水源。
各類責權不明的尾礦對黃河水資源造成威脅。「誰污染誰治理」是企業對其污染應承擔的責任,然而這些企業一旦破產或關閉,其後續的環境污染治理問題由誰承擔就成為難以解決的問題。
黃河幹流沿岸採石點密布,採石過程中的碎石及粉塵直接污染黃河水資源。黃河沿岸及支流的城市廢水、污水直接污染黃河水資源。
水土流失造成黃河水資源物理性的污染,同時農業生產上使用的化肥和農葯殘留物隨水而流,導致黃河水資源污染進一步加劇。
針對上述情況,通過對黃河沿線煤炭資源的合理規劃、整合,提高回採率,控制開采總量,並對礦坑水實現治理達標排放;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有效實行「誰污染誰治理」的治理措施;盡快劃定合理的採石和燒灰區域,改變採石與燒灰散亂管理的現狀;盡快分期分批對黃河流域城市污水處理進行統一安排;加大對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在有條件的地方實施以壩系建設為主的綜合治理工程;加快建設「數字黃河」,為黃河水資源污染檢測、防治提供一個信息共享平台。
感受黃河
中國第二大河.上游有3源:西源瑪曲,又稱約古宗列渠,源於巴顏喀拉山脈中部的雅拉達澤山東麓的約古宗列盆地西南緣;中源卡日曲,又稱喀喇渠,發源於巴顏喀拉山脈中部的各姿各雅山北麓;南源多曲,源於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日吉山附近.在這3條源流中,瑪曲為黃河正源說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若依據"河源唯遠"的原則,在3條源流中以卡日曲最長(190.1千米),它比瑪曲(171.5千米)長18.6千米,因此也有主張以卡日曲作為黃河正源.中國水利部及黃河水利委員會仍以瑪曲為黃河正源.從青海省的瑪曲為源頭,東流經四川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陝西省,山西省,河南省等,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千米.
___
聆聽黃河
獻出愛心
黃河已經是一條被人類深刻影響和干擾的河流,未來應如何治理,才能既保障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又能保障這條古老而又偉大的河流生生不息,造福於人民,是一個值得深思而又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也是制定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
___ 未來黃河治理的核心難題有三個:一是黃河的巨量泥沙如何處理和利用,這是黃河難治的症結,它不僅關繫到黃河的防洪安全,也關繫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二是依據黃河水資源的變化,如何合理配置,有效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維持河流生命對水資源的需求.三是如何保護和改善黃河的生態環境.解決這三個問題的關鍵是: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護,增水減沙.
朱佩玲委員:治理污染 拯救黃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兒女的驕傲,五千年來她成就了一個又一個歷史文明。然而,近年來,黃河污染加劇,已超出了黃河水環境的承載能力。目前黃河幹流近40%河段的水質為劣五類,基本喪失水體功能,黃河流域每年因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15億~156億元。
「母親河」的水量並不豐沛,但卻以佔全國河川徑流2.4%的有限水資源,滋養著全國12%的人口,灌溉著15%的耕地。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量比20世紀80年代多了一倍,達44億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斷發生,黃河中下游幾乎所有支流水質常年處於劣五類狀態,支流變成「排污溝」。黃河污染觸目驚心。
黃河擔負著沿黃地區50餘座大、中城市和420個縣的城鎮居民生活供水任務,黃河污染給城鎮居民供水安全帶來巨大威脅。2003年,黃河發生有實測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污染,三門峽水庫蓄水變成「一庫污水」。
