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污水廢水 » 內江沱江河污水排名

內江沱江河污水排名

發布時間: 2021-02-16 23:00:31

A. 沱江河的資料

走進鳳凰抄古城——沱江河兩岸風光

沱江河是古城鳳凰的母親河,她依著城牆緩緩流淌,世世代代哺育著古城兒女。坐上烏蓬船,聽著艄公的號子,看著兩岸已有百年歷史的土家吊腳樓,別有一番韻味。順水而下,穿過虹橋一幅江南水鄉的畫卷便展現於眼前: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一種遠離塵世的感覺悠然而生。

沱江的南岸是古城牆,用紫紅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偉。城牆有東、北兩座城樓,久經滄桑,依然壯觀。沱江河水清澈,城牆邊的河道很淺,水流悠遊緩和,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搖的水草,可以撐一支長篙漫溯。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岩附近,細腳伶仃的立在沱江里,象一幅永不回來的風景。

這是2006年4月在鳳凰古城所拍攝的旅遊圖片,讓我帶你走進鳳凰古城——沱江河兩岸風光,欣賞那裡的美不勝收的景色……

B. 內江有哪些河

內江有哪些河?我想想,首先當然是沱江了,這是縱貫內江的第一條大河了。除此之外,還有蒙溪河、小清河等等,其實人們說內江的河,就是指的沱江,因為他也是四川的四條大江之一。

C. 內江沱江流域污水垃圾處理的方案

加強岷江、沱江流域污染治理。啟動岷江、沱江流域20條中小河道水污染綜合治理;完成已開工的50座鎮級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並投入運行;開工建設50座鎮級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中心城區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9%。掛牌限期治理12戶工業企業和4戶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新建大中型養殖場沼氣工程4萬立方米。(牽頭部門:市水務局、市經委、市環保局、市農委)進展情況:上半年,市水務局採取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對岷江、沱江流域20條中小河道水污染實施綜合治理。截至6月底,非工程措施方面,已整治排污工業企業86家、農家樂36家,關閉養殖廠134家、屠宰場9家,拆除直排廁所218個、搭建棚戶17423平方米,清理河道淤積物10萬立方米,清運固體垃圾6.4萬立方米;工程措施方面,已完成相關方案的評審,正在進行批復工作。2008年已開工的52座鎮級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項目,已完工37座,其中36座已同步完成了配套管網建設,具備了通水條件,7座已經投入了試運行;2009年計劃開工建設的50座鎮級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項目已完成選址工作,其中29座完成了可研報告,並進入征地拆遷、「三通一平一圍」等前期工作。市水務局通過對中心城區的武侯、龍潭、天回、江安河等4座污水處理廠實施配套管網建設,對中心城區13條河道的70餘個下河排污口實施截污整治,對170餘戶排水戶實施雨污分流等措施,進一步提高污水收集率。截至6月底,12家掛牌限期治理的工業企業中,崇州天美紙業加工廠已完成治理並通過市、區兩級相關部門驗收;成都森隆紙業有限公司、大邑縣悅來紙廠唐場分廠、成都西嶺包裝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已進入試運行待驗收階段;邛崍市騎龍山造紙廠和太平造紙廠等2家企業已停產治理;成都希望食品有限公司正在進行設備安裝;四川省彭州市永鑫琉璃陶瓷廠、成都天銀制葯有限公司等2家企業處於土建施工階段;化工部晨光二廠成都分廠正在制定治理方案;川葯(彭州)制葯有限公司、成都美迪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2家企業處於自然停產。4家牌限期治理畜禽養殖企業項目分別為彭州金豬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養殖場、溫江綠色生豬專業合作社養殖場、青白江隆富農牧發展有限公司養殖場、四川協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邛崍市迎祥養豬場,目前各污染治理工程建設正按要求積極開展。市農委結合新農村建設、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農村扶貧開發等工作,大力推動養殖場沼氣工程建設。截至6月底,已建成大中型養殖場沼氣工程3.7萬立方米,完成全年目標的92.5%。

