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尾水庫
Ⅰ 喀斯特地貌污水處理產尾水怎麼排放
排放標準是提高不了的,標準是國家制定發布的,國家對污水處理廠的污水排放標準是有要求的,必須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GB18918-2002才能達標排放。標准規定了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廢氣排放和污泥處置(控制)的污染物限值。標准適用於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廢氣排放和污泥處置(控制)的管理。居民小區和工業企業內獨立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也按本標准執行。問題所說的提高應該是指水質如何處理才能提供效率吧。一般污水處理廠處理有以下5種方法:一、間歇活性污泥法(SBR)間歇活性污泥法也稱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BatchReactor-SBR),它由單個或多個SBR池組成,運行時,廢水分批進入池中,依次經歷5個獨立階段,即進水、反應、沉澱、排水和閑置。進水及排水用水位控制,反應及沉澱用時間控制,一個運行周期的時間依負荷及出水要求而異,一般為4~12h,其中反應佔40%,有效池容積為周期內進水量與所需污泥體積之和。比連續流法反應速度快,處理效率高,耐負荷沖擊的能力強;由於底物濃度高,濃度梯度也大,交替出現缺氧、好氧狀態,能抑制專性好氧菌的過量繁殖,有利於生物脫氮除磷,又由於泥齡較短,絲狀菌不可能成為優勢,因此,污泥不易膨脹;與連續流方法相比,SBR法流程短、裝置結構簡單,當水量較小時,只需一個間歇反應器,不需要設專門沉澱池和調節池,不需要污泥迴流,運行費用低。二、吸附再生(接觸穩定)法這種方式充分利用活性污泥的初期去除能力,在較短的時間里(10~40min),通過吸附去除廢水中懸浮的和膠態的有機物,再通過液固分離,廢水即獲得凈化,BOD5可去除85%~90%左右。吸附飽和的活性污泥中,一部分需要迴流的,引入再生池進一步氧化分解,恢復其活性;另一部分剩餘污泥不經氧化分解即排入污泥處理系統。分別在兩池(吸附池和再生他)或在同一池的兩段進行。它適應負荷沖擊的能力強,還可省去初次沉澱池。主要優點是可以大大節省基建投資,最適於處理含懸浮和膠體物質較多的廢水,如製革廢水、焦化廢水等,工藝靈活。但由於吸附時間較短,處理效率不及傳統法的高。三、氧化溝氧化溝是延時曝氣法的一種特殊型式,它的平面像跑道,溝槽中設置兩個曝氣轉刷(盤),也有用表面曝氣機、射流器或提升管式曝氣裝置的。曝氣設備工作時,推動溝液迅速流動,實現供氧和攪拌作用。與普通曝氣法相比,氧化溝具有基建投資省,維護管理容易,處理效果穩定,出水水質好,污泥產量少,還有較好的脫N、P作用,適應負荷沖擊能力強等優點。四、連續進水周期循環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ICEAS)ICEAS反應器前部設有預反應區(占池容積的10%)。反應池由預反應區和主反應區組成,並實現連續進水,間歇排水。預反應區一般處在厭氧和缺氧狀態,有機物在此被活性污泥吸附,該區還具有生物選擇作用,抑制絲狀菌生長,防止污泥膨脹。被吸附的有機物在主反應區內被活性污泥氧化分解。反應連續進水,解決了來水與間歇進水不匹配的矛盾。但該工藝沉澱效果較差、凈化效果變差,易發生污泥膨脹,污泥負荷較低,反應時間長,設備容積增大,投資較大。五、生物脫氮除磷工藝(A/A/O)污水首先進入厭氧池與迴流污泥混合,在兼性厭氧發酵菌的作用下,廢水中易生物降解的大分子有機物轉化為聚磷菌可以吸收小分子有機物(如VFA),並以PHB的形式貯存在體內,其所需的能量來自聚磷鏈的分解。隨後,廢水進入缺氧區,反硝化細菌利用廢水中的有機基質對隨迴流混合液帶入的NO3-進行反硝化。