蘭州、銀川、包頭、新鄉、開封正在飽受水污染之苦。農村的不少地方出現了用黃河水澆地,作物減產、燒死莊稼的事件。
寧夏石嘴山市黃河水廠,主要是通過處理黃河水向部分城市居民供應飲用水。然而,從2001年開始由於黃河水質急劇下降,水廠的處理難度不斷加大。水裡的氨氮、揮發酚等含量過高,消耗了大量用於殺菌的氯,水廠不得不將加氯量由原來的處理每升水使用0.15毫克增加到4毫克左右,而用於澄清、處理有機物的葯料也在成倍增加。去年和今年春天這家水廠還曾多次被迫停止處理。
工業污染多年來一直是黃河水污染的「禍首」。從青海,經甘肅、寧夏,至內蒙古,黃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屬、造紙等高污染的工業企業林立,產生出了大量污染物。生活污水和過量施用化肥、農葯造成的「農業污染」目前也呈現加重趨勢。同時,沿黃一些城市生活垃圾加劇了污染。
甘肅白銀有色金屬公司是黃河白銀段最大的廢水排放源。重金屬污染物大多來自白銀公司下屬的冶煉廠。作為我國銅冶煉的老企業,冶煉廠已運行40多年。甘肅省環保部門、甘肅省經貿委曾兩次決定對這個廠限期治理。2002年,環保總局與原國家經貿委再次對其限期治理,要求到2005年必須實現達標排放。目前,冶煉廠的治理項目仍無實質性進展。
舊的高污染源還沒有徹底治理,新的高污染項目又在西部上馬。據悉,一些東部污染企業在招商引資的旗號下湧入西部地區。寧夏石嘴山市2004年1至4月份引進的70個項目中,高耗能的項目就有43個,部分已經投產的項目其環保後續工作也沒有跟上。近年來黃河寧夏段在工業污水排放減少的同時,生活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比例不斷加大,成為黃河污染治理的新重點。
據寧夏回族自治區環保局數據顯示,2003年,黃河寧夏段年排放廢水2.35億噸,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已達到了1.28億噸,占廢水排放總量的54.4%。廢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0.15萬噸,工業和生活廢水中的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為7.64萬噸和2.51萬噸。
伴蹲著經濟的高速發展。黃河污染治理的老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新污染,新問題又在不斷顯現。目前黃河流域的水污染已由集中的工業點源污染逐漸變化為工業點源污染與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並重。生活污染的影響力逐步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和農業化肥、農葯、畜禽糞便污染防治,已成為污染防治工作的新重點、新難點,並逐步呈現出污染結構多元化和污染因素的復雜化。
污染之「痛」痛在經濟結構,黃河流域工業結構一「重」二「小」,與水環境特點不相適應,使河道徑流越來越小的黃河要接納越來越多的工業污水。「重」主要表現在蘭州、白銀、包頭、寶雞、西安、咸陽等地重工業高度集中,超出環境容量。黃河最大支流渭河流域是陝西的工業基地,而渭河流域年污水排放量達8億噸,占黃河流域排污總量的18%。目前,渭河已成為「關中下水道」,大部分河段失去自凈能力。「小」主要表現在黃河中游一些地區趁國家加強對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大量關停污染企業之機,低價買設備,上了許多「十五小」工業,接下了「污染接力棒」。這些小污染企業點多面廣,治理難度很大。
我們認為,黃河污染問題是目前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必然現狀,污染越治越嚴重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近些年黃河中上游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太快,而治理污染的投資和速度無法同步跟進。為此建議:
1.將市場機制引入污染防治領域。通過市場作用,從原來「誰污染誰治理」的企業個體行為,引申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分工和供求關系,形成社會化、專業化的環保企業乃至環保行業,向污染責任方提供商業性環保服務,逐步實現環境治理市場化、社會化、企業化。同時,在企業比較集中的工業園區鼓勵多家企業污染處理設施共建共享和治污設施專業化運行,提高治污設施處理效率,降低污染治理費用,逐步解決普遍存在的投入大量資金建成的環保設施,不能充分利用的問題。