D. 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是如何治理

加強岷江、沱江流域污染治理。啟動岷江、沱江流域20條中小河道水污染綜合治理;完成已開工的50座鎮級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並投入運行;開工建設50座鎮級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中心城區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9%。掛牌限期治理12戶工業企業和4戶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新建大中型養殖場沼氣工程4萬立方米。(牽頭部門:市水務局、市經委、市環保局、市農委)

進展情況:上半年,市水務局採取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對岷江、沱江流域20條中小河道水污染實施綜合治理。截至6月底,非工程措施方面,已整治排污工業企業86家、農家樂36家,關閉養殖廠134家、屠宰場9家,拆除直排廁所218個、搭建棚戶17423平方米,清理河道淤積物10萬立方米,清運固體垃圾6.4萬立方米;工程措施方面,已完成相關方案的評審,正在進行批復工作。

2008年已開工的52座鎮級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項目,已完工37座,其中36座已同步完成了配套管網建設,具備了通水條件,7座已經投入了試運行;2009年計劃開工建設的50座鎮級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項目已完成選址工作,其中29座完成了可研報告,並進入征地拆遷、「三通一平一圍」等前期工作。市水務局通過對中心城區的武侯、龍潭、天回、江安河等4座污水處理廠實施配套管網建設,對中心城區13條河道的70餘個下河排污口實施截污整治,對170餘戶排水戶實施雨污分流等措施,進一步提高污水收集率。

截至6月底,12家掛牌限期治理的工業企業中,崇州天美紙業加工廠已完成治理並通過市、區兩級相關部門驗收;成都森隆紙業有限公司、大邑縣悅來紙廠唐場分廠、成都西嶺包裝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已進入試運行待驗收階段;邛崍市騎龍山造紙廠和太平造紙廠等2家企業已停產治理;成都希望食品有限公司正在進行設備安裝;四川省彭州市永鑫琉璃陶瓷廠、成都天銀制葯有限公司等2家企業處於土建施工階段;化工部晨光二廠成都分廠正在制定治理方案;川葯(彭州)制葯有限公司、成都美迪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2家企業處於自然停產。4家牌限期治理畜禽養殖企業項目分別為彭州金豬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養殖場、溫江綠色生豬專業合作社養殖場、青白江隆富農牧發展有限公司養殖場、四川協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邛崍市迎祥養豬場,目前各污染治理工程建設正按要求積極開展。

市農委結合新農村建設、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農村扶貧開發等工作,大力推動養殖場沼氣工程建設。截至6月底,已建成大中型養殖場沼氣工程3.7萬立方米,完成全年目標的92.5%。

E. 內江市的沱江河有什麼變化

內江
網路名片
內江地圖內江,東漢置縣,曾名漢安,中江。沱江北段叫牛鞞水,為北江;南段為枝江,稱南江,此為中江。隋初,為避太祖楊忠之諱,改為內江。1951年設為內江市。一說因取內水(即沱江)為名,蓋市縣位沱江西岸,江至此,曲流成弧,有如半島,城居其內故名。

中文名稱: 內江
外文名稱: Neijiang
別名: 甜城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四川省
下轄地區: 市中區等2區,資中等3縣
政府駐地: 市中區人民路
電話區號: 0832
郵政區碼: 641000
地理位置: 四川盆地中部
面積: 13340平方公里,耕地18.56萬公頃
人口: 425.05萬(2008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張大千紀念館等
火車站: 內江站
車牌代碼: 川K
代碼: 511000