廢水進入好氧池時,廢水中有機物的濃度較低,聚磷菌主要是通過分解體內的PHB而獲得能量,供細菌增殖,同時將周圍環境中的溶解性磷吸收到體內,並以聚磷鏈的形式貯存起來,隨後以剩餘污泥的形式排出系統。系統中好氧區的有機物濃度較低,正有利於該區中自養硝化菌的生長。厭氧、缺氧、好氧三種不同的環境條件和不同種類的微生物菌群的有機配合,能同時具有去除有機物、脫氮除磷的功能;工藝簡單,水力停留時間較短;SVI一般小於100,不會發生污泥膨脹;污泥中磷含量高,一般為2.5%以上;厭氧-缺氧池只需輕緩攪拌,使之混合,而以不增加溶解氧為度;沉澱池要避免發生厭氧-缺氧狀態,以避免聚磷菌釋放磷而降低出水水質和反硝化產生N2而干擾沉澱;脫氮效果受混合液迴流比大小的影響,除磷效果則受迴流污泥中挾帶DO和硝酸態氧的影響,因而脫氮除磷效果不可能提高。
Ⅱ 水力 環境的影響
水力發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許多世紀以前,人類就開始利用水的下落所產生的能量。最初,人們以機械的形式利用這種能量。在19世紀末期,人們學會將水能轉換為電能。早期的水電站規模非常小,只為電站附近的居民服務。隨著輸電網的發展及輸網能力的不斷提高,水力發電逐漸向大型化方向發展,並從這種大規模的發展中獲得了益處。
在我國,最著名的大型水電工程要數三峽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兩者分別位於長江和黃河的幹流部分,在防洪和水力發電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時,它們的存在,如同世界其他同類工程一樣,其周邊的生態環境,甚至是整個河流流域的生態環境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水利水電工程在環境方面的影響主要包括移民問題,對泥沙和河道的影響,對氣候、水文、地質、土壤、水體、魚類和生物物種的影響,以及對文物和景觀的影響、對人群健康的影響等。
一般情況下,地區性氣候狀況受大氣環流所控制,但修建大、中型水庫及灌溉工程後,原先的陸地變成了水體或濕地,使局部地表空氣變得較濕潤,對局部小氣候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降雨、氣溫、風和霧等氣象因子的影響。
水庫修建後改變了下遊河道的流量過程,從而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水庫不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還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會使下遊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斷 流,並引起周圍地下水位下降,從而帶來一系列的環境生態問題: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斷絕水的來源而乾涸;下游地區的地下水位下降;入海口因河水流量減少引起河口淤積,造成海水倒灌;因河流流量減少,使得河流自凈能力降低;以發電為主的水庫,多在電力系統中擔任峰荷,下泄流量的日變化幅度較大,致使下遊河道水 位變化較大,對航運、灌溉引水位和養魚等均有較大影響;當水庫下遊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以至斷流時,勢必造成水質的惡化。
至於泥沙淤積問題,以三門峽水庫為例。水庫於1960年蓄水,一年半後,15億噸泥沙全部淤在潼關—三門峽河段,潼關河床抬高4. 5m。淤積帶延伸到上游的渭河口,形成攔門沙,兩岸地下水位也隨之抬高,從而造成兩岸農田次生鹽鹼化。
水庫修建後,其庫存水質也將發生相應的變化。河 流中原本流動的水在水庫里停滯後便會發生一些變化。首先是對航運的影響,比如過船閘需要時間,從而對上、下行航速會帶來影響;水庫水溫有可能升高,水質可能變差,特別是水庫的溝汊中容易發生水污染,如水華現象的出現;水庫蓄水後,隨著水面的擴大,蒸發量的增加,水汽、水霧就會增多等等。這些都是修壩後水體變化帶來的影響。水庫蓄水後,對水質可產生正負兩方面的影響。