2.樹立「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新治河理念。一是劃定黃河水功能區,根據黃河水資源量和水流的納污能力,提出各省(區)允許排入黃河的污染物總量,實行省(區)際斷面水質行政首長負責制;二是依法治污,在相關法規中明確相應的水污染超標處罰措施,對於污染超標省(區)要停止審批新的水資源利用項目;三是建立和完善水利、環保聯合治污機制,在排污監測和監管處理水污染突發事件上統一行動、團結治污。
3.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力度推行綠色GDP,把環保工作納入地方黨政一把手的政績考核。
4.環保體制需要進一步理順,實行垂直管理,脫離地方的制約。
5.給予環保部門更大的執法權。如處罰力度,關停污染企業等。
6.地方新上項目論證必須有科學的決策程序,有環保部門參與,對新上項目,如果發生大的污染事件,實行事後決策追究制度,以加強地方「一把手」對黃河污染監督管理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7.應該在具備了有效的監測網路基礎上,探索建立排污區域賠償制度,讓過度佔有資源者付出應有代價。可以通過「排污收費」的辦法,由河流段面水質不達標者,向下游提供補償,迫使沿黃地區政府加大對本地區污染的治理。
這些方法不一定很全,但是個人認為要是做到了的話,黃河也就治理的差不多了吧。
立大志,攀高峰。
② 酈道元筆下那雄奇險峻的三峽,已成為舉世矚目的水利工程。你想對昔日三峽工程的建設者們說些什麼請寫300
三峽大壩已經建成,請說說你對三峽工程的認識和看法。
任建樺 我認為.有利也有弊,但是利大於弊.首先說弊:是生態系統的改變,從河流變湖泊,一些生物可能會絕種.比如到上游產卵的魚,巨大的水體會影響到局部的降水等.利是發電量增大,省煤,清潔空氣,防洪和通航,帶動經濟的快速增長等. 回答完畢
張繼蘭 那其實是一個很深的話題。對三峽工程的認識就是談談她的好與壞。三峽的好在於她能防洪,灌溉,養殖等;能夠支持中國偌大人口的生活用電和工業用電問題;讓重慶夏天的氣溫下降1.2攝氏度,冬天上升1攝氏度;有利於重慶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經濟發展;其不好的方面在於:淹沒了庫區周邊地區的文物古跡;破壞了沿岸的生態,對於大多的周邊的動植物的生存有影響。我認為三峽工程是在目前的階段利大於弊的。還有她的一個防護工程也應當值得大家的關注。三峽工程是很多年前就在討論的問題。她是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體。她的出現改變了很多東西,是順應社會的發展,也丟了很多的東西,這就需要我們做一定的補救工作。那麼我們的綠色營就是很好的一個窗口 .環境。可以看看我們周圍的江水,就知道了。其實堤壩的修建積聚很多的泥沙在大壩的周圍,水的渾濁,還有中下游的泥沙的減少對環境都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工商 熊婧 三峽工程是一項很大的工程建設,它的建成可以起防洪,對長江中下游的洪水有防範作用;可以發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三峽水資源豐富,可以帶來很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對航運也有促進作用,三峽水庫可以改善川江航道對長江航道的限制。
但是三峽大壩的建設也環境帶來了一定的 威脅,會引起消落帶等一系列問題,也將 給周圍的居民生活環境帶來考驗。
但是只要環境專家及時的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 和盡力的去解決,那麼三峽大壩必將造福人類。回答完畢!
西大)戚宇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特別是電力需求猛增的情況下,三峽工程是很好的解決方案,它可以有力的解決中國南方的能源危機,穩定電價.它帶來的環境問題在初期沒有得到很好的評估,如消落帶問題等,這也是每一個大壩無法避免的.但現在還來得及,應該站在歷史的高度上,對人民負責,解決對人民生活有重大影響的問題,如果只注重經濟效益,會對三峽的有效利用帶來影響,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會所到影響.如果現在不解決好這些問題,以後等事態惡化,無法控制的時候才警醒,就要花費更大的代價.