內江市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內江市(又名甜城)位於天府之國的東南部,坐落在美麗富饒的沱江之濱。內江市位於四川東大門,東連重慶,西接成都、資陽,南扼自貢、宜賓、瀘州,北通遂寧、南充,成渝鐵路、內昆鐵路在這里接軌,成渝高速公路、內宜高速公路在這里匯合,公路密度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通車里程達3149公里,是川東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有「川中樞紐」、「川南咽喉」之稱。是川東重鎮、四川省規劃建設的8個百萬人口的特大城市之一。地理位置東經104°15′--105°26′,北緯29°11′--30°2′。 全市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現轄三縣二區,即市中區、東興區、威遠縣、資中縣、隆昌縣,111個鄉鎮,2070個行政村,9個街道辦事處,25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008年末總人口425.05萬,其中非農業人口84.00萬,農業人口341.06萬,耕地16.37萬公頃,人均佔有耕地面積0.0385公頃。黨政領導 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唐利民 市委副書記市長:劉成鳴
編輯本段交通網路
內江是川東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四川省僅次於成都的第二大交通樞紐。交通四通八達,除航空外,鐵路、公路,內河和管道運輸俱全。鐵路有成渝、內昆、資威、隆瀘鐵路縱貫南北;公路有成渝、內宜、隆納三條高速公路在內江匯合成「T」字形,並有省道遂筠路、資瀘路、隆雅路等干線公路通過,41條縣道公路將全市兩區三縣串連在一起,132條鄉道公路縱橫交錯於全市112個鎮(鄉);內河航道現有10條,通航里程達416公里,有74個鄉鎮通水路。內河航運以沱江為主,沱江自西入境,流經境內四個區縣、下游到瀘州與長江相通。
內江被列為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3月30日,內江成為我國179個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之一。 內江市境內有成渝線、內昆線、隆瀘線、資威線四段計營運里程190千米,火車站19個。成渝線西起成都,東達重慶,全程505.06千米。自147.796千米處進入內江市,經資中縣、市中區、東興區、隆昌縣出境,境內全長119.062千米。內江至昆明鐵路自成渝線內江站重慶端道岔(220.34千米)接軌引出。境內長22.275千米,設內江南站、凌家場站。資威線自成渝線資中站重慶端道岔(190.376千米)接軌引出,經宋家鋪抵威遠縣坭河。正線長29.3千米,站線長2.7千米。建橋梁3座,隧道1個,涵洞65道。目前正在建設的成渝客運專線縱貫內江全境,設計時速350公里,內江境內設資中北、內江北、隆昌北三站,其中內江北站為成渝兩終末車站外最大編組站,規劃內江始發至成渝兩地高速列車。另外規劃修建綿(陽)遂(寧)資(陽)內(江)自(貢)宜(賓)和內瀘(州)城際鐵路。 內江市東南連重慶市,西北靠資陽市,南接瀘州、宜賓、自貢,東北通遂寧,西南與樂山接壤。成渝、內宜、隆納三條高速公路(已通車)另有成自瀘高速公路、內遂(寧)高速公路(在建),內威高速公路、資威快速通道(規劃中),成(成都)廣(廣州)公路、川鄂(湖北)公路、川雲(雲南)公路、內宜公路縱橫境內。境內國道干線(高速公路)149.2千米,國道134.3千米,省道152.2千米,縣道89.3千米,跨地區縣道境內段303.3千米,縣內縣道394.5千米。成 內江新照片
成都距內江為172公里,全程為高速公路,需時約2小時。成都城北客運中心每天都有發往內江的班車,每20分鍾一班,票價為50元左右。 由四川省和當地共同投資300多萬元新建成的這座岸線長700多米,寬20多米的碼頭,是內江市建在沱江邊的最大客貨運碼頭。該碼頭從2005年5月開工修建,到今年7月21日竣工。新建成的碼頭既方便了當地市民乘船、過渡和貨物裝卸運輸,同時又集防洪、交通、城市景觀等為一體。
編輯本段政區人口
清末(1911年)內江地區人口317.55萬人,到1949年已發展到538.23萬人,38年間增加220.68萬人,每年平均增加5.8萬人,平均增長率13.98‰。1957年,內江地區人口由1949年的538.23萬人發展到629.66萬人,八年間增加91.43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1.43萬人,為第一個生育高峰期;1958~1962年,由於自然災害等原因,人口出現負增長。1957年~1961年,內江地區人口逐年下降為629.66萬、628.82萬、611.56萬、552.48萬、521.54萬,四年減少108.12萬人,平均每年減少27.03萬人,年平均自然增長率-19.76‰。1962年,人口開始回升,1962年底,內江地區人口增加到5234212人。1963~1976年,是內江地區人口第二生育高峰期。從1963年開始,內江地區平均每年增加16萬餘人,1966年總人口588.57萬人。四年間,增加65.15萬人,年平均增長29.8‰。1967~1969年,內江地區人口分別為607.65萬、625.23萬、646.31萬。三年間,全地區增加57.74萬人,增長9.8‰,年平均增加19.25萬人。1970年底,全地區人口為699萬,1975年底,增加到764.22萬人。1976年又增加10.55萬人,但由於這年簡陽洛帶區劃歸成都市,劃出106 246人,才使全區1976年人口比1975年略有減少,為746.15萬人。1977~1985年,內江地區進入人口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的穩定發展時期。1985年,全地區由1976年底的764.15萬人增加到809.08萬人,九年共增加44.93萬人,平均每年增加4.099萬人,比第一個生育高峰期每年平均少增加6.5萬人,比第二個生育高峰期每年平均少增加11.26萬人。1996年末,全市總人口900.45萬人,比1985年增加91.37萬人,平均每年增加8.31萬人。1998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對內江市行政區進行調整。調整後,內江市總人口416.55萬人,占原內江市的46%,其中非農業人口69萬,占原內江市非農業人口58%,占現內江市總人口16.6%;農業人口346.43萬人,占原內江市農業人口44.13%,占現內江市總人口83.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71.3。2007年末,全市總人口423.83萬人,非農業人口82.11萬,農業人口347.14萬,8年間增加7.28萬人,每年平均增加0.91萬人。 2007年末總人口423.83萬,其中非農業人口82.11萬,農業人口中341.72萬。[1]