(1)有利影響:庫內大體積水體流速慢,滯留時間長,有利於懸浮物的沉降,可使水體的濁度、色度降低;庫內流速慢,藻類活動頻繁,呼吸作用產生的CO2與水中鈣、鎂離子結合產生CaCO3和MgCO3並沉澱下來,降低了水體硬度。
(2) 不利影響:庫內水流流速小,降低了水、氣界面交換的速率和污染物的遷移擴散能力,因此復氧能力減弱,使得水庫水體自凈能力比河流弱;庫內水流流速小,透明 度增大,利於藻類光合作用,壩前儲存數月甚至幾年的水,因藻類大量生長而導致富營養化;被淹沒的植被和腐爛的有機物會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氣,並釋放沼氣和大量二氧化碳,同樣導致溫室效應;懸移質沉積於庫底,長期累積不易遷移,若含有有毒物質或難降解的重金屬,可形成次生污染源。
修建大壩後可能會觸發地震、塌岸、滑坡等不良地質災害。大型水庫蓄水後可誘發地震。其主要原因在於水體壓重引起地殼應力的增加;水滲入斷層,可導致斷層之間的潤滑程度增加;增加岩層中空隙水壓力。水庫蓄水後水位升高,岸坡土體的抗剪強度降低,易發生塌方、山體滑坡及危險岩體的失穩。水庫滲漏造成周圍的水文條件發生變化,若水庫為污水庫或尾礦水庫,則滲漏易造成周圍地區和地下水體的污染。水庫蓄水同時會引起庫區土地浸沒、沼澤化和鹽鹼化。
最嚴重的還是對魚類、生物物種的影響。
這里的魚類是特指的,生物物種則泛指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當前社會上極為關注的是大壩建設對洄遊魚類造成的影響。事實上,洄遊魚類由於種類不同,其生存的環境也各不相同,如鱘魚,相當一部分是在北緯45℃左右的日本北海道和我國烏蘇里江、黑龍江、松花江等河、海之間洄遊。而且,並不是每條河流都有洄遊魚類。 世界各國在建壩時解決魚類洄遊問題通常採取兩種辦法:一種是採取工程措施,建魚梯、魚道等;另一種是對洄遊魚類進行人工繁殖。我國長江葛洲壩工程建設中,解決中華鱘洄遊問題就選擇了人工繁殖的辦法,事實證明是比較成功的。需要強調的是,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河流上建壩,對魚類和生物物種的影響是不同的,要 對具體的河流進行具體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1)對陸生植物和動物的影響: ①永久性及直接的影響,庫區淹沒和永久性的工程建築物對陸生植物和動物都會造成直接破壞; ②間接的影響,指局部氣候,土壤沼澤化、鹽鹼化等所造成的對動植物的種類、結構及生活環境等的影響。
(2)對水生生物的影響:主要指對水生藻類植物的影響。水庫淹沒區和浸沒區原有植被的死亡,以及土壤可溶鹽都會增加水體中氮磷的含量,庫區周圍農田、森林和草原的營養物質隨降雨徑流進入水體,從而形成富營養化的有利條件。
(3) 對魚類的影響:切斷了洄遊性魚類的洄遊通道;水庫深孔下泄的水溫較低,影響下游魚類的生長和繁殖;下泄清水,影響了下游魚類的餌料,影響魚類的產量;高壩 溢流泄洪時,高速水流造成水中氮氧含量過於飽和,致使魚類產生氣泡病。如:長江葛洲壩,下泄流量為41300~77500m3/s,氧飽和度為112% ~127%,氮飽和度為125%~135%,致使幼魚死亡率達32.24%。
5.對策與建議
生態與環境是當前全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關注生態,是經濟社會高度發展後人們思想認識的升華所產生的必然結果。水利建設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然面貌和生態環境,使已經形成的平衡狀態受到干擾破壞。水利工程帶來的環境問題千變萬化,只要沒達到極度惡化的程度,就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為了建立生態環境友好的大型水電工程建設體系,需要重點進行以下工作:
(1)對能源的開發,不可僅僅盯著眼前的、局部的經濟利益,而應該著眼長遠,對整個生態系統負責。工程項目的選擇、建設和運營都要真正體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籌兼顧。
(2) 完善有關法律,在不宜進行水電項目建設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世界遺產區、生態功能區以及其他需要進行保護的區域內,劃定保護河段和保護流域區,禁止進行水電工程建設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設。應真正把加強地區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作為根本點和切入點,對嚴重破壞和影響生態環境、國家自 然保護區、國家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的水電建設項目,應該重新進行評估和審查。
(3)因地制宜,確定適當的開發目標。「過去的水力資源規劃, 按照流域梯級開發模式,往往追求100 %的開發率。由於移民和耕地的補償費用會越來越高,因此考慮社會穩定和保護耕地資源,在規劃時應因地制宜、選擇適當的開發目標,對於移民和淹沒耕地少、生態環境問題少的河流,可以100%地開發;對於移民和淹沒耕地多、生態環境問題大的河流,可以放棄部分河段的開發。參照多數發達國家的情況,水電資源平均開發率為70%~80%是可行的。」
(4)研究和完善移民政策,使移民能長期共享水電開發的效益。我國水庫移民經歷了安置型和開發型兩個階段,國家還出台了庫區後期扶持政策。為了解決好移民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有專家建議研究「投資型」移民政策。其主要思路是將淹沒的土地、房屋及其他有 價設施進行評估,加上對生態環境的補償作為股份,參與水電開發建設,使移民和開發方形成利益共同體,使移民能長期共享水電開發的效益。建設期安置移民的費用通過預支若干年應得的收益來解決。移民區地方政府和移民代表作為股東參與工程建設的決策管理。這一建議值得研究探索。
Ⅲ 水庫的作用是什麼
1、防洪
上游築壩攔水可以調節水流量,降低洪水對中下游的影響,水利工程設施例如大堤還可以防止潮沙和河水對對岸的沖刷,保持水土,對低窪城市具有防洪作用,防止:洪水對農業的傷害。
2、用水
解決地方用水,合理分配水利資源。例如南水北調工程解決了北方缺水問題。也增加水資源承載能力,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3、航運
大壩蓄水後,使上遊河道變寬變深,改善上游航運條件,減少了季節對航運的影響。
4、供電
水力發電是可持續發展的清吉能源,減少燃油,燃煤的使用對環境的污染,如三峽水電站有力的解決了中國南方的能源危機,帶動經濟的快速增長。
5、灌溉
如都江堰擔負著四川盆地農田的灌溉、成都市企業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發電、漂水、水產、養殖、林果、旅遊、環保等多項目標綜合服務,其灌區規模居全國之冠。
(3)污水尾水庫擴展閱讀
1、對魚類的影響
修庫築壩會改變流速、水溫、水位等信息,必然會影響到魚類的產卵和生長。其中一些大壩的建設更是切斷了其洄遊通道,使得一些魚類無法產卵而數量明顯下降,影響了種群繁殖。
2、泥沙問題
在河流上建壩,阻斷了天然河道,導致河道的流態發生變化,進而引發整條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徵發生改變,這是建壩帶來的最大生態問題。
引發地質災害,包括地震、滑坡、岩崩、泥石流等:多建在斷裂帶和地質災變區上的水庫,水體聚集,導致地殼結構變化,可能成為誘發地震的條件,如現在三峽工程的最大弊端,齊岳山東北斷裂,並很可能引發地震。