後工陳光偉 三峽大壩的建成肯定是利大於弊的。它可以防洪,發電,增大船隻載物的運輸量,它可以象葛洲壩那樣被我們子孫後代津津樂道。但是大壩的建成肯定有它的弊端,比如這次重慶綠色營要去考察的消落帶,它是一個潛在的頗具威脅的生態污染。我查看了關於消落帶的幾乎所有的資料,我覺得現在最理想的解決辦法是種特定的植物,但是還沒有研製成功,我們此行考察我覺得可以再想一個更好的辦法,出來一個更好的結論,這要具體去實地考察了再定。三峽這個話題太大,我只能選一個面回答。回答完畢
重大 何剛 三峽大壩從提議提出到建設過程一直充滿爭議,其中不乏有些說法聳人聽聞,到底其中的關系是怎樣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是我想參加這次綠色營的主要原因
三峽大壩已經建成,現在我們要做的是怎樣把其中的隱患減少,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盡管三峽建設前經過了很多論證,但是人類現在所認識的自然是很有限的,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工程,就像是在做一場很大的生態實驗,一旦實驗失敗,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三峽工程對經濟建設和防洪的巨大作用我就不說了,主要說下隱患:
1. 污染問題
庫區沿線包括重慶市在內的數十座大中小型工業城市日夜向三峽排污,沿江135米以下的工廠、礦山、醫院、墳塋、廁所、垃圾堆.....都要淹入江底。而將被大壩擋住、不再痛快東去、浸泡著這些污物的水庫水,就成為沿庫百姓的唯一飲用水源。蓄水後長江幹流流速減緩,自凈能力降低,污水和垃圾疊加,今後三峽水庫水質如何保證?而在陡峭的峽谷地帶清理如此大量的垃圾、建立如此眾多的污水處理廠,其工作量之大、技術之難、需要資金之巨,是難以想像的。
2. 泥沙問題
三峽壩址多年平均徑流量4510億立方米,1995至1990年平均年輸沙量5.21億噸,平均含沙量1.19千克每立方米。水庫建成後,上游水位抬高,流速減慢,必然要發生水庫泥沙淤積,三峽水庫也不例外。三峽工程怎麼處理泥沙淤積問題?會不會重蹈當年三門峽的覆轍?同時三峽工程初期蓄水後,清水下泄,下泄江水泥沙含量下降導致挾沙能力增強,下荊江河床沖刷嚴重,這樣可能造成下游大堤崩岸。今年三月底我的家鄉湖南嶽陽的長江大堤多處發生甭岸,這與清水的沖刷有很大的關系。
3. 生態問題
高峽出平湖,三峽工程造就的如此大的一個湖對當地氣候有什麼影響?會不會因為蝴蝶效應而影響其他地區的氣候?同時魚類的洄遊問題怎麼解決,葛洲壩建設中雖然給魚類留了洄遊通道,但是魚兒並不知道那是給它留的通道,都不從那走,這些魚類的繁殖受到了很多的影響,這些無疑會對長江的生物鏈產生惡性影響。
4. 地質災害問題
在三峽蓄水過程中,水位線每年在135米到175米之間波動,水量每年的波動都在三四十米之間,由於這種水的波動,加上水位的變化,對地質的穩定性提出了挑戰。原來穩定的滑坡體,或者是圍堰體,出現這樣的情況以後,會危害原來的平衡。地質災害會不會頻繁的發生?據一些專家的預測,水位達到175米,2009年以後的幾年,可能地質災害的發生還要增加,而不是減少!
同時三峽工程還面臨很多其他的挑戰,如此多的移民怎麼安置才能使民意穩定?庫區不計其數的寶貴文物如何搶救?大壩的安全問題,如何保證大壩在軍事打擊,恐怖襲擊中的安全,怎樣防止大壩落入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的手中?還有三峽預期是要促進長江的航運,但是現在卻因為通過能力沒有達到預期的那麼好成了長江航運的瓶頸,要通過翻壩才能順利通航,三峽工程中還有多少沒發現的隱患呢?