編輯本段友好城市
上海市徐匯區 浙江省台州市 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 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市 美國哈特福德市
編輯本段社會事業
2007年,該市有各級各類學校1440所,在校學生61.43萬人,教職工3.34萬人,其中,專任教師2.71萬人。小學595所,招生4.23萬人,在校生27.41萬人。實現了兒童6歲入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升初中比例達100%。普通中學272所,招生7.40萬人,在校生20.99萬人,其中,高中招生2.65萬人,在校學生8.21萬人。「兩基」成果進一步鞏固,高考萬人本科上線率躍居全省第二。高等教育蓬勃發展,內江師范學院招生3559人,在校生12300人。內江職業技術學院快速發展,全年招生2035人,在校生4100人。2007年,內江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361元,比2006年增長24.9%;農民人均純收入3816元,比2006年增加551元,增長16.9%。2007年末,該市共有城鎮在崗職工22.28萬人,比2006年下降1.1%;在崗職工工資總額37.37億元,增長18.7%,在崗職工年人均貨幣工資16741元,增長18.5%。 全市創作劇本、小品15個,歌曲20首。全年農村電影放映6541場。該市有藝術表演團體4個,藝術表演場所5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6個,文化站120個,公共圖書館4個,圖書總藏量為414千冊(件)。 內江市有廣播電台4座,鄉鎮廣播站111個,廣播覆蓋率為94.4%。電視台1座,電視覆蓋率為96.3%。全年新發展有限電視用戶2.6萬戶,大力推進「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新發展403個20戶以上的自然村廣播電視。 建立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快推進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繼續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建設,整頓和規范醫療衛生市場秩序。該市共有285.17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1.4%,比上年提高14.7個百分點。全市已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個,覆蓋城市居民30萬人。全市國債鄉鎮衛生院建設項目14個,總面積10950平方米,總投資500萬元。全市卡介苗接種99.01%,麻疹接種率98.55%,乙肝疫苗全程接種率99.0%。醫療廣告監督檢查覆蓋達100%。 繼續組織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第二期工程,以「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為主題開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動;新建全民健身路徑37條,「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點41個;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體育傳統項目示範學校建設和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建設工作得到加強;舉辦市級比賽45次以上,承辦省級以上比賽8次,參加省級比賽獲金牌37枚、銀牌48枚、銅牌44.5枚。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是一個開發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 遠古時期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較早。據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歷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於古蜀,巴兩國,由於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系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人民同周王朝的聯系。春秋時期出生於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並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系的通道。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一。後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後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展時期。據《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以百計的漢墓發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製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華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築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系。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和冶煉、制陶、井鹽、建材、建築等手工業都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里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么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縣人離家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盪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制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後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岳、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岳、永康、多業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龍鎮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荒廢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區,終於又得恢復重建。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