3、對陸生生態環境的影響
(1)破壞大量的林地、草叢、農田等植被,影響了陸生動物的棲息地,同時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等不經處理直接向河道排放,從而改變了河道的理化性質, 惡化了河道岸邊的爬行動物的生存環境,結果導致該區域生態系統失去平衡。
(2)水利工程建設需要對淹沒區和1程范圍內土地佔用和居民遷移安置,工礦交通等基本設施也要拆遷重建,以及影響文物古跡的保護。
Ⅳ 一鄉鎮原無污水處理,生活污水散流至一灌溉用水庫。現污水處理項目的排污口設置在此灌溉庫區,是否可行
從目前環保考核的抄角度來說,這種方式的排污設施是不可行的,也是違反政策規定的。
建議咨詢當地的環保主管部門,看他們給出什麼樣兒的答復。
一般來說生活污水處理要經過一定的沉澱、過濾凈化之後才可以排放的。
另外即使是灌溉用水庫,時間久了水庫周邊生態遭到破壞,水質變差,也會引起周圍更大范圍水體的污染。
Ⅳ 結合自己的認識談談目前水利工程的建設對環境產生哪些影響
1 對局部氣候和大氣的影響
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會使庫區微氣候環境條件有所改變,包括氣溫、風速、濕度 、降水等。有關研究表明,水面上空比成片的房屋群上空空氣的透明度高 8 %~ 10 %;水面上空與陸地上空相比較 , 紫外線輻射高出 30 %, 氣溫降低 4 ~ 5 ℃, 相對濕度提高 10 % ~ 15 %。一般情況下, 地區性氣候狀況受大氣環 流控制,但大中型水庫和灌溉工程的修建,使原先的陸地變成了水體或濕地, 對局部小氣候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降雨 、氣溫、風和霧等氣象因子的影響。
1.1 對降雨量的影響
a .降雨量有所增加。
這是由於修建水庫形成了大面積蓄水,在陽光輻射下,蒸發量增加,引起降雨。
b .降雨地區分布發生改變 。
水庫低溫效應的影響可使降雨地區分布發生改變:庫區和鄰近地區的降雨量有所減少, 而一定距離的外圍區降雨則有所增加 ;地勢高的迎風面降雨增加,而背風面降雨則減少。
c .降雨時間分布發生改變 。
夏季水面溫度低於氣溫 ,氣層穩定 ,大氣對流減弱 ,降雨量減少;但冬季水面較暖 ,大氣對流作用增強 ,因而降雨量增加。
1.2 對氣溫的影響
水庫建成後 ,庫區與空間的接觸由陸面變為水面 ,與空氣間的能量交換方式和強度均發生變化 ,從而導致氣溫發生變化, 庫區年平均氣溫略有升高 。
1.3 對大氣的影響
在談到大壩與生態問題時, 首先談到的最重要問題就是大壩建設對大氣的影響。從世界范圍看, 這個問題十分突出 ,因此,國際上把對大氣的影響看做是建壩對生態影響的首要問題。但是 , 這個問題在中國並不嚴重, 原因有 2 個 :①中國的電站雖然很大 ,但多屬高山峽谷型水庫, 與國外的水庫相比, 庫水面面積並不大;②我國有大面積森林的庫區不多。
2 對水文情勢和水溫的影響
2.1 對水文情勢的影響
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改變了流域水文循環情勢 ,對整個流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 其影響有利有弊。水庫蓄水後 ,原先的河流變為湖泊 ,水位抬高且水面面積增大,這一方面加大了水面的蒸發量,引起水分循環變化;另一方面由於岩層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水庫會發生滲漏,使地下水水位升高 。水庫水位的變化與天然情況下水位的變化大不相同。調蓄能力較大的水庫 ,其水位變幅較大;而徑流式水庫的水位變幅不大, 不會出現明顯的季節性變化 。與天然河道相比, 水庫的流速變化也很明顯。在水庫的不同庫段, 流速的變化不一樣, 一般越靠近庫尾 ,流速越接近天然河道, 越近壩前, 流速越小,在某些條件特殊的庫灣,流速甚至接近於零。攔河築壩使水文情勢發生突變, 影響原河流的生態過程和功能。水文情勢的主要變化包括:流量的穩定化與流速頻率的變化 ;季節性高峰流量的喪失 ,流速變緩 ,急流狀態消失 ;水位落差變化平緩 ,來水時間 、來水時期改變;水量向上蒸發和向下滲漏改變水分循環等。