重工 鄢秋娟 很多人都在關心三峽工程的問題,不僅僅是我們,很多專家學者,甚至是普通市斤老百姓都在談論這個話題,我想,這體現出我們社會關注環保的人們越來越多,大家的環保意識也越來越強,這是值得我們高興的。不過每件事都有利有弊,就要看它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對於三峽工程,我認為,國家花這么多人力物力來辦這件事,肯定是事先經過大量考察的,按道理上來說應該是利大於弊。不過實際的效果如何,是不是像修前預料的那麼好,就有待於以後的觀察了。不過不得不承認,在修建過程中的確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庫區環境問題,消落帶治理措施問題等等,我想,真正該關心的是,如何把這些實際問題解決掉,怎樣使三峽工程對環境甚至對社會經濟的危害降低到最小,這才應該是我們關注的焦點。補充一點,我覺得三峽工程到底對環境影響怎麼樣,應該聽聽專家的意見,因為他們畢竟比我們專業,考慮問題比我們實際而有意義,我們只有從純熱愛的角度去考慮。回答完畢。
張璐琳西南大學 在所有的危害河流的行為中,沒有比建設大壩帶來的影響更為直接更長久了,因為大壩可以改變一條河流的水文,也就是它的循環系統,這些改變會影響到整個流域。
從感情上來講,我反對修建大壩,而大壩之爭從來沒有停止過。大壩帶來的是少數人更大規模的地浪費用水,而為此付出代價的是往往是那些農村裡的窮人們,他們失去了水和土地,漁業和林業生產都遭受了損失。盡管經過了一個世紀的大規模的建造水壩,仍然有13億人不能使用上干凈的淡水,超過30億的人缺少足夠的衛生設施。所以我們要鑒別一下,我們真的是不是需要這么多的電力和水源。更多的電力供應真的是那麼必須嗎?如果是,最好的發電方法應該是什麼?我們應該反思如果減去犧牲生態環境和水資源配置不合理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我們真正得到的到底有多少?從目前來看,三峽工程雖然完成,但很多的未知因素的對人類、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威脅我們似乎沒有預見到,未來我們將面臨著什麼,似乎誰也不知道,其對重慶的區域環境的影響慢慢的將深入,現在好像不太明顯,以後的誰也說不清楚,我們不要老為大壩的正面的好處迷失了眼睛,人們往往比這些東西沖昏清醒了頭腦,冷靜的去思考和分析,外來生物的侵入和消落點等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其他的未知危害在進行中,我們應知道,大壩的後遺症將一直伴隨著它的年輪,巨額的債務、大量的移民、環境的健康、生態景觀、泥沙淤積等,我們應認識到:大壩在規劃時,前提有問題,效益被誇大,危害被漠視,而其他比如社會公平、文化延續、生態保護等卻被忽略。 我們現在希望能更多的去關注問題的內心,為了給環境一個交待,開始了,路沒有盡頭,關注從來也不會停止。切實的去去為人類的生活環境安全負責,為這個最後的家園的純凈而努力。
鄧少楨 三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對於它的建成,我們有著引以為自豪的一面,這也是國家綜合國力強盛的一個體現。但是關於它的爭論卻從沒停止過。首先,它的建成將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每年所發的電量可以幫助我國節約巨大的煤,從而將為減輕我國的的環境污染貢獻巨大的力量;其次,它的建成將使長江的航道更為暢通,屆時,萬噸貨輪將可直達重慶,不僅利於交通,更將為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提供大便利。然而,它的建成也必將帶來巨大的環境問題與社會問題。首先,它將淹沒廣大的土地資源,使許多的人民不得不搬遷;其次,它也使許多的文物將永埋水底,會使文物產生較大的破壞。總之,它的建成必將導致生態的破壞。回答完畢
代世勇(科技) 修建三峽大壩這個方案也有弊端,主要集中在泥沙和水質上。夏季成庫水深不超過15米,冬季不超過20米,泥沙容易在壩前淤積。但是如果泥沙淤積量過大,前置庫減少消落帶生態危機的作用將大打折扣。前置庫形成後,如果不按照三峽工程環保要求嚴格處理上游垃圾和污水,對於開縣來說盡管開縣希望未來成為一個濱水城市,但是有可能面臨的又是一湖臭水。以及造成許多環境問題影響庫區人民,改變生態環境,氣候, 修建三峽大壩這個方案固然好,是國家的重點大工程,利國利民,是站在國家以及長遠的角度思考的,更深更廣泛,造福侄孫後大,有利國家建設,社會發展,每年會為社會提供很多的能源。不過,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有好有壞,三峽大壩的建設可能是犧牲小的而造福大的吧,省煤,省電,還防洪等望採納!