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了貞觀之治。飽經戰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終於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587]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定發展局面,並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布於今內江市各區、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後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後,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發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岳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里製作的陶瓷、建材製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築考究,布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岳縣,在宋代就出現進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築鐵峰城,據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
元明清時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統一中國,建立了廣袤的元帝國。經過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戰爭,今內江市除簡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廣人稀,資州、普州建制始終未得恢復。順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據政權,大批湖廣居民隨其入川,資州(含內江縣)、安岳(含石羊縣)恢復州縣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湯和、廖永忠等率師平夏,今內江市隨川入明版圖。明太祖、成祖採取多種有效措施,鼓勵外省籍居民入蜀墾殖經營。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開發,今內江市境的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到隆慶、萬曆年間(1567—1619年),內江、資縣(資州改置),資陽、簡州(曾一度改簡縣)、安岳、樂至、威遠、隆昌(隆慶元年[1567]新置)等8縣(州)的區劃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為主體的種植業和以冶煉、採掘、土陶、制鹽、製糖、紡織等為主體的手工業又發展到歷史第三個高峰期,有的已達歷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許多新的成就,一個僅有3.4萬人(萬曆六年[1578]資料)的內江縣,在明代就考中進士119名,舉人312人,入仕任總督、巡撫以上高級職官者竟達25人,在四川州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由於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引發的全國性農民起義波及四川。自此時起,明與義軍間,明與清之間,清與義軍間,清與吳三桂叛軍間的戰爭不斷,今內江市又陷入戰亂之苦,千里沃土,渺無人煙。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內江市各州縣的官吏才陸續到職。在康熙、雍正兩朝(1662—1735年)倡導移民和與民生息等一系列寬賦政策的感召下,湖廣、江西、福建、陝西等省大批居民來沱江流域墾殖落戶,經濟又開始復甦。雍正五年(1727年),隨著資州直隸州(改資縣置,轄資陽、內江、仁壽、井研4縣)的建立,再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發展,今內江市人口已超過明中葉全盛時期,農牧漁蠶業和製糖等手工業亦達新的水平。內江、資州的蔗糖生產已同福建、台灣並稱為全國三大糖業基地;內江蜜餞、隆昌夏布、樂至藕粉等土特產品享譽全國。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競發,上通成都,下達重慶、武漢;東大路(成渝南線)、小川東路(成渝北線)、資(州)榮(縣)等陸路幹道,車馬如流,一派繁忙,內江、資州、簡州、隆昌4地已成為川中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 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列強迭次入侵中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替上升,義和團、李藍義軍在今內江市境的革命活動,極大地激發了這一地區人民的愛國、革命熱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會「羅泉會議」召開,引發了是年冬資州、威遠、內江3州縣的獨立。同盟會員喻培倫、楊禹昌和保路同志軍首領胡玉垓的壯烈犧牲,為內江人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國時期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在內江市的統治,但不久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果實,今內江市很快又成了討袁的護國戰爭、反段的南北護法之戰和四川軍閥防區割據的爭奪中心,拉扶派款、戰禍連綿。