2.2 對水溫的影響
水溫變化指水庫的特殊水溫結構使入流和出流產生溫差的現象。水庫工程引起水溫變化, 是水庫建設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水庫流速從上游到壩址處逐漸減小,水體性質也發生了改變,長期滯留在庫內的水與大氣之間的熱量產生變化引起水溫和流態產生變化 。
3 對泥沙的影響
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將改變庫區和上下遊河道泥沙的輸移及沉降模式, 對上下游及工程區的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水庫蓄水後 ,上游流速減小,水庫來水攜帶的泥沙將會在庫區內淤積, 而水庫泥沙淤積會減小庫容 , 從而降低水庫的運行效益 。泥沙問題是水利工程建設中最重要的環境問題之一。在河流上建壩, 阻斷了天然河道,導致河道的流態發生變化,改變了河流的泥沙運動規律,進而引發整條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徵發生改變, 這是建壩帶來的最大生態問題之一 , 也是最令人擔憂的問題, 應該特別慎重對待。水庫蓄水後 , 流速降 低,河水挾沙能力減弱,水體中的懸浮物質或多或少地沉積下來,不僅影響到航道的運用,而且減少了水庫的庫容, 影響水庫的使用年限 。水庫的回水沉積作用對河道形態也有影響 。河流被大壩攔截後 , 泥沙在水庫底部沉積, 形成一個回水三角洲,這個三角洲朝水壩方向漸漸遞升, 泥沙顆粒變細 。
4 對水質的影響
水利工程的建設會對水質產生一定影響 。一方面 ,水體經過長距離的輸送或一段時間的儲存, 會使復氧過程充分形成, 從而豐富了水體潛在的環境容量資源 ;另一方面 ,庫區水體抬高 ,水流緩慢,不利於污染物的擴散。
通常河流水的礦化度和總硬度均較低, pH 值適中 ,溶解氧豐富。但對河流無論採取哪種開發方式, 對水質都將產生影響 , 尤其是水庫工程對水質的影響較明顯。水庫形成後 ,庫區流速減小,水庫的沉清作用顯著,有利於削減溶解礦物質,減少渾濁度和生化需氧量,增加營養物質濃度。水庫建成後,入庫支流河水的稀釋自凈能力降低 ,導致入庫支流河道污 染加重。庫內水溫一旦出現分層, 庫水會形成一種密度屏蔽,使底層冷水層變成厭氧微生物層,庫內不 溶解的固體物質沉降在庫底就會產生營養富集現象 。總的來說 ,水庫對水質可產生正負兩方面的影響 。
①正面影響:庫內大體積水體流速慢 ,滯留時間長 ,有利於懸浮物的沉降, 可使水體的濁度 、色度降低 ;同時由於庫內流速慢, 藻類活動頻繁 , 呼吸作用產生的 CO2 與水中鈣、鎂離子結合產生 CaCO3 和 MgCO3 並沉澱下來 ,降低了水體硬度 ,減少了因鹼性增加(pH 值上升)而導致水體毒性加大的可能性。
②負面影響 :庫內水流流速小, 降低了水 、氣界面交換的速率和污染物的遷移擴散能力, 因此復氧能力減弱,使得水庫水體自凈能力比河流弱;庫內水流流速小,透明度增大 ,利於藻類光合作用, 壩前儲存數月甚至幾年的水 , 因藻類大量生長而導致富營養化;被淹沒的植被和腐爛的有機物會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氣,並釋放沼氣和大量二氧化碳,同樣導致溫室效應 ;懸移物質沉積於庫底,長期累積, 不易遷移, 其中含有的有毒物質或難降解的重金屬會形成次生 污染源。另外由於減少了河流基流生態水量 ,可能會加劇河道斷面萎縮 ,增加污水排放總量,改變農 業灌排系統 , 提高面源入河比例, 加快面源入河速度 ,惡化下遊河流 、湖泊的水環境質量。
5 對土壤和環境地質的影響
5.1 對土壤的影響
水庫蓄水後, 將導致沿岸地下水狀態發生變化, 通常在水庫的近壩部分出現地下水升高 , 而庫周地下水位升高, 會浸沒土地, 並使土地沼澤化、鹽鹼化。