③ 想知道:三門峽市 三門峽新污水處理廠在哪
三門峽市 三門峽新污水處理廠位於陝縣大營鎮辛店村
④ 三門峽有幾個污水處理廠 電話多少
一個,就開發區那個。
⑤ 三門峽污水處理廠在哪
開發區,鳥巢體育場那。
⑥ 保護母親河的手抄報的資料~~~~(>_<)~~~~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調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黃河水利資源豐富,流域內地下礦藏眾多,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辛勤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2001年,世界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在專家劉少創主持下,利用衛星遙感影像測量計算,測量結果精確到了小數點後兩位。測出長江長度6300公里。其課題小組利用近40幅覆蓋長江幹流的衛星影像 ,衛星影像是由美國地球資源衛星拍攝,解析度達到30米。計算方式以沿河道的中心線,對長江正向量測了三遍,又反向量測了三遍,經計算機多次運算和幾何糾正後得出結果。這次研究,以當曲作為長江源頭測算的,具體為當曲源頭(多朝能)位置:東經94°30′44〃,北緯32°36′14〃,海拔5170米算起。當曲(由源頭至囊極巴隴)353.4公里、沱沱河343.8公里、通天河787.7公里、金沙江2322.2公里、宜賓以下2740.6公里,共6547.6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9600餘億立方米。流域介於北緯24°30′~35°45′,東經90°33′~112°25′。它源遠流長,孕育了華夏文明,孕育了中華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民族兒女。是世界三大古文明發祥地之一。
名字由來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魯安新博士說,在未來25年內,青藏高原的溫度將會上升1.4攝氏度。如果這種氣候變化的趨勢持續下去的話,黃河源區的水量在十幾年內就會減少50%。到那時,面臨困境的不僅僅是一地區的牧民,而是整個流域。
今年6月,魯安新考察了黃河源頭的阿尼瑪卿山。25年前,中外冰川學家在這里設置了冰川觀測點。博士目測,25年之間,冰川已退縮了近1公里。
月下旬,記者在甘肅、寧夏、陝西等省區的黃河兩岸采訪,親眼目睹了黃河中上游水污染的現狀和日益加劇的危害。隨著城市工業化程度的提高,黃河流域污染已形成點源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排放疊加、各種新舊污染與二次污染相互復合的嚴峻形勢,黃河污染程度已遠甚於淮河。污染的黃河使西北和華北約1.6億城鄉人民深受其害,而受害最深的是農業、農村和農民。
從青海,經甘肅、寧夏、至內蒙古,黃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屬、造紙等高污染的工業企業林立,廢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由於污染治理嚴重滯後,污水處理率偏低,不少企業未能實現達標排放,部分企業偷排偷放屢禁不止,導致每年排入黃河的廢污水量不斷增加。而隨著國家西部開發進程的加快,舊的高污染還沒有徹底治理,新的高污染項目又在西部上馬。一些東部污染企業紛紛湧入西部,加劇了黃河污染形勢。
據2004年《中國環境統計年報》,黃河流域廢水排放量達39.5億噸,比2000年增加了13.8億噸;主要污染物COD年排放量已佔到全國排放總量的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