僅內江縣因佔領軍的不斷更替,在民國23年(1934)時,田賦徵收就預徵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負,社會極度動盪。有壓迫就有反抗。內江、安岳、隆昌、樂至、威遠等地進步青年和農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斗爭,涌現了陳毅、曹獲秋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羅世文等著名烈士。 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今內江市各區、市、縣分隸於第二(治資中,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威遠、榮縣、仁壽、井研8縣)、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安岳、樂至)。民國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今內江市人民竭盡全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內江、資中兩縣蔗區人民將蔗糖生產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確保了前方後方的糖料供應;同時新發展了燃料酒精製造業,僅1942——1944年3年時間,內江的四川和資中、簡陽等3家酒精廠即生產酒精4,025,818加侖,其中內江1縣提供給資源委員會用於抗戰的酒精即達該委總需量的13.8%。在馮玉祥將軍發動的抗日愛國捐獻運動中,內江、隆昌、威遠3縣獻金總量就達8,920萬元。在8年抗戰期間,8縣籍將士陣亡的達6261人,陸軍上將饒國華烈士即是當中的傑出代表。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窮兵黷武,倍加盤剝,今內江市經濟復又嚴重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多行不義必自斃。國民黨「戡亂建國」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敗。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內江等8縣人民相繼宣告解放,迎來了歷史新紀元。 1950年,資中專員公署遷內江,改名為內江專區,轄內江、資中、資陽、簡陽、仁壽、威遠等縣。1951年,分內江縣城和近郊設縣級內江市,專、市、縣同駐一城。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 1985年撤銷內江地區建地級內江市,改原內江市為市中區。1989年,撤銷內江縣改置東興區,與市中區同為內江市的直屬縣級區。與此同時,還管轄資中、資陽、簡陽、威遠、樂至、安岳、隆昌等七縣,總面積13340平方公里。 1995年,資陽縣改為縣級資陽市,1996年簡陽縣改為縣級簡陽市,均由四川省直屬管轄,由內江市代管。1998年2月,經國務院決定,內江市的行政區劃再度進行調整,將資陽、簡陽、樂至、安岳等四縣市劃出,另成立資陽地區。現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等3縣2區,總面積5386平方公里。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市中區
市中區,內江市轄區,位於市南部,人口53.2萬,面積385.5平方公里,轄6街道8鎮3鄉。 工業的主導產業有紡織、機械、食品、製糖等。農業主產稻穀、小麥、甘蔗、蔬菜等。有56所大中等學校。 成渝鐵路、內宜鐵路、成渝公路、內遂公路、內峨公路過境。 東興區 東興區,內江市轄區,位於市南部,人口81.8萬,面積1181.5平方公里,轄2街道12鎮15鄉,區府駐東興街道。 工業的主導產業有紡織、食品、建材、機械等。農業主產玉米、小麥、稻穀、油菜籽等。養殖業以生豬、家禽、淡水魚為多。有49所大中等學校。
隆昌縣
隆昌縣地處四川盆地南部腹部,川渝兩省市交界處,古有「北接秦隴、南通滇海、西馳敘馬、東達荊襄,以彈丸而當六路之沖,扼川南而通四面八方」之稱,是川、滇、黔、渝重要物資集散地。全縣總人口75.57萬人,幅員面積794.41平方公里,轄18鎮鄉,369個行政村,32個居委會。
資中縣
資中縣地理氣候:資中佔地1734平方公里,轄33個鄉鎮,總人口131萬人,屬亞熱帶濕潤氣候,春早夏長,年均氣溫17.4℃,年均降雨量1007.7毫米,境內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全國商品糧、生豬、水果、特種水產基地。 交通:資中位於成渝兩市之間,沱江中段,距成都140公里,離重慶190公里。成渝高速公路、321國道、成渝鐵路及沱江橫貫全境。
威遠縣
威遠縣位於四川省中南部,隸屬內江市。全縣幅員面積1287平方公里,轄20個鎮、323個村,總人口74.8萬人。改革開放以來,縣域經濟得到了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38.28億元,一、二、三產業比為21:53:26;財政總收入3.16億元,工業增加值17.54億元,規模工業產值4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34元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地形山脈
內江地區處於四川盆地中心。西靠龍泉山脈,東界重慶市與華瑩山余脈相接,地勢平緩,淺丘平壩相間,向南北延伸,與自貢、瀘州、宜賓、德陽、遂寧、南充的丘陵地區構成盆中丘陵區總體,東西長121.5公里,南北寬94.7公里。屬典型的川中丘陵區地貌,主要地形區海拔300—500米,在這種地貌區河網發育差,土壤展現不足。 內江地區,地形屬四川盆中淺丘。由侏羅系、白惡系紅色地層演變而成的淺丘地形占幅員面積的88.8%,其餘為低山地形。西北龍泉山和西南九宮山為岷、沱兩江分水嶺,主要山峰海拔高度800—1000米。東南有華瑩山余脈—螺觀山、聖燈山。東部淺丘內的沱涪分水嶺,為一些壟崗狀丘頂構成,一般高度450—560米。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處在龍泉山獅子岩,海拔高度992.3米,最低處在安岳白水鄉石羊河出境處,海拔高度248米。 內江境內有倆母山、白雲山等山脈。 倆母山 倆母山地處威遠縣西北山區,海拔高度834米,是古代陵州地域(今仁壽)最高的山峰,也是流向沱江水系的清溪河和流向岷江水系的越溪河的分水嶺。 白雲山 白雲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稱,有108個山頭,峰巒疊翠,連綿起伏,上下森林密布,林海茫茫,幽谷深壑縱橫交錯,懸崖絕壁隨處可見。最高峰海拔733米,相對高差達430米。