a .浸沒 。在浸沒區 ,因土壤中的通氣條件差, 會造成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動減少 、肥力下降,從而影 響作物生長 。
b .沼澤化 。過分濕潤致使植物根系衰敗 、呼吸困難 ,當潛水層達到耕作層時, 造成土壤濕度過大, 以至大多數包氣帶被破壞 。
c.鹽鹼化。由庫岸滲漏補給地下水 ,經毛細管 作用升至地表, 在強烈蒸發作用下 ,使水中鹽分濃集於地表,形成鹽鹼化 。土壤溶液滲透壓過高, 可引起植物生理乾旱。當然, 鹽鹼化不是水利工程建設必然帶來的 ,也有設計 、運行不當造成的。
5.2 對環境地質的影響
修建大壩後可能會觸發地震、滑坡 、塌岸 、水庫滲漏等不良地質災害。
a .大型水庫蓄水後可誘發地震 。水庫誘發地震主要是因為巨大體積的蓄水增加的水壓,以及在這種水壓力下岩石裂隙和斷裂面產生潤滑, 使岩層和地殼內原有的地應力平衡被改變。值得注意的是,水庫蓄水可以在天然地震較少和地震強度較弱的地區,誘發較強烈的地震。
b .庫岸產生滑塌。水庫蓄水後 , 由於水位升高,岸坡土體的抗剪強度降低 ,故易發生塌方、山體滑坡及危險岩體失穩 。
c.水庫滲漏。水庫滲漏造成周圍的水文條件發生變化 ,若水庫為污水庫或尾礦水庫 ,則將造成水庫周圍地區和地下水體的污染。
6 對河道的影響
河道整治是水利工程建設的組成部分。河道是水生態環境的重要載體, 護岸工程是河道生態治理的一項重要措施 ,對保護堤防免受沖刷 、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 水利工程建設對河道的影響也是顯著的 ,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①河道順直化工程改變了自然水系 ,使生態結構單一化 ,生物群落減少, 河水凈污能力削弱, 從而降低了環境質量 , 引起生態退化;
②河道橫斷面幾何規則化 ,往往會把自然河流的復雜形狀變成若干種幾何規則斷面, 改變了河流橫斷面深潭淺灘交錯的自然格局 ;
③構築堤防會引起河流側向的非連續化。 因為堤防妨礙汛期主流與岔流之間的溝通, 阻止了 水流的橫向擴展, 形成另一種側向的水流非連續性 ;
④河口整治工程可能造成岸線 、河床高程變化,由此可能會影響到該地區的潮水位 ,從而影響排澇總水量 ;
⑤人工裁彎改直工程會造成河床演變,引發河道沖刷,導致河道水位下降。
7 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生物多樣性是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所有生物物種及其變異的生態系統 。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主要是由於人類各種經濟和社會發展活動造成的 。水利工程建設的大發展, 淹沒了成片的森林草地, 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水利工程建設對生物多樣性產生的影響通常可分為對陸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產生的影 響。
7.1 對陸生生物的影響
對陸生生物的影響總的來說有 2 個方面, 一個是永久性及直接的影響 , 指庫區淹沒和永久性的工程建築物對陸生植物和動物造成的直接破壞 ;另一個是間接的影響, 指局部氣候變化 、土壤沼澤化、鹽鹼化等所造成的對動植物的種類、結構及生活環境的影響。
水庫興建、蓄水將會淹沒大片陸地,這對陸生生物的生長棲息地、覓食地產生危險,所以水利工程對陸生生物帶來的影響大多是不利的。具體表現為河濱植被、河流植物面積的減少 , 微生物多樣性的降低 ,鳥類 、兩棲動物和昆蟲棲息地的改變或避難所的消失 ,造成物種數量的減少和某些物種的消亡。 但水利工程淹沒的土地主要是流域或沿岸的一些農田 、平原 、坡地等海拔較低地區, 主要以農作物為主, 動物很少 , 因此, 水庫興建淹沒土地對農業影響較大 ,對動物影響不大 。水利工程運行後, 水庫水 體的存在使空氣相對濕度有所提高, 將減少森林火災發生的概率,降低庫周防火等級,對庫周陸生植物 生態系統結構的穩定和植物的生長有利。另外, 水利工程的興建將會增加流域沿岸濕地、沼澤的面積, 而對這一帶兩棲生物以及水禽會帶來有利影響, 使它們的種類 、密度相應增加 。