F. 內江市謝家河和沱江河是一條支流嗎

謝家河是沱江河的一個小支流,一天小溪而已,地名叫謝家河。

G. 內江的沱江河是怎樣變干凈的

洗衣粉洗干凈的!

只是假象,你等夏天再看,漆黑的河水

H. 內江市市中區有哪幾個污水處理廠請盡可能詳細,謝謝。

我是內江市自來水廠的 內江屬於內江水廠管理的污水處理場 有2個 1污已經有很多年了 2污還在建設

I. 內江市東興區最大的水庫

團結水庫
又稱大佛水庫位於東興區高粱鎮大治鄉和安岳縣周禮鎮南勛鄉交界處,專地處沱屬江水系小青龍河上游,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水產養殖等綜合利用效益的中型骨幹水利工程。
水面面積2100餘畝,總庫容1125萬立方米,庫區綠樹成蔭,景色宜人,水庫距內江城區35公里。
主釣:鯽魚、、鯉魚、草魚、武昌魚,烏魚、鯰魚。
路況:很好。
水質:一般。
收費情況::每天10元、坐船另算。
註:水庫糸承包分季節開放,不限桿,嚴禁釣花白鰱魚

J. 內江沱江河在那裡

內江沱江河位於內江市東興區大千路南段,與川南最大休閑廣場-大洲廣場隔河相望。

熱點內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電影推薦 發布:2024-08-19 09:13:07 瀏覽:886
類似深水的露點電影 發布:2024-08-19 09:10:12 瀏覽:80
《消失的眼角膜》2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4:43 瀏覽:878
私人影院什麼電影好看 發布:2024-08-19 08:33:32 瀏覽:593
干 B 發布:2024-08-19 08:30:21 瀏覽:910
夜晚看片網站 發布:2024-08-19 08:20:59 瀏覽:440
台灣男同電影《越界》 發布:2024-08-19 08:04:35 瀏覽:290
看電影選座位追女孩 發布:2024-08-19 07:54:42 瀏覽:975
日本a級愛情 發布:2024-08-19 07:30:38 瀏覽:832
生活中的瑪麗類似電影 發布:2024-08-19 07:26:46 瀏覽:239