7.2 對水生生物的影響
由於水利工程作用的對象主要是水體, 所以水生生態系統受工程影響較直接、明顯 。水庫的興建 抬高了水位 ,改變了河流水生生態系統,破壞了水生生物的生長、產卵所必需的水文條件和生長環境。 此外 ,水庫淹沒區和浸沒區原有植被的死亡以及土 壤可溶鹽都會增加水體中氮磷的含量, 加上庫區周圍農田、森林和草原的營養物質隨降雨徑流進入水體 ,從而形成富營養化的有利條件 。 興建水利工程對水生生物的影響重點體現在對魚類資源的影響上:
①阻隔了魚類洄遊通道。水庫 大壩截斷江河 ,使洄遊性魚類不能順利完成其生活 周期 ,河流的梯級開發會加重這一影響 。
②改變魚類區系組成 。水庫形成後 ,水體的水文條件發生較大變化 ,從而改變了魚類的棲息環境 。不同的魚類棲息環境不同, 因此 ,庫區的魚類組成常發生明顯的變化。
③影響魚類繁殖。水庫的存在和運行 影響魚類的產卵場和魚類的產卵活動, 水庫蓄水後水流減緩、水深加大和泥沙沉積則對喜在急流河底產卵的魚類不利;水庫運行時,庫水位的變動不利於在草上產卵的魚類繁殖, 因為水庫水位的消落常將 它們的卵暴露在庫岸上致其死亡。
8 對人口遷移和土地利用的影響
水利工程的興建必然帶來移民問題 。由於水庫建設打破了移民原有的生產體系、生活方式及地緣、血緣和親屬網路 , 使他們長期賴以生存的政治、經濟、文化體系解體;與此同時 ,移民安置還造成安置地人口增加 ,以及資源、基礎設施承載力增加等一系列問題 。但對於不同的水利工程, 移民問題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如都江堰是古代水利工程, 從現 有可查閱的資料看, 移民問題不是其突出問題 ;萬家寨水利樞紐及引黃工程妥善安置了庫區移民, 改善 了其生活條件和生存環境 ,提高了供水保證率 ,對人口遷移和土地利用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塔河下游生態調水工程由於塔河下遊人煙稀少 ,因而沒有人口遷移問題。總的來看, 水利工程建設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定的人口遷移現象, 並且由於水庫淹沒 佔用一部分土地 ,使得人地矛盾更加緊張。另外, 水利工程的興建必然會使諸多環境因子發生變化 , 如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雜訊 、固體廢棄物等 , 將影響施工區的環境衛生和當地居民及施工人員的健康 。
Ⅵ 自來水廠的水從水庫來的嗎還是從污水處理廠的水來
大多數自來水廠的水是引用河流的水,有的是引用水庫的水,抽上去的河水要經過水廠的過濾池好幾層石英砂,細石塊等過濾雜質,污泥,加入一定量的漂白粉消毒,再用高壓水泵輸送到用水居民家中……
Ⅶ 當有污水入庫時,為什麼要求水庫要保證有一定的蓄水量
有水就可以稀釋緩沖,讓環境條件改變不明顯。使生物不會暴斃
Ⅷ 請問 水庫中的「庫尾」是指的什麼啊
「庫尾」是指水庫抄蓄水的末尾段,也稱回水區。當大壩下閘蓄水後,江河中流動的水開始聚積,水位升高,水流變緩,泥沙下沉。蓄水至一定高程後,水位不再升高,當上游流動的水位高程(海平面)與壩前蓄水高程相同時,則這一段成為水庫的末尾,簡稱「庫尾」。
Ⅸ 生活污水用什麼方法處理才能排入水庫
用污水處理設備
Ⅹ 污水處理廠處理後排放到水體中的排放標准
污水處理廠現行排放標准按GB18918-2002《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執行。其中含有污水處理後排放到相應水體的